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府

順德府

順德府,今邢台市在元、明、清時的舊稱,隋、唐、宋、金稱邢州。元朝(1262年)忽必烈特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升邢州名為順德府,屬中書省,至元二年升順德路,明復順德府,清沿明制,隸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德府,1925年切府城廂(橋東)設順德市,1928年廢市屬邢台縣,1983年設河北地級市-邢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順德府
  • 外文名稱:Shun De Fu
  • 別名:邢襄
  • 行政區類別:州府
  • 所屬地區:中書省、直隸省
  • 下轄地區:邢州九縣,順德府九縣,襄國郡七縣
  • 政府駐地:今橋東
  • 地理位置:河北省中南部
  • 方言:冀魯官話-邢衡小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順德府十二景、邢台市歷史博物館
  • 火車站:順德府站
  • 代表人物:柴榮、魏徵、劉秉忠、郭守敬
  • 存在時間:1262年-1912年
  • 書院:紫金山書院
  • 今名:龍岡縣(邢台)
邢州歷史,邢州九縣,唐山(堯山縣),內丘,邢台(龍岡縣),平鄉,巨鹿,任縣,南和,沙河,廣宗,歷任知府,元代,明代,清代,順德府志,府志概說,府志遺存,歷史事件,堯禪讓舜,祖乙遷邢,胡服騎射,沙河冶鐵,鉅鹿之戰,黃巾起義,石勒定鼎,義和團運動,內丘大洪水,隆堯大地震,歷史文化,邢台市文保單位,非遺名錄,府廟寺觀,文廟,城隍廟,火神廟,開元寺,順德府十二景,太行疊巘,大陸澄波,堯山聖跡,鵲廟仙跡,百泉鴛水,達活龍湫,郡樓遠眺,古剎春遊,宮牆柏影,雉堞荷香,龍崗霜月,擅台煙雨,著名人物,

邢州歷史

邢國是商周時期的古國,有3500年歷史。“邢”字通“井”,古稱井方國,井方源於古黃河和太行山之間的百泉,上古時期黃帝教民開發利用井水,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乃合井、邑二字,即為“邢”。
商代祖乙九年(前1500年)曾遷都於邢,前11世紀,西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為邢侯,管轄邢國(故土在今河北中南部),春秋末年,北方戎狄南犯,邢君南遷至西夷儀(信都)亡於南方衛國,後為晉國趙氏屬地。
十六國時,五胡亂華羯族石勒建襄國都(今橋東),(公元335年)石虎遷都於鄴,襄都改置襄國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設邢州,龍岡縣(邢台)劃歸邢州。隋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並省州縣,青山縣(內丘)併入龍岡縣,任縣併入南和縣,旋即改州為郡,邢州復襄國郡,轄七縣。
唐天寶年間復鉅鹿郡,轄九縣,至德二年復名邢州。
唐代-邢州唐代-邢州
宋宣和元年名信德府,金復邢州。
元代初期,忽必烈接受劉秉忠張文謙的建議,在邢州設安撫司,直轄於中央,選良吏試行漢法治理,短短几年,邢州治績赫然,社會秩序安定,地方經濟發達,足為四方楷模,大比之時為天下第一,史稱邢州大治,邢州大治所取的成功經驗奠定了元朝的基礎。
元中統三年,改邢州為順德府,至元二年又升順德路。
明洪武元年,復順德府,清沿明制。
清末,1913年廢順德府,九縣劃歸直隸省。
1925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切府城(橋東)設順德市,是直隸省5個自治市之一;
北伐戰爭之後,國民黨南京政府廢順德市,劃歸邢台縣。十四年抗日戰爭開始,歷史轉到邢台地區

邢州九縣

清代順德府,所轄邢州九縣:唐山(今隆堯)、內丘邢台(龍岡)、平鄉巨鹿任縣南和沙河廣宗

唐山(堯山縣)

簡。府東北八十里。有宣務山泜河、李陽河、柳林河,並自內丘入。有驛。
[府東北。西北有堯山。西有汦水。]

內丘

沖。府北六十里。鵲山一曰龍騰山,龍騰水出焉,匯西山九龍水,東流為柳林河。其西麓姑腦,泜河南源
出焉,錯出復入,其泜河第二川、第三川合為野河。有中丘驛。
[府北。東南有汦水。]

邢台(龍岡縣)

沖,繁,難,倚。西:封山。野河出西北馬嶺口,淤。今自內丘入,會稻畦、漿水、路羅三川為洪河。
北有達活河,合沙應河。
[倚。西北有夷儀山,又有封山,一曰西山。又有黃榆嶺,上有黃榆關。又漳水在東南,自河南臨漳縣流入,下流為葫蘆河,至交河縣合滹沱河,此為漳水經流也。又東南有百泉水,其下流為灃河,一名渦水,又名鴛鴦水。西有西王社巡檢司。]

平鄉

疲,難。府東八十里。東:滏陽河自雞澤入。西:劉壘河自南和入。縣驛一。
[府東,少南。西南有漳河,西有沙河,又有洺河。東有滏陽河。萬曆三十年,漳挾滏陽河北出,會於沙、洺名諸河,而漳水之舊流益亂。]

巨鹿

疲,難。府東百十里。鉅鹿藪即大陸澤滏陽河自任入。老漳河,康熙中徙,廢。縣驛一。
[府東北。漳水舊在縣東,有大小二河,亦謂之新舊二河,其後北徙,不復至縣境,而二河遂成平陸。北有鉅鹿澤,即隆平縣之大陸澤也,澤畔舊有鹽泉。]

