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

中國海洋統計年鑑》給沿海地區下的定義是指有海岸線(大陸岸線和島嶼岸線)的地區,按行政區劃分為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我國有9個沿海省、1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53個沿海城市、242個沿海區縣。

基本介紹

優勢,水資源,灘涂資源,地區概念,中國沿海分布,經濟發展,發展基礎,發展貢獻,

優勢

瀕臨海洋的沿海地區,受海洋的影響,一般都是生態環境優美、適合人類居住、有利於發展經濟的“精華地區”。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100km的沿海地區。中國的沿海地區也是這樣, 沿海12個省區基本上都是環境條件好、經濟發達、人口承載力高的地區。
(1)除台灣之外,沿海12個省(區)、市總面積133.4萬km2,占全部國土面積的14%;1995年末人口49599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0.9%。在全國東部、西部、 中部三個地帶中,沿海地區人口承載力最強,全國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約124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372人,中部地區200人,西部地區15人,三個地區人口密度之比為25:13:1。
沿海地區沿海地區
(2)沿海地區具有臨海的區位優勢,對外經濟聯繫方便,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占全國的60%以上。
(3)沿海地區氣候濕潤,雨量較多,土地肥沃,農業生產也很發達。大海還有持續的造陸功能,東南沿海地區約2.5億畝優良農田是由灘涂圍墾形成的。

水資源

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利用現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逐漸深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沿海城市和地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視窗,經濟文化發展更是日新月異,有利地帶動了內陸地區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據國家環保總局對我國中東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的報告中指出,我國陸地水資源利用強度大,利用率低。資源性缺水、水質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並存。江河斷流、地面沉降現象時有發生。目前,淮河水利用率為60%,遼河為65%,黃河為62%,海河利用率則高達90%,遠遠超過了國際公認的30%~40%的水資源利用警戒線。我國中東部沿海地區水資源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43.5%。但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尚不足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資源性缺水問題嚴重。2001年,包括淮河、海河、遼河在內的7大水系449個國控斷面(國家控制過水斷面)中只有34.1%斷面滿足I至III類水質標準,30.7%斷面滿足IV、V類水質,35.2%的斷面滿足劣V類水質,與2000年相比,I至III類水質比例下降23.6%,而V類和劣V類水質增加了23.2%,水質性缺水局面日益加劇。
淡水資源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沿海城市和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瓶頸”。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地開採地下水和實施遠距離的人工調水工程來滿足這些城市和地區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然而,這樣的陸地淡水資源利用途徑是欠妥當的。上海、天津等沿海等大城市均出現過因大量地開採地下水而導致地面下沉的惡性事件。另一方面,遠距離調水也在一些地區引起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並且遠距離取水工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它只能改變了陸地淡水資源的地理分布,並不能實現水資源總量上的增加。開闢一個新的淡水來源是徹底解決我國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唯一出路。因此,開發利用海水資源是我們應當重點關注的。

