克里米亞戰爭(十九世紀歐洲大陸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十九世紀歐洲大陸戰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克里米亞戰爭(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義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里木戰爭東方戰爭第九次俄土戰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鬥爭。

"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羅斯的腐敗和無能”(列寧語)。沙皇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促進了農奴制危機加深並走向崩潰。

克里米亞戰爭是兵力與兵器、軍事學術與海軍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英國女護士南丁格爾(1820—1910年)在戰爭中赴前線護理傷員,使傷病員死亡率下降,由此導致戰場醫療的改善和南丁格爾護理制度的誕生。

基本介紹

背景,東方問題,歐洲均勢,聖地問題,直接原因,過程,錫諾普海戰,英法參戰,戰爭擴大,要塞攻防戰,其他戰場,戰爭結果,各方損失,戰爭影響,技術進步,野戰醫院,天氣圖誕生,設立勳章,俄羅斯改革,阿拉斯加易手,香菸生產,塞瓦斯托波爾,

背景

東方問題

東方問題”(Eastern Question)—詞的“東方”是西歐國家意義上的東方,包括近東中東部分地區,在19世紀可以說專指當時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地。東方問題”最早於維羅納會議上開始使用,此後成為外交上一個專有名詞,“被用來概括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將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種國際問題。馬克思形容東方問題是19世紀西方各國在革命和表面安定之後總會出現的“無法解決的問題”、“無盡的困難之源”,並把東方問題形象歸結為“對土耳其怎么辦”。
—般認為東方問題的開端可以從1774年《庫楚克—凱納吉條約》開始算起,或者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要求獨立時東方問題才演變為國際問題,東方問題的結束則為一戰後協約國與土耳其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整個19世紀,這個問題總像幽靈一樣盤旋在歐洲,時不時就浮出水面,“再無其他問題在19世紀國際關係中占據如此長時間、無法解決”。克里米亞戰爭就是19世紀中期東方問題的一個直接產物,也是東方問題的一個高潮。無論從名稱還是從西方學者的描述來看,“東方問題”顯然是以歐洲為中心提出和討論,解決方案也顯然是以歐洲為中心來展開的,東方問題然是歐洲國際局勢不安定的一個因素。地處歐亞非三大洲文明交匯地帶的奧斯曼帝國儘管在歐洲擁有大片領土,歐洲列強卻從未將奧斯曼帝國看作一個歐洲國家,更不用說平等對待。馬里奧特認為東方問題本質是西方與東方在習俗、觀念、文化、偏見等在東南歐的衝突,不同歷史階段以不同面貌呈現於世人面前,只是在近代的表現形式更特殊。
奧斯曼帝國崛起於14世紀的小亞細亞,奧斯曼帝國還是15至19世紀數百年間惟一能夠衝擊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龐大的帝國在最盛時期占有中東、北非南歐巴爾幹大部分地區。奧斯曼帝國擴張之時占有了多宗教、多民族和不同政治結構的領地,擴張同時為日後紛爭埋下了隱患,而且有些占領純粹是軍事上的占領,由於奧斯曼帝國缺乏技術、經濟及法律、制度方面的同化力,並不能將如許多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融合成一個政治實體,因此整個國家很大程度是碎片化的。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奧斯曼最大敵人已逐漸變為俄羅斯帝國。18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中央政府控制力的下降使得帝國對內已缺乏足夠力量維持有效控制,對外則已無力抵禦外敵保護如此龐大的領地。帝國漫長的瓦解過程便如同擴張一樣持續對歐洲各國產生重大影響。
奧斯曼帝國後期土地的流失奧斯曼帝國後期土地的流失
奧斯曼帝國不僅要面對地緣上近鄰俄羅斯、奧地利的挑戰,還要應對來自距離遙遠的其他帝國如英國、法國海上的威脅。東方問題表面上是由於俄羅斯的持續擴張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所引起,其實質是歐洲列強對奧斯曼帝國各存規覦之心,各國擔心利益分配不平衡所引起。奧斯曼帝國畢竟不是被瓜分的波蘭,領土面積更為龐大、人口更多、民族宗教成分更複雜,英、法、俄、奧等國即使對奧斯曼帝國達成瓜分協定,日後也不能保證不會因為分贓不均、內部紛爭再度引起戰爭。

歐洲均勢

維也納會議上各大國為防止法國重新崛起費盡心機,由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的神聖同盟最主要的目標便是針對法國。1815年底英國、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還特別簽訂了《四國同盟條約》來防止法國再次對歐洲構成威脅。事實上歐洲協調體系是幾個大國之間的遊戲,只是通過大國之間的協調行動來處理國際事務,制定規則維護均勢與和平,其餘國家比18世紀同樣的國際協作中享有的權利更小,二等三等國家甚至不被這個體系視為平等夥伴。即使是歐洲協調下起作用的幾個國家之間也並不平等,法國最初由於戰敗並不能以大國姿態同等對話,1818年亞琛會議才得以加入其它四國的行列。歐洲協調取決於少數大國的態度,而英國對這個協調體系並不那么熱衷,英國希望不用過多介入歐洲事務也能維持歐洲的均勢,這也是近代以來英國一貫的外交傳統。
英國希望保持歐洲均勢,即使在1815年,英國也擔心俄羅斯在歐洲大陸過於強大影響歐洲大陸的均勢,擔心神聖同盟之間相互勾結。對19世紀的政治家而言,勢力均衡意味著國家或者一些國家組織之間的力量保持平衡或者成一定比例,勢力均衡通常更多是一種理念,而非一種現實,因為每個國家的相對實力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因此經常處於調整之中,英國則在調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際上也只有少數幾個強國可以這么參與構建均勢,而各大國也總是希望“利用均勢,或建立把自己的優勢強加於人的均勢”。近代英國實行的是獨特、有利於自己利益的均勢解釋方法,即在歐洲大陸維持均勢,防止歐陸出現一個獨占的霸主,但英國卻要保持海上的絕對霸主優勢,絕不允許其他國家挑戰自己的海上霸權。西方學者安德魯·羅思坦形象的把19世紀英國外交基礎描述為“(用帕麥斯頓1831年對威廉四世的話說)保持英國作為歐洲仲裁者的地位,而後是全世界的仲裁者,這一切取決於英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局勢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的歐洲局勢
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奪取了法國革命的果實。法國國內的波拿巴主義者聲稱要改變1815年協定重繪歐洲版圖,一度引起了整個歐洲的警惕,當法國試圖威脅到比利時的中立地位時,俄羅斯主動向英國提出可以派遣軍隊來提防法國。不過事後證明虛驚一場,英法關係也並未因此惡化,沙皇期待的英俄同盟也成為泡影。路易·波拿巴隨後挑起的聖地之爭最終在大國間形成了軒然大波,日後成為戰爭的導火索。

