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隨

顧隨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字羨季,筆名苦水,別號駝庵,河北清河縣人。中國韻文、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美學鑑賞家,講授藝術家,禪學家,書法家,文化學術研著專家。 顧隨的學生、紅學泰斗周汝昌曾這樣評價他:“一位正直的詩人,而同時又是一位深邃的學者,一位極出色的大師級的哲人巨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隨
  • 別名:顧寶隨,苦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邢台清河
  • 出生日期:1897年2月13日
  • 逝世日期:1960年
  • 職業:作家、書法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顧隨文集》、詩詞曲集《無病詞》、《味辛詞》、《荒原詞》等
生平簡介,主要作品,學術研究,小說、詩詞,雜劇、書法,韻文,往事概述,相關作品,信札一二,詩詞作品,顧隨全集,個人生活,與周汝昌,與周作人,與葉嘉瑩,個人語錄,相關評價,

生平簡介

顧隨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2月13日出生。顧隨四五歲時進入家塾,學四書五經,唐宋詩文及先秦諸子的寓言故事,也讀了一些小說。1907年入廣平府中學堂,1915年季考北京大學,通過了北大國文系的入學考試。北大校長閱卷時,發現顧隨的中國文學水平卓異,建議他改學西洋文學。於是顧隨先到北洋大學預科專攻英語,兩年後轉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在北大他獲得了很好的西洋語言與文學的修養,1920年夏天畢業開始到山東青州中學。1926年他執教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他用魯迅的思想給學生指明道路。由於他的指引,許多學生都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29年,顧隨先後到燕京、北平、中法、北京、中國、輔仁、北京師範等大學執教。
顧隨顧隨
顧隨對於祖國和人民終生是一個忠誠的赤子。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他開始到大學任職任教,1953年到天津工作。他的精神空前煥發,工作熱情十分高漲,但健康狀況卻日漸不支,1960年9月6日顧隨卒於天津馬場道河北大學住所。 1990 年,顧隨先生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門人弟子聚集北京,召開了“顧隨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會”,會後印行了紀念文集。 1997 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河北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校友會、輔仁大學校友會在北京聯合舉辦了“顧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和“紀念展覽”,《顧隨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已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顧隨先後在河北女師學院、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中法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河北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等校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四十多年來桃李滿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譽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葉嘉瑩周汝昌史樹青鄧雲鄉郭預衡顏一煙黃宗江吳小如楊敏如、王雙啟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葉嘉瑩教授以老師晚年名號“駝庵”在南開大學設立了“葉氏駝庵獎學金”,以獎勵後輩學子。

主要作品

學術研究

顧隨先生是一位有獨見卓識的學者、專家,自三十年代起,有《稼軒詞說》、《東坡詞說》、《元明殘劇八種》、《揣龠錄》、《佛典翻譯文學》等多種學術著作問世,並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惜其多種未刊稿在十年動亂中慘遭毀棄。八十年代後經多方收集,已出版了《顧隨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台灣桂冠出版公司 1992 年)、《顧隨:詩文叢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年出版, 1997 年又出了增訂版)、《顧隨說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顧隨箋釋毛主席詩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顧隨與葉嘉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顧隨致周汝昌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輯得顧隨各類著作、文稿、書信、日記等,編訂為《顧隨講文心雕龍》、《顧隨講古代文論》、《顧隨講南北朝散文》、《顧隨講詩經》系列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顧隨全集》7卷增訂本河北教育出版社正在印行中。
顧隨

小說、詩詞

顧隨先生又是中國現代文壇上一位卓然特立的作家。在20年代初他在山東的報紙上發表了不少短篇小說,可惜只存《反目》一篇。中期發表了《失蹤》、《孔子的自白》、《母親》、《廢墟》等,抗戰期間發表《佟二》。自 1927 年起出版了舊體詩詞集《無病詞》、《味辛詞》、《荒原詞》、《留春詞》、《霰集詞》、《濡露詞》、《苦水詩存》。1947年中篇小說《鄉村傳奇》發表在《現代文錄》上。

