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漢語詞語)

如是我聞(漢語詞語)

如是我聞為佛臨涅槃前,弟子阿難所問四事之最後一問。由此一句加之經前,正可破後世之疑。表明是阿難尊者所集經藏儘是親承佛前所聽所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是我聞
  • 拼音:rú shì wǒ wén
  • 解釋:指法之詞
  • 出處:《佛地經論
解釋,出處,示例,用法,出處,義解,

解釋

【如】是指法之詞,【是】表領納之意,【我聞】阿難及諸在會大眾親承於世尊教誨。

出處

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示例

金剛經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金剛經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金剛經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金剛經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金剛經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金剛經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剛經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金剛經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金剛經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金剛經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金剛經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剛經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金剛經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金剛經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金剛經二十九品威儀寂淨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金剛經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金剛經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剛經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用法

作賓語、分句;為佛經開卷語

出處

眾所周知:本師 釋迦牟尼佛入大般涅盤前,曾囑咐四件事為
(1)佛弟子應依『波羅提木叉』為師;
(2)佛弟子應依『四念處』為住;
(3)集結經文之首應冠以『如是我聞』;
(4)對待惡性比丘套用『默擯』為之。至於云何謂『如是我聞』?茲依《阿彌陀經通贊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言【如是】者。依四義轉
(1)依『譬喻』。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沙門,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定無有異,定為利樂方便之因,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
(2)依『教誨』。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等,此中如是,遠則佛之教誨,近則傳法之者教誨;
(3)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於此答言,如是我聞;
(4)依『許可』。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謂結集時諸菩薩鹹共請,如汝所聞當如是而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
當說,如我所聞,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所聞,此事如是,則此當說,定無有異。由四義故經所皆置如是我聞。
(二) 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非謂我者定屬一人,我謂諸蘊,世俗假者,然『我』有三
(1)『妄所執我』,謂外道等所橫計我;
(2)『假施設我』,謂大涅盤常樂我淨二乘倒強施設故;
(3)『世流布我』,謂世共傳天授、祠授等,今傳法者隨順世間自指稱我,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不稱無我乃稱我聞?答有四義
(1)言說易故(若說無我通蘊處界,知此經誰);
(2)順世間故;
(3)除無我怖故(言無我者為誰修學);
(4)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
為何不稱名字但稱我聞?答有三義
(1)示不乖俗宗,雖顯真宗不乖俗理,雖顯妙言不乖□欲,雖顯真諦不離俗故;
(2)我者主宰自在之義,如同《集藏傳》云:「有三阿難,一阿難陀雲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陀雲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雲喜海,持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各別,由此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並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若稱名字。雖順正理,無於諸法得自在義,由斯稱我不道阿難。」
(3)我者親義,世間共言我見聞,此將為親證,若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是傳聞破他疑網,故不稱字但言我聞。
何故但言我聞不言我見乎?答有三義
(1)欲證深理要先聞法,名等詮義非色等故;
(2)此界以聲為佛事,事為所依,名等有故;
(3)希證菩提要聞薰習,由聞薰習成出世故,由斯經首不說見覺知,唯說我聞據實,於時亦見佛說諸餘佛土,以光明等而為佛事,可言見等。
由此觀之,世尊當時囑咐經首要冠以『如是我聞』,乃有其深刻之用意,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為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一,故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雲如是。又外道之經典,開卷有阿(無之義)、傴(有之義)二字為吉祥之表,是諍論之本也,故佛教為避諍論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為信成就,『我聞』二字為聞成就
總而言之,阿難尊者當年所集結之《大藏經》,其內容甚廣,若就一般內容而言,可攝為教、理、行、果四種:
(1)『教法』,即從能詮之語言、文字而言;
(2)『理法』,即從教法所詮而言;
(3)『行法』,即依教解理,所以起行,五乘學人,各有所行之法;
(4)『果法』,即一切修行,均趣於果,終不虛度。
若就勝劣方面而言,可概為三種:
(1)『涅盤法』,即是無住大般涅盤,以常樂我淨而為體性,能盡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甘露解脫,真實安穩;
(2)『中道法』,即戒定慧等諸妙功德,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3)『文義法』,即如來調伏有緣眾生,所說八萬四千諸妙法藏。
是故佛門四眾弟子欲盡其一生,書寫、受持、讀誦並為人演說,決定不能做到,唯有一門深入修行『淨宗念佛法門』,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進而在『依正莊嚴』之殊勝環境中,面見 阿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此乃古今高僧大德,不厭其煩地諄諄告誡吾人專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主要原因,所謂『生死事大,輪迴路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