聖地問題

耶穌的墳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穌的出身地伯利恆的教堂,自十字軍時代以來一直擁有豁免權和特權。1535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破天荒的與奧斯曼帝國蘇萊曼一世結為同盟共同反對神聖羅馬帝國。作為饋贈,法國對聖地教堂的保護權得到確認。到了1757年,聖地保護權被還給了希臘人,這多半出於俄羅斯的壓力,直到1850年。
1850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萊蒂侯爵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宮廷明確的承認法國對大部分聖地教堂擁有保護權。在聖地問題上,土耳其依然猶豫,它誰也不敢得罪。拉瓦萊蒂侯爵重申法國幾百年來獲得的特權,並以武力相威脅。蘇丹最終屈服了,1852年12月正式發布敕令將聖地保護權再還給法國。反應遲鈍的俄羅斯此時發現自己十分被動,俄羅斯重申1774年的俄土《庫楚克—開納吉條約》,條約中規定正教教會有高於天主教會的豁免和特權,並且此外還有模糊的條款俄土解釋各異。雙方根本無法達成一致,危機一日勝過一日。
就根本而言,聖地問題是拿破崙三世安排的陷阱,皇帝決心讓這個矛盾擴大,甚至用戰爭來解決。自1815年以來,《四國同盟條約》和神聖同盟猶如兩道枷鎖捆住法國,皇帝認為打破孤立的機會來了。在“東方問題”上,俄羅斯和奧地利、英國都有矛盾,因此他竭盡所能挑撥俄奧和俄英關係。對英國,他主要是獻媚,再次承認英國趕走法國之後在埃及的優勢,並協調與英國的外交立場。對奧地利,法國一面拉攏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國加富爾政府謀求義大利統一的計畫來威脅奧地利,奧地利失去梅特涅這樣的外交大師後進退兩難,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態發展。

直接原因

拿破崙三世並不具有其伯父的膽略,但也不害怕與俄羅斯一戰,俄羅斯與法國相隔普、奧兩國,只要普、奧保持中立,全面戰爭的可能性為零。如果在巴爾幹或黑海作戰,法國擁有技術優勢,戰場和戰爭規模都很有限。而且無論如何法國都是贏家,因為神聖同盟將被拆散,《四國同盟條約》將徹底作古。英國出於現實的考慮,認為法國在埃及問題的讓步表現出了足夠友善,並且法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陸軍可以加以利用。而在近東俄國擴張的勢頭使得英國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飲馬土耳其兩海峽,那么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將受到嚴重威脅,英國認為兩海峽是決不可以放棄的。在背後支持法國反而有助於實現遏止俄羅斯的目標,因此英國決定和法國站在一起。此時的俄羅斯渾然不知即將發生的巨大災難,根據以往對土戰爭的經驗,俄羅斯認為如果不能在談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訴諸戰爭。
1853年2月,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希科夫親王作為俄羅斯全權特使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希臘人等)有特別保護權。就在這時,巴爾幹土耳其領地門的內哥羅發生革命,土耳其軍隊開進門的內哥羅鎮壓。緬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獲得了重大勝利,蘇丹答應在聖地保護權上做出一切必要讓步。然而,緬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蘇丹答應簽定一項新條約,土耳其應該從門的內哥羅撤軍。這不啻於將巴爾幹拱手讓與沙皇,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無法答應這個這個苛刻的要求,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駐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勳爵鼓勵蘇丹拒絕俄國的漫天要價,和以往一樣英國許諾將在危機中支持土耳其,且這次還有法國的支持。
法皇拿破崙三世法皇拿破崙三世
奧斯曼於1853年5月拒絕了俄羅斯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羅斯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1853年10月16日,俄羅斯向土耳其開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法為保持並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面對俄作戰,所以,這一場戰爭實際上是俄羅斯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丁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

過程

錫諾普海戰

1853年整個10月俄土兩軍都在進行戰略機動,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對有利的態勢,1853年10月28日,土耳其軍隊戰場指揮官奧馬爾·盧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軍從多瑙河南岸寬大的正面渡過多瑙河。1853年11月4日,土軍在奧爾特里查擊敗匆匆趕來的俄軍。補給是雙方都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巴爾幹戰場遠離俄國的政治中心,儘管俄羅斯已經有多次對土戰爭的經驗,但補給仍然是限制俄軍行動的主要問題。對土耳其而言,雖然君士坦丁堡距離戰場較近,但巴爾幹山脈和當地居民的叛亂使得運輸也十分困難。多瑙河航運發達,利用海運成為雙方補給的必然選擇。爭奪黑海制海權顯得尤為重要。
11月27日,一隻土耳其小型艦隊到達希諾普港。土耳其艦隊指揮官命令部下不準首先開火。不久他就發現六艘俄羅斯戰列艦在港外巡弋。他發出急件請求增援,但杳無音信。這些俄羅斯戰列艦從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爾趕來,屬於俄羅斯黑海艦隊,由海軍中將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納希莫夫指揮。11月30日早晨,俄羅斯艦隊進入希諾普灣要求土耳其艦隊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揮官拒絕投降並下令開炮,幾分鐘後俄羅斯戰列艦開炮。當早晨結束時,俄羅斯艦隊取得完全的勝利。俄羅斯俘虜土耳其指揮官奧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護衛艦和2艘輕巡洋艦被擊沉,土軍死傷3000人。
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海戰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海戰
這是木製風帆戰列艦最後的輝煌也是俄羅斯黑海艦隊最後的輝煌,本次海戰也作為帆船艦隊時代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交戰而載入史冊,正是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蒸汽動力戰艦被英法廣泛使用,技術兵器的優勢大大體現出來。而戰前擁有4艘120門炮戰列艦,12艘84門炮戰列艦和4艘60門炮巡洋艦以及大量輔助艦的俄國黑海艦隊不久就消失了。訊息很快傳到倫敦和巴黎,兩國的輿論迅速升溫(在英國,錫諾普海戰被更是渲染為錫諾普屠殺),兩國民意高漲,要求政府採取行動。
錫諾普海戰的勝利,是俄羅斯在戰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俄羅斯的勝利就意味英國和法國在地中海地區利益的損失,因此兩國很快參戰。

英法參戰

1854年1月4日,英法艦隊進入黑海,為土耳其運輸船隊護航。這隻艦隊規模十分可觀。英國艦隊擁有11艘主要戰艦,而法國艦隊擁有14艘,並且裝備了更多的舷炮,超過100門舷炮的軍艦共有8艘(法國5艘,英國3艘)。英法艦隊戰艦由風帆和蒸汽混合驅動,機動優勢非常明顯。一天之後,土軍在西塔特擊敗俄軍的進攻,這是俄軍的一翼。
1854年2月6日,俄羅斯宣布與英法斷交,作為英法聯合艦隊駛進黑海的回應。10日,英國和平代表團到達俄國作最後的外交努力並面見了沙皇。雙方分歧很大,沙皇擔心與英法開戰,但也不願意就此退讓,尼古拉一世對英國特使講:“你們不要以戰爭威脅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維也納。”以此警告英法可能再次引起歐洲大戰。然而神聖同盟早已貌合神離。普魯士對1850年俄羅斯在普奧爭端中袒護奧地利早有怨言,此時更不會為巴爾幹這個與自己毫無利益瓜葛的問題為俄羅斯火中取栗。而奧地利就更加高深莫測了,尼古拉一世萬萬沒有想到幾個月之後奧地利的背叛。21日,俄羅斯政府宣布與英國和法國處於戰爭狀態。俄羅斯被迫以70萬兵力與擁有約100萬軍隊的同盟國進行戰爭,在軍事技術裝備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歐諸國。戰鬥在幾個戰區同時展開。
克里米亞戰爭的想像復原圖克里米亞戰爭的想像復原圖
1854年2月23日,第一批英國陸軍上船前往土耳其。1854年2月27日,英法向俄羅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羅斯在4月30日之前撤離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沙皇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與土耳其結成同盟。3月19日,法國陸軍也登船前往土耳其。一天后,俄軍渡過多瑙河。法國於3月27日,英國於3月28日相繼對俄羅斯宣戰。當時的三大列強一齊登場,戰爭擴大了。

