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TianjinUniversity),簡稱“天大”,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天津,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定名為“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確定的16所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位列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畫”、“111計畫”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首批重點建設大學,卓越大學聯盟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成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建築老八校”之一,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將天津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截至2017年12月,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占地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2.5萬平方米;北洋園校區占地總面積243.6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萬平方米建設,於2015年9月投入使用。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33159人,其中本科生17724人,碩士研究生11410人,博士研究生4025人。有64個本科專業,3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清末/北洋大學堂時期,中華民國/國立北洋大學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學術資源,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院系設定,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校園環境,設施資源,主要景觀,天大·海棠季,文物保護單位,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文化傳統,校區地址,衛津路校區,北洋園校區,濱海工業研究院,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清末/北洋大學堂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後。甲午戰敗,舉國圖強,洋務運動實業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意識到:“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1892年盛宣懷上任津海關道後,開始籌備辦學。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
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第一屆學員畢業。1900年元月,學堂頒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由於成績最優,香港學員王寵惠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
北洋大學堂按照美國近代模式辦學,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北洋大學堂歷史圖片北洋大學堂歷史圖片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占,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至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今河北工業大學紅橋校區東院)正式複課。
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複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採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1907年開辦師範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範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中華民國/國立北洋大學時期

  • 專辦工科時期
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
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於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
  • 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又名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即天津大學)與北平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中國礦業大學)、東北大學工學院(即東北大學)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陝西城固縣古路壩。
1941年10月,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地處浙江泰順,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同期,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
  • 理工結合時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北洋廣大師生校友提出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的強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後,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
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堂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並增設了理學院,進入理工結合時期。復校後,北洋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宗旨,制定了“決不忽視窮究學理,同時注重科學套用,使理工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針,並積極付諸實施;同時,成立土木、水利、採礦、冶金和化學工程等五個工程研究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並著手招收研究生,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 建設多科性工業大學時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學在原校址正式開學複課。
天津大學校門天津大學校門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學隸屬中央教育部直接領導。此後,北洋大學進行了增強教師陣容、課程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改造後的北洋大學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學校設立理學院、工學院。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定名為天津大學。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天津大學設土木、水利、採礦、紡織、冶金、機械、電機、化工、地質、數學、物理共11個系。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開大學工學院、津沽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化學工程系,北京鐵道學院的建築工程系等院系併入天津大學;天津大學數學系、物理系併入南開大學。此後,從天津大學調出的科系還有:
抽調地質組參與組建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
抽調冶金系、採礦系金屬礦組為主體組建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
採礦系採石油組併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現中國石油大學);
航空系併入清華大學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採礦系採煤組調至中國礦業學院(現中國礦業大學);
水利系農田水利及土壤改良專業調至武漢水利學院(現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土木工程系測量專業調至武漢測繪學院(現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礦冶工程系調唐山成立河北礦冶學院(現河北聯合大學);
紡織工程系調出成立河北紡織工學院(現天津工業大學);
化學工程系造紙專業調往天津輕工業學院(現天津科技大學);
抽調電信係為主體組建北京郵電學院(現北京郵電大學);
院系調整後,天津大學遷入南開區七里台新校址。
1955年,學校重新招收研究生。
1958年又從天津大學抽調力量重新組建河北工學院(現河北工業大學)。
1959年,天津大學被定為首批16所重點大學之一。
