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名人

紹興名人

紹興的歷史沿革,可上溯至遠古。夏禹治水,勾踐復國,口碑傳遞,家喻戶曉。天地鐘靈,山川毓秀,非常之境,引來非常之人。吏民強宗豪族士人。政治變革,文治武功,經濟繁榮,名士雲集。民尚貴士,士重仕途,耕讀世家,激勵上進,綿延承續,歷久不衰。高能為核,眾星捧月,師承家教,人才鏈環。文化積澱,源遠流長。書山畫海,耳濡目染。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一代宗師,群倫表率;義行美德,各領風騷。

統計資料表明:從全國範圍看,不論從哪一方面選錄人物,紹興人都占有一定比重。清以前的歷史人物中,僅《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21年版)就收錄紹籍名人500人以上。《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版)收錄紹籍名人163人。《中華民國軍政職官人物誌》(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收紹籍黨政軍要人上百人,其中上將9人,省長(主席)15人。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展出的烈士中,紹興人占了五分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紹興名人
  • 地理位置:長三角、浙江北部
  • 包含名人魯迅徐渭王守仁陳洪綬
  • 紹興舊稱:會稽、山陰、越州
  • 紹興別稱:越都、仙都、稽城
大禹治水,吳越爭霸,三國群雄,哲學思想,書畫藝術,中醫理論,史學巨著,民主革命,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紹興師爺,演藝明星,民間故事,魯迅,夏丏尊,朱自清,謝扶雅,錢三強,周作人,周建人,許壽裳,邵力子,陶成章,徐樹蘭,王羲之,陸游,姚長子,王端淑,賀知章,

大禹治水

大禹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吳越爭霸

相傳為大禹五世孫少康氏之庶子。禹亡,葬會稽山,其子登天子位,立禹祠會稽山南,使使每歲春秋祭禹。亡,子太康立,以后羿相繼為亂,禹祀不常。少康中興,恐禹祭之絕祀,因封其庶子無餘于越,斷髮文身,披草萊而居。都城在秦望山南。《水經·漸江水注》云:“山南有嶕峴,峴里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故《吳越春秋》云:“句踐范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越國自此始。
越國國君,夫鐸(譚)子。夫譚亡,允常立。《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云:“常立,當吳王夢壽諸樊闔閭之時。”吳王夢壽在位最後一年為周靈王十一年(前561),允常去世為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可見允常在位時間長達60餘年。即位後,接受中原各地先進生產技術,發展農業、陶瓷業、紡織業、造船業、編織業等,尤重冶煉業,曾命歐冶子鑄劍,得青銅寶劍五,工藝精良,堅韌鋒利。於是國力強盛,向外擴張,“拓土始大”。至晚年,越國疆土南至句無(今諸暨一帶),北至御兒(今嘉興一帶),東至(今寧波一帶),西至姑蔑(今龍游一帶),江西東北一部亦屬越國故《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云:“越之興霸自元(允)常矣。”允常始稱王,越王之稱始於此。
越王勾踐,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於“槜李之戰”中打敗入侵的吳軍,致使吳王闔閭死於逃亡途中。前494年,率兵偷襲吳都姑蘇,戰敗困於會稽山,被迫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攻入吳都姑蘇(今蘇州),俘獲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478年,勾踐率越軍於“笠澤之戰”中一舉消滅吳軍主力。前473年迫使夫差自盡,滅稱霸,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范蠡 ,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被後人尊稱為“商聖”,他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為財神
文種,也作文仲、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後定居越國。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後,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勸告,收到范蠡留下的信後,請假未去上朝。爾後,為勾踐所不容。最後,被勾踐賜死。
計然,生卒年不詳,姓辛氏,又作計倪、計研、計硯,字文子,號稱漁父。春秋時期著名謀士經濟學家春秋時期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著有《文子》、《通玄真經》。常游於海澤,越大夫范蠡尊之為師,授范蠡七計。范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春秋末年越國美人,與西施同時齊名,浙江諸暨人。在越教授以禮儀,習以歌舞。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與西施並稱“浣紗雙姝”。
歐冶子,春秋越人。以善鑄劍,與另一冶工干將齊名(一說干將歐冶子徒),曾為越王鑄五劍,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後因風鬍子之邀,與干將赴楚,為楚王龍淵泰阿工布三劍。
越女,姓氏不詳,春秋越人,生長於會稽山南之林野中。自幼習劍,精於劍術。句踐誓報仇,以為雖有水戰之舟,陸戰之輿,而乏弓弩兵劍之利,乃以范蠡之薦,使使聘女。
(越)女見越王,王問以劍道,女稱自幼生於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然獨好劍擊,習之不休,故非受之於人,而全憑領悟。又謂“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王即加女號,號為越女,命五板之隊長高習而教戰士,於是越軍銳不可當,世稱莫能勝越女之劍。