雜劇、書法

顧隨還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後一位發表雜劇的劇作家。他創作的雜劇有:《饞秀才》、《再出家》、《馬郎婦》、《祝英台》、《飛將軍》、《遊春記》等6種計26折。除《饞秀才》發表外,其餘編為《苦水作劇》和《苦水作劇二集》。顧隨精於書法藝術,曾師從書法大師沈尹默先生,草楷皆工,是現代書法名家。他的書法作品有的收入《民國時期書法》、《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
顧隨顧隨
《陟山觀海遊春記序》
吾何時生心欲取《聊齋志異·連瑣》一傳譜為雜劇,今茲都已不復記省,但決在雜劇三種脫稿之後耳。至其開始著筆,則為一九四二年一月間。時當寒假,較為暇豫,無事妨吾構思按譜也。及下卷第三折寫訖,牽於課事,又腰背作楚益甚,遂不復能賡續。每值寒暑兩假期中,輒思寫畢,了此夙願。思致枯窘,精力疲憊,援筆而中止者,三載於茲矣。今歲寒假,期間較之往歲為長,病軀畏寒,怯於外出,斗室坐臥,殊無聊賴,乃譜完末折,於是儼然上下二本之雜劇矣。顧尚無楔子及科白,又以十日之力補足之,刪改之,塗乙至不辨認。又以十日之力,手抄一過,則今之《遊春記》是也。初意擬為悲劇,劇名即為《秋墳唱》,既遲遲未能卒業,暇時以此意告之友人,或謂然,或謂不然。詢謀既未能僉同,私意亦游移不定。今歲始決以團圓收場,《遊春》之名於以確立。
王靜安先生《宋元戲曲考》謂:“明以後傳奇,無非喜劇,而元則有悲劇在其中。”吾向於文藝,亦重悲劇,時謂舉世所稱劇聖如莎士比亞者,其所為悲劇,動人之深且長,亦在其喜劇之上。若夫明人,固無悲劇,然亦烏有所謂喜劇者哉?當謂之“團圓劇”始得耳。吾平時說曲,常目為墮人志氣、壞人心術者也。又以深惡痛絕此團圓故,遂波及於喜劇,今乃知其不然也。明人之於曲,殆不知足而為屨而又為蕢者乎?夏蟲固不可以語冰。其為團圓劇無足取,即使其為悲劇,亦詎能有合哉?善夫吾師尹默先生之論曲也,其言曰:“詩餘小技況詞餘,道義從來不涉渠。嘗徧人間真意味,始知此外更無書。”明代士夫其以道學自居,聖賢自命,鄙填詞為玩物者,或力追風雅,跡擬盛唐,目戲曲為小道者,吾無譏焉。若其肆力詞章,從事劇曲者,率皆庸凡、膚淺、狂妄、鄙悖。是以志存乎富貴利達者,其辭鄙;心繫乎男女風情者,其辭淫;意縈乎禍福報應者,其辭腐;下焉者為牛鬼,為蛇神,為科諢,為笑樂,其辭泛濫而無歸,下流而不返。要之尚不識人間二字,遑論其意味,又烏有所謂真?惟其無真,故無性情,無見識無思想,馴至啼笑皆偽,頂踵俱俗;遂至亦無所謂同情,無所謂嚴肅,無所謂誠實。以是而填詞,而曰可以抒情可以風世,可以移風而易俗,亦大言不慚而已矣,其孰能信之?夫五味不能有辛而無甘,人生亦不能有失敗而無成功。戲劇所以刻劃人生,亦豈能有分離而無團圓?明人團圓劇之無足取,非團圓劇本體之過,乃明人不知所以為團圓劇之過,亦即其根本不知所以為劇之過。故吾曰其為團圓劇無足取,即使為悲劇仍無當也。
或問明人之劇,既如子言矣,若夫元人之劇則誠何如?應曰:昔者靜安先生固嘗拈“自然”兩字以評元劇矣,今試進而申論之。王先生之所謂自然,以吾觀之,天真而已,幼稚而已。夫元之於曲,號稱極盛,殆亦如唐之於詩,宋之於詞,上至王公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鮮不好之者也。顧所有作者,亦意識未晰,思力不銳。其高者,尚能以自然之眼觀物,自然之舌言情,卓然於前代詩詞之外,自有所建樹。要亦祗成其為天真,而乏高明博厚之致。下焉者,其體雖新,其神則舊,其所寫之生活,所用之技術,無一不囿於舊日之傳統。其事則利祿功名,悲歡離合,因果報應;其詞則風雲月露,花柳鶯燕,詩酒牢愁。甚至舉舊詩詞之塵羹、之土飯、之蔗渣、之腐鼠,亦反覆咀嚼之,若有餘味焉。一何其幼稚之至於斯也!間有游心物外,敝履塵寰之作,自視為清高,或許以超脫。要亦不過漱釋道之餘唾,拾仙佛之牙慧;而又雜糅以儒家樂天安命之陳言。其清高與超脫也者,亦適成為混沱、顢頇、偷生、游手、無所事事已耳。既已無當於生,亦復何名為人矣乎。王先生所謂之自然,殆亦指其少數中之少數,而非可以概其全也。
