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襄文化

邢襄文化

邢襄文化是在邢國襄國縣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地方文化。邢襄區域劃分應當以太行山滹沱河為它的西界和北界,以今漳河是邢襄區域的南界。邢文化的形成是以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主要標誌。襄文化(台文化)以胡服騎射為代表。襄文化後期一分為三,一部分入邢文化體系,一部分屬趙文化脈絡,另一部分則變種為晉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邢襄文化
  • 外文名:Xingxiang culture
  • 產生區域:邢國、襄國縣
  • 產生年代:商周—今
地域界定,文化界定,歷史變遷,文化形成,邢台古城,文保單位,名鎮名村,邢窯白瓷,邢州鐵冶,非遺名錄,民風民俗,精神特質,殷商故都,邢國故都,趙國故都,趙王/常山王故都,後趙故都,後趙京都---襄國城,邢文化與台文化,千年古縣,牛城傳說,金牛降洪,邢襄人物,現代名人,

地域界定

悠悠歲月,滔滔長河,勤勞智慧的邢襄兒女創造出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邢襄文化。邢襄是邢台市的別稱,自趙襄子遷邢後,邢地開始有此別稱,邢台有邢襄的別稱至今已經2500年了。邢襄文化就特指發源於這一地域的悠久文化。
邢襄文化獨具一格,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她與中華文華起源同步,是中華文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河岸邊、山前台地”是邢襄文化誕生的古代地域環境,在太行山東麓、古黃河西岸、大陸澤周圍這片獨特的大山、大河、大澤結合地帶誕生了獨居魅力的邢襄文化,她與草原文化、江漢文化、閩越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齊魯文化等其它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偉大的中華文華。邢襄文化植根於偉大的中華文華的沃壤;已經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民族地域特徵,有機地融入到了邢襄七百萬兒女的熱血之中。 邢襄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她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形成了有別於其它文化的獨特歷史底蘊和文化特徵。其兼收並蓄的包容性和自成一家的完整性以及綿延不絕的繼承性和品質獨特的內涵性,在其他文化中是極其罕見的。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邢襄沃野不僅哺育了邢襄兒女勤勞、智慧、剛毅、果敢的民族地域屬性,也形成了“自強不息、崇德尚武、慷慨悲歌”的文化地域特徵。偉大的邢襄兒女創造出的燦爛的文化,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邢襄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她是邢台幾千年歷史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邢台不僅是我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而且歷代被視作戰略要地,股肱上郡,曾歷五朝古都,作為國、都、州、郡、府、路、道、地區、市的治所,邢台的生命力從數千年前延續至今,這在國內幾乎是唯一的。邢台可以說是中國行政體制演變的活化石,她見證和參與了中華歷史的演變和發展,邢台這座歷史古城,在中華文明史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是當之無愧的 歷史名城。