三國群雄

朱儁,字公偉,會稽上虞人,東漢末年名將。幼年喪父,母以販繒為生。少時輕財好義,解人急難,並以孝聞名。初為縣書佐,後任會稽主簿。太守徐圭舉為孝廉,遷蘭陵令。靈帝光和元年(178),為交州刺史,以平息叛亂有功,封都亭侯,征為諫議大夫。後黃巾起義,公卿多薦儁有才略。拜右中郎將持節,與左中郎將皇甫嵩一同鎮壓潁川汝南陳國等地黃巾軍,以功進封西鄉侯,遷“鎮賊中郎將”。後又圍攻南陽趙弘韓忠孫夏等黃巾軍,拜右車騎將軍,封錢塘侯。擊敗黃巾軍餘部張燕等軍後,拜光祿大夫,累遷城門校尉河南尹董卓專權,卓雖惡其不附己,然以其名重,欲任為太僕,以便控制。儁不就,棄官奔荊州。後曾發兵討董卓,未成。董卓被殺,李傕征為太僕,錄尚書事。後郭汜李傕互相攻殺,獻帝派儁至郭營勸和,被留作人質。儁素剛烈,即日發病,死於郭營中。《後漢書》有傳 。
吳太祖謝夫人,生卒年不詳,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東南)人,吳大帝孫權的原配夫人,其父謝煚是東漢尚書郎、徐令。
謝氏出身書香世家,也長得頗有姿色,深得孫權母親吳夫人的喜歡。於是,夫人親自作主,納謝氏為孫權的妻子。後來,孫權納徐夫人,要謝氏讓出正宮位,謝氏不肯,不久失意過逝。
闞澤,字德潤。會稽郡山陰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大臣。少年時家貧,只得向別人抄書,於是博學多聞。
闞澤為孫權謀士,在孫權廣納賢才之時與嚴畯等來到江東,甚為孫權禮遇。是第一個識破周瑜黃蓋苦肉計,後欣然向曹操詐降書,被曹操識破後面不改色,哈哈大笑,一番妙言讓曹操相信了詐降書,是苦肉計中的關鍵人物。後勸孫權不要設局請關羽。在劉備御駕親征東吳時,向孫權舉薦陸遜為都督,間接上挽救了東吳的命運。
闞澤曾撰有《乾象曆注》一書,今已佚。另有《九章算術》,亦不存。據傳,闞澤圓周率也很有研究,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就是借鑑了他的成果。
虞翻(164-233),字仲翔,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官員。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後投奔孫策,自此仕於東吳。他於經學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
董襲(?—213年),字元代,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東漢末年江東孫氏部將。跟隨孫策討伐山陰宿賊黃龍羅、周勃等,策自出討,襲身斬羅、勃首,遷揚武都尉。從策攻皖,討劉勛,伐黃祖。主策薨,襲討鄱陽賊彭虎等眾數萬人,旬日盡平,拜威越校尉,遷偏將軍。建安十三年,襲隨權討黃祖。襲身以刀斷兩紲,使祖蒙沖橫流,大兵遂進。斬祖。濡須戰,襲督五樓船濡須口。夜卒暴風船覆,襲死。
賀齊(?-227年),字公苗。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戰爭中立有大功,又討平叛亂無數,身經百戰,所向披靡,深受孫權器重。後來在與魏國的多次邊境爭鬥中也屢立戰功,官至後將軍,並領徐州牧。黃武六年(227年)去世。賀齊生性奢綺,尤其軍事方面,兵甲器械極為精良,所乘的船奢華至極。
虞汜(218-?),字世洪,祖籍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生於南海郡(治今廣東廣州)。三國時期吳國官員,虞翻的第四個兒子。
周昕,字泰明。會稽人。袁紹部將、丹楊太守。周昂周喁之兄。少游京師,師事太傅陳蕃,博覽群書,明於風角,善推災異。辟太尉府,舉高第,稍遷丹楊太守。曹公起義兵,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袁術之在淮南也,昕惡其淫虐,絕不與通。袁術遣吳景攻昕,未拔,景乃募百姓敢從周昕者死不赦。昕曰:“我則不德,百姓何罪?”遂散兵,還本郡。後孫策攻會稽,太守王朗大驚,遣昕等帥兵前戰。策破昕等,斬之,遂定會稽。
鐘離牧,生卒年不詳,字子乾,會稽郡山陰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東漢尚書僕射鐘離意七世孫。[1]早年因寬容而名聲鵲起,而後入行伍,安定山越,破五溪夷族,深得部下愛戴。後封都鄉侯,兼任武陵太守。死時家無餘財,為後世所稱讚。
賀邵,字興伯,三國吳山陰人。孫休即位,為散騎中常侍,出為吳郡太守。孫皓時,入為左典軍,遷中書令,領太子太傅。皓凶暴驕矜,政事日弊,邵上書直諫,指斥皓殘害忠良,重用何定等佞媚之徒,自登基以來,法禁轉苛,賦調益繁,庫廩空虛,士民飢餓。皓深懷忌恨。邵奉公貞正,為皓親近所憚,於是共同誣陷邵與樓玄謗毀國事,因被皓斥責。後邵中風,口不能言。去職數月,皓疑其託疾裝瘋,收付酒藏,窮加拷掠,並以燒鋸截邵頭,遭慘殺,邵卒無一語。家屬遠徙臨海。 邵善章草,為人美容止。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動靜有常,與人交,久而敬之。在官府,未嘗休假,坐常著襪,從不露足。《三國志》有傳。
賀循(260年—319年),字彥先。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善屬文,博覽群籍。與紀瞻閔鴻顧榮薛兼等齊名,號為“五俊”。建武初,拜太常。朝廷疑滯皆詢之,循輒依經禮而對。卒,追封司空,謚穆。循著有文集五卷,(《唐書·經籍志》作二卷。此從《隋書·經籍志注》)傳於世。

