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釋義: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簡稱《金剛經》。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本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

以後相繼出現5種譯本: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義淨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的釋論有:憨山大師的《金剛決疑》;天親菩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又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原版名稱: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 譯者:鳩摩羅什
  • 類別:佛教大乘經典
  • 簡稱:《金剛經》
  • 地位:佛教重要經典
簡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摘錄,主要內容,雕版印刷,佛教珍品,功德利益,

簡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摘錄

摘自憨山大師《金剛決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此是佛住世說法儀式。諸說備釋,此不繁衍。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此是佛住世家常過活。日用處動容,與眾一般,更無別奇特。只是就裡一點,與人不同,知之者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解】如來住世日用尋常,與人一般。就裡一點不同處,人人對面不知。今日忽被空生勘破。故嘆曰希有!嗟乎!如來與諸弟子,周旋三十年矣,一向不知佛行履處。不知,故作等閒放過,只道與眾人一般。所以凡佛所言,多疑而不信。若不是空生覷透,則終無知佛者耶。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解】此空生嘆佛希有處。正是親見如來此一片苦心也。菩薩乃學佛之弟子。即昔在小乘中,初發大乘心者,乃空亂意菩薩也。一向佛為護念此輩,更無別意,只是要付囑此心耳。護念者。以佛出世本願,只欲令一切眾生與佛無異,人人成佛,方盡此心。但眾生德薄垢重,心志怯弱,不能擔荷。如嬰兒一般。佛如慈母之護念嬰兒,則無一息放下。種種周悉,調護愛念。故如保赤子。所謂護念,只欲一切眾生直至成佛而後已,故曰付囑。然不敢明言,但密密方便而將就之,故曰善。經云:我以無量無數方便,引導眾生,欲令一切眾生,皆悉到於一切智地。是謂護念付囑。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此空生特問安心之法也。以初在小乘時,單肯自度,不肯度生。故心小。今蒙如來二十餘年,多方淘汰,激起度生之心,故名大心眾生。為菩薩。要令下化眾生,將以上求佛果。此輩自肯利生,故曰發菩提心。此空生已信佛心矣。但見初發大心菩薩,未悟實相真空,與前所取偏空,二者難辨。以前小乘涅槃,可以取著安住其心。今既舍前空,而未得真空。所謂進無新證,退失故居,名空亂意。以一向執著名言,習氣未忘,要有住著。又執著一定有佛果可求,將謂求至佛果,便是住處耳。且要上求佛果,必欲下化眾生。眾生度盡,方得成佛。而今滿眼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無量無邊,幾時能度得盡!眾生不盡,如何得成佛果。以求住之心急,故此心不安,不能降伏。故空生特為請安住其心,降伏其心之方法耳。然空生已見佛心而嘆希有矣,且開口單問此二語者,何也?以眾心各謂世尊今日是已成之果矣,故我見世尊如此日用安心自在。即今初發心求佛果之人,其心不定,當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耶?此問意也。安心者,如二祖侍達磨,乞安心法。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磨云:與汝安心竟。然在祖師門下,一言便了,所以為宗。今世尊便說了許多安心之法,婆心漏逗,所以為教到底只是個覓心了不可得。故四祖以前,皆以楞伽印心。至黃梅六祖,皆以金剛印心。故此經文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語文字看,全在離言之妙。其經中,凡言於汝意云何,皆反征其疑也。以眾心隨語起疑,雖未吐露,而心已動念,謂之意言分別,正是名言習氣耳。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解】空生所問。意謂發心菩薩,不得似佛這等安心自在,將謂若求作佛,必須像佛日用行履一般,方才是佛。我觀佛心如此安閒,而菩薩心不得安住,如何降伏使心安耶?佛答意雲菩薩要求心安作佛,不必別求,只如汝會得我護念付囑之心,其心自安,亦不必別樣降伏。故云如汝所說,但得心安足矣,更何降伏耶!只當如此而已,故云如是。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唯然者。空生直信佛心無疑矣。已見佛心似不必說,但諸菩薩未領其旨,更欲樂聞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解】此佛指示安心之方法也。義在下文。前問安住降伏二事,今只許說降伏,不言安住者,以凡夫二乘,一向執著住處,此名言習氣也。今趣進大乘者,先要遣此習氣。以眾生涅槃,俱非實法,皆不可得,但以名言為體耳。名言既舍,習氣頓空。其心不待降伏,而自安恬寂滅矣。故但教降心,不言其住者,恐引習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佛不以實法系著於人,故不言住。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解】此世尊直示安心觀法也。然菩薩發心,所求者佛果,所化者眾生。二者而已。所以於心不安者,以未見眾生如故。滿目都是眾生,何時方得度盡。眾生不盡,則佛果難求。轉見長遠,因此其心不安。而汲汲不休,故求降伏此心。今佛教以度生之方,以觀察無我為主。且菩薩所見眾生之多,難盡度者,以有我相,則見人相。人人相對,則三千界內眾生何限!且生生不已,宜怖其難盡也。殊未見眾生本自如如耳。然眾生雖多,總十二類。縱有無量,亦只十二。就十二類一一觀之,收於胎卵濕化四生而已。四生之內,不過色心二法而已。在色則不過有色無色,論心亦不過有想無想。縱到極頂,則止於非有非無。如此十二,則盡眾生界矣,又何多耶。況十二類,名為眾生。眾生色心,本是假合。既為假合,則眾生本無。眾生本無,但妄見有。茍以本無而觀眾生,則眾生本自如如。眾生既如,俱成寂滅。即此盡皆令入無餘涅槃矣,又何難哉。淨名雲,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本無我故。以有我則有人,有人則有眾生壽者。但有此四相,則不名為菩薩矣,何言度生。是故菩薩度生當觀無我。無我則無人。既無我無人,則眾生界自然寂滅。眾生寂滅,則佛果非遙。又何怖其長遠耶。是故菩薩當觀無我。下文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真菩薩也。