戰爭擴大

1854年4月5日,英國陸軍在加里波利登入。隨後聯軍的作戰計畫在這裡誕生。由6萬英法陸軍在海軍的配合下在克里米亞半島登入,6星期內拿下俄羅斯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這個目標很有限,目的是消滅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結束俄羅斯在黑海的優勢。這符合英國的願望,對法國而言,開戰本身就達到了目的。
隨著更多的部隊到達,聯軍開始向君士坦丁堡進發。當地的酒和女人非常便宜,梅毒在聯軍士兵當中非常普遍。當地的衛生條件非常糟糕,英國的後勤也同樣糟糕。自拿破崙戰爭以來,英軍的後勤訓練被荒廢了。大多數軍官都沒有經歷過戰爭,哪怕是低強度殖民地衝突。法軍情況要好的多。拿破崙被打敗了,但法國並沒有失敗。法軍陸軍仍是歐洲裝備最好、組織最完善的軍隊,很多軍官擁有作戰經驗,後勤系統也很有效。
武器裝備方面,英法的優勢來源於新式線膛步槍——米尼步槍。線膛步槍相對於滑膛槍最大的優勢在於射程和精度。滑膛槍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碼(一碼約合0.914米),並且精度很低。而線膛步槍有效射程達到500碼。法軍在1840年代後期率先裝備了米尼步槍,這使得它在同時期列強陸軍中擁有巨大的技術和戰術優勢。新步槍帶來新戰術。拿破崙時代的散兵線隊形可以進一步拉大,避免被對手火力密集殺傷。而對手的密集隊形將在更遠的距離上遭到精確火力射擊。此外炮兵的角色發生重大變化,因為野戰火炮的典型射程大多數在1000-1500碼,有的輕型火炮甚至只有600-800碼,相對於步槍射程優勢變小。炮兵的作用變的類似後來的機槍,作為步兵的火力倍增器。儘管高層反映遲鈍和對線膛步槍的不信任,英軍還是在1851年裝備了1851式米尼步槍,這構成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陸軍的主戰單兵武器,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
英軍陸軍的參戰部隊包括4個步兵師,1個輕裝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整個師在6000人左右。法國陸軍的參戰部隊是4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旅。編制情況和英軍差不多。根據當時的炮兵技術水平,法軍的做法更適應實戰需要。騎兵在法軍中的地位比起拿破崙時代大大下降,新式米尼步槍使得騎兵突擊力下降,因此法軍很少使用大騎兵軍團。英軍指揮官是拉格倫男爵,一個平易近人的貴族。法軍司令是阿爾芒·雅克·勒魯瓦·德·聖阿爾諾元帥,法國大革命造就的新一代法國軍人。
1854年4月20日,俄羅斯遭到開戰以來的最大打擊,普奧兩國宣布保持中立,並秘密結為防禦同盟。中立的理由顯而易見,但沙皇看不到這一點。神聖同盟在最關鍵的時候失靈,使他感到沮喪和憤怒。仿佛為了給沙皇傷口再撒一把鹽,英法艦隊於1854年4月22日炮擊奧德薩,表明英法準備實實在在跟俄國打一仗。
1854年6月3日,奧地利完成部署,在匈牙利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的邊境陳兵8萬,並向俄羅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羅斯立即從兩公國撤軍。1854年6月14日,奧地利又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土耳其同意奧地利占領兩公國直到戰爭結束。
奧地利的輕率和貪婪將1815年以來的俄奧友誼徹底葬送,從此兩國關係再也沒有好過。沙皇感覺到了可恥的背叛,他終於明白自己落入了一個可怕的陷阱。戰爭和他當初的預想完全兩樣,敵人越來越多,而朋友加兄弟的奧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背叛,使他對戰爭開始失去信心,但戰爭還要打下去。奧地利皇帝此時正忙於迎娶來自巴伐利亞茜茜公主,可謂一個天堂一個地獄。尼古拉嚴令俄軍取得一場勝利來穩定局勢。6月22日,俄軍統帥米哈伊爾·德米特里耶維奇·戈爾恰科夫親王親自指揮對斯里查要塞的圍攻。
俄軍傾全力苦戰一天,米哈依爾·戈爾恰科夫本人也在戰鬥中負傷,還是沒有拿下斯里查要塞。俄軍士氣空前低落,第二天向北方撤退,斯里查要塞解圍。土耳其軍隊乘勝追擊,1854年7月7日,在古傑沃,俄軍再次被擊敗。疲憊的俄軍開始全面撤退,先是布加勒斯特,到7月28日,俄軍完全撤出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俄軍已經撤退到1853年的出發點。戰爭從政治上講已經沒有理由繼續。8月8日,維也納方面提出四點建議來結束戰爭。
俄羅斯認為接受這一建議意味著失去自1829年以來得到的全部利益,沙皇無法接受,他決心繼續打下去,求得一個體面的和平。英法也不想俄羅斯此時求和。在英國看來,要結束俄羅斯在黑海的優勢的最好辦法是將俄羅斯黑海艦隊消滅掉。維多利亞女王力主繼續戰爭,她催促駐紮在瓦爾納的聯軍儘快行動。拿破崙三世認為他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俄奧翻臉了。但是他想繼續維持苦心經營的英法合作,他也批准了聯軍繼續行動。於是戰爭不但沒有停,而且還要擴大。

