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堯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崑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

基本介紹

  • 本名:梅堯臣
  • 別稱:宛陵先生、梅直講、梅都官
  • 字號:字聖俞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宣州宣城
  • 出生時間:1002年5月31日
  • 去世時間:1060年5月27日
  • 主要作品:《宛陵先生集》
  • 主要成就宋詩“開山祖師”
  • 官職:尚書都官員外郎
  • 典故上竿魚
人物生平,仕途坎坷,南歸遊歷,不登權門,染病長逝,主要成就,文學,政治,主要作品,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軼事典故,與蘇軾,採茶官,親屬成員,後世紀念,梅公墓,梅公亭,

人物生平

仕途坎坷

宋真宗鹹平五年四月十七日(1002年5月31日),梅堯臣出生。
梅堯臣出身農家,幼時家貧,但他酷愛讀書。十六歲時,梅堯臣參與鄉試,但未被錄取。之後,由於家庭無力繼續供其再次攻讀,梅堯臣便跟隨叔父梅詢到河南洛陽,以恩蔭補任太廟齋郎,後歷任桐城、河南、河陽三縣的主簿
在河南任職時,梅堯臣深受當時著名的詩人、西京留守錢惟演的讚賞,二人成為忘年交。憑藉錢惟演的提攜,梅堯臣還結交了歐陽修等青年文士。
此後,梅堯臣曾以德興縣令之職兼知建德、襄城兩縣,並監湖州稅。又任簽書忠武軍、鎮安軍節度判官及監永豐倉等地方官。因朝臣屢次推薦,他於皇祐三年(1051年)得宋仁宗召試,獲賜同進士出身
皇祐四年(1052年),梅堯臣以太常博士之職擔任獻官。此年,他或曾參與纂修《太常因革禮》。旋即任監永濟倉。

南歸遊歷

皇祐五年(1053年)六月,梅堯臣編次林逋所著《和靖先生詩集》,並為之作序。同年冬,扶嫡母束氏靈柩南歸。
至和元年(1054年),在宣城居喪的梅堯臣研讀醫藥書籍,常為鄰里農民治病。此後,他曾至揚州及京師汴京等地。

不登權門

嘉祐元年(1056年),翰林學士趙概、歐陽修等人上疏舉薦梅堯臣。次年,梅堯臣被任命為屯田員外郎,充任《唐書》編修官及國子監直講。同年,歐陽修等權知貢舉,梅堯臣充任點檢試卷官。
梅堯臣在京任職,足跡“不登權門”,即使對於當時官拜京兆尹的好友歐陽修,他也不願前往其家。此時歐陽修、江休復吳中復等常來訪晤。嘉祐二年(1057年),因郊祀加恩,梅堯臣晉升為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

染病長逝

梅堯臣曾上奏自著的《唐載紀》二十六卷,對舊史的缺漏錯誤多有補正,仁宗遂命其參與修撰《新唐書》。
嘉祐五年(1060年),汴京爆發疫病。四月十七日,梅堯臣不幸感染此病。同月二十五日(1060年5月27日),梅堯臣病逝於汴京,享年五十九歲。
此時《新唐書》已修成,但梅堯臣還未來得及奏呈仁宗便已去世。仁宗為了酬答他的功績,特將他的一個兒子起用為官。同年七月九日,歐陽修等公祭梅堯臣於汴京,歐陽修及劉敞等各自撰有祭文。

主要成就

文學

梅堯臣雖然在仕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大量的激動人心的詩篇。在當時,他和蘇舜欽齊名,在詩壇上聲望很高,被稱為“蘇梅”,又與歐陽修交好,都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與其並稱“歐梅”。他積極支持歐陽修古文運動,他的詩作分為古淡與刻畫兩種,為當時人所推崇。歐陽修曾自以為詩不及堯臣。陸游在《梅聖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作,曾受到西崑詩派的影響,後來由於他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逐漸變化,並提出了同西崑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他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
在藝術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並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
梅堯臣的創作實踐與其創作主張是一致的。他的詩歌富於現實內容,題材廣泛。他了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一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家四時》、《傷桑》、《觀理稼》、《新繭》等。以後,他又寫了《田家語》,描寫沉重的賦稅、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一個貧家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他的一部分詩作抒寫對國事的關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了他對於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了不少山水風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鬥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堯臣的詩以風格平淡、意境含蓄為基本藝術特徵。他善於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色,細緻入微。此外,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後寄歐陽永叔》),最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的詩也時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黃河》、《夢登河漢》,涵渾壯麗,和他的一般風格迥異。由於他作詩受韓愈孟郊的影響較大,藝術上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有時語言過於質樸古硬,缺乏文采。這些弊病都可以認為是端正華而不實的詩風所付出的代價。
他對開闢宋詩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歐陽修稱梅詩“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後村詩話》)。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於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錄》),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稱“聖俞詩工於平淡,自成一家”。錢鐘書稱他:“主張‘平淡’,在當時有極高的聲望,起極大的影響。”

