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范文正公)

范仲淹(北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

范文正公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宋夏戰爭爆發後,於康定元年(1040年),奉調前往西北前線,鎮守邊境,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後採取“積極防禦、屯田久守”的方針,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最終迫使西夏議和,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慶曆三年(1043年),李元昊請求議和,西北邊事稍寧,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後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下,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累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靖康元年(1126年),又追封魏國公。至清代先後從祀於孔廟歷代帝王廟

范仲淹文武兼備,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概述圖來源:清殿藏本范仲淹像

基本介紹

  • 本名:范仲淹
  • 別名:朱說
    范履霜
    範文正
  • :希文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 出生日期:989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1052年6月19日
  • 主要作品范文正公文集
  • 主要成就:慶曆新政,戍邊禦敵,執教興學
  • 官職參知政事樞密副使,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權知開封府,知蘇州等
  • 爵位:楚國公(贈)→魏國公(贈)
  • 追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
  • 諡號文正
  • 籍貫邠州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苦讀及第,泰州治堰,執教興學,秉公直言,伏閣請對,景祐黨爭,戍邊西北,慶曆新政,高風亮節,與世長辭,主要影響,政治貢獻,軍事思想,文學成就,教育方略,書法成就,個人作品,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軼事典故,斷齏畫粥,願為良醫,龍圖老子,寬厚仁愛,嚴謹治學,只彈履霜,教子扶危,舉賢任能,性情中人,三光風範,一筆勾銷,以智賑災,王范交往,人物年譜,史料記載,親屬成員,後世紀念,墓葬,從祀諸廟,紀念館,花洲書院,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精選片單文能寫紅一座樓,武能鎮住一個國,北宋名臣范仲淹生平
05:21
+關注已關注
早年經歷:范仲淹年少苦讀的故事
3.3萬次播放|5個視頻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時逢中原兵亂,遂定居吳縣(今蘇州市)。
宋代范仲淹畫像宋代范仲淹畫像
五代時,曾祖和祖父均仕吳越,父親范墉早年亦在吳越為官。宋朝建國後,范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大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范仲淹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於任所,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長山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yuè)。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傷感不已,毅然辭別母親,前往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數年寒窗生涯後,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
元代范仲淹畫像元代范仲淹畫像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鑒於已有朝廷俸祿,范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便歸宗複姓,恢復范仲淹之名(一說,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喪後方更名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西溪瀕臨黃海之濱,唐時李承修築的舊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滷水充斥,淹沒良田、毀壞鹽灶,人民苦難深重。於是范仲淹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沿海築堤,重修捍海堰
天聖三年(1025年),張綸奏明朝廷,仁宗調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天聖四年(1026)八月,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工程由張綸主持完成。

執教興學

天聖五年(1027年),范仲淹為母守喪,居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寧陵縣。時晏殊為南京留守、知應天府,聞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創導時事政論,每當談論天下大事,輒奮不顧身、慷慨陳詞,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即由范仲淹倡導開始,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范仲淹聲譽日隆。
商丘應天府書院商丘應天府書院
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萬言的《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宰相王曾對萬言書極為讚賞,時晏殊在樞府,王曾便極力推舉范仲淹,晏殊遂面聖陳述范仲淹既往政績。十二月,仁宗徵召范仲淹入京,任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歲,章獻太后(宋真宗章獻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說:“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上疏奏報內廷,沒有獲得答覆。范仲淹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仁宗。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范仲淹蘇州石刻像范仲淹蘇州石刻像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范仲淹據理力爭,並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天聖八年(1030年),范仲淹請求離京為官,被任為河中府通判;次年,調任陳州通判。范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不改憂國憂民本色,在此期間,他也多次上疏議政。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范仲淹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針對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並多次上書陳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認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范仲淹的這些上疏雖未被朝廷採納,但其一片忠心打動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駕崩,仁宗親政,召范仲淹入京,拜為右司諫。時群臣多議太后垂簾時為政之失,范仲淹卻認為太后雖秉政多年,但亦有養護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掩飾太后過失,成全其美德。仁宗採納,詔令朝廷內外不得擅自議論太后之事。仁宗因劉太后新亡,欲立楊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為皇太后,參與軍國大事。范仲淹認為頻立太后,有皇帝不能親政之嫌。仁宗採納,罷黜太后冊名,但稱謂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朝廷派人視察災情,仁宗不予理會。范仲淹便質問仁宗:“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並將災民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伏閣請對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后有隙,遂協同內侍閻文應范諷等人,力主廢后。訊息傳出,群臣議論紛紛,都認為廢后不合適,范仲淹也向皇帝進言。因呂夷簡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諫章疏,疏入內廷,不得奏。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輔、侍御史蔣堂段少連等十餘人跪伏垂拱殿外,請求召見,仁宗不見,派呂夷簡出來解釋。范仲淹等與之當庭辯論,呂夷簡理屈詞窮,無以為對。
范希文像范希文像
第二天,范仲淹與眾人商議,打算早朝之後,將百官留下,再次與宰相諫爭。一行人剛走到待漏院,朝廷詔書下達,外放范仲淹知睦州,孔道輔等人也或貶或罰,無一倖免。河陽簽判富弼上書仁宗,建議詔還范仲淹入京,以開言路,未得批覆。

景祐黨爭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調任蘇州知州,辟所居南園之地,興建郡學。時蘇州發生水災,范仲淹命令民眾疏通五條河渠,興修水利,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判國子監,很快又轉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開封府“肅然稱治”,時稱“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向仁宗皇帝進獻《百官圖》,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皇帝制定製度、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呂夷簡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誣衊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范仲淹便連上四章,論斥呂夷簡狡詐,因言辭激烈,遂被罷黜,改知饒州侍御史韓瀆曲意迎合,列寫范仲淹同黨的姓名,奏請仁宗在朝廷張榜公示。
古畫《范仲淹像》古畫《范仲淹像》
范呂之爭,牽連甚廣。秘書丞余靖上書請求修改詔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范仲淹是師友關係,願一起降官貶黜;館閣校勘歐陽修責備高若訥身為諫官,對范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蔡襄亦作《四賢一不肖》詩,攻擊高若訥,皆牽連遭貶。朝臣畏懼宰相勢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貶出京,竟無人敢送別,只有獨龍圖閣直學士李紘、集賢校理王質出郊餞行。
景祐四年(1037年),呂夷簡被免除宰相之職,士大夫們接連不斷地替范仲淹辯白,雙方互相辯駁,朋黨爭論四起。仁宗詔宰相張士遜問計,下詔禁止互結朋黨。
因范仲淹多次因諫被貶謫,梅堯臣作文《靈烏賦》力勸范仲淹少說話、少管閒事、自己逍遙就行。范仲淹回作《靈烏賦》,強調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

戍邊西北

寶元元年(1038年),原稱臣於宋的西北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次年(1039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宋境,於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訊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邊事吃緊,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七月,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擔任安撫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
宋代金明寨遺址宋代金明寨遺址
范仲淹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先前,邊路分馬步軍部署統兵萬餘人,兵馬鈐轄領兵五千,兵馬都監帶兵三千,禦敵時官卑者先出戰。范仲淹在檢閱州兵馬後得一萬八千人,分為六部,每部置一將,加強訓練,根據“敵之寡眾”分別出戰。此後,他派兵相繼奪回塞門諸寨,修復已破盪的金明寨、萬安城等。九月,范仲淹遣將軍任福白豹城(今甘肅華池東北約25公里處),迫使入侵保全軍(治今陝西志丹)、鎮戎軍(治今寧夏固原)的西夏軍撤兵。又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蘆子平,種世衡興築青澗城(在延州北約200華里處),營田實邊。十月,遣朱觀等襲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餘寨。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費。仁宗為這支軍隊賜名康定軍。十二月,朝廷採納韓琦、尹洙之策,下詔在次年(1041年)正月上旬,由涇原、鄜延兩路同時出兵,大舉伐夏,但范仲淹與在朝中的杜衍歐陽修等皆以為條件不成熟,主張積極防禦,尋覓戰機,小規模出擊。范仲淹在戍邊西北期間,逐漸培養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有才幹的將領,其他如張亢王信范恪周美等,也是范仲淹所拔擢的。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詔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徐圖西夏,仁宗採納。范仲淹又奏請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歸。
范仲淹手書“嘉嶺山”崖刻范仲淹手書“嘉嶺山”崖刻
二月,李元昊進兵渭州(今甘肅平涼),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計畫,韓琦命尹洙謁見范仲淹,聯絡同時發兵。范仲淹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於好水川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餘好水川之戰。四月,仁宗降夏竦為豪州通判,范仲淹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職責不變。
五月,范仲淹改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李元昊起兵時,曾聯絡羌族,約定環慶路酋長六百餘人為其嚮導。范仲淹到任後,即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與之簽訂條約,嚴明賞罰,羌族遂脫離西夏,為宋效力。為進一步穩固邊防,范仲淹又修築大順城,遏止白豹城、金湯城一帶的西夏軍進犯;同時,修葺細腰胡蘆等軍塞,切斷敵軍通路,使明珠、滅臧兩部族安心歸附大宋。
大順城遺址大順城遺址
慶曆二年(1042年)閏九月,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阻擊,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等16人戰死,喪師9400餘人(定川寨之戰)。元昊獲勝後,揮師南下,進逼潘原,關中震動。十月,范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西夏軍隊撤出邊塞。仁宗非常欣賞范仲淹軍事才能,加封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十一月,仁宗採納范仲淹建議,恢復設定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讓范仲淹、韓琦、龐籍分領職事。范仲淹與韓琦在涇州設定官第,將文彥博調到秦州做統帥,滕宗諒調到慶州做統帥,張亢擔任渭州的統帥。范仲淹為將,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稱臣(慶曆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慶曆新政

主詞條: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蔡襄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六月,諫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為參知政事,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仁宗調整輔臣結構後,多次召見富弼、范仲淹等人,徵詢天下大事。范仲淹雖感謝皇恩,卻認為事有先後,朝廷陳弊積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仁宗遂親筆詔書,開天章閣、陳設筆硯、賜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後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倖”等十件事。仁宗採納,詔書統一頒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
范仲淹主持慶曆新政圖范仲淹主持慶曆新政圖
慶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戰,四曰備。請朝廷力行七事:一,密為經略;二,再議兵屯;三,専於遣將;四,急於教戰;五,訓練義勇;六.修京師外城;七,密定討伐之謀。“,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新政實施後,恩蔭減少、磨勘嚴密,希圖僥倖的人深感不便,於是毀謗新政的言論逐漸增多,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再度興起。六月,邊事再起,范仲淹請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為陝西、河東宣撫使。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反對聲愈加激烈,范仲淹請求出知邠州,仁宗準奏,遂罷免其參知政事之職,改為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請求解除四路帥任、出任鄧州,以避邊塞嚴寒,仁宗升為給事中、知鄧州。隨著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離京,歷時僅一年有餘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

高風亮節

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抵達任所鄧州,重修覽秀亭、構築春風閣、營造百花洲,並設立花洲書院,閒暇之餘到書院講學,鄧州文運大振。時尹洙被貶筠州,疾病纏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鄧州養病。
范仲淹晚年圖范仲淹晚年圖
慶曆八年(1048年),有詔調范仲淹知荊南府,鄧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歡鄧州,就奏請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鄧州總計三年,百姓安居樂業,其傳世名篇《岳陽樓記》及許多詩文均寫於鄧州。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調任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隱退之意,商議購置田產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嚴詞拒絕。十月,范仲淹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義莊,對范氏遠祖的後代子孫義贈口糧,並資助婚喪嫁娶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升為戶部侍郎,調往知青州。後因冬寒病重,求至潁州

與世長辭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調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五月二十日(6月19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歲。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加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後累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追封楚國公。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欽宗“褒贈近世名臣”,特別追封范仲淹為魏國公。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頒詔天下:“以宋臣范仲淹從祀孔廟”,稱“先儒范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於歷代帝王廟