灘涂資源

我國沿海灘涂資源狀況及利用潛力:
我國沿海地區灘涂質地分布與陸地輸入的泥沙物質質地和海水動力作用關係密切。各岸段的灘涂質地有泥砂質底、砂泥質底、砂質底、淤泥質底、卵石底、礫石底、礁石底和珊瑚礁等。不同灘涂質底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適宜不同的貝藻類生物生長。淤泥質灘涂土質較肥沃,營養物質較豐富、是許多貝藻類喜歡棲息生長繁殖的地方。當地一般根據各種貝藻類的生活習性,選擇生長育肥快、周期短和經濟價值高的天然貝藻類進行人工養殖。灘涂土壤以濱海鹽土為主,鹽土的鹽分主要來自海水,河流攜帶大量泥沙入海,受海洋潮汐鹹水頂托和絮凝作用,不斷在近海沉積。當其尚處於水下堆積階段時,則為高礦化海水所浸漬,成為鹽漬淤泥。當高等植物出現而開始土壤形成過程時,積鹽過程則成為成土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鹽漬淤泥也就變為濱海鹽土。由於我國濱海地區跨越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3個氣候帶,自南而北逐漸乾旱,土壤含鹽量也相應隨之由小增大。華南沿海的鹽土表層含鹽量一般不超過2%,而華北和東北的鹽土表層含鹽量達到2%-3%,個別甚至高達5%-8%。南海沿岸各大河流的入海河口地區分布著一些酸性濱海鹽漬土,又稱“鹹酸田”“反酸田”,能危害水稻等農作物生長,必須採取改良措施,才能墾殖利用並取得較好收成。
我國海域面積廣闊,自北向南有黃海、渤海、東海、南海及台灣以東海域,海岸線漫長曲折,島嶼星羅棋布,灘涂資源十分豐富。灘涂土地資源分布呈一狹長帶狀,由潮上、潮間和潮下3個地貌單元構成。海岸帶的土地資源隨著地貌分布形態,分為平原岸段和基岩岸段兩種基本土地類型,二者呈相互交錯分布狀態,大致以錢塘江口為界,以北的上海至遼寧以平原岸段土地資源為主,是遼河平原、黃淮海大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其間穿插分布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海州灣等基岩岸段土地資源;錢塘江口以南的浙江至廣西等沿岸以分布基岩岸段土地資源為主.是我國東南部低山丘陵區向海延伸的前沿地帶,其間分布有珠江、飲江、韓江、九龍江、晉江、蘭溪江、閩江、甌江、椒江和曹娥江等各類平原三角洲。 平原岸段地面坡度較平緩,從陸地、灘涂到淺海底的比降一般循序漸變,海岸線較平直,在江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和海水動力作用下,平原岸段的陸海交界處土地資源常處於不穩定變化狀態,總的趨勢屬於向海擴伸土地的淤漲型岸段,局部為沖蝕型岸段,土地資源有後退消失現象。目前平原岸段的土地資源大部分已開發利用,只有個別岸段利用程度較低甚至未開發,其中以黃河三角洲和蘇北沿岸較為突出,有大面積鹽鹼荒灘待開發利用,是我國平原岸段土地資源潛力最大的兩個岸段。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km,包括遼、冀、津、魯、蘇、滬、浙、閩、粵、桂、瓊等11個濱海省市、自治區和台灣省。我國因實施大規模圍海工程,許多海岸線因裁彎取直而縮短長度。全國島嶼面積大於500m2的共有6536個,島嶼岸線總長14390km,包括台灣省屬島嶼岸線1824km。根據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海岸帶調查資料,我國有灘涂資源總面積達217.09萬hm2,其中95%以上分布在大陸岸線的潮間帶,而島嶼灘涂資源面積分布較少,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5%以下。按灘涂資源分布地形部位,我國灘涂資源可分為海灘涂、灘
塗沼澤和河(江)灘地等種類。海灘涂是灘涂資源的主體,分布範圍最廣,面積最大,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80.6%。灘涂沼澤地分布在大潮高潮線附近,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14.5%。河(江)灘地面積最小,僅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4.9%,以浙江和魯北兩岸段分布最多。
我國的黃淮海平原、長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遼河下游平原等有14-15萬km2土地面積屬於古海灣沉積形成的灘涂區域。沿海的天津、上海、廣州等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都是在這片古灘涂的基礎上建設發展起來的。目前,我國的海岸線仍繼續向海發展延伸。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沿海68條主要江河水系,多年平均入海的年輸沙量達到15.5億噸,黃河最多達8.2億噸,長江5.3億噸,珠江0.8億噸,這是我國海岸帶造陸擴大土地資源的主要物質來源,決定著各個岸段灘涂資源的擴展速度。海岸帶接納入海泥沙量的多少,主要決定於各條江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狀況。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國力增強,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養、實施可持續發展已取得成效,陸地入海泥沙量也相應減少,沿海灘涂淤長速度隨之下降。即便如此,根據沿海經濟建設對土地資源的要求,仍可通過人工圍海工程擴展陸地面積。全國可供圍墾的灘涂資源以浙江、山東和河北3省最多,其次是廣東、福建和江蘇,較少的是天津、廣西和上海。