哲學思想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讚他孝順。後來到京城,到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扶風(地名)人班彪為師。《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先祖世居山陰,後徙餘姚,幼年全家遷回山陰。生平著作由門生輯成《王文成公全書》,共38卷。其中《傳習錄》和《大學問》是其主要哲學著作。其學說對後世影響巨大,且流傳至日本,朝鮮及東南亞。
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也是宋明理學(心學)的殿軍。他著作甚多,內容複雜而晦澀。他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很大。清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劉宗周的思想學說還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當代新儒家學者牟宗三甚至認為,劉宗周絕食而死後,中華民族的命脈和中華文化的命脈都發生了危機,這一危機延續至今。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餘姚人,明末貢生。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響。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國中國五大學者。
中國學者、詩人、書法家。名浮,字太淵,後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

書畫藝術

徐渭(1521~1593),字文清,後改字文長,別號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陰人。我國明代晚期傑出的文學藝術家,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畫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藝,在書畫、詩文、戲曲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且能獨樹一幟,給當世與後代都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一改因襲模擬之舊習,喜用潑墨勾染,水墨淋漓,重寫意慕生 ,不求形似求神似,以其特有之風格,開創了一代畫風。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公認為青藤畫派之鼻祖。所著有《徐文長全集》、《徐文長佚草》及雜劇《四聲猿》,戲曲理論《南詞敘錄》等。
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號老蓮,明、清間諸暨楓橋人。秉性孤傲倔強,吞恨而終。他是一位擅長人物、精工花鳥、兼能山水的繪畫大師,與北方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當代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等。
王冕(1287~1359),字元章,號竹齋,別號梅花屋主,元諸暨楓橋人。自幼好學,白天放牛,每晚借佛殿長明燈夜讀,終成通儒。詩多描寫田園生活,同情人民疾苦,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工畫梅。書法、篆刻皆自成風格,足以名家。有《竹齋詩集》傳世。
任頤(1840~1896),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改字伯年,清山陰人。伯年幼從父學畫,後師從任熊、任薰。他博取眾長,於肖像、人物、翎毛、走獸、花竹、蟲魚及山水,無不涉筆成趣,形神俱全。流風遺韻,生機不絕。伯年人品高尚,畫格純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筆無常法,別出新機。作為近代中國畫壇的代表人物,當之無愧。徐悲鴻先生譽他為“仇十洲之後,中國畫家第一人”。傳神作品有《蕉蔭納涼》、《飢看天》、《酸寒尉》、《群仙祝壽圖》、《玉樓人醉杏花天》、《稻熟鵪鶉》《春江水暖》等。主要人物畫:《牧牛圖》、《顧影自憐圖》、《蘇武牧羊圖》、《人物畫》等。
趙之謙(1829~1844),字益甫,號梅庵、悲庵等,清會稽人。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於經家、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之學,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尤精書畫、篆刻。趙之謙善於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習,同時又不囿前人,勇於創新。他通過自己多年的藝術實踐和探索,巧妙地將書法、篆刻和繪畫藝術融會貫通。他善用書法入畫,又通書畫之法於篆刻,可謂匠心獨具。他的書法、篆刻和繪畫,在意境、筆墨、取材和經營位置諸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著有《六朝別字記》、《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孫位,一名遇。晚唐畫家。號會稽山人。唐廣明元年(881)十二月初,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隨僖宗入川,居成都。長於人物、松石、墨竹、龍水,對五代四川地區繪畫藝術影響頗大。現傳世有《高逸圖》卷。
智永,僧法極,字智永,王右軍七世孫,右軍第五子徽之之後,號永禪師,山陰人。智永善書,書有家法。智永還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雲門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
虞世南,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人。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
徐浩(703~783), 中國唐代書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少舉明經,肅宗時,授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由徐浩所書。後進國子祭酒,歷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集賢殿學士,封會稽郡公。著有《論書》(又稱《法書論》)1篇。徐浩擅長八分、行、草書,尤精於楷書。
倪元璐(1593—1644)明末官員、書法家。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官至戶、禮兩部尚書。李自成入京,自縊死。福王諡文正。清廷諡文貞。書、畫俱工,嘗喜口寫文石,以水墨生暈,極蒼潤古雅之致。所畫山水,山皆崚嶒兀屼,林木則蒼莽蔥鬱,皴法喜用大、小斧劈,總不屑描頭畫角,以取媚於人。卒年五十二。著詩文集。

