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

鄧州

鄧州古稱“鄧”或“穰”,是河南直管市,是豫西南門戶城市,國務院確定的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

鄧州市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總面積2369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街、區),鄧州市戶籍總人口177.72萬(2016年),常住人口143.47萬,其中城市人口40多萬,城鎮化率達到36.62%。鄧州地處豫西南、湖北交界部位,位於武漢一西安一鄭州大三角和南陽一襄陽一十堰小三角附近,起著承東啟西的“橋樑”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州
  • 外文名稱:Dengzhou
  • 別名:穰
  • 行政區類別省直管市
  • 所屬地區:河南省
  • 下轄地區:3個街道、18鎮、6鄉、1管理區
  • 政府駐地:新華中路
  • 電話區號:0377
  • 郵政區碼:474100
  • 地理位置:河南省西南部
  • 面積:2369平方公里
  • 人口:178.6萬人(2017年) 
  • 方言中原官話-南魯片-鄧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杏山地質公園、花洲書院、福勝寺塔
  • 火車站鄧州站鄧州東站鄧州西站
  • 車牌代碼:豫R
  • 黨政領導:市委書記:吳剛    市長:羅岩濤
  • 行政區劃代碼:411381
沿革,遠古至秦,南北朝至宋,遷都之議,元明清時期,民國和共和國時期,改革開放,城市榮譽,區劃,轄區,新區,地理,區位,地貌,氣候,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三產業,社會,醫療,體育,傳媒,文化場館,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交通,鐵路,公路,公交,人文,方言,文化,鄧姓故里,旅遊,景區,小吃,名人,

沿革

鄧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根據考古界對鄧州八里崗、太子崗、楊崗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鄧州生活的實際情況,使鄧州七千年的歷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約公元前21世紀,夏代仲康建都於鄧,即鄧國。根據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商代鄧國為公爵國,周初為鄧伯國,西周中期為鄧公國,西周晚期為鄧侯國。同時,確定了五千年前鄧字地名由以族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時為曼姓封國,春秋早期改曼姓為鄧姓封國。
鄧州市貌一角鄧州市貌一角

遠古至秦

根據《史記》記載,根據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便有人類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陽市北),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國滅鄧國,結束了鄧國長達1274年的歷史,隨後楚國在今天鄧州城區穰城路一帶取“禾實豐登”之義設定“穰邑”,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韓國襲楚,奪取穰邑;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國打敗韓國,取穰,穰遂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設定南陽郡(治宛),鄧州隸屬之,當時鄧州境內設有三縣,即穰縣(治今鄧州內城東南隅)、山都縣(治今構林古村)和鄧縣(轄今構林以南及襄陽一帶)。
花洲書院花洲書院
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軍發起“宛城之戰”,圍張繡於穰。鄧州航運順暢,湍河新野匯白河入漢水再通長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開挖運糧河(今為小漕河),把鄧州作為後方糧倉,為“赤壁之戰”運糧草,供應前方作戰。

南北朝至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從鄧州區位、地理、物產等方面謀略,於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設在漢水以南的荊州治所遷至穰(494年,因調兵之需,徙至洛陽),轄8郡41縣達37年,穰隨之成為北魏南陽盆地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鄧州歷史上轄區最大的時期。
范仲淹范仲淹
自隋開皇三年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間,皆以穰城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鄧州為中心的南陽郡”;五代時,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後梁,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鄧州為“宣化軍節度”(相當於省級行政機構),治所設在穰,軍區管轄泌州、隨州、復州(今湖北天門市)、郢州和鄧州,行政轄穰、南陽、向城、臨湍、內鄉、菊潭、淅川、順陽(治所在李官橋)和新野共九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軍”改稱“威勝軍”,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又改稱“武勝軍”,武勝軍節度設在鄧州長達323年,為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225年。
北宋初,仍設“武勝軍”(治穰),領穰、內鄉和南陽三縣。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轄穰、南陽、內鄉、順陽和淅川五縣。政和二年(1112年)將原為“上郡”的鄧州升為“望郡”,慶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鄧州上任,為鄧州的人文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南宋初,鄧仍歸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將鄧州割給金朝,以鄧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為界,鄧州處於金之前沿陣地,曾三設榷場(買賣交易的地方),與南宋互市。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軍擊敗,鄧州復歸南宋。二年後,金人南下,這一帶又歸金國。金代的鄧州,屬南京路,路治於穰,並於此設武勝軍節度。鄧州時轄3縣:穰(含順陽、新野、穰東、板橋4大鎮)、南陽(含張村鎮)、內鄉(含西峽口鎮)。

遷都之議

自北魏至金朝,歷代統治者曾六度考慮遷都鄧州。
第一次: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歡將入洛陽,北魏孝武帝為了避開高歡,接近荊州刺史賀拔勝,考慮遷都鄧州穰城,但散騎侍郎柳慶勸武帝遷都長安,權衡利弊後,孝武帝最終決定遷都長安。翌年,高歡入洛陽,後建東魏於鄴;
第二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頡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寧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認為突厥之所以覬覦關中,是因為關中太富饒,建議遷都他處,可選襄、鄧一帶。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議,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勸阻,最終未能成行;
第三次: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唐朝左諫議大夫同平章事朱朴上書朝廷討論遷都襄、鄧之事。朱朴認為:“國步多艱,當遷都圖存,襄、鄧之地,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據《新唐書》稱,唐昭宗確曾有意遷都襄、鄧,但考慮到依靠趙匡凝以自全,且由於朱溫的牽制而未能實現;
第四次: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國準備攻打開封。北宋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等謀劃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鄧,以避開金人的攻勢,但遭留守李綱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進攻,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勸欽宗“暫詣襄、鄧,以圖西據長安”,但欽宗未給明確答覆。第二年,北宋滅亡。
花洲書院花洲書院
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應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遷都以避開金軍,尚書右僕射兼中書郎李綱等人主張遷都襄、鄧,說:“臣嘗言車駕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鄧次之,建康為下,陛下縱未能行上策,猶當且適襄、鄧,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李綱又諫曰:“今六飛縱未入關,當適鄧、襄,以示不忘中原之意。近聞一二執政,勸陛下遷幸東南,果爾,則中原非我有矣!”但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以避狄為由建議移都東南。李綱力爭,以為不可遷都東南,請駐鄧、襄,乃詔修鄧州城。舍人劉珏亦抗言:“當今之要,在審事機愛民力為急務。南陽密邇中原,易以號召四方,又有長江天險,可以固守。”士大夫大多都同意劉珏的觀點。九月,金兵進軍河陽,迫近東京。高宗下詔遷往淮甸,從汪伯彥、黃潛善之請。
第六次金哀宗天興元年(1233年),蒙古軍圍攻金國都城開封,元帥豬兒主張遷都歸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賽不和右司郎中白華等人主張入鄧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歸德,又逃蔡州(今汝南縣),又一次計畫進入鄧州,卻在蔡州遭到宋、元聯軍的包圍而未能成行,最後帝亡國滅。

