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

天津大學新校區,位於天津市,又稱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位於天津海河中游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占地3750畝,總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是國家級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實驗區、教育部直屬高等教育示範區。

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一期建設面積83萬平方米,包括主樓、行政樓、綜合實驗樓、圖書館、體育館、教職工活動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及各學科組團等21個組團, 2015年基本建成。

新校區一期建成後,12個學院(部)以學科組群的形式實現整體搬遷,在校學生規模將達到18000人,教學科研主體功能將向津南新校區集中。衛津路校區將成為高端培訓、醫工結合、新興學科培育的特色基地、軍工科研項目的研發基地及開發電子信息和文化創意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基地。

基本介紹

校區介紹,總體規劃思路,選址及周邊,項目布局,項目組團介紹,大事記,綠色校園建設,

校區介紹

依據天津大學新校區總體規劃,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250公頃。新校區建築面積將達到155.07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147.34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7.73萬平方米。新校區整體建成後,天津大學新校區在校生規模將達到36000 人(其中,本科生15311 人、碩士生9614人、博士生2404人、留學生2671 人,進修生、乾訓生6000 人)。新校區主要建設教學樓、圖書館、綜合教學實驗樓、學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等各類教學、生活設施等。
天津大學新校區將建成一個以湖泊、人工濕地為核心的水體生態校園,各建築依水而建,形成富有特色的湖畔水景校園。以“學科帶+功能帶”為基本建設模式的新型規劃模式包括工科學科一帶、工科學科二帶、基礎學科帶、文理學科帶和行政對外功能區、教學實驗功能區、體育教學功能區、學生生活功能區、體育休閒功能區等,充分滿足師生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同時,新校區還將建立百年名校的歷史文化長軸。
2015年新校區一期建成後,學校將按照跨校區、校區內和新生報到三部分劃分時間節點、分步實施搬遷工作。其中跨校區搬遷範圍為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建工學院、化工學院、材料學院、環境學院、理學院、文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學院、求是學部(不含電工電子方向三、四年級本科生)的全體學生;精儀學院、自動化學院、信息學院2014級本科生。15個跨校區搬遷學院(部)的2015級本科新生到新校區報到;12個搬遷學院(部)的2015級研究生新生到新校區報到。
截至2014年7月,新校區各項建設工作加快推進,國撥項目全面進行裝修工程,融資建設項目分別進行主體結構及二結構施工。新校區共50餘萬平米建築主體結構封頂。
圖書館組團牆面抹灰及屋面防水均完成至90%,地面墊層完成20%;綜合教學實驗樓外牆頁岩磚砌築45%,門窗幕牆安裝10%;機械教學組團裝修工程完成50%,窗主框安裝完成60%。融資建設項目北區、中區、南區、碩士、博士生活組團,第二教學樓、計算機軟體教學組團、化工材料教學組團北區建築等30餘萬平方米進行二結構砌築及內牆抹灰施工,學生生活組團8月中旬開始裝修工程;第一教學樓、學生活動中心、第三及第五食堂約3萬平米主體結構施工進入尾聲;主樓、水土建教學組團、東區生活組團、行政管理中心、綜合體育館部分建築進行地上主體結構施工,部分處在基礎施工階段。基礎設施配套工程有序推進。
預計至2014年11、12月,機械教學組團、綜合實驗樓將全面竣工,圖書館、部分學科組團及大部分學生宿舍建築完成裝修工程。2013年內,校內道路、橋樑建設相繼推進,中心河、湖泊陸續開挖,景觀、綠化工程進一步完善,新校園雛形初顯。2015年的4-8月份,其餘項目陸續竣工交付使用,根據學校安排,2015年120周年校慶活動將在新校區舉辦,首批遷入新校區的學院將於2015年暑期實現入駐。