1966年文革爆發,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影響了學校事業的正常發展。1977年全國恢復統一高考後,天津大學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科研秩序,並於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學第一批恢復了文革前直屬教育部領導的重點高校地位。
1978年,天津大學陸續建立了天大一分院、二分院、三分院、四分院。後四分院(天津大學建築分院)成為了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現天津城建大學),一、二、三分院成為了天津理工學院(現天津理工大學)。
1979年,天津大學提出了把學校辦成理工結合的綜合性大學的建設目標,調整系科設定,興辦理科專業和理工結合的新專業,加強基礎理論和技術基礎。
1981年10月,國務院決定高等學校實施學位制並授權天津大學為學位授予單位;同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1984年,教育部批准學校為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高校。
1980年,天津大學舉行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校慶―85周年慶典。1983年學校成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系。
  • 向綜合性大學發展時期
1995年5月,天津大學通過國家“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中國首批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19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全校師生員工和2萬餘名海內外校友參加了這一盛大慶典。百年校慶之際,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榮毅仁等分別題詞,李瑞環、李嵐清吳階平孫孚凌等出席慶典。
天津大學從1997年始推行學院制改革,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將原有的辦學系和所組建為11個學院。同時,從1985年起學校即開始試行有計畫、有指導的學分制,在此基礎上,學校又進行了專業結構調整,注重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學科交叉與綜合。
2000年,入選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
2001年,首批獲準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9年,天津大學化工專業通過“Master Level”國際認證,天津大學化工專業成為國內高校首家通過IChemE認證,也成為亞洲僅有的兩所通過“Master Level”認證的高校。同年,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成立。
2010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同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名單。
2011年,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協定共建天津大學。
2013年,由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為牽頭單位組建的“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全國首批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名單。同年,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開工建設,2015年一期投入使用。
2014年,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的MBA、EMBA、MPA專業學位教育項目通過世界三大商科教育認證機構之一AMBA的認證,成為國內首所三個項目均通過認證的高校。同年,以天津大學套用數學中心為基礎的天津套用數學中心獲批成立,成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上海數學中心之後第三個以省市命名、設在高校的數學中心。同年,天津大學相繼成立天津市能源研究中心、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國際工程師學院。同年9月,國家能源局倡議、天津大學牽頭的“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一屆能源部長會議上正式成立。
2015年2月3日,天津大學聯手中科招商集團掛牌成立“宣懷學院”。
2016年12月29日,學校在北洋園校區召開大會宣布重新整合理學院、成立數學學院。
2017年5月25日,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7月2日,學校與天津市天津醫院簽署全面合作關係協定,並掛牌天津大學天津醫院。8月23日,天津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共同簽署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定和共建“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備忘錄。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1月,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2018年1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9日,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揭牌成立,此為全球首個新工科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交流基地。5月16日,天津大學智慧型與計算學部揭牌成立。10月,《2017-2018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發布,天津大學在高校社會影響力榜單排名第九,高校媒體影響力榜單排名第九,高校新媒體影響力榜單排名第六。11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11月29日,天津大學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12月1日,天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福州市政府、福建省教育廳在福州簽訂合作辦學協定,天津大學福州國際校區落戶濱海新城。12月9日,天津大學醫教聯合體成立,學校與天津市海河醫院天津市兒童醫院天津市環湖醫院天津市胸科醫院天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簽署全面合作關係協定,合作共建附屬醫院。
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揭牌儀式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揭牌儀式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01年-2013年,學校有3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415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
2006-2010年,天津大學科技總經費達到37.7億元,比“十五”期間翻了一番;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有14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011年,學校科技總經費達15.05億元;2012年科技經費總量18.08億元。
2012年,學校簽訂千萬元以上大項目達到30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319項,總資助額度達到21114萬元,授權專利622項(其中發明540項)。2011年-2013年,學校取得千萬元大項目74項,其中億元級項目3項;獲批“973”計畫項目10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4項;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6.4%,2013年達到1716項,2項發明專利獲2013年度天津市專利金獎,1項發明專利獲得第十五屆中國專利優秀獎。2015年,科技經費總量22.15億元,新立千萬元以上大項目18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312項,獲批直接經費20195.90萬元,間接經費3518萬元,授權專利916項,其中5項發明專利獲得第十七屆中國專利優秀獎,全國排名第一。5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天津大學均為第一完成單位,1項成果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7項成果獲天津市科學技術獎,17項為第一完成單位,其中7項一等獎。1項成果榮獲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2013年公布的2012年度科技論文統計中,學校被SCIE、EI、CPCI-S收錄論文數分別為1626篇、1805篇、722篇,515篇論文被評選為表現不俗的論文。據中信所發布數據, 2014年度我校SCI收錄論文2450篇,EI收錄論文2495篇;據學校圖書館數據,2015年我校SCI收錄論文數2661篇,一二區論文比重達到44.3%。
1999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中國首批1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2001年,天津大學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共建的天津大學科技園正式掛牌。2015年度,與省、市、區新簽訂科技合作協定5個,新增校企聯合研發機構11個,目前已建立校企聯合研發機構47個。