任縣

簡。府東北四十里。滏陽河平鄉入。有大陸澤,納九河八水,東溢為雞爪河來會。澤舊亘鉅鹿、隆平、
寧晉境,滹、漳、滏湊焉。今滹北,漳南,滏亦東徙。大陸在任者南泊,即張家泊,在寧晉者北泊,即
寧晉泊。縣驛一。
[府東北。東北有汦水。東有灃水。]

南和

繁,疲。府東南四十里。西:百泉河自邢台入。沙河支津亦自其縣入,合東狼溝。其正渠曰乾河。又東洺河、劉壘河,自雞澤入。有驛。
[府東,少南。南有漳河,合縣西之灃河,又縣西北有汦水,蓋伏流而旁出者。]

沙河

沖。府南三十五里。沙河自河南武安入,會邢台之洪河。右出支津,逕城南而東,納西狼溝水,其東即東狼溝。縣驛一。鐵路。
[府南。弘治四年以沙壅遷縣於西山小屯。十八年六月復還舊治。西南有磬口山,產鐵。南有沙河,亦名湡水。]

廣宗

疲。府東百二十里。漳河故道二,康熙二十六年溢,知縣吳存禮增築東西堤萬九千餘丈。縣驛一。
[府東,少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平鄉、鉅鹿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漳水舊在西。又東有枯洚河。]

歷任知府

元代

順德府總管 王結、劉秉恕、張耕、劉肅等。
順德府順德府
元中統三年升邢州為順德府,賜金虎符,立安撫司。至元二年(1265年)升順德路[元順德路,直隸中書省],下轄洺州、磁州、威州。
洺州
永年、曲周、肥鄉 雞澤 廣平
磁州
滏陽、武安 邯鄲 成安
威州
洺水、井陘

明代

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距京師一千里。弘治四年編戶二萬一千六百一十四,口一十八萬一千八百二十五。萬曆六年,戶二萬七千六百三十三,口二十八萬一千九百五十七。
此為其中一部分
【職務】 【姓名】 【學歷】 【任職】
順德府知府 張時 宣德年間 有善政
順德府知府 富敬 正統年間
順德府知府 張鶴 景泰年間 政令嚴明
順德府知府 楊浩 天順年間(1457-1465)
順德府知府 黎永明 進士 成化年間)1466-1470) 重修清風樓文廟
順德府知府 鄭勤 進士 成化年間(1471-1475)
順德府知府 范英 進士 成化年間(1475-1480) 以戶部郎中來任
順德府知府 林恭 舉人 成化年間(1485--
順德府知府 張繼 進士 成化年間 政績吏部考評為最
順德府知府 郭紝 進士 弘治年間(1500-1507) 譽為再世包公,建尊經閣
順德府知府 趙鑒 進士 正德年間(1509-1510) 升刑部尚書
順德府知府 劉簿 進士 正德年間(1511-1512)
順德府知府 舒晟 進士 正德年間(1513-1514)
順德府知府 彭傑 進士 正德年間(1514-1516)
順德府知府 李春芳 進士 正德年間(1516-1517)
順德府知府 王崧 待考 正德年間(1517-1519)
順德府知府 王言 進士 正德年間(1520-1522)
順德府知府 羅玉 進士 嘉靖年間(1523-1524)
順德府知府 於桂 進士 嘉靖年間(1525-1527) 為政嚴明
順德府知府 陳伯安 進士 嘉靖年間(1528-1529)
順德府知府 李春芳 進士 嘉靖年間(1530-1531) 正德年間曾任,此為再任
順德府知府 魏珽 進士 嘉靖年間
順德府知府 孫錦 進士 嘉靖年間(1533-1537)
順德府知府 張元孝 進士 嘉靖年間
順德府知府 高汘 進士 嘉靖年間 主修《順德府志
順德府知府 王朝賢 進士 嘉靖年間(1541-1544)
順德府知府 蕭德元 進士 嘉靖年間(1545-1548)
順德府知府 張詔 進士 嘉靖年間(1549-1552)
順德府知府 李攀龍 進士 嘉靖年間(1552-1555)
順德府知府 任民望 進士 嘉靖年間(1556-1559)
順德府知府 劉應節 進士 嘉靖年間(1560-1562)
順德府知府 董遂 進士 嘉靖年間(1563-1564)
順德府知府 徐衍祚 進士 嘉靖年間(1565-1567)
順德府知府 費堯年 進士 隆慶年間(1567-1568)
順德府知府 馮善 進士 隆慶年間(1569-1571)
順德府知府 鄧楚望 進士 隆慶年間(1572-1573)
順德府知府 顧綏 進士 萬曆年間(1574-1576)
順德府知府 李邦佐 進士 萬曆年間(1577-1579)
順德府知府 楊邦憲 舉人 萬曆年間(1580-1581)
順德府知府 王守誠 進士 萬曆年間(1581-1585) 擴修順德府城
順德府知府 張延廷 舉人 萬曆年間(1586-1588)
順德府知府 肖翼 待考 萬曆年間(1589-1591)廉潔,離任時僅囊一琴
順德府知府 王鍵 進士 萬曆年間(1592-1593)
順德府知府 樊東謨 進士 萬曆年間(1593-1595)
順德府知府 秦鐘晉 進士 萬曆年間(1596-1598)
順德府知府 陳載春 進士 萬曆年間(1599-1603)
順德府知府 張大孝 進士 萬曆年間(1604-1605)
順德府知府 陳瑛 進士 萬曆年間(1606-1608)
順德府知府 潘文 進士 萬曆年間(1609-1611)
順德府知府 周泰峙 進士 萬曆年間(1612-1613)
順德府知府 陳基虞 進士 萬曆年間(1614-1615)
順德府知府 汪元功 進士 萬曆年間(1616-1617)
順德府知府 莊毓慶 進士 萬曆年間(1618-1619)
順德府知府 王順行 進士 天啟年間(1621-1622)
順德府知府 胡維霖 進士 天啟年間(1623-1624)
順德府知府 沈中英 進士 天啟年間(1625-1626)
順德府知府 金之俊 進士 天啟年間(1627-1628)
順德府知府 金昌祚 進士 崇禎年間(1628-1629)
順德府知府 徐胤生 進士 崇禎年間(1630-1631)
順德府知府 湯一湛 進士 崇禎年間(1632-1633)
順德府知府 楊本盛 進士 崇禎年間(1634-1635)
順德府知府 於穎 進士 崇禎年間(1636-1637)
順德府知府 汪國策 進士 崇禎年間(1638-1639)
順德府知府 胡允敬 進士 崇禎年間(1640-1641)
順德府知府 吉孔嘉 舉人 崇禎年間(1642-1643)清兵入關,以身殉城
順德府知府 朱彝槐 待考 崇禎年間(1644--) 明亡後不知所終
備註:自明洪武元年至洪熙元年58年間,歷任順德府知府缺考,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年間歷任順德府知府缺考亦多。

