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Punic Wars,或譯布匿克戰爭)是在古羅馬和古迦太基兩個古代奴隸制國家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爭,名字來自當時羅馬迦太基的稱呼Punici(布匿庫斯)。

公元前264~前146年,兩國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這是一場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不甘被進攻,於是奮起作戰。可惜最後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布匿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被滅,迦太基城也被夷為平地,羅馬爭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權。

基本介紹

  • 名稱:布匿戰爭
  • 地點非洲,伊比利亞,義大利,高盧,西地中海
  • 時間:公元前264
  • 參戰方:羅馬共和國,迦太基
  • 結果:迦太基失敗
  • 主要指揮官漢尼拔雷古盧斯
  • 主要勢力:羅、迦元老院、巴卡、西庇阿家族
簡介,戰爭背景,第一次,起源,戰爭概況,戰爭經過,結果,第二次,背景,戰爭概況,伊比利亞戰役,義大利戰役,反攻迦太基,結果,第三次,背景,介紹,點評,戰爭影響,

簡介

羅馬於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公元前264~前146年與迦太基之間的3次戰爭。
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Punici),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因此,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The Punic Wars)。第一、二次布匿戰爭是作戰雙方為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擴張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

戰爭背景

羅馬發祥於義大利半島,是一個不大的城邦。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一大強國。其後,羅馬便把擴張矛頭轉向了西地中海迦太基
迦太基位於當代北非的突尼西亞,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公元前3世紀已發展為一個富庶的強大國家,占有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島等地,成為羅馬向海外擴張的勁敵。雙方爭奪的焦點是盛產穀物的西西里。
羅馬軍隊分為4個軍團,每個軍團約4200—6000人,基本屬於常備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迦太基的軍事力量也很強大,特別是海軍,在地中海地區名列前茅。

第一次

起源

前3世紀中旬,羅馬共和國平穩內政,解除了來自內高盧的威脅,並出兵占領內高盧土地,以阿爾卑斯山脈為屏障解除了北方戰事,還平定義大利各邦的叛亂,整個亞平寧半島已經穩穩的拿在手中。而在地中海西部的比羅馬更古老、更富裕的國家迦太基這時已經成為一個海洋強國,控制大多海洋貿易要道,勢力從北非發展到伊比利亞半島及其西地中海。
戰爭的導火線是“墨西拿事件”:前288年,一群敘拉古僱傭兵在瑪爾美提的率領下占領了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Messina),自稱“戰神之子”並脫離敘拉古獨立。他們殺了當地所有的男人,占有女人為妻,以這個城市為基地,騷擾附近的鄉村和城市,包括母邦敘拉古(Syracuse)。
前264年,敘拉古的希落二世(希羅二世)即位後,決定清除這批盜匪,出軍圍攻墨西拿。 瑪爾美提同時向羅馬和迦太基求救。一開始,羅馬並不想幫助他們。一方面因為瑪爾美提名不正言不順,另一方面羅馬剛剛清洗了次一類的僱傭兵。迦太基卻立刻同意,很快派軍隊來到墨西拿,逼迫敘拉古軍隊後撤。羅馬元老院不能容忍來自南方且之隔一小小海峽的巨大威脅參戰,於是羅馬和瑪爾美提聯盟,派將領西庇阿並授權其率軍到西西里島,嘗試讓敘拉古投靠到羅馬這邊。這是羅馬軍隊第一次在義大利半島以外的活動。三方聯盟穩定之後,羅馬迦太基繼續戰爭,爭奪西西里島

戰爭概況

布匿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是在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三次布匿戰爭的第一戰,戰於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間。兩國衝突是因為爭奪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霸權,尤其是西西里島的擁有權。戰爭23年後,羅馬勝利,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迦太基被迫簽訂不平等和約。
迦太基將西西里島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島讓給羅馬,賠款3200塔蘭特(10年內償清)。羅馬遂在西西里建立第一個行省。公元前 238年羅馬乘迦太基僱傭軍暴動之機,又出兵強占了撒丁島科西嘉島,於公元前227年將兩島置為一行省。

