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洲

五部洲

地理學上將地球大陸分為七大洲,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但由於南極洲無人居住,南北美洲常合稱美洲,所以又有五大洲的說法。如奧運會的五環旗就是由五環分別代表五大洲。如今的五大洲就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美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部洲
  • 拼音: wǔ bù zhōu
  • 注音:ㄨˇ ㄅㄨˋ ㄓㄡ
  • 解釋:即五大洲
出處,分別介紹,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美洲,

出處

黃遵憲 《陸軍官學校開校禮成》詩:“環顧五部洲,滄海不可隔。”

分別介紹

亞洲

概況
亞洲(Asia)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洲。其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傳統上被定義為非洲-亞歐大陸的一部分。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面積為4400萬平方千米。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複雜。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5%。
亞洲亞洲
非洲-歐亞大陸的西部則為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土耳其海峽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裏海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經103°30′,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
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稱為“亞細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洲名釋義: 古代腓尼基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與歐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
種族: 黃種人約占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言: 分屬於漢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教: 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候: 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範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亞洲不具備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自然資源: 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占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占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
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濟: 除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採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占主要地位。
三大人類文明發祥地: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沖積而成,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因其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名稱由來:  亞洲是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確的,範圍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才逐漸擴大,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洲名。
地理情況: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大陸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大洲。多半島和島嶼。半島總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是半島面積最大的大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最大的半島。島嶼總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東南與大洋洲隔海相望。
亞洲地形:
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 000米以上。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 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德乾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和山峰(珠穆朗瑪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窪地(棗死海)。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 河流和湖泊: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我國的雲台天瀑,溝的盡端落差314米,雄冠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
亞洲湖泊較之其它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裡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亞洲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內陸鹹水湖;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著淡水和鹹水的內陸湖
水文:
亞洲的河川大都發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勒拿河。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 地。恆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聖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湄公河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寮國、泰國、高棉和越南。
地理集錦: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的山脈,海拔超過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
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面積260萬平方千米。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或鹹水湖,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處達1620米,蓄水量2.3萬立方千米。
死海——湖面低於海平面415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由於湖水含鹽量過大,湖水中除細菌外,其他生物不能生存。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亞洲島嶼亞洲島嶼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的群島,散布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包括島嶼2萬多個,面積243萬平方千米。
馬六甲海峽——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重要的石油運輸路線。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西藏東南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拐彎處的大峽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長、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峽谷。平均深度超過5000米,最深處6009米,峽谷全長504.6千米。
京杭大運河——世界最長的運河,長度約1800千米。