清代

此為其中一部分
【職務】 【姓名】 【學歷】 【任職】
順德府知府 金震出 待考 順治年間
順德府知府 張名世 監生 順治年間
順德府知府 徐逢時 待考 順治年間
順德府知府 連登 進士
順德府知府 李盛枝 進士
順德府知府 周瑋 進士 順治年間
順德府知府 朱國治 貢士 順治年間
順德府知府 高來鳳 舉人 順治年間 修學宮,斷案如神
順德府知府 郭礎 進士 順治年間
順德府知府 王思治 貢士 順治年間 建府堂和吏舍
順德府知府 史樹駿 進士 康熙年間
順德府知府 李嘉 進士 康熙年間
順德府知府 楊於庭 舉人 康熙年間 以刑部郎中任
順德府知府 殷做霖 恩貢 康熙年間 修府治,做廨,有守有為
順德府知府 魯僖 蔭生 康熙年間 有惠政
順德府知府 范時崇 進士 康熙年間
順德府知府 宜思恭 蔭生 康熙年間 歷任廣西巡撫
順德府知府 楊寬 監生 康熙年間
順德府知府 王紀 舉人 康熙年間
順德府知府 高膽 進士 康熙年間
順德府知府 孫蘭苾 舉人 康熙年間 以刑部郎中任
順德府知府 黃亮可 進士 康熙年間
順德府知府 胡鳳翥 歲貢 康熙年間
順德府知府 范弘持 歲貢 雍正年間
順德府知府 會逢曾 監生 雍正年間
順德府知府 色爾持(滿) 筆帖式 雍正年間
順德府知府 德希壽(滿) 監生 雍正年間
順德府知府 曹秉仁 歲貢 雍正年間
順德府知府 楊毓鍵 廩貢 雍正年間
順德府知府 陳法 進士 雍正年間 升大名道
順德府知府 朱鴻緒 貢生 雍正年間 以吏部郎中
順德府知府 王祖庚 進士 雍正年間
順德府知府 王廷言 貢生 乾隆年間
順德府知府 鄭為龍 進士 乾隆年間
順德府知府 王德楷 待考 乾隆年間 以順德府同知屬任,升江蘇淮徐道
順德府知府 王大年 進士 乾隆年間
順德府知府 秦學溥 舉人 乾隆年間
順德府知府 玉麟(滿) 進士 乾隆年間 升直隸按察使司
順德府知府 王畹 待考 乾隆年間 現任戶部員外郎
順德府知府 徐景曾 進士 乾隆年間 以翰林院庶吉士任,修順德府志
順德府知府 梁肯堂 待考 乾隆年間
順德府知府 洪朴 進士 乾隆年間 以刑部郎中出任
順德府知府 汪楠 待考 嘉慶年間 升中憲大夫
順德府知府 李朝儀 進士 道光年間
順德府知府 鄭喬林 拔貢 道光年間
順德府知府 薛斯來 進士 同治年間 以京畿道監察御史來任
順德府知府 宋嵩慶 待考 同治年間
順德府知府 高午稟 同治年間
順德府知府 梁丹銘 待考 光緒年間
順德府知府 李伯華 光緒年間

順德府志

邢台市元明清三代稱順德府。由古代地方官員主持編寫的《順德府志》堪稱“府寶”。今《順德府志》保留下來的有明代成化年間《順德府志》珍本、
《順德府志》乾隆版《順德府志》乾隆版
明萬曆《順德府志》萬曆卷一、萬曆卷二;清代乾隆版《順德府志》,光緒版《順德府志》 等。

府志概說

早在周代時期,金文禮器中有記載邢國歷史的銘文,著名的有《麥尊銘》、《邢侯簋銘》,記載了邢侯封邢的重大歷史事實,可以看做邢台市地方志的淵源。自漢代至隋代,有關邢台市的地方志書多見於省志,例如漢代時期,為鉅鹿、清河二郡,地方歷史見載於《冀州風土誌》中。
唐代邢州概況見載於《貞元十道錄》、《元和郡縣誌》、《河北圖志》中,宋代邢州載於《河北記》、《河北圖志》中,元代有了記載邢台市部分歷史的《升邢為順德府記》,明代出現了4部《順德府志》,清代出現三部《順德府志》,並有了專門的志書。明代河北省無省志,清代見載於《畿輔通志》等書中。