文化界定

邢襄文化的歷史地位:華夏始創,民族正統
第一、邢襄文化是華夏始創文化之一。
上古三皇五帝時期,邢台便是華夏先祖的重要活動區域,黃帝氏族曾居於邢台軒轅崗,教民‘鑿井築邑’,後蚩尤和黃帝曾九戰於大陸澤,成為氏族融合形成華夏族的重要地域,此後堯都柏人,並於堯台禪讓於舜,為禪讓制的根源,大禹治水導九河於邢台大陸澤,邢台大地再次留下先祖重要的足跡,至今仍有鯀堤、丹朱墓、堯山、堯台、象城、柏人城乾言崗等華夏氏族的遺蹟,這個時期邢襄文化處於萌芽狀態,距今4000-5000年。夏商初期,邢台是井方氏、有蘇氏的活動地域,商代第二代先公昭明長期活動於邢台汦河流域,商祖乙九祀擇沃野遷都於邢,“祖乙遷邢”是邢襄文化體系的起點,距今3500年。自此邢地歷五王,為商都138年之久,此後井方之女婦妌出嫁武丁,邢地成為商王室重要的諸侯國,商代末期,紂王升邢伯為邢侯,並擴建邢地的沙丘苑台,邢台成為商代畿輔之地、掣肘之國。周朝滅商後,周公東征邢地,周王室大規模的封邦建國,應運而生的邢國,成為70餘個侯國之一,邢國封建無疑是邢襄文化形成獨立完備的文化體系的時間標點,至今3100年。由此可見,邢襄文化的形成時間再距今3000-5000年前,是作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參與了華夏民族的融合、華夏文化的創建和形成,因此是華夏始創文化。
第二,邢襄文化的根源是中華正統。
從邢襄文化的形成階段來看,邢襄文化的萌芽起源直接來自三皇五帝在邢地的活動,名垂青史的堯禪讓舜、大禹治水等無疑都是三皇五帝時期的正統歷史,在商代邢台是商王室的定都之地,祖乙遷邢使商朝中興,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就是為邢台的女兒婦妌所造,祖乙遷邢、紂營沙丘是商代的重要史實,在周代邢國是周王室的姬姓封國之一,是按周禮所建的禮儀之邦,作為當時尊貴的王室正統,因此才有“邢侯搏戎”載美於諸侯,“齊桓公救邢”被稱作救中國,衛國滅邢被稱作“春秋無義戰”之說,這些無不體現了邢襄文化的正統性。
從西周時期邢國與燕國、中山國、魯國、齊國、衛國、趙國的關係來看:
1.邢國和燕國是同一時期封建的姊妹之國,燕國為召公之嗣,邢國為周公之嗣,是河北省在西周時期的兩大侯國和文化源流,其中邢國尤是姬姓封國。邢國與燕國的封建比燕趙文化中的趙國早建立六百多年。
2.邢國與魯國是一對兄弟之國,皆為周公的嗣國,魯國為周公長子伯禽代父封國,邢國是周公四子靖淵的封國,周公創建禮制,其嗣國魯國、邢國是嚴格按周禮之制建立的國度,是禮儀之邦的典範。
3.邢國與齊國是世代聯姻的盟國,邢國是周公的嗣國,是王室姬姓的封國,齊國是太公的嗣國,是姜姓封國,兩國地域相鄰,隔河而望,為世代姻國和歃盟之國,關係親密,歷史上既有齊桓公為救邢而大戰中山國之事,也有邢侯為了齊國而開戰衛國的記載,並且親桓公救邢在歷史上被稱作“救中國”,可見當時“中國”這個詞的內涵核心就包含了邢國在內。
4.邢國與中山國是世代的敵國,早在邢國封建初期,周王便有以邢國為紐帶,聯絡燕齊、屏藩戎狄之意,因而特賜邢侯王命,肇建邢侯之台,統領周邊諸侯,在黃河之西、太行之東有開徵伐戰事之權,西周至東周時期,邢侯以一己之力,數次打敗戎狄,與狄人抗衡數百年,得到諸侯的廣泛讚譽,很好的屏藩了周邦,東周末期,邢國衰落,狄人多次伐邢,邢國被迫遷都夷儀,成為邢國的恥辱。
5.邢國與衛國關係複雜,由於同為姬姓封國,又同為齊國的聯姻之國,也都得到過齊國的救助,邢國還曾收留衛國的太子,助其登位,長期以來兩國關係密切,後來因衛國與齊國反目,當時已經衰落的邢國毅然選擇了站在齊國這一邊,並曾在邢陪都夷儀城與齊國歃盟謀衛,使得衛國懷恨在心,並處心積慮,派去間諜入邢,最終滅掉了邢,然而邢衛反目的結果,固然使得邢國國滅,卻也使得衛侯背上了滅同宗的罵名,史稱“衛滅同宗,春秋無義戰”,開啟了一個很不好的沒有正義可言的中國混亂時代,衛侯也得到了“毀”這箇中國歷史少有的幾個否定性的諡號之一。
6.邢國封建比趙國早640年,雖然趙國建立時,邢國已滅,但是邢地對於趙國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首先趙氏孤兒曾藏匿於邢地,沒有邢地的存孤就不會有後世的趙國,其次趙襄子、趙簡子也是依靠太行之西的晉陽和太行山之東的邢台作為跳板,南取邯鄲,北戰柏人,東收夷儀,西逐代北,才奠定了趙國之初的基本版圖,而趙襄子在邢台定都經營三十多年,不僅在邢台被尊為開國之侯,歷史上也將趙襄子元年定為趙國起始之年。同時邢地對於趙國的發展強盛和存亡也都有重要的關鍵的作用,趙魏之戰,邯鄲失守三年,趙國正是以信都(邢台)為根據,同仇敵愾,奮力戰爭,才迫使魏國與趙國簽訂漳水之盟,使得趙國不割地而收復國都,趙成侯立邢為信都,魏獻椽木,乃建檀台,檀台比叢台早建一百多年,早在趙成侯時期就成為趙成侯雄心和趙國強盛的象徵,趙與中山的鄗之戰,鄗(邢台柏鄉)差點失守,趙武靈王乃痛下決心胡服騎射從而迎來了趙國的空前強盛,及至趙王靈王病死邢地沙丘,趙國也逐漸衰弱,趙國後期,邢地柏人李牧成為趙國唯一支撐全局的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說。
作為西周文化的正統,邢國曆時400年,是西周文化全盛時期周禮之制的試驗地、發祥地和樣板地,公元前480年孔子以為禮制在魯國等國已經毀壞,曾專程過黃河來邢地尋求周禮,足見邢襄文化在西周文化中的正統地位。這種正統性在邢襄文化的發展階段內,通過影響和鑑證中華歷史進程的一些科技、文化、人物、事件等得以全方位的延續和發展,例如巨鹿大戰,黃巾起義,秦始皇病死沙丘、劉秀登基、李唐祖籍、義和團起義等事件,例如魏徵、宋璟、劉秉忠、郭守敬、柴榮、李世民、僧一行、扁鵲等人物,例如商代制陶技術、周代井田技術、