總體規劃思路

新校區的規劃建設將與學校的改革發展相結合,本著穩定規模、調整結構、提高質量的思路,大幅提升學校高端人才的培養能力,增加博士生、碩士生、留學生培養數量,提升天津的國際影響力。新校區建設將與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目標、歷史文化風格及特色相適應,體現育人為本、學科融合、厚重純樸、生態和諧、開放便捷等理念,著力打造人文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智慧校園。規劃將體現“一個中心、三個融合”的理念,即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形成學科的集聚與融合、教學和科研的融合、學生和教師的融合。

選址及周邊

天津大學新校區選址于海河中游南岸,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天津“雙城相向拓展”的中心區域——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區中部、生態綠廊西側,用地範圍東至園區緯二路、南至津港快速路、西至薊汕聯絡線、北至園區緯六路。新校區距離老校區22公里。
天津大學新校區位置天津大學新校區位置
天津大學新校區與南開大學新校區比鄰而建,兩校之間有1平方公里共享景觀綠化帶,北側與多所高職院校臨近,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還與附近濱海新區的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南開大學泰達學院照相輝映。新校區地塊有先鋒河、衛津河等多條河流,兩校分別位於景觀綠化帶的東西兩翼,周邊河流圍繞、綠蔭環抱,自然環境優美。交通方面,未來新校區可通過捷運M3、M6現實現與老校區的聯繫,且新校區周邊有津晉、津港等多條快速道路交織,交通便捷。
天津大學新校區

項目布局

①採取一軸兩翼的正向布局
採取以東西向的中心線為基軸、向南北兩翼展開的正向布局方案。以中心線為基軸、基本為對稱布局的矩陣格線道路體系,將校區分隔成若干區塊,在各地塊內布局各功能組團,形成疏密有度、均勻錯落的功能建築群。
主大門設定在緯二路上,由此沿中軸線前行,經明德大道、集賢廣場後進入求實大道,經校園標誌性建築——圖書館到達校園中最大的水面—青年湖畔;緊鄰青年湖畔的是大學生活動中心和北洋音樂廳。青年湖西側延伸部分是大片的人工生態濕地,具有淨化污水、蓄留雨水的濕地功能。
中軸線的南北兩翼布置著六大類功能建築構成的若干組團。各組團的建築基本採取南北正向布置。校區內主、次幹道構成的矩陣式路網將各功能組團分隔並連線,並與校外周圍的城市交通體系相連,從而形成與周邊通達的交通網路。護校河及衛津河環繞著校區四周。
新校主大門在緯二路上,另外設計有兩座主出入口,分別設定在緯一路、緯八路上;次出入口設計有四座,分別設定均勻布局在緯一路、緯六路、緯二路及緯八路上。
②校園中心軸區布局
將圖書館、綜合教學實驗樓組團、主樓綜合體、公共教室、學生活動中心等基礎性、共享性的建築布局在中心軸區,使之成為公共活動的核心空間,這不僅可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建築、設施的功能作用,而且也使師生能夠最便捷地享用這些公共資源。
③學生生活區布局
將學生生活區鑲嵌於各學院組團之間,這不僅便於管理,而且極大地縮短了學生必要的活動半徑,減少學生的出行時間、提高時間利用率。在學生公寓周邊布局有較完善的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如商業網點、便利店、書店、洗衣房等。每個學生宿舍均設定有集中式的腳踏車存放處。