府志遺存

今邢台市今邢台市
2.《順德府志》(明成化版)10卷,林恭纂修,弘治二年(1489年)刊刻,今存台灣。
3.《順德府志》(嘉靖版)35卷,孫錦修,高遷纂,嘉靖十五年(1536年)刊刻,今存日本國會圖書館。
4.《順德府志)(明萬曆版一)4卷,王守城修,張四箴纂,萬曆十一年(1583年)成書。
5.《順德府志》(明萬曆版二)張延庭主修,萬曆十八年(1590年)成書
6.《順德府志》(清順治版)李盛枝主修,公元1651年完成;稱順治重刻本,今不知所蹤。
7.《順德府志》(清康熙版)4卷,殷作霖等纂修,康熙十九年(1680年)刊刻,稱康熙增刻本,今不知所蹤。
8.《順德府志》(清乾隆版)徐景曾纂修,乾隆十五年(1750年)成書,稱乾隆進御本
9.《直隸順德府賦役全書》(順治版)10卷10冊,順治間成書

歷史事件

堯禪讓舜

皇甫謐帝王世紀》雲“柏人城,堯之都也”。《城冢記》、《大明一統志》皆云:“柏仁(人)城,堯封唐侯所都之地”,柏人城即今邢台市隆堯縣,這一帶是堯禪讓舜的地方,《尚書·舜典》云:“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唐山縣誌》所記“大麓弗迷,堯之所以試舜也,宣務山為大麓,……以此山為舜納於大麓之跡”,從此禪讓制成為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影響深遠。

祖乙遷邢

祖乙是中國商朝第十四任國王,商祖乙九年,遷都於邢(今河北省邢台市)。祖乙是有為君主,遷邢後命彭伯、韋伯為王,任命巫賢治國,教民耕稼,商朝迅速強大。他幾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國,解除了東南方的夷族對商的威脅,國運再度中興。邢經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遷奄,約為商都136年。

胡服騎射

邢台本意是指邢台縣,源於檀台,檀台原是西周邢國祭天之所,戰國時期趙成侯擴建為檀台,並建信宮,設信都,為趙國別都,根據《史記》記載趙武靈王曾多次在信宮會見各國諸侯,並於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胡服騎射深刻影響了後世。

沙河冶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國家之一,而邢台鐵冶業亦為國之最早。早在兩千年前,邢台人就知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襄國是漢武帝時三大冶鐵基地之一。《順德府志》、《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沙河有磬山,漢魏舊鐵官也”。北朝東魏時,邢州的冶煉專家綦毋懷文成功發明灌鋼技術,並煉造出十分鋒利的“宿鐵刀”,灌鋼技術是17世紀以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方法。宋宣和四年刻制的《大宋重修冶神廟碑記》曰,“順德之在河朔,為朝廷一襟要,其地多隆崗秀阜,坑冶之利自昔有之。”據當時統計,順德府綦村鐵冶司元豐元年(1078年)每年向國家交稅原額達217萬多斤。為北宋時期全國最大的冶煉中心,年產鐵量全國第一。邢州鐵冶,特別是綦母懷文的鋼冶,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
邢台市沙河縣綦村鎮,自古為邢州冶鐵中心,有小邢州之稱。宋代時,邢州冶鐵量全國第一,占到河北路的40%,其中綦陽鎮又占到邢州的90%,邢台自古就流傳“綦陽鐵、窯坡炭,葉河水,沾一沾”的民諺。

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郡(今平鄉縣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迫使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今邢台平鄉人張角的號令下,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石勒定鼎

東晉時期,石勒聽從中丘(邢台內丘)張賓的建議,進據襄國為據點,逐漸消滅北方其他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公元319年,石勒稱帝,定都襄國(邢台),史稱後趙。後趙最強大的時候統一了中國大部北方除遼東慕容氏和河西張氏外,皆為石勒所統一。以淮水與東晉為界,初步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起源於清朝末期發生在邢台市威縣的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針對西方列強加強侵略瓜分中國圖謀的農民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雖然陷於失敗,但是它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民眾的覺醒,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三大民眾性民族主義運動。

內丘大洪水

1963年8月,海河流域南部地區發生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邢台市內邱縣7天降雨量2050mm,雨量之大為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地區最高記錄。以此形成的特大暴雨帶,7天降雨總水量達600億立方米。各條河流洪水暴漲,摧毀三百餘座水庫,形成特大洪水,河北損失十分慘重,事後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指示。

隆堯大地震

1966年3月,邢台地區中部(隆堯縣)發生6.8、7.2級兩次強烈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發生的地震。地震發生後,漫天飄雪,中國總理周恩來三赴震區,發出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的莊嚴號召,並指示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預報系統。中國的地震研究事業在邢台地震的血泊中矗立起劃時代的里程碑。

歷史文化

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傷於遲重。(《隋書·地理志》)
質厚少文,氣勇尚義。(《宋史·地理志》)
邢州土厚水甘,人物產於其間者多實少浮,民俗淳厚,人心古樸。質厚少文,氣勇尚義。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男勤耕稼,女修織紉,急公後私,尚於周恤,燕趙慷慨之風猶存。(《順德府志》)
邢州之地,其地沃饒,其俗樸厚,其人尚義。(《平鄉縣誌》)
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禮,物厚而阜安。(《南和縣誌》)
土厚民淳,俗勤而儉。(《堯山縣誌》)
邢俗純厚。(《邢台縣誌》)
三大禮俗:
一,婚禮,定親要經過查“八字”,對屬相,換庚帖,然後下彩禮,擇吉日完婚。
二,喪禮,死了人要舉行喪禮,喪禮分:停靈、入殮、設祭、下葬等程式;
三,祭禮,清明節祭祖掃墓,十月初一送寒衣,春節請祖宗到家進行祭奠。