又吾向日上堂,嘗說悲劇中人物性格,可分二種:其一為命運所轉;又其一則與命運相搏。後者乃真有當於近代悲劇之義。即以元劇論之,若《梧桐雨》、若《漢宮秋》,世所共認為悲劇也。顧明皇與元帝,皆被動而非主動,乃為命運所轉,而非與之相搏。若《趙氏孤兒》劇中之程嬰與公孫杵臼,庶幾乎似之。然統觀全劇,結之以大報仇,則又何也?雖然,即不如是,吾猶疑之。夫人至舍其生而殺其身,此固天下之至悲,然且未可概視為與命運相搏也。吾於此更有說焉。凡夫有生之倫,或勞其心,或勞其力,孳孳窮年而弗能自已者,凡謀所以遂其生而已矣。此固不獨於人為爾,人特其最著而最勝焉者耳。遇有阻難,思有以通之;遇有魔障,思有以排之。斯又生物皆然,人特其最靈而最力焉者耳。通之而阻難且加劇焉,排之而魔障且益熾焉,於是乎以死繼之,迄不肯茍安偷生,委曲求全。斯則為人所獨能而獨烈者矣。竊意必如是焉,乃成乎悲劇之醇乎醇者矣。然其死固將以求生也,非求死也。乃所以為己也,非為人也。莎氏諸作,若哈姆雷特,若李爾王,其顯例已。至若以一死以圖事之必濟,幸濟,或或濟焉,則似與是有殊,而非可以並論齊觀,雖然,捐軀救人,捨身濟世,又人類之所以為物靈也,吾詎敢菲薄之?特其意義與吾前所云云者,稍異其趣,是則不可以不辯。證之古希臘,則愛斯迄拉斯氏所作《被系縶之普拉美修斯》一劇,其雄偉莊嚴,只千古而無對,而壯烈之外,加之以仁至義盡,真如靜安先生所云“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悲之一字,竟不足以盡之,即吾所立悲劇人物性格二種,亦不足以名之,而尤非元明作家所能望其項背者矣。
或又曰子以近代思想責之古人,是猶譏孔聖以不知電汽,一何其不恕歟?又應曰唯、然、否否。心靈與物質有別,物質可以時代限,而心靈則不爾。莎士比亞且無論,彼愛斯迄拉斯之生世,亦當吾國周朝敬王、元王間,不更早於元人耶?
或又問子之雌黃古人既如是,今之為此《遊春記》也,其自視也則又何如?則應之曰:人既有此生,則思所以遂之,遂之之方多端,而最要者曰力。其表現之於戲劇也,亦曰表現此力則已耳。其在作家,又惟心力、體力精湛充實,始能表現之。悲劇、喜劇,初無二致。而吾疾病叢生,身心俱憊。每有所作,或中道而廢,或竭蹶終篇,未嘗不再三致嘆於魏文帝“體弱不足起文”之言。對於前賢,雖誠少許可,若其佳篇偉制,亦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吾之為是記也,策駑駘以賓士千里,驅疲卒以轉戰大漠,若之何其能有濟?事倍而功不半焉。世之君子,讀吾曲者,幸能諒之。夫吾於古人,無所假借,而猶冀他人之見諒,子矛子盾,誠難為說。且摻觚之士,出其述作,與世相見,而曰君子諒之,是又如鬻矛、盾者之自謂其矛、盾之不銳、不堅也,奚其可?雖然,有見吾《祝英台》劇而致疑於吾之擁護舊禮教者矣。是記一出,其將有謂吾為迷戀舊骸骨者乎?吾若之何而能不有冀於原跡明心之君子也哉!是為序。時維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則舊甲申之除夕也。