元明清時期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於襄陽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陽府管轄,府治在南陽(今宛城區),州治仍在穰。原領六縣,有穰、南陽、內鄉、淅川、西峽、順陽等。後又領三縣:穰、新野、內鄉。其轄境相當於今天的鄧州市及新野、內鄉、西峽、淅川等縣。明代,鄧州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廢穰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穰縣。十四年(1381年)五月,復省穰縣入州,穰縣自此不再設。州領3縣:新野、內鄉、淅川。清代,鄧州仍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雍正後,為散州不領縣。

民國和共和國時期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屬豫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汝陽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劃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河南的西南部。12月,於湍河南部置鄧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鄧北縣。9月,置鄧西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銷鄧西縣,轄區分別歸鄧北縣、鄧縣。3月,鄧縣、鄧北縣合併為鄧縣,歸屬河南省南陽專區。1972年12月,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給淅川縣。

改革開放

1988年11月17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市),由南陽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鄧州市享有全部省轄市經濟及社會管理許可權,為經濟單列市。
1988年
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
1989年
被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城市;
1993年
被國務院確定為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
1996年
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2001年
被省政府確定為優先發展的中等城市試點市;
2004年
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5個經濟單列縣級市之一;
2011年
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直管縣市試點;
2012年
2014年
由省委省政府全面管轄;

城市榮譽

鄧州在歷史上曾是上郡據區和軍事重鎮。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於花洲書院。
鄧州也是全球華裔“鄧姓”發源地、醫聖張仲景故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祖居地。
鄧州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市、丹江口水庫庫區市、享有“中國第一雷鋒城”榮譽稱號。
鄧州先後被授予對外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校油泵之鄉、優先發展中等城市試點市。
2011年進行省直管試點。
2014年正式成為省直管市。
2015年12月30日鄧州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國家園林城市等光榮稱號。
2016年,鄧州市被河南省規劃建設為市域範圍內的副中心城市。

區劃

轄區

辦事處(直轄居委會)
古城街道辦事處:民主街、勝利街、新華街、大西關、小西關、解放、三里橋、新西。
花洲街道辦事處:南橋店、春風閣、大東關、小東關、張白、陳灣、三里閣、建設街、前進街。
湍河街道辦事處:姚巷、槐樹、湍南社區、十里舖、海營、張寨、辛莊、許莊、丁屯、八里王、榆林、水車、三里河、金雷、白莊、金營、老李莊。

新區

湍北新區
湍北新區位於河南省鄧州市湍河北岸,是鄧州中心城區跨河發展的先行區。湍北新區規劃建設是拓展鄧州城市空間、提升鄧州城市品味的一項重要舉措。以建設行政服務中心為重點,按照生態宜居、產城融合的發展思路,打造具有歐式建築風格和現代氣息的城市新區。投資1.3億元,建設兩座跨河大橋;投資2.1億元,建設三橫三縱六條道路;建成湍北濱河大道和湍河沿岸風景帶;加快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北遷步伐,帶動餐飲、文化、房地產等產業的發展,規劃面積面積9.37平方公里。到2015年,力爭使湍北新區城市道路、供水、雨污分流、行政管理、社區服務、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金融郵電等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建成,打造綜合行政、生態宜居的鄧州新城。
鄧州
商務中心區
鄧州市商務中心區東至樂業街,南至人民路,西至同德路—迎賓大道—振興路,北至賈黯路,規劃面積越2.05平方公里,沿迎賓大道發展城市綜合發展軸,沿憂樂大道發展商務中心區功能組織軸,建設綜合商貿區、商務服務區、旅遊休閒區、文化娛樂區、教育服務區、商住混合配套服務區和明珠湖景觀區,形成“兩軸、七區”的布局框架。力爭到2015年,商務中心區實現營業收入10億元,稅收0.6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萬人;到2020年,特色商業區實現營業收入40億元,稅收2.5億元,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

地理

區位

鄧州處於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區。東接南陽市臥龍區新野縣;西連淅川縣;南界湖北省襄陽區老河口市;北鄰內鄉縣鎮平縣。地理坐標為北緯32°22′—32°59′,東經111°37′—111°20′之間。南北長69公里,東西寬67公里,總面積2369平方公里。
鄧州

地貌

鄧州市的地貌特點是山少崗多平原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連山為全市最高點,海拔469.7米,東南部最低處海拔85米。

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季風轉換影響,寒往暑來,四季更迭分明,溫暖濕潤。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時,無霜期平均為229天。