邢台市文保單位

邢台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其中,萬里長城(邢台段)、京杭大運河(邢台段)已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9]
邢台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序 號名 稱年 代位 置
1
東先賢商代遺址
商代
邢台市區
2
周代
邢台市區
3
唐代--清代
邢台市區
4
天寧寺前殿
唐代
邢台市區
5
唐代
邢台市區
6
唐代
邢台市區
7
鹿城崗遺址
東周
邢台市區
8
唐代
9
漢代--清代
10
唐代
11
隋唐宋
內丘縣臨城縣、邢台市區、邢台縣
12
戰國
13
宋代
14
祁要村遺址
臨城縣
15
北魏--金代
16
宋代
平鄉縣
17
漢代--清代
南宮市
18
北朝
南宮市
19
義和拳議事廳
清末
20
隋代-清代
清河縣、臨西縣
21
明代
邢台、內丘、沙河

非遺名錄

邢台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3項。[1]
邢台市國家級非遺名錄
序號名稱申報單位批次
1
平鄉縣、廣宗縣
第一批
2
沙河市
第一批
3
第一批
4
第二批
5
第二批
6
威縣
第二批
7
廣宗縣
第二批
8
廣宗縣
第二批
9
第二批
10
隆堯縣
第二批
11
威縣
第三批

府廟寺觀

文廟

邢台市橋東區順德路北段西側市政府院內原有一處高大的古老建築,這就是順德府文廟大成殿。
順德府文廟,唐代稱文宣王廟,宋、元時統稱孔廟,明、清稱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築,位居於全廟的中心。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台基之上。通體七楹,面闊二十一米;前後三跨,進土十五米。單脊歇山頂,飛檐四起,檐下斗拱三跳六鋪,脊上二鴟吻東西對列,整個大殿造型,莊嚴肅穆。
順德府文廟的始建時間,據《順德府志》載:“建自唐,尋廢”。邢台市在唐初已為上州,按朝廷規定,必須建立相應規模的文廟。此廟在唐末荒廢后,宋代多次維修。到了元朝建國之初,忽必烈提倡尊孔,“詔修天下孔廟”。於是,順德府文廟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得到重修。明朝天順四年(公元1460)和成化六年(公元1470),又曾先後兩次,由知府親自主持擴修文廟大成殿。正德元年(公元1506),又修建了文廟靈星門,並加築甃泮池石橋。到了明神宗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進士出身的嵩縣人王守誠做順德府知府,到任不久即倡議“拓地擴修文廟”,加築了四周的圍牆,遂使文廟的規模漸臻完備。入清以後,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又於文廟靈星門左右增建門樓,氣勢更加宏朴。
大成殿是文廟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時代,也是知識分子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各府、縣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才後,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
順德府文廟中其他建築均已被毀,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被河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大成殿移建於達活泉公園內。

城隍廟

據《邢台縣誌》(乾隆本)記載:順德府城隍廟縣治西北,正殿三楹、後殿三楹,翼房二十間,前為儀門、為鐘鼓樓,右前為石坊、為大門、為戲樓,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知縣王心悟創建。
從歷史地位上看,依據明代洪武二年朱元璋城隍神的封爵定級,順德府城隍廟屬於正二品級別,朱元璋同時敕令各地規定城隍廟的建築規模要與地方官衙廳堂相同,各地方官赴任必須先到任所城隍廟向城隍神宣誓就職,且對城隍的祭祀,必須由當地最高官員主祭。並有一府一縣不得有兩座城隍廟之規定。

火神廟

順德府火神廟,又叫火神真君廟,位置就在今邢台市橋東區府前南街南端路東96號。它的始建年代為明代天順四年,即公元1460年。清末民國時期又有不同程度的維修擴建,現有占地面積1771平方米,存有建築6座,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格,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火神廟不象中國古代建築群中有主軸線的那一類。它的建築布局具有結構緊湊,巧用地形的特點,這與它處於瓮城內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瓮城內狹小的面積不允許展開中軸線,並在中軸線兩側布置多座建築。
進入火神廟正門,北側為二道門,裡面坐北朝南就是火神廟的主體建築 真君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105平方米。內塑火神真君像,開路神方弼及顯路神方相分站左右。
傳說火神真君名羅宣,居住在神話中的火龍島,後被姜子牙封為火德真君,在邢台,有關火神真君的傳說神話故事有許多,這裡只介紹一個。
順德府(邢台)火神廟順德府(邢台)火神廟
傳說,民間年間過會,要搭棚,廟裡沒有葦席,火神真君便派人到一個販賣葦席的大財主家借葦席。但這個財主非常吝嗇,愛財如命,他哪裡肯借。財主剛把來人攆走,家中便起大火,財主這才知道得罪了火神,便馬上將葦席送到火神廟,很快火滅煙消。這個傳說教育人們不可為富不仁,反映了人民大眾的一種心聲。
在火神廟東側院落中,主殿為奶奶殿,供奉火神真君的後宮娘娘,也就是火神真君的夫人,她也是一位神醫,擅長治療外科,以治療各種疙瘩為特長,所以民間又俗稱疙瘩奶奶。在奶奶殿東側,為坐東朝西的送子殿,供奉送子母。