項目組團介紹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組團(一期)
校區組團/建築功能/入駐學院位置
北洋園校區
圖書館組團
圖書館、網路信息中心
校區中心島中央
綜合教學實驗樓
基礎實驗教學:物理教學實驗中心,電氣電子教學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
中心島東側
教學樓
第一教學樓
圖書館南側
第二教學樓
圖書館東側
綜合體育館
體育館、游泳館
校區東北
行政管理中心
行政辦公
體育館南
大學生活動中心
學生事務管理、學生活動、大型競賽、會議承辦
圖書館西
機械教學組團
機械工程學院
校區東南
化工材料教學組團
化工學院
校區東北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化類)
理學院化學系
計算機軟體教學組團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校區北側
軟體學院
水土建教學組團
建築工程學院
校區南側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主樓組團
文法學院
校區東側
主樓南部
教育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
主樓中心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非化類)
主樓北部
生活組團
北區、中區、南區、西區、碩士、博士、教師公寓
校園各方位靠中心區域
圖書館組團
新校區圖書館由我校知名校友、國家級建築設計大師,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方主設計師、天津華匯工程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周愷領銜設計,一期地上建築面積40940平方米,地下人防工程建築面積83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9240平方米。新圖書館將是我校衛津路校區圖書館南館、北館和建築分館總建築面積25691平米的近兩倍。二期建成後,新校區圖書館面積將達到7萬平方米。新校區圖書館位於新校區東西主軸線上,是校園核心島的中心,與未來的第一教學樓和信息網路中心共同構築校園的核心公共建築群。圖書館用地西側為校區的公共景觀綠地,且面朝遠處的校園景觀湖;東側為沿校區主軸線兩側布置的教學實驗樓組團;南北側均為教學樓群。
方案從校園空間的特色出發,借鑑中國傳統建築中以“庭院”為中心的空間組織模式,力求營造一個現代校園精神中所強調的公共性與開放性的內聚型書院文化精神場所。建築本身的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得以詮釋:
一是書院氣質。從整個校區的空間秩序而言,圖書館不僅僅是一個精神意義、功能意義和形式意義的象徵,而更應是一個校園生活的核心空間,一個富有書院氣質的中心領域。新圖書館在進入方式上採取傳統書院的空間組織方式,首先經由東側的大跨架空空間進入中心廣場庭院,然後再經由庭院南側主入口進入圖書館主閱覽區,整個空間序列欲揚先抑,層層推進,賦予了圖書館以厚重的禮儀性和莊重性。
二是場所精神。新圖書館的空間結構為校區提供了一個可供師生交流、共享的公共活動空間;在這裡人們既可以舉辦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或學校儀式典禮,也可以駐足欣賞庭院景色或休息交流,可穿越的空間結構不僅為空間體驗帶來了愉悅感,同時共享公共空間的設計也展示了當代校園文化中所提倡的公共性與平等性的人文需求。
三是閱讀氛圍。從建築本身的功能需求而言,所有閱覽功能圍繞中心庭院布置,空間組織清晰且明確,內聚型的院落空間為閱讀者提供了一個靜謐舒適的閱讀氛圍。
校前區 主樓
新校區校前區由中心廣場、會議中心及文科、理科、材料學科教學組團組成。設計方案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築元素及現代建築特徵,與校園整體規劃及建築氛圍相適應,功能齊備,獨具特色。中心廣場由圓形建築圍合而成,巧妙地解決了校園中軸線的轉折關係,保證了整體空間的通暢性,核心島內方形圖書館與圓形廣場遙相呼應,隱喻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廣場地面 “年輪”意象的採用及北洋紀念亭、外圍紀念牆的設計,隱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展現我校悠久的歷史及深沉厚重的校園文化。
其中,南側為文科組團建築,包括文法、教育和馬克思主義三個學院及公共教學樓,北側是材料學院的非化學類部分學科建築,中心廣場的圍合建築為理學院綜合樓及會議中心。
綜合教學實驗樓
綜合實驗樓為基礎實驗教學類建築,是面向全校本科生開發的教學場所,總建築面積4039m2,包括了物理教學實驗中心,電氣電子教學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以及語音教室。
學生生活組團
六大組團容納18000餘師生入住
天津大學新校區生活設施共分北區、中區、南區、碩士生、博士生、教師公寓6個組團,位於新校區中心區域,總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其中每個組團由一個或多個地塊組成,每個地塊中包括1個或多個功能用途,並規劃了預留用地。
本科生主要集中於北區、中區和南區一部分,除學生公寓外,還建有學生食堂和公共浴室,按4人一間標準,可以容納1萬餘名本科生入住。碩士生公寓組團和部分南區組團能夠入住近5千名碩士生,標準為2人一間。博士生公寓團組設有1750個獨立的房間,每位博士可以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教師公寓團組由單身公寓、教師周轉公寓、教工食堂和後勤人員宿舍組成,可居住1500餘人。
配套完善實施人性化、社區化管理
傳統的學生宿舍採用行列式布局,空間特徵生硬呆板。宿舍區為學生所提供的場所僅限於住宿功能,在這樣場所中學生課外生活變得單一,缺乏活力。
為了將生活區建設成為多層次、尺度宜人的場所,讓學生在宿舍區內能夠充分交流、打破以往三點一線的單調的學校生活方式,設計人員在空間布局上,將地塊劃分成生活區、休閒區、後勤區以及二期預留用地四個部分。生活區採用院落圍合的方式,體現以學生生活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創造半開放式的院落空間。院落的第一層次為半開放的廣場,利於人流的集散;院落的第二層為相對私密的生活交往空間,讓學生們在組團內部形成輕鬆愉悅的氛圍。
組團將採用社區化的管理模式。每棟宿舍樓在首層提供了一個公共服務平台,包括超市、洗衣房、自習室、書吧等。考慮到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生活需要,在碩士生和博士生公寓內有大功率用電房,並具有簡單廚房功能。
建築設計注重文化傳承與交流
設計人員採用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強調建築的體量、韻律感和細部設計,將紅色飾面磚和白色塗料作為建築的主體材料,並通過外檐建築材料及建築細部構造等與天大老校區協調統一,傳承天大老校區的建築語言特色,體現一種穩重典雅的立面風格,使新舊校園之間建立起時間和空間的對話關係,體現百年老校在新時代所特有的生命力。
在組團內部空間的塑造上,運用傳統建築的“借景”手法,通過開放式空間將景觀引入進來,並設計了室外讀書平台,使同學們可以充分交流。種植、造景、庭院之間相互配合,營造步隨景移之環境,使景觀資源得以最大化的利用。