資源

水資源

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趙河和嚴陵河,分別從北部或西部入境,匯集於東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漢水。河流之間,自然分割成扇形沖積平原,在北部、中部和東部形成大面積肥沃土地。土層深厚,土質為保水保肥性能強的潮土、黃老土和黑老土。
鄧州市境內水資源豐富,供排水設施完善。地表有大小河流29條。始建於70年代的引丹工程乾支渠系發達,最大效益面積約140萬畝,南水北調工程分配給鄧州的用水計畫達7億立方米/年。城區已建成引丹(江)、引湍(河)入城等城市蓄排水工程。鄧州年平均降雨量745mm,地下水資源充沛,城區周圍可采淺水層為10米左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越鄧州5個鄉鎮,在鄧州境內全長38公里。中國第一渠首位於今河南省淅川縣的九重鎮陶岔村河南鄧縣,因修丹江水庫淹沒淅川縣大片土地,但鄧州市保留對渠首岸100米的管轄權和行政機構管理權。
涅水:俗名“趙河”,源自鎮平縣岐棘山(五朵山),經涅陽故城南(今穰東鎮),又東南經安眾故城西,在東李窪村與嚴陵河交匯一同流入於湍河,東晉鹹和七年,桓宣破石勒大將郭敬於涅水,就是此地。
湍河:發源於伏牛山腹地寶天曼的西北巔,出內鄉縣後,於羅莊鄉岑子村流入鄧州境內。
刁河:因水勢迅猛故名,即南北朝時期北魏酈道元名著《水經注》中的朝水,發源於內鄉縣廟崗鄉滾子嶺,流經內鄉縣、淅川縣、鄧州市、新野縣四縣。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吳少誠所開刁溝即此。又名文明河。距州西十五里,舊開小堰,引灌外城壕。
嚴陵河:源自鎮平縣五朵山,流經百餘里,過白牛鄉,在娘娘廟村與趙河交匯,世傳嚴子陵釣於此故名。
沐河:又稱默河,源自鎮平縣五朵山,經過馬山口鎮、王店鎮、灌漲鎮、最終在羅莊鎮境內流入湍河,相傳光武帝得龍馬浴於此故名。
湍河衛星圖湍河衛星圖
茱萸河:源自禹山,東南流經古代冠軍縣界,又東南徑鄧州南境而入新野縣界,流經的主要鄉鎮有彭橋鎮和陶營鄉。
排子河:源自杏兒山,經林扒鎮,過襄陽界,最終匯入白河,流進漢水。
爬魚河:又名扒淤河或扒魚河,古名曲河,源自內鄉縣,在曲河鋪(今文渠鄉)匯入湍河。

旅遊資源

十一五”以來,鄧州市委、市政府結合古城、水城、綠城景觀及人文景觀和南水北調渠首優勢,積極融入省“三點一線”和南陽“一山一水一恐龍”精品旅遊線路。經過幾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景區(點),並逐步溶入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生態旅遊圈。《岳陽樓記》誕生地花洲書院、“河南省青少年政治教育基地”編外雷鋒團展覽館、道教廟會文化展示點“東頂祖師殿景區”以及福勝寺景區、吾離陵景區、解放戰爭登城突破口景點、磚城牆拱門景區、渠首杏山景區、南水北調湍河渡槽景點、台灣村景區、天后宮景區、仲景苑景區、鄧西湖景區、張巡祠景區、八里崗遺址景區等奠定了鄧州市旅遊產業基礎。

人口

2015年末,鄧州全市總人口為176.8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142.5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51‰,死亡率為7.20‰,自然增長率為4.31‰,城鎮化率達到36.62%。
2017年末全市總人口178.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41.4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29‰,死亡率為7.31‰,自然增長率為4.98‰,城鎮化率達到40.28%。