中醫理論

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名介賓,字惠卿,號景岳,因其室名通一齋,故別號通一子。同時因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稱他為“張熟地”。他是傑出的醫學家,古代中醫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時人稱他為“醫術中傑士”、“仲景以後,千古一人”,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明代醫學家。字原禮,號肅齋,浙江諸暨人。生於元泰定元年(1324),卒於明永樂三年(1405)。他是朱丹溪的優秀弟子,是著名的宮廷醫家,也曾廣為民間百姓診治疾患。
章虛谷是清乾隆後期、道光年間一位很有學術成就又很有個性的醫家。清代浙江會稽縣人。少羸多病,嗜歧黃之學,而尤殫力於仲景之書,參儒釋之理,潛心研究,溯流窮源,凡30餘年。後又遊歷廣東、河北、蘇州等地,遇同業學者,莫不趨訪就正,遂精於術。既明於醫經原旨,則見諸家偏傷流弊之言,冀有以補救。遂著《醫門棒喝》4卷(1825年),包括六氣陰陽論、太極五行發揮等30餘篇醫論,雜論醫理、診法及內兒各科病證治法,並附醫案。
俞根初,名肇源,根初為其字,因兄弟中排行第三,鄉間鹹稱俞三先生,浙江紹興陶里人。清代著名傷寒學家,“紹派傷寒”的創始人。俞氏生於世醫之家,早承家學,遍讀古今醫書, 汲取各家之長,對仲景學說研究尤深,多有發揮。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浙江蕭山人,原名施毓黔。中醫臨床家,教育家。畢生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提倡中西醫結合,培養了許多中醫人才。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治癒了許多疑難重症,創製了許多新成藥,獻出700個驗方。為中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望。
祝味菊(1884-1951年),晚年自號傲霜軒主。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先祖世代業醫,童年隨父入蜀,弱冠從其姑父裹理鹽務於成都,其姑父先後請宿儒劉雨笙等授以醫經。1917年進入四川軍醫學校,攻讀二年,後隨該校日籍教師石田東渡日本考察醫學,翌年回國。曾任成都市政公所衛生科長,四川省立醫院醫務主任等職。1926年由川來滬後,曾任中國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神州醫學總會執行委員,後任中國醫學院附設新中國醫學研究院院長和新中國醫院院長等職。

史學巨著

《越絕書》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漢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曆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記述,不見於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在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曾有不少人,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絕書》,來考察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學史、漢語語言學史、中國民族史、中國歷史地理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並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是一部記述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學著作。《吳越春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和《唐書·經籍志》,皆雲趙曄撰,十二卷。然而今本只有十卷。
章學誠,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字實齋。漢族,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國子監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書院,並為南北方誌館主修地方志。章學誠倡“六經皆史”之論,治經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義》共9卷(內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葉著名的學術理論著作。
蔡東藩,清山陰縣臨浦(今屬蕭山)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1916年開始蔡東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儘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范文瀾(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後改字仲澐(另一說字仲潭),浙江紹興人,歷史學家。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國立河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輔仁大學等校任教,主編《中國通史簡編》,並長期從事該書的修訂工作,還著有《中國近代史》(上冊)、《文心雕龍注》、《范文瀾史學論文集》等。