校園和諧把握安全環保低碳理念

生活組團建築的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築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基礎採用管樁基礎,主體結構採用砼框架結構或框架剪力牆結構。
為降低建築採暖能耗,宿舍及辦公區間均採用低溫熱水地板輻射採暖系統。根據需要,在部分房間設溫度控制裝置,可隨房間負荷變化自動調整閥門開關。照明系統均選用節能型燈具。
為有效利用水資源,校區內的工程綠化、道路澆灑、沖廁均使用中水。對於生活污水與雨水採用分流制排水模式,生活污水經處理後接入校區污水管網。雨水經棄流裝置、沉砂井後就近排入校區雨水收集系統由校區統一收集利用。
機械教學組團
新校區機械教學組團由教育部投資建設,總建築面積77611平米,位於校園的東南方,由機械學院綜合樓、力學大樓、實踐教學中心、熱動力大樓四個部分組成,具備教學、科研、辦公和學生學習、實驗、實習等多重功能。新校區機械教學組團是繼圖書館組團、綜合教學實驗樓組團後新校區第三個開工建設的項目。
綜合體育館
新校區綜合體育館位於校前區北側,主要功能為滿足日常教學科研要求及師生體育鍛鍊需求。其中,體育館用地面積約2.1萬平米,室外場地面積4.8萬平米。體育館室內包括各種球類、田徑、舞蹈、健身、跆拳道、游泳等場地,其餘為教學、科研及配套設施用房,室外建有田徑場、各類球場、集中器械場地及極限運動場所,可為師生提供豐富的活動場所。
天津大學新校區體育館由李興鋼工作室設計,形成室內與室外、地面與屋面一體的“運動綜合體”。將各類運動場地空間依其平面尺寸、淨高及使用方式,以線性公共空間串聯,空間規整而靈活,一系列使用於屋頂和外牆的直紋曲面及圓弧形狀的混凝土拱帶來大跨度空間和高側窗採光,並形成沉靜而多變的建築輪廓。
計算機軟體教學組團
計算機軟體教學組團為計算機學院與軟體學院的教學、科研、辦公綜合用房,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位於校園中心島北側,向南面向圖書館組團,兩側分別為學生宿舍。組團主體建築五層,兩側各三層,建築內分別設有公共教室、專業實驗室、教師研究生用房及行政辦公室。
水土建教學組團
水土建教學組團-綜合樓為建工學院和環境學院公用,主要用途為教學樓,實驗樓和研究室,各種實驗室均有特定的技術要求。

