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海堰

早在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自楚州(今淮安市)至(當時如皋屬海陵縣)修築了一條大海堤,叫捍海堰,俗稱“皇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捍海堰
  • 俗稱:“皇岸”
  • 時間:公元767年
  • 地點:淮安市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但是,由於堤身建造不堅固,加之年久失修,經不住海潮沖刷,大潮來時,常常多處潰決,海潮倒灌,滷水充斥,淹沒大片靠海的田地、廬舍和鹽灶,給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北宋中期,范仲淹出任西溪(今東台市)鹽官。他看到海潮肆虐,民不聊生,上書朝廷,建議重修捍海堰。宋仁宗準旨,指定范仲淹負責修堰工程。1024年秋,范仲淹徵調民工4萬多人,按照他設計的方案,開工築堤。到了隆冬季節,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潮勢又猛,已經築起來的部分河堤又被衝垮。遇到大雨,流沙橫淤。
民工凍餓勞累, 死了200多人,以致少數人出來反對築堤。宋仁宗派兩淮轉運使胡令儀前來察看。胡令儀贊同范仲淹修堤主張,上書仁宗皇帝,建議繼續施工。一次,雨大風急,越往下挖流沙越多,工程越來越艱巨。范仲淹頂風冒雨,親臨施工現場督察。施工經費不足,他還將自己的官俸貼上。在范仲淹的這種精神鼓舞下,民工們不畏艱險,工程進展很快。 經過三年多的艱苦施工,一條長200多千米的新堤綿亘在黃海岸邊。范仲淹為修築捍海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皋地處泰州東部,在如皋境內的捍海堰占整個捍海堰的十分之三,約70多千米。據《如皋縣誌》記載:當這條海堤未築之前,如皋遍地是鹼,叫鹽鹼田,又叫洋田、盪田。海堤築成後,海潮不再內侵,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障,農業、煮鹽業得到了穩步發展。為了紀念范仲淹的功績,人們把這條捍海堰稱做“范公堤”。在如皋城裡,還建了三座祠堂紀念他,一座在東水關內,叫范文正公祠;一座在北門外,叫報功祠,是合祀范仲淹、鄭端簡的;還有一座在南門內,叫二賢祠,是合祀范仲淹和胡安定的。
到了元朝, 這條海堤又經修築加長,南起啟東的呂四,北迄阜寧,總長291千米。到了明清兩代,堤外陸續漲出大片土地,但是范公堤仍然不“束內水,隔外潮”的作用。後來,堤外已成為頃良田,部分堤身改築公路,變成通榆公路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