科研平台

截止2015年末,學校建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科技成果重點研究推廣中心,1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8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重大專項分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
自“2011計畫”實施以來,天津大學把握機遇、統籌規劃,以學校優勢創新資源為依託,在建設好首批“2011計畫”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的同時,又相繼牽頭組建了中國傳統村落與建築遺產保護協同創新中心測量科學與高端儀器協同創新中心、高效環保內燃動力協同創新中心等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大學國家級、省部級主要科研機構一覽
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能源局科研機構
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APEC Sustainable Energy Center-APSEC)(天津大學牽頭)
天津市科研機構
天津套用數學中心
天津市能源研究中心
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
港口水工建築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業結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文物重點研究基地
文物建築測繪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陶瓷與加工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光電信息技術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電力系統仿真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港口與海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定量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微光機電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機構理論與裝備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濱海土木工程結構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智慧型電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先進燃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中低溫熱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形狀記憶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輕型動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綠色精製過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水利工程仿真與安全監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微納製造與測量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市電力系統仿真控制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生物分子與製藥工程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港口與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套用催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現代工程力學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低維功能材料物理與製備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過程檢測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生物醫學檢測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建築物理環境與生態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土木工程結構及新材料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材料複合與功能化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現代連線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膜科學與海水淡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現代藥物傳遞及功能高效化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非線性動力學與混沌控制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裝備設計與製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室內環境質量監控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複雜管理系統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認知計算與套用重點實驗室
參考資料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12月,天津大學圖書館館藏紙本263.91萬冊,電子資源資料庫189個,電子圖書112萬冊, 中外文期刊8251種。引進中外文資料庫46種,涵蓋中文全文電子期刊近萬種,西文全文電子期刊8000餘種;建成了教學參考書資料庫、中國古建築圖片資料庫等49個特色文獻資料庫。
  • 學術期刊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CSSCI收錄
《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月 刊,Ei收錄
《天津大學學報(英文版)》雙月刊,Ei收錄
《管理科學學報》月刊,CSSCI收錄
《系統工程學報》雙月刊
《燃燒科學與技術》雙月刊,Ei收錄
《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雙月刊,Ei收錄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內燃機學報》
《小型內燃機與機車》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457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雙聘院士17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56人,天津市“千人計畫”入選者13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2人,“973”首席科學家有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2人,“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4人,具有正高以上職稱的教職工762人,教授697人。有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
天津大學天津大學
  • 兩院院士
類別姓名簡介姓名簡介
著名化工蒸餾專家
著名流體力學專家
著名建築學家
著名生物物理學家
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
著名水利工程學家
著名化工工業結晶專家
著名製藥工程專家
著名一般力學專家
著名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
著名水利工程學家
著名感光材料專家
著名內燃機專家
雙聘院士(部分)
工程院海岸動力及海岸工程專家
工程院通信工程專家
工程院化學工程與設備專家
工程院藥代動力學專家
科學院實驗血液學專家
工程院水利工程專家
工程院水利工程專家
侯立先
工程院環境工程專家
著名血管外科專家
病毒學專家
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
  • 國家級教學團隊(14個)
序號團隊名稱帶頭人年份
1
化學工程教學團隊
王靜康
2007
2
光學與光電子技術教學團隊
郁道銀
2007
3
力學教學團隊
亢一瀾
2008
4
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教學團隊
葉聲華
2008
5
工科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田宜靈
2008
6
精細有機合成化學及工藝學課程教學團隊
馮亞青
2009
7
製藥工藝學教學團隊
元英進
2009
8
中國古建築測繪教學團隊
王其亨
2009
9
化工專業實踐教學團隊
張金利
2010

院系設定

截至2017年12月,天津大學設有21個二級學院、64個本科專業。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工程力學、工業設計
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
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天南大合辦)、生物醫學工程
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
微電子學院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
建築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船舶與海洋工程、工程管理(第二學士學位)、
建築學院
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環境設計
化工學院
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學)
分子科學與工程(天南大合辦)、套用化學(工)、食品科學與工程、製藥工程
管理與經濟學部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保密管方向)、工業工程
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電子商務、物流工程、金融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
理學院
套用物理學、套用化學
外國語言與文學學院
漢語言文學、英語
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藥學
教育學院
教育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職教師資班)、公共事業管理(第二學士學位)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體學院
軟體工程、動畫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
海洋技術海洋科學
法學院
法學
數學學院
數學與套用數學
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智慧型醫學工程
資料來源:

學科建設

在學科建設上,天津大學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學校設有工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醫學、文學、法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覆蓋21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天津市重點學科27個。2018年5月,獲準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
  • 國家重點學科
註: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未列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已覆蓋的21個二級學科
天津市重點學科(27個):教育學、數學、化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風景園林、軟體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一級學科碩士點
類別學科名稱
人文社科類
哲學
套用經濟學
法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教育學
理學
數學
物理學
化學
生物學
工學
力學
機械工程
光學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電氣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建築學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船舶與海洋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城鄉規劃學
風景園林學
軟體工程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藝術學
美術學
設計學
醫學
藥學
  • 一級學科博士點
類別學科名稱
理學
數學
化學
生物學
工學
力學
機械工程
光學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電氣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建築學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船舶與海洋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城鄉規劃學
風景園林學
軟體工程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職業技術教育學
博士後流動站(23個)
化學
力學
機械工程
光學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電氣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
控制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建築學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船舶與海洋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工商管理
數學
城鄉規劃學
  • 學科排名
在2014年6月《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公布的亞洲大學排名中,天津大學位列內地高校第11名。
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2009-2011年學科評估結果中,天津大學共23個學科參評,14個學科(約60%)進入全國前10,較上一輪增加2個。8個學科(約35%)進入全國前5,較上一輪增加1個。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再次蟬聯全國第1,實現三連冠;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由上輪第8升至全國第2;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和建築學等3個學科分別位居全國第3;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4;水利工程和風景園林學等2個學科分別位居全國第5。
天津大學校園建築天津大學校園建築
學科名稱第三輪排名學科名稱第三輪排名
1
環境科學與工程
8
管理科學與工程
2
力學
9
儀器科學與技術
3
生物醫學工程
12
光學工程
3
材料科學與工程
14
建築學
3
軟體工程
16
船舶與海洋工程
4
工商管理
17
水利工程
5
17
風景園林學
5
控制科學與工程
1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6
機械工程
18
城鄉規劃學
6
信息與通信工程
20
8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6
土木工程
8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學校按照“形上形下、達材成德”的理念,致力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個;國家級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特色專業2個。
天津大學擁有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13種(參編2種);並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是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入選學校。2011年,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入選教育部15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6個)
批次專業名
第一批
電子科學與技術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工商管理
電子信息工程
第二批
化學工程與工藝
建築學
測控技術與儀器
工程管理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數學與套用數學
第三批
材料科學與工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土木工程
製藥工程
船舶與海洋工程
第四批
套用化學
信息工程
水利水電工程
工程力學
第六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熱能與動力工程
通信工程
軟體工程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第七批
生物醫學工程
環境工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1
電工學
王萍
22
材料力學性能
王吉會
2
材料力學
亢一瀾
23
理論力學
賈啟芬
3
製藥工藝學
元英進
24
工程振動與測試
劉習軍
4
通信原理
侯春萍
25
無機化學(工科)
崔建中
5
化學工藝學
米鎮濤
26
弧焊電源及控制
胡繩蓀
6
精細有機合成化學及工藝學
馮亞青
27
工程成本規劃與控制
王雪青
7
質量管理
何楨
28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張世昌
8
金屬工藝學
楊玉虎
29
測控電路
張國雄
9
基礎工業工程
齊二石
30
化工分離過程
姜忠義
10
光電圖像處理
劉文耀
31
中國古建築測繪
王其亨
11
精密機械設計基礎
裘祖榮
32
鋼結構
丁陽
12
建築設計基礎
彭一剛
33
生物醫學光子學
趙會娟
13
電視原理
侯正信
34
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
陳樹昌
14
化工原理及實驗
賈紹義
35
管理統計學
劉金蘭
15
運籌學
吳育華
36
合金固態相變
趙乃勤
16
電路基礎
孫雨耕
37
有機化學(工科)
張文勤
17
工程光學
郁道銀
38
光電子技術
姚建銓
18
國際工程契約管理
張水波
39
化工設計
王靜康
19
大氣污染控制
陳冠益
40
材料現代研究方法
杜希文
20
計算機網路基礎
孟昭鵬
41
水工建築物
張社榮
21
物理化學
周亞平
42
反應工程
辛峰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6 個):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實踐教學中心、力學工程實驗中心、電氣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實驗中心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中心(註:上述6箇中心2012年又獲批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 個):天津大學-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天津大學-天津渤海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心、天津大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大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學-北京京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
序號負責人項目名稱年份
1
葛寶臻
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
2007年
2
余建星
理工類跨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07年
3
黃田
機械與力學類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2007年
4
徐可欣
光電與測控類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2007年
5
王成山
電氣與自動化類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2007年
6
曾堅
建築與規劃類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2007年
7
元英進
化工與生物類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2007年
8
侯春萍
工科高層次班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2007年
9
練繼建
水土與環境類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2007年
10
崔振鐸
材料與化學類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2007年
  • 教學成果
2001年-2009年,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9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21項。
天津大學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2001-2009年)
序號
項目名稱
等級
年度
1
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一等獎
2009
2
化工類多元化和國際化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
一等獎
2009
3
化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改革的研究與實施
一等獎
2005
4
獨立辦學、緊密合作,創新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一等獎
2005
5
高等化學資源共建共享平台*
一等獎
2005
6
面向21世紀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等獎
2001
7
面向21世紀熱工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等獎
2001
8
化工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一等獎
2001
9
理工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二等獎
2009
10
“三三”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二等獎
2009
11
《工程光學》精品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二等獎
2009
12
材料類複合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綜合改革與實踐
二等獎
2009
13
國家“十五”規劃教材《水工建築物》(教材)
二等獎
2009
14
強化化工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二等獎
2009
15
生物工程與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二等獎
2009
16
學研互動的大化工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二等獎
2009
17
面向21世紀兩套工科精品教材—《物理化學》與《無機化學》(教材)
二等獎
2005
18
工程實踐教學新體系和機械工程訓練中心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二等獎
2005
19
電路網路課程的建設
二等獎
2005
20
實驗教學實施體系的建構與管理
二等獎
2005
21
製藥工程本科專業建設研究
二等獎
2005
22
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二等獎
2005
23
高職高專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二等獎
2005
24
國際工程市場學(教材)
二等獎
2001
25
面向21世紀工科基礎化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
二等獎
2001
26
面向二十一世紀培養高素質儀器儀表類人才
二等獎
2001
27
全面提高綜合質量爭創更大社會效益的中國古建築測繪實習改革
二等獎
2001
28
工科基礎課程化工類系列CAI課件的研究與開發
二等獎
2001
29
工科基礎力學系列課程創新體系改革與建設
二等獎
2001
在各類競賽中,天大學子相繼獲國際基因工程機器設計大賽(iGEM)2007年總決賽金牌,與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名校同獲大賽最高獎;2012年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亞洲區決賽金牌;2010年 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全球決賽中獲得國際一等獎;2011年世界總決賽與麻省理工學院並列全球第 27名;2014年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冠軍(非數學專業類)。

