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

北非

北非即非洲大陸北部地區習慣上為撒哈拉沙漠以北廣大區域。面積837萬平方千米。人口1.5億(1991年),70%以上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伊斯蘭教為北非重要人文特徵。

北非包括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蘇丹等。埃及、利比亞和蘇丹又稱東北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稱西北非。

礦藏有石油、磷酸鹽、天然氣等。農產品有棉花、阿拉伯樹膠、栓皮、油橄欖無花果椰棗等。產駱駝

北非的自然和人文特徵與西亞地區相似度高。為了研究方便,人們有時把它和西亞放在一起研究,稱阿拉伯世界。人們主要使用語言為阿拉伯語、民族也為阿拉伯民族,宗教為伊斯蘭教。所以在很多地方,這裡通常稱為阿拉伯世界,人們稱為阿拉伯人,國家稱阿拉伯國家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氣候,水文,植被,人口民族,農業生產,文化特色,古埃及文化,橄欖之國突尼西亞,貝都因人,北非登入戰役,

地理環境

北非(North Africa)位於北回歸線兩側,通常包括蘇丹南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7 國及大西洋中的葡屬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面積837萬平方千米。人口1.5億(1991) ,70%以上為阿拉伯人
有時將埃及、蘇丹、利比亞稱東北非,多屬撒哈拉沙漠;將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稱西北非或馬格里布阿特拉斯山脈斜貫北部。本區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其表現為:
1.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2.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3.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4.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5.地中海沿岸地區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它的形成直接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南北移動緊密相關。
礦藏有石油、磷酸鹽、天然氣等。農 產品有棉花 、阿拉伯樹膠、栓皮 、油橄欖、無花果、椰棗等。產駱駝
整個北非地區由於深受自然條件限制,大部分國家經濟水平較低。其中經濟相對較好的代表性國家是埃及。由於經濟水平較高,其人口為北非之最。開羅也成為本區規模最大的城市。本區的主要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和礦業等初級產業為主。

位置

北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北隔地中海望歐洲,南接南部非洲,西臨大西洋,東有紅海。有西北部的直布羅陀海峽扼守地中海與大西洋的通道;東北部的蘇伊士運河扼守地中海與紅海通道,從而它們聯合起來扼守印度洋與大西洋的戰略性通道。也是陸上交通亞歐非三洲間的重要中轉站,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地形

地貌單一
本區位於非洲高原大陸的北部,地形以高原地形為主,地勢較平坦,由於氣候乾旱,沙漠廣布。形成世界是最大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地中海沿岸有狹小的沿岸沖積平原,主要是尼羅河的貢獻為主。西北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土壤為褐土。

氣候

地中海氣候:分布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沿海,西亞少數地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原因: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來自海洋的盛行西風影響)。因為氣候乾燥,所以終年降水很少。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小。
熱帶沙漠氣候:多數分布在非洲北部。終年炎熱乾燥(原因: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因為全年受到熱帶大陸性氣候控制,所以形成降水變率很大,同時,氣溫日變化率增大。
北非由於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深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和影響,氣流以下沉為主,為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因此,氣候特別乾旱。除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外,其餘地區基本上為高溫乾燥的熱帶沙漠氣候。“埋沙煮蛋”充分表明這裡最顯著的自然特徵

水文

本區由於氣候乾熱,終年降水很少,難以形成河流和湖泊,因此河流湖泊稀少。水源緊張。本區重要河流主要是尼羅河下遊河段。正因為如此,水源問題成為本區發展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瓶頸。
尼羅河是世界最長河流,埃及境內的尼羅河每年會定期泛濫,泛濫之後兩岸留下的肥沃土壤成為農業耕作的最佳場所。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死海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的內陸鹽湖,地球陸地上最低的水域,  死海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約415米,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點。 北半 部屬於約旦;南半部由約旦和以色列瓜分。湖水鹽度達300g/L, 為一般海水的8.6倍。
兩河流域是由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以及兩河匯合後形成的流域地區,兩河共同的特點是洪水期含沙量大,歷史上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成為人類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植被

主要是熱帶荒漠,西北部的地中海沿岸有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分布。

人口民族

北非的主要人種是白人,大部分是阿拉伯人,還有北非土著柏柏爾人,他們也是白種人,這可能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大多數阿拉伯人是穆斯林,也有不少是基督教。他們的生活方式帶有伊斯蘭教文化色彩。他們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共同發出更響亮的聲音,並且能更有效地反抗強國的牽制。他們的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戴白布或方格布的頭巾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歡戴戒指、項鍊或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脖頸、雙唇、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
北非社及宗教白種主半數阿拉伯(阿拉伯世界)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發源;麥加伊斯蘭教穆罕默德誕伊斯蘭教聖;耶路撒冷同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視為聖地。

農業生產

本區人們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了第一產業,石油和磷礦豐富為基礎的初級加工業。農業分布主要是在有水源供給的地中海沿岸和尼羅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以種植棉花,小麥等作物為主。北部非洲國民生產總值占三分之一以上,遙居各區之首,人均占有量高於全洲平均的一半。這裡礦產資源豐富,採礦業比較發達,其產值占全洲的47%以上,石油、天然氣、磷酸鹽分別占全洲總產量的60~90%,在世 界上也有一定地位。製造業規模、產值僅次於南部非洲,其中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在非洲國家中分別居第二、三、五位。區內沙漠廣布,墾殖指 數為各區最低者,但灌溉農業發達,灌溉面積占全洲的70%,加上耕作制度和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產量較高,在洲內占有顯赫地位,以盛產棉花、小麥及地中海果品等出名。

文化特色

北非的文化在很多方面帶有宗教色彩,但也在很多方面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關。下面看看幾個主要國家的文化特色。