韻文

顧隨一生作了大量的古典文學特別是古典韻文的研究,著作頗豐。他的學術研究始於元曲,著有《元明殘劇八種》一書和一系列論元曲的文章,多發表在《益世報讀書周刊》等報刊上。1943年完成《倦駝庵稼軒詞說》、《倦駝庵東坡詞說》兩書,40年代末,撰寫談禪大著《揣龠錄》,50年代中期在大學開設了“佛典翻譯文學”課。

往事概述

顧隨16歲那年,母親的病逝,“更讓一顆脆弱敏感的心靈,總是悒鬱而傷感。” 自1927年起,顧隨先後出版過七種長吁短嘆、淚水盈盈的舊體詩詞集,無論是《無病詞》、還是《味辛詞》、《荒原詞》等,都充溢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孤懷哀傷。月缺花殘,人世代謝,都可引發詩人的愁思恨縷,青島的櫻花謝了,他在信中寫道:“此間的櫻花已由盛而衰,落花滿地,殘蕊綴枝,甚可憐。”顧隨與被魯迅稱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馮至是終身至友,兩人之間還有個“約定”,把舊體詩和新詩分劃領域,各守一體,馮至不寫舊詩,顧隨也不去寫新體詩。馮至的新詩《別羨季》,充滿著離別友人的纏綿愁苦,而30歲的顧隨讀到馮至的《烏鴉》時,“讀到一半,竟自大哭起來。那天是禮拜天,同事們都出去了,所以我有一個恣情痛哭的機會,雖然並不曾放聲。似乎我是為了老馮而哭,不是為我自己……”
舊時文人,大都痴迷於京劇。顧隨也是個戲迷,常常攜妻挈子地全家去看戲。別看他詩詞曲賦寫得曲折哀婉,細膩入微,可他卻不喜歡舞台上搖曳多姿、纏綿多情的梅蘭芳,卻偏偏看上了那銅琶鐵板、大聲鋃鐺的楊小樓。享有“武生宗師”盛譽的楊小樓,靠著自己“武戲文唱”的“楊派”特點,在當時和梅蘭芳、余叔岩並稱為“三賢”,是京劇界的代表人物。1938年正月,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小樓逝世。據弟子回憶,第二天,顧隨走進教室時面容慘澹,一言不發,先是在黑板上抄了四首詞,接下來就是當眾大哭,他止不住地嗚咽說:“昨天楊小樓死了,從今後我再也不聽戲了!”此情此景,真有些似古人“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那種場景。