歷史變遷

1、邢都文化
邢台是五朝古都,商代祖乙遷邢,西周邢侯封邢,戰國時期邢為趙國早期國都和中後期的信都,秦末漢初又稱為趙歇張耳所立的趙國國都,東晉時期邢為後趙的國都,邢台橋西區的東先賢商代邢墟遺址和西周邢國君主墓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邢都文化是邢文化中的輝煌篇章。
2、邢窯文化
邢窯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官窯之一,是中國白瓷的發祥地,代表了隋唐兩代白瓷燒制工藝的最高水平,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窯白瓷的燒制形成了我國陶瓷史上著名的“南青北白”格局,被稱為陶瓷史上一座輝煌的里程碑,對後代陶瓷燒制影響巨大。邢台的邢窯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大遺址保護規劃。
3、黃巾文化
爆發於邢台巨鹿的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張角創造的太平道是我國江北道教的兩大流派之一,太平道樂則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道教音樂的活化石,邢台縣的靈霄山有黃巾軍寨的遺址,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巾起義深刻影響了後世,是慷慨邢颱風骨的體現。
4、邢台武術文化
邢台梅花拳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花拳根在平鄉,花開四方。自清初以來,以平鄉為中心,遍布冀、魯、豫,輻射影響了全國十數省市區及五大洲20多個國家。發源於邢台臨西的臨西彈腿是南拳北腿中“北腿”的代表,沙河藤牌陣也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邢台南宮則是中國武術之鄉,邢台還是武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的最重要傳承地之一。博大精深的邢台武術是武林中的奇葩。
5、古代科技文化
以郭守敬、僧一行為代表的邢台古代科技文化,曾達到了7世紀和十三世紀世界科技水平的巔峰,他們以其卓越的天文、水利、機械、數學成就名彪中國古代6大科學家之列,他們同張丘建、張子信、宋景業、劉秉忠、郭伯玉等一批邢台籍的科學家一起,深刻影響了中國和世界,為全人類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劉秉忠設計的北京城、郭守敬設計的觀星台、大運河(通惠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七夕愛情文化
邢台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原生態七夕文化採集基地,是中國七夕愛情文化之鄉。邢台天河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原生地,內丘七夕廟會有中國規模最大的牛郎織女祭祀儀式,邢台還出土了全國最大規模和式樣的唐代至清代的“七夕”祭祀用品——摩柯羅,《內邱縣誌》關於七夕的記載是國內最早一批記錄“前乞巧節”風俗的文本之一。邢台是周公與桃花女愛情傳說的起源地,也是中國北方漢族婚俗的起源地,這些異彩紛呈的民俗世像和遺蹟,共同構成了邢台市以弘揚忠貞愛情為主旨的“七夕”文化大觀。
7、冀南革命文化
邢台是冀南抗日根據地和冀南革命的中心,早在軍閥時期四師學潮、鐵路大罷工等革命活動就如火如荼,以抗日討蔣為目的的冀南農民暴動歷時2年,波及周圍20餘縣,為革命鬥爭播下了火種。抗日戰爭時期,邢台建立了太行、冀南抗日根據地。抗日軍政大學設在邢台漿水鎮,鄧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戰鬥過。抗戰勝利後,邢台成為全國第一個武裝解放的中等城市,為革命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8、邢台堯山文化
堯山座落在邢台市隆堯縣境內,又名唐山、宣務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宣務山一帶是唐侯之故土、堯帝之封地,是我們祖先最早開始活動的地區之一。山頂有自漢代以來歷代所建的堯祠、唐帝廟碑、舜禹殿碑等珍貴文物,堯帝曾在這一帶領導人民開發土地,種植莊稼,繁殖生民。為了選撥繼任人,他還在這裡考查、接納了舜,並從此把帝位禪讓給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禪讓制起源。
9、邢台李唐文化
邢州是唐代經濟、科技、軍事、城建最發達的重鎮之一。祖籍任縣新市的李淵建立了唐朝,李世民、李治耗時十幾年在邢台隆堯修建的唐祖陵至今仍存,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河秦王湖是李世民和劉黑闥決戰的古戰場,來自巨鹿的魏徵和南和的宋璟為唐代著名的宰相,內丘、臨城的邢窯代表了唐代白瓷的最高技術水平,唐代開科取士,清河孫附加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邢台的常建和清河的張祜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巨鹿僧一行是唐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和學僧,建於唐代的邢台清風樓、開元寺、玉泉寺、天寧寺、道德經碑至今仍存,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邢州是唐朝的一個縮影,游邢州,品唐朝。
10、邢台佛教文化
邢台佛教文化濃厚而悠久,南宮普彤塔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塔,南和白雀庵是千手觀音妙善的初禪地和重要道場,邢台開元寺是唐宋元三代皇家寺院和元代北方佛教中心,開元寺還是曹洞宗的祖庭之一和禪宗二祖的傳缽地,在中國佛教歷史上,邢台佛教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11、扁鵲醫藥文化
邢台內丘是華夏醫祖扁鵲的行醫故里,扁鵲原名秦越人,在祖國醫學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2000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其所創造的望聞問切四診術和針灸術至今仍是中醫學的精粹。內丘扁鵲廟建於秦漢,北宋和元代,皇家曾撥款敕建和封贈扁鵲,為中國規模最大最早的扁鵲廟建築,是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和國家AAAA級景區。
12、邢台戲曲民俗文化
邢台四股弦、邢台梨花大鼓、隆堯秧歌、威縣亂彈都起源於邢台,被稱作邢台的四大地方戲,也全部都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神馬、招子鼓、柏鄉牡丹花會、武松傳說、澤畔抬閣等眾多民俗也已成為邢台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的精品。
其他還有沙丘文化、百泉文化、太行文化、運河文化、義和團文化、邢台姓氏文化、武松文化、邢州學派文化、漢牡丹文化 觀音文化等。