主要影響

政治貢獻

  • 實施新政
主詞條:慶曆新政
慶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針對北宋內憂(官僚隊伍龐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的現狀,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綱領,主張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舉等各個方面和領域。新政實施的短短几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全國也普遍辦起了學校。慶曆五年(1045年),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
慶曆新政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 修捍海堰
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時,徵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里,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范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范公堤范公堤
  • 蘇州治水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范仲淹出知蘇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崑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注入于海的治水計畫。范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讚揚,還澤被後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 賑災濟民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災蔓延,江淮和京東一帶災情尤其嚴重。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應詔賑災,開倉濟民,並將災民充飢的野草帶回朝廷,以警示六宮貴戚,戒除驕奢之風。
皇祐二年(1050年),吳中發生大饑荒。此時主管浙西的范仲淹,一面調集糧食賑災,一面大規模興建土木工程,招募百姓服役,由官府每日負責飲食。通過這種方法,“日無慮數萬人”,使杭州局勢穩定,沒有出現災民流徙的情況。皇祐三年(1051年)知青州時,逢河朔饑荒,范仲淹又成功地運用在浙西之策,既平抑糧價,又幫助青州百姓渡過青黃不接的艱難時光。後因冬寒病重,求至潁州

軍事思想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范仲淹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築城寨,加強防禦工事,訓練邊塞軍隊,以達到以守為攻的目的。
嘉嶺山崖刻嘉嶺山崖刻
軍隊制度上,取締按官職帶兵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應變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防禦工事方面,構築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同時,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名將,其他如張亢王信周美等,都是當時被范仲淹提拔;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范仲淹利用築城修寨進行積極防禦的思想,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契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

文學成就

  • 散文
宋建國至仁宗七十多年來,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謹,浮華奢靡的背後潛伏著種種危機。范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係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明代范仲淹畫像明代范仲淹畫像
散文創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蘇軾曾評價《上政事書》“天下傳誦”;《靈烏賦》一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名篇《岳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 詩歌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範圍一氣”、“與時訊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說”、陸機鐘嶸的“感物說”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衝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於萬物並通過萬物體現出來。范仲淹的“與時訊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為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把政治教化和為情造文有機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於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為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游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為美的特點尤為突出,以文為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同時注意白描手法和疊字的運用,與當時的白體晚唐體西崑體相比,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為宋初詩歌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
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享樂漸成風尚,以艷情為主要創作話題的歌詞亦趨向繁榮。范仲淹於仁宗年間登上詞壇,其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艷情者,也有跳出艷情之外者,正是過渡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刻痕跡。
明代范仲淹畫像明代范仲淹畫像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范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詞世界開闢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和《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兩詞,讀史、詠風景,題材寬泛,與艷情無關,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風格合拍,表現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壇衰變的一個過程。
范仲淹的艷情之作(《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圓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境迥然不同。而沉摯真切、婉麗動人的風格,也極大地改變了宋人的創作觀念,引導著詞壇創作風氣的轉移,對後世詞壇產生著深刻影響。

教育方略

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在《上執政書》中,范仲淹明確提出“重名器”(慎選舉、敦教育),把當時科舉以考試取人、而不在考試之先育人,比之為“不務耕而求獲”,主張“勸學育才”,恢複製舉並使之與教育相銜接。慶曆年間主政時,范仲淹再次提出“復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著力改革科舉考試制度、完善教育系統、加強學堂管理,各地亦奉詔建學,地方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時謂“盛美之事”。
詔令辦學圖詔令辦學圖
師資選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師執教、經實並重。范仲淹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把“師道”確立為教育的重心,他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學內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范仲淹亦身體力行,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足跡所涉,無不興辦學堂,教澤廣被;晚年又設義田、建義學,對族中子弟實行免費教育,激勸“讀書之美”,范氏義學在教化族眾、安定社會、最佳化風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開啟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書法成就

范仲淹善書。黃庭堅山谷題跋》中云:“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又云:“范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余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也稱范仲淹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據《宋史》載,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時有乾道刻遞修本、范氏家塾歲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體裁作品名稱
詩歌
散文
岳陽樓記》《嚴先生祠堂記》《答手詔條陳十事》《靈烏賦》《上執政書》《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與韓琦書》《與唐處士書》《上攻守二策狀》《上呂相公並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學記》
書法
道服贊》《師魯帖》《遠行帖》《邊事帖》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姜遵:朱學究范仲淹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於世。
范文正公像范文正公像
葉清臣: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於帥領偏裨,貴能坐運籌策,不必親當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練軍政,龐籍久經邊任,皆其選也。
歐陽修:①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②公為將,務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韓琦:公以王佐之才,遇不世出之主,竭忠盡瘁,知無不為,故由小官擢諫任,危言鯁論,建明規益,身雖可絀,義則難奪,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其後恤災南方,扞寇西垂,貳機政,陪宰席,宏謀大策,出入仁義,朝思夕慮,條疏深切,志欲膏澤中夏,鞭笞四夷,使我宋之基,萬世不拔。不幸經遠而責近,識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復沮者,幾十四五。
王安石: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錢公輔:范文正公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贍。
蔡襄:公薨之後,獨無餘資。君國以忠,親友以義,進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節,明白如是。
蘇軾:①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謚宜然,賢哉斯詣,軼後空前。②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予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朱長文:范文正公置義田、義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繼承其志,近益增廣。九族之間,莫不被其惠。
蘇轍:范文正公篤於忠亮,雖喜功名,而不為朋黨。
黃庭堅:范文正公,當時文武第一人。
蔡槃:半龕遺像飾貂蟬,往事猶思慶曆前。未說兩朝親捧日,且言一柱獨擎天。山林付與書生管,香火當同信史傳。獨恨軍中無此老,如今西賊又侵邊。
王十朋:堂堂范公,人中之龍。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義。
劉珙:此五君子(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其心則皆所謂光明正大,踈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見於功業文章,下至字畫之微,蓋可以望之而得其為人。
樓鑰:文正公奮身孤藐,未嘗賴宗人毫髮之力。既達,則闔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孫應時:若吳范氏之有義莊也,然後能仁其族於無窮,非文正公新意歟?蓋公平生所立不待稱讚,此其一事已足為百世師矣。
朱熹:①範文正杰出之才。②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範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 ③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
清代范仲淹畫像清代范仲淹畫像
呂中: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羅大經: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富韓皆不及。
劉漫塘:“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
羅璧:陳平為宰相,不問錢、谷、訟獄,丙吉為宰相,不問橫道死人,但以鎮國家、理陰陽、親諸侯、附百姓為事,汲黯為九卿,拾遺補過,范文正公所至為政,敦禮教、厚風俗,皆識其大者也。
元好問:文正范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
王惲: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澤民,盡夫在我……篤信力行,曾不易慮,受知裕陵,千載一遇。
吳澄:韓司徒張文成侯、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業不盡同,而其為百代殊絕之人物則一。……文正佐漢於盛際,而器局公平廣大,設施精審詳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時雖異,易地則皆然。故朱子稱其磊磊落落,無纖芥之可疑也。
脫脫: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
張起岩:有際天人之學,斯可以服天下之望,有擴宇宙之量,斯可以成天下之務,有堅金石之操,斯可以任天下之重。隆然曄然震耀於世道者,則范文正公其人也。
徐琰:致君之志,動物之誠,放諸四海而準,百世而下,聞者莫不興起也。是豈區區富貴利達,以炫耀於須臾者,可同日而語哉?
王褘:“聖人之道,或著之事功,或載之文章,用雖不同,而實則一致。三代以下,人才莫盛於宋東都,其間慨然以聖人之道為己任而著之行事者,范仲淹而已。”
方孝孺: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憂。飲食夢寐,四海九州。
況鐘:“仰止範文正,宋朝第一人”
馬中錫:夫范公一代奇才也……宜其見諸事為者,彪炳轟烈,撐扶天地。
畢瑜:先天下憂,後天下樂,出則澤被生民,入則風生台閣,侃侃封章,天子動容,凜凜甲兵,西賊膽落。嗚呼!休哉,千百世之下,聞公之風,誠足以廉頑而敦薄。
范仲淹江蘇吳縣石刻像范仲淹江蘇吳縣石刻像
王鏊:昔在有宋,吾蘇入參大政者,有兩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當仁宗朝,開天章閣求治,更張庶治,將大有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悅罷。文穆當孝宗朝,在政府兩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罷。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後,莫盛孝宗,皆銳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許國,可謂千載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嗚呼,道之難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於時,自昔然矣!文正子孫,今在吳中最盛,所謂歲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絕;而文穆之後無聞焉。文正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亞歟。觀其使金受書之儀,舉朝皆悚,有蘇子卿(蘇武)齧雪之操;繳還閣門張說詞頭,有陽城裂麻之忠;奏罷明洲海物之獻,蓋與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獎用名節,間與陸務觀諸人賡唱,流風餘韻,漸被岷峨;而吳中民風士俗,人情物態,盡悉備見其時。
鄭紀:漢有天下四百餘年,唐則幾於三百,宋則三百有奇,雖創業中興,各有賢主,然申公之勸力行,狄梁公之復唐祚,韓范富歐諸公之定儲靖國,縱非周召之偶而社稷之功。
張志淳:張留侯、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業不同,而同為百代殊絕之人物,遭時雖有異,易地則皆然。
孫承恩:德行純備,貞金粹玉。風節峻厲,霜松雪竹。先憂後樂,思濟斯民。一代賢相,前後絕倫。
歸有光:韓、富二公,與范希文、歐陽永叔,一時並用,世謂之韓、范、富、歐。魏公嘉佑、治平間,再決大策、以安社稷。當朝廷多故,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而與范、歐同心輔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稱治。
樊升之:賈生之治安,晁錯之兵事,江統之徙戎,是萬世之至畫也,李鄴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墾墅,平江伯之漕運,是一代之至畫也。李允則之築圃起浮屠,範文正、富鄭公之救荒,是一時之至畫也。畫極其至,則人情允協,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王世貞:問宋臣,曰:李文靖之遠、王沂公之公、韓魏公之重、范文正公之廓、司馬文正公之篤,庶幾爾。
馮夢禎:①宋范文正公,學術則為純儒,立朝事業則為純臣,垂範子孫則為賢祖宗而師表,百世則為殊絕人物。②公之一言一行,遺風餘烈,無論士大夫爭為傳述,即婦人女子具能言之。
黃宗羲:上下千古,如漢之諸葛亮,唐之陸贄,宋之韓琦、范仲淹、李綱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誠,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於疾風狂濤之中,世界以之為輕重有無,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
顧炎武:先朝亦復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巳見干戈纏海內,尚留冠佩托江東。含霜晚穗遺田裡,噪日寒禽古廟中。吾欲與公籌大事,到今憂樂恐無窮。
王夫之: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繫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
李光地:範文正事業不必勝人,而為第一流者,功在推獎人才,故陳止齋謂“百年用其餘”也。
余正健:宋儒范仲淹學術精醇,行誼卓絕,如延胡瑗入郡學以聞聖經,勉張載讀《中庸》以明道學。會變通於《大易》,著褒貶於《春秋》。俾所在州縣各立學校,以祀先聖、先師。朱子稱宋朝道學皆因范仲淹作興,實有功於聖道。
康熙:“濟時良相”。
李果:石筍排空山骨清,范公祠廟儼崢嶸。獨從天下關憂樂,尚想胸中富甲兵。
蔡世遠: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諸葛武侯、陸宣公、範文正、司馬文正也。
全祖望:高平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張載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愛新覺羅·弘曆:“學醇業廣”。
仲鶴慶:茫茫潮汐中,磯磯沙堤起,智勇敵洪濤,胼胝生赤子,西塍發稻花,東火煎海水,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日已。
袁枚:黃閣風裁第一清,宋朝名相半書生。 西邊經略成何事,尚勸橫渠莫論兵。
紀昀: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
陸以湉:此四人者(范仲淹、諸葛亮陸贄文天祥),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陳去病:獨範文正以矯厲特異之才……蓋惟心無所偏私,用能絕人之貪,而宇宙亦以清寧。
張壽鏞:道學氣節則文正范公為之魁。
楊昌濟:宋韓、范並稱,清曾、左並稱,然韓、左辦事之人,范、曾辦事兼傳教之人也。
蔡東藩:若夫韓琦、范仲淹二人,亦不過一文治才耳。主戰主守,彼此異議,主戰者有好水川之敗,雖咎由任福之違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辭責。主守者遭元昊之謾侮,微杜衍,仲淹幾不免殺身。史雖稱韓、范善防,然卒無以制元昊,使之帖然歸命,非皆武略不足之明證耶?
毛澤東:①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②范仲淹詞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
江澤民:所有黨員領導幹部,都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軼事典故