義解

悲華經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一音說法,或有眾生學聲聞乘,聞佛說法即得知聲聞法藏;或有修學辟支佛乘,聞佛說法便得解於辟支佛法;或有修學無上大乘,聞佛說法便得解了大乘之法純一無雜。
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九(大二七·四一○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為我說種種義。
維摩詰經卷上〈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菩提流支鳩摩羅什等人以一音教作為判教之語;回族佛教亦復如是。 各類佛經中的差異,正是眾生根基不同所顯現的差異。自作聰明的魔子說南傳佛教原始佛教,北傳的不是佛說;反之,北傳的說南傳的不是佛說,這樣的魔輩造的口業可謂無量無邊。”
大般涅槃經複次善男子如來常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種種形類二足四足多足無足。佛以一音而為說法。彼彼異類各自得解各各嘆言。如來今日為我說法。以是義故名為父母。
複次善男子。如人生子始十六月雖復語言未可解了。而彼父母欲教其語先同其音漸漸教之。是父母語可不正耶。不也世尊。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隨諸眾生種種音聲而為說法。為令安住於正法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種種形像。如來如是同彼語言可不正耶。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所說如師子吼。隨順世間種種音聲而為眾生嘆說妙法。
中陰經》:爾時,坐上眾生作是念言:“佛獨為我說法,不為余者。”趣聲聞道者,得聲聞道者。趣辟支佛道者,得辟支佛道者。趣菩提道者,得菩提道者。
悲華經》:“善男子,爾時寶海梵志,取此月光淨華供養寶藏如來已,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與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善男子,爾時寶藏如來即入三昧,其三昧名電燈。以三昧力故,令刪提嵐界一切山樹草木土地變為七寶,令諸大眾悉得自見,皆於佛前聽受妙法,隨所思惟,或自見身青色、黃色、白色、紫色、赤色、黑色,或見似風,或見似火,或見似空,或見似熱時之炎,或見似水,或似水沫,或似大山,或似梵天,或似帝釋,或見似華,或似迦樓羅,或見似龍,或似師子,或似日月,或似星宿,或見似象,或似野狐,在佛前坐聽受妙法,隨時思惟各自見身如是相貌。善男子,如是眾生隨所思惟,復見自身同寶藏佛身等無差別。是諸大眾在於佛前,尋見梵志坐於千葉七寶蓮華。一切大眾處地虛空,若坐若立,一一眾生各各自見寶藏如來獨坐其前,獨為說法,唯我獨見。
適合南傳佛教根器的眾生必然會依照南傳佛教的開示而成就,這樣根器的人是不會誹謗佛法的,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必然是喜歡戲論的魔子。 《大方廣總持經》 、《大般涅盤經》等無量經典都開示了這些魔子的面貌。”
又,《佛說妙法決定業障經》開示了不同根器的眾生聽佛說不同的法。 經文:“時此會中若有聲聞。則聞聲聞乘法。若有緣覺乘人。則聞緣覺乘法。若有大乘行人則聞大乘妙法。鳥獸之類。各隨其音。而聞佛法。於此會中。所有眾生過去未曾耳聞佛法。皆見如來默然不語。 ”
同一法會各類眾生聽佛說法都有差異。趣聲聞道的回去給弟子講聲聞道的法;趣辟支佛道的回去給弟子講辟支佛道的法;趣菩提道者的回去給弟子講菩提道的法。後世的弟子不懂佛教,互相誹謗,實在是不懂佛一音說法的意義。一些人以無比的邪見來戲論分別聲聞佛教和大乘佛教,此類魔子無疑,這些魔子有個共性,就是覆蓋大乘佛法,斷眾生發菩提心善根。他們喜歡考證的目的就是如此。諸佛菩薩無作無心如回響聲,所以英國人聽佛菩薩講法是英語、法國人是法語.....乃至鳥獸各隨其音而聞佛法。你什麼樣的心,佛就應你什麼樣的色聲香味觸法.....”
聽到大乘佛法者皆是深種善根者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佛告勝天王言:“大王,具正信者,諸佛菩薩即為說法,根性純熟堪為法器,於過去佛曾種善根,心無諂曲威儀齊整,不求名利親近善友,利根性人說文知義,為法精進不違佛旨。大王,諸佛菩薩為如是等眾生說法。
