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紀

鄭紀

鄭紀(1438~1513),字廷綱,號東園,仙遊縣文賢里上鄭(今度尾鎮埔尾村)人。明天順四年(1460)進士,歷任翰林庶吉土、國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戶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一生歷經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紀為官清正,憲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遠奸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不被採納,憤而辭官,歸隱故里達20餘年。

基本介紹

  • 本名:鄭紀
  • 字號:字廷綱號東園
  • 出生地:仙遊縣文賢里上鄭
  • 出生時間:1438
  • 去世時間:1513
  • 主要成就:三朝元老
簡介,人物經歷,人物事跡,故居尊榮,

簡介

[明](約公元一四七四年前後在世)字廷綱,別號東園,仙遊人,乃明朝中葉一位知名的政治家、經濟命臣,生於公元1438年,卒於公元1513年,明天順四年(1460年)二甲進士,歷任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累官太常卿。武宗在東宮,紀采嘉言懿行,各繪圖作贊,名為聖功圖上之。官終南戶部尚書。紀為文不構思,不易稿,為人取去,亦不復問。撰有東園文集十三卷,續編一卷,及東園詩集,(均四庫總目)並行於世。吳濂稱他的文章,思想深切,辭旨醇正。

人物經歷

鄉居期間,紀興學耕,植樹造林,並倡建鹿鳴、步雲、登瀛、朝天、臥龍等5座橋樑。還提倡宗崇尚勤儉,革除里役私弊,減輕人民負擔,做了沒少好事。明孝宗即位,鄭紀受旨復出,任經筵同考官。禮部會試,有位同考官授意鄭紀共同偏袒一位國戚子弟,鄭紀斷然拒絕。後升任浙江按察司副史。任職間,鄭紀“提學獎,撥幽滯,杜絕請謁”,還採取“禁浮屠、毀淫祠,役學地”等措施,努力端正世風。還疏勸孝宗“御經筵、近儒臣,論聖學以正心為妥,”得以採納。紀一生清廉,常教誨兒子“富貴非可求”。在任國子祭酒時,司禮監陳寬想拉攏他,被他挋絕。學館裡膳費千多兩,典簿按照舊規將余銀送給鄭紀,也被挋絕。同事們為此懷恨,背地裡對他誣陷,鄭紀一再請求退職。孝宗知其為人,讓其改任南京左通政。當時山東正鬧饑荒,為救災民,鄭紀不顧個人安危,果斷地先將糧谷發放賬濟,後才奏請皇帝,並言“太監羅兌遺資巨萬願無愛惜,用於賑濟災民”。不久轉為太常卿。武宗在東宮行冠禮,鄭紀鄭紀摘錄古今帝王嘉言懿行幾百條,並加繪圖,提名《聖功圖》勸皇太子“當近正人,聞正言,不可與儇薄內侍游”。
明初,政府把戶籍分為“民戶、工戶、軍戶、”三種,軍戶給予田地,百姓多半死亡,30畝父死子繼,累代為兵。那時仙遊有6500多戶被除數抽充軍役的有1500多戶。因虎災、瘟疫和軍役為患或流落他鄉,人口急劇下降,至永樂以後,全縣僅剩1400戶。政府仍按明初戶數清理軍戶,徵收賦稅,弄的雞犬不寧,百姓苦不堪言。鄭紀目睹慘狀,致書新任閩按察使龐大參,反應仙遊軍戶情況,要求更正名冊。意見的到採納。
鄭紀忠言不諱,秉公辦事,終受奸黨排擠,不得不再度引退,歸隱後,他還惦念國事,又上《致仕十九疏》,言“君子立身於天地,惟禮與法二者已。”積極但是導興禮立法。鄭馬工文辭,尤長於詩,其文藝工作者章簡潔,詩詞靜美安雅,著有《歸田錄》、《東園文集》,晚年病終鄉里,享年76歲。贈戶部尚書。