戰爭經過

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陸戰並不重要。西西里島是個多山地的島嶼,陸地上的衝突大多是小規模的襲擊,圍攻城市或封鎖交通。主要封鎖目的是海港,為了防止對方從本土來的增兵,軍貨和通訊。
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進西西里,揭開戰幕。羅馬先後占領墨西拿和阿格里琴托(Agrigentum),迫使敘拉古與之結盟。羅馬圍攻阿格里琴托,已敗復勝,軍心大振(阿格里根特之戰)。前256年-前255年,羅馬再次計畫大規模陸戰。
經一系列交戰,羅馬軍隊取得陸上作戰的一些勝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處於優勢。善於模仿的羅馬,以一艘擱淺的迦太基戰艦為樣板,在希臘人幫助下,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船隻結構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羅馬人製造了一種搭有尖鉤的活動吊橋,將它鉤到對方戰艦的甲板上,這樣不習水戰的羅馬人就可沿長板沖向敵船,在甲板上打一場陸地戰,發揮羅馬軍團人數多的優勢。羅馬士兵利用這種裝置能夠登上敵船,從而把戰鬥變成羅馬人熟悉的肉搏戰。
公元前260年,杜伊利烏斯統領的羅馬艦隊(113艘戰船)在米萊附近的海戰(參見利帕裏海戰)中首次戰勝安尼巴爾統領的迦太基艦隊(140艘戰船)。
幾次海戰之後,羅馬決定入侵迦太基北非的本土,儘快摧垮迦太基基礎,以結束戰爭。羅馬建了很大的一個艦隊,用來運輸軍隊和設備,加上護航的軍艦。公元前256年,迦太基設法阻擋艦隊,但是在埃克諾穆斯海角被打敗(參見埃克諾穆斯角海戰)。
同年,羅馬將軍馬爾庫斯·阿蒂利烏斯·雷古盧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登入北非,攻占突尼西亞。迦太基不得已求和,但是和平協約極其苛刻,迦太基不願接受。迦太基雇用了斯巴達將軍贊提帕斯(Xanthippus)。在其整頓下,迦太基的整體戰鬥力得到大大改善。
雷古盧斯急於求勝擔心羅馬元老院派遣別人搶其功勞,以及為了增加自己的政績,所以積極發動戰役。贊提帕斯率領1.2萬步兵、4000騎兵、50頭大象,在突尼西亞與羅馬的1.5萬步兵、500名騎兵交戰(巴格拉達斯戰役)。因為羅馬沒有戰象加之執政官用正面交戰的戰術,最後只有2000人極其幸運地逃到阿斯匹斯,戰場遺屍八千餘,雷古盧斯與500名羅馬騎兵未衝出戰場,成為了迦太基的戰俘。羅馬企圖侵略非洲失敗。
公元前255年,羅馬派出艦隊,在荷密翁海戰中大破迦太基人,接回了雷古魯斯部的殘兵。
公元前254年,羅馬人突襲攻陷了西西里島上最大的迦太基城市帕諾慕斯(巴勒莫),並繼續推進,壓縮迦太基人的控制區域。
公元前252年,哈斯德魯巴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從利利卑(馬爾薩拉)出發,進攻帕諾慕斯,因羅馬指揮官凱奇利亞斯的誘敵戰術遭到慘敗。
公元前250年,羅馬軍圍攻利利卑,守軍司令希米爾科打退了羅馬人的進攻。
同年,迦太基海軍在德萊帕那海戰中打敗了羅馬海軍。迦太基人得以暫時守住利利卑等西西里島上的殘餘領地。
在5年的利利卑爭奪戰中,羅馬艦隊屢次被風浪所毀,顯示出羅馬人在海船經驗上的劣勢,也使得迦太基能喘息更長時間。
戰爭後期,前249年,迦太基派哈米爾卡·巴卡到西西里島,企圖力挽狂瀾。哈米爾卡以游擊戰騷擾羅馬人,收復了一些土地,甚至襲擊南義大利。但羅馬人的圍困戰術及其迦太基在海戰中的連續失敗導致了那些受困重鎮如利利貝烏姆,因長期得不到補給而生存艱難。
戰爭一直耗到前241年Aegates Islands海戰(埃加迪群島海戰)之後,迦太基爆發了一場僱傭兵起義,內憂外困下的迦太基才終於命哈密爾卡·巴卡於西西里與羅馬人簽訂條約,戰爭遂結束。

