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它誕生於中國歷史上不尋常的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一時間,資產階級改良派要求維新變法的思潮日益高漲。

在這種形勢下,曾經支持過主戰派的光緒皇帝在洋槍洋炮的開導下,特別是受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的影響,再加上對慈禧太后獨攬大權和身處逆境的不滿,促使他尋找一條要求變法維新,自立圖強的道路。天津是中國北方維新變法的重要基地,相當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回響維新變法,並努力付諸實踐。

1951年9月,北洋大學河北工學院合併,定名為天津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洋大學堂
  • 校訓:科教救國,實業興邦
  • 創辦時間:1895(清光緒二十一年)
  • 創始人李鴻章
創辦過程,教學模式,教學質量,生源質量,發展歷程,歷史意義,

創辦過程

盛宣懷,這位鼎力協助李鴻章在天津發展洋務運動的實業派,是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人。
他在洋務運動的實踐中感到“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1892年盛宣懷上任津海關道後,就開始籌備辦學。三年後,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他向李鴻章稟請具奏。由於李鴻章調入內閣辦事,盛宣懷又於1895年9月19日(光緒二十一年八月一日)通過新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昭上奏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設立一所新式學堂。1895年10月2日(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光緒皇帝在奏摺上御筆朱批“該衙門知道”欽此。“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正式創建,校址在天津大營門外的梁家園。1896年,更名為北洋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
1900年,北洋西學堂成為八國聯軍德意志帝國的兵營,教學因此中斷。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將北洋大學堂在天津西沽武庫舊址復校。

教學模式

北洋大學堂創建後,由盛宣懷親自任督辦兼名譽校長,他以“科教救國,實業興邦”為宗旨,聘請美國教育家丁家立出任總教習。生於美國又在柏林大學獲神學碩士學位的丁家立,由於對西方大學的熟知,再加上他於1886年在天津英租界創辦了一所不帶宗教色彩的“中西書院”,在社會上獲得一定聲譽,盛宣懷對他倍加賞識。
北洋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以近代的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教育模式為藍本,進行專業設定,課程安排和學制規劃,以培養高級人才為辦學目標。
創建之初,北洋大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和二等學堂。頭等學堂為大學本科,二等學堂為預科。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分級設學之始。頭等學堂即大學本科,學制四年,分基礎課和專業課。基礎課有20餘門課程,專業課分五個專業:工程學、電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共30餘門課程。
二等學堂是"中國最早的新式公立中學堂”。該學堂招收13至15歲學生入學,修業年限為四年,主要課程有:英文、數學、朗讀、各國史鑑、地輿學、格物書、平面量地法等20餘門課程。

教學質量

清政府特別是袁世凱對北洋大學堂十分重視,先後聘請過50多位外國專家和教授。在清末民初,北洋大學堂是直隸的最高學府,名聞中外,培養了許多人才。

生源質量

學生生源從天津、上海、香港等地招收,任課教師多為中外碩學鴻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學者任主課,教材也多採用外文原版。此外,北洋大學堂還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保證能夠實現培養高層科學人才的目的。由於治學嚴謹,校風樸實,當時北洋大學與哈佛、耶魯相伯仲,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因而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
北洋大學堂從1895年至1911年共有畢業或肄業生518人,其中資送出國52人(不包括自費留學生)。該校為我國近現代科技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奠基的專家學者,他們多為國家社會所倚重,對採礦、冶金、土木、水利、機械工程、鐵路交通、財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中共早期領導人張太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五四”運動天津各界聯合會副會長馬千里,海牙國際法院大法官徐謨,著名詩人徐志摩,中國奧運之父王正廷等,都是北洋大學的畢業生。

發展歷程

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奏請光緒皇帝批准,在天津創建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校址設在天津大營門外梁家園博文書院。
1896年,更名為北洋大學堂。
1902年,校址遷西沽。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奉命更名為北洋大學校。
1913年,改稱國立北洋大學
1914年-1920年,趙天麟任校長,提出“實事求是”的校訓。北洋大學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
1917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國民黨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
1934年,設立工科研究所,並於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授予碩士學位。
1937年,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北洋大學西遷, 組建西北聯合大學。
1945年,抗戰勝利。教育部函令恢復北洋大學。
1946年5月,北洋大學復校,學校下設理、工兩個學院,共12個系。
1951年9月,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定名為天津大學,直屬中央教育部。並校後,全校共設11個系。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列為規模最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
1978年,恢復全國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同年,根據教育部通知,開始招收研究生。
1984年12月,成立研究生院,為我國大學中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之一。
1995年5月,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我國首批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
1995年10月2日,成功舉辦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百年校慶慶典。
1997年,學院制改革順利完成,全校設有13個學院。
1999年,教育部組織專家組對天津大學本科教學評價工作,結論為優秀。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簽定重點共建協定,天津大學進入國家建設若干所國內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的行列。
2001年6月,經過“九五”期間的努力,天津大學全面、高質量地完成“211工程”首期建設任務,通過教育部專家組驗收。
2002年1月,經通訊評議、專家答辯、教育部行政審核,我校共有13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2年10月,教育部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對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論證。

歷史意義

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不僅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的產生,為我國高等學校初創時期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示範作用,更重要意義在於:它結束了中國延續長達一千多年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專制主義教育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航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