人物事跡

鄭紀進入仕途後,公正廉明、忠心報國,成為明朝有影響力的名臣。明憲宗(1465-1487年在位)即位後,鄭紀以報國之心進獻“太平十策”。
鄭紀在明孝宗(1488-1505年在位)時得到了重用,任經筵同考官,掌握著科舉考試判卷的重要職能,有人通過各種辦法,想讓鄭紀在判卷的時候偏袒特定人選,遭到鄭紀的嚴詞拒絕,名爵乃國家之公器,豈能私相授受。後來鄭紀又升任浙江按察副史,任職期間,他採取毀淫祠、興學校等措施,努力端正世風。
擔任南京左通政期間,適逢山東遭受災荒,鄭紀上疏奏“截借備荒六事”,建議朝廷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調度,以豐補歉,得到孝宗讚許,並委派他前去災區放糧。鄭紀不負使命,不僅將賑災糧食發放到位,並且將貪污官吏的不法所得沒收,用以接濟百姓。
鄭紀鄉居的二十二年間,興學勸耕,熱心公益,倡建橋樑,反對荒嬉,力戒游惰。當得知仙遊百姓不堪稅負,以吃山薯為生時,鄭紀立即上疏孝宗,懇請能減少仙遊百姓的稅負。孝宗為奏疏流露的真情所感動,命戶部減免仙遊三年田賦。仙遊百姓獲悉,無不歡欣稱謝。他還發動仙遊百姓植樹造林,興利去害,抵禦旱災;他倡建鹿鳴、步雲、登瀛、朝天、臥龍等五座橋樑,方便百姓出行;他增修鄉約,倡導讀書人要勤學,種田人要力耕,勤儉持家。

故居尊榮

鄭紀府第,有上鄭鄭紀故居府第、仙遊城關的拱橋頭縣城尚書府第。鄭紀之陵墓據傳有十八址,雲居隔兜的鄭紀陵墓現在還存有石人、石馬。仙遊城關的鄭紀尚書府第現保存完好,而故居的上鄭府卻只剩大廳一處和最底座的大門頭笠一個。由於歷經五百年滄桑洗劫,現已殘破不堪,樑柱蟲蛀斑駁,牆壁傾斜,薜荔叢生,岌岌可危。
鄭紀故居明代建築構架鄭紀故居明代建築構架
“莆田百喜,不如仙遊鄭紀”這是十年前探尋木蘭溪源頭時徒步上屏山聽到的民間諺語,近日故地重訪,才知道鄭紀是生在這裡的紀氏人家,因家境貧困過繼給山下埔尾村鄭坦叔為養子,這樣鄭紀的名字就有了“紀家生、鄭家養”的由來。
來到仙遊度尾鋪尾村鄭紀故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第背後的屏山,其山勢呈九峰相連,中間高聳,左右稍低,猶如一道錯落有致的屏風,拱托出故第特有的氣場。鄭紀故第座西向東,寬300米,深200米,為五進,面寬九間廂並列二排建築群,主廳堂兩邊山牆為夯土牆,前後立柱作抬梁式梁架,這種格式為莆仙明代建築所僅有。走進故第發現房屋破損嚴重,除了屋架樑柱檐木上粗壯杉木隱現出當年大戶人家的氣勢,其他部分很難與主人曾經有過的輝煌聯繫在一起。整座房子在興建仙永公路時被分成前後二段。要想在原地恢復整體原貌已經是不可能了。
鄭紀(1438—1513)字延綱,號東園,明英宗元順四年(1460)進士,歷任國子祭酒,翰林庶吉士,經筳同考官,浙江按察副使,戶部尚書等職,歷經英宗、寬宗、孝宗三朝,故有“三朝元老”“一品尚書”和經濟名臣之譽。他於正德初年,歸隱家鄉後,熱衷家鄉建設,閒時寄跡山水間,吟詩作文,享年75歲。鄭紀為官清廉公正,體恤民情,思善不諱,曾想方設法奏請朝廷減免仙遊的軍戶役的苛捐雜稅,傳下許多佳話,便有了“莆田百喜,不如仙遊鄭紀”的諺語。
重新修建的鄭紀故居大門重新修建的鄭紀故居大門
對於鄭紀故第現狀,鄭紀的族人也顯得很無奈,為了防止文物販子偷盜,他們只好把二塊“一品尚書”(4.1×1.3米)“三朝元老”(3.65×1米)的匾額藏起來,的確,從這兩塊牌匾仍能感受到主人的顯赫地位和尊榮。
鄭紀從偏遠的山區,依靠自己聰明好學,成為明朝一代名臣。在他返鄉守制,隱居故里22年間,在家鄉興學勸耕,倡建橋樑,反對荒嬉,力戒游惰,深得鄉民的愛戴,時至今日鄭紀許多被神化的傳說還鮮活在民間,說明一個人的思想品德遠比一座房子更為重要,更能深得民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