政治

市委書記:吳剛
市長:羅岩濤

經濟

綜述

一、綜合
2016年末全市總人口177.72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43.47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16‰,死亡率為7.07‰,自然增長率為5.09‰,城鎮化率達到38.43%。
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81.27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50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35.17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143.61億元,增長12.1%。人均生產總值26663元,增長7.1%。三次產業結構為26.9:35.5:37.6,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一和第二產業,實現歷史新突破。(見圖1)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3%,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0.1%。
2017年末全市總人口178.6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41.4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29‰,死亡率為7.31‰,自然增長率為4.98‰,城鎮化率達到40.28%。
二、農業
全年農業總產值182.32億元,比上年增長4.5%,農業增加值106.15億元,增長4.5%。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20.0萬畝,比上年減少3.2萬畝,下降1.0%。其中,夏糧面積202.0萬畝,較上年減少5.0萬畝,下降2.5%;秋糧面積118.0萬畝,比上年增加1.8萬畝,增長1.5%,玉米種植面積92萬畝,比上年增加5萬畝,增長4.7%。
全年糧食總產量23.4億斤,比上年下降3.4%。其中,夏糧產量15.8億斤,下降3.9%,畝產392公斤,下降1.5%;秋糧產量7.6億斤,下降2.3%,畝產323公斤,下降3.6%。
全年畜牧業產值60億元,比上年增長4.2%,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3.0%。初步上報,年末牛出欄19萬頭,減少18.2%;生豬出欄118.9萬頭,增長3.6%;羊出欄56.1萬隻,增長1.9%;家禽出欄1227.9萬隻,增長1.9%。全年肉類產量14.7萬噸,比上年減少2%;禽蛋產量7.39萬噸,增長2.0%。全市林木種植面積66.8萬畝,林木覆蓋率為18.8%。
全年農綜開發投資3977萬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6萬畝。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00.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5%;擁有大中型農用拖拉機1.05萬台,增長7.3%;小型拖拉機9.6萬台,下降16.0%。全年農村用電量67460萬千瓦時,增長12.6%。
三、工業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9家,比上年淨增12家,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5%。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13.5億元,下降3%;紡織業增加值17.2億元,增長3.4%;板材加工業增加值9.9億元,增長13%;造紙及紙製品業增加值4.5億元,增長1.3%;水泥建材業增加值9.7億元,增長15.2%。在規上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60.9億元,增長2.9%,重工業增加值39.9億元,增長21.4%,輕、重工業比例為60:40,工業品產銷率為98.28%。(見圖2)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麵粉159.66萬噸,比上年增長12.9%;餅乾8.52萬噸,下降9.9%;啤酒6.8萬千升,增長11.2%;棉紗24.97萬噸,增長14.8%;水泥189.11萬噸,下降15.9%;人造板163.72萬立方米,增長18%;實木地板383.98萬平方米,增長16.3%;飼料33.92萬噸,增長14.9%;造紙19.66萬噸,增長3.7%。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449.7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實現利稅25.4億元,增長4.5%;實現利潤20.4億元,增長19.5%;資產負債率37.9%,降低11.2個百分點。
全年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家,實現營業收入292.5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5.0%;稅收收入1.33億元;從業人員2.7萬人。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26.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工業投資124.4億元,增長26.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8.1%;房地產開發投資14.5億元,增長42.3%;基礎建設投資83.9億元,增長37.5%。
房地產開發住宅投資13.4億元,比上年增長47.0%。商品房施工面積278.8萬平方米,增長34.2%。其中,住宅237.3萬平方米,增長37.3%。商品房竣工面積8萬平方米,下降49.9%。其中,住宅7.9萬平方米,下降47.1%。商品房銷售面積96.2萬平方米,增長32.3%。其中,住宅93萬平方米,增長38.0%。商品房銷售額33.2億元,增長19.6%。
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226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90個;億元以上在建項目87個,完成投資26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
全年產業集聚區完成投資額139.4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42.7%。固定資產投資項目47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1個,新開工項目28個。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7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分城鄉看,城鎮零售額119.9億元,增長11.9%;鄉村零售額37.8億元,增長12.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124.7億元,增長12.8%;住宿業0.9億元,增長8.3%;餐飲業32.1億元,增長8.9%。全市限額以上批零和住餐企業88個,商品銷售總額407.3億元,比上年增長14.9%。糧油食品類、日用品、中西藥品、服裝鞋帽、家具等類銷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3.2%、1.0%、16.5%、17.1%和13.8%,家用電器、五金電料類等銷售額分別下降12.8%和14.4%。
六、交通和郵電業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4%。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1484萬噸,貨運周轉量512312萬噸公里,增長7.0%。完成客運量165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19302萬人公里,增長9.4%。全市公路通車裡程4152公里,其中,國道56公里,省道199公里,縣鄉公路長度1299公里,村級公路2598公里。
年末全市車輛總計12.6萬台,比上年增長2.5%。其中汽車8.5萬輛,機車3.78萬輛,農用運輸車2002輛,掛車1034輛。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5.47億元,比上年增長88.7%。其中郵政業務量1.66億元,增長36.2%;電信業務量13.81億元,增長95.0%。
七、財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財政總收入17.41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增收1.28億元。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10億元,增長9.9%,增收0.32億元。全部稅收收入完成8.6億元,增長8.4%,增收0.7億元。其中,工業企業全口逕入庫稅收2.1億元,增長19.8%。分部門看,國稅部門完成稅收2.2億元,下降0.2%;地稅部門完成稅收6.4億元,增長11.6%;農稅收入3.2億元,增長12.9%。稅收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5.5%,比上年下降3.5個百分點。(見圖5)
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4.43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40億元,增長17.2%;公共安全支出2.76億元,增長30.9%;教育支出13.41億元,增長21.6%;科學技術支出0.07億元,增長46.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60億元,下降2.4%;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10.19億元,增長8.4%;節能環保支出1.19億元,下降56.2%;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70億元,下降5.8%。
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8.98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316.6億元,較年初增加43.7億元,同比增長16.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44.5億元,較年初增加31.8億元,增長15.0%。年末各項貸款166.4億元,較年初增加29.2億元,增長21.3%。其中,短期貸款113.5億元,較年初增加20.9億元,增長22.6%;中長期貸款52.8億元,較年初增加10.4億元,增長24.5%。
鄧州市少兒時尚創意產業園項目由娃娃王服飾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項目總投資50億元,規劃面積1500畝,建築面積260萬平方米,項目主要包括兒童服飾、兒童動漫、兒童娛樂、兒童智力開發、全國少兒模特大賽等在內的少兒產業集群,形成總部辦公、商貿交流、設計研發、生產加工、生活配套於一體的多功能園區。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服裝及服裝面輔料設計,加工、批發、少兒用品、玩具、動漫、家具、音像研發,少兒教育、品牌展示、物流倉儲、金融服務、網路行銷為一體的高端少兒產業園,可入住童裝、兒童用品生產企業3000家,商戶1萬家,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年創利稅20億元。截止到2013年10月,一號至十二號廠房基礎施工已經完成並通過驗收,工程全面進入主體結構施工。少兒智慧城辦公樓地基正在開挖,整個項目將嚴格按照總體目標快速推進。
鄧州港澳工業園
鄧州港澳工業園項目總投資60億元。申龍集團將完成年產9000萬平方米服裝面料的一期項目、河南凱達汽車項目、洛陽一拖特專車鄧州生產基地。港粵工業園是加快建設鄧州工業城、打造大型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園區建成後將成為功能齊全的具有現代化活力的複合工業園區。港粵工業園項目進駐鄧州,將把鄧州建設更具有創新帶動、示範帶動、品牌帶動作用的生態產業新城。
市信息化產業園
由中國伯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將建設在市商務中心區北側,占地200畝,總投資10億元,主要圍繞電子商務、信息技術、軟體開發等建設電子商務、電腦數碼街、文化創意街、教育培訓街、信息服務街、通訊電子街、網路遊戲街等8條專業街;網路服務圈、服務業務圈、商務產業圈3個產業圈和5座商務大廈,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產業聚集區。該項目的簽約,彌補了鄧州市在信息化產業、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領域的空缺。項目建成後,對於進一步完善鄧州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帶動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品位,推進第三產業上檔升級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三產業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99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分城鄉看,城鎮零售額93.57億元,增長13.3%;鄉村零售額29.42億元,增長12.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96.55億元,增長13.4%;住宿業0.7億元,增長14.7%;餐飲業25.76億元,增長11.8%。全市限額以上批零和住餐企業76個,商品銷售總額5.7億元,比上年增長18.8%。糧油食品、日用品、中西藥品、家用電器、服裝鞋帽等類銷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4.1%、12.6%、28.2 %、18.8 %和28.4 %,家具、石油及製品等類銷售額分別增長7.4%和9.7%。
鄧州
全年地方財政總收入13.91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增收2.29億元。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1億元,增長19.0%,增收1.8億元。全部稅收收入完成8.03億元,增長19.9%,增收1.3億元。其中,工業企業全口逕入庫稅收1.5億元,降低14.6%。稅收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2.6%,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分部門看,國稅部門完成稅收0.85億元,增長20.5%;地稅部門完成稅收7.18億元,增長19.8%。
全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77億元,降低31.0%;教育支出10.74億元,增長0.8%;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6.74億元,增長8.9%;醫療衛生支出8.24億元,增長25.1%;農林水事務支出8.96億元,降低5.7%;節能環保支出2.15億元,增長167.7%;住房保障支出1.56億元,增長86.2%。