要塞攻防戰

  • 聯軍的登入
英法土三國軍隊在瓦爾納相處的很融洽。但是健康問題卻越來越讓人擔心。潮濕、小昆蟲和血吸蟲侵襲軍營。英國後勤組織的缺陷非常明顯:沒有人知道郵局在哪裡,野戰醫院在哪裡,甚至他們的將軍在哪裡。
1854年7月19日,法國軍營中霍亂爆發。22日蔓延到英國軍營。儘管所有帳篷被銷毀,瘟疫仍然沒有得到控制。1854年8月10日,一場大火燒掉了很多軍需品,包括16000雙靴子和150噸餅乾,使得情況更加糟糕。來自倫敦和巴黎的命令不斷催促聯軍展開行動。聯軍並不知道克里米亞到底有多少俄軍,估計從45000人到140000人不等,實際上俄軍此時只有36000人。
1854年8月24日,聯軍開始登船,計畫1854年9月2日完成全部登船任務。能夠參加行動的部隊包括27000英軍、30000法軍和7000土軍。
1854年9月7日,聯軍海軍司令英國海軍上將鄧達斯(詹姆斯·惠特利·迪恩·鄧達斯)下令起航。聖阿諾德因為患上霍亂在5日就出發了,獨臂的拉格倫勳爵跟隨大部隊一起行動。拉格倫的旗艦卡拉多克號懸掛俄國軍旗前出偵察,最終選擇塞瓦斯波托爾以北35英里的卡拉米塔灣的耶夫帕托里亞作為登入地點。9月12日,聯軍艦隊到達耶夫帕托里亞。耶夫帕托里亞的鎮長同意投降,但鑒於聯軍帶有瘟疫,鎮長要求聯軍必須進行隔離。9月14日黎明,聯軍開始登入,登入一切順利。每個聯軍士兵都負荷沉重,19日上午9點,聯軍主力55000人出發,登入場交由土耳其軍隊把守。但是霍亂又使一部分士兵染病。在巴爾幹涅克河,聯軍首次與俄軍前哨遭遇。英軍騎兵要求追擊,被拉格倫拒絕了,因為他發現這是個陷阱。俄羅斯騎兵的遠方還有俄軍第17師的6000人。雙方使用火炮相互遠距離攻擊,英軍獲勝。俄軍撤退到奧馬的主要陣地,他們希望在那裡阻止聯軍向塞瓦斯波托爾前進。當夜,聯軍宿營準備進攻奧馬,英軍由於沒有帳篷只能在寒冷中入睡,而法軍則舒服的多。
俄軍方面,黑海艦隊被英法聯合艦隊困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內。俄軍統帥緬希科夫親王的打算是利用阿爾馬的有利地形給予聯軍重大打擊,然後反攻,將聯軍趕下海。他樂觀的認為只要一場戰鬥就能實現目標。他的部隊有4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大約30000人。但出乎他的意料,他發動的阿爾馬河戰役被英國主帥格拉倫男爵粉碎了。
聯軍在奧馬的勝利打開了通向塞瓦斯托波爾的道路。拉格倫的工兵指揮官博格涅爵士建議聯軍修築一條工事防禦來自北方俄軍增援部隊的進攻。儘管在敵國領土修築工事非常困難,但建成後將成為日後俄軍增援的嚴重障礙。聯軍可以從塞瓦斯波托爾的南部發起攻城戰。此時已經病重的聖阿諾德元帥支持這個方案。聯軍的計畫很穩妥,但卻喪失了從北方直接進攻,快速占領塞瓦斯托波爾的機會。
1854年9月23日,英軍在風和日麗中向南進發,部隊被允許沿路搶劫因此士氣高昂。霍亂的魔咒也減輕了很多。英軍穿過波貝克河後塞瓦斯托波爾已經可以看見。拉格倫決定按計畫繼續向南前進然後從南向北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當聯軍從側翼行軍繞過塞瓦斯托波爾的時候,也喪失了用自己的優勢拖延了攻城的時間,塞瓦斯托波爾有一個天然的深入內陸的港灣,可以駐泊大量海軍艦隻,俄軍黑海艦隊就以這裡為母港。城外是連綿的高地,要塞臨海一面有海岸炮台13座,火炮611門,易守難攻。
1854年的塞瓦斯托波爾城本身還沒有完全要塞化,因為俄軍之前還從沒有預料過在克里米亞打防禦戰。使要塞守備部隊在居民的參與下構築了一道長7公里長,由8座棱堡和大量中間工事組成的防線。面對實力強大的聯軍艦隊緬希科夫認為黑海艦隊出海作戰毫無勝算,因此強迫海軍上將科爾尼洛夫鑿沉艦隊堵塞航道。俄軍將水面戰艦中的帆力戰列艦5艘(共14艘)和巡航艦2艘(共7艘)橫向沉沒於港口的入海處,以阻止聯軍的蒸汽戰艦突進塞港內停泊場,其餘的帆力船和所有汽船及蒸汽巡航艦參加要塞保衛戰,大約有1000門艦炮先後被搬至陸地,海軍官兵也上岸充實守城部隊。緬希科夫帶領俄軍主力前往城外的東北方,希望與俄羅斯援軍會合從那裡威脅聯軍側翼。拉坎爵士的輕騎兵追擊了這隻俄軍並在拉格倫勳爵招回之前繳獲了一些俄軍補給馬車。
到了9月25日夜,英軍展開于波貝克河與徹那亞河之間的寬大正面上並做休整。26日早晨,英軍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然後向南面的巴拉克拉瓦進發。在一陣並不有效的炮火後,英軍進入小鎮巴拉克拉瓦。當地百姓拿出水果、鮮花和麵包以示友好。一天后,法軍沿英軍的路線尾隨而至。此時聖阿諾德已經不行了,法軍由卡洛波特指揮。29日,聖阿諾德不治去世。拉格倫決定將英軍指揮部設在巴拉克拉瓦,法軍則前往巴拉克拉瓦西面的卡米什和卡扎克海灣紮營。法軍的營地背靠大海,可以方便接受來自海上的補給,而英軍則補給困難還要直接面對俄國援軍。拉格倫的部署應該是為了團結聯軍,因為他此時是惟一的最高的指揮官。他的人格值得讚揚。聯軍從三面包圍了塞瓦斯波托爾,法軍在西南方,英軍在東南方和東方。聯軍艦隊在海上游弋。
拉格倫主張立即攻城,但在1854年9月27日到10月10日之間他未能說服卡洛波特和工兵指揮官博格涅爵士。博格涅堅持應該先用炮擊削弱俄軍的防禦工事;卡洛波特則認為穿過開闊地直接進攻過於冒險。到了10日,聯軍決定正式圍攻塞瓦斯托波爾。這些日子裡,俄軍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工事在一天天加強。另外,從奧德薩和其他地方出發的俄國援軍也在趕來。1854年10月9日,28000援軍進入塞瓦斯托波爾,使得守城部隊達到38000人。到了10月第2周,俄軍已經恢復到阿爾馬之戰前的實力,甚至更強。聯軍希望炮擊能把俄軍工事徹底摧毀,經過艱難運輸,重炮和攻城器材被運上城外的高地,民房被拆掉用來加固重炮陣地。塞瓦斯托波爾俄軍的火炮從172門增加到341門,部分是從軍艦上拆下來的海軍炮。法軍有53門炮,英軍73門。法軍集中49門炮在羅多非山上,那裡正對俄軍中央堡壘。聯軍海軍也計畫參加炮擊,但因為缺乏彈藥而被推遲。卡洛波特要求聯軍海軍下錨排成一線近距離炮擊,傳統上海軍為躲避岸炮攻擊總是在航行中炮擊。英國海軍上將鄧達斯最後向法國海軍上將哈姆林讓步,同意了這個方案。
1854年10月17日,聯軍海軍的炮擊進行了一天,但1100門艦炮收效甚微。相反俄軍的炮火卻重創聯軍海軍。皇家海軍損失了300人,7艘戰艦嚴重損傷,法國艦隊也損失不輕。儘管羅多非山上法軍一個彈藥庫被炸上了天,聯軍陸地炮擊要好許多。英軍炮擊將凸角堡打成廢墟,但是當夜俄軍又修復了損壞的工事。這樣的情況持續了7天。俄軍損失慘重,2000人在炮擊中喪生,17日當天,海軍中將弗拉基米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科爾尼洛夫陣亡。
  • 俄軍解圍的失敗
1854年10月24日,戰場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緬希科夫率領俄軍援軍出聯軍的東北方,他的意圖是切斷連線巴拉克拉瓦與塞瓦斯托波爾的沃龍佐夫大道,並威脅巴拉克拉瓦。因此爆發了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戰役(詳見該詞條),產生了著名的科林·坎貝爾的淺紅色佇列和卡迪根伯爵輕騎兵死亡衝鋒。