地區概念

美國《21世紀海洋藍圖》認為沿海一詞包括海洋與陸地交匯地區內眾多的地理分區。美國的沿海地區由沿海州、沿海帶縣、沿海流域縣和近岸地帶4部分組成。沿海州是海岸帶管理法確立的概念。包括美國海內外的任何州或領土。如海外州、太平洋上的島嶼、五大湖區等。這一概念限定的區域有35個。海岸帶管理法定義沿海帶縣為至少部分位於一個沿海州下面的所有縣。這裡的管理許可權一般向海一側延伸3海里(德克薩斯佛羅里達西海岸延伸9海里)。向陸一側延伸到對沿海地區有明顯影響的活動需要管理的高地地區。有些州把整個州的土地都作為沿海地區。某些州是指有某種政治許可權、明顯的自然特徵或地理邊界的地區。沿海流域縣:大約從1990年開始,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會同人口普查局根據美國地質測量局的分水嶺圖片,認為沿海流域縣必須擁有至少15%的土地在一個沿海流域內。據此,美國共有673個這樣的沿海縣,285個在大西洋地區,142個在墨西哥灣,87個在太平洋,159個五大湖區。近岸地帶是那些接近海洋、五大湖區、主要海灣和河口地區的帶有郵政編碼的地區。
美國沿海建築美國沿海建築
從中美兩國的比較來看,對於沿海地區的定義顯然是不同的。Hansom(1998年)把其定義為“大陸或海島周圍空氣、海洋與陸地的交界區域”。可以進一步的認為向陸一側到達海浪飛沫能及的地方,向海一側到大陸架的範圍。Beatley(1994年)給出了一個生態學概念——“它是一個轉換區域或是一個群落交錯區,位於海洋(湖泊)和地域系統之中”。實質上,從我國一些沿海省市的人口統計變化也可以看出,國內對沿海地區範圍的認識也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向陸一側應延伸到哪兒?還沒人能給出唯一且標準的答案。
因此,如用到沿海地區這一概念時,必須格外小心,要根據研究對象和內容進行範圍的界定。

中國沿海分布

中國沿海地區是指有海岸線(大陸岸線和島嶼岸線)的地區,按行政區劃分為沿海省、沿海自治區和沿海直轄市。
中國沿海省級行政單位
中國沿海包括的12個省級行政單位有:
1“華北門戶”――天津市
沿海地區開放城市沿海地區開放城市
2“燕趙沃野”――河北省
3“遼海重地”――遼寧省
4“齊魯大地”――山東省
5“富饒水鄉”――江蘇省
6“東方明珠”――上海市
7“錢塘江畔”――浙江省
8“東南僑鄉”――福建省
9“祖國寶島”――台灣省
10“嶺南熱土”――廣東省
11“繁華都會”――香港特別行政區
12“海上花園”――澳門特別行政區
13"錦繡壯鄉”――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國沿海地區的港口
沿海港口:
一、東北沿海港口
二、華北沿海港口
三、山東沿海港口
石島港
張家埠港
四、蘇、浙、滬沿海港口
大豐港
乍浦港
石浦港
海門港
溫州港
五、福建沿海港口
賽岐港
福州港
湄州灣港
泉州港
東山港
六、粵桂沿海港口
汕頭港
西堤港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
汕尾港
珠海港
江門港
陽江港
水東港
霞海港
海安港
北海港
沿海城市沿海城市
七、海南沿海港口
海口港
三亞港
八所港
洋浦港
馬村港
東南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分布圖東南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分布圖
八、台灣省及港、澳地區沿海港口
台中港
澳門港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其中,沿海地區表現得最為突出,20餘年來,中國的經濟最閃光的地方就出現在沿海地區。跨入新世紀,中國的經濟仍將需要沿海經濟成長的支撐,沿海地區的發展對於整箇中國的經濟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沿海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雖然有所波動,但上升的勢頭卻是顯而易見的。1992年,沿海地區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為56.55%,1995年增加到58.33%,1999年進一步上升到58.72%。從未來的發展走勢看,沿海地區將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承擔雙重任務:一是擔負起追趕已開發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國家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維持全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作用;二是為西部大開發和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只有沿海地區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中國經濟中長期階段的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障;也只有沿海地區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才能更好地支持西部大開發。因而在討論全國未來相當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時,必須高度重視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發展基礎