歐洲

歐洲概況:
(Europe)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共45個國家和地區。西臨大西洋,北靠北冰洋,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 ,東與亞洲大陸相連。地形以平原為主,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約7.28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2.5%,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個洲。
歐洲行政地圖歐洲行政地圖
Europe的由來: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英文為Europe。關於歐洲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一些傳說。在希臘神話中,德墨忒爾(Demeter)是專管農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古代,公牛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耕畜,女神既然主管農事,自然就要坐在公牛背上了。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於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稱為大洲的名字。此外,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說:“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見到後,連忙變成一匹雄健、溫順的公牛,來到歐羅巴面前,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後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這塊陸地以後也就以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歐羅巴了。
歐洲居民:  歐洲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的6 4 % ,在各洲中次於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但人口目前呈負增長歐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萊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時東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 0 0 人以上,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 歐羅巴人種) 。居民分屬下列語系印歐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總人口的9 5 % ,包括斯拉夫、日耳曼、拉丁、阿爾巴尼亞、希臘凱爾特語族的民族;烏拉爾語系,包括芬蘭、烏戈爾、薩莫耶語族的民族
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東正教等。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國梵蒂岡,是世界天主教中心。
翻譯工作對歐洲非常重要,人們說:“沒有翻譯,就沒有談判;沒有談判,就沒有決議;沒有決議,就沒有歐洲。”
歐洲五區: 有45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北歐南歐西歐中歐東歐五個地區。
北歐:  北歐指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 丹) 、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面積1 3 2 萬多平方千米。境內多高原、丘陵、湖泊,第四紀冰川期全為冰川覆蓋,故多冰川地形和峽灣海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面積約8 0 萬平方千米,挪威海岸陡峭曲折,多島嶼和峽灣。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長約1 5 0 0 千米,寬約4 0 0 - 6 0 0 千米,西坡陡峭,東坡平緩,為一古老的台狀山地,個別地區有冰川覆蓋,挪威境內格利特峰海拔2 4 7 0 米,為半島的最高點。冰島上多火山和溫泉。北歐絕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僅大西洋沿岸地區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較溫和,屬溫帶闊葉林氣候。河短流急,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礦物有鐵、鉛、鋅、銅等。森林廣布。農作物以小麥、黑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養畜業較發達。魚產豐富,西面沿海是世界三大漁場之一。捕魚量約占世界捕魚總量的9 % 左右。
南歐:  南歐指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南面和東面臨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西瀕大西洋。包括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面積1 6 6 萬多平方千米。南歐三大半島多山,平原面積甚小。地處大西洋- 地中海- 印度洋沿岸火山帶,多火山,地震頻繁。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河流短小,大多注入地中海。主要礦物有石油、天然瀝青、煤、鉻、汞、鉛、鋅、銅等。南歐是油橄欖、葡萄、茴香、歐洲栓皮櫟等栽培植物原產地。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菸草為主。盛產柑橘、葡萄、油橄欖、檸檬和栓皮等。牧羊業較發達,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細毛綿羊美利奴羊的原產地。
西歐:  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西歐面積9 3 萬多平方千米。通常也把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叫西歐。狹義上的西歐地形主要為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積較小。地處西風帶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雨量豐沛、穩定,多霧。河流多注入大西洋。主要礦物有煤、鐵、石油、天然氣、鉀鹽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盛產葡萄和蘋果。漁業和養畜業均較發達。比利時和法國所產阿爾登馬,英國所產巴克夏豬、約克夏豬、大白豬愛爾夏牛、純血種馬,荷蘭所產荷蘭牛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中歐:  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 部地區。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中歐面積1 0 1 萬多平方千米。南部為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及其支脈喀爾巴阡山脈等所盤踞,山地中多陷落盆地;北部為平原,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湖泊。地處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向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過渡的地帶。除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向東流經南部山區注入黑海外,大部分河流向北流入波羅的海和北海。主要礦物有褐煤、硬煤、鉀鹽、鉛、鋅、銅、鈾、菱鎂礦、鋁土礦和硫磺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黑麥、馬鈴薯和甜菜為主,還產溫帶水果。養畜業較發達,瑞士的西門塔爾牛、薩能山羊、吐根堡山羊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東歐:  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西部。地形以平均海拔1 7 0 米的東歐平原為主體。東部邊緣有烏拉爾山脈,平原上多丘陵和冰川地形,北部湖泊眾多,東南部草原和沙漠面積較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往南過渡到溫帶草原氣候,東南部屬溫帶沙漠氣候。歐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向東南注入裏海。主要礦物有石油、煤、鐵、錳、磷酸鹽等。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養畜業較發達,蘇維埃重挽馬奧爾洛夫快步馬、頓河馬均為馬的優良品種。