六祖大師開示:一時是圓滿三世。六祖大師:言一時者。師資會遇齊集之時也。佛常住說法。 佛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當中為不同眾生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現不可思議大神通力,故說“一時”。道宣律師曾問獻供的天人:“佛滅度後去往了何處?”天人答:“尊者問哪一尊釋迦佛呢,佛正在為人說法,您是問法華會上的,還是涅盤會上的,還是華嚴會上的,無量世界有無量釋迦佛三時說法,尊者問哪一位呢?”
維摩詰經》:“又舍利弗。 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
又如《法華經》:“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三開示:
佛子菩薩摩訶薩十種智隨覺。何等為十?所謂:一切世界無量差別智隨覺;一切眾生界不可思議智隨覺;一切諸法一入種種種種入一智隨覺;一切法界廣大智隨覺;一切虛空界究竟智隨覺;一切世界入過去世智隨覺;一切世界入未來世智隨覺;一切世界入現在世智隨覺;一切如來無量行願皆於一智而得圓滿智隨覺;三世諸佛皆同一行而得出離智隨覺。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法自在光明,所願皆滿,於一念頃悉能解了一切佛法成等正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四開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深入佛法。何等為十?所謂:入過去世一切世界;入未來世一切世界;入現在世世界數、世界行、世界說、世界清淨;入一切世界種種性;入一切眾生種種業報;入一切菩薩種種行;知過去一切佛次第;知未來一切佛次第;知現在十方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國土眾會、說法調伏;知世間法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如來法,雖知諸法皆無分別而說種種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如其法說無所取著。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慧甚深性。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五開示: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何等為十?所謂:入一切無量眾生界,是為第一如海智。入一切世界而不起分別,是為第二如海智。知一切虛空界無量無礙,普入十方一切差別世界網,是為第三如海智。菩薩摩訶薩善入法界,所謂:無礙入、不斷入、不常入、無量入、不生入、不滅入、一切入,悉了知故,是為第四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薩、法師、聲聞、獨覺及一切凡夫所集善根已集、現集、當集,三世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成、今成、當成所有善根,三世諸佛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已說、今說、當說所有善根,於彼一切皆悉了知,深信隨喜,願樂修習,無有厭足,是為第五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念念中入過去世不可說劫,於一劫中,或百億佛出世,或千億佛出世,或百千億佛出世,或無數、或無量、或無邊、或無等、或不可數、或不可稱、或不可思、或不可量、或不可說、或不可說不可說,超過算數諸佛世尊出興於世,及彼諸佛道場眾會聲聞、菩薩說法調伏,一切眾生壽命延促,法住久近,如是一切悉皆明見;如一劫,一切諸劫皆亦如是。其無佛劫所有眾生,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諸善根,亦悉了知;若有眾生善根熟已,於未來世當得見佛,亦悉了知。如是觀察過去世不可說不可說劫,心無厭足,是為第六如海智。菩薩摩訶薩入未來世,觀察分別一切諸劫無量無邊,知何劫有佛,何劫無佛,何劫有幾如來出世,一一如來名號何等,住何世界,世界名何,度幾眾生,壽命幾時。如是觀察,盡未來際皆悉了知,不可窮盡而無厭足,是為第七如海智。