大事記

2008年11月28日,我校和南開大學向天津市政府上報《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關於儘快啟動新校區規劃和建設的請示》。天津市高度重視,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高麗,市長黃興國都作出批示,要求把兩校新校區建設和城市的規劃布局一併考慮。
2009年3月25日,天津市副市長熊建平牽頭,召集各有關部門召開第一次天南大兩校新校區選址協調會。
2009年6月17日,天津市委常委會通過了天南大新校區選址津南區海河中游南岸地區,各占地2.5平方公里(3750畝),共享區域1平方公里的方案。
2009年7月21~25日,由我校副校長劉東志帶隊,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調研小組赴浙江大學等6所高校考察調研新老校區規劃建設情況,形成了《天津大學新校區建設調研報告》。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了《教育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新校區框架協定》。按照協定,天南大新校區建設由教育部、天津市及兩校共同籌資,教育部和天津市將加大支持力度。
2010年6月24日,我校第八屆黨委常委會第68次會議討論決定成立天津大學新校區建設領導小組,該小組負責新校區建設的總體協調工作。
2010年8月5日,我校新校區建設指揮部成立暨規劃工作營開營儀式舉行。時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苟利軍和我校黨委書記劉建平共同為新校區建設指揮部揭牌。時任我校校長龔克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等建築專家頒發了新校區規劃工作營專家聘書。新校區指揮部的成立和工作營開營標誌著我校新校區的規劃與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2010年12月7日,我校新校區規劃方案宣講會舉行,新校區建設指揮部負責人介紹了新校區的規劃定位及初步方案的產生過程及經徵集評審而選出的3個備選方案。
2011年2月18日,黃興國主持召開了天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天津大學及南開大學新校區總體規劃方案。
2011年3月7日,教育部與天津市在北京簽署協定,繼續重點共建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積極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張高麗出席簽字儀式,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和黃興國共同簽署了協定,天津市、教育部、我校和南開大學領導出席了簽字儀式。
2011年4月7日,新校區建設指揮部與核心工作營專家召開會議,明確了新校區建築單體設計的指導原則,決定組建新校區中軸區、北區、南區3個工作營小組,同時建立多級評價機制。
2011年5月12日,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新校區建設工作匯報會在教育部舉行。袁貴仁主持會議並講話,教育部、天津市及我校和南開大學領導出席了會議。
2011年9月20日,教育部對《天津大學關於征地建設新校區的請示》進行了批覆,同意我校在津南區征地3750畝建設新校區,土地劃撥事宜等有關事項由我校向天津市人民政府申請辦理,並同意按照國家規定處置老校區相關地塊以整合辦學資源,籌集新校區建設資金。
2011年12月20日,天津海河教育園區二期工程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新校區建設開工儀式在天南大新址工地舉行。張高麗出席儀式並宣布開工。黃興國,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及天津市、我校和南開大學負責人出席了開工儀式並為工程培土奠基。
2012年2月7日,新校區建設指揮部召開會議,研討了新校區智慧校園總體規劃工作。
2012年2月11日,天津市規劃局局長尹海林聽取了我校新校區學生生活區建築組團設計情況匯報,並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建議。
2012年3月,我校成立天津大學新校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3月19日,該辦公室召開第一次部長聯席會議,就各部門職責與分工進行了充分研討,並對新校區整體工作進行了部署。
2012年8月1日、3日,新校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組織召開會議,對新校區污水、再生水專項規劃,雨洪水利用和排放專項規劃,道路交通專項規劃和豎向專項規划進行了專家評審論證。