文化形成

邢台古城

主內容見:邢台古城
邢台古城,又名順德府城,歷史上位於今邢台市區,是邢台市城市原點,被稱為“京南第一城”。[32]

文保單位

邢台市全國重點文物單位(21處)
邢窯遺址
普利寺塔
長城(邢台段)
東先賢遺址
邢國墓地
隆堯唐祖陵
扁鵲廟
邢台開元寺
京杭大運河
宋璟碑
義和拳議事廳舊址
補要村遺址
柏人城遺址
鹿城崗遺址
後底閣遺址
臨清古城遺址
南賈鄉石塔
天寧寺前殿
平鄉文廟大成殿
彤塔
邢台道德經幢
其中明長城(邢台段)、京杭大運河(邢台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4]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64處):清風樓、隆堯碑刻群、南良舍造像碑、北柴村造像碑、南和造像碑、澧水石橋碑、宋君碑、賈母貞節碑、重修南宮縣學碑、曹演莊遺址、巨鹿故城遺址、張霍村寺廟遺址、冢子村古墓、吳村古墓、塔底村古墓等。
邢台市文物保護單位(131處):封巒寺遺址、孔莊聖母宮舊址、綦陽冶鐵遺址、五指靈山媧皇宮舊址、且停寺遺址、青龍寺遺址、天仙觀遺址、堯台遺址、雲台寺遺址、臨邑古城遺址、北小霍遺址、桃源洞遺址、小磁窯溝遺址、南磐石遺址、天梯山徘徊洞遺址、象氏城址、聖井、張賓墓等。

名鎮名村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1個):皇寺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英談村王硇村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21個):駕游村、竇馮馬村、神頭村、上申莊村、西溝村、綠水池村、安河村、冊井村、北盆水村、大坪村、漸凹村、樊下曹村、小桃花村、崔路村、李梅花村、東石善村、桃樹坪村、魚林溝村、龍化村、南會村、內陽村。
中國傳統村落第一批(2012年):神頭村、英談村;
中國傳統村落第二批(2013年):王硇村;
中國傳統村落第三批(2014年):樊下曹村、上申莊村、大坪村、漸凹村;
中國傳統村落第四批(2016年):冊井村、北盆水村、安河村、綠水池村、西溝村、城灣村、彭硇村、石門溝村、後漸寺村、口上村、王茜村。

邢窯白瓷

“邢州白瓷甲天下”,邢窯是河北四大名窯之首,是中國白瓷發祥地。邢州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茶聖陸羽記載“邢瓷類銀似雪”;唐代李肇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代詩人皮日休說其“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魂起”。邢窯創燒於北朝晚期,到唐朝達到鼎盛階段,成為中國早期生產白瓷的中心。邢窯在中國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州白瓷窯址先後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國家重點大遺址保護規劃、十大考古發現。

邢州鐵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國家之一,而邢台鐵冶業亦為國之最早。早在兩千年前,邢台人就知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襄國是漢武帝時三大冶鐵基地之一。《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沙河有磬山,漢魏舊鐵官也”。北朝時期,邢州冶煉專家綦毋懷文發明灌鋼技術,是17世紀以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方法。唐代邢州宿鐵刀為上等貢品,北宋時期邢州為全國最大的冶煉中心,元豐年間產鐵量全國第一。邢州鐵冶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

非遺名錄

邢台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33]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3項。
邢台市國家級非遺名錄