民主革命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廈門。秋瑾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她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畫回響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徐錫麟(1873~1907),字伯蓀,別號光漢子,清山陰東浦人,我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光緒三十年(1904)底加入光復會。翌年與陶成章等創辦大通學堂,訓練會黨骨幹,以培養、積蓄革命力量。光緒三十年(1906)冬,為掩護革命活動,捐資入官,得道員銜,分發安慶。入皖後,得巡撫恩銘信任,先後任陸軍國小堂會辦、巡警學堂監督。以合法身份,宣傳革命,積蓄力量,準備與秋瑾等發動皖浙起義。後被察覺,逐於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借巡警學堂畢業典禮之際,倉促提前起義,槍殺恩銘,與清軍激戰4小時,終因孤軍無援、寡不敵眾而被捕。翌日晨,慘遭剖腹挖心酷刑,壯烈捐軀。

教書育人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東關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學習成績居全班第一。當代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和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學校長。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學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到1949年擔任了13年的浙江大學校長,抗戰期間他帶領浙大師生進行了文軍長征,使得當時的浙大成為了一所世界名校,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竺可楨也因此成為浙大歷史上最偉大的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竺可楨被公認為中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浙江省紹興上虞縣百官鎮人,中國近現代教育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陳鶴琴提出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編寫幼稚園、國小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 一生主要從事於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
阮真又名阮樂真,浙江紹興上虞東關鎮人,著名教育家,中國第一位語文教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學語文教育研究成果最為豐碩、最具批判精神和科學態度的語文教育家,是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研究的開拓者。所著《中學國文教學法》是中學語文教學法研究的開山之作,首創了"先總論,後分論"的教材編寫方法。他是少年中國學會的首批骨幹,“五四運動”的先驅者。
羅家倫(1897(丁酉年)~1969),字志希,筆名毅。紹興柯橋鎮江頭人[1]。“五四運動”的命名者。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父傳珍,曾任江西進賢等縣知縣,思想比較進步,家倫幼年就受其父影響[1]。早年求學於復旦公學和北京大學。蔡元培的學生[1]。1919年,在陳獨秀、胡適支持下,與傅斯年、徐彥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1]。同年,當選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支持新文化運動[1]。五四運動中,親筆起草了唯一的印刷傳單《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了“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1]。民國年間,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校長之職。南京大學今天的校訓“誠、朴、雄、偉”,就是由羅家倫所提出。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曾參加科舉考試並中秀才,1912年於加州大學畢業,隨後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杜威,並獲得哲學及教育學博士學位。蔣夢麟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1]。1949年去台灣,1964年在台北病逝。

科學研究

杜亞泉(1873~1933),原名煒孫,字秋帆,號亞泉,會稽傖塘(今屬上虞)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應蔡元培之聘,任紹郡中西學堂數學教員。兩年後赴滬創辦中國近代首家私立科技大學---亞泉學館,同時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科學刊物---《亞泉雜誌》。杜亞泉以其刻苦自習的知識和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主編《植物學大辭典》、《動物學大辭典》、《國小自然科詞書》及大量的各類教科書,為中國科學和教育的發展奠基,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嵊縣人,是我國當代著名愛國人士、經濟學家、教育家。馬寅初自幼聰穎,刻苦攻讀,曾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馬寅初在經濟、教育等方面均頗有建樹,著作等身。建國後,歷任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校長和其他許多重要公職,但他仍然擠出時間潛心考察研究,其中《新人口論》提出節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主張,遭到批判。1979年恢復名譽,時人以“老馬識途”稱頌其遠見卓識,以“誤批一人,錯增四億”感嘆人口問題上的失誤。著作有《中國經濟改造》、《經濟學概論》、《通貨新論》、《馬寅初經濟論文集》等。
吳覺農,上虞豐惠鎮人,我國著名農學家、茶葉專家,有“當代茶聖”之稱。吳覺農自幼立志於農業,尤其是茶葉事業。他認為以農立國,必須振興農業,故稱“覺農”。1916年浙江農專畢業,1919年官費留學日本,為中國第一位去國外攻讀茶葉的學生。1935年任中國茶葉公司總技師,翌年在嵊縣三界創辦浙江茶葉改良場,1942年在福建崇安創辦茶葉研究所。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上海新華制茶公司總經理。建國後歷任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茶業公司總經理、中國茶業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七屆常委、民主建國會第五屆中央咨議委員會副主任。有《中國茶葉問題》、《茶經述評》等多種著作傳世。
趙忠堯,浙江諸暨人,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南京大學傑出校友。1920年考入南京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6月畢業於數理化部,半年後返回學校任助教並繼續修大學學分,1927年3月畢業。194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原子核反應研究,1950年回國。1955年,趙忠堯用帶回的器材和零件,主持建成了中國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並進行了原子核反應的研究。
浙江紹興人,生於南京,數學與物理學家、計算數學家。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物理系。1951~1953年赴前蘇聯進修。歷任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機中心主任、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數學會理事,計算數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副主任等職。在拓撲代數、廣義函式和計算數學等領域取得多方面首創性成就,並對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紹興人,數學家和教育家。1923年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畢業,1929年獲理學博士學位。歷任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杭州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科協主席。主要從事實變函式論、複變函數論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與教育,是我國函式論方面的學科帶頭人和許多數學分支的拓荒者,在三角級數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有近10種專門著作和譯著,在國內外共發表了60餘篇數學論文。
浙江紹興人,物理化學、無機化學家。1944年交通大學畢業,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室主任、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和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執委會委員、會長。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等職。撰寫了300餘萬字的學術論文和專著。 主要著作有《物質結構》《量子化學》、《稀土》等。