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願為良醫

范仲淹還未顯達時,曾經去神祠求籤祈禱,他說:“將來我能當丞相嗎?”結果“不許”。他又求籤祈禱,說:“如若不能拜相,那我願意當個良醫。”結果“亦不許”。范仲淹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後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為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麼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說:“怎么會呢?古人說,‘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現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愿,莫過於當良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

龍圖老子

寶元元年至慶曆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製備。范仲淹聽後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並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范文正公遺像范文正公遺像
慶曆年間,張海(一說王倫率領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地富人捐錢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後,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禦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後,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後,聞知訊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志銘,寫畢封好剛要傳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後,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於琴中思古,又向志於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並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於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範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嚴,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范氏家風清廉儉樸、樂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自蘇州運麥至四川。范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他,助其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在蘇州遇到朋友了沒有,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裡。”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舉賢任能

范仲淹特別善於識人,當狄青還是個下級軍官時,范仲淹就對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從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後以武官任樞密使,成為一代名將。
張載少年時,喜歡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歲時,謁見范仲淹,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作為將領實在屈才,對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勸他讀《中庸》。後來張載遍觀釋老,無所得反而求六經,後成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學關學的創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時,好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說:王佐之才也”,並把他的文章給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兒嫁給了富弼。宋仁宗恢復制科後,范仲淹告訴富弼說:你應該由制科步入仕途”,並推舉他為茂材異等,富弼從此進入官場,成為一代名相。
范仲淹愛才薦賢圖范仲淹愛才薦賢圖
相傳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城中文武官員,大多得到過他的推薦,惟有蘇麟,因在外縣擔任巡檢,不在城裡,未得提拔。於是,蘇麟就向范仲淹獻詩一首,其中有兩句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為他寫了一封推舉信,後來蘇麟也得到升遷。
范仲淹任用文士,一向注重人品而不拘小節。有氣節才智的人,決不會拘泥於瑣細的小事,如孫沔滕甫等人都一向受到他的尊重。他所選用的幕賓僚佐,都是一些被貶官而尚未復職的人員。有人覺得奇怪,范仲淹解釋道:“有才能而沒有過失的人,朝廷自然會任用他們。至於那些不幸受過處罰的可用之才,如不趁機起用他們,就要變成廢人了。”范仲淹麾下因而濟濟多士。他鎮西北時,張載赴陝謁見,有投筆從戎之志,范仲淹勉以治《中庸》,張載勵志苦學,後成為一代名儒。

性情中人

范仲淹被稱為“才其量其忠,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其實,范仲淹並沒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歡袒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他也發過牢騷:“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宋人吳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時,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頗為看中。後來范仲淹被調回京師,因小鬟年紀太小,不便攜行,就給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詩(《懷慶朔堂》),在詩中說道:“慶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開。年年長有別離恨,已托東風乾當來”。魏介心領神會,就把小鬟買來轉送范仲淹。南宋姚寬還記載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並題詩“江南有美人,別後常相憶。何以慰相思,贈汝好顏色”。明人朱有燉據此改編為雜劇《甄月娥春風慶朔堂》,劇前引言亦詳述此事。

三光風範

范仲淹憂國憂民,不圖個人榮華富貴,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於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裡三次被貶:1029年,范仲淹因諫言太后還政,被貶;接著又在廢郭皇后上二次被貶;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
范仲淹范仲淹
在這幾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動者,尤其後兩次,成為影響慶曆士風構建的兩個重要事件,獲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認同。據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一筆勾銷

慶曆新政期間,范仲淹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地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銷”了他們的職務。空出的職位,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同僚富弼見他毫不留情,便說:“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了!”范仲淹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於是全部將其罷免。

以智賑災

皇祐二年(1050年),吳州、兩浙路爆發大饑荒,杭州災情尤重。范仲淹一方面下令散發米糧賑災。並鼓勵百姓儲備糧食。吳州民俗喜好賽舟,並且篤信佛教。范仲淹於是鼓勵百姓舉行划船比賽,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飲。從春至夏,當地百姓幾乎天天都扶老攜幼在湖邊爭看賽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對他們說:“飢歲荒年工錢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興土木的大好時機。”於是各寺廟住持無不募工興建。他又募工興建官家穀倉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達一千。此時,糧食價格上漲,一斗糧食要一百二十錢。范仲淹就把糧食的收購價格提升到了一斗糧食一百八十錢,大家都不明白他的做法。范仲淹依然命令部下沿江多張貼榜文,詳細描述了杭州饑荒的情況以及米價所上漲的數目。商人們聽說後,爭先恐後地往杭州運糧。糧食聚到一起後,范仲淹就把價格降到原來的價格。如果價格低廉,那么商船就不會再來,就會更加的困難。緊接著米價降到一斗一百錢,商人們匯集到了一起,百姓得以度過饑荒。
朝中台諫官員彈劾范仲淹不體恤荒年財政困難,竟鼓勵百姓划船競賽,在寺院大興土木,既勞民又傷財。范仲淹上奏解釋:“臣所以鼓勵百姓宴遊湖上,寺院、官府大興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餘錢可花的百姓,嘉惠貧苦無依的窮民,使得靠出賣勞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賴官府與民間所提供的工作機會生活,不致背井離鄉,餓死荒野。”這年全國的大饑荒,只有杭州一帶的百姓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同時,據杭州《西湖志》記載:西湖當年有“范公堤”,靈隱寺曾珍藏范仲淹的臥榻,以紀念這位賢臣修繕寺廟之功德。

王范交往

皇祐二年(1050年)秋,范仲淹在杭州會見了前來拜訪的王安石。此時王安石在鄞縣為知縣,到臨川省親後返回鄞縣途中,專門繞道杭州,去拜見范仲淹。這是二人僅有的一次見面(一說二人在此之前就已認識,不止一次見面)。王安石的《臨川先生文集》有《上范資政先狀》《上杭州范資政啟》《謝范資政啟》三文有相關記載。