合作交流

截止2015年12月,天津大學有各類留學生2423人,來自122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35個國家和地區的152所高校、研究機構及公司簽署協定。在海外成立了3所孔子學院,分別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和法國尼斯大學孔子學院。學校為“中國-東協工科大學聯盟”秘書處所在單位,“卓越大學聯盟”成員高校,“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學聯盟”合作高校。
天津大學牽頭籌建APEC可持續能源中心,並受中國國家能源局委託負責中心管理。APSEC於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寫入《北京綱領》,是亞太地區能源可持續合作與發展的機制與平台。

校園環境

天津大學環境優美,擁有青年湖、敬業湖、友誼湖、愛晚湖四個大型湖泊,北洋廣場等三個休閒廣場,花團錦簇,是典型的花園式校園;擁有26座教學樓,兩個國際標準的綠茵足球場,國際標準的游泳館以及嶄新的大型體育館。

設施資源

截至2015年末,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占地總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2.5萬平方米,有兩座總建築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北洋園校區有一座4.3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兩校區館藏書刊總量180多萬冊,電子資源資料庫近200個,另有多種音像及微縮資料等。
天津大學新校區效果圖天津大學新校區效果圖
天津大學北洋園新校區總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一期建設面積89萬餘平方米,包括主樓、行政樓、綜合實驗樓、圖書館、體育館、教職工活動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及各學科組團等22個組團, 2015年基本建成。(詳見“天津大學新校區”及天津大學新校區建設網站
2015年9月12日,被天津大學師生稱作新校區“最美建築”的學校新圖書館正式投入使用。