政治

梅堯臣於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調任建德(今安徽省東至縣)縣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年)離任,在建德縣為官五年。
梅堯臣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儘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圈破舊的竹籬,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藉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牆代替,並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
當地民眾為了紀念梅堯臣,把縣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續至今。凡其為官之地,民多為之建祠。元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讚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

主要作品

梅堯臣有文集四十卷,已佚。傳世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梅氏詩評》一卷,並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另有《毛詩小傳》二十卷、《唐載紀》二十六卷。《全宋詩》錄其詩25卷,《宋詩精華錄》錄其詩二十四首,《全宋詞》錄其詞三首。
《梅堯臣詩選》《梅堯臣詩選》
體裁作品名稱
陶者》《春寒》《魯山山行》《書哀》《東溪》《悼亡三首》《懷悲》《靈樹鋪夕夢》《寄麥門冬於符公院》《夢睹》《夢感》《夢覺》《七夕有感》《秋夜感懷》《送胡都官知潮州》《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送劉郎中知廣德軍》《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送寧國軍辛崔寺丞移臨安》《送貢仲章之燕

人物評價

總評

梅堯臣的創作活動自天聖九年(1031年)始,直至其逝世時,前後共三十年。他三十歲時,與歐陽修尹洙發動一次聲勢浩大的詩文革新運動。雖然後來歐陽修得到更大的聲望,但是在發動之初,梅堯臣無疑地占有領導的地位。北宋詩人如歐陽修以及稍後的王安石劉敞,甚至更後的蘇軾都受到他的薰陶,對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歐陽修更是始終稱梅堯臣為“詩老”,表示內心的欽慕。因此可以說,梅堯臣對於北宋詩壇起過巨大的影響。
梅堯臣蘇州石刻像梅堯臣蘇州石刻像
陸游認為梅堯臣是李白杜甫而後的第一位作家,所謂“突過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他在《劍南詩稿》中,陸游自稱“學宛陵先生體”、“效宛陵先生體”者共八處。南宋後期的詩人劉克莊,在《後村詩話》里,稱梅堯臣為宋詩“開山祖師”,對於他的作品所起影響的巨大,提得非常鮮明。
但自元明而後,文學批評家少有重視梅堯臣的。直到清末,因為宋詩運動的出現,這才引起對於梅堯臣的重視,開始出現學習梅堯臣的專家。其影響力延續至今。

歷代評價

王曙:二百年無此作矣!
歐陽修:①梅聖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與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嘆惜。②不戚其窮,不困其鳴。不躓於艱,不履於傾。養其和平,以發闕聲。震越渾鍠,眾聽以驚。以揚其清,以播其英。以成其名,以告諸冥。③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說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④聖俞翹楚才,乃是東南秀。玉山高岑岑,映我覺形陋。《離騷》喻草香,詩人識鳥獸。城中爭擁鼻,欲學不能就。平日禮文賢,寧久滯奔走。⑤韓孟於文詞,兩雄力相當。寂寥二百年,至寶埋無光。郊死不為島,聖俞發其藏。患世不愈出,孤吟在號霜。⑥子美筆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聖俞覃思精微,以深遠閒淡為意,各極其長。
司馬光:我得聖俞詩,於身亦何有。名字托文編,他年知不朽。我得聖俞詩,於家果何如。留為子孫寶,勝有千年珠。
梅堯臣梅堯臣
王安石:詩行於世先春秋,國風變衰始柏舟。文辭感激多所憂,律呂尚可諧鳴球。先王澤竭士已偷,紛紛作者始可羞,其聲與節急以浮。真人當天施再流,篤生梅公應時求。頌歌文武功業優,經奇緯麗散九州。眾皆少銳老則不,翁獨辛苦不能休,惜無采者人名遒。貴人憐公青兩眸,吹噓可使高岑樓,坐令隱約不見收。空能乞錢助饋餾,疑此有物可諸幽。棲棲孔孟葬魯鄒,後始卓犖稱軻丘。聖賢與命相楯矛,勢欲強達誠無由。詩人況又多窮愁,李杜亦不為公侯。公窺窮厄以身投,坎軻坐老當誰尤。吁嗟豈即非善謀,虎豹雖死皮終留。飄然載喪下陰溝,粉書軸幅懸無旒。高堂萬里哀白頭,東望使我商聲謳。
劉敞:詩老最前輩,名聲三十秋。篇章被海表,豈獨魯與鄒。今我親見之,執鞭乃所求。何況登其堂,舉觴預獻酬。
張芸叟:梅聖俞如深山道人,草衣木食,王公大人見之,不覺屈膝。
陸游:①先生當吾宋太平最盛時,官京洛,同時多偉人巨公,而歐陽公之文,蔡君謨之書,與先生之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文如尹師魯,書如蘇子美,詩如石曼卿輩,豈不足垂世哉,要非三家之比,此萬世公論也。先生天資卓偉,共於詩,非待學而工。然學亦無出其右者。方落筆時,置字如大禹之鑄鼎,練句如後夔之作樂,成篇如周公之致太平,使後之能者欲學而不得,欲贊而不能,況可得而譏評去取哉。歐陽公平生常自以為不能望先生,推為詩老。王荊公自謂。虎圖詩。不及先生包鼎畫虎之作,又賦哭先生詩,推仰尤至。……蘇翰林多不可古人,惟次韻和淵明及先生二家詩而已。②突過元和作,巍然獨主盟。諸家義皆墮,此老話方行。趙璧連城價,隋珠照乘明。粗能窺梗概,亦足慰平生。③李杜不復作,梅公真壯哉!豈惟凡骨換,要是頂門開。鍛鏈無遺力,淵源有自來。平生解牛手,餘刃獨恢恢。
劉克莊: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然後桑濮之哇淫稍息,風雅之氣脈復續,其功不在歐、尹下。
方回:①歐陽公出焉,一變為李太白、韓昌黎之詩。蘇子美二難相為頡頏。梅聖俞則唐體之出類者也,晚唐於是退舍。②梅聖俞陶粹冶合,春融天靚,歐陽永叔敬之、畏之。……有一斡萬鈞之勢而不見其為用力,有一貫萬古之胸而不覺其為用事,此予所以深許之也。③宋詩孰第一,吾賞梅聖俞。綽有盛唐風,晩唐其劣諸。
梅堯臣半身像梅堯臣半身像
脫脫:工為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宋興,以詩名家為世所傳如堯臣者,蓋少也。
胡應麟:梅詩和平簡遠,淡而不枯,麗而有則,實為宋人之冠。
王士禛:宋人詩至歐、梅、蘇、黃、王介甫,而波瀾始大。
紀昀:宋初詩文,尚沿唐末五代之習。柳開、穆修欲變文體,王禹偁欲變詩體,皆力有未逮。歐陽修崛起為雄,力復古格。於時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陳師道、黃庭堅等皆尚未顯。其佐修以變文體者,尹洙;佐修以變詩體者,則堯臣也。……然堯臣詩趣古淡,知之者希。
石韞玉:經明行修,名重搢紳。宅近滄浪,德有其鄰。
錢基博:①宋之文章,大端不出二者,而推其原皆出於唐:……其一原本韓愈;自宋初柳開、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蘇舜欽、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曾鞏、蘇洵及其子軾、轍兄弟、秦觀、張耒、黃庭堅、陳師道,氣必疏快而力祛茂興,與發宋文之機利,而以殊於唐格者也。②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於物;至其窮愁感憤,有所罵譏笑謔,一發於詩;然用以為歡而不怨懟。……五言瘦硬而腴,其原自出孟郊;而悍怒以詭,則上攀韓愈;跌宕而昭,旁參白居易。③宋初詩人,台閣之昆體,專宗李商隱,其氣靡。山林之處士,不出姚合,其勢仄。自蘇舜欽始窺李杜,而宋詩之勢始雄,氣始舒。至梅堯臣專攻韓孟,而宋詩之體始峻,筆始遒。
夏敬觀:我生平於宋代的詩,最崇拜的是梅堯臣。