紹興師爺

汪輝祖,字煥曾,號龍莊、歸廬,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今杭州市蕭山區)人。生於雍正八年十二月十四日(1730年1月21日),卒於嘉慶十二年(1807)三月二十四日。乾隆三十三年舉於鄉,四十年成進士。早歲游幕,後知湖南永州府寧遠縣。著有《元史本證》、《二十四史同姓名錄》、《學治臆說》、《佐治藥言》等。事具阮元《揅經室集二集》卷三《循吏汪輝祖傳》及瞿兌之《汪輝祖傳述》。
鄔思道,一名斯道,字王露,清代紹興人。好讀書,屢試不中,因家貧,只得以游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也就是紹興師爺。腿有殘疾。河南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入幕。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載,鄔思道為田文鏡寫密褶參隆科多而“寵遇日隆”。後來田、鄔二人以事齟齬,鄔憤而辭去。“自此文鏡奏事,輒不當上意,數被譴責”。田又重金聘回鄔思道。雍正帝也曾在給田文鏡奏摺寫“朕安好,鄔先生安否?”

演藝明星

謝晉,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國家一級導演,中國第三代導演代表之一。1954年獨立執導淮劇短片《藍橋會》後升為導演。他執導的長短影片有20多部。1957年,謝晉執導的《女籃五號》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在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得銀質獎章[3]、1960年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1998年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2005年,獲第25屆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獲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藝術成就獎。
陳道明,1955年4月26日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紹興。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廣電總局頒發優秀電影表演藝術家,2006年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委員。
1985年因電視劇《末代皇帝》,一舉摘得第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和第9屆中國電視飛天獎優秀男主角。1990年《圍城》榮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全國製片廠第二屆優秀電視劇評選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一屆“飛天獎”最佳男主角獎。1999年的《我的1919》使其獲得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2001年,陳道明憑藉在《康熙王朝》中的演技獲得了“美菱杯”觀眾最喜愛的男演員評選銀獎和第二屆陽光健康電視明星,並獲得第2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1959年4月12日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浙江紹興。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演員劇團國家一級演員。1982年,六小齡童在二十五集大型神話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主演孫悟空一角,被評為中國第六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及第一屆(新時期十年1978年至1987年)“中國電影電視十大明星”獎,同時,以一百二十三萬多張巨額選票當選為“中國第二屆電視十大明星”首席。1998年憑藉《西遊記續》中孫悟空一角,榮獲2000年度由中央電視台頒發的全國十佳優秀演員獎。
王晶,1955年5月3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浙江省紹興市,香港電影導演,電視劇導演、編劇、製作人。
1977年,編寫了第一部電影劇本《鬼馬狂潮》。1978年到1986年期間,編過40多部電影劇本。1981年首次執導電影《千王斗千霸》。1997年聯同文雋等成立最佳拍檔電影公司。從影以來,出自他手中的電影作品多達160多部
江一燕,中國女演員、歌手、寫作者。1983年9月11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5歲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附中音樂劇班就讀,後考入02級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
2007年因在電視劇《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中飾演“周蒙”一角而被觀眾所熟知。2010年搭檔黃渤出演電影《假裝情侶》,成功塑造野蠻女友形象。同年憑藉電影《南京!南京!》榮獲第10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和第10屆長春電影節最佳女配角最佳女配角提名。
茅子俊,1986年12月31日出生於浙江紹興,中國男演員,畢業於浙江財經大學。2009年出演第一部電視劇《美人心計》進入娛樂圈;2011年因出演《宮鎖心玉》十四阿哥一角而受到關注;同年主演《傾世皇妃》並憑藉該劇獲得優酷大劇盛典年度最佳男配角獎;2013年主演《紅酒俏佳人》和《少年四大名捕》。2014年出演古裝歷史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