戰後的第二天,俄軍在霍姆山脊向英軍第2師發動了一次小規模的進攻。目的在於打通從因克曼橋到沃龍佐夫大道的驛道。俄軍上校費德羅夫率領6個營的部隊突入英軍一個次要陣地,但被山脊上英軍的炮火趕了回去。這場戰鬥被稱為小因克曼之戰(因為不久之後這裡還有一次規模大許多的戰鬥)。俄軍損失了270人。在戰鬥中英軍第2師指揮官埃文斯爵士不慎從馬上摔了下來,受了重傷,指揮權被移交給該師第1旅的指揮官彭尼法瑟準將,後者將指揮第2師參加後來的戰鬥。
聯軍繼續炮擊塞瓦斯托波爾。但聯軍的破壞越大,俄軍的工事反而恢復的越強。冬天將至,狂風和大雨交加,聯軍甚至感覺塞瓦斯托波爾都會被捲走。拉格倫勳爵非常勉強的走訪了軍營以穩定軍心。不久拉格倫不再出現,下層出現怨言,但拉格倫本人對於部下的困難和痛苦也束手無策,他顯然無法讓倫敦白廳知道他的實際需要。小因克曼之戰後,俄軍在外圍徹那亞河谷聚集力量,一周后緬希科夫的野戰部隊增加到120000人,這是非常可觀的力量。此時英軍只有25000人而法軍有40000人。聯軍兵力處於絕對劣勢。小因克曼之戰以後,英軍的部署情況是這樣的:第2師依然固守霍姆山脊,第1師的近衛旅在磨房附近的驛路上。第1師的另一個旅高地旅留守巴拉克拉瓦。第3師和第4師的營地展開於磨房西面。輕騎旅的殘餘支援近衛旅。重騎旅跟隨拉格倫的指揮部。因克曼山脊突兀於徹那亞河南岸,由森林覆蓋,最高海拔636英尺,平均400英尺。西南方是卡林那吉峽谷,峽谷的另一側是由卡林頓指揮的輕裝師把守的維多利亞山脊。正對英軍第2師霍姆山脊陣地的是謝爾山。
俄軍認為英軍戰鬥力弱於法軍,因此決定將打擊重點放在因克曼的英軍。俄軍的計畫是由索莫諾夫將軍率領的19000人從塞瓦斯托波爾出發沿因克曼山脊前進,在謝爾山西部建立炮兵陣地;保羅夫將軍的16000人將通過因克曼橋穿過峽谷占領謝爾山的東半部。這又是一個分進合擊的計畫,俄軍“精於此道”。彼得哥爾查科夫親王率領22000人牽制右翼法軍的行動。
索莫諾夫和保羅夫的部隊在謝爾山匯合後,由坦蘭堡將軍統一指揮進攻霍姆山脊,最終目的地是磨房和驛路與沃龍佐夫大道的交匯處。到那時,哥爾查科夫親王再次從東方加入攻勢,完成對英軍的包圍。俄軍的計畫雄心勃勃,一旦實現英軍將陷入滅頂之災。但真實的因克爾曼戰役卻因為俄軍自己的配合不力和法軍師長皮埃爾·約瑟夫·弗朗索瓦·博斯凱的機動增援而失敗。
參戰的40000多俄軍傷亡10729人,其中包括6個將軍和256名軍官。英軍士兵死亡597人,1860人負傷;39名軍官陣亡,750人受傷。法軍士兵死亡130人,750負傷;軍官死亡13人,負傷91人。從陣亡者的表情看,很多英軍死於白刃戰。按慣例,受傷的人被後送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斯庫台里。但很多傷員死在路上和醫院裡。拉格倫被授予陸軍元帥,博斯凱被授予軍團榮譽勳章。對塞瓦斯托波爾的直接攻擊又被推遲了,戰鬥暴露出的一個嚴重問題是野戰通訊不足。緬希科夫親王受到一封來自教會的信,譴責法軍搶劫了一座俄國教堂,這是戰鬥後的一個小花絮。
因克曼的戰鬥是俄軍最後一次大規模試圖解圍的戰鬥。俄軍的戰鬥計畫很有雄心,選擇大雨之夜開始進攻也出其不意,下雨同時限制了聯軍的步槍優勢。在戰役開始對俄軍十分有利,但總司令緬希科夫沒有考慮到地形特點,並且低估了膛線武器的優越性,並且以密集戰鬥隊行與之徒勞的進行戰鬥,步兵不會以散兵隊行作戰,造成俄軍的巨大傷亡,可見俄軍在技術上的差距最終導致戰鬥失利。俄軍表現很英勇,但這不足以抵消米尼步槍可怕的殺傷力。聯軍方面英軍在打擊後更加處境不妙,法軍將在以後的攻城戰鬥中承擔大部分任務,致使英法聯軍無力執行總攻塞瓦斯波托爾的作戰計畫,而轉入曠日持久而又艱難的冬季圍攻。
因克曼之戰後,英國國內鑒於傷亡巨大而反響強烈,政府成立一個委員會來調查前方情況,並評估是否需要攻占塞瓦斯托波爾。委員會成員觀點各異,有的主張立即進攻,有些則乾脆主張撤出克里米亞。引發爭議的關鍵是俄軍已經鑿沉了黑海艦隊,英國已經達到攻擊塞瓦斯托波爾的目的,剩下的就是是否追求令人信服的勝利的問題。委員會最終決定讓英軍在城外高地固守待援,度過1854年的冬天。對於前線英軍來說,這意味著不管能否得到充分的補給,軍隊要靠自己的努力熬過冬天。
11月4日,一場風暴光臨克里米亞半島,皇家海軍艦隊損壞嚴重,英軍在巴拉克拉瓦的港口也無法接納運輸船隻進入。英軍營地的帳篷被撕成了碎片,補給品被刮的不知去向,部隊饑寒交迫。在巴拉克拉瓦,補給品並不缺乏,但軍需部門無力將這些物資運到前線的高地,因為沒有足夠的草料餵養運輸用的牲口。騎兵的馬匹也因為缺乏草料甚至相互吃尾巴。
法軍的情況要好於英軍,因為法軍補給港的條件好於英軍,風暴造成的損失較小,而且法軍前線離港口距離不遠。巴拉克拉瓦戰鬥的失利導致沃龍佐夫大道的丟失,如果沃龍佐夫大道還在聯軍手裡的話,補給問題將大大減輕。11000聯軍士兵整日忙碌於從巴拉克拉瓦到前線營地之間的補給運輸,他們沒有工具,只能靠人力背負。有些夜裡,整個英軍陣地上只有300人參與警戒。直到1855年1月,一條七英里長的鐵路建成,巴拉克拉瓦的補給品特別是藥品直接送到了前線的高地上,補給危機終於減輕了。英軍運輸船隊的指揮官海軍上將鮑瑟也飽受指責。此君坐鎮君士坦丁堡,根本不知道前線到底需要什麼,結果很多運輸船返回君士坦丁堡時貨物被拒收還留在船上。巴拉克拉瓦的碼頭也是一片混亂:麵粉從編織袋裡散落出來,彈藥箱、木頭、火藥桶和腐爛的肉製品胡亂堆放在一起。還有一個醜聞被倫敦的新聞界捅了出來:儘管整個冬天士兵們痛苦異常,但軍官們卻躲在海上的軍艦上過著舒適的生活。
因克曼之戰後前線只發生了一些小的戰鬥。1855年1月10日,俄軍對巴拉克拉瓦發動了一次小進攻。1月17日,俄軍攻擊了由土耳其軍把守的耶夫帕托利亞,那裡是聯軍最初登入的地方。這些進攻都沒有取得成果。1月26日,撒丁王國對俄羅斯宣戰,並派兵15000人到克里米亞。撒丁首相加富爾認為此舉有助於法國在奧屬義大利問題上支持撒丁。此時英國國內對阿伯丁政府批評加劇,導致阿伯丁政府於1月31日垮台。2月5日,強硬派帕麥斯頓勳爵組閣上台。他立即命令聯軍發動進攻。2月20日,聯軍在徹那亞河發動攻勢,但因暴風雪而終止。
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猝死。但克里米亞遠在天邊,即使丟失也不是什麼大災難。他的哥哥亞歷山大一世在1812年丟失莫斯科的時候都沒有絕望過。如果尼古拉一世絕望,那么早在1854年奧地利迫使俄羅斯退出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時,他就應該退出戰爭。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一世的長子登極。他立刻召回了緬希科夫親王,代之以米哈依爾·戈爾恰科夫親王。後者在多瑙河失敗後顯然又得到新沙皇的重用。亞歷山大二世也積極外交活動,他授權在維也納的俄羅斯大使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考慮和平的可能性。3月15日,談判在維也納開始。哥爾查科夫家族的第三號人物出場了。亞歷山大哥爾查科夫是前面兩位戈爾恰科夫兄弟的堂兄弟,他也是俾斯麥時代惟一能和俾斯麥抗衡的外交家。