開元寺

邢台開元寺,位於邢台市邢州北路中段,唐開元年間敕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我國歷代名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也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元代皇家寺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國各地的開元寺中,以邢台開元寺為大宗。開元寺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敕建後,周世宗柴榮又詔建了大聖塔,宋徽宗趙佶賜名為圓照塔,此塔高108米,為古代中國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大開元寺,列為皇家寺院,明代時期,古剎春遊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時期,野寺鐘聲為邢台八景之一。

順德府十二景

出於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清代李京增補。

太行疊巘

太行萬里也,自龍門至醫無閭,綿亘萬里,皆太行也。中條、王屋、玄岳、五台,福地洞天,不可勝數。大河北之乾龍,東西界之襟帶,控燕、韓、晉、趙、鄭、衛、齊、梁。在順德則屏障西北,近入几案,視他郡為密邇。支頤麗矚,以供朝夕。詩曰:
迎眸爽氣自西來,紫翠重重次第開。
不盡雲霞時隱見,無窮歲月漫徘徊。
此中是有桃源洞,世上何多灩澦堆。
但得紙驢張果贈,太行朝去暮邢台。

大陸澄波

大陸既作,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夏禹疏九河,分九州舊跡也。今舊跡雖遷移,澤尚在任縣。近而漳水、滏水、洺水、湡水、㴲水、洚水、澧水、泜水、泲水,九水匯於此。一名小東湖,一名張家泊。八月,水平萬頃,茫然涵虛混太清矣。詩曰:
汪洋千頃勢何雄,九水同歸一澤中。
波靜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東。
魚龍吞吐爭春雨,鳥雀擎飛向晚風。
明月兼陰楊柳岸,漁舟人唱藕花叢。

堯山聖跡

堯山唐山縣之北八里,一名虛無,又名巏山務,又名宣霧。帝堯受封於此,後都山西蒲坂。旄山、孔崗、乾言山、臥牛山,堯山內之他山,因山之形,人之重而名之。帝堯廟,尼父祠存焉。京師南行千里,坦途如砥,而徵車召登陟,馬首翠微自堯山始。詩曰:
平原東陸結山崗,靈秀飛來接太行。
日聳豐碑霄漢回,雨收廢寺碧雲涼。
帝堯封邑名還在,尼父停車道未荒。
斗大孤城人世變,時雍非復舊陶唐

鵲廟仙跡

鵲廟,內丘蓬山中,一山形如鵲,有首有尾。春秋時,趙簡子病,秦越人診脈,知七日而悟。簡子神其術,賜越人扁鵲田四萬畝。宋仁宗疾,夢人予藥一粒,自言是秦越人。痊,問履歷,建廟於鵲山,祀封靈應王。歲三月,四方千里祀者,充滿岩谷。廟之西龍騰山太子岩,神僧咒龍,虢太子出家處。詩曰:
巍峨宮闕已千年,劫火曾滅世幾遷。
古柏雖沾新雨露,殘碑猶峙舊山川。
人聲響徹驚三月,神貺通靈落九天。
安得上池明洞水,膏盲痼疾起沉痊。

百泉鴛水

百泉水,即湡水也。《山海經》云:出襄國城南,泉有百孔,故名百泉。上下兩泓,中有徑如鴛鴦背,兩泓如鴛鴦翼,又名鴛水,郡以此名。古今吏邢者,開浚溝渠,築之堤閘,以滋灌溉。邢、沙、南用水之利,大小二十村,田千畝。鹼鹵田為膏腴,中下田供上上賦。詩曰:
泉涌碧沙坑漾深,淨明潤物作甘霖。
雙泓澄澈千家玉,百道流澌萬畝金。
日日有人耕夜月,村村無地不風林。
從來疏鑿歸溝洫,澤被邢襄自古今。

達活龍湫

㴲水。《水經》言:在邢州。邢西山水,百脈千流,散而成河,離城三十里伏而不見。非雨集,河常涸也。至城西北五里,湧出水一潭,深不可測,蛟龍潛焉,曰達活泉,㴲水湧出者,禱雨即應。潭面僅一、二畝,歲大旱不涸,流入城壕衛城,亦可分流灌兩三村田。詩曰:
七十二河涵水靈,廣源流伏涌郊垌。
潭開五畝玻璃鏡,林繞千山翡翠萍。
日麗杏桃花散錦,風吹楊柳絮為平。
有時雷雨黃昏夜,夜驚蟄龍出野汀。

郡樓遠眺

郡城內有樓焉,高十餘丈,俯視城內外,望十五里遠。西山爽氣,入窗牖欄楯間,日夕萬家煙火,如縷如織。城南七里河如帶,百泉、達活泉如雨落星灣。鼓鐘其上報晨昏,為郡譙樓。進府署由樓下行。建自唐宋。詩曰:
百尺麗譙不記年,千家燈火夕陽天。
登臨平訝乾坤合,蕩漾低看日月懸。
簾卷行山來暮景,窗開陸澤起寒煙。
鐘聲報漏仍高望,夜氣蒼茫北斗邊。

古剎春遊

開元寺,創自唐。萬安和尚闡揚佛教,建木浮圖,高五十丈,中可容數千人。金元時,火焚其頂,又鏟其腹,存其足,尚存八九丈。明初,因其基,覆以琉璃瓦,如五瓣蓮,名五華殿。柏數十株,合抱圍。正月十六日,販農器者雲集成市。合邑之鄉民之力農者,爭售其器,亦有婦女游,竟日而罷。詩曰:
大剎開元自昔稱,琳宮紺宇尚層層。
此時象教終難問,舊日浮圖不可登。
鐘閣雲深龍護寺,香台地古佛留僧。
嬉春四遠人成市,柏子庭前鼠咬藤。