大洋洲

大洋洲(Oceania)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介於亞洲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人口有29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
大洋洲大洋洲
洲名釋義:源於西班牙文,原名澳大利亞洲又被稱為“南方大陸”。與澳洲概念不完全相同.
大洋洲一般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北二島、紐幾內亞島,以及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三大群島。共有一萬多個島嶼。
面積: 89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
人口: 2900萬人,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 語言: 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
宗教: 絕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印度教
大洋洲的經緯度位置有何特點 (縱跨南北兩半球,從47°S-30°N,共跨緯度約77°;橫跨東西半球,從110°E-160°W,共跨經度約130°.東西距離有10000多千米,南北距離有8000多千米.)
早期史:
大洋洲土著居民的祖先最早來自東南亞。16世紀,歐洲人發現大洋洲時,土著居民尚處於新石器時代,其歷史已有數千年。無文字可考的美拉尼西亞史前史,則可上溯至 2萬年前。澳大利亞曼戈湖地區的考古發掘表明,人類在大洋洲的生活史上溯至 4萬年以前。1512年,葡萄牙人航經紐幾內亞島北部海岸。1519年,葡萄牙人F de麥哲倫作為西班牙海員率遠征船隊繞南美洲西行,探尋通往印度的航路,途經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和關島等地,開闢了西班牙至菲律賓的通商航線。1526年,葡萄牙人H de梅內塞斯在由馬來半島至香料群島(即馬魯古群島)的航程中遇風,抵新幾內亞島西部海岸,見土著居民發多捲曲,遂以巴布亞(馬來語意為捲髮的人)稱之。1542年,西班牙人自墨西哥遠航菲律賓途中駛抵帛琉群島。1545年,西班牙人沿紐幾內亞島北岸航行,以當地居民與非洲幾內亞人相似,乃命名為紐幾內亞。1567年,西班牙人A de門達尼亞·德·內拉由秘魯率船隊出發,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到達索羅門群島。約30年後,門達尼亞·德·內拉再度遠航太平洋,發現托克勞群島、聖克魯斯群島等地。17世紀初,葡萄牙人P.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和西班牙人L V de托雷斯,先後發現科克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和紐幾內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間的托雷斯海峽。1642年荷蘭人A.J.塔斯曼自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啟航,途中發現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島以及湯加群島、斐濟群島中的一些島嶼。1699年,英國人W.丹皮爾遠航太平洋,發現紐幾內亞島附近一大島,名之為新不列顛島。1722年,荷蘭人發現復活節島、薩摩亞群島。1768年,法國人L A de布乾維爾發現索羅門群島中的布乾維爾島(今屬巴布亞紐幾內亞)。1768~1779年,英國人J.庫克先後3次遠航太平洋,除到達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外,發現新喀里多尼亞島、夏威夷群島。
殖民史:  17世紀西班牙占領馬里亞納群島。18世紀末~19世紀末,大洋洲的島嶼先後淪為殖民地。1788年,英國在澳大利亞建立殖民統治。此後,歐洲人即在大洋洲搜求檀香木、珍珠及其他貴重物品。1828年,荷蘭占領紐幾內亞島西半部。1831年,英國占有皮特凱恩島。1840年,紐西蘭淪為英國殖民地。與此同時,法國對後來稱為法屬玻里尼西亞的一些島嶼宣布進行保護。1853年,法國占有新喀里多尼亞島。1872年,美國在薩摩亞群島的帕果帕果設海軍加煤站。1874年,英國控制了斐濟,1877年,英國在斐濟設立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公署,維護英在太平洋的利益。同時,英國宣布托克勞群島、紐埃島、科克群島歸英國保護。1884年,英國宣布紐幾內亞島東南部(後稱巴布亞)為英保護地,稱英屬紐幾內亞。同年,德國宣布占有紐幾內亞島的東北部。1885年,荷蘭劃定紐幾內亞島西半部與東半部的邊界線。同年,德國占領馬紹爾群島。1886年,英占領吉爾伯特群島,德國攫取索羅門群島北部島嶼。1887年,皮特凱恩島正式成為英國保護地。法國宣布瓦利斯群島為其保護地。1888年,法將該保護地的範圍擴及富圖納群島。同年,德國吞併諾魯。1892年,英國將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的大部分劃為保護地。1893年,索羅門群島的南部島嶼成為英國保護地。1898年,美國占領西班牙在密克羅尼西亞的領地,取得關島,吞併夏威夷。