社會

醫療

2014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9個,其中醫院3個,鄉鎮衛生院25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4605床,人員5041人。全市衛生技術人員345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79人,註冊護士1336人;高級職稱152人,中級職稱633人,初級職稱1514人。全市衛生防疫人員526人。新農合建設取得新成效,農村參合人數151萬人,參合率達到99%。
鄧州

體育

截至2015年11月,鄧州市成功舉辦“第七屆全國農運會象棋比賽”、2014年全國全地形車錦標賽(2014年,賽事全面升級,由東營、梅州兩站賽升級為東營、上海、鄧州、梅州等多站錦標賽,成為國內唯一一個國家A級全地形車賽事)、2015中國全地形車錦標賽暨國際邀請賽(此賽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30餘支車隊的近90位專業選手,同時還有來自荷蘭、比利時、義大利、澳大利亞、紐西蘭等5個國家的8名外國選手)。
2015年新規劃的市體育中心位於我市湍北新區(北京大道西側、靈山路南側、冠軍路東側、大丁路北側),用地面積300餘畝,涵蓋專業體育場館、市民休閒運動中心和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幾大功能分區。

傳媒

全市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4.6萬戶,城區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平移順利完成,農村有線電視基本實現“村村通”。
鄧州
《今日鄧州》報為中共鄧州市委機關報,由中共鄧州市委宣傳部主辦。2014年12月連續試刊4期,2015年1月1日正式創刊發行。

文化場館

2014年末全市共有劇場、影劇院3個,藝術表演團體2個。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市圖書館圖書總藏量60萬冊,為國家三級圖書館。全市有農村文化茶館1200多個。
2015年將新建四館一中心,該項目位於湍北新區,總占地133畝,總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設周期16個月,總投資5億元,由圖書館、文化館(含青少年活動中心)、博物館、規劃展覽館、便民服務中心五個項目組成。

教育

年末全市共有中國小校、幼稚園913所,在職教職工15909人,在校學生349451人。其中,高中7所,教職工1283人,在校學生19954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教職工701人,在校學生7299人;國中58所,教職工3909人,在校學生60571人;國小540所,教職工7336人,在校學生180485人;幼稚園302所,教職工2646人,在校學生80869人;特種教育機構1所,教職工34人,在校生273人。全市參加高考學生6426人,比上年減少614人。本科及以上進線2394人,其中一本582人,二本1812人。

基礎教育

國小:
鄧州市城區第一國小、鄧州城區二小、鄧州市城區第三國小、鄧州城區四小、鄧州城區五小、鄧州城區六小、鄧州城區七小、鄧州城區八小、鄧州城區九小、鄧州城區十小、鄧州城區十一小、鄧州城區十二小、鄧州城區十三小、鄧州城區十四小、鄧州城區十五小、鄧州城區十六小(在建)
國中:
鄧州一國中鄧州城區二國中鄧州市城區第三初級中學鄧州市四國中鄧州市五國中鄧州市城區六國中、解放商城九年一貫制學校、鄧州思源實驗學校、博文學校、金陵外國語學校、翰林學校、范仲淹公學
 

高等教育

南陽幼兒師範學校始建於1984年,其前身是鄧縣師範學校,1989年更名為南陽市第四師範學校,1999年7月經原河南省教委批准改辦為南陽幼兒師範學校,是河南省首批由普師改辦為幼師的學校之一,是豫西南唯一一所獨立設定的普通中等幼兒師範學校、南陽市唯一一所招收培養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專科層次教師的學校。
學校占地120畝,在編教職工150人,在校學生2000餘人,開設有幼師、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少兒英語、計算機、涉外財會等專業。為適應社會對高層次幼教人才的需求,2012年,學校多方籌措資金8000餘萬元,啟動了新校區建設。目前,新校區圖書辦公樓、教學樓、藝術樓和餐廳已全部竣工,並交付使用;道路、管網、廣場即將竣工;各種內部設施也正在逐步配備,學校的占地面積、建築面積、師資隊伍等辦學條件均已達到了專科學校的辦學標準
鄧州職業技術學院占地面積570畝,建設面積26萬平方米,預算投資4.5億元,項目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建設投資3億元,建設面積20萬平方米,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容納1萬名學生。
學校一期工程包括綜合辦公樓、醫學教學樓、醫學實訓樓、工學實訓樓、其中綜合辦公樓是四座建築中工程量最大的一棟,建築面積5萬平米,目前大樓10層主體框架已完成,1~5層內部二次構造柱、填充牆已開始全面施工,部分樓層填充牆已完成約80%;在大樓中間上部大拱造型處,百餘名鋼筋工正在加緊施工,據工程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組織近300名模板工、鋼筋工全力投入大拱主梁工程,確保月底前完工。
建成後將成為一所培養造就中、高級實用型技能人才,具有國內、國際一流水平,集教、科、研、產、學為一體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院校。 

交通

鄧州距離襄陽劉集機場南陽姜營機場在60公里以內,可直達全國各大城市。鄧州杏山機場正在擴建中。已經建成二廣高速G55高速公路,內鄧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鄧州至老河口高速公路於2012年12月開工。洛湛鐵路,規劃建設的蒙西華中鐵路,鄭渝高鐵均過境並設站。207國道環城而過,形成鄧州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

鐵路

鄭渝高鐵:鄭州東—許昌—平頂山—南陽—鄧州—襄陽—保康—興山—巴東—巫山—奉節—雲陽—萬州、
鄧州
枝鐵路:焦作—濟源—洛陽—平頂山—南陽—鄧州—襄陽—荊門—宜昌、
蒙西至華中鐵路:烏審旗—延安市—韓城市—河津市—運城市—三門峽市—靈寶市—鄧州市—襄陽市—荊門市—石首市—岳陽市—汨羅市—宜春市—新余市—吉安市。