聯軍的情況到了3月得到根本改觀。鐵路投入使用,土耳其勞工到達,西班牙騾子作為運輸工具也運到戰場,軍中的不法承包商和小販被趕走。聯軍隨著春天的到來而雄心勃勃,準備再次攻擊塞瓦斯托波爾。
  • 塞瓦斯托波爾陷落
塞瓦斯托波爾自開戰以來從未被完全包圍過,從北方和東方俄軍可以自由進出。聯軍還是計畫用大規模炮擊來削弱要塞防禦體系。到了2月,大批法國援軍到達戰場,法軍增加到90000人。而英軍只有11000情況良好的軍人,另外23000人不是有傷就是生病。土耳其軍隊則有20000人和30門大炮。法軍是攻擊主力。此外還有一些僱傭軍,9000德意志軍團、3000瑞士軍團和1500波蘭軍團,這些都是英國花錢雇來的部隊。到了3月,撒丁15000人到了戰場。儘管聯軍兵力很可觀,但進攻仍然很艱難,俄軍的防禦體系很完備。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石牆並不連續,馬拉科夫要塞是惟一的石構堡壘。俄軍的辦法是用削尖的樹枝做成柵欄,然後是深溝,再後面是由樹枝和泥土構成的步槍發射陣地。陣地後面是又一層樹幹構成的障礙,地上還有陷阱,裡面是削尖的樹枝。此外還有大量地雷。俄軍經常在夜裡派出襲擊隊,殺死聯軍戰壕里毫無戒備的士兵。
馬米隆在2月22日夜裡被俄軍占領,俄軍隨即構築了堅固的工事。馬米隆位於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和法軍戰線之間。攻占馬米隆成為聯軍的首要任務,因為從馬米隆出發,英軍可以攻擊凸角堡,法軍可以攻擊馬拉科夫要塞。
1855年3月6日,得知尼古拉一世逝世,拉格倫敦促卡洛波特立即對馬米隆發起進攻,他認為俄軍因為沙皇逝世士氣低落。但卡洛波特拒絕了,這可能是因為拿破崙三世皇帝的心腹尼爾將軍來到克里米亞監戰。尼爾來的目的是徵求卡洛波特的建議,皇帝打算直接指揮戰鬥。皇帝認為除非從各個方向同時進攻,否則塞瓦斯托波爾無法拿下。卡洛波特接受了皇帝的看法,他本人也不想冒險倉促進攻。
1855年4月9日,聯軍開始第2次大規模炮擊。聯軍參加炮擊的總計520門大炮,發射了165000發炮彈。作為回應,俄軍998門大炮發射了90000發炮彈。炮擊進行了10天,造成俄軍6131人、法軍1587人、英軍263人的傷亡。俄軍放棄了損壞嚴重的旗桿陣地,但在夜裡修復了其他工事。法軍僅僅前進了100碼,進一步行動卻被皇帝否決了。英法聯軍的關係受到許多夭折的作戰計畫的困擾。
1855年5月2日,英軍策劃對亞速海的刻赤進行遠征。刻赤是俄軍的後勤中心,俄羅斯內陸運來的補給物資都堆放在這裡。在艦隊出發2小時後,拿破崙皇帝的電報來了,他命令艦隊返航,任何削弱塞瓦斯波托爾圍城部隊的做法都不允許。艦隊中的法國艦船隻好返航,英軍失去法國的支援,力量單薄,也只好尾隨法艦返航。幾天后,卡洛波特向皇帝建議成立了一個聯合軍事委員會,但並未被皇帝接受。卡洛波特隨即向皇帝提出辭職並要求重新當他的師長。
1855年5月16日,艾馬布勒·讓·雅克·佩利西耶成為法軍指揮官,卡洛波特改為指揮第4師。
1855年5月22日,貝利西埃在中央堡壘和海灣之間發動了一場殘酷的夜間攻擊。儘管傷亡巨大,法軍成功的達到了目的。他同時批准刻赤遠征隊繼續他們的計畫。1855年5月25日,刻赤被聯軍占領,第2天,聯軍艦隊駛進亞速海。聯軍繳獲了100多門大炮,數千噸穀物和麵粉被銷毀。俄軍的運輸船兵工廠、倉庫受到巨大的破壞。貝利西埃多次拒絕皇帝的命令,有一次他甚至切斷了電報聯繫。6月初,他在收到皇帝禁止行動的命令下,計畫對馬米隆發動一次聯合進攻。
1855年6月6日,第3次炮擊開始。聯軍主要炮擊目標是馬米隆。到了9日,法軍占領了馬米隆而英軍推進到凸角堡的面前。俄軍組織了一次反突擊但失敗了。貝利西埃聲稱他是在馬米隆被拿下後才收到皇帝的電報。皇帝命令貝利西埃發動野戰打擊外圍的俄軍,貝利西埃答覆皇帝這是不可能的,他要求皇帝必須讓他採取符合戰場實際的行動,否則他將辭職。在貝利西埃等待皇帝答覆的同時,他又在計畫新的攻勢。
1855年6月17日,聯軍第4次炮擊開始,英軍計畫攻占凸角堡而法軍的目標是馬拉科夫要塞。俄軍事先知道了這次進攻,甚至知道貝利西埃和博斯奎特之間的爭吵以及貝利西埃將進攻提前到凌晨3點的詳細計畫。法軍在進攻開始後傷亡慘重,早晨8點30分貝利西埃下令撤退。英軍同樣糟糕,部隊在穿越1/4英里長的開闊地時,被葡萄彈和滑膛槍子彈嚴重殺傷。英軍傷亡1500人,法軍陣亡1500人、負傷1600人。
這次行動失敗對拉格倫勳爵精神上是一個沉重打擊,他已經感到筋疲力盡。霍亂再次光臨軍營。1855年6月14日,埃斯考特將軍宣布拉格倫勳爵患上了嚴重的痢疾。
1855年6月28日,拉格倫勳爵在睡夢中平靜的去世。至此,開戰時英法兩軍最高指揮官先後因病去世,聯軍軍營震動很大。7月1日,辛普森爵士繼任英軍總司令,但他顯然經驗不足,面對困難束手無策。土耳其在高加索戰場吃緊,奧馬爾帕夏的土耳其軍準備撤離克里米亞去解救高加索重鎮卡爾斯。拿破崙三世對此十分不滿但圍攻只能繼續。8月16日,哥爾查科夫集中4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旅渡過徹那亞河向聯軍發動進攻,英軍只有一部分騎兵和炮兵參戰,但俄軍傷亡了8000人,最後一次解圍行動失敗。英軍指揮官辛普森對戰局感到悲觀,這使他受到來自倫敦的責備,倫敦在討論他的繼任人選。
1855年9月8日11點30分,聯軍開始第4次猛烈的炮擊。40分鐘後,聯軍總攻,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各部隊校對時間在同一時刻發動進攻。法軍麥克馬洪師進攻馬拉科夫要塞。僅僅10分鐘,要塞落入法國人的手中,隨後法軍又打退了俄軍的反擊。英軍對凸角堡的攻擊再次失利。英軍部隊被俄軍火力壓制在凸角堡腳下的胸牆後面而拒絕前進,不久他們就轉身撤退了。但馬拉科夫要塞的失守對俄軍來說是致命的,聯軍炮火可以從這裡覆蓋整個塞瓦斯托波爾,陷落只是時間的問題。當天夜裡,俄軍破壞了全部工事,攜帶炮兵和後勤設施有計畫的撤出了塞瓦斯托波爾。聯軍在圍攻了11個月後終於進入已經成為廢墟的塞瓦斯托波爾。俄軍在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戰上總體是成功的,它是陸海軍保衛瀕海要塞協同作戰的典範,儘管在軍隊、火炮數量上及武器質量上處於劣勢,俄軍夜間不斷出擊及大量運用地雷,和縱深梯次配置防禦體系給聯軍很大殺傷。塞瓦斯托波爾的保衛者在武器、彈藥和糧食方面極端困難,他們為俄羅斯軍事、經濟上的落後狀態付出了血的代價。
塞瓦斯托波爾陷落後,克里米亞戰場的軍事行動逐漸減少。俄軍進入塞瓦斯托波爾北面的高地,但貝利西埃拒絕皇帝的命令沒有反擊。巴贊將軍率領一部分法軍在皇帝的催促下攻占了金本,切斷了奧德薩的對外運輸線。到了11月,拿破崙三世準備見好就收實現和平,而英國卻寧願繼續打下去。英軍得到大量補充,1856年1月,考靈頓爵士接替辛普森成為新的英軍總司令,並準備發動春季攻勢。這時法軍卻為疾病所困擾而英軍後勤充足,兵強馬壯。
1856年的主旋律是期待和平,外交行動代替了軍事計畫,2月克里米亞戰場達成停火協定。