結果

第一次布匿戰爭長達23年,羅馬勝利之後,取代迦太基成為地中海中最強國。戰爭結束之後,兩國經濟和人口都大傷元氣,之後多年才恢復。羅馬勝利,主要因為它的堅持在不承認失敗,也不接受非完全的勝利。而且,羅馬共和國吸引私有投資,依靠它的公民的愛國心,拿到船艘和水手。而絕大部分的迦太基的有錢貴族非常小氣,不肯為大眾的利益花自己的錢。
①和約條件
因為羅馬是勝利者,和約條件完全是羅馬制訂的,其中包括:
迦太基撤出西西里島。
迦太基無條件交還羅馬戰俘,但是需要重資贖回他們的俘虜。
迦太基不準攻打敘拉古和它的同盟·迦太基將西西里島北面的一些小島轉交羅馬。
迦太基立即付款1000塔蘭特,另外下面10年每年付款2200塔蘭特。
兩國的同盟不準互相攻打,也不準在對方的疆土之內徵兵。
迦太基從此無法雇用羅馬職業軍人。
②傷亡數量
雙方的傷亡量都非常難定,因為大多歷史材料都偏向羅馬的能力。一般以為,在海戰中:羅馬失去700艘船(大多因天氣不合作);迦太基失去500艘船。每艘船大約有100名水手,每艘沉船至少有一部分水手喪生。
歷史學家 Polybius 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是傷亡最大的戰爭,比亞歷山大大帝的戰爭都要多。羅馬前3世紀的人口記錄中,在戰爭期間,羅馬失去了50,000公民。這五萬人中並不包括沒有公民權的軍人。

第二次

背景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之後,因失去地中海里的西西里島,開始向歐洲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發展。羅馬警告漢尼拔不可穿過埃布羅河。漢尼拔無視此警告,繼續領軍向東北進軍。羅馬令迦太基交出漢尼拔受審,被拒絕之後宣戰。
漢尼拔漢尼拔
漢尼拔出身於一個軍事貴族家庭,自幼隨父從軍,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和外交才能的培養,懂得幾種語言,能發動不同國籍的人為他作戰,並無條件地服從他。平時,他生活簡樸,極能吃苦,常常披著斗篷睡在放哨戰士中間,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愛戴。

戰爭概況

第二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負盛名的一場戰爭,作戰16年,前218年-前201年。迦太基戰敗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條件,失去一切海外屬土,賠款1萬塔蘭特,戰艦除留10艘外全被鑿毀。從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徹底破產,羅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伊比利亞戰役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不久,迦太基就著手準備新的戰爭。漢尼拔‧巴卡詳細制訂的戰略計畫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境內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面對羅馬實施突然的猛烈突擊。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迦太基軍隊包圍與羅馬結盟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Saguntum),圍困8個月,占領該城。伊比利亞戰役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導火線。

義大利戰役

羅馬元老院決定派遣執政官格奈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率軍前往伊比利亞,就地擊潰迦太基軍隊並派兵在阿非利加登入,以期達到對迦太基本土展開軍事行動之目的。
但漢尼拔先發制敵,於公元前218年4月,率領9萬名步兵,1.2萬名騎兵和37隻戰象,越過了阿爾卑斯山脈,開始了對義大利的遠征。迦太基軍隊在五個半月的時間內行軍1600餘公里,沿途克服了險惡的天然障礙和許多部落的抵抗。出敵不意,在提契諾河(參見提基努斯河戰役)和特雷比亞河(義大利北部)戰役(參見特雷比亞河戰役)中擊潰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的軍隊。這些勝利的取得,使漢尼拔鞏固了後方和與羅馬為敵的高盧諸部落訂立了同盟。
布匿戰爭布匿戰爭
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軍隊侵入義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諾湖畔的狹窄隘口巧妙設伏,殲滅蓋約·弗拉米尼統率的羅馬軍隊(參見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會戰中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軍隊(5萬人)包圍、全殲。這次勝利後,義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
“西方軍事史上第一個合圍之戰”坎尼戰役的勝利是漢尼拔的重大戰績。

反攻迦太基

從公元前212年起,主動權轉到羅馬人手中。他們採取積極的行動奪回原在義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亞和馬其頓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羅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亞的主要基地之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魯巴企圖從伊比利亞馳援漢尼拔,但因在公元前207年的梅托羅戰役中被擊潰,而告失敗。反羅馬同盟因羅馬人屢屢獲勝而日趨瓦解。
布匿戰爭
公元前204年,年僅33歲的大西庇阿率羅馬軍隊在迦太基附近登入,迦太基急忙召漢尼拔回軍救援。公元前202年的扎馬戰役中,漢尼拔仍按常規列隊和戰法,西庇阿則不循常規,他把一、二、三線各部隊重疊配置,中間留出空道,以便讓戰象通過。交戰開始以後,當漢尼拔軍的戰象衝到西庇阿軍前沿時,西庇阿的一線部隊突然鼓角齊鳴,喊聲大作,漢尼拔軍的戰象受到驚嚇,有的停滯不前,有的轉身向自己的戰陣衝去,還有的受羅馬軍的投槍擊傷後逃跑。西庇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命令騎兵迂迴包抄,同時將3線兵力集中起來,向漢尼拔軍正面猛攻,一鼓作氣,終於取得了勝利。漢尼拔軍戰死約2萬人,漢尼拔落荒而逃。這是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吃了敗仗。迦太基人戰敗。