2012年8月8日,新校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組織召開了新校區河道湖泊與橋樑專項規劃專家評審會。
2012年10月26日,新校區辦公室部長聯席會議召開,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團隊負責人匯報了工作計畫,詳細列出了“三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計畫和時間節點,並針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諮詢。
2012年11月7日,新校區學生生活區建築組團方案基本確定,新校區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學工部及學生代表為此進行了座談。
2013年4月,新校區建設土地得到國務院批覆,基礎設施及建築組團建設工作全面展開。
2013年5月18日,新校區圖書館樓組團率先開工建設。
2013年6月21日,津南新校區建設工程指揮部交付使用;26日,新校區辦公室全體人員入駐津南施工現場辦公。
2013年7月1日,新校區綜合教學實驗樓組團開工建設。
2013年7月4日,劉建平、校長李家俊率九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人員到新校區建設工地現場參觀,對奮戰在新校區建設一線的工作人員表示慰問。
2013年8月8日,新校區機械教學樓組團開工建設。
2013年9月18日,我校新校區規劃工作營研討會在新校區建設工程指揮部召開,會議聽取了新校區設計工作成果的匯報並對當時工程遇到的設計問題進行了研討。
2013年11月4日,黃興國、苟利軍和副市長王宏江視察了我校新校區建設情況。
2013年11月6日,我校新校區融資建設項目(一契約)開工儀式在新校區工地舉行。計算機軟體教學樓組團、第二教學樓、北區生活區建築組團、中區生活區建築組團、碩士生公寓組團同步進入建設階段。
2013年11月25日,我校新校區融資建設三契約項目在天津市行政許可中心完成招標。南區生活區建築組團、水土建教學樓組團、博士生公寓組團進入建設階段。
2013年11月26日,首批開工項目之一的綜合教學實驗樓組團主體結構率先封頂。
2013年11月27日,天津市8位老校友代表聶璧初、散襄軍、何國模、陸煥生、王成懷、劉文藩、莊公惠、曹秀榮赴我校新校區考察建設情況。校領導劉建平、李家俊、馮亞青、劉東志及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陪同校友們前往考察。
2013年11月28日,我校新校區融資建設項目(二契約)開工儀式在新校區工地舉行。行政管理中心樓、東區生活區建築組團、綜合體育館、化工材料教學樓組團開工建設。
2013年12月12日,我校新校區融資建設項目(三契約)開工儀式在新校區工地舉行。
2013年12月31日,我校新校區融資建設項目(五契約)主樓樁基工程在天津市行政許可中心順利開標。經評審,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標。
2014年2月19日,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苟利軍在海河教育園區主持召開推動二期工程建設會議,天津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辦公室主任靳潤成,海河教育園區管委會主任米子明,我校、南開大學、海河教育園區管委會等二期工程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2014年2月26日,李家俊赴津南新校區建設現場視察工程進展情況,並向參建單位及新校區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慰問。
2014年3月5日,中央第44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督導組組長、重慶大學原黨委書記祝家麟,督導組副組長、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袁自煌等6位督導組成員來我校新校區考察建設情況。
2014年3月17日,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朱麗萍深入海河教育園區調研天南大新校區建設情況,並在我校新校區建設工程指揮部召開座談會,協調推進工程建設相關工作。
2014年3月26日,我校機關部處長聯席會在新校區召開,會議研討了多校區辦學管理模式相關問題。
2014年4月8日,我校召開機關部處長聯席會研討新校區智慧校園建設對接方案及統籌管理機制。
2014年4月12日~5月16日,我校針對新校區6條主幹道路面向全校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開展征名活動,徵集結果作為新校區道路命名的重要參考。
2014年4月29日,我校新校區主樓建設項目正式開工。
2015年5月18日,天津大學正式啟動了向北洋園新校區的搬遷工作,機械學院6台用於實踐教學的工具機成為首批搬遷的設備。搬遷工作從當日起,將持續到2015年10月。