菩薩摩訶薩入現在世觀察思惟,於念念中普見十方無邊品類不可說世界,皆有諸佛於無上菩提已成、今成、當成,往詣道場菩提樹下,坐吉祥草,降伏魔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起已,入於城邑,升天宮殿,說微妙法,轉大法輪,示現神通,調伏眾生,乃至付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舍於壽命,入般涅槃;入涅槃已,結集法藏令久住世,莊嚴佛塔種種供養。亦見彼世界所有眾生,值佛聞法,受持諷誦,憶念思惟,增長慧解。如是觀察普遍十方,而於佛法無有錯謬。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了知諸佛皆悉如夢,而能往詣一切佛所恭敬供養。菩薩爾時,不著自身、不著諸佛、不著世界、不著眾會、不著說法、不著劫數,然見佛聞法,觀察世界,入諸劫數,無有厭足,是為第八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不可說不可說劫一一劫中,供養恭敬不可說不可說無量諸佛,示現自身歿此生彼,以出過三界一切供具而為供養,並及供養菩薩、聲聞、一切大眾;一一如來般涅槃後,皆以無上供具供養舍利,及廣行惠施滿足眾生。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不可思議心、不求報心、究竟心、饒益心,於不可說不可說劫,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供養諸佛,饒益眾生,護持正法,開示演說,是為第九如海智。菩薩摩訶薩於一切佛所、一切菩薩所、一切法師所,一向專求菩薩所說法、菩薩所學法、菩薩所教法、菩薩修行法、菩薩清淨法、菩薩成熟法、菩薩調伏法、菩薩平等法、菩薩出離法、菩薩總持法;得此法已,受持讀誦,分別解說,無有厭足;令無量眾生,於佛法中,發一切智相應心,入真實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菩薩如是於不可說不可說劫無有厭足,是為第十如海智。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海智。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海。
佛處一切時,故名一時;大成就者都是一時親在法會上,親聞佛說法,故名如是我聞。
佛說法聲聞聽,是聲聞法;菩薩聽,是大乘法;無緣份者,見佛沒說法。 一時最恰當。所以佛經以一時為開端。 菩薩一時結集的經典無量無邊。凡夫見有限的經典。 菩薩見無量無邊的經典。我們所見的華嚴經是最少的一部分。
佛法以四依為原則,願一切佛子注意。何謂如是我聞?“我親自聽佛這樣說。如:‘(隋朝)智者。乃天台宗祖師。名智顗(yǐ)。字德安。系潁川人。其母夢五色彩煙縈懷。而生師。及誕光明照室。目有重瞳。臥必合掌。坐必向西。誠非常人也。十八歲出家。日誦法華經。詣光州大蘇山。禮慧思大師。思一見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今復遇矣。即示普賢道場。顗於此行法華三昧。誦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得一旋陀羅尼。後立天台宗。智者大師這樣親聞佛宣說《法華經》,這叫如是我聞;釋迦牟尼佛常住說法,善根成熟便能親聞佛說,這叫如是我聞。這般的如是我聞叫讀經持經。’”
何謂一時?“一時圓滿過去今。一念遍入過去、現在、未來是。所謂時間(過去、未來、現在)不過是眾生之顛倒念,是隨順世間說。大成就者一念遍聞一切法。由此可知,佛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有何稀奇呢?得不忘語言陀羅尼有何稀奇呢?得宿命通等三明六通有何稀奇呢?一時者遍知三世一切法。是名正遍知。如:六祖示現不識字,是諸佛之方便;究竟而言,六祖不僅如實知任何字之因果,而且如實知一切法之因果。一是一切。一切是一。諸佛菩薩一時如實遍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佛子知諸佛常住說法。成就者,願聽《法華經》即在法華會上;願聽《華嚴經》即在華嚴會上;願聽其他佛經亦復如是。大成就者,一時遍聞一切經也是毫無障礙的。大菩薩結集的經典一字一句都不會差的根本原因即是如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