軼事典故

與蘇軾

在一次進士考試時,梅堯臣擔任考官,輔助主考官歐陽修閱卷,發現了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之語,他閱卷後推薦蘇軾的試卷給歐陽修批閱。歐陽修詢問道:“這齣自何書?”梅堯臣說:“為何需要出處。”歐陽修認為只是眾人偶爾忘記了出處,但也頗驚蘇軾之才。但是試卷糊名,歐陽修認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鞏所寫,但為了避嫌,於是將此卷取為第二。等到揭榜時,歐陽修見到蘇軾的姓名,開始時對梅堯臣說:“他所寫的一定有依據,遺憾我們這些人不能記得了。”等到蘇軾拜訪感謝歐陽修時,歐陽修詢問其試卷內容出處,蘇軾說出了與梅堯臣相同的回答:“為何需要出處。”歐陽修賞識其豪邁,感嘆不已。
梅堯臣雕像梅堯臣雕像

採茶官

梅堯臣曾深入官港茶區親自考察茶葉的生長氣候、採摘、製作、出售的全過程,作有《南有佳茗賦》。傳說他作罷擲筆,捋須含笑說:“我乃是採茶官也!”且又把茶葉與池蓮並為建德之美。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曾祖
梅遠
不仕。
祖父
梅邈
不仕。
父親
梅讓
官至太子中舍人,贈職方郎中
母親
束氏
封仙遊縣太君
張氏
封清河縣太君。
——
配偶
謝氏
封南陽縣君
刁氏
封縣君。
子輩
兒子
梅增
小名秀叔,官至閩清縣尉。
梅墀
生平不詳。
梅坰
生平不詳。
梅龜兒
生平不詳。
——
小名十十,早卒。
女兒
——
嫁太廟齋郎薛通。
——
生平不詳。
——
小名稱稱,早夭。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後世紀念

梅公墓

梅堯臣墓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郊雙山羊麓。有墓碑、墓祠,歐陽修為之作墓志銘。後世謁墓祭奠者不絕,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知寧國府(治今安徽宣州),特往祭梅墓,並以梅氏墓為題作詩。今墓冢已修復,並在原碑基座上另立新碑,墓祠亦將復原。

梅公亭

參見:梅公亭
梅公亭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歷代五建五修梅公亭。“文革”時梅公亭被毀,今僅存遺址,為東至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