主要景觀

天津大學主要景觀/建築一覽
敬業湖
友誼湖
主校門(東校門)
北洋大學堂(北洋紀念亭)
主樓(第九教學樓)
圖書館
科學圖書館
北洋游泳館
大學生活動中心
第26教學樓
天南大聯合研究大廈
王學仲藝術研究所
馮驥才藝術研究院

天大·海棠季

每年四月,海棠花盛開之時,天津大學會啟動“天大·海棠季”活動,舉行校園開放日及海棠季系列活動,邀市民、各地遊客入校賞海棠花。“海棠季”已逐漸成為天津大學的一種文化象徵。

文物保護單位

天津大學建築群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於2013年1月10日正式獲批成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天津大學建築群包括主樓(九樓),第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一教學樓,土建館、內燃機大樓、圖書館(北館)、體育館、第三學生食堂,1950-1960年代建成的學生宿舍區、六村教職工宿舍等,內部歷經多次裝修,保存完好,至今仍為辦公、教學、居住之用。這些建築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樓為中國傳統歇山式大坡頂,飛鴿形的鴟吻和琉缸磚清水牆面,建築造型雄偉氣派、技藝精湛。
天津大學建築群的主樓是1954年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創始人徐中教授設計的。該建築坐北朝南,分台基、主體、屋頂三段,建築前的月台台階直通位於第二層的主入口。山頂、屋脊及比例精確的門窗等建築風格洗鍊端莊,奠定了該建築為天津大學群樓之首的地位。在總平面布局上,該樓位於第五和第六教學樓之間偏北方向,三建築呈“三足鼎立”之勢。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
副校長
副校長
副校長
副校長
王樹新(試用期一年)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校長
張鳳寶(試用期一年)
黨委副書記
趙美蓉
黨委副書記
雷鳴
信息來源:天津大學官網

歷任領導

時期
姓名
職務
任期
姓名
職務
任期
北洋大學堂
1895.10-1912.1
督辦
1895.10-1896.10
校長
1895.10-1896.10
督辦
1896.10-1903
督辦
1903-1904
督辦
1904-1907
督辦
1907-1908
督辦
1908-1910
督辦
1910-1911
總辦
1897-1902
蔡紹基
總辦
1902.8-1903.6
錢嶸
總辦
1903.6-1903.8
沈桐
總辦
1904.9-1905.1
監督
1905.2-1906.1
監督
1911.12-1912.1
監督
1906.1-1911.12
北洋大學校時期
1912.1-1913.2
徐德源
校長
1912.1-1913.3
1913-1928.7
蔡儒楷
校長
1913.2-1914.3
校長
1914.3-1920.1
校長
1920.1-1924.8
校長
1924.9-1928.7
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
校長
1928.7-1929.6
國立北洋工學院
1929.7-1938.7
茅以升
院長
1929-1930.6
院長
1930.7-1932
院長
1932-1938.7
西北工學院
李書田
籌委會主任
1938.7-1939.2
院長
1939.2-1943.10
院長
1943.10-1946.5
泰順北洋工學院
1942.12-1946.5
院長
1942.12-1946.5
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
1944-1946.5
李書田
院長
1944-1946.5
國立北洋大學時期
1946.5-1951.9
茅以升
校長
1946.5-1948.8
校長
1948.8-1949.4
校長
1949.4-1951.9
天津大學時期
劉錫瑛
校長
1951.9-1952
校長
1952-1957
校長
1957-1966
校長
1977-1978
校長
1978-1982
校長
1982-1986
校長
1986-1993
校長
1993-1997
校長
1997-2006
校長
2006-2011
校長
2011-2016.9
校長
2016.9-2019.02
信息來源:天津大學2014年官網