民風民俗

地薄人眾,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漢書·地理志》)
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傷於遲重。(《隋書·地理志》)
質厚少文,氣勇尚義。(《宋史·地理志》)
邢州土厚水甘,人物產於其間者多實少浮,民俗淳厚,人心古樸。質厚少文,氣勇尚義。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男勤耕稼,女修織紉,急公後私,尚於周恤,燕趙慷慨之風猶存。(《順德府志》)
古邢州之地,其地沃饒,其俗樸厚,其人尚義。(《平鄉縣誌》)
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禮,物厚而阜安。(《南和縣誌》)
土厚民淳,俗勤而儉。(《堯山縣誌》)
邢俗純厚。(《邢台縣誌》)
三大禮俗:
一,婚禮,定親要經過查“八字”,對屬相,換庚帖,然後下彩禮,擇吉日完婚。
二,喪禮,死了人要舉行喪禮,喪禮分:停靈、入殮、設祭、下葬等程式;
三,祭禮,清明節祭祖掃墓,十月初一送寒衣,春節請祖宗到家進行祭奠。

精神特質

邢台具有3500年悠久建城史和燦爛文明,是先商之源、殷商之都、邢侯之國,邢台是河北省歷史上第一座“城市”,歷經五朝古都,商朝國都(約130多年),邢國國都(426年),趙國國都(30年),常山國(趙國)國都(10年),後趙國都(18年),邢台為帝都600餘年,可謂龍脈興旺,不僅是河北省的城市中做過國都歷史最久的城市,而且從這片沃土上還走出了許多著名的邢台籍皇帝,如郭威、柴榮、孟知祥、孟昶、李淵、李世民等。底蘊深厚的邢襄文化中悠久燦爛的古都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五朝古都

殷商故都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夏的第二個王朝,邢台是伴隨著商王“祖乙遷於邢”(《史記·殷本紀》)而載入史冊的。 祖乙,中國商朝第十四任國王,商王河亶甲子,河亶甲病死後繼位,商祖乙九年(約前1438年),遷都於邢(今河北省邢台市)。
祖乙是有為君主,遷邢後命彭伯、韋伯為王,任命巫賢治國,教民耕稼,商朝迅速強大。他幾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國,解除了東南方的夷族對商的威脅,國運再度中興。邢台經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遷奄(約前1302年),約為商都136年;
此外,邢台廣宗的沙丘宮曾是紂王擴建的商國的“陪都”,沙丘苑台最初建於何年不可考,前1075年紂王即位後,開始擴建沙丘宮,紂王在位的29年間,曾大規模擴建並多次來此酒池肉林、長夜痛飲。

邢國故都

西周之除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建立邢國,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是按周公禮制建立的禮儀之邦。疆域大致西到太行山,北至今元氏一代,東至今聊城一帶,南至今邯鄲一帶。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國,即商王祖乙所遷都之處,也是拱衛商都北大門的戰略要地。周初邢國肩負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同時聯絡齊、衛、魯,並與北方燕國遙相呼應。周天子特許邢侯有“朕臣天子,用典王令“的代行王命的特權和按天子禮制建城。
邢國以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封建,至前634年被衛國所滅,邢台作為邢國國都約長達426年之久。

趙國故都

戰國時期,趙氏立國自趙簡子起已經初具輪廓,趙襄子元年(公元前457年),趙襄子即位,隨即發兵滅代,趙襄子四年,智伯勾結韓魏圍困趙襄子於晉陽,危急之際,襄子反而私下聯合韓魏滅掉智氏,形成三家分晉局面。分晉後,趙襄子選擇了向北向東發展的戰略,逐漸占有了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西南部和內蒙一部分地區,開始窺視齊燕。此時偏處山西的晉陽作為趙國統治與擴張中心,地理條件已顯不足,由於趙襄子做世子時經營邢台多年,使邢台有了個較好的經濟基礎,而趙國在吞併了邯鄲、柏人(今邢台隆堯)之後,使邢台成為四戰之國,地理優勢更加明顯,加上趙簡子、趙襄子曾兩次被困晉陽,餘悸、余恨未消,襄子乃認為晉陽絕非久都之地,於是在約趙襄子六年(前451年)趙襄子正式自晉陽遷都於邢台。趙襄子自前457年至前425年在位,計33年,趙襄子死後,其子趙浣即位為趙獻侯,趙襄子之弟趙桓子與趙獻侯奪位,自立於代,約前423年,趙獻侯被迫遷都中牟。
邢台作為趙國都城,基本是趙襄子在位時期,約近三十年左右,後世項羽便因襄子都邢之故,而把邢台更名為襄國。