1899年,美國占據東薩摩亞,德國擁有西薩摩亞。同時,西班牙將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賣與德國。1900年,英國將大洋島劃為保護地並宣布“保護”湯加。1906年,英、法兩國撤銷了1887年在新赫布里底群島設立的聯合海軍委員會,宣布對該群島實行共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洋洲殖民統治的格局隨之改觀。國際聯盟決定,德國在美拉尼西亞的領地讓與澳大利亞,西薩摩亞由紐西蘭接管。德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的殖民地則為日本占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先後占領了紐幾內亞的統一部分和索羅門群島的大部。戰後,西方列強在大洋洲劃定的勢力範圍再次發生變化。密克羅尼西亞由美國占領。
歐美殖民統治建立後,改變了大洋洲居民的民族構成,現在人口的絕大部分是歐洲移民及其後裔,主要是英國移民;大洋洲的土著人,有的已經滅絕,如馬里亞納群島的查莫羅人、塔斯馬尼亞人。由於土地被大量剝奪,許多土著居民被迫背井離鄉出賣勞動。殖民者強制推行種植椰子、甘蔗等單一經濟作物,打破了當地傳統的農業制度。大洋洲原有的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如檀香木也被掠奪殆盡。
反抗史:  早在西班牙統治馬里亞納群島時,查莫羅人就進行了長期的鬥爭。隨著殖民者在大洋洲殖民活動範圍的擴大,19世紀60年代,紐西蘭爆發了毛利人反抗殖民者長達30年的戰爭(見毛利人起義)。在新喀里多尼亞發生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20世紀初期,密克羅尼西亞發生反對德國殖民統治的鬥爭。西薩摩亞出現以“薩摩亞人的薩摩亞”為鬥爭口號的馬烏運動(意即政治反對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都發生了反殖民統治的鬥爭。戰後,大洋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非殖民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一些前殖民地經過長期的鬥爭相繼取得政治上的獨立,1962~1980年大洋洲有9個新的島國誕生,即西薩摩亞(1962年1月),諾魯(1968年1月)、湯加(1970年6月)、斐濟(1970年10月)、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年9月)、索羅門群島(1978年 7月)、吐瓦魯(1978年10月)、吉里巴斯(1979年7月)、萬那杜(1980年7月)。加上20世紀初獲得獨立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共有11個獨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是大英國協的成員國或聯繫國。此外,紐埃島、馬紹爾群島、科克群島、帛琉、密克羅尼西亞這 5個領地已取得內部自治權。新喀里多尼亞、法屬玻里尼西亞等尚未獨立。夏威夷則成為美國的一個州(1959)。
獨立史:  大洋洲已經獨立的國家,除澳大利亞、紐西蘭外,均為開發中國家,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的歷史任務。在共同的目標下,他們組織了南太平洋論壇,成立了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南太平洋漁業局,實行區域性的合作,為了維護本國的自然資源,先後宣布 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同時,倡議設立南太平洋島嶼基金,成立南太平洋共同市場,開展南太平洋無核區運動。截至1982年,戰後獨立的 9個島國中,巴布亞紐幾內亞(1976年10月12日)、斐濟(1975年11月5日)、西薩摩亞(1975年11月6日)、吉里巴斯(1980年6月25日)、萬那杜(1982年3月26日)等已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人口:  人口2900萬。約占世界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
洲。全洲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各島國人口密度差異顯著。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玻里尼西亞人等當地居民約占總人口的20%,歐洲人後裔約占7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種人印度人華人日本人等。土著居民為黃種人和黑種人
自然環境:
大陸海岸線長約19 000千米。全洲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 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勢低緩。一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米,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東部山地海拔800米,山地東坡較陡,西坡緩斜。紐幾內亞島、紐西蘭的北島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平原狹小,多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紐幾內亞島上的查亞峰,海拔5 029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美拉尼西亞的島嶼多屬大陸型,系大陸邊緣弧狀山脈的延續部分,各列島弧之間有深海盆和深海溝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絕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平,不少島嶼有由珊瑚礁環繞形成的礁湖,成為天然的船隻停泊地和水上飛機場。此外還有少量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型島嶼,如夏威夷群島帛琉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等,地形特點是山嶺高峻,形勢險要,多天然掩護的良港。 水系 外流區域約占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內流河均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河流與其它洲比較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水量較少,雨季暴漲,旱季有時斷流,大多不利航行,但所有河流幾乎終年不凍。大洋洲的湖泊較少,最大湖泊是澳大利亞境內的北艾爾湖,面積約8 200平方千米,隨降水而變化;最深的湖泊是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澳大利亞大陸多構造湖。紐西蘭除構造湖外,還有由熔岩阻塞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夏威夷島上則有火山湖。此外許多島嶼上有由珊瑚礁環繞而形成的礁湖。新喬治亞島上的礁湖是世界上的大礁湖之一,帛琉群島中的科梅科爾礁湖也很有名。
群島成因各異:  ① 大陸島:紐幾內亞島(伊里安島)、紐西蘭南北兩島等。
原為大陸一部分,後來由於地殼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陸分離,面積較大
,地勢較高
火山島:海底火山噴發而成,海拔較高,地勢險峻,如夏威夷群島
珊瑚島:由珊瑚蟲的遺體堆積而成,面積不大,地勢低平,如吐瓦魯群島
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珊瑚島易被淹沒,吐瓦魯舉國遷徙至紐西蘭 ;
因土地居住資源面臨枯竭,吐瓦魯 (國家名)的經濟形勢非常困難。
赤道、南北回歸線經過大洋洲,總體氣候炎熱,日界線經過,發生彎曲
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洲陸上有活火山60餘座,僅美拉尼西亞就有30餘座。夏威夷島的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是大洋洲最高的活火山。
著名山脈:
大分水嶺是澳大利亞東部新南威爾七州以北山脈和高原的總稱,位於新南威爾斯州以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自約克角半島至維多利亞州,綿延約 3 000千米,寬約 160千米~320千米。它的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 230米,是全國的最高點。在此以西發源的河流注入卡奔塔利亞灣和印度洋,以東發源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
位於珀努盧盧國家公園裡的邦格爾邦格爾山脈是西澳大利亞洲最具魅力的地質奇觀,與烏奴奴(艾雅斯岩大堡礁等自然奇觀並列。這個山脈高出海平面578米,高出平原200~300米,被森林和草地覆蓋,還有陡峭的懸崖。
從飛機上看,邦格爾邦格爾山脈交織著橘色和黑色的條紋的蜂窩狀的小山,鑲嵌在矽土和海藻覆蓋的表皮之中,在南部看整個山脈非常清晰。橫掃整個山脈,會看到一個隱藏的山川世界,被風之手不停的雕琢在岩石上。邦格爾邦格爾山脈逢雨季的時候植物和動物資源豐富,這些資源被土著人充分利用,直到80年代中期白人才知道這個地方。因此這裡有很多土著藝術和土葬遺址
條紋的蜂窩狀的岩石結構,沙石懸崖和邦格爾邦格爾山脈的山頂,都是珀努盧盧國家公園裡非常有名的景觀。世界遺產協會指出這裡重要的土著文化遺蹟有20, 000年歷史。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山頂、峽谷和雨季的瀑布除了詩人、科學家和土著,直到1982年才為人們所知道。那時候航拍的照片第一次被公開,廣泛流傳
礦產資源:  澳大利亞的主要金屬礦產有金、銀、銅、鐵、鋁等20餘種,其中鐵、金、鋁的儲量居世界各國儲量的前列。鐵礦主要產於西部克拉通下元古界哈默斯利群中,屬風化殼型富鐵礦。它與奧林匹克壩的銅、金、鈾礦和布羅肯希爾的鉛、鋅、鉑礦都屬於超大型礦床。紐西蘭的礦產有煤、金、鈾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等,那裡與火山活動有關的地熱資源十分豐富。並且紐西蘭是成功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的少數國家之一。