相關作品

信札一二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日
日昨大熱,今日又霖雨不止。苦濕是我素,無足道;所異者、今歲苦熱殊甚,則向所未有也。放假以來,不曾好好讀書作字,作文更談不到矣。日前輔大校友某君送來馮友蘭所著《新原道》一書,初亦悠忽置之,不意昨日連讀數章,始覺得著者見地明白,論斷謹嚴,不但非同尋常,亦已非同小可。年來不佞於堂上論文,時時說及“韻”與“品”,而於“韻”之一字,尤為再三致意。不過橫說堅說,始終達不到向上關捩子,所以終竟也不是末後句。讀此書後,萬覺有轉語可下。夫天、道、自然三者,(亦即是一體)同時是智慧底,亦是道德底。文心之合乎三者之道德底方面者有品,其合乎智慧底方面者則有韻。此語若為鈍根人說,苦水尚須再自下若干註腳始得,但為迦陵說,便已足夠足夠,再多,即為不智了也。馮先生此書將中國從古至今的哲學及哲學家分別予以說明與評判。“禪宗”一章,尤為徑直、明白,為自來說禪者所未有。所以者何?苦水終是慧業文人,不曾窮源追本;馮先生則真內行也。此書本市商務印書館出售,市價須八百元余,何妨購而讀之。此致
迦陵棣著席
苦水白八月二日
一九四八年七月七日
嘉瑩弟:
二日所作書,今午寄到。像片自當珍藏。信則一口氣讀完,雖然有六頁之多。寂寞極難破除。惟一的辦法是稼軒老漢所說:“卻將千古無窮事,放在愁邊。”寂寞之感,最好是沒有,倘已有之,便是陸士衡《嘆逝賦》上的話:“緣情而來宅。”所以要緊的是不去理會它。此亦談何容易?如不是神經上起了繭,即便須以工作——身底或心底——去抵制它。以上所說是廢話。南京,不佞是一個熟人沒有。有個極熟的人卻住老虎橋獄裡。你當然知道他是誰。不過他之寂寞一定更甚於你,你此刻也決不會去看他。寫著寫著,廢話又來了。校中已放假,於是乎天天寫扇面,為的是每一件可以賣個一百萬兩百萬的。老家裡來了一位妹妹,日日口若懸河,一位從弟則是終日如愚。外甥女才九歲濃妝艷抹;侄子(十歲了)則木雕泥塑。不佞居然無病,神經底起繭乎?工作底抵制乎?俱是乎?俱非乎?希嘉瑩下一轉語。
問你好。並問趙先生好
苦水合十 七月七日(中日戰爭紀念日)
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秋後開學任課頗多,輔仁、師大及中法三校計共十八小時。既為情面所牽,又為生活所累,遂致如此奔波。年長體衰.何異於自埋也邪?上課不數日即傷風,本不甚劇,然亦至今未大好,而霜降已過,冬意轉深矣,如何如何!
今日下午得惠寄盧氏領虹宦所刻印書七種,皆向所未見,感荷感荷。盧氏江南才子,夙有文名。然筆下甚庸弱。詩文無論已,即其素所擅場之曲子,亦難使苦水道一聲“好”“好”耳。又不佞久不讀曲及作曲,今日下午取山居詠閱一過,其可取者一如北地鴨梨,只有脆生而不堪咀嚼,反不如《中央日報》所登大作,雖有生硬處,終多遠韻也。近又讀何書,有新作否?至以為念。不佞暑中寫得幾篇散文,尚不惡,有兩篇發表於天津《民國日報》,不悉曾見之未?開學後帶病寫得《揣籥錄》第十一篇,殊遜前此之精湛,神衰體弱,宜其如是。第十二篇交稿期亦近,然刻工摒檔移入新寓,恐終須曳白出場矣。
天寒珍攝為盼。燈下草此,不日覼縷。此頌
迦陵吾棣儷祉
顧隨再拜十月廿八日

詩詞作品

臨江仙 石佛、樗園對神仙對。石佛出海上一孤鴻,樗園得天邊無伴月。余甚愛之,因賦此闋。
無賴漸成頹廢,銜杯且自從容。霜楓猶似日前紅。爭知林下葉,不怨夜來風。
病酒重重新恨,布袍看看深冬。石闌乾畔與誰同。天邊無伴月,海上一孤鴻。

行香子·三十初度自壽
陸起龍蛇,歸去無家。又東風、悄換年華。已甘淪落,莫漫嗟呀。拚一枝菸,一壺酒,一杯茶。
我似乘槎,西渡流沙。走紅塵、晚日朝霞。卅年歲月,廿載天涯。共愁中樂,苦中笑,夢中花。

不作超人,莫怕沉淪。一杯杯、酸酒沾唇。讀書自苦,賣賦猶貧。又者般瘋,者般傻,者般渾。
莫漫殷勤,徒事紛紜。浪年華、斷送閒身。倚闌強笑,回首酸辛。算十年風,十年雨,十年塵。

春日遲遲,悵悵何之。鬢星星、八字微髭。近來生活,力盡聲嘶。問幾人憐,幾人恨,幾人知。
少歲吟詩,中歲填詞。把牢騷、徒做談資。鎮常自語,待得何時。可喚愁來,鞭愁死,葬愁屍。

浣溪沙·詠馬纓花
一縷紅絲一縷情。開時無力墜無聲。如煙如夢不分明。
雨雨風風嫌寂寞,絲絲縷縷怨飄零。向人終覺太盈盈。

生查子
身如入定僧,心似隨風草。心自甚時愁,身比年時老。
空悲眼界高,敢怨人間小。越不愛人間,越覺人間好。

蝶戀花·獨登北海白塔
不為登高心眼放。為惜蒼茫,景物無人賞。立盡黃昏燈未上,蒼茫展轉成惆悵。
一霎眼前光乍亮。遠市長街,都是愁模樣。欲不想時能不想,休南望了還南望。