宮牆柏影

順德府儒學,南北長二百三十一步,東西廣一百一十一步,殿廡弘敞,宮牆崇峻。古柏數百株,霜皮溜雨,黛色參天,童童曲曲,皆唐宋間物。形勝甲天下,日月麗影,印拂階墀,如篩金瀝玉,風動聲清遠,裊裊似鸞鳳鳴經,行其下,起人仰止敬肅,爽朗暢悅。詩曰:
宮牆古柏碧森森,培植千年雨露深。
泮水滋成蒼秀色,芹香熏老歲寒心。
講堂照日雲流砌,書閣凌空月滿林。
天際笙簧風細細,諸生弦誦和歌吟。

雉堞荷香

郡城高堅,池復深闊,女牆分列,箭樓威壯。四門門四重,左出右入,他郡無也。池種蓮,東北最多。開時如散妙蓮花,如眾香國,池如香水海。北門外舊時有亭,曰君子亭。金大定間修後,改曰柳溪亭。為遊憩玩賞勝地。今廢址仍存,蓮香尚在人心目。詩曰:
四圍楊柳繞城堤,池內荷花開放齊。
露滴珍珠擎翠盎,風飄絳縞落青泥。
人游洛浦情偏盪,酒載蘭陵醉欲迷。
玩賞流連歸去晚,戍樓角動月明西。

龍崗霜月

龍崗,西城外城西北隅起,西南隅止,長五里,高五丈。厚二丈許,土龍也。如繩如帶,如龍如蛇,後周以此名縣。無林木蔽,少農牧踐。八、九月,霜月凝空,城頭下瞰,蜿蜒蠕蠕,似動似走,似起似臥,有五色雲護之。元儒董朴結廬其傍,講周、程、張、朱之學教士,隱居五十年,號龍崗先生。詩曰:
鬱鬱蔥蔥五里長,城頭遠眺小平崗。
曉風浮動黃如霧,夜月輕微淡似霜。
高不居村分土聚,逶迤近郭護金湯。
迴旋龍脈饒形勝,北拱皇都控大荒。

擅台煙雨

邢台,信都也,為臥牛城。首西南昂然,尾東北伏然。牛首下有石如柱,立土中數丈,不得根,名栓牛石。地多榆、柳、槐、棗,蒙密蓊蔚,雜果樹更伙。巋然土丘,相傳戰國時,趙成侯都信都,魏獻“榮椽”,因築檀台,以朝諸侯。今煙雨之朝,林莽中猶見台也。詩曰: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見榮椽空土丘。
衰草淒淒迷故址,荒林莽莽盡耕疇。
淡雲疏雨流霜月,穴免棲狐臥喘牛。
感慨西風憑弔者,誰人能說趙成侯。