非洲

非洲(Africa)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度24分,北緯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02分,南緯34度51分),西至維德角(西經17度33分、北緯34度45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0分、北緯37度21分)。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南北約長8,000公里,東西約長7,403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有十億人口(2009年),約占世界總人口15%。
非洲地圖非洲地圖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
非洲的沙漠面積約占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英文名為:Sahara Desert)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鬱鬱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後古埃及人的傑作;它們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海岸外與非洲大陸相關的島嶼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其他小一些的島嶼有東部的塞席爾群島(Seychelles)、索科特拉島(Socotra)和一些其他島嶼;東南部有葛摩(Comoros)、模里西斯(mauritius)、留尼旺和一些其他島嶼;西南部的有亞森欣(Ascension)、聖赫倫那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Tristan da Cunha); 西部有維德角(Cape Verde)、比熱戈斯群島(Bijagos Islands)、比奧科(Bioko)和聖多美與普林西比島(Sao Tome and Principe);西北部則有亞速群島(Azores)、馬德拉群島(Madeira)和加那利群島(Canary)。 大陸幾乎被赤道一切為二,因而非洲的大部分領土都位於熱帶地區之內,北臨北回歸線,南臨南回歸線。由於非洲西部呈大塊突出狀,故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位於赤道北部。
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度24分,北緯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02分,南緯34度51分),西至維德角(西經17度33分、北緯34度45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0分、北緯37度21分)。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南北約長8,000公里,東西約長7,403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東北端有163公里長的蘇伊士運河,使之與亞洲相隔(地緣政治學上,有時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埃及西奈半島也會被視為非洲的一部分);北面則是地中海和與其隔海相望的歐洲。
從非洲在突尼西亞的最北點本塞卡角(北緯37°21')到在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最南點(南緯34°51'15"),距離約8000公里。從非洲在塞內加爾的最西點維德角(西經17°33'22")到在索馬里的最東點哈豐角(東經51°27'52"),距離則約7400公里。非洲的海岸線長約26,000公里,因為其海岸凹陷處不多,所以面積只為其三分之一的歐洲,海岸線卻比它長(歐洲的海岸線長約32,000公里)。
非洲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國家分別為阿爾及利亞和島國塞席爾;而非洲大陸最小的國家則是甘比亞。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種的閃族、含族,以及黑種的黑族和蘇丹黑人、班圖黑人為主。不過由於文化發展遲緩,知識程度普遍低落,雖然各地皆有豐富礦產,如金、銅、鐵、錳、鈾及非金屬礦等,但只有少部份被開發,且過去都屬於歐洲殖民地,經濟結構並不健全;加以自然環境惡劣,不是太乾就是過濕,而許多小國政治未臻穩定,且又種族複雜,愛滋病,遂造成非洲各國普遍處於貧窮狀態。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
英文:Africa ,對於Africa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古時也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另一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裡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
另一種說法是africa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與地中海北岸希臘、羅馬相比,北非地區的陽光的確要灼熱得多。
此外,afri在是北非和迦太基人常見的名字,通常認為這和腓尼基語afar,“塵土”有關。但是1981年又有新的說法是該辭彙是源於柏柏爾人的辭彙 ifri,即“洞穴”,指代這一地區的穴居人。
不過在古羅馬人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迦太基人以後,不斷擴張,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這個名字的涵義才不斷的擴大。最初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裡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阿非利乾(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
居民:
10億(2008年),約占世界總人口15%。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26%,預計2050年將達20億人。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遊河谷、西北非沿海、幾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不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於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語言屬下列基本語系:蘇丹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2%,膚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衣索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帶。班圖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0%,膚色淺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閃米特-含來特語系,屬此語系的阿拉伯人占全洲人口21%,占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6%,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國。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於馬來-波利尼西業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歐洲白種人僅占全洲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區。非洲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原始宗教
語言:  主條目:非洲語言
非洲語言主要屬於4個語系
閃含語系(包含240語言,2.85億人使用) 尼羅-撒哈拉語系(包含100多語言,300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查德、衣索比亞、肯亞蘇丹烏干達坦尚尼亞北部等地區) 尼日-剛果語系(世界最大的語系之一,包含數百多語種,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包括班圖諸語言科依桑語系(包含50語言,12萬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隨著歐洲殖民主義國家的入侵,大多數非洲國家皆採用非洲以外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不過如今亦有本地語言,例如斯瓦希里語被用作非洲國家諸如肯亞和坦尚尼亞的官方語言。在非洲被廣泛使用的非本地語言有阿拉伯語法語英語葡萄牙語南非語、和馬達加斯加語等語言,分別屬於閃含語系、印歐語系南島語系
自然環境:  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面積很小,島嶼的面積只占全洲面積的2%。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50 米。大致以剛果河(薩伊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稱低非洲。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吉力馬札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吉力馬札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長約640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衣索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較複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為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薩伊河)、尼日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東非大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威湖查德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區占全洲面積50%。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乾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乾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那裡很炎熱!
自然資源:  非洲礦物資源豐富,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儲量大。目前已知的石油、銅、金、金剛石、鋁土礦、磷酸鹽、鈮和鈷的儲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奈及利亞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估計占世界總儲量12%左右。銅主要分布在尚比亞與薩伊沙巴區。非洲南部的黃金和金剛石儲量和產量都占世界首位。金主要分布在南非加納辛巴威和薩伊,金剛石主要分布在薩伊、南非、波札那、加納、納米比亞等地。此外還有錳、銻、鉻、釩、鈾、鉑、鋰、鐵、錫、石棉等。森林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21%。