古埃及文化

古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廣泛的影響。提到古埃及的文化,人們首先會想到尼羅河畔聳立的金字塔、尼羅河盛產的紙草、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測的木乃伊。它們標誌著古埃及科學技術的高度,同時記載並發揚著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
為了可以全年進行灌溉,人們於1970年建成亞斯文水壩,1959年至1970年,修建了舉世聞名的亞斯文高壩。亞斯文高壩控制了尼羅河每年的洪水,保護了居民和農作物,還可以提供大量的電力。
紙草是種形狀似蘆葦的植物,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莖呈三角形,高約五米,近根部直徑六至八厘米。使用時先將紙草莖的外皮剝去,用小刀順生長方向切割成長條,並橫豎互放,用木槌擊打,使草汁滲出,乾燥後,這些長條就永久地粘在一起,最後用浮石擦亮,即可使用,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書寫載體—紙莎草紙,比中國蔡倫的紙還早一千多年,成為後世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獻。
埃及出土的一艘約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長近50米,設備完好,可見當初航海技術與規模。而較輕型的船則用蘆葦捆綁而成。現代人複製的蘆葦船已經證明,這種船可以橫渡大西洋。
尼羅河還使當地人們產生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想像力。坐落在東非乾旱大地上那氣勢恢宏的神廟是多么粗獷,與旁邊蜿蜒流淌的尼羅河形成強烈對比。古埃及很多藝術品都既具陽剛之氣又不乏陰柔之美。

橄欖之國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全稱突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nisia,地處非洲北端,國土面積為16.42萬平方公里。突尼西亞全國人口越700多萬,其中阿拉伯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8%。突尼西亞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部分國民也精通法語。所以在突尼西亞貿易往來用可用阿拉伯語或法語。因地理位置靠近歐洲,所以成為國際會議的中心。突尼西亞國土的蓬角半島被人們稱為“北非之角。”
北非景點北非景點
突尼西亞人喜愛緋紅色、綠色和白色,喜歡駱駝、羊,忌諱狗、貓、豬等動物。突尼西亞的國花是“油橄欖”,突尼西亞是盛產橄欖的國家,所以又被稱為“橄欖之國”。橄欖樹被譽為突尼西亞的民族財富,被突尼西亞人視為珍貴之物。突尼西亞是全球第二大橄欖油輸出國與第四大磷酸鹽生產國。
伊斯蘭教對突尼西亞人的生活風俗習慣影響很大,突尼西亞多數婦女都深居簡出,有面帶面紗的習俗。伊斯蘭教的教徒每天要在中午、下午、黃昏、夜晚各禮拜一次。還有每周的星期五午後,教徒們還要到清真寺舉行一次集體三麻拜。1月、7月、11月、12月被視為”神運載月”,在這四個月之中禁止一切激烈活動。突尼西亞是世界上婦女提出離婚訴訟的伊斯蘭教國家。10月至次年5月是最宜到突尼西亞的時間。而在聖誕節前後二周和復活節前後數日是不宜前往的,同時,在突尼西亞每年7、8月多休假時間。每逢伊斯蘭教、基督教日及每年齋月商業活動甚淡。
突尼西亞人十分熱情好客,常以烤肉、椰棗及傳統的民族菜“考斯考斯”來款待客人。在招待重要外賓時,主人往往上一隻或幾隻烤全羊。椰棗是突尼西亞人十分珍愛的食品。突尼西亞人在用餐時有邊吃邊談的習慣,而且飯後習慣洗手,然後就接著喝茶聊天。按照伊斯蘭教教規,突尼西亞人忌食豬肉同時也忌諱喝酒。
突尼西亞人非常注重商務社交禮俗。冬天前往突尼西亞,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或正式的西裝。拜訪政府機關或大公司必須預約。商務社交中持用有阿拉伯文、法文、英文對照之名片為佳。大部分的突尼西亞商人都能說法語、義大利語。大多數商業接待活動是在旅館內進行的,但突尼西亞人有時也會邀請你到他家用餐。突尼西亞的商人是相當西化的,這與其他鄰近伊斯蘭教國家的人有很大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突尼西亞人的穿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年輕人大都是身著西裝,同時身穿奇裝異服的摩登女在突尼西亞也屢見不鮮。

貝都因人

貝都因人是遊牧民族,以擅長養駱駝著稱。他們至今還沿用著一種特別的洗髮液———駱駝尿。駱駝尿的騷臭味大得出名,貝都因人緣何不顧臭氣熏天,要用它來洗頭?更絕的是,保持這一習慣的女性,要遠遠多於男性。以前聽埃及朋友講過,沙漠氣候惡劣,嚴重缺水,幾十天不能洗頭是家常便飯。貝都因人的頭髮里大多長有白虱,而駱駝尿恰好有極佳的滅虱功能,因此才被他們選作“洗髮水”。不過記者可不敢嘗試這“以毒攻毒”之法。據說用駱駝尿洗過的頭髮光可鑑人,用它洗臉能讓皮膚更光滑,因此許多女性不顧“副作用”,頑強地堅持這一傳統。這種源自古埃及的“美容法”當年曾傳遍北非和阿拉伯半島,著名的“埃及豔后”還曾用獅子尿洗頭。但如今這種奇風異俗只能在北非地區見到了。

北非登入戰役

北非登入戰役發生在1942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盟軍在法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實施的登入作戰。1942年夏,蘇聯對美國及英國施加壓力,要求儘快在歐洲展開軍事行動及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納粹德國軍隊對蘇聯紅軍的壓力,當美軍指揮官贊同大錘行動——儘快在歐洲占領區登入時,英軍指揮官相信這類型行動將會導致災難,因此建議以進攻法屬北非來代替,以消滅在北非的軸心國軍隊、改善在地中海的制海權及為準備在1943年解放歐洲南部作好準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