人物年譜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1歲
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曆10月1日),范仲淹生於武寧軍(治所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父墉,太平興國三年(978)隨吳越王錢俶歸宋。范墉歸宋後,歷官成德軍(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武信軍(遂州,治今四川遂寧)、武寧軍節度掌書記。母夫人謝氏(?—1026)。仲兄仲溫(985—1050),是年五歲。
是年正月,朝廷詔議北伐。七月,契丹犯威虜軍,被擊退。
雍熙三年(986),遼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五洲觀察使。端拱元年(988),宋太宗授李繼遷為夏州(今陝西米脂縣西北)刺史、定難軍節度使,賜姓名趙保忠。二年,李繼遷攻犯綏、銀二州。
淳化元年(990),2歲
父墉病卒於徐州,隨母葬父於蘇州天平山。
是年正月朝廷改元,大赦天下。契丹封李繼遷為夏國主。
淳化二年(991),3歲
隨母居蘇州天平山。
四月,寇準(961—1023)、溫仲舒(944—1010)為樞密副使。六月,同平章事潘美卒。張永德(928—1000)任並、代州都部署。李繼遷歸宋,賜名趙保吉,封銀州(今陝西橫山縣西)觀察使。
淳化三年(992),4歲
母謝氏改適時在蘇州為官的朱文翰。仲淹遂改姓朱,名說至22歲,朱文翰先後在江蘇蘇州、湖南安鄉、安徽青陽、山東淄洲等地為官,仲淹隨母待行,並在各地就學受教。安鄉興國觀司馬道士是其蒙師之一。安鄉讀書台、青陽讀山、博山秋口、長白山醴泉寺俱傳為范仲淹讀書之地。
是年三月,趙普(922—992)為太師,封魏國公,七月卒,追封真定王。楊億進士及第。
淳化四年(993),5歲
二月,永康軍青城縣民王小波起義。六月,史部侍郎、平章事張齊賢(943—1014)罷為尚書左丞,宣徽北院使、知樞密院事張遜貶為右領軍衛將軍。呂端(935—1000)任參知政事。十月,呂蒙正(946—1101)為平章事,蘇易簡(958—996)為參知政事。是年分天下為十道。
淳化五年(994),6歲
李繼隆(950—1005)為河西行營都部署,受命討李繼遷(963—1004)。九月,寇準為參知政事。
至道元年(995),7歲
正月,朝廷改元,大赦。四月,吏部尚書、平章事呂蒙正罷為右僕射,參知政事呂端為戶部侍郎、平章事。八月,詔立壽王元侃為太子,改名恆,兼判開封府。九月,李繼遷犯清遠軍,被擊退。
至道二年(996),8歲
二月,御史中丞李昌齡為給事中、參知政事,呂蒙正為左僕射。五月,李繼遷犯靈州。七月,罷寇準參知政事,依舊給事中。
至道三年(997),9歲
三月,太宗崩,年五十九歲,在位二十二年。趙恆繼位,即真宗。四月,呂端加右僕射。八月,鎮海軍節度使曹彬(931—999)為樞密使。十一月,詔工部侍郎錢若水(960—1003)修《太宗實錄》。
真宗鹹平元年(998),10歲
正月,朝廷改元,大赦。九月,詔呂端、錢若水重修《太祖實錄》。升張永德為太子太師。十月,升呂端為太子太保。
鹹平二年(999),11歲
六月,曹彬卒。十二月,契丹犯威虜軍,敗。
鹹平三年(1000),12歲
二月,王旦(957—1017)為給事中、同樞密院事。四月,呂端卒。
鹹平四年(1001),13歲
二月,真宗幸大相國寺、上清宮祈雨。九月,慶州地震,李繼遷陷清遠軍。
鹹平五年(1002),14歲
三月,李繼遷陷靈州,殺知州裴濟,改靈州為西平府。六月,圍麟州,真宗詔發並、代等州兵援之。十一月,呂蒙正加司空,李沆加右僕射。十二月,遷麟州內屬人於樓煩。
鹹平六年(1003),15歲
是年,宋、夏、遼征戰不已。六月,復鹽鐵、度支、戶部副使,寇準為三司使。九月,呂蒙正為太子太師、萊國公。王曾狀元及第,鄧州觀察使錢若水卒。
景德元年(1004),16歲
朱文翰任淄州長史。仲淹侍父遊學於淄州顏神鎮(今淄博市博山區)秋口。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並拜朱文翰好友崔遵度(954—1020)為師習琴。
二月,李繼遷中流矢死。五月,邢州地震。是年,遼大舉攻宋。寇準為平章事,上書真宗至澶州親征。宋遼議和,定澶淵之盟。
景德二年(1005),17歲
遊學於秋口、長山。
正月,契丹講和,朝廷大赦。二月,鑄大鐵錢,置霸州、安肅軍榷場。四月,賜進士李迪(971—1047)等瓊林宴。置資政殿學士,以王欽若(962—1025)為之。十一月,加寇準中書侍郎。是年,楊延昭任高陽關副都部署。景德元年十月,李繼遷攻西涼府,負傷逃回,二年正月死。子李德明繼位。遼冊其為西平王。
景德三年(1006),18歲
遊學於秋口、長山。與廣宣大師相識同游。
正月,置常平倉。二月,升宋州為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寇準為刑部尚書,王旦為工部尚書,王欽若、陳堯叟(961—1071)知樞密院事。李德明上表歸順宋朝,宋授其定難軍節度使,晉爵西平王。至次,北方和西北邊陲暫相安無事。
景德四年(1007),19歲
遊學於秋口、長山。與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
正月,丁謂(966—1037)為隨駕三司使。二月,真宗幸西京,十月,曹利用(?—1029)破嶺南民眾起始。
大中祥符元年(1008),20歲
出遊鄠(治今陝西戶縣)郊,與王鎬(?—1027)、道士周德寶、屈應元等嘯傲於鄠、杜之間,一起登臨終南山,撫琴論《易》。
是年,天書頒降,宋真宗封禪泰山,加溢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加王旦中書侍郎、刑部尚書,王欽若為禮部尚書、張齊賢為右僕射,溫仲舒、寇準並為戶部尚書。
大中祥符二年(1009),21歲
讀書長白山醴泉寺,有“劃粥斷齏”典故,曾作《齏賦》。舉學究。見姜遵(963—1030),遵待之如骨肉,並謂夫人曰:“朱學究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惟為顯官,當立盛名於世。”
是年應天府新建書院落成,戚舜賓(同文孫、綸子)主其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22歲
讀書醴泉寺。有“窯金贈僧”傳說。
是年,四月,加王旦兵部尚書,王欽若戶部尚書,陳堯叟工部尚書。七月,溫仲舒卒。以向敏中(949—1055)為工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置龍圖閣學士,杜鎬為之。十二月,19歲的晏殊(991—1055)獻《河清頌》。
大中祥符四年(1011),23歲
詢知世家,感泣辭母往應天府書院求學。
四月,加王旦右僕射,張齊賢左僕射,王欽若禮部尚書,陳堯叟戶部尚書,馮拯工部尚書。呂蒙正卒。
大中祥符五年(1012),24歲
仍讀書應天府書院,有“送銀還方”的傳說。四月,向敏中為平章事。五月,修儀劉氏進封德妃。九月,王欽若、陳堯叟並為樞密使、同平章事。丁謂為戶部侍郎、參知政事。
大中祥符六年(1013),25歲
仍讀書應天府書院,有“獨不見皇帝”典故。
朝廷下詔尊老子,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大中祥符七年(1014),26歲
仍讀書應天府書院,有《睢陽學舍書懷》詩,與黃灝相交。
正月,真宗謁太清宮,升毫州為集慶軍節度。六月,罷王欽若為吏部尚書,陳堯叟為戶部尚書,以寇準為樞密使、同平章事。
大中祥符八年(1015),27歲
蔡齊(988—1039)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任廣德軍司理參軍。蔡齊榜進士及第者凡197人,其中進士有:龐籍、滕宗瓊、謝絳、吳育、昊遵路、魏介之、明鎬、周騤、王絲、王瀆、王煥、朱貫、沈周、沈嚴、郭維、蕭貫、張昪、王益、歐靜等。試題為:《置天下如置器賦》,《君子以恐懼修省》詩,《順時慎微其用何先》論。
是年,寇準罷相,貶為武勝軍(治所鄧州)節度使、同平章事,王欽若、陳堯叟並為樞密使、同平章事。
大中祥符九年(1016),28歲
在廣德司理參軍任上,司理刑獄,迎母侍養。有“怒書屏風”典故。曾游太極洞,留下“跫然岩”手跡。游石溪,有《瀑布》詩。有《依韻和劉夔判官對學》。據宋代汪藻《廣德軍范文正公祠堂記》載:初,廣德人未知學,公請三位名士執教,於是廣德學風日盛,郡人擢第者相繼。
是年,以張士遜(964—1049)、崔遵度(954—1020)為壽春郡王友,陳彭年、王曾(978—1038)、張知白(962—1028)並為參知政事,丁謂為平江軍節度使。
天禧元年(1017),29歲
擢文林郎、權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即毫州,又稱譙郡)。貧止一馬,鬻馬徒步之任。上《奏請歸宗複姓表》,始復范姓。時上官佖知毫州,其子上官融(995—1043)侍行,與仲淹相交;通判乃楊日嚴(?—1047)。
是年,王旦加太保、太尉,王曾(978—1038)為吏部侍郎,李迪(971—1047)為參知政事,壽春王禎兼中書令,王欽若加右僕射。
天禧二年(1018),30歲
有河北之行,賦詩《河朔吟》。是年八月,真宗立皇子昇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九月,進《皇儲資聖頌》。
天禧三年(1019),31歲
加秘書省校書郎,仍從事於譙郡。與詩人石曼卿(994—1041)交際於太清宮。
是年,寇準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平章事,加右僕射。向敏中為左僕射、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
是年詩文:《過太清宮》、《太清宮九詠序》、《上張侍郎(知白)啟》、《上大名府主王侍郎(曾)啟》。
天禧四年(1020),32歲
仍在毫州任幕職官。
正月,朝廷開揚州運河。二月,發唐鄧八州常平倉賑貧民。寇準先為太子太薄、封萊國公,後貶為道州司馬。李迪由中書侍郎兼尚書左丞,降為戶部侍郎。晏殊為太子左庶子,張士遜兼太子詹事,王欽若加司空。
是年詩文:《寄餘杭全安石段少連二從事》(段少連,994—1039)、《送江南運使張博度支》。
天禧五年(1021),33歲
調監泰州西溪鹽倉,系銜仍舊。是年,張士遜為樞密副使,丁謂加司空,馮拯拜左僕射,曹利用拜右僕射。
乾興元年(1022),34歲
仍在監西溪鹽倉任上。
是年,真宗崩,享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六年。仁宗即位,劉太后垂簾聽政。寇準再貶為雷州司戶參軍。丁謂先封晉國公,遷司徒兼待中,拜左僕射,後貶為崖州司戶參軍。馮拯拜右僕射,曹利用拜左僕射,王曾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夷簡(979—1044)、魯宗道並為參知政事。
是年詩文:《西溪見牡丹》、《西溪書事》、《詠蟻》,《上張右丞(知白)書》,(十二月)是其改革思想的最早表達,張知白時為樞密副使。
仁宗天聖元年(1023),35歲
仍在西溪鹽倉任。上言寇準被誣事。富弼(1004—1083)侍父至海陵,仲淹與富弼、滕子京(991—1047,同年進士)、胡璦(993—1059)、周孟陽相交。
是年,寇準、馮拯卒,王欽若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是年詩文:《歐伯起相訪》、《酬滕子京同年》、《得李四宗易書》、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二首),《題西溪聖果院》。
天聖二年(1024),36歲
遷大理寺丞,仍在西溪鹽倉任。娶應天府李昌言女李氏為妻。生長子純佑(1024—1063)。
三月,朝廷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四百八十五人。十一月,立皇后郭氏。
是年詩文:《贈張先生》、《鵰鶚在秋天》、《觀獵》、《鸚鵡》、《歸雁》、《青郊》、《射陽湖》、《舟中》、《寄歐靜秀才》、《野色》、《雜詠四首》、《書事呈韓布殿 丞》、《馴鷗詠》、《鳴琴》、《古鑒》。
天聖三年(1025),37歲
秋,因發運副使張綸(962一1036)薦,知興化縣事。滕宗諒協助其築捍海堰,雖因暴風雪而停建,但其首倡之功甚偉。
十月,晏殊為樞密副使。十二月,王曾為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張知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是年詩文:《清風謠》、《明月謠》、《上漢謠》、《寄泰州幕明化基寺丞》等詩。化基,明鎬字,時任秦州(今甘肅天水)節度判官。《江陰軍明教院釋伽殿記》、《奏上時務書》(四月)。
天聖四年(1026) , 38歲
仍在知興化縣任上。是年春有兩浙之行,過杭州、諸暨等地,與胡則(963—1039)、林逋(968—1028)、唐異等人相聚。徒監楚州糧料院。八月,丁母謝氏夫人憂。
是年,京師大水。
是年詩文:《贈餘杭唐異處士》、《與人約訪林處士阻雨因寄》、《寄西湖林處士》諸詩;《唐異詩序》。
