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明朝京師及後期陪都)

應天府(明朝京師及後期陪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應天府,或稱京師,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為明朝前期首都,後永樂時期遷都順天府,應天府作為留都。應天府下轄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縣。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並改名應天府。三月,改集慶路名為應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建為南京。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至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的25年間,應天府為明朝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遷,以順天府為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清初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攻克應天府後改名為江寧府

基本介紹

名稱由來,發展歷史,行政區劃,治所,轄區,都城規模,城垣,皇宮,政治機構,人口戶數,史書記載,相關疑點,

名稱由來

元朝前期的建康路,後期改為集慶路,在明朝初年改名為應天府應天之名,可以上溯到宋朝的南京應天府,而濠州紅軍隸屬的龍鳳政權,正以復“”為號召,集慶路又是位於龍鳳南境的大都會,事似合理。但是,“應天”意指“上應天意”。
應天府應天府

發展歷史

1275年,元兵從雨花台進入建康城。元軍占領建康後,設建康府宣撫司。天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三月,改集慶路名為應天府。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以應天府建為南京,以開封府建為北京。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罷北京開封府,改南京稱為京師。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京師改稱“南京”;改北平府(今北京)名為順天府,建為“北京”,稱為“行在”。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順天府,遂開始全面建設北京城。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順天府,改北京名為京師;設南京應天府為留都,形成了南北“兩京制”。朱棣稱帝後的南京,雖然有完整的機構,但實際上已流於形式。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克應天府,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改南直隸江南省

行政區劃

治所

應天府治江寧上元(在今南京市區)。

轄區

一共有八個縣。
  • 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西北部)。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遷縣治淳化鎮,第二年又回到舊治。東北有鐘山,山南有孝陵衛,洪武三十一年設定。北有覆舟。西北有雞鳴山、幕府山。又往東北流,有巫山。東南有方山。北濱長江。東南有秦淮河水,北流入城,又向西走,進入長江。又往北有玄武湖。東有青溪,又有淳化鎮巡檢司。
  • 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東南部)。南有聚寶山、牛首山。西南有三山、烈山、慈姥山。西濱長江。東北有靖安河。西南有大勝關、江寧鎮。東南有秣陵關。西有江東四巡檢司。北有龍江關,設定戶分司在這。
  • 句容(縣治在今江蘇省句容市)。南有茅山。北有華山,秦淮河源於此。北濱長江。西北有龍潭巡檢司。
  • 溧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溧陽市)。元溧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冶山。北有長盪湖,一名洮湖,與宜興、金壇兩縣的分界。西北有漂水,一名瀨水,上承丹陽湖,束流為宜興縣荊溪,進入太湖,舊名永陽江,又有人說中江的。西北有上興埠巡檢司,後廢。
  • 溧水(縣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區)。元溧水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東南有東廬山,秦淮河水分支流出。南有石臼湖,西連丹陽湖,注入大江。
  • 高淳(縣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區)。弘治四年以溧水縣高淳鎮設定。西南有固城、丹陽、石臼各湖。東南有寬通鎮,俗說東壩,有寬通鎮巡檢司。
  • 江浦(縣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區)。本六合縣浦子口巡檢司,洪武九年六月改為縣,分析和、滁二州以及江寧縣土地增加了。二十五年七月移到江北新開路口,並設巡檢司在舊治。東南瀕臨大江,有江淮衛,洪武二十八年正月設定。又有西江口巡檢司。
  • 六合(縣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區)。元屬真州。洪武三年直隸揚州府。二十二年二月來寫。東有瓜步山,濱長江,滁州黃河水從西邊流來,進入了。有瓜埠巡檢司。