文化傳統

  • 校訓
天津大學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趙天麟首倡。趙天麟任校長期間(1914-1920)總結北洋大學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趙天麟以這四個字首倡於北洋大學。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科學技術知識,端正學風。
趙天麟堅持嚴字當頭,以講求高質量為教學目標。他在1925年北洋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祝詞中寫到:
天津大學校訓天津大學校訓
形上形下,聚精會神。人文淵藪,日新又新。
猥長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實事求是。
憶當髫稚,蛾術於斯。歸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學相承,淵源接續。從事此間,厥情最篤。
別來數稔,時復念茲。達材成德,與有榮施。
雲霞蒸蔚,盛會欣逢。洋洋學海,萬派朝宗。
這一段祝詞是趙天麟辦學思想的回顧和總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抱負。
天津大學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並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天津大學繼承了北洋大學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恪守“實事求是”的校訓。
  • 校慶
天津大學以每年公曆10月2日為校慶日。
  • 校色
天津大學校色為“北洋藍”(C100,M80,Y0,K30),代表理性、沉穩、效率、科技。
  • 校徽
天津大學校徽於1990年確定,設計者為設計院郭泉。
校徽外形為圓形,取自《淮南子·主術訓》“智圓行方”之意。校徽中間“1895”字樣為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創建時間,盾形為原來北洋大學校徽的概括,二者說明了天津大學前身為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學。英文為“TIANJIN UNIVERSITY(PEIYANG UNIVERSITY)”亦為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英文翻譯。校徽外為齒輪,象徵天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
  • 校歌
天津大學校歌》,又稱北洋大學校歌,誕生於1935年,為紀念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建校40周年而譜寫。校歌作者蕭友梅廖輔叔。校歌總結了北洋大學興學育人、實業救國的歷程,激發北洋學子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精神與優良傳統。
天津大學校歌天津大學校歌
歌詞為: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
悠長稱歷史,建設為同胞。
不從紙上呈空談, 要實地把中華改造。
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
望前驅之英華卓犖,應後起之努力追蹤。
念過去之艱難締造,願一心一德共揚校譽於無窮。
百廿郵票
2015年10月2日我國發行《天津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紀念郵票1枚(右圖)。
天津大學