我愛天邊初二月。比著初三,弄影還清絕。一縷柔痕君莫說,眉彎纖細顏蒼白。
休盼成圓休恨缺。依樣清光,圓缺無分別。上見一天星曆歷,下看一個飄零客。

臨江仙·游圓明園
眼看重陽又過,難教風日晴和。晚蟬聲咽抱涼柯。長天飛雁去,人世奈秋何。
落落眼中吾土,漫漫腳下荒坡。登臨還見舊山河。秋高溪水瘦,人少夕陽多。

臨江仙
皓月光同水泄,銀河澹與天長。眼前非復舊林塘。千陂荷葉露,四野藕花香。
恍惚春宵幻夢,依稀翠羽明璫。見騎青鳥上穹蒼。長眉山樣碧,跣足白於霜。

浣溪沙
微雨新晴碧蘚滋。老槐陰合最高枝。風光將近夏初時。
少歲空懷千古志,中年頗愛晚唐詩。新來怕看自家詞。

浣溪沙
自著袈裟愛閉關。楞嚴一卷懶重翻。任教春去復春還。
南浦送君才幾日,東家窺玉已三年。嫌他新月似眉彎。

《送嘉瑩南下》
蓼辛荼苦覺芳甘,世味和禪比並參。十載觀生非夢幻,幾人傳法現優曇。
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際泠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潭。
食荼已久漸芳甘,世味如禪徹底參。廿載上堂如夢囈,幾人傳法現優曇。
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際洽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譚。

《蝶戀花》
少歲詩書成自娛。將近中年,有甚佳情緒。僕僕風塵衣食路。茫茫湖海來還去。
殢酒消愁愁更苦。醉里高歌,醒後心無主。客舍怕聽閒笑語。開窗又見廉纖雨。
——《蝶戀花》 1924

顧隨全集

顧羨季先生本名顧寶隨,河北省清河縣人。生於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三日,父金墀公為前清秀才,課子甚嚴。先生幼承庭訓,自童年即誦習唐人絕句以代兒歌,五歲入家塾,金墀公自為塾師,每日為先生及塾中諸兒講授四書、五經、唐宋八家文、唐宋詩及先秦諸子中之寓言故事。一九零七年先生十一歲始入清河縣城之高等國小堂,三年後考入廣平府(即永年縣)之中學堂,一九一五年先生十八歲時至天津求學,考入北洋大學,兩年後赴北京轉入北京大學之英文系,改用顧隨為名,取字羨季,蓋用《論語·微子》篇中“周有八士”中“季隨”之義。又自號苦水,則取其發音與英文拼音中顧隨二字聲音之相近也。
一九二零年先生自北大英文系畢業後,即投身於教育工作。其初在河北及山東各地之中學擔任英語及國文等課,未幾,應聘赴天津,在河北女師學院任教。其後又轉赴北京,曾先後在燕京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並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中法大學及中國大學等校兼課。解放後一度擔任輔仁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一九五三年轉赴天津,在河北大學前身之天津師範學院中文系任教,於一九六零年九月六日在天津病逝,享年僅六十四歲而已。
一九六O年顧隨先生因病逝世之後,全部著作原準備交付刊印,不料竟於“文革”中全部散失無存。我得知之後的痛心實難名狀,於是遂與之京師妹及同門諸學長聯絡,共同努力於蒐集整理之工作。其後於一九八六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顧隨文集》;一九九二年又由台灣之桂冠圖書公司將之京師妹所整理的我當年聽先生講課時所寫的筆記出版為《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並出版了先生的雜劇集《苦水作劇》;及至一九九五年又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顧隨:詩文叢論》,並於一九九七年先生百年誕辰出版了此書之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書目謂將於近期在學術萃編中出版先生之《顧隨說禪》,如今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將出版先生之《全集》,其中多有以前我所未見的先生之著作,特別是其中的小說一類,多為以前未見流傳之作品。而且除去作品以外,此一全集內還收錄有先生之“書信、日記”一卷,此更為外間難得一見之資料,而讀者得此《全集》,自然亦更可藉此一窺知先生德業文章之全貌。則此《全集》之出版,其為功豈淺顯哉。
全集共分四卷:第一卷為創作卷,收入其詩、詞、曲、小說、散文作品;第二卷為著述卷收入其學術論文、研究文章;第三卷為講錄卷,收入其講演、講課的文稿;第四卷為書信日記卷,收入其書信二百多篇,日記兩卷。全集收錄了顧隨現存全部著作。

