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

佛教術語,是梵語“菩提薩埵、摩訶薩埵”的簡稱。又可簡稱菩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菩薩摩訶薩
  • 舊譯:道眾生
  • 新譯:覺有情
  • 引申義:欲發無上菩提心者
  • 出處:《法華經》
舊譯,新譯,引申義,

舊譯

菩提薩埵”舊譯作“道眾生”。摩訶薩埵”,舊譯作“大眾生”。

新譯

“菩提薩埵”新譯曰“覺有情”。“摩訶薩埵”,新譯曰“大有情”。即求道果的眾生,名為道眾生——菩薩。又因求道果者通於聲聞、緣覺,為簡別彼故更曰“大眾生”。又因菩薩有高中下諸位的不同,但為特示地上菩薩故更曰“摩訶薩”。可見,菩薩與聲聞的區別,只在於發心的大心,所以有此二名。在金剛會上既舍小歸大,欲發無上菩提心之聲聞眾,豈可更以聲聞而目之也哉!是以即聲聞而菩薩也。

引申義

《法華經》中之十六王子,未聞《法華》以前止名沙彌,既聞法華之後則曰菩薩,亦即此意。故這裡的“菩薩摩訶薩”,即是不拘泥於外表所現之身形,凡是欲發無上菩提心者皆可稱為是“菩薩摩訶薩”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