趙王/常山王故都

襄國(信都,今邢台),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正月,張耳、陳余立趙之後裔趙歇趙王,中間歷經項羽分封張耳常山王,趙歇復稱趙王,劉邦再封張耳為趙王,張敖繼承趙王,到漢九年(前198年)正月,張敖被廢止,為王都凡十年。
襄國(邢台),作為秦末漢初之際的一個王都,它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又經歷了激烈多變的楚漢戰爭。在此期間,襄國再度顯示了其地位的重要,以襄國為中心的趙國,亦再度發揮了其重大的歷史作用。
耳去世,其子張敖嗣位趙王,都襄國。漢九年(前198年)正月,因張敖有謀反嫌疑,廢為宣平侯。
從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初,趙歇稱趙王居信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復居信都,信都(邢台)兩次作為趙國的都城,從漢元年(前206年)初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改信都為襄國,到年底陳余擊敗張耳迎趙歇於襄國,襄國二次為都,一次為常山國都,一次為趙都。從張耳韓信擊敗趙歇陳余,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到張敖嗣位至漢九年(前198年)被廢為宣平侯,襄國再次為趙都,傳位歷張耳張敖二人,自此,秦末漢初,襄國(信都)為王都10年。

後趙故都

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史稱後趙。統治地區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以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部分地區。 襄國(今邢台),後趙古都319年後趙石勒都此。335年石虎遷都鄴。349年冉閔滅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復稱帝於襄國,352年為冉閔所破。襄國為後趙國都共十八年,歷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閔滅後趙時,劉顯也曾在襄國稱帝。
後趙疆域後趙疆域
羯族人石勒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312年七月,石勒在中丘(今邢台內邱)人張賓的建議下,進據襄國,333年,石勒死,石勒在襄國二十餘年。石勒崛起於襄國,定都襄國,幾年中,消滅北方割據勢力,滅前趙,統一北方。當時襄國是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後趙留下大量遺蹟:後趙高僧佛圖澄曾開發達活泉、龍岡(今營頭岡)。《晉書》、《順德府志》、《十六國春秋》、《高僧傳》及達活泉公園《重建廣源廟記碑》均有記載;內邱縣鐵頂墓村有後趙相張賓墓;南和張相村(張賓封地)也有張賓墓;內邱有李陽村及李陽河,皆與後趙將領李陽有關。

後趙京都---襄國城

後趙建國,以襄國為京都,設天下為三州二十四郡,襄國(邢台)為後趙國都,同時為司州駐地,石勒修建建平城,城牆可臥牛,故稱臥牛城,建平城四周有四個子城拱衛,以年號稱做建平大城,石勒引達活泉水周流城內,城開四門,其名缺考,以北苑作為襄國大市。襄國城經十八年建造完工。石勒於建平城內修建建德宮,豪華無比,石勒是羯人,稱皇帝又稱單于,故建德宮兼漢族皇宮風格和北方遊牧民族風格,堪為名城。 後趙襄國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巍峨壯觀的宮殿群所煥發出的帝王氣概。石勒在襄國城所建的建德宮的主要建築有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建德宮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襄國城內建有太學,還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餘所國小,石勒還在襄國城西起明堂、辟雍、靈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在今南和)等。石勒在永豐小城內建設了永豐倉,即為太倉。石勒死後,石虎自居攝趙王,在襄國城內建設了觀省台(又名觀雀台),並起造太武殿,太武殿的地基高二丈八尺,東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碎石頭做成,下面有密室,裡邊安置五百衛士。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全用金銀玉珠。窮極技巧。又在顯陽殿後造了靈風台九殿,選數萬美女充斥其間。太武殿西,石虎建設了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直到352年,冉閔攻克襄國,一把火將襄國城內豪華的宮殿樓閣燒成灰燼
襄國示意圖襄國示意圖