民間故事

珠還合浦,成語,作賓語、定語,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出自 《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以寺廟慰其孝心。
劉阮遇仙是古老的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劉晨阮肇入山遇仙結為夫婦的事。整個故事並沒有什麼怪異色彩,而是洋溢著濃厚的人情味。敘述細緻動人、委婉入情。特別是仙女們的音容笑貌顯得逼真動人。長期以來,這一故事廣為流傳,已成了後來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 故事通過美好仙境的描述,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群雄割據、戰爭仍頻、充滿罪惡和種種艱難困苦的現實世界的厭惡和鄙棄,政治色彩是濃厚的。同時,從中可以看到,即使是超凡入聖的仙女,也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求。
梁祝化蝶是一個美麗、淒婉的漢族民間愛情傳說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東晉時期,會稽郡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嚮往東晉大都市會稽郡城訪師求學。英台開始了女扮男裝的求學生涯。

魯迅

(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譯家及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紹興人。
唐宋江南首府唐宋江南首府
1918年,至三十八歲,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在他從文的30年間,共有“述著29種,250餘萬言”,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夏丏尊

(1886~1946年)
出版家、教育家文學家。原名夏鑄,字勉旃。1886年出生於浙江紹興上虞縣後(1912年)改字丏尊,號悶庵。浙江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從塾師讀經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次年到上海中西書院(東吳大學的前身)讀書,後改入紹興府學堂學習,都因為家貧未能讀到畢業。光緒三十一年他借款東渡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畢業前考進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但因申請不到官費,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輟學回國。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以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鍊,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東晉會稽郡梁祝東晉會稽郡梁祝

謝扶雅

(1892-1991)
浙江省紹興人,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基督教思想家。幼年熟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深受中國傳統思想及佛教影響。青年時期先後留學於日本的高等師範學校、立教大學,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先後擔任嶺南大學中山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湖南國立師範學院、廣州華僑大學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後又先後任教於崇基學院、香港浸會學院,曾教授過國文、哲學、教育學、倫理學、宗教學等課程,先後出版過《人格教育論》、《個人福音》、《人生哲學》、《道德哲學》、《中國倫理思想述要》、《中國政治思想史綱》、《經學講義綱領》、《中國文學述評》、《修辭學講義》、《宗教哲學》、《基督教綱要》、《基督教與現代思想》、《基督教與中國》、《基督教與中國思想》、《巨流點滴》等多部學術專著,發表過數百篇學術論文。

錢三強

(1913~1992)核物理學家。原籍湖州,生於紹興。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次年赴法國留學,在約里奧·居里夫婦指導下從事原子核科學研究,發現鈾核三分裂現象,深化了人類對核裂變的認識。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德巴微物理學獎。先後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1948年和夫人何澤慧回國。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科學院和中科院學部及我國原子能科學研究基地的組建,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長,計畫局副局長、局長,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副院長、學部委員,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浙江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等,是全國人大代表。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畢生致力於科學技術事業,特別是為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核子彈、氫彈研製,作出了卓越貢獻。

周作人

魯迅二弟。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等。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戰爭時期,原是護士的他再不能忍受日本的殘忍,便退職,用筆頭開始了對日本的攻擊。

周建人

(1888~1984)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原名松壽,字喬峰,筆名克土、高山等。魯迅三弟。紹興人。早年從事教育、出版工作。1932年12月,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調查、揭露國民黨迫害政治犯的罪行,參與營救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1945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194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後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委會副主任。1949年後,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浙江省省長,第九、十、十一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4年7月29日病逝於北京。著有《科學雜談》、《進化與退化》、《魯迅回憶錄》、《魯迅故家的敗落》,譯有《生物進化論》、《生物學與人生問題》、《優生學》等。?

許壽裳

(1883~1948)教育家。字季黻,號上遂。紹興人。早年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與魯迅相識,後成摯友。曾主編《浙江潮》。三十年(1904)冬,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回國,在杭州任教,1921年任教育部僉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此後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中央研究院幹事兼文書處主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等職。1912年起,先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中山大學、成都華西大學。魯迅逝世後,珍視魯迅文稿和遺物的徵集保護,積極籌備出版《魯迅全集》、籌建魯迅紀念委員會,並多方籌集魯迅紀念文學獎金。1945年任台灣編譯館館長、執教台灣大學。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寓所慘遭暗殺。著作主要有《章炳麟傳》、《魯迅年譜》、《中國文字學》、《俞樾傳》、《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等。

邵力子

(1881~1967)政治活動家、學者。原名夙壽,字仲輝,筆名景墨、聞泰。紹興陶堰人。清末舉人,同盟會會員。曾任上海大學代校長,提倡革新文學,主持上海《民國日報》,辟《覺悟》副刊。1920年5月,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8月轉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黃浦軍校秘書長,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1926年蔣介石反共後,接受陳獨秀、瞿秋白建議脫離共產黨。1927年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秘書長、中國公學校長、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駐蘇大使和國民參政會秘書長。1949年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和平協定後,脫離國民黨政府,留在北平。應邀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出版有《邵力子文集》上下集。