【疑】佛教菩薩度生,以布施為本。其所施者,皆眾生也。今眾生皆空,則所作布施,誰為受者。故下文答雲,菩薩布施,不必著眾生相。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解】此破著相之疑也。空生因聞眾生皆空,則疑。謂眾生既空,則菩薩布施,無有受者。以六塵非有,眾生本空,故云應無所住。此教不可著眾生塵相也。又伏疑云:若不住相,何以有福?故下答以離相之福更大。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解】此破著相之疑,示以離相妙行也。然菩薩布施,專為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則福不大。故世尊權指離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布施,局於有相。而眾生之相,一微塵耳。縱能獲福,其福幾何!今若正施眾生時,不見有施者受者,亦不見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輪皆空,無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議矣。故以虛空喻之。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解】此結示安心之法也。前問心不能安住,故須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觀無我為主。無我則無人,人我兩忘,則自心寂滅。自心寂滅,則一切眾生皆寂滅矣。眾生既寂,則佛不必求。此則馳求心息,取捨情忘,內外皆空,一心不動。是則名為安心之法,故結雲如。
【疑】前以布施作福,下化眾生,只為上求佛果。今既眾生相空,三輪體寂,是則因為虛設矣。無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況現見如來身相宛然,不是無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見如來也。故佛破雲。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此直指無相妙行也。空生由聞無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見如來也。此乃著佛應化之相,未見法身真體。世尊征破見相。空生領旨。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見如來。以如來所說之身,即法身也。故云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於諸法相上,見其非相,即見如來矣。不是如來法身,舍諸法之外,別有一相狀也。此則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
【疑】若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此義甚深,難信難解。遂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解】此直示佛之知見也。由前空生初執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復疑無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蓋執佛有相狀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如此,則因果俱空,人法雙泯,此義甚深,難信難解。故疑問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頗,猶可也。言說章句,即指前無相因果之說。佛答謂豈無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尋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蓋從無量千萬佛所而種善根者。所謂久種深根,乃能信耳。此等大根眾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見其所得福,已無量矣。此無相之福,勝過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無相者,能得多福耶?蓋此眾生。無復我人眾生壽者之相矣。不但無此四相,即一切有無諸相,悉皆空矣。故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此眾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離。茍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勝之若此耳。此是如來真知見力。故我教菩薩,不應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則人法皆空,頓離諸取,便起諸有矣,豈細事哉。故我常教弟子,當舍法也。然舍法即舍情,情忘則智圓矣。故曰: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雕版印刷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卷最後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鹹通九年,就是868年。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卷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這本《金剛般》卷子也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盜騙(補充:確為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應為英國考古學家馬爾科.奧萊爾.斯坦因從王圓菉處購得,上面標明:鹹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現藏大英圖書館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複製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
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元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製。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佛教珍品