公路

國道:G207、G328
省道:S231、S335、S249、S248、S244
高速公路:G55二廣高速,內鄧高速

公交

1路
十里舖(起點)——大李寨(終點)
2路
二高中(起點)——花洲車站(終點)
3路
刁河店(起點)——張樓變電站(終點)
4路
火車站(起點)——致遠實驗學校【高速路口】(終點)
5路
覽秀新城(起點)——新西客運站(終點)
6路
火車站(起點)——雷鋒紀念館(終點)
7路
汽車南站(起點)——習營(終點)
9路
汽車南站(起點)——汽車南站(終點)環線

人文

方言

鄧州方言屬於漢語北方語系,中原官話-南魯片(宛汝片)。也是河南方言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言。此方言分布區域較廣,以南陽市為中心,遍及淅川,內鄉,新野,西峽,鄧州等。以汝州市為中心 ,遍及周邊的寶豐郟縣魯山、汝陽、嵩縣等地。鄧州方言有一個基本共同的方言音系,辭彙、語法方面和國語基本一致。但在聲母、韻母、聲調、音韻調配合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差異,有些口語詞比國語口語詞的實用範圍廣。

文化

鄧州市是豫西南的一個邊緣城市,由於其“前列荊山,後峙熊耳,宛葉障其左,鄖谷拱其右,據江漢之上游,扼秦楚之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裡的文化資源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歷史上便是楚漢文化的交接和過渡地帶。
新聞宣傳大力謳歌時代精神,對內對外宣傳工作有了新突破、新提升。尤其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頭題、《新聞直播間》分別播發我市土地整理典型,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市城鄉共舉辦新年音樂會、鄧州之春文藝晚會、民間藝術展演、“你我獻愛心,世界更美麗”專場晚會、“鄧州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二周年廣場文化活動”、“鄧州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二周年趙庭鶴畫展”等50多項文化活動。被南陽市委宣傳部評為“歡樂南陽”民眾文化活動先進單位。
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市圖書館、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館以上標準;24個鄉鎮建有綜合文化站,並投入使用;廣播電視村村通、舞台藝術送農民工程、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農村文化建設。
鄧州文化茶館建設再創佳績。文化茶館被文化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公共文化示範項目;成功舉辦“鄧州市第二屆文化茶館民眾才藝電視大賽活動”。
充分挖掘和傳承鄧州歷史文化資源。太子崗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構林鎮古村、十林鎮習營村劉集鎮老戶周村、劉集鎮杜營村、裴營鄉魏寺村、陶營鄉高李村、張村鎮上營村等6個鄉鎮的7個村落列入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文藝創作成果顯著。現代戲劇本《楊蘭春與<朝陽溝>》榮獲“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大型劇本銀獎”;創作的電影劇本《新村新鮮事》,榮獲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組委會和中國電影藝術中心等六單位舉辦的第二屆民族題材電影劇本遴選銀獎。畫作《回娘家》榮獲第七屆河南省少兒文化藝術節靜態藝術類一等獎,《幫家裡幹活》獲二等獎,《開心的笑》獲三等獎;攝影作品《踏浪》獲一等獎,《你累不累》獲二等獎,《姐弟倆》獲三等獎。
鄧姓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編印《鄧姓文化》雜誌14期,每期1萬份,簡繁兩種文體,郵寄18個國家和地區。接待海內外鄧氏宗親回鄧州探親聯誼36起,有效宣傳了鄧州,加強了與鄧氏宗親的交流。鄧州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有力地服務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如今的鄧州,正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豫西南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鄧姓故里

“鄧”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寫作“登”,作雙手捧豆形。“豆”是古時一種高腳盤狀陶器,“登”就是五穀成熟,雙手捧著盛滿食物的豆祭拜天地。後來又在登字旁邊加“邑”字,“邑”是都城或城市,說明鄧地不僅是富庶之區,而且適合建都立邑。
鄧姓是中國的百家大姓之一,總人口700餘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54%,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在海外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美洲、歐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在現今中國常見的大姓中,鄧姓居第34位。
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區域為繁衍中心,首先外遷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先民南遷入現今四川、廣東等地。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在北方已落籍于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現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宋時,鄧姓在南方已播遷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遷徙海外者。