天聖五年(1027) , 39歲
守母喪於南都應天府,晏殊岀守應天府,邀仲淹掌應天府書院,同時執教者還有王洙(997—1057)、韋不伐(978—1051)等人。范仲淹上宰執萬言書,深受時相王曾賞識。孫復(992—1057)來謁,授以《春秋》,資助孫就讀於應天書院。六月,次子純仁(1027—1101)生。
秋,張綸兼知泰州,與轉運使胡令儀(960—1046)復築海堰。是年,夏竦(985一1051)為樞密副使。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韓琦、文彥博列其中。壽寧觀大火。
是年詩文:《寄林處士》、《送李紘殿院赴闕》《賦林衡鑑序》《上執政書》、《說春秋序》等。
天聖六年(1028) ,40歲
掌應天府書院教習。七月,捍海堰歷時近二年修成。因范仲淹首倡之功,後人譽為“范公堤”。是年,葬母於河南萬安山。十二月,范仲淹守喪期滿,經晏殊推薦,召為秘閣校理,躋身館職。
是年二月,張知白卒。一月,以張士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姜遵、范雍(979—1046)為樞密副使。
是年詩文:《四德說》、《四民詩》、《泰州張侯祠堂頌》、《南京書院題名記》、《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易義》、《寄題許州錢相公信美亭》(錢相公,即錢惟演,979—1054)。
范仲淹掌府學,常為學子試題,以身先之,故以下賦似作於這一期間:《老人星賦》、《老子猶龍賦》、《蒙以養正賦》、《禮義為器賦》、《今樂猶古樂賦》、《金在鎔賦》、《臨川羨魚賦》、《水車賦》、《用天下心為心賦》、《大禮與天地同節賦》、《制器尚象賦》、《堯舜帥天下以仁賦》、《君以民為體賦》、《六官賦》、《鑄劍戟為農器賦》、《任官唯賢才賦》、《從諫如流賦》、《聖人大寶曰位賦》、《賢不家食賦》、《窮神知化賦》、《乾為金賦》、《王者無外賦》、《易兼三才賦》、《談交若水賦》、《養老乞言賦》、《得地千里不如一賢賦》、《體仁足以長人賦》、《陽禮教讓賦》、《天驥呈才賦》、《稼穡惟寶賦》、《天道益謙賦》、《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賦》、《政在順民心賦》、《水火不相入而相資賦》。
天聖七年(1029),41歲
供職秘閣。秋,以發解官主持別頭試於太常寺,拔張問(995—1046)策論於高等。十一月冬至,上書諫仁宗率百官行拜賀太后壽儀,後又疏請太后還政,疏入不報,遂自請補外,出為河中府通判。
是年二月,張士遜罷相,以呂夷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夏竦先為參知政事,後為樞密副使。貶曹利用為崇信軍節度副使,末至自殺。三月,朝廷詔契丹饑民,所過給米,分送唐,鄧等州,以閒田處之。八月,詔罷天下職田。
是年詩文:《諫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壽奏》(十一月)、《乞太后還政奏》等
天聖八年(1030),42歲
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西)通判。春,曾赴陝西,逢故人周道士於長安,共同懷念亡友王鎬。三月,上書請罷修寺觀,裁併郡縣。上書晏殊,對晏殊責以輕率上書,唯恐累及舉主之說,表明心跡。四月,轉宮殿中丞。五月上書呂夷簡,議論即將舉行的制科。六、七月,與周暌、歐靜討論滕宗諒所編唐制誥集的書名問題,認為名為《唐典》不當。勸富弼“當以大科名進”,弼應試中制科,中茂才異等科。
三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八百二十二人。九月,姜遵卒,趙稹任樞密副使。
是年詩文:《送刁紡戶掾太常下第》詩,《論職田不可罷》(三月)、《諫買木修昭應壽寧宮奏》(三月)、《上資政晏侍郎書》(三月)、《上時相議制舉書》(五月)、《與周暌推官書》(六月)、《與歐靜書》(七月)、《奏減郡邑以平差役》(七月)、《與唐處士書》(十二月)。
天聖九年(1031),4 3歲
三月,遷太常博士,移陳州通判。葬母於河南伊川萬安山。上書乞將磨勘恩澤迫贈父母。時楊日嚴知陳州,胡則繼之。與胡則長子胡楷有“布素之游”。 昔日在館閣的摯友吳遵路(988
—1043)因上書忤太后意而被貶崇州(即通州,治今江蘇南通),即寄詩為其壯行。與友人游嵩山。三子純禮(1031—1106)生。黃鑒卒。
二月,朝廷詔復郡縣職田。六月,宋綬上《皇太后儀制》。十一月,出御史郭勸、楊偕(980—1049),推直官段少連。
是年詩文:《送吳安道學士知崇州》、《和人游嵩山十二題》、《依韻和胡使君書事》、《聽真上人歌》、《求追贈考妣狀》、《奏致仕分司官乞與折支全俸狀》。
明道元年(1032),44歲
仍在陳州通判任上。二月,仁宗生母李宸妃卒;仲淹屢上奏疏,勸以唐中宗朝上宮婕妤、賀婁氏賣墨敕斜封官事為鑑。
呂夷簡上《三朝寶訓》。以張士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八月,晏殊為樞密副使,後為參知政事,楊崇勛為樞密副使、樞密使。年初,宋加封李德明為夏王,十月去世。子元昊(1003—1048)繼位,宋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是歲,京東、淮南、江東飢。
明道二年(1033),45歲
三月,劉太后薨,仁宗親政。四月,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諫。上疏諫不應立楊太妃為太后,又建議全劉太后之德,勸帝恪盡子道。六月,受命與范諷等人同判刑院大理寺,詳定天下配隸刑名。七月,同管勾國子監。八月,受命赴江淮賑災。上陳救弊八事。上奏乞以通州吳遵路救災事跡頒諸郡為法,又請追恤含冤自縊身亡的前知衛真(治今河南鹿邑)縣事黎德潤。十二月,奏請諸縣弓手服役七年者放歸農。與孔道輔(986—1039)率台諫官伏合請對,力諫廢郭后,被貶外放,出守睦州。
初,呂夷簡、夏竦、范雍、晏殊等皆罷。張士遜為昭文館大學士,李迪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王隨為參知政事。十月,張士遜、楊崇勛罷,呂夷簡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王曙(963—1034)為樞密使,宋綬(991—1041)為參知政事,蔡齊為樞密副使。元昊以避父諱為由,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始用夏年號。
是年詩文:《謝黃太博見示文集》,上《諫以太妃為太后奏》(四月)、《論宜全太后之德疏》、《封進草子乞抑奢侈奏》(七月)《代胡侍郎(則)乞朝見表》(八月)、《代胡侍郎奏乞餘杭州學名額表》(時胡守杭),《陳八事疏》(八月)、《寄潤州龐籍》、《和龐淳之見寄》、《牒江淮災傷州軍》(十一月)、《上元五縣鹽錢事奏》(十二月)、《諫廢郭后奏》(十二月),又有《與唐異處士書》、《與晏尚書書》、《與石曼卿書》。
景佑元年(1034),46歲
正月,薦丁鈞、鄧資、徐執中、衛齊、盧革、李碩、張弁並公廉文雅,為眾所稱,堪充京官。春初,自京出發,至項城短暫停留,沿潁、淮而下,四月至睦州任所。憑弔嚴子陵釣台,重修嚴子陵祠堂,建龍山書院。政務之餘,寄情山水,佳作迭出。六月,移守鄉郡姑蘇,與葉參(964—1043,葉清臣父)交政後,立即投入救災,有蘇州治水之載。詔移知明州(治今浙江寧波),轉運使言其治水救災有方,願留畢其役,遂復知蘇州。
是年,龐籍(988—1063)任開封判官,王曾為樞密副使。蘇舜欽進士及第。元昊判宋,稱兀(可漢),改元“廣運”。
是年詩文:《睦州謝上表》、《謫守睦州作》、《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出守桐廬道中十絕》、《蕭灑桐廬郡十絕》、《桐廬郡齋書事》、《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和章岷推官同登承天寺竹閣》、《和葛閎寺丞接花歌》(葛閎1003—1072) 、《游烏龍山寺》、《新定感興五首》、《依韻答胡侍郎見寄》、《依韻酬周暌太博》、《留題方乾處士舊居》、《贈方秀才(楷) 》(方楷,992—1055)、《江乾閒望》、《齋中偶書》、《題江秀才舊居》、《江上漁者》、《江城對月》、《桐廬方正文家藏唐翰林畫白芍藥予來領郡事因感嘆久之題二十八字》、《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依韻答胡侍郎見寄》《賀胡侍郎致仕啟》、《與孫元規(沔)書》、《與王狀元書》、《與郭舍人(維)書》、《與晏尚書書》(之一、二)、《與知郡職方書》(之二、三)、《與滕子京書》。《依韻酬章推宮見寄》、《天平山白雲泉》、《蘇州十詠》、《依韻奉酬晏尚書見寄》、《又用前韻謝晏尚書以近著示及》、《依韻酬府判龐醇之見寄》、《依韻酬吳安道學士見寄》、《留題常熟頂山僧居》、《酬葉道卿學士見寄》《送常熟錢尉》、《移蘇州謝兩府啟》、《與邵餗先生書》、《與石曼卿書》《與曹都官(修睦)書》、(九月)、《與孫明復(復)書》、《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
景佑二年(1035),47歲
仍在知蘇州任上。擇南園地建蘇州郡學,延胡瑗等為州學教授。五月,靈岩寺定惠大師宗秀來訪,請序。十月,擢禮部員外郎、除天章閣待制。召還京判國子監。十二月,進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時郭皇后暴卒,輿論疑內侍閻文應下毒,仲淹奏劾之,閻被貶嶺南,死途中。
是年二月,李迪罷,以王曾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王隨、李諮知樞密院事。蔡齊、盛度為參知政事,王德用、韓億(972—1044)同知樞密院事。元昊犯邊,敗。
是年詩文:《歲寒堂三題》、《和韓布殿丞三首》、《陳質殿丞輓歌詞》、《依韻酬吳春卿(育)》(吳育,1004—1058)、《送魏介之(兼)江西提點》,《卓筆峰》、《送虎丘長老》、《依韻和龐殿院見寄》、《蘇州謝就除禮部員外郎充天章閣待制表》、《與人論吳中水利書》、《朝賢送定惠大師詩序》(五月)、《祭謝賓客(濤)文》(八月。謝濤,961—1034)、《宋故同州觀察使李公神道碑》。
景佑三年(1036),48歲
在開封府任所。正月,上太宗尹京時所判案牘。五月,上疏論營建西都洛陽事,呂夷筒譏為迂闊近名。上百官圖,指斥宰相用人失當,又上四論,呂夷簡反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貶知饒州(今江西鄱陽縣),余靖(1001—1047)、尹洙(1000—1064)論救,歐陽修切責高若訥(997—1055),相繼貶外,士論榮之;蔡襄(1012一1067)作《四賢一不肖》詩,朝野傳誦。史稱景佑黨爭。仲淹貶外,都門餞送者僅李紘、王質(1001—1045)二人。八月,至饒州任所。遷建郡學,自此“生徒浸盛”。奏免貢茶鳥御茶,奏蠲已不產銀的德興縣銀冶場貢課。在饒留下得心堂、退思軒、楚東樓、秋香亭、虛靜亭、慶朔堂等遺蹟。李覯來訪。
十二月,章得象(978—1048)同知樞密院事。
是年詩文;《應制賞花釣魚》、《和黃總太博上知郡杜少卿》詩,《論西京事宜札子》、《指陳時政奏》、《景佑重建至聖文宣王廟記》、《帝王好尚論》、《選賢任能論》、《推委臣下論》、《近名論》、《同年魏介之會上作》、《饒州謝上表》(八月)、《答梅聖俞靈烏賦》、《依韻酬黃灝秀才》、《鄱陽酬泉州曹使君見寄》、《和謝希深學士見寄》、《芝山寺》、《題留小隱山書室》、《郡齋即事》、《昇上人碧雲軒》、《寄題孫氏碧鮮亭》、《贈鐘道士》、《和僧長吉湖居五題》、《道士程用之為余傳神因題》、《依韻和魏介之同游玉仙壇》、《依韻和介之未開菊》、《秋香亭賦》、《靈烏賦並序》、《滕公夫人刁氏墓志銘》、《宋故乾州刺使張公(綸)神道碑銘》。
景佑四年(1037),49歲
仍在饒州任上。妻李夫人病卒。知建德縣事(今安徽至德縣)事梅堯臣往吊且有唁詩。十二月,河東路並、代、忻州地震,葉清臣(1000—1049)上琉亟論朝政闕失,言路阻塞,詔移仲淹知潤州(治今江蘇鎮江)。小人遽誣以危事,上怒,乃命置之嶺南,參知政事程琳(988—1056)竭力救援,仁宗意乃解。
是年三月,置天章閣侍講。四月,呂夷簡、王曾、宋綬、蔡齊皆罷,以王隨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陳堯佐(963—1004)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盛度知樞密院事,韓億、程琳、石中立參知政事。
是年詩文:《廬山瀑布》、《游廬山作》、《送饒州董博士(淵黠)》、《依韻酬池州錢綺翁(仙遊)》、《送徐允升歸九華》、《南康軍江中落星寺》、《都官員外郎元公墓志銘》。
寶元元年(1038),50歲
正月,赴如潤州所。道經江西彭澤,謁狄仁傑祠,重撰狄梁公碑。至丹陽郡境,游茅山。憑弔京口甘露寺李德裕奠堂,游北固樓,有世事滄桑之感。歡宴相訪的滕宗諒、魏兼兩位同年摯友。在潤州籌建郡學,修清風橋。清風橋後人名之曰“范公橋”。十一月,知越州(治今浙江紹興),途中訪友人邵餗,在杭州拜訪仕故人胡則。