綠色校園建設

天津大學新校區建設工程自啟動以來,始終將“綠色校園”作為規劃建設的重中之重。學校按照“美麗天津一號工程”的要求,在規劃建設中貫穿綠色理念、營造綠色環境、規劃綠色交通、開展綠色施工,努力將新校區打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示範性綠色校園。
科學規劃,貫穿綠色校園理念。一是構建綠色能源體系。著重選擇清潔、綠色、環保的能源,採用系統的設計方法和適用的材料設備,通過太陽輻射控制、自然通風、節能電氣等設備,使被動措施與主動措施緊密結合,實現最大限度的、最佳化性的、保護性的套用。二是促進能源循環利用。校園內建有多個能源站,實現埋地換熱器地源熱泵系統與土壤的冷熱交換,使一套系統實現“冬天供暖夏天製冷”的雙重目的。為降低建築採暖能耗,宿舍及辦公區採用低溫熱水地板輻射採暖系統,房間內的溫控裝置可隨負荷變化自動調整閥門開關。利用太陽能供給所有的學生宿舍(約25萬平方米)淋浴用水。水資源循環高效利用體系將實現降雨及污水的再生循環利用。三是採用綠色建築標準。第一教學樓按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設計,學生生活組團按二星級標準設計,其他建築至少達到一星級綠色建築標準。
科學布局,營造綠色校園環境。一是科學規劃生態校園布局。召開“綠色生態校區發展規劃與技術套用交流研討會”,探討綠色生態校園建設的發展方向,推動實用性新技術套用。組織專家多次論證設計方案,充分利用校區內“兩湖、兩環、一濕地”的水系優勢,多視角、多渠道、多措施營建優美宜人的校園育人環境。新校區建成後,校園綠化率將達到35%,水系覆蓋率為11.9%,最終將形成以湖泊、人工濕地為核心富有特色的湖畔水景式綠色生態校園。二是彰顯低碳環保理念。充分利用新校區原有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採用植物造景等措施,使得種植、造景、建築之間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充分發揮植物降溫、除塵、減噪、殺菌和增濕等功能的同時,使景觀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為師生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校園文化氛圍。
統籌兼顧,規劃綠色校園交通一是合理安排功能分區。新校區採取東西中心線為基軸、向南北兩翼展開的正向布局,“矩陣格線”的道路體系、環環相扣的湖泊河流、沿河布置綠帶和濕地公園,合理地將校區分隔成若干功能區塊。在新校區的交通規劃、設計與管理方面,充分利用新校區的空間規劃結構,“環形+放射性”合理密集的路網規劃為校園提供了多種出行方式。二是完善綠色交通系統。校園交通設計依據“步行優先、腳踏車方便、車輛可及”的原則,通過管理實現學校中心區無機動車的目標和綠色出行的可能性;通過設計完善的公共綠色交通系統,如採用計時租賃公共腳踏車、以電或燃氣為能源的校內通勤車等方式,連線各功能區,形成一個綠色生態的校園交通系統,確保師生出行方便。
嚴格管理,確保綠色文明施工。一是注重因地制宜。結合工程項目所在區域的植物資源、地形地貌等現場施工條件開展施工條件評估,制定了資源節約、節能降耗、經濟適用的施工管理方案,在施工用水、照明燈具、臨設布置等方面突出“綠色”。二是加強施工管理。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施工揚塵,無空隙苫蓋工程渣土,及時跟進現場道路的硬化和綠化,同時每天監測噪音,努力降低聲、光排放,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環境品質,做到文明、科學施工,體現大學建設的精神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