個人生活

與周汝昌

紅學泰斗周汝昌是顧隨的弟子,被顧隨稱為“最得意學生”。兩人曾在二十年間通過書信進行交流,201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將當年周汝昌所保存下來的百餘封書信集結出版為《顧隨致周汝昌書》一書,其責任編輯劉相美把兩人之間的情誼稱為“學術知音”。
顧隨早期曾在北京燕京大學任教,在此期間,顧隨與周汝昌結下了師生之緣。顧隨1952年在給別人的信中評價周汝昌道:“有周玉言(玉言為周汝昌的字)者(天津人),燕大外文系畢業(畢業論文是英譯陸機文賦),於中文亦極有根柢,詩詞散文皆好,是我最得意學生。”
1941年,珍珠港事變驟起,燕京大學被日寇封閉。周汝昌回到家鄉天津,在此期間寫下許多詩詞。對於師生二人之間二十年書信來往的緣起,周汝昌之女周倫玲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有一天他(周汝昌)突發奇想,大膽地給顧隨老師寫了一封信並附上自己的小詩,盼望看到老師的新作。誰料到,竟蒙不棄,次年(1942)年初就收到了老師回信。自此,他們師生二人便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魚雁唱和,這種超越師生的友情一直持續到老師謝世之前。 ”多年來,周汝昌一直保存著這些書信,並交予顧隨女兒顧之京整理,這就是《顧隨致周汝昌書》一書。 據該書的責任編輯劉相美介紹,二十年間兩人的書信來往幾乎沒有間斷,該書中所收集的書信多達百餘封,內容不光是一些家長里短,主要是兩人學術上的交流。“顧先生會在信中把自己寫的詞讓周先生評價,周先生也會把自己寫的東西讓顧先生進行點評,兩人是作為學術上的知音進行交流的”。劉相美說,信中所使用的語言很親切,有時顧先生會稱呼周先生為“玉言兄”,由此可見二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劉相美介紹說,書中將書信按照編年順序進行整理,到後來有一部分書信涉及到兩人對《紅樓夢》的探討,劉相美認為,這部分探討對周汝昌後來的紅學研究產生了一些啟發。