邢文化與台文化

成語典故
16.[傅粉何郎] 17.[穢言污語] 18.[鍛鍊周納] 19.[大儒縱盜] 20.[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31.[身無可擊] 32.[死有餘辜] 33.[撥煩之才] 34.[家常便飯] 35.[穢言污語]
36.[安邦定國] 37.[壺中天地] 38.[雀兒腸肚] 39.[謙虛謹慎] 40.[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歷史典故
1.[笑不露齒] 2.[刑不隱親] 3.[郭巨埋兒] 4.[紙衣瓦棺] 5.[只欠一死] 6.[丹書鐵券]
7.[以人為鏡] 8.[趙氏孤兒] 9.[ 良馬驥邢] 10.[紀昌學射] 11.[邢侯搏戎] 12.[賜箸表直]
13.[平台晾屍] 14.[沙丘宮變] 15.[邢州學派] 16.[時苗留犢] 17.[石勒聽書] 18.[涸澤而漁]
19.[貝邢兵變] 20.[祖乙遷邢] 21.[宋璟砸碑] 22.[齊桓公援邢] 23.[南青北白] 24.[紂營沙丘]
25.[狄人伐邢] 26.[鄗之戰] 27.[房子之戰] 28.[巨鹿大戰] 29.[柏人之謀] 30.[馮唐易老]
31.[黃巾起義] 32.[龍崗咒水] 33.[頓悟成佛] 34.[馬革裹屍] 35.[扶清滅洋] 36.[ 堯禪讓舜]
37.[大禹治水] 38.[幽州滅火] 39.[聞鈴斷事] 40.[程門立雪] 41.[銅馬起義] 42.[劉秀登基]
43.[大樹將軍] 44.[武松打虎] 45.[光武中興] 46.[一夫夜呼]
邢台市是五代故都、千年名郡,別稱邢襄,雅號臥牛城,市域西依太行山,東臨故黃河,中部的大陸澤曾為天下九澤之一,堯山則是黃河故道上著名的堯山碣石,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黃帝就曾躬耕於軒轅崗,堯帝曾都於柏人城,並登臨堯山碣石觀察天下水勢,後於大麓考察舜三年,並禪讓舜於此,大禹曾治水於此,夏代為冀州之域,井方氏、有蘇氏活動於此,商代中期為祖乙、祖丁等五帝之都,周代為邢國國都,戰國時期為趙國早期國都和中後期的信都,秦為信都縣,屬巨鹿郡(治所平鄉),秦末漢初為常山國和趙國國都,漢代屬巨鹿郡,晉隋改稱襄國郡,後趙石勒定都於此,唐宋金稱邢州,元明清為順德府,民國時期曾一度為冀南道順德道駐地,今為邢台市,轄17縣。

千年古縣

1.邢台縣
商代為井方,周為邢國地,秦置信都縣屬巨鹿郡,漢代改稱襄國縣,隋代改為龍崗縣,宋代徽宗改之為邢台縣,沿用至今。
2.南宮縣
秦屬巨鹿郡,漢代劉邦以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适的封地設定南宮縣,沿用至今。
3.清河縣
秦代設定厝縣,屬巨鹿郡,西漢改為清陽縣,東漢稱作甘陵縣,北魏時期改稱武城縣,隋代改置為清河縣,沿用至今,曾為清河郡和貝州、恩州的治所。
4.巨鹿縣
巨鹿,本名大陸,以大陸澤之故,周代屬邢國,秦屬巨鹿郡,漢設南亦縣,隋代改稱巨鹿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5.威縣
秦屬巨鹿郡,漢置廣宗國,東漢章帝時設廣宗縣,隋代改作宗城縣,金代稱洺水縣,元代置威州,明代設為威縣,沿用至今。
西周屬邢國地,漢代置中丘縣,隋代避諱楊忠之故改為內丘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清代尊孔避丘之諱,改為內邱。
7.臨城縣
春秋時期為臨邑城,漢代為房子縣地,隋代復置房子縣,為治所,唐代改為臨城縣,沿用至今。
8.隆堯縣
1947年,堯山縣隆平縣合併為隆堯縣。
周屬邢國,秦屬巨鹿郡,西漢設立柏人縣,北魏時稱作柏仁縣,唐代改為堯山縣,金代設為唐山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民國時期復稱堯山縣。
秦屬巨鹿郡,漢設廣阿縣,唐初改為象城縣,唐天寶年間改為昭慶縣,北宋時期改為隆平縣,沿用至民國。
9.柏鄉縣
戰國時期為趙國鄗城,秦屬巨鹿郡,西漢設定鄗縣,東漢改為高邑縣,隋代時期更名為柏鄉縣,沿用至今。
10.任縣
西周屬邢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任邑,秦屬巨鹿郡,西漢設定任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西周屬邢國地,秦代設赤縣,屬巨鹿郡,西漢設為南和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秦屬巨鹿郡,漢設堂陽縣,宋代改置為新河縣,沿用至今。
13.廣宗縣
西周為邢國地,秦屬巨鹿郡,西漢封為廣宗國,東漢設立經縣,元置廣宗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西周為邢國地,秦為信都縣地,屬巨鹿郡,漢晉為襄國縣地,隋初屬龍崗縣,開皇16年析龍崗縣南部置為沙河縣,先屬邢州,後屬順德府,沿用至今。
15.寧晉縣
秦為巨鹿郡地,漢代設立楊氏縣,晉代更名廮陶縣,唐代取‘安寧晉福’之意更名寧晉縣,沿用至今。
16.平鄉縣
西周屬邢國,秦代為鉅鹿郡治所,漢代設立廮陶縣,三國時期更名平鄉縣,隸屬邢州、順德府,沿用至今。
17.臨西縣
秦屬巨鹿郡,漢屬清淵縣,北魏時在清淵縣西部(今臨西縣地)設立臨清縣(治所倉上),隋代復設為沙丘縣,唐大曆年間改設永濟縣,唐末時併入臨清縣,1965年,復設為臨西縣。
一個城市,除其正式的稱謂之外,往往還有一個別名,如濟南稱泉城;廣州稱穗城和五羊城等等。邢台市也有一個別名,叫做臥牛城。邢台市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她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據史書記載:邢台城為春秋時邢侯所建,十六國時期由後趙皇帝石勒擴修,城牆周九里十三步,闊六步,上可臥牛,故俗稱臥牛城。北宋時郭進又進行重修,城北有牛尾河,俗呼牛城,明代王守城擴修為城周十三里二十丈,城南有栓牛石,城內有腸街等。古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邢人祖先以牛名城,蓋取黃牛勤勞利世的精神以自勵。 臥牛臥牛,閱歷千秋,今逢盛世,壯志當酬!