著名人物

1、中醫聖祖—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 戰國神醫,原名秦越人,晉國大夫趙簡子為了答謝扁鵲治病之恩,將邢地中丘(今邢台內丘)蓬山4萬畝土地賜封予扁鵲,秦越人接受了這份賜封,在此居住下來,上山採藥,入鄉巡醫。邢人尊稱其為神醫扁鵲(上古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醫術高超,擅長各科,名聞天下。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內丘扁鵲廟早在漢代便已建立,宋嘉佑初年,宋仁宗患疾,遣使至邢州內丘扁鵲廟求醫,病癒賜封扁鵲“神應王”之號。
2、戰國名將—李牧
李牧(?-前229年),柏人(今邢台隆堯)人,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為趙國後期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封爵武安君。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
3、大賢良師—張角
張角(?-184年),巨鹿(今邢台平鄉)人,黃巾起義的發起者,太平道的創始人。東漢末年張角創立了太平道,以 善道 教化天下,被尊為"大賢良師"。他精通符咒治病之術,深切影響了中醫學祝由科的發展。經過十餘年的創教活動,建立了一個擁有幾十萬教徒,遍及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龐大的道教組織。 由於當時社會腐敗,民不聊生,張角就順勢而起,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民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4、後趙右侯—張賓
張賓(?—322年),一說南和人,一說內丘人,後趙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官至右侯、大執法,曾自比張良,為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第一謀士,史稱“機不虛發,算無遺策”。他輔助石勒建立後趙,並訂立各種國家制度,被任命為大執法,專總朝政,位冠僚首。但能為官清廉,謙虛謹慎,深受石勒和群臣的尊重。石勒追封其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書曾記載:張賓、崔浩,曾施神國之謀,可謂天下之菁英。
5、北魏司徒—崔浩
崔浩(?-450年),邢台清河人,北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官至司徒。崔浩長相如美貌婦人,曾自比張良,深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是南北朝時期第一軍事謀略家,史稱”料敵制勝、變化無窮“。作為統一戰爭的謀主,崔浩參與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軍事決策,輔佐北魏成功敗胡夏、滅北涼、擊柔然,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貢獻。 史書曾記載:張賓、崔浩,曾施神國之謀,可謂天下之菁英。
6、一代明君—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649年),祖籍邢州隆堯,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從軍,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後,被立為太子。不久即位,年號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7、貞觀名相—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邢台巨鹿縣銅馬村人,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號“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魏徵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開元名相—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邢州南和縣宋台村人,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十七歲中進士。歷任義昌令,上黨尉、監察御史,鳳閣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黃門監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經武周、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9、天文學家—僧一行
僧一行(673-727) ,邢州巨鹿人,原名張遂,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佛學家,精通佛學、道學和天文學。一行早年學道,精通太乙遁甲,被道家尊為六通國師。一行作為高僧,撰寫了著作《大日經疏》,確立了唐代密教的理論體系,被佛家尊為中國密宗二祖。一行作為天文學家,組織領導了世界上第一次天文大地測量,編制了《大衍曆》,創造了水運渾天儀、黃道游儀等,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國際小行星組織將小行星1972命名為“一行小行星”。
10、五代明君—柴榮
柴榮(921年-959年),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隆堯縣),生於邢州龍崗(今邢台縣)之別墅,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廟號世宗,在位期間,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目標為己任,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文治武功,震懾夷夏,是結束中唐以來中國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
11、打虎英雄—武松
武松,邢台清河縣武家那村人,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北宋義士,原為宋江部下三十六員頭領之一(《大宋宣和遺事》),後被施耐庵據此塑造成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血濺鴛鴦樓後,改作頭陀打扮,江湖人稱“行者武松”。曾在景陽岡上空手打死一隻吊睛白額虎,“武松打虎”的事跡廣為流傳。在征討方臘的戰鬥時,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後班師時武松在六和寺出家,被封為清忠祖師,素有”馬上林沖,馬下武松“之說。
12、大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 ,邢台縣郭村人,元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學家和儀器製造專家,是十三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官至都水監、太史院令。郭守敬不僅主持了西夏治水、大都治水、開鑿通惠河和黃河探源的壯舉。還主持了當時世界最大規模的四海測驗,編制出中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曆法《授時曆》,創製和改進了簡儀、渾天儀、立運儀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13、元朝設計師—劉秉忠
劉秉忠(1216年—1274年),邢州(今邢台市)東靜庵村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學者,自號藏春散人,作為元初重臣,他”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是元上都、元大都(北京城)和元朝政治體制、國號的設計者,被譽為“大元帝國的設計師”,官至太保、太傅、太師,封趙國公、常山王,諡號文貞、文正。劉秉忠貫通三家,早在明代就被尊為儒家聖賢,早年學道,精通易學,奇門遁甲之術天下第一,為道教六丁神祠開壇闡教的第一代宗師,劉秉忠曾出家為僧,法號子聰,是佛教劉太保宗的開創者。
14、狀元宰相—曹鼐
曹鼐(1402年-1449年),邢台寧晉人,明朝政治家,宣德元年中鄉試第二,任代州訓導,改派江西泰和縣典史。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成癸丑科狀元,官至吏部左侍郎、內閣首輔(宰相)。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遇難。贈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襄。英宗復位,加贈太傅,改諡文忠。被譽為狀元宰相。
15、烏頭宰相—魏裔介
魏裔介(1616-1686年) ,字石生,號貞庵,直隸柏鄉(今邢台市柏鄉縣)人,清初大臣。順治三年進士,歷官工科給事中、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謚文毅。魏裔介入閣辦理國家大事時年僅40餘歲,鬚髮皆黑,稱為“烏頭宰相”。史稱“清初相業,無出其右者” ,後人評價他條陳時事、“敢言第一”,清初“諸大典”多依其“奏議所定”。
16、四大名旦—尚小雲
尚小雲(1900年一1976年),名德泉,字綺霞;邢台市南宮縣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並稱京劇“四大名旦”。他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17、紅軍名將—董振堂
董振堂(1895—1937),字紹仲,邢台市新河縣人,原紅五軍軍長,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寧都起義後出任紅軍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後升任紅軍第五軍團總指揮。率部參加了贛州戰役、漳州戰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幾乎所有戰鬥,被毛主席贊為“常勝將軍”。1934年10月開始長征後,董振堂指揮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為保障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戰功,得到“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在董振堂烈士追悼會上,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18、全國勞模—呂玉蘭
呂玉蘭(1940年-1993年),邢台市臨西縣東留善固村人,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中,她聽黨的話,積極帶領民眾戰天鬥地,改變了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逐步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成長為聞名全國的女勞動模範和女省委書記。她堅持工作上高標準,生活上嚴要求。作風正派,廉潔奉公,是一位深受民眾愛戴的好乾部。呂玉蘭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同志曾親筆撰寫文章深切懷念呂玉蘭。稱讚其為“‘高風昭日月,亮節啟後人”。
19、改革先驅—任仲夷
任仲夷(1914年-2005年),邢台市威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驅,鄧小平麾下的2位改革元勛之一(谷牧、任仲夷)。1945年邢台解放後,任邢台市第一任市委書記兼市長。新中國成立以後歷任哈爾濱市委書記、黑龍江省委書記、遼寧省委書記、廣東省委書記等職。1980年,鄧小平同志點將任仲夷主政廣東,任仲夷帶領廣東人民大膽解放思想,為改革開放事業殺出了一條血路。1979年,廣東省還是一個邊陲農業省份,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23位,當五年後任仲夷離任時,廣東省的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一。
20、戰鬥英雄—楊春增
楊春增(1929-1952),河北邢台沙河人,抗美援朝的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排長。1952年8月5日在金城郡座首洞戰鬥中,率一個班堅守541陣地,從拂曉激戰到下午三時,殲敵二百餘人,彈盡糧絕之際,他拉燃了最後一枚手雷衝進敵群,炸死十多名敵人而犧牲。被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模範共產黨員稱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有根據楊春增的故事改編的京劇《英雄楊春增》和電影《英雄兒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