與周作人

顧隨是京派學人,與周作人那個圈子裡的人很熟悉,但他看人看事,並不以權威眼裡的是非為是非,而是有特立獨行的一面的。他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在苦雨齋里也執弟子之禮。周氏的學生們對老師恭恭敬敬,像俞平伯、沈啟無,甚至對周作人有崇拜感。顧隨呢,則以平常目光視之,對苦雨齋主人的短長頗為清楚。雖然在學問上,多少受到周作人的影響,但在那個圈子裡,顧氏應該說是個“魯迅黨”的一員,雖然他和魯迅並無什麼交往。
他畢生從事教書工作,但對創作又別有情懷,一直關注文壇的動態,自己也寫過小說、散文,而尤以古詩詞多見功力。馮至先生說他“多才多藝,寫詩、填詞、作曲,都創有新的境界;小說、信札,也獨具風格;教學、研究、書法,無一不取得優越的成就;只是他有一時期說禪論道,我與此無緣,不敢妄置一詞。但除此以外,他偶爾也寫點幽默文字、調侃詞章,既諷世,也自嘲。”
顧隨在北大讀書時,大概就認識了周作人。不過,那時候他對周氏的印象,遠不及魯迅。看他的書信、日記以及學術文章,言及魯迅處多多,對周氏很少提及。偶涉苦雨齋主人,還略帶批評,看法是很奇特的。20年代後期,當他涉足到周作人的圈子裡時,對諸位的感覺,很有分寸,不像廢名、俞平伯那么醉心。他的書信,多次寫有對錢玄同、周作人的感受,這些,已成了珍貴的資料。顧隨的審美情調與治學方式,與周作人圈子的風格,略微相同。比如都深惡八股,為文與為人,以誠信為本,此其一;看書精而雜,喜歡人生哲學,其談禪的文章,我以為超出廢名、俞平伯,有大智存焉,此其二;他談藝論文,與周作人思想時有暗合之處,如主張“詩人必須精神有閒”等等,不為功利所累,此其三。但顧氏在根底上,又是位詩人,對為學術而學術,或說以學術而自戀的生活,不以為然。雖身在北平,但心卻神往上海的魯迅,以為魯夫子的世界,才是知識人應有的情懷。自20年代起,他便有意蒐集魯迅的作品,無論創作還是譯作,都很喜歡,有時甚至達到崇仰的地步,並以大師視之。顧隨談及周氏兄弟,佩服的是周作人的讀書之多,敬仰的是魯迅的精神狀態,以為後者的超邁,雖可望而不可即也。
周作人生前,與顧隨的交往止於一般友人的禮儀,並非像對廢名、江紹原那么熱情。但他讀魯迅著作,就是另一種狀態。1942年,翻閱魯迅的譯作《譯叢補》時,就感動不已,說出這樣的感慨:“《譯叢補》自攜來之後,每晚燈下讀之,覺大師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頁上那方圖章,刀法之秀潤,顏色之鮮明,也與十幾年前讀作者所著他書時所看見的一樣。然而大師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師那樣地努力過而死,大師雖未必(而且也決不)覺得滿足,但是後一輩的我們,還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嗎?想到這裡,再環顧四周,真有說不出的悲哀與慚愧。”

與葉嘉瑩

葉嘉瑩就讀輔仁大學國文系期間是她詩詞創作最為豐盛的時期,不僅是因為國難家愁,“詩窮而後工”,重要的是她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遇到了古典文學名師顧隨顧羨季先生,並深得顧先生的賞識。那時候,顧先生不僅認真批改她的詩詞習作,而且師生間還時有唱和。比如《搖落》和《晚秋五首》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心花開落誰能見,詩句吟成自費詞。”“收拾閒愁應未盡,坐調弦柱到三更。”“冢中熱血千年碧,爐內殘灰一夜紅。”
她在學習期間認真記下好幾大本筆記,幾十年數經輾轉,一直不離不棄,而且經常重讀,重新描寫筆記本上已經日益模糊的字跡。多年後根據這些筆記整理出書,留下了一代名師談詩的寶貴資料,字裡行間甚至保留了顧先生講課時的神韻。
顧隨先生曾在給她的一封信中寫道:“假使苦水(顧先生的別號)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她不僅得到了顧先生的真傳,而且別有創意,在老師的學術上更上一層樓。
顧隨先生的一些詞句也給予她極大的精神的鼓勵和慰藉,“拼將眼淚雙雙落,換取心花瓣瓣開。”從顧先生的詩句之中,她獲得一種強毅的擔荷的精神,一種直面苦難不求逃避的堅毅的精神;同時,還應該獲得了一種感情上的慰藉。
她一直銘記著老師顧羨季先生的那句話:“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態過樂觀之生活。”
葉嘉瑩1945年大學畢業,在北平的中學教書,經人介紹認識了在國民黨海軍任職的趙先生。“我的一生都不是我的選擇。我先生的姐姐是我的老師,是我的老師選擇了我。”

個人語錄

“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之生活,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

相關評價

顧先生的文章筆法優美洗鍊,尤其是談詩、說禪的著作更加出色,輕輕點染,聞一以知十,雅俗共賞。
日前,清河縣顧隨研究會成立,同時《顧隨全集》也舉行了首發儀式。
顧隨先生是河北清河縣前壩營村人,當代的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20世紀出色罕見的國學大師。顧隨先生的詞,開創了以當代語言入詞的成功先例,為詞體由晚清民國傳統寫作向當代轉換的一大關樞。
據了解,為進一步挖掘弘揚家鄉名人顧隨先生的巨大文化成就,清河縣成立顧隨研究會,研究會由顧隨之女顧之京教授擔任榮譽會長,會員由縣內熱心參與顧隨研究、並在文化教育、詩詞小說、書法佛學等方面有一定造詣的人士組成