其他戰場

  • 高加索
除了克里米亞戰場外,最重要的戰場是亞洲西部地區的高加索戰場。從黑海到波斯邊境,俄國和奧斯曼帝國擁有150英里的邊境線。在這條國境線的中央,是古亞美尼亞王國留下的重要堡壘卡爾斯。歷次俄土戰爭這裡都發生過重大的戰鬥,雙方對這個戰場都再熟悉不過。
1854年夏天,俄軍進入土屬亞美尼亞。7月29日,俄軍攻擊了駐守在卡爾斯北方的一個土耳其師,土軍戰敗撤退。8月,駐卡爾斯的土軍集中33000步兵、8500騎兵和52門大炮向俄軍進攻。俄軍的實力是20000步兵、5000哥薩克騎兵、60門大炮和18000部族非正規軍。土軍戰敗退回到卡爾斯。然而俄軍在隨後的戰鬥失利,未能擴大戰果。聯軍派出一個軍事聯絡小組到達卡爾斯,協調卡爾斯和克里米亞戰場的軍事行動。軍事聯絡小組發現卡爾斯的土軍士氣低落,非常需要增援。
從1855年6月到11月,俄軍圍攻卡爾斯。11月25日,處於半飢餓狀態的卡爾斯被俄軍攻占。在這之前,土耳其已派遣援軍前來解圍。
1855年9月6日,土耳其最好的指揮官奧馬爾·盧特菲帕夏離開克里米亞前往高加索,9月29日他的部隊登船從克里米亞出發。另一隻土耳其軍隊在特拉布松登入也在趕往卡爾斯。得知卡爾斯陷落後,12月8日,奧馬爾的部隊向高加索山脈的南方撤退。俄軍取得高加索戰場的勝利。
  • 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俄軍有一支27艘戰列艦組成的艦隊。聯軍決定阻止這隻艦隊可能進入北海。英國海軍部派遣那皮爾爵士指揮一個由不熟練水手操縱的艦隊執行這個任務,此外這隻艦隊人員不足、缺乏彈藥。為鼓舞士氣,維多利亞女王親自到朴次茅斯檢閱了艦隊。
1854年3月10日,艦隊出發。此時距英法向俄羅斯宣戰還有18天,聯軍的行動只能解釋為蓄謀已久。那皮爾的任務是消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英國艦隊首先到達基爾,然後進入丹麥海峽到達哥本哈根的南面,那皮爾認為這裡是控制北海出入口的最佳地點。俄羅斯艦隊駐紮在200英里外芬蘭灣的科琅施塔德,科琅施塔德建有堅固的要塞,拱衛聖彼得堡海上的出入口。那皮爾在哥本哈根呆了3星期,訓練船員航海和炮擊。戰爭爆發後,他的任務是封鎖芬蘭灣和臨近俄國港口,攔截俄羅斯運輸船和評估占領博馬松、萊沃克和其他要塞的可能性。
4月17日,那皮爾艦隊到達芬蘭灣。隨後的暴風雨和領航員的缺乏使得艦隊退回到斯德哥爾摩。在那裡,那皮爾勸說瑞典國王加入戰爭,但是徒勞無功。5月天氣轉好,那皮爾艦隊再次出動炮擊了翰戈要塞。6月,艦隊勘察了斯維堡,發現那裡的要塞十分強大,8000俄軍固守在花崗岩要塞里。一隻分艦隊被派出襲擊俄國運輸船隊。在托尼亞,一隻登入隊遇到強大的俄軍損失慘重。
6月21日,三艘皇家海軍軍艦在領航員的帶領下炮擊了博馬松要塞,除了浪費彈藥外一無所獲。22日,聯軍的18艘風帆戰列艦和9艘蒸汽船向科琅施塔德進發。其中英國戰列艦12艘,法國6艘。9艘戰列艦和6艘護衛艦被留下監視斯維堡。6月26日,聯軍艦隊到達科琅施塔德外海,發現港內俄羅斯30艘軍艦分為三個縱隊駐泊。聯軍仔細偵察了3天,認為己方18艘戰列艦無法對付港口要塞和22艘俄羅斯戰列艦,因此放棄了攻擊。後來斯皮爾為此遭到嚴厲的責難。霍亂也在軍艦上發生,聯軍艦隊只得返回斯維堡。
7月2日,英國海軍部通知聯軍艦隊,6000法軍攜帶10門大炮已經出發將參加登入作戰,目標是博馬松或是斯維堡。鑒於斯維堡的強大要塞,博馬松被列為攻擊目標。博馬松有三個炮台,深入大海的主炮台三面環水,擁有120門炮。另兩個炮台在內陸的兩座山上,分別擁有24門炮,炮台頂部有鐵制屋頂,可以抵禦炮彈打擊。聯軍11000人(法軍10000人、英軍1000人)在博馬松的南北兩面登入,包圍了博馬松。
到8月13日,聯軍炮兵就位開始炮擊。俄軍炮台沒有回擊,山上兩炮台在2天內被聯軍占領。聯軍艦隊炮擊主炮台,俄軍在炮台被摧毀後投降,博馬松落入聯軍之手。聯軍艦隊隨後又轉向芬蘭的阿博。那裡有17艘俄羅斯炮艇,通向港口的峽灣兩邊樹林裡隱藏有大量俄軍步兵。法軍拒絕參戰,因為法軍士兵大量感染霍亂。
9月4日,法軍艦隊撤退過冬。到了10月,英國艦隊也分批撤出波羅的海。
1855年春天,鄧達斯從黑海趕來接替了那皮爾。他此時擁有19艘螺旋槳推進的戰列艦和1艘風帆戰列艦,14艘護衛艦,12艘蒸汽船,21艘武裝蒸汽艦和15艘炮艇。法軍有3艘戰列艦、3艘護衛艦和10艘炮艇。3月,聯軍艦隊再次進入波羅的海執行封鎖任務。聯軍偵察發現俄軍要塞的防禦都大大加強,登入作戰變的極為不可能。聯軍只能從海上炮擊,儘管破壞巨大,但沒有採取任何登入行動。11月,聯軍艦隊再次撤退過冬,波羅的海的戰鬥結束了。
  • 北太平洋
在北太平洋,英法艦隊也參加了戰爭。聯軍艦隊攻擊了勘察加半島的彼得羅巴普洛夫斯克。登入的陸戰隊和海員遭受了重大的傷亡。
1855年,兩個皇家海軍編隊,後來從中國(清)香港又派出一個編隊加入到北太平洋戰區。俄軍防禦強大,更主要的是這裡遠離主戰場,對戰爭影響很小,因此,英國艦隊沒有採取大行動。
  • 白海
1854年8月,在遙遠的白海,3艘皇家海軍軍艦執行封鎖任務。他們一共檢查了300艘商船並炮擊了科拉半島

