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美術

宗教美術

宗教美術(religious art),是指伴隨著禮拜、典禮、修身、傳教等宗教活動而展開的以宣揚宗教觀念,教育宗教信徒為目的,以宗教的教義、故事和傳說為題材的美術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教美術
  • 外文名:religious art
起源,種類,佛教美術,基督教美術,伊斯蘭教美術,印度教美術,道教美術,特徵,

起源

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中,宗教和美術的關係極深。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美術起源於勞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原始美術又是與原始宗教混雜在一起發展的。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精靈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靈崇拜,往往產生樸素的符號和簡單的圖像,這些也就是原始的美術。在原始美術的根底上,有對所謂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境界和力量的敬畏、恐怖和崇拜。驅魔、護靈等巫術活動都成為原始美術產生和發展的動因。舊石器時代的狩獵居民將大量野獸畫在洞窟的岩壁上,也是出自祈禱神獸保佑並捕獲大量獵物的心愿,與原始宗教密切相關。進入歷史時代後,原始宗教自覺確立宗教形式,由部落宗教發展為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地區宗教(如印度教)和民族宗教(如道教)。在宗教強烈支配人間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紀,美術作品幾乎全部由宗教中產生,美術成為宗教的貢物,以致形成宗教美術。
宗教美術
宗教美術

種類

宗教美術是一個龐雜繁紊的系統,在美術上成就突出且影響較大的有佛教美術、基督教美術、伊斯蘭教美術,其次為神道教美術等。

佛教美術

約公元前4世紀產生於印度,約公元1世紀出現佛像,以後由北路發展到中亞、中國、朝鮮和日本,由南路遍及斯里蘭卡和東南亞,成為東方古代美術的主流。佛教美術在建築上主要是寺、塔,在雕塑上主要是佛像及其以下諸尊,在繪畫上主要是佛、菩薩、羅漢的單身畫和以佛說法為中心的眾多形象組合──說法圖、佛傳圖、本生圖、佛位變相、佛教故事、水陸畫、雜畫和供養人圖像,在工藝美術上是各種佛具。由於佛教重視造像,所以在中國又被稱為像教。在宗教美術中,佛教美術的歷史最長,雕塑和繪畫方面的成就最大,影響的人口最多。

基督教美術

約2世紀產生於羅馬帝國的亞洲部分,以後迅速傳遍整個歐洲南北美洲及世界大部分地區,從而成為西方2~17世紀美術的主流。它的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早期基督教美術、中世紀美術、文藝復興美術以後。基督教美術中是否容許出現聖像,如果容許,應如何表現,始終是有爭議的中心問題。因此,它在雕塑上的成就不及佛教美術,它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建築藝術上,其次是繪畫上。在宗教美術中,基督教美術傳播的地域最廣。

伊斯蘭教美術

約7世紀後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很快從巴勒斯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伊朗、埃及向四周傳播,其勢力東至阿富汗、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西及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島,構成伊斯蘭教美術的基礎,它融合了中國美術等多元要素;其發展雖與各地區美術特性相聯繫而又顯出多樣性,具有獨特的單一樣式。而導致這種單一性的,是《古蘭經》。《古蘭經》對偶像崇拜的否定,以致人物形象被嚴格禁止出現在美術作品中,故雕塑和大型壁畫不發達,寫實主義衰落。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美術的代表,屋頂通常為半球形或蔥花形的穹窿,建築周圍建有一柱或數柱高塔。伊斯蘭教繪畫以為代表,抄本插圖始於12世紀末。伊斯蘭教的建築裝飾和極其發達,它們靈活運用了幾何紋、植物紋、阿拉伯圖案、文字紋等平面無限連續的裝飾紋樣,以華麗的色彩、光影的效果和精工細緻的意匠達到無以倫比的高度。

印度教美術

它是根據印度教思想、讚嘆諸神或出於禮儀上的需要而作為教化手段的美術。在廣義上,它還包括婆羅門教美術、印度土著民間信仰的美術。相對佛教美術的瞑思和靜止性,印度教的諸神形象以生命力的極度發揮為特色,活躍而富有力感,並將肉體力特別是性作為神性者尊重,所以縱慾而多臂,強調性感,還製作大量男女性交的形象。自公元前 3世紀孔雀王朝以來,印度教諸神形象被大量導入佛教美術,如藥叉、藥叉女、龍、龍女、日天、帝釋天印度教美術在多王朝(4~6世紀)獲得繁榮發展,直至伊斯蘭人入侵後衰落,但16~19世紀的仍值得注目。印度教美術還影響到南亞其他地區(包括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爾)。東南亞諸國從7世紀起流行印度教美術,高棉的、印度尼西亞的,堪稱印度教美術的傑出代表。印度教美術對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道教美術

將道教的宗教活動或哲學造型化而表現出的建築、雕塑、繪畫、書法及工藝美術,產生和發展於中國。在中國美術史上,道教美術雖不如佛教美術那樣成就輝煌,但道教的觀念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中國美術中。道教建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皇城對神仙思想的反映。北魏以後,帝王居城稱為紫闕、金闕或紫金城、紫禁城,大殿稱為太極殿,說明道教性格更為顯著。直至清代,在北京故宮(紫禁城),仍從南至北依次排列著以道教的基本概念命名的建築:正陽門、天安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富、坤寧宮、地安門。和是道教建築的代表作。
道教雕塑主要是三尊、五祖、七真等天尊、帝君、真人及各種神仙的雕像。山西太原市的聖母及42個侍女像是道教雕塑的代表作。道教繪畫的早期作品,見於東漢銅鏡、和上的黃帝、老子、騎獸仙人、日月星辰、龍虎、鳳凰、龜蛇、東王公、西王母等題材。以後,吳道子等以擅長道教畫出名。在中國繪畫史上,包含道教畫的道釋畫,幾乎成為的代名詞。元代的山水畫家也大都與道教有關。典型的道教書法有:王羲之的《黃庭經》、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等佳品。在工藝美術上,經常使用龍、虎、獅子、鶴、鳳凰、神牛、靈芝等與道教信仰密切聯繫的題材。銅鏡和劍的製造,在北魏以後被視為道教天師必修之技術。象徵著神仙山水的假山,大量見於人們的生活環境中。

特徵

美術在其特徵是訴諸人的感性的活動,具有因感性活動而創作、因感性享受而鑑賞的性格。它適應微妙的審美感覺活動,以所謂審美快感體驗為主體。因此,美術的體驗和宗教的體驗不同。宗教的體驗越是嚴格正統,越是不容許審美快感享受,在本質上是嚴格禁止和壓抑一切人間感覺的享樂。從這種不同特徵上看,嚴格正統的宗教,本來是對美這一人間感覺的享樂給予否定性壓制的。佛教在早期禁止描繪佛陀,即使在應該表現佛陀時,也僅僅只描繪其椅子等物品作為象徵。早期基督教嚴格禁止將神通過人的技術來圖像化。伊斯蘭教則自始至終禁止將一切人的形態來作寫實性描繪。如果嚴格遵守這些規定,宗教美術便沒有發展的餘地。但是,為傳播宗教又不能不依靠美術為媒介。於是,佛教在圖像上首先突破,以大量和促進了佛教的傳播,佛教的傳播又繁榮了。師也超越教義的主旨,以對神的異常狂熱信仰克服所有技術上的困難,創造了以史無前例的巨大石構建築為特徵的基督教美術,並且在、、鑲嵌玻璃方面獲得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