是年三月,王隨、陳堯佐、韓億、石中立皆罷,以張士遜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章得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是年十月,元昊稱帝判宋,建國號大夏。十二月,奉寧軍節度使、知永興軍夏竦兼涇原、秦鳳路安撫使,振武軍節度使、知延州范雍兼酈延、環慶路安撫使,正式揭開宋夏戰爭序幕。司馬光及第。
是年詩文:《潤州謝上表》、《唐狄梁公碑》、《贈廣宣大師》、《移丹陽郡先游茅山作》、《贈茅山張道士》、《京口即事》、《懷慶朔堂》、《送識上人游金山寺》、《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訪丹陽郡》、《北固樓》、《依韻酬葉道卿中秋對月》、《述夢詩序》、《與李泰伯書》、《送蔡挺代父之蜀》(蔡挺,1014—1079)、《與胡安定屯田書》(之二)、《秀才貼》、《與朱氏書》(之三)。
寶元二年(1039) , 51歲
正月,在越州與前任郎筒(968—1056)交政。在越州以德化治,治理井泉,名之曰清白泉,建清白堂,有記。邀李覯(1009—1059)來越執教。孫沔回越掃墓,請范仲淹為其曾祖父孫鶚撰墓誌。
十一月,宋庠(996—1066)為參知政事。
是年詩文:《過餘杭白塔寺》、《西湖宴上贈胡侍郎》、《送向綜國博通判桂州》、《依韻答梁堅運判見寄》、《戶部侍郎贈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二月)、《留題雲門山雍熙院》、《題溪口廣慈院》、《無題》、《諸稽道中作》、《題翠峰院》、《越上聞子規》、《刻唐祖先生墓誌於賀監祠堂序》、《孤兒扶喪》、《清白堂記》、《與李泰伯書》(之二)、《與文鑒大師書》(之二)、《田公(錫)墓志銘》、《孫公(鶚)墓表》、《祭胡侍郎文》(六月)、《祭蔡侍郎文》(六月)。
康定元年(1040) , 52歲
正月,仍在越州任上。元昊破金明寨,圍延州(治今延安);殲宋援兵劉平、石元孫軍於三川口(今延安市西約2 0公里處),劉、石被俘,朝野震驚。三月,應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1008—1075)舉薦,范仲淹復官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四月,改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陝西都轉運使,七月,又遷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同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夏竦為安撫使。赴任途中,相繼舉胡瑗為陝西丹州(治今陝西宜川縣)軍事推官,舉歐陽修、張方平(1007—1091)為掌書記,皆未果。八月,遷戶部郎中,代張存(984—1071)兼知延州。在延州整軍備戰,奪回塞門諸寨,修復已破盪的金明寨、萬安城等。九月,遣任福(981—1041)破白豹城(在今甘肅華池縣東北約25公里處)。迫使入侵保全(治今陝西志丹)、鎮戎軍(治今寧夏固原)之西夏軍撤兵。又遣狄青(1008—1057)等攻取西界蘆子平。仲淹授狄青以《春秋左傳》,遂成就一代名將。遣種世衡(985—1045)興築青澗城(在延州北約200華里處),營田實邊。十月,遣朱觀等襲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餘寨。十二月,朝廷用韓琦、尹洙策,詔明年正月上旬涇原、鄜延兩路同時出兵,大舉伐夏,但杜衍(978—1057)、范仲淹、歐陽修等皆以為條件不成熟,主張積極防禦,尋覓戰機,小規模出擊。張載(1020—1078)赴陝謁仲淹,有投筆從戎之志,仲淹勉以治《中庸》,載勵志苦學,遂成宋代名儒。
是年五月,張士遜致仕,呂夷簡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九月,晏殊為樞密使,王貽永、杜衍、鄭戩(988—1049)並為樞密副使。
是年詩文:《野色》詩,《舉歐陽修充經略掌書記狀》、《舉張方乎平充經略掌書記狀》、《論西事札子》、《延州謝上表》、《牒陝府拘管逃移稅戶》(正月)、《牒環慶路出軍馬入賊界攻討》(正月)、《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則)墓志銘》(二月)、《胡公夫人陳氏墓志銘》(二月)、《寧海軍節度掌書記沈君(嚴)墓誌》(二月,沈嚴,983—1032,同年進士)、《牒青澗城種世衡永平寨郭延珍等》(三月)《再牒種世衡郭延珍等》(四月)、《送石曼卿》、《奏為置官專管每年上供軍須雜物》、《論西事札子》、《舉彭乘自代狀渺(彭乘985一1049)、《舉何白權知解州勾當鹽池事奏》(六月勾督責管今年 )、《乞別選人知延州奏》(八月)、《任福等破白豹城奏》(九月)、《乞勾還韓周張宗用亮加恩澤奏(九月)、《牒鄜同華州河中府》(十一月)、《秦乞督責管軍臣僚舉智勇之人》(九月)、《答詔陳不宜出兵掩襲塞門寨奏》、《乞興修廢寨奏》、《陝西奏薦官員乞催發赴任奏》(十月)《乞舉充縣令人限期移陝西路奏》(十月)、《乞賞賜熟戶蕃部首領奏》(十二月)、《乞建鄜州鄜城縣為軍奏》(十二月)、《上呂相公書》(之一、二)、《上樞密尚書(殊)書》、《謝夏太尉(竦)啟》、《舉張問孫明復狀》(張問,1013—1087)、《乞修京城》二札子。
慶曆元年(1041),53歲
正月,朝廷用兵西夏,仲淹上奏請鄜延暫不出戰,以留和議之路。元昊遣使與仲淹通款,仲淹答書曉之以理,勸其休戰議和。二月,尹洙赴延州,勸說仲淹出兵,范不為所動,尹逗留二旬,無功而返。田況亦上奏認為守策最備,不可輕舉妄動。元昊傾國入侵,巡視鎮戎軍的韓琦令大將任福率軍與西夏主力決戰,敗於好水川,任福等一大批將領陣亡,僅朱觀等率少數人突圍。四月,范因私與元昊通書並私焚元昊來書,被降官戶部員外郎,貶知耀州;韓琦也因好水川兵敗被降官右司諫,貶知秦州(治今甘肅天水)。五月,起用范仲淹知慶州、兼管勾環慶路都部署司事。在慶州招撫諸羌,與之立約,始為朱用。在慶州城鑿井百餘,解除飲水之難。六月,五堯臣(1003—1058)受命安撫陝西,為韓、范鳴不平。七月,元昊軍攻麟州,八月,元昊攻府州,皆不能破,轉而破豐州。九月,復仲淹戶部郎中。西夏再圍攻麟、府二州,被宋將張岊擊敗。十月,罷陝西統帥夏竦、陳執中(990—l059);始分陝西為四路,以管勾秦鳳路部署司事兼知秦州韓琦、管勾涇原路部署司事兼知渭州王沿、管勾環慶路部署司事兼知慶州范仲淹、管勾鄜延路部署司事兼知延州龐籍,兼本路馬步都部署、經略安撫沿邊招討使。十一月,張亢、張岊大敗西夏軍。梁適(1001—1069)安撫陝西歸朝,仲淹附奏上攻守二議。十二月,仲淹奏請令四路部署司保舉沿邊寨主、兵馬監押,詔從之。
是年詩文:《答趙元昊書》(正月)、《論夏賊未宜進討》(正月)、《諫深入討伐西夏奏》(正月)、《請修復城寨奏》(正月)、《乞先修城寨未宜進討奏》(正月)、《乞於沿邊諸寨置榷場奏》(二月)、《焚元昊復書奏》(三月)、《論不可乘盛怒進兵奏》(三月)、《與諸羌約》 (五月)、《乞小郡表》、《謝降官知耀州表》、《耀州謝上表》、《舉彭乘自代狀》(彭乘,985—1049)、《論牽制夏兵奏》(十月)、《漁家傲·秋思》、《論入界牽綴夏兵奏》(十一月)、《舉種世衡知環州奏》(十一月)、《答安撫王內翰》、《上呂相公書》、《與安撫內翰書》、《機密文字乞止下經略招討司奏》(十一月)、《上攻守二策狀》(十一月)、《請令經略部署司保舉沿邊寨主等奏》(十二月)、《乞寬貸高延德與近邊任使奏》、《答竊議》、《兵部尚書蔡公(齊)墓志銘》、《太常少卿賈公(昌齡)墓志銘》。
慶曆二年(1042) , 54歲
正月,巡邊至環州(治今甘肅環縣),過馬嶺鎮。復上疏再議攻守策。二月,龐籍上琉支持用仲淹之策,韓琦則反對范仲淹營水洛城之議。三月,興築大順城成,張載有《記》頌其功。是月,在慶陽北城門上建鎮朔樓。杜衍宣撫河東。四月,大將周美屢敗西夏軍,范仲淹、龐籍交薦之,除鄜延都監,遷賀州刺史。是月,知制誥富弼出使契丹。詔命除四路帥為觀察使,仲淹連上三表堅辭。范仲淹、龐籍二人未任。七月,呂夷簡兼判樞密院事,章得象兼樞密使,晏殊加平章事。九月,呂夷簡改兼樞密使。閏九月,元吳軍攻鎮戎軍,敗宋軍千定川砦(今寧夏固原中和鄉),大將葛懷敏敗亡。十月,王信、狄青、景泰因軍功遷官,王、狄各兼本路經略安撫招討副使,乃仲淹疏薦之結果。定川之敗,仲淹出兵馳援,穩定局勢,仁宗命加職進宮,與韓琦並除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十一月,詔復置陝西四路都部署經略安撫兼沿邊招討使,以韓、范、龐籍三帥分領之,同任陝西四路統帥,其餘都部署、副部署所帶經略使、招討使皆罷,諸路招討使並罷。韓、范開府於涇州,韓兼秦鳳,范兼環慶。又據范仲淹建議,徒文彥博(1006—1097)帥秦州,滕宗諒帥慶州,構成宋陝西四路攻防體系。十二月,密詔龐籍招納元昊,宋夏和議仍以延州為通道,仲淹首創之功不可沒。幼女生,後適韓城人張琬(昪子,終官知楚州)。
是年詩文:《書環州馬嶺鎮夫子廟碑陰》(正月)、《差弓箭手邊防利害奏》(二月)《論樞密院指揮諸砦出擊未可施行奏》(二月)、《乞照管劉平奏》(二月)、《城大順回道中作》(三月)、《論熟戶不可倚為正兵奏》(三月)、《寧州草場失火乞釋免有關官吏奏》(五月)、《依韻和延安龐龍圖柳湖》,《讓觀察使表》(凡三表)、《謝許讓觀察使守舊官表》、《讓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表》、《上呂相公書淨》(之三)、《與翰長學士書》(之一、二)、《與韓琦書》(之十、十一)、《舉滕宗諒狀》、《再議攻守疏》、《乞修京城札子》(之一)、《奏邊上得力材武將佐等第姓名事》、《再奏乞蔣偕轉官知原州》、《奏舉雷簡夫充邊上通判》《奏舉姚嗣宗充學官》、《奏馬懷德乞轉閤門袛侯青澗城都監》、《奏乞酬獎張信》、《奏葛宗古》、《牒寧州通判張去惑》(閏九月)、《論明珠滅臧二族不可攻奏》(十月)、《乞令陝西主帥並帶押蕃部使奏》、《使用負犯人奏》、《答詔諭以文彥博涇原對徙奏》、《舉許渤簽署陝府判官事狀》(許渤,978—1047)。《牒知原州景泰等》(十二月)、《再牒原州景泰等》(十二月)。
慶曆三年(1043), 55歲
正月,涇原安撫使王堯臣奏論邊事,乞凡軍期申覆不及者由范、韓、龐三帥相機便宜從事;又請建謂州籠竿城為德順軍;復請諸路皆罷經略使、副,只充緣邊安撫使、副,以重三帥之威,皆從之。二月,范、韓同上奏疏,論不可許和及防元昊之策。賜韓琦、范仲淹、龐籍錢各百萬。三月,呂夷簡罷相,章得象為昭文館大學士,晏殊為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夏竦為樞密使,賈昌朝(998—1065)為參知政事。四月,遣保全軍判官邵良佐使西夏,許封冊為夏國主。范、韓同日擢除樞密副使,五辭不允,始拜命。以杜衍為樞密使。呂夷簡罷議軍國大事。鄭戩代為四路帥臣,仍駐涇州。石介(1005—1045)作《慶曆聖德頌》。五月,沂州(治今山東臨沂)王倫率士兵起義。七月,王舉正罷參知政事。范奏請罷陝西近里州軍營田;詔命范仲淹為陝西宣撫使,均未行。八月,范就任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韓琦代范仲淹宣撫陝西。九月,仁宗開天章閣,詔命條對時政,范上十事疏。呂夷簡以太尉致仕。十月,上從范、富之薦,用張昷之為河北都轉運使。王素為淮南都轉運使.孫邈為京東都轉運使。時,宋面臨內憂外患,沂州王倫兵變,轉戰東、淮南:張海。郭邈山相繼起義於 西、陝西,波及十餘州,旋被宋廷鎮壓。范仲淹為滕宗瓊、張亢公使錢案辯。吳遵路、朱寀韓瀆卒。
是年詩文:《論轉運得人許自擇知州奏》(二月)、《論元昊請和不可許者三大可防者三》(二月)、《述竇諫議陰德錄》、奏乞救濟陝西饑民》(七月)、《祭石學士文》(九月)、《祭吳龍圖文》(九月)、《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狀》(五狀)、《進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與弟寊狀》、《奏乞出內帑物帛收贖陷蕃漢戶札子》、《奏為陝西四路人中糧草及支移二稅》、《奏論陝西馬利害》、《奏乞差人部送吳遵路家屬》。《奏舉張去惑許元》、《奏乞將所舉許元張去惑下三司相度任使》、《再奏乞召試前所舉館職王益柔章岷蘇舜欽等》、《奏杜杞等充館職》(杜杞,1005—1050)《答手詔條陳十事疏》、《奏殿直王貴等》、《奏杜曾張沔》、《奏贖法等三事》、《奏乞差官陝西祈雨》、《奏為災異後合行疏決刑獄等六事》、《奏乞互換巡邊》、《奏乞免參知政事錫賚》、《再奏乞免錫賚》、《賽避蔡稟嫌》、《奏乞差新轉京官人競沿邊知縣事》、《奏乞免關中支移二稅卻乞於次邊入中斛斗》、《奏乞許陝西四路經略司回易錢帛》、《奏策試方略等人各與緣邊差遣事》、《奏乞擇臣僚令舉差知州通判》《奏乞下審官院等處應官員陳訴定奪進呈》、《奏重定臣僚奏薦子弟親戚恩澤事》、《奏重定臣僚轉官及差遣體例》、《奏重定職田頃畝》、《奏乞於陝西河東沿邊行贖法》《奏乞將邊任官員三年滿日乞特轉一資》、《奏乞重定戰功賞格》《議馳茶鹽之禁疏》、《奏乞將先減省諸州公用錢卻令依舊》、《續奏乞於職官令錄中舉充京官知縣》、《奏雪滕宗諒張亢》、《再奏辯滕宗諒張亢》、《再奏雪張亢》、《妻乞定奪在京百司差遣等第》、《奏乞差官看詳投進利見文字》、《奏乞罷陝西近里州軍營用》、《奏乞召募兵士捉殺張海等賊人事》、《奏乞指揮管設捉賊兵士》、《奏乞發兵往荊南捉賊》、《與朱校理書》、《與中禽書》(之一)。
慶曆四年(1044年),56歲