校區地址

衛津路校區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郵編:300072

北洋園校區

地址:天津市津南區雅觀路135號
郵編:300350

濱海工業研究院

地址:天津市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嘉陵江道48號
郵編:300460

知名校友

  • 政界
姓名
簡介
姓名
簡介
吳 德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天津大學原校長
橋樑專家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
革命先驅,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廣州起義主要領導人
法學家 曾任民國國務總理
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
徐 謨
聯合國海牙國際法院首位中國大法官
外交家 曾任民國國務代總理
民國“四大家族”代表之一
北洋政府鹽務總署署長
民國交通銀行董事長
民國交通部部長
曾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
曾任國民黨中統局長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委員長
原國務院國資委主任
原天津市市長
儲 波
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原吉林省委書記
原核工業部部長
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原社保部副部長
天津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會長
天津市副市長
天津市副市長
河北省高級法院院長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
河北省政協副主席
楮 平
全國工商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交通部原副部長
建設部原副部長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四川省原副省長
河南省政協原副主席
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
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
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民革中央原副主席
新疆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
江西省政協原副主席
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河北省政協原副主席
煤炭工業部原副部長
楊 輝
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
河北省省政協副主席
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
國家安全部原副部長
水電部原副部長
恆玉珊
物資部原副部長、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兼秘書長
水電部原副部長
冶金部原副部長
石油部原副部長
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
北京市政協原副主席
海南省政協副主席
天津市原常務副市長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
海南省原常務副省長
安徽省政協原副主席
浙江省政協原副主席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副主席
遼寧省政協原副主席
紡織部原副部長
全國總工會原書記處書記
北京市人大原副主任
水利部原副部長
河北省政協主席
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
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長
貴州省委常委、紀委書記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河北省檢察院原檢察長
中國標準化協會理事長、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原主任
審計署總經濟師
王 波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
國務院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
天津市原副市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
寧夏自治區人大原副主任
湖北省黃石市市長
河南省鶴壁市市長
河南省安陽市委書記
河南周口市委書記
河南省體育局局長
黑龍江省大慶市市長
河北省衡水市市長
河北省邢台市市委書記
北洋政府農商總長,王光美、王光英之父
原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副書記
  • 科研界
姓名
簡介
姓名
簡介
地質學家
中科院院士、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
數學家,原東南大學校長
中科院院士、冶金專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
中科院院士 雷射與非線性專家
“兩彈一星”功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著名法學家
中科院院士 機械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核材料、材料科學家
中科院學部委員、化工專家
水利學家
物理學家
李署森
教育家
崔 愷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兩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汕頭大學執行校長
中科院院士、冶金專家,原東北工學院院長
中科院院士、材料專家 上海交大原名譽校長
中科院院士、冶金專家
中科院院士 國家測繪局科技委主任
中科院院士、鋼鐵冶金專家
張 維
中科院院士、力學專家
中科院院士、原北京郵電學院院長
中科院院士傅家、原清華大學校長
中科院院士、中國首席內燃機專家、原天津大學校長
中科院院士、物理冶金學家
中科院院士建築專家
中科院院士 結構疲勞專家
南開大學原校長 物理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原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地震與防災工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發電工程與設備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紙漿造紙工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鋼鐵冶金專家
余建章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地質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北工大原校長
中科院院士 金屬缺陷與電子結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紡織工程科技專家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017年當選)、密西根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
藥物化學家 軍事醫學科學院原副院長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 經濟學家
電子信息學家 中國數位訊號處理領域的開拓者和先行者之一
揭曾佑
農田水利學家 中國現代農田水利學科的重要奠基人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
劉 穎
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原副院長
新中國水文高等教育奠基人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合併武漢大學)原院長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合併重慶大學)原院長
周 楫
西安公路學院(現長安大學)原副院長
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大)原院長
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院長
何 振
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華澤澎
石油大學(華東)黨委書記
呂方潤
河北理工大學原黨委書記
內蒙古工業大學原校長
北京物資學院原副院長
湖南大學原黨委書記、原副校長
湖南大學原副校長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所長、黨委書記
鄭 剛
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校長
汪仁樹
哈爾濱科技大學(現哈爾濱理工大學)原校長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院長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同濟大學原副校長
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
石家莊鐵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天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原校長
李 軍
石家莊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戎 賢
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
河北聯合大學副校長
北京化工大學原副校長
天津理工大學副校長
天津理工大學副校長
張 樺
天津理工大學副校長
張 維
天津財經大學副校長
深圳大學副校長
中原工學院副院長
南京郵電大學原副校長
石家莊鐵道大學副校長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院長
天津工業大學副校長
張 瑾
青島工學院副院長
天津商業大學副校長
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
內蒙古工業大學副校長
  • 企業界
姓名
簡介
姓名
簡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中國核工業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李 躍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經理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中國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裁
中國銀河金融控股集團董事長 銀河證券董事長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原總經理
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中國華能集團原副總經理
中國一汽集團副總經理
姚發海
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副總經理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
濰柴動力集團董事長
中國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中國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黃兆鑾
中國一汽原廠長
三峽工程總公司副總經理
陳毅松
德意志銀行原副總裁
毛庭安
泰國U航空中國部總裁
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南方航空副總經理
中國醫藥集團副總經理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副總裁
譚 強
信誠人壽總經理
西南證券總裁
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吳 峻
華潤醫藥集團副總裁
國家開發銀行原總經濟師
寶鋼集團副總經理
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工程師
高明祥
東風汽車公司原黨委常務副書記
中化國際副總經理
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總經理
王 勇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公司總經理
周學仲
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總裁
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副總裁
王 濤
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副總裁
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總工程師
  • 軍界
姓名
簡介
姓 名
簡介
中將、 二炮原副司令
周錫禎
少將 空軍工程學院原院長
少將 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原院長
副兵團職,海軍指揮學院原顧問
少將 海軍工程學院原院長
少將 通訊工程學院原院長
少將 總參通信部原局長
戴敬升
少將 65集團軍原副軍長
趙生亞
少將 解放軍防化專家
少將 解放軍理工大學副校長
少將 總後勤部基建營房部部長
少將 北京軍區聯勤部副政委
少將 海軍某海防工程中心主任、海防工程專家
少將 總裝備部通用裝備保障部部長
  • 其他
姓名
簡介
姓名
簡介
著名詩人
實業家
愛國僑領、香港華僑華人總商會會長
香港工程師學會原會長
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總設計師
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主設計師
著名作家
第四屆中國十大女傑
著名作家
科龍集團原董事長
“中國合作運動導師”
散文家
通俗文學作家
中國書協原副主席、著名書畫家
向 梅
著名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