(1)沿海地區有比較好的發展基礎。在中國,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要遠遠高於其他區域。統計表明,在90年代相當一段時期,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都在3/5左右。1999年,在全國各地國內生產總值總數中,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到58.47%。同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546元,全國超過這一數值的省市有12個,其中10個位於沿海地區。1999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7.1%,其中7個增長速度超過10%的省市全部位於沿海地區。
(2)沿海地區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家實行改革的過程中,國家對於輕紡工業產品是最先放開價格與放開計畫調控的,沿海地區的輕紡工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較大,從而沿海地區的工業產品相對較早地面向市場。從所有制結構上講,沿海地區的工業企業中,非國有制的成份所占的比重較大,意味著沿海地區的市場活動主體相對較多,沿海地區的市場經濟相對活躍。1999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7.49%,而沿海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占沿海地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38.27%。
(3)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在全國最高。對外開放,無論是從引進外資還是出口產品的角度看,都是為了利用國際市場。通過國際市場上技術和資本的輸入解決中國發展過程中要素供給短缺的問題,通過對外出口也是為了解決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都是更好地利用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說,對外開放與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相對而言,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1999年,按照境內目的地、貨源地劃分,沿海地區的對外出口占全國對外出口份額的90.99%,外商契約投資額占全國的84.92%。外商實際直接投資額占全國的86.93%,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全國的97.37%,旅遊創匯收入也占全國的84.07%。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試驗示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深圳、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尤其引人注目。

發展貢獻

科技進步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十分突出。1998年,在沿海地區的一些主要省市,如北京、上海、廣東,科技進步在經濟成長中的比重都比較大。據有關方面的計算,在北京,1999年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0.98%,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產值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4.6%。同年,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20%,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科技進步對上海經濟成長的貢獻也達到47%。廣東的科技進步在經濟成長中也顯示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655.1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5.44%,提前完成“九五”計畫目標,除原有的康佳先科等企業外,還擁有一批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術企業。1998年,在全國開發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總收入、出口總額中,沿海地區所占的比重分別達到65.84%、67.74%和90.01%。相對發達的教育,也支持了沿海地區的科技研究與開發。
沿海地區有比較好的基礎設施。多年的快速發展,使得沿海地區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能夠用於基礎設施的建設。沿海地區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電信等方面的建設狀況好於內地。以廣東來說,一個以廣州為樞紐,公路、鐵路、水運、港口、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相結合、溝通省內外及港澳、便利快捷的交通運輸及通信網路已形成。廣州——佛山、佛山——開平、廣州——深圳、廣州北環、廣州——山水、深圳——汕頭和惠州——深圳等高速公路以及大亞灣核電站、沙角A、B、C電廠已建成投入營運,並發揮出經濟社會效益,另有廣州——珠海東線、北京——珠海廣東段、東莞常平——虎門、惠州——河源、廣州——湛江等高速公路和廣州新國際機場、嶺澳核電站、珠江電廠、台山電廠等重大工程項目都相繼建設或者建成。珠江三角洲的電話普及率為也相對較高,移動通信網和網際網路也較為普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