正月,朝廷應韓琦奏請,罷修水洛城,劉滬、董士廉依鄭戩命繼修完工。渭州知州尹洙怒欲斬之,狄青械二人送德順軍獄。二月,范仲淹上言為劉、董二將辯解。是月,上從范仲淹之言,詔州縣皆立學。四月,仁宗與執政論朋黨事。四月,宋夏議和達成協定,元昊削帝號,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五月,范仲淹與韓琦對於崇政殿,上“和、守、戰、備”四策。六月,輔臣列奏,答手詔問五條。與韓琦奏陝西河北畫一利害事,陝西八事、河北五事。八月,仲淹啟程宣撫河東,先後歷經:絳、晉、汾、並忻代、憲州,岢嵐、保德、火山軍及府州、麟州等地於慶曆四年底。仲淹奏請以兩府兼判政事,詔以賈昌朝領農田,仲淹領刑法,未果。九月,呂夷簡卒,晏殊罷,杜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集賢脞大學士,賈昌朝為樞密使,陳執中為參知政事。范仲淹檄正患病的種世衡與原州知州蔣偕合兵搶修細腰城,斷明珠、滅臧交通西夏之路。十一月,王撰辰(1012—085)等興“奏邸之獄”,范仲淹等所薦新進名士皆貶逐殆盡,蘇舜欽(1008 —1049)、劉巽被除名為民,王益柔、王|洙、章岷、刁約、江休復、宋敏求等十人被貶謫外放。范請罷參知政事,乞知邠州。是年,呂夷簡、陳堯佐、王沿卒。畢升(?—1051)發明活字板印刷術。
是年詩文:《再進前所陳十事》(正月)、《送劉牧推官之兗州》(劉牧,1011—10640)、《上都行送張伯玉》、《舉張怕玉應制科狀》、《舉丘良孫應制科狀》、《奏乞重定三班審官院流內銓條貫》、《奏議尹洙轉官》《奏陝西河北和守攻備四策》(五月)、《奏陝西河北畫一利害事狀》(六月)《奏乞選差河北州縣官員》、《答手詔五事》、《奏乞在京並諸道醫學教授生徒》《奏元昊求和所爭疆界乞更不問》、《奏為契丹請絕元是進貢利害》《奏乞拒契丹所請絕元昊和約》、《乞修京城札子》(之二)、《乞賜白雲寺額札子》《奏為赦後乞除放祖宗朝欠負》、《奏乞令兩府詳議百官起請條貫如何經久印令施行等事》、《奏議許懷德等差遺》、《沿邊兵士人員乞賜特支奏》(八月)、《薦張挺補三班差使奏》(八月)、《城郭等第簿不宜五年始造奏》(八月) 《絳州園池》、《堯廟》、 《乞指揮國子監保明武學生令經略部署司講說兵書》、《奏乞兩府兼判》、《冉奏乞兩府兼判》、《乞差宦撫副使》、《奏辯陳留移橋》、《奏為劉滬董士廉修水洛城乞委魚周詢等勘鞫》(十月)、《晉祠泉》、《和并州大資政鄭侍郎秋晚書事》、《和延安龐龍圖寄岳陽滕同年》《與張燾太博行忻代間因話江山作》(張燾,1013一l082)、《留題麟州城》、《乞招納嘉舒等七族奏》、《乞十麟府修起城寨招蕃漢人戶安居奏》(十月)、《乞宦諭大臣定河東捍禦策狀》、《奏乞編錄緣邊部署司條貫宣敕事》、《奏議葬荊王》、《奏災異後合行四事》、《奏為薦胡瑗李覯充學官》、《奏乞罷參知政事知邊郡》、《與朱氏書》(之十三)、《和楊畋孤琴吟》(楊畋,1007 —1062)、《舉許渤簽署陝府判官事狀》《上呂相公書》(六月、八月、十一月)、《奏乞減武臣充提刑及令樞密院三班選人進呈》、《奏乞揀選往邊上屯駐兵士》、《妻乞揀沿邊年高病患軍員》、《奏乞於散直等處揀有武勇心力人》、《榜喻諸州軍令逃移人戶歸業》(九月)、《祭陳相公(堯佐)文》(十一月)、《陳乞邠州狀》(十二月)、《祭呂相公文》(十二月)、《榜示陝西州軍禁新刺保捷兵典賣本家贍軍田土及己分物業》、《乞差替萬勝指揮招到雜色人奏》十二月)、《言北界事宜奏》(十二月)、《陳邊上設備奏》(十二月)、《舉趙拯等充陝西河東大郡通判奏》(十二月)、《送何涉秀才》(十一月)、《與仲義待制書》。
慶曆五年(1045),57歲
正月,罷仲淹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陝西四路按撫使,出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罷富弼樞密副使,以京東西路按撫使知鄆州,杜衍罷相,出知兗州。以賈昌朝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集賢殿大學士,王貽永為樞密使,龐籍為副使。二月,韓琦上書仁宗,為富弼辨解營救,被罷機密副使,出知揚州。四月章得象罷。八月,歐陽修為范富、杜、韓四人辨解,被貶知滁州(爭安徽滁州市)。十一月,解仲淹四路帥任,以給事中知鄧州。富弼也被解除京東、西路安撫使。
是年詩文:《謝授邠州表》(正月)、《邠州謝上表》(正月)、《祭韓少傅文》(正月)、《戶郊友人王君(鎬)墓表》、《謝在中書日行遺公事不當放罪表》《論復並縣札子》(二月)、《乞以所授功臣勛階回贈繼父官奏》(四月)《沿邊逐寨堅守無益奏》《兵士買鹽人眾吃用不可盡法奏》、《論新附蕃部.移不宜遣往海州安泊奏》、《乞篤疾廢疾弓手兵士不問年甲揀停歸 奏》(四月)《軍頭失去文帖免勒充長行奏》(六月)、《論陝西守備奏》(八月)、《禁秦州易奏》(八月)、《乞寬宥石元孫奏》(九月)、《乞於麟州創置榷場奏》(九月)《祭環州種染院文》(閏五月)《田公(紹方)墓志銘》《眉壽堂記》、《眉壽堂詩》、《王公(質)墓志銘》、《祭陝府王待制(質)文》(八月)《陳乞鄧州狀》(十一月)《謝轉給事中移知鄧州表》(十一月)、《乞復孫用張忠官資奏》(十一月)《訪陝郊魏疎處士《過長安酬別資政鄭侍郎(戩)》、《與韓琦書》(之四、五、六七、十五)、《牒涇原路安撫司將靖邊隆德寨壕外弓箭乾逐家老小搬人壕里居住》(十二月)、《牒邠州令支還王昭瑋等屋岔價錢》、《為新兵蓋屋舍喜牒諸州》。
慶曆六年(1046),58歲
正月,至鄧州任所。范雍病逝洛陽,范仲淹撰墓誌。三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山身八百五十三人,,鄧人賈黯(1022—l065)第一。賈回鄧拜訪范忡淹,仲淹勉以“不欺”。七月,繼室曹氏(另據考證為張氏)生四子純粹(1046—lll7)。是年,范公在鄧粘修百花洲,重修覽秀亭,創建書院。九月十五日應摯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書院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冬,張燾使鄧,與范仲淹賀雪賞梅。
是年詩文:《鄧州謝上表》、《祭謝舍人(絳)文》(二月)。《依韻和安陸孫司諫(甫)見寄》(孫甫,998—1057)《依韻酬光化李簡夫屯田》、《依韻酬李光化見寄》、《酬李光化見寄二首》、《依韻酬李光化敘懷》、 《和李光化秋詠四首》、 《送謝景初廷評宰餘姚》、《憶杭州西湖》、《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送黃灝員外》、《釣魚台》、《中元夜百花洲作》、《覽秀亭詩》、《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寄安素高處士》、《送鄖鄉尉黃通》、《依韻酬太傅張相公見贈》 《依韻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依韻酬益利鈴轄馬端左藏》、《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醞》、《依韻和襄陽王源叔(洙)龍圖見寄》、《寄題峴山羊公襉堂》、《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 《依韻答王源叔憶百花洲見寄》、《依韻答賈黯監艱賀雪》、《依韻和提刑太博嘉雪》、《送河東提州張太博(燾)》、《和提刑趙學士(概)探梅三絕》(趙概,996—O83)、《依的和提刑張太博寄梅》《又和賞梅》《岳陽樓記》(九月)、《邠州建學記》、《種異(世衡)墓志銘》 《范公(雍))墓志銘》、《朱故衛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與田元均(況)書》、《與中舍書》(之十匕)、《與朱校理書》、《與韓琦書》(之八、十七)、《與尹帥魯(洙)書》(之一、 二)。
慶曆七年(1047),59歲
仍知鄧州。四月,尹洙卒於鄧州,仲淹營護其喪事。
二月,賈昌朝罷,以陳執中為昭文館大學士.夏竦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文彥博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年,楊日嚴、滕子京、李迪卒。
是年詩文《祭龍圖楊給事(日嚴)文》(三月)《祭同年滕待制(宗諒)文》(二月)、《祭尹師魯舍人文》(四月)、《紀送太傅相公歸闕》,《太子賓客謝公夢讀史詩序》、《尹師魯河南集序》、《乞訂還王洙及就遷職任事札子》、《祭故相公太傅李侍中(迪)文》(十一月)、《宋故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濤)神道碑銘》、《與韓琦書》(之一、二、十九)、《與朱氏書》(之十五)。
慶曆八年(1048),60歲
正月,詔移知荊南府,鄧民請留,范仲淹亦上表自請願留;二月,復知鄧州。張士遜致仕,封鄧國公,返鄉(湖北光化)過鄧,范仲淹置酒高會。
是歲,元昊死,子諒祚繼位。文彥博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夏竦罷,宋庠(996—1066)為樞密使,龐籍為參知政事。
是年詩文:《謝依所乞依舊知鄧州表》、《即席呈太傅相公》、《和太傅鄧公歸游武當見寄》、《依韻答青州富資政見寄》、《依韻答并州鄭大資見寄》、《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序》、《舉李宗易向約堪任清要狀》、《題蘇才翁(舜元)所藏圖書序》、《題褚摹蘭亭序》、《與省主葉內翰書》(之一、二)、《與韓琦書》(之十、二十、二十一、三十、三十一)。
皇佑元年(1049) , 61歲
正月,移知杭州,過陳州,拜會晏殊;三月,次子純仁進士及第。赴杭過蘇時,與兄仲溫議定在蘇州創辦義莊。七月,擢禮部侍郎,賜鳳茶,有謝表。十月,義莊成。有“義田活族”、“不買裴堂”典故。在杭,與漕使孫甫觀潮、賞雪,互有唱酬,時相過從。王安石(1021—1086)來訪。
是年,張士遜卒,文彥博為昭文館大學士,宋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龐籍為樞密使,高若納為參知政事。
是年詩文:《過陳州上晏相公》、《杭州謝上表》《贈葉少卿》、《依韻和蘇州蔣密學(堂) 》 (蔣堂980—1054)、《依韻答蔣密學見寄》、《依韻和同年朱兵部王賓客交贈之什》、《和運使舍人觀潮二首》、《依韻和孫之翰對雪》、《和并州鄭宣徽見寄二首》、《知杭州謝兩地啟》、《謝轉禮部侍郎表》、《謝賜鳳茶表》、《薦李覯並錄進禮論等狀》、《舉張昪自代狀》(七月。張昪,992—1077)、《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祭葉翰林(清臣)文》(十月)、《與蔡欽聖殿丞書》(之二)、《與韓琦書》(之十六、二十二、二十四)、《與張文定書》《與中舍書》。
皇祐二年(1050),62歲
仍知杭州任上。是歲,吳中大飢,朝廷詔兩浙流民人收養。范仲淹發司農存粟救荒,又“宴遊興造”,獨創以工代賑救災方式。三月,李覯來杭謁范。八月,上《進李覯明堂圖序表》,因范奏薦,旨授李覯將仕郎、太學助教。九月,兄仲溫卒,有墓誌。十月,為蘇州義莊訂立規約。遷戶部侍郎。十一月,移知青州。
是年詩文:《閱古堂詩》,《春日游湖》、《段君(少連)墓表》、《王君(絲)墓表》(王絲,989—1049 )、《進李覯明堂圖序表》(八月)、《乞召杜衍等備明堂老更表》、《義莊規矩》(十月)、《范府君(仲溫)墓志銘》(十一月)、《告子弟書》、《與李泰伯書》 (之三)、《與韓琦書》 (之二十三、二十五、二十七)、《進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狀》、《又與中舍書》。
皇佑三年(1051),63歲
春,赴任青州,過長山,禮參故鄉父老。三月,至青州任所,與前任富弼交政。時青州大飢,到任即賑濟救災。允百姓以錢代皇糧,除長途運輸之苦。因病重難支,乞潁、亳間一郡就養。十一月,以黃素小楷書韓愈《伯夷頌》寄蘇舜元(1006-—1054),蘇分寄元老重臣題跋,為後世留下書法精品。
是年十月,文彥博罷相,龐籍拜相,高若納為樞密使。
是年詩文:《青州謝上表》、《寄鄉人》、《續家譜序》(正月八日)、《陳乞潁亳一郡狀》、《舉張諷李厚充青州職官狀》 (張諷,1015—1076)、《祭杜待制(杞)文》(正月)、《太子中舍致仕上官君(融)墓志銘》(三月)、《與蘇才翁(舜元)轉運書》 (十一月)、《與韓琦書》 (之二十六、二十八)、《祭英烈王文》、《登表海樓》、《石子澗二首》、《南樓》。
皇祐四年(1052),64歲
正月,扶病就道,移知潁州。行至徐州,己沉疴不起,仁宗遣使賜藥存問,於五月二十日卒於徐州。時知徐州的友人孫沔(983—1060)悉力營護喪事。死前上《遺表》,一言未及家事。卒,贈吏部尚書,諡文正。十二月壬申,葬於西京洛陽伊川萬安山下,仁宗親篆其碑額“褒賢之碑”。富弼撰墓誌,歐陽修撰神道碑,名公顯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對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宣和五年(1123),應宇文虛中之請,賜慶州文正祠廟額為“忠烈”,過化之邦立祠廟祭祀者凡十八處。靖康元年(1126)二月,追封為魏國公。
是年詩文:《遺表》、《與韓琦書》(之二十九)。