旅遊

景區

鄧州旅遊獨具特色。鄧州市建置較早,屬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考古發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之多,有文字記載鄧州歷代為國、郡、府、州、郡、縣、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蘊藏很豐富。
鄧州文物古蹟甚多,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太子崗、八里崗、黑龍廟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穰、涅陽、冠軍、安眾、樂城、臨湍等古城遺址;秦漢墓群,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福勝寺塔、花洲書院、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蹟;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1985年5月,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等稀世珍寶,更是輝映鄧州。
杏山地質公園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鄧州市西南約50公里處,緊鄰丹江水庫南水北調渠首,面積32.5平方公里。公園以朱連山主峰為中心,海拔469.7米,有東西長3750米,南北寬2600米的無人區。公園地質景觀及自然景觀為原始狀態,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觀。
杏山地質公園杏山地質公園
鄧州市杏山地質公園是2002年12月經南陽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的省級地質公園。杏山地質公園包括杏山岩溶景區、劉山水庫景區、寨堡生態景區和禹山寨景區三個部分,是一座集岩溶地貌、典型底層剖面和地質構造為主,水體為輔、人文和生態相互輝映的綜合性公園。該地質公園屬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窪地、溶洞、溶溝、石芽、泉水、水體和地原古生物、倒轉褶皺地質構造遺蹟等景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觀賞性和良好的自然屬性,並融合了山寨園林、名勝古蹟(楚長城遺址)、地質工程遺址(隧道)等底蘊豐厚的人文景觀。在朱連山南北兩側各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岩熔窪地,在窪地南部邊緣有多個岩溶漏斗(落水洞),漏斗向下數米,為互相連通的喀斯特溶洞,溶洞內有石鐘乳石筍等鈣質沉積物奇觀。在朱連山東面的清泉溝,西面的格提寺均見湧水泉出露。山上的落水洞、喀斯特溶洞與喀斯特湧泉相互連通,落差120米—130米。
花洲書院
花洲書院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是一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千年學府。書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參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慶曆新政”失敗被謫知鄧州後,為造就人才而創建。慶曆六年(1046年),范公應摯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書院揮毫寫下了膾炙人口、中外傳頌的《岳陽樓記》。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遂成為天下之千古絕唱,花洲書院也隨之名暢海內外。“一代師承百世馨”。
鄧州
當年范公興學重教,培育英才之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師“憂樂”精神傳千古,繼往開來譜新篇。古老的學府踏著歷史的腳步,伴著改革的大潮,迎來了新世紀的春天。鄧州市委、市政府以弘揚范公“憂樂”精神為先導,以創建豫西南中等城市為目標,以發展鄧州經濟為根本,作出了修復花洲書院的決策。這是一項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德政工程,必將惠及當今,澤被後世,因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擁護和支持。
鄧州
花洲書院修復工程於二〇〇二年四月一日奠基啟動。已對遊人開放。工程面積為8.4萬平方米,包括春風閣、春風堂、藏書樓、先聖殿、覽秀亭、範文正公祠、名人館、百花洲、碑林、碑廊、盆景園、南大門、花洲遊園等建築和景點。工程建設源於歷史但高於歷史,工程富有內涵和文化品位。
台灣村
台灣村即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全村2300多人,約60%為台灣高山族後裔,已經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鄧州“台灣村”聚居台灣同胞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祖國大陸絕無僅有。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黃廷將軍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率十萬大軍投誠清朝,他在帶兵進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墾,最後的5個營在鄧州紮營。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且、安達依魯等5位兵將隨軍屯墾後,各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改為漢姓陳、周、蔡、黃、林。在30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五姓後裔繁衍壯大,但他們有些風俗習慣一直沒有改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台灣村”。
福勝寺塔福勝寺塔
福勝寺塔
福勝寺塔位於鄧州市區十字街西南50米處。為七級八角仿閣樓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門向南,高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磚壘砌,內外壁面用白灰漿勾縫,內部用紅粘土粘合。塔身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外廓剛柔適度,造型優美,有明顯的宋塔特色。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修葺該塔時發現地宮。經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88年7-8月進行了發掘。通過發展。在地宮中發現金棺、銀槨及佛骨、佛牙、舌利子等28件稀世珍寶,蜚聲海內外,對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藝術史、宗教史、建築史等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清真西寺
清真西寺始建於明,清道光四年重修,原有房屋28間,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有石碑8通,木製匾額21塊,明未遭兵焚。清道光二年(1736年)和道光四年(1825年)進行了重修。幾經滄桑,現有禮拜堂、望月樓和卷柵9間,是伊斯蘭教寺院中特有的建築,為向訇觀看月亮出沒,宣讀聖書、齋戒時使用的地方。整個建築雕龍畫棟,八角玲瓏,頗具匠心。禮拜殿、望月樓、卷柵三者以勾連搭式之法組合在一起,緊緊相連,給人以寬敞肅穆之感,現歸鄧州市伊斯蘭教協會管理。
清真西寺清真西寺
汲灘陝山會館
汲灘陝山會館位於城東20公里的汲灘鎮中學校院內。是外地旅鄧商人聚會議事的地點。也用來敬神感靈,祈福禳禍,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貨物的地方。明清時期,鄧州經濟活躍,在鄧州興建的會館有15處之多,在這些會館中,以汲灘的“陝山會館”最講究。
會館內有大殿、拜殿、戲樓、鐘樓、鼓樓、春秋樓及石牌坊等,氣勢雄偉,巍巍壯觀。汲灘鎮緊靠湍河,又是趙河入湍處,且東邊與新野的上莊、王集鄉毗鄰。全鎮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湍河自西由後灣入境,趙河自北由李窪入境,至後灣匯入湍河,東流折向南,過刁堤入新野縣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灘鎮是鄧州水路貨運的集散地,非常繁華。因此,陝山會館當時經濟是很活躍的,有大批商賈集此地。
鄧州
現存的陝山會館,中線上有卷棚三間,大殿三間。大殿兩側各有陪房兩間,構成一個整體,全系磚瓦結構。主房全出前、後檐,歇山式。卷棚進深8.7米,長11.6米,高7米;前有月台,月台高0.5米,寬4米,長9.5米;大殿進深11.6米,高8米,陪房進深6.5米,長7.2米,高5米。卷棚與大殿間有近2米的間隔,房檐相接,顯得緊湊,建築高大雄偉,結構嚴整,保護較好。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
編外雷鋒團展覽館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館名,該旅遊景區總占地面積277畝,其中:綠地面積189畝,道路廣場面積88畝,總投資1700萬元。
鄧州
整個設計以展覽館為主體,周圍種植樹木、草坪,前面以“一河兩湖”為襯托,北與“兩山”相呼應,西南設定為小型文化廣場,形成以河湖、假山、廣場為景點,以園路、小橋為線,以草坪、紀念林為面的點、線、面相結合,高低起伏、錯落有四季有花的園林觀。
吾離冢遺址
吾離冢遺址位於鄧州市東南2公里處,又名“五離冢”,傳為春秋時期鄧侯吾離冢,為鄧州市第一冢。1957年被原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於鄧國吾離之鄧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載: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綜上所述,鄧州為鄧國故地,鄧姓源於鄧州。
鄧州
《辭源》稱:春秋時,鄧侯吾離,子孫以國為氏,所以吾離應是中原鄧姓人的祖先。吾離朝魯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鄧曼,計算起來,應是吾離的女兒,鄧祁侯的妹妹。吾離死後,子孫以國為氏,以鄧為姓,故吾離是鄧姓人的始祖。
吾離在任期間,勵精圖治,發展農桑,鼓勵冶鐵鑄造,“鄧師鑄劍”曾聞名天下,又廣泛與列國建交,鄧國曾一度崛起,屹立於列國之林,是鄧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國君。吾離逝後,葬於今鄧州東南吾離冢村,距今二千六年多年,他的墓是鄧州古墓中有名字的最早的一個。所以稱之為“鄧州第一冢”。
八里崗遺址
八里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部落遺址,坐落在河南鄧州市東約3公里處湍河南岸八里崗西北的坡狀高崗上,距今約6800年,文化層厚3-5米,面積近九萬平方米。八里崗遺址1957年發現並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3月28日及1994年12月25日,《中國文物報》先後兩次在顯要位置作了專題報導,1994年《華夏考古》雜誌發表了發掘簡報,並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
鄧州
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吃