美洲

美洲(America)包括北美洲(North America)和南美洲(South America)。總稱亞美利加洲。“亞美利加洲”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6.47億(1983)。氣候多樣,自然資源豐富。
美洲美洲
美洲位於西半球,自然地理分為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面積達4206.8萬平方公里,占地球地表面積的8.3%、陸地面積的28.4%。美洲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並不是新大陸,他們早在4萬年前就已經到達美洲大陸,大約是在4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哥倫布的到達美洲只是對西方世界影響很大的到達,印第安人和西方人都是人類,因此是印第安人最早發現新大陸,只是他們的發現的影響不大而已。不管是哪個哥倫布還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陸,都不是“首先發現”,在他們來之前這裡不僅有幾千萬的居民,而且早在他們之前就已經有亞洲人登上過美洲的土地,只是他們亞洲人不是為擴張勢力範圍和掠奪殖民地而來,而是為了尋找生活場所或躲避災禍、文化交流或商業貿易,是一種和平的遷徙或探險,這和哥倫布和後來的西方殖民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哥倫布並不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而是哥倫布到達了他認為的他自己沒有到過的“新大陸”,“新大陸”只是對哥倫布和西方人是“新大陸”,人文地理則將之分為盎格魯美洲(大多使用英語)和拉丁美洲(大多使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美洲地區擁有大約9億居民,占到了人類總數的13.5%。對於印歐文明來說,美洲最初並不為所知,後被航海家哥倫布於1492年到達,並誤認為是印度,以致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流傳之今。後以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的名字命名並沿用至今。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向美洲移民,後來荷蘭、英國、法國也向那裡移民。1776年,美洲誕生第一個西方殖民獨立國家——美國。
美洲(America)包括北美洲(North America)和南美洲(South America),總稱亞美利加洲。
名稱來歷:
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西(Amerigo Vespucci)的著名航海家,義大利的商人和製圖師,探索了南美洲的東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區,他最早繪製了新大陸地圖。他的名字拉丁文寫就是: Americus Vespucius。因為其他大陸用的名字都是女性化的拉丁語。所以,Americus 就變成了女性化的拉丁語: America
1499年。亞美 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衝垮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稱構詞形式,“亞美利哥”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有些人認為:”在英語中,亞美利加和美利堅為同一詞“America”,只是漢譯不同,前者指全美洲,後者指美國。“ 這是完全錯誤的。稍微有點邏輯和歷史常識的,就應該知道,在美國還沒有誕生前,就已經有 America 這個辭彙了。怎么可以說是”漢譯不同“呢?所以說,America 這個詞是在美國誕生以後,美國人用它來稱呼整個美國。美國人常說:"God bless America",就是上帝保佑美國,而不是上帝保佑美洲。American 本意是美洲人,包括加拿大人,墨西哥人及美國人,等等。但自從美國獨立後現在只是指美國人。
相關信息:  “亞美利加洲”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達群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6.47億(1983)。歐洲移民後代、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占多數,還有黑人、日本人、華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愛斯基摩)人等。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點。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東西部之間是廣闊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亞馬孫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還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跨有不同的氣候帶:北美大部分屬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有面積遼闊的針葉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屬熱帶氣候,有廣大的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幹草原。南美南部則屬溫帶氣候。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煤、鐵、石油,銅、鎳等有色金屬均占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紀末以來,西、葡、英、法等國進行探測和殖民。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也相繼獨立。