史料記載

類別作者篇目
史書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續資治通鑑》卷三十八——卷五十二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卷一百七十二
碑銘
《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銘》
《范公神道碑》
傳記
《范文正公年譜》
《范仲淹傳略》
《范仲淹傳》
《隆平集·卷八·范仲淹傳》
《東都事略·范仲淹傳》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先祖
東漢時,舉孝廉,歷任清詔使、光祿勛主事,江夏八俊之一。
唐睿宗時,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
高祖
唐懿宗時,歷任幽州良鄉主簿、處州麗水縣丞,後舉家遷至蘇州。
曾祖
仕吳越,曾任節席推官。北宋年間,追贈太師,封徐國公。
祖父
仕吳越,官至秘書監。北宋年間,追贈太師,封唐國公。
父親
早年仕吳越,後隨吳越王錢俶降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封太師、周國公。
母親
謝氏
范墉去世後,改嫁朱文翰,范仲淹為其第三子。
繼父
長山人,曾任平江推官,范仲淹兩歲時,母親改嫁。
平輩
仲兄
范仲溫
生平不詳。
長兄等
——
范仲淹共有兄弟五人,其他三位兄弟皆早卒,生平姓名不詳。
子輩
長子
范仲淹長子,歷任監主簿、司竹監。
次子
中皇祐元年進士及第,宋哲宗時拜為宰相
第三子
歷任吏部郎中、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副宰相)等職。
第四子
官至戶部侍郎
孫輩
孫子
范正臣
范純祐之子,守太常寺太祝。
孫子
范正民
字子政另有作子正,北宋單州團練推官。北宋丞相范純仁長子。
孫子
范純仁之子,字子夷,歷任開封尉、象州知州,著有《荀里退居編》。
孫子
范純仁之子,字子思(一說子默),至孝,居父喪感傷而疾,十年不愈。
孫子
范正路
字子口,純仁第四子。
孫子
字子儀,純仁第五子。歷任廣西轉運判官、湖北轉運判官、湖北路轉運使等職。
後裔
三世孫
范直隱
范正臣之子
四世孫
范公武
范直隱之子
五世孫
字叔剛,自號墨莊。范公武之子。南宋時期官員,曾任禮部尚書等職。

後世紀念

墓葬

主詞條: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位於洛陽城東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分前後兩域。前域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范純佑墓,中央祭廟一所,內有殿房,殿中懸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8米,碑文由歐陽修撰,王洙書,字跡大體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後域為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及後代之墓。
2006年,,范仲淹墓作為宋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祀諸廟

由於范仲淹在政治上和文學上的盛名掩蓋了他的儒學貢獻,所以直至身後六百餘年才得以正式入祀孔廟,並且他的從祀非一次成功,而是先後在明清兩代有過五次提議,最後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同意江南提督學政余正健之請,以宋儒范仲淹從祀孔廟,位列東廡唐儒韓愈之後。
在議決之後,清廷將“范仲淹木主入文廟吉日交與欽天監選擇,得康熙五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卯時吉。查宋先賢朱子升配大成殿十哲之次,祭告貢獻,遣官行禮,交與太常寺辦理,祝文系翰林院撰擬,木主字樣內閣撰寫,木主陳設等項工部備辦在案。又查《會典》內先賢先儒位次,俱照時代位次相應,將范仲淹從祀聖廟木主設於宋儒司馬光之上,以下挨次移換。凡應備辦等項,俱照例交與各該處備辦,俟命下之日,通行直隸各省一體遵行”。如此總總,盛況空前,可謂中央部門之總動員。
康熙帝頒詔天下:“以宋臣范仲淹從祀孔廟”,稱“先儒范子”,並遣翰林院編修俞兆晟致祭曰:“維爾范仲淹,精研義易,闡河洛之微言;纘述麟經,識尼山之大旨。既有功於正學,宜從祀於頖宮。茲擇吉於正月二十四日,進木主於聖廟之西廡。綸綍宏宣,馨香用薦。永垂禋祀,尚克歆承。”
但在地方上,也有早於1715年正式詔令范仲淹為先賢,進孔廟從祀孔子的情況,1611年,鄭三俊引經據典撰寫了《范文正公從祀議》,全面評價了范仲淹治學、理政、為官、做人的豐功偉績,堪稱典範。並首開先河下令歸德孔廟從祀范仲淹。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於歷代帝王廟

紀念館

主詞條:范仲淹紀念館
蘇州范仲淹紀念館,位於蘇州天平山風景區,內塑范文正公坐像、銅像,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石牌樓。2006年,在原祠堂西側,又建有范仲淹紀念館新館,採用庭院式廳堂布局,分三廳一廊一房,其中北廳為序館,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簡介、范氏家譜等內容,中廳重點介紹范仲淹一生的功績,南廳則展示範仲淹在文學上的成就,附房展示有漆雕萬笏朝天圖高義園世寶
泰州范仲淹紀念館,位於江蘇泰州興化市宋縣署兩廡,始建於2000年,館區分為文正流風、重教興城、廉政為民、景范遺風四個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桐廬范仲淹紀念館,位於杭州市桐廬縣中杭路與白雲源路交叉口東南150米處。紀念館從個人事跡、與桐廬的淵源兩個視角全面展示範仲淹的傳奇一生。展陳面積約為300平方米,分為序廳、一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與桐廬、“瀟灑桐廬”四個區塊。
另外,在山東濱州、河南商丘等地也有范仲淹紀念館。

花洲書院

主詞條:花洲書院
花洲書院,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任鄧州知州時,始建書院學堂—春風堂、藏書樓、齋舍,並在書院東側營造百花洲,花洲書院因此得名。自南宋至清,歷任知州均重視整修花洲書院,辦學規模也越來越大。
2002至2005年,鄧州市政府對花洲書院進行了全面修復,重修後的花洲書院,占地126畝,分五進四院,主要建築有春風堂(傳為《岳陽樓記》誕生處)、春風閣、先聖殿、萬卷閣、覽秀亭、景範亭、思範亭、百花洲、范文正公祠、范仲淹紀念館、范仲淹詩文碑廊等。
2006年,花洲書院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古典小說《水滸傳》的第一回(金聖歎本為“楔子”部分)中,講述宋仁宗嘉佑三年,京師出現瘟疫,范仲淹提議派人去龍虎山張天師禳除瘟疫。於是太尉洪信被派去龍虎山。後來洪信在龍虎山打開了伏魔之殿的封印,放出了天罡地煞,引出梁山泊一百單八將聚義的故事。
《於文龍水滸人物譜》中的范仲淹《於文龍水滸人物譜》中的范仲淹
根據史料,范仲淹並未活到嘉佑三年。《水滸傳》中涉及歷史人物卻又與歷史稍有偏差處不少,這是典型的一例。

影視形象

電視劇《清平樂》范仲淹影視形象電視劇《清平樂》范仲淹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89年
電視劇
1995年
電視劇
賀蘭雪
陳保家
2015年
電視劇
虎頭鍘
高壽
2017年
電視劇
于波
2017年
電視劇
開封府
文江
2020年
電視劇
清平樂
劉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