窩子面
鄧州窩子面原為熱乾麵,傳入鄧州後經過改良更上一層樓,加入了綠豆芽,牛肉丁,澆上牛油辣椒,香辣無比,在武漢最老的熱乾麵館因為沒人去吃而倒閉,鄧州的窩子麵館卻是日益紅火。
鄧州窩子面鄧州窩子面
高湯燴麵
源自清真羊肉泡饃,因豫西南人食不慣羊肉之膻腥騷味,故而改進,發揚光大,成為當時和時下市面上的大眾食品。每當夜幕一下,鄧州的方城燴麵館食客林林總總,人滿為患,成為一道亮麗的街景。人們因為喜愛,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高官政要,大有不分尊卑共聚一桌的思想,正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元妙觀扒素雞
製法:(1)“扒素雞”:豆腐皮10張,在清水鍋內煮幾滾後,取出用新抹布包壓起來,約10--15分鐘揭掉抹布,用刀片成5厘米長、1.5厘米寬、1.5厘米厚的塊,擺放碗內。(2)上放花椒1個、蔥花1.5克、糯米1.5克、鹽1.5克,添半勺黃芽湯,入籠蒸15分鐘端出,再兌點開水和胡椒麵即成。特點:形似雞塊,嫩脆香辣。
元妙觀扒素雞元妙觀扒素雞
糊辣湯
鄧州美食糊辣湯配料以鮮肥羊肉、麵筋、麵糊為主,雜以大蔥、生薑、花椒、胡椒、辣椒、茴香、金針菇等20餘種菜蔬作料。其色褐,其味鮮。食前加幾滴小磨香油、陳醋,則更是異香撲鼻。已知,鄧州經營糊辣湯的,小戶近千家,大戶也有數十家,而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拐子(張文勝)糊辣湯”和“韓家糊辣湯”了。這兩家均為百年老店,在色香味的調製方面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極受市民歡迎。
小磨油
河南省鄧州市是小磨油製作工藝的發祥地,至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據鄧州志載:早在清光緒年間,鄧州小磨油每年就有30餘萬公斤經漢口“鄧幫商行”銷往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鄧州小磨油之所以出名,其一是原料芝麻獨特。該地屬暖溫帶區,土壤、水分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因此芝麻籽粒飽滿,千粒平均重達3克以上,出油率高達75%,且油脂中富含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二是製作工藝原始:先將芝麻炒至半煳,爾後用專用小型石磨壓榨成糊狀,接著按比例兌水,攪拌,最後沉澱,濾淨,即成為原汁原味的小磨香油。其三是清、香、醇兼備,曾經有“無風香三里,有風十里香”之美譽;其色清澈透亮,其味甜潤清爽,若用以烹炸食品或調製涼拌菜餚,則可去腥臊而生奇香,若配製中藥,則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效
絞股藍黃酒
鄧州特產榮冠牌紅曲絞股藍黃酒系列被世人譽為“南方人參”、“福音草”的神農架野生絞股藍精品和紹興特製紅曲為主原料精釀而成。酒體飽滿可人,口味鮮美醇厚,營養豐富齊全,常飲降血脂、降血壓、養顏減肥。是一種集營養保健和飲用美酒為一體的純天然飲品。
棉花
棉花,是錦葵科棉屬植物的種子纖維,原產於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到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錦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至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含纖維素約87—90%。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南陽黃牛
南陽黃牛是全國五大優良品種之一,居全國黃牛品種之首。南陽黃牛主產於南陽盆地唐、白河流域。國家在鄧州市設有黃牛良種繁育場,研究、改良、發展黃牛。南陽黃牛不但為農業生產提供畜
力,而且還提供大量肉類、皮張等畜產品及一批良種種牛。南陽黃牛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南陽黃牛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南陽黃牛南陽黃牛

名人

鄧州市地靈人傑,歷代名人輩出。古代有東漢“二十八宿”中的賈復杜茂劉隆張仲景、南北朝時的政治家宗懍、唐代名將張巡、唐玄宗殿中侍御史趙曄、唐憲宗宰相趙宗儒彭而述、清雍正帝師彭始摶、台灣知府高叔祥等。唐宋時期的韓愈、寇準范仲淹都曾先後在鄧州任職,後人稱之為“三賢”。范仲淹在鄧州寫下了不朽名篇《岳陽樓記》,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近現代人才濟濟。有民族英雄馬殿甲,同盟會員、革命烈士王庚先,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語言學家丁聲樹,教育家、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當代軍旅作家周大新,著名中醫學專家、“河南優秀教育世家”、南陽張仲景國醫大學創辦人趙清理等。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人(今鄧州穰東鎮張寨村),為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范仲淹
范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由他寫成的記景抒情的名作《岳陽樓記》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經典作品,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廣為傳誦。
鐵鉉
鐵鉉(1366-1402)字鼎石,鄧州人。歷官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在靖難之變時不肯投降造反奪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後人尊其忠義不屈,在各地有鐵公祠以祀之。南明時,贈太保、謚忠襄,清乾隆時謚忠定。
名人志
習仲勛(1913-2002)祖籍河南鄧縣,現安葬於富平縣,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五、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張新芳(1927年-2006年)曲劇皇后,國家一級演員,攻青衣、花旦。曾在豫南鄂北一帶演出。擅演劇目有《陳三兩》、《秦香蓮》、《荊釵記》等。《陳三兩》已於早年拍成戲曲片,與當時常香玉大師的戲曲片《花木蘭》齊名,在中原地區有廣泛影響,對河南曲劇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周大新(1952-),當代作家,鄧州人。中共黨員。1985年畢業於西安解放軍政治學院。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姚雪垠,他在逆境中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這部巨著從1957年動筆起,歷時30餘年,約230萬字,分為5卷。從20世紀60年代出版第一卷時,影響較大。第二卷於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曾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的文化獎,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
武文斌,鄧州市張村鎮人,1982年10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到“鐵軍”“葉挺獨立團”。2005年7月,他考入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2007年7月回到所在師的炮兵指揮連實習,於2008年7月畢業,2008年6月18在汶川地震救援行動中不幸犧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