戰爭結果

1854年,交戰雙方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俄羅斯認為同盟國所提條件無法接受,和談於1855年4月中斷。
1855年12月16日,埃斯特哈茲伯爵帶著奧地利帝國的最後通牒到達聖彼得堡,要求俄羅斯接受停戰。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促使俄羅斯決定停戰的關鍵,俄羅斯已經無力拒絕奧地利的最後通牒。
1856年1月16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受奧地利的要求。2月25日,巴黎和會召開。英、法、土、撒丁和俄國參加,奧地利因為提出“維也納四點”方案也參加了和會。俄羅斯希望普魯士出席,以得到它的支持。但英國反對,理由是普魯士沒有參戰。3月16日討論黑海問題時,普魯士才以1841年《海峽公約》簽字國的身份參加。和會上俄羅斯全賴拿破崙三世的支持,後者也不希望俄羅斯遭到過分削弱而英國在近東一家獨大,拿破崙三世另一個用心是讓俄羅斯更加記恨奧地利而在將來親近法國。奧地利企圖霸占已經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但遭到法俄的強烈反對。
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3月30日《巴黎和約》簽字,列強共同保證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土耳其保證不分種族與信仰改善境內人民的狀況;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被占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塞爾維亞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宗主權仍歸土耳其,由列強共同保證;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通過兩海峽,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多瑙河航行自由。俄羅斯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和約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準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俄羅斯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土耳其,並歸還卡爾斯,承認由各強國對處在蘇丹宗主權之下的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塞爾維亞三公國實行集體保護。
和會對國際法的一大貢獻是通過了《海上國際法原則宣言》,附於《巴黎和約》。這個宣言直到當代依然是國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方損失

俄軍損失52.2萬餘人,土軍損失近40萬人,法軍損失9.5萬人、英軍損失2.2萬人。俄國為這場戰爭大約耗資約8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億盧布。

戰爭影響

技術進步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是近代科技戰爭的開端,是兵力兵器、軍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許多新的戰爭手段登上歷史舞台,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認為是決定因素。
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有線電報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腦和軍事部門利用有線電報從千里之外指揮戰爭,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有線電報也使得大眾傳媒可以實時傳遞戰況,戰爭距離大眾不再遙遠,民意對戰爭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軍事後勤體系發展為一個獨立部門,工程保障、戰地醫療、後勤運輸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法軍統一對表校正時間進攻馬拉科夫要塞是指揮藝術的重大發明。各軍事強國在這次戰爭後都加速淘汰舊裝備,摒棄滑膛式武器及木製帆力戰艦,進行新技術軍備競賽,企圖以不對稱的技術優勢擊敗對手。而在這之前,除了海軍,沒有國家特別在意陸地上的技術優勢。
各國對戰爭理解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英國認為蒸汽動力戰艦具有巨大優勢,為捍衛海上霸權,英國一直走在海軍軍備革新的前沿。法國認為新式步槍最具戰鬥效能,因此大力研究新式步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沒有軍事家能夠適應這種技術進步,有些人甚至表現拙劣。這也是軍事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戰術總是落後於技術,兩次大戰的慘痛悲劇都和這個問題有關聯,特別是一次大戰。可不可以這么看,從哲學上講,客觀實在決定主觀意識,而技術是客觀的,戰術屬於主觀的東西。因此戰術落後於技術是必然的。

野戰醫院

在這場戰爭中共約50多萬人死亡,其中法軍的損失最高。大多數士兵不是陣亡,而是因飢餓、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和野戰醫院的條件差而死於其戰傷。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條件,僅此一項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傷戰士的生存率。戰後南丁格爾在倫敦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
南丁格爾畫像南丁格爾畫像
南丁格爾即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和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人)。

天氣圖誕生

當英法聯軍包圍了塞瓦斯托波爾,陸戰隊準備在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入時,黑海上突然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英法聯軍不戰自潰,幾乎全軍覆沒。按照軍方的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弗里埃研究這次風暴。他向各國氣象學家發信,收集風暴發生前後的氣象報告。之後,他依次把同一時間各地的氣象情況填在一張圖上。將不同時間的圖聯繫起來分析,他發現這次風暴是自西向東移動的,在到達黑海的1~2天,已經先影響了西班牙和法國。
勒弗里埃分析後認為,如果當時歐洲設有氣象站,風暴情報就可以及時電告英法艦隊,使英法艦隊避免這次風暴的襲擊。1855年3月,他向法國科學院建議,組織觀測網,迅速地將觀測資料集中到一地,分析繪製天氣圖

設立勳章

克里米亞戰爭同時催生了在1856年設立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這是英國軍隊首次為英勇作戰者設立的國際獎項。

俄羅斯改革

通過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看到了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之間的差異,俄羅斯軍隊的訓練與武器與英法也有很大差距,這促使俄羅斯進行農奴制與軍事改革。
克里米亞戰爭的結果也促使俄羅斯認識到農奴制需要改革。

阿拉斯加易手

因為此次戰爭,俄羅斯擔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屬地可能會遭到英國的報復而被搶走,因此迫切希望剛立國不久的美國能出價接手,一來免遭白白損失,二來可讓美國牽制英國在北美的勢力。美國最終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微薄代價獲得了後來被認為史上最划算的不動產交易。

香菸生產

菸草被用來做香菸產生於近代,大量生產出現於克里米亞戰爭。這次戰爭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香菸的大量泛濫。而在一戰和二戰間,各國的軍方將香菸大量分發給官兵。
二十世紀後半期,香菸的危害開始被廣泛宣傳,在煙盒上出現了吸菸有害的提示。

塞瓦斯托波爾

1855年9月8日拿破崙三世的軍隊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獲勝後,將巴黎市中心區南北走向的一條大街改為塞瓦斯托波爾大街,以此紀念克里米亞戰爭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