古代藝術精品複製成功的訊息不斷見諸報端。而日前,由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主持的研究項目——大英博物館藏《金剛經·說法圖》的成功複製,則不得不說是百花齊放中尤為璀璨的一朵奇葩,具有重大的學術文獻和收藏價值。
《金剛經·說法圖》不同於一般的藝術作品,複製難度和學術價值相對較高。原作為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扉頁畫,繪的是釋迦牟尼佛在給孤獨園說法圖,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畫作品之一。由於年代久遠,距今已一千多年,再加上古代印刷品流傳下來的實物十分稀少,以至這幅經卷在宗教史及佛教美術史上,都有著不可取代的特殊位置。一般來說,流失國外的珍貴文物資料,難以用於深入地分析研究。此次,《說法圖》的複製,無疑給國內學者和鑑賞家一窺廬山真面目的難得機遇。

功德利益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眾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貧富貴賤都同樣看待,令他們離苦得樂。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一切人愛護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金剛經中佛令無量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而不執著已經度脫無量眾生得證聖果之功。佛教導我們有廣大胸懷,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積蓄無量陰德的功德利益。
三:金剛經中佛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導我們做一切好事之後,不要執著它的果報,其福報會擴大無數倍。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擴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四:金剛經中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教導我們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轉眼成空。不要念念計較,要康惠大眾。並且要借假修真,得證法身。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常住永樂的功德利益。
五:金剛經中佛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教導我們利益一切眾生的善法,我們加以學習,但心尚且不應該貪著我修學了善法,何況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六:金剛經中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教導我們一切法門都沒有定法,只要能利益眾生就行,所以要靈活運用。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靈活聰明的功德利益。
七:金剛經中佛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當然,無量財寶送與貧苦而救苦救難,福德甚多,這是因。於此經中能夠受持、體解一切法空、更能夠為他人說廣度眾生,當然以是聖賢境界,這是果。佛教導我們,為他人宣言本經和正法的功德無量。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八:金剛經中佛讚嘆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佛教導我們與事無諍,與人無諍,從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邊攀緣。從淺而講,即是不與人攀比,唯求不斷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九:金剛經中佛說菩薩莊嚴佛土,但不執著住在莊嚴佛土的功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教導我們要創造人間淨土,行動更應該去創造美好環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內心不邀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我們處所環境莊嚴的功德利益。
十:金剛經中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教導我們對於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淨不染,就能得證法身實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十一:金剛經中持經功德分,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教導我們要經常印發、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不要間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家業,都是得成不可思議功德。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無法計數的功德利益。
十二:金剛經中佛說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佛教導我們修學本經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負侮辱,我們本來前世造的罪業,應該墮落惡道,由於被人欺負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業,即刻消滅,並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能淨業障的功德利益。
十三:金剛經中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教導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們悟道,因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義和徹悟人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得證一切種智的功德利益。
十四:金剛經中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當下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教導我們世間變遷,不要執著眼前煩惱,自得心安。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身心安寧的功德利益。
十五:金剛經中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各人的因緣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種法門。佛教導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十六:金剛經中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教導我們只有斷煩惱,長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緣,才能得見自性如來。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清淨法身的功德利益。
十七:金剛經中佛說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佛教導我們要學會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為一切法得成於忍。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無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十八:金剛經中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教導我們應該知道世間有為之法的無常,我們要發菩提心,把佛菩薩教給我們的道理,傳給人們,使他們都能獲得利益。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最圓滿福德的功德利益。(方海權著)
《金剛經》經文《金剛經》經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