都城規模

城垣

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洪武二年六年八月成。內為宮城,是紫禁城,城門一共六個:正南面是午門,左邊是左掖門,右邊是右掖門,東是東安門,西是西安門,北面是北安門。
宮城的外面試六個門:正南面是洪武門,東是長安左門,西是長安右門,東部的北面是東華門,西的北面叫西華門,北面的叫玄武門。
皇城的外面是京城,周九十六里,一共有十三個大門:南面是正陽門,南的西叫通濟門,又往西是聚寶門,西南是三山門,稱為石城門,北面是太平門,北面的西邊是神策門,稱為金川門,或者鐘阜門,東面是朝陽門,西是清涼門,西邊北方是定淮門,稱為鳳凰門。後塞鐘阜門儀鳳門,存留下十一個門。
外城是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建,周圍一百八十里,有十六個城門:東邊是姚坊門仙鶴門麒麟門、水波門、高橋門雙橋門,南邊是上方門、夾岡門、鳳台門、大馴象門、大安德門小安德門,西邊是江東門,北邊是佛寧門上元門觀音門
明應天府城牆明應天府城牆

皇宮

南京故宮北京故宮的藍本,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王朝的皇宮,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後,改集慶為應天府。朱元璋為做皇帝,“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地當“鐘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徵發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始建於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
南京明故宮遺址南京明故宮遺址

政治機構

應天府設有治署、察院和府館、公館、陰陽學和醫學、僧道司、河泊所、稅課局、巡檢司、驛站、急遞鋪、倉等。

人口戶數

洪武二十六年戶數是163915,人口有1193621人。到弘治四年,戶數有144368,人口有711300。萬曆六年,戶數是143597,人口是790513。

史書記載

《明史·地理志》。

相關疑點

明太祖實錄》載,丙申年三月,壕州紅軍攻克集慶路, “改集慶路為應天府”①。應天之名,可以上溯到北宋的南京應天府, 而嚎州紅軍隸屬的龍鳳政權, 正以復宋為號召,集慶路又是位於龍鳳南境的大都會, 事似合理。但是, “應天”意指“上應天意”②, 字義、淵源頗具首都意味,而壕州紅軍當時只是龍鳳紅軍的支屬別部,首領朱元璋任行樞密院同金③,七月因克城升任行省平章④,官位並不顯赫特異, 尚無能力心懷王霸雄圖。若紅軍於克城之初即大事膺越,未免與設官任職全聽命於龍鳳政權的形勢不合。此時, 龍鳳政權擊敗勁敵答失八都魯①, 國勢正盛,從目前發現的官印看, 龍鳳政權的官制推行相當廣泛, 江南也不例外②,若令不過攻克兩個路的支屬別部享用“應天”之名,未免濫授名器,優握過當。總之, 《實錄》此處記載於理不合。
《實錄》的可信度一直是明史史料學的核心問題。在記載關鍵的政治事件與人物事跡時, 《實錄》往往摻雜官方政治意圖或編纂者私意, 導致“實錄不實”③。明代歷朝《實錄》中, 《明太祖實錄》歷經三修, 曲筆尤多,其中就包括貫徹明朝諱言龍鳳事跡的原則, 對明朝建國以前的歷史多事篡改, 以消泯“龍鳳渡江之命”④。錢謙益、潘怪章逐條辨析此段《實錄》之偽,其中一大發現,就是《實錄》記丙申年七月開設行省時“諸將奉上為吳國公” ,實為辛丑年事。⑤ 《實錄》所載改應天府, 時間、事件與記“吳國公”相關,有無可能也是諱言龍鳳的誇飾之文呢?
明朝四府
應天府,或稱京師,位於今南京市,為明朝前期首都,後永樂時期遷都順天府,應天府作為留都。
永樂元年(1403年)置。明、清設於京師(今北京)之府屬建制。
永曆元年(1647)三月,朱由榔移陛武岡,以岷王府為王宮,改武岡州為奉天府。
嘉靖十年(1531)升安陸州置承天府,治鐘祥縣(今湖北鐘祥市),屬湖廣布政司。承天府於清順治三年(1646)改為安陸府。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延平郡王鄭成功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後,為統轄台灣行政而置承天府於赤嵌城,取泉州佛寺承天為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