結果

迦太基失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羅馬人簽訂了條款苛刻的和約。根據和約規定,迦太基撤離西班牙、地中海諸島,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領地,並完全解除武裝、自衛隊不得赴海外作戰,將整個艦隊交給羅馬,且任何自衛戰爭必須先和羅馬協商等,並償付巨額戰爭賠款,迦太基失去所有伊比利亞半島的領土,海軍解散,只能有10艘防海盜的船。同時選100名14歲以上30歲以下男子赴羅馬充當人質。

第三次

背景

第三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後最短的戰爭,作戰三年,前149年-前146年。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在軍事上雖無力再與羅馬競爭,但其商業發展迅速,物質財富迅速增加,引起了羅馬的妒忌。羅馬惟恐迦太基復興,公元前149年,羅馬進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

介紹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羅馬忙著東西作戰:在東邊,忙著征服希臘帝國;在西邊,忙著壓制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內亂。但是羅馬人還是把迦太基當成眼中釘,念念不忘在二次布匿戰爭時候,迦太基差點攻入羅馬城。元老Cato每次不論什麼話題演講之後,都有同樣的最後一句話“Carthagodelendaest!”(迦太基一定要消滅!)
戰爭地圖戰爭地圖
沒有戰事的迦太基,在這五十年逐漸以貿易恢復國氣。羅馬更不心定,害怕迦太基再次挑戰。羅馬進一步開始壓迫迦太基勢力的再度發展,至二六九年甚至提出要求:迦太基公民必須離開迦太基,並以“迦太基的詛咒”為藉口揚言焚燒迦太基,在迦太基嚴詞拒絕之後,羅馬立即宣戰,並在一月之內完全包圍迦太基城,開始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戰敗後,在軍事上一蹶不振,但在商業以及物質財富的積累方面,到160年時 又迅速復興,招致羅馬的忌恨,導致羅馬決心消滅迦太基。公元前 150年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進犯迦太基,後者被迫向其宣戰,羅馬以迦太基破壞和約為藉口,於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戰,第3次布匿戰爭開始。羅馬軍隊在北非登入後,迦太基曲意求和,答應交出人質和武器。但羅馬人提出了及其苛刻的條件,令迦太基公民迦太基人憤然拒絕,起而抵抗。羅馬軍隊圍攻迦太基城兩年未下。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發生饑荒,瘟疫橫行。“非洲征服者”ScipioAemilianus(小西庇阿)領導下進攻迦太基郊外摧毀迦太基野戰軍後發起總攻,羅馬血洗迦太基,迦太基市民進過六天六夜的浴血奮戰後投降,二十五萬公民僅約五萬人倖存並被賣為奴隸,迦太基被西庇阿奉命摧毀,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羅馬在此後建立阿非利加行省,從此迦太基成為歷史中燃燒的森林灰飛煙滅。
據說迦太基被羅馬施以詛咒,在周圍的田野被撒了鹽,要它不能有任何生命生存。
在前後歷時百餘年的布匿戰爭期間,羅馬在與迦太基及其盟友以及與地中海強國的反覆爭鬥中,占領了歐、亞、非的廣大地區,掠奪了大量奴隸和財富。

點評

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交戰雙方的戰略特點,就在於其根本問題都是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的統治權。羅馬人不斷的創新以及無比頑強的信念以及奮進的精神成就了第一次的完勝。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爭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羅馬同盟是戰略上的決定性因素。布匿戰爭在古代軍事學術發展上顯示了一個新的高峰。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這是影響戰局的兩大決策。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創造的“烏鴉吊”,是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大創新。

戰爭影響

布匿戰爭是羅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為關鍵的戰爭,是羅馬由弱轉強的重大轉折,使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導致羅馬共和國興旺的最終原因。一方面,布匿戰爭以及布匿戰爭期間羅馬的勝利使羅馬占領了歐、亞、非的廣大地區,掠奪了大量奴隸和戰利品,羅馬變得空前強大和繁榮;另一方面,引起了羅馬經濟結構、階級關係和道德風尚等領域的重大變化。這對羅馬奴隸占有制社會內部階級關係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以及地中海地區後來的歷史命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