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30%,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占全洲面積14.5%,約占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 800萬千瓦,占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 360萬千瓦,占世界的34.7%。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及*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
南美洲礦物 資源尚未很好勘探,目前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利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森林:森林面積約92 000萬公頃,占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盛產紅木、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貴重林木。草原面積約44 000萬公頃,約占全洲總面積的25%,占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多。 水力資源:水力蘊藏量估計為46 700萬千瓦,約占世界水力蘊藏量的16.9%;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為560萬千瓦,約占世界水力資源總開發量的3.6%。
漁業:智利北部沿海和巴西東南部沿海盛產鮪魚,秘魯沿海盛產魚,智利沿海盛產沙丁魚,鱈和鯨。此外,巴西、阿根廷沿海還盛產鱸、鯔、鯷、鯖、鱈等魚類。秘魯沿海、巴西沿海為南美洲兩大漁場。
北美洲 :  美洲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除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以外,其他都是開發中國家.
工業: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洲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洲採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占20%左右,鋁占40%以上,汽車約占37%。
農業:北美洲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菸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北美洲鐵路總長420 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 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南美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美洲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但各國經濟水平和經濟實力相距甚遠。巴西、阿根廷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洲2/3。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經濟也較發達。
工礦業:工業以採礦業和製造業最為重要。採礦業是南美各國的基礎部門,大部分礦產供出口,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秘魯等國的石油;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的鐵;玻利維亞的錫、銻;智利、秘魯的銅;蓋亞那、蘇利南的鋁土;秘魯的鉛、鋅、銀、鉍;智利的硝石、鉬;巴西的鈮的產量或出口量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輕工業為南美多數國家製造業的主體,肉類加工、製糖、飲料、皮革、紡織、服裝等部門較發達。鋼鐵、汽車、化工、橡膠、電器、機械等重工業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
農業:農業在南美各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種植業中經濟作物占據絕對優勢。南美洲是可可、向日葵、鳳梨、馬鈴薯、木薯、巴西橡膠樹、菸草、金雞納樹、玉米、番茄、巴拉圭茶、辣椒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甘蔗、香蕉、咖啡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20%-35%,其中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可可、柑橘均占世界總產量的25%左右,其中巴西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劍麻產量居各洲第二位,主要產在巴西;巴西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南美洲向世界提供所需咖啡、香蕉、蔗糖的絕大部分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劍麻等。東南部阿根廷等國則大量出口肉類和糧食。牛、羊的總頭數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沿海盛產鯷魚、沙丁魚、鰻魚、鱸魚、鮪魚等,秘魯和智利為世界著名漁業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生產仍不足自給,大多數國家需進口糧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