牛城傳說

傳說在西周初期,處於太行山前的邢台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盛。周王先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周公四子姬苴年齡小尚未封國,隨兄同往,輔佐治理,姬氏兄弟經常在太行山上打獵,一天下山時,看到一頭神牛從天而降,頭南尾北,席地而臥,神牛四周,沃野無際,百泉竟流,古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周成王知道這個事情後,命令召公占卜,知是分封建國的祥兆,於是為了答謝周公的輔佐之恩,乃分封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邢侯於是率領民眾在神牛臥過的地方修建城池,繁衍生息,人們為了紀念這頭帶來祥兆的神牛,都親昵的稱她為臥牛城,千百年來流傳至今。象徵邢台的“臥牛城”的雕塑,曾經橫臥在市中心,如今遷居到達活泉公園。它象徵著邢台人民善良,純樸的願望,也為邢台這座名城增添了新姿!

金牛降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年夏天,黃河以北,洪水泛濫,很多府縣、村莊被淹沒,唯獨順德古城平安無事。原因何在?原來發大水那天,洪水逼城,順德府岌岌可危,關鍵時刻,一頭黃色神牛從天而降高臥城頭,洪水漲八尺,金牛長吼一聲,城牆則長高一丈,水漲城高,洪水始終不能淹沒順德府,百姓因此得救。此後,每當山洪暴發,洪水逼城之際,這頭老黃牛便會臥在城頭,水漲城高,於是順德府百姓得以免遭水災而安居樂業,為了紀念黃牛的功績,遂以臥牛命名其城。從此,“金牛降洪”、“金牛馱城”的故事,便在邢台順德府流傳開來。
邢襄大地,人傑地靈,古往今來,湧現出的民族英雄、帝王將相、先哲聖賢、科技精英、社會名流、能工巧匠、藝苑巨擎、俠客義士、忠烈豪傑不可勝數!

邢襄人物

黃帝、揮公、堯、鯀、舜、丹朱、象、禹、昭明、祖乙、祖丁、南庚、婦妌、帝辛、巫賢、姬苴、邢伯、邢叔、臣諫、邢姜、巫臣、狐庸、羽頡、南宮括、南宮适、程子、豫讓、趙武、趙襄子李牧、趙雍、扁鵲、田光、趙歇、張耳、陳余、張敖、魯元公、張偃、貫高、張嫣、路溫舒、張蒼、馮唐、耿純劉植、耿弇、劉慶、劉祜、張角張梁張寶、時苗、孟康、張揖、崔琰、甘始、周倉、田豐、王經、郭女王、崔基正、張賓、石勒、李元忠、綦母懷文、崔浩、崔宏、游雅、游明根、游肇、李渾、李公緒、宋世良、陳寶光妻、李愍、魏歆、張禹張丘建張子信、宋景業、佛圖澄、竺道生、慧始、石虎、釋道安、王喬、柴誕、顏良、木蘭、石弘、劉顯、王彥超、李孝貞、魏詹、彥琮、辯義、高士達、李淵李世民、李建成、李虎、羅成、李靈夔、李慎、魏徵宋璟、李元愷、裴問、李抱真、李俌、孟方立、李存孝、 魏謩、宋若莘宋若昭僧一行、行距、李乂、張文琮、張祜、張文收、潘師正、張果老、招謙、郭威孟知祥孟昶、柴宗訓、曹利用、曹皇后、王則、成閔、范邦彥、范質、牛皋、丁度、陳薦、王仁鎬、張美、郭進、張思鈞、釋岩俊、完顏宗敏、定喜禪師、完顏希尹、郭守敬劉秉忠張文謙李若珪王世清馬銓、白儲玿、李起元侯泰馬亨魏裔介 鄒宏義 楊思聖 孫伏伽 崔昭緯、崔昭矩 崔諤、崔詹 崔光表 魏弘簡

現代名人

尚小雲 呂玉蘭 陳 強 趙三多 景廷賓 董英傑 白壽章 董振堂 趙忠祥 劉珍年 王助 楊春增
王同春 李桂雲 王寶強 侯宗賓李子元劉子厚徐冰、馬國瑞、張登義、劉傑、王蘊瑞、曹和慶、韓喜增
王啟明、楊壽山、周穎、侯振亞、李世農、張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