陶成章

(1878~1912)民主革命家。字煥卿,筆名漢思、巽言,化名起東、會稽先生。紹興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倡導革命。翌年離日返滬,參加革命活動。三十年(1904)與蔡元培等組織光復會,翌年五月與徐錫麟龔寶銓等人在紹興創辦大通師範學堂。三十三年(1907)皖浙事敗,避居東京。後下南洋,先後任新加坡《中興日報》、仰光《華光日報》主筆、記者。三十四年(1908)在日本主編《民報》。宣統二年(1910)與章太炎重建光復會,任副會長。翌年又到南洋募款,支援國內武裝起義。回國後在滬建立光復會秘密機關銳俊學社,積極籌劃光復杭州、南京。浙江光復,被推舉為省臨時參議會議長。1912年,被陳其美指使的人暗殺於上海廣慈醫院。同年,陶成章生前好友蔡元培、魯迅、胡姒傑、裘寶銓、沈鈞業、陶清塵等13人,烈士生前普及婦女教育之意願,發起創辦成章女校,並成立校董會,光復會成員蓋仁志女為首任校長。初為成年女子學校,1914年起改辦女子國小。孫中山曾蒞校視察,魯迅曾先後兩次察看校況,周建人曾在校兼課4年。現名成章國小。著有《浙案紀略》、《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陶成章集》等。為紀念陶成章烈士,建陶社於紹興東湖孫中山等蒞紹,曾專程到陶社致吊,後毀於戰火,1982年陶成章殉難70周年時重建。

徐樹蘭

(1838~1902)近代圖書館事業開創者。字仲凡,號檢庵。紹興縣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授兵部郎中,後改知府,補用為道花翎鹽運使,因母病告歸,致力於建閘築塘、平糶賑濟等地方公益。光緒二十三年(1897),倡捐巨資,在府城創辦紹郡中西學堂,任校董。同時,捐銀3萬餘兩創古越藏書樓,又捐入古今中外書籍7萬餘卷。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放,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所供公眾閱讀的圖書館。開辦後,又每年捐錢1000元,作館內工作人員工資及經費。?

王羲之

303~361,又作303~379,307~365,321~379)晉代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酓(今山東臨沂)。西晉末,隨晉室南遷,慕會稽山水,定居山陰。後隨從王導建康求學。學成,初為秘書郎,後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又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任內,關心民眾疾苦。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已節),與謝安孫綽等修禊蘭亭,暢飲賦詩,撰寫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隙,恥為其下,遂稱病辭官,自誓永不出仕,盡山水游弋之娛。其書法博採眾長,被譽為"書聖",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傳世作品有《喪亂帖》、《奉桔帖》等20餘種。?

陸游

(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紹興人。生當北宋危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親友間愛國思想的薰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謨閣待制。主張堅決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9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充滿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為後世所傳誦。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姚長子

(1522~1555)明代抗倭英雄。紹興獨山村人。是位連名字也不為人知的貧苦農民,因身材魁梧高大,人稱姚長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由諸暨流竄紹興柯橋,正在田間作業的姚長子,揮稻叉隻身與寇搏鬥,寡不敵眾,執為嚮導。他佯裝帶路,引寇到柯橋四面臨水的化人壇,用方言告訴鄉人:"等我過橋,你們就把前橋、後橋均拆掉。"村人按其吩咐,斷敵退路。倭寇知道中計,便將他剁成肉醬。官兵與村人趕到,將被困的130餘名倭寇盡殲。鄉里為紀念姚長子,將"化人壇"改名為"絕倭塗",前後兩橋分別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並在絕倭塗上建3間磚木結構平屋的"姚長子紀念祠"和一座高6?5米的"姚先烈絕倭紀念碑",文學家張岱寫了墓志銘。?

王端淑

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號映然子,又號青蕪子。紹興縣人。自小酷愛讀書,過目不忘,尤精史學。詩文諸體,靡不涉筆,與人論文,終日不倦。其父贊道:"生有八男,不及一女。"成年後,與錢塘丁肇聖結為伉儷,曾隨夫寓居京都。清世祖聞其才名,欲將其召入宮中教授嬪妃公主,被婉言謝絕,並舉家南歸,一度居於青藤書屋,後遷居杭州吳山,吟詩作畫,著書立說。其畫、詩、詞俱佳。工畫花草,風格疏落蒼秀。著作頗豐,著有《吟紅集》30卷、《玉映堂集》、《史愚》、《留篋恆心無才宜樓諸集》、《歷代帝王后妃考》,輯有《名媛詩緯》、《名媛文緯》、《秋蟲賦》、《荷賦》、《菊賦》等。享年80餘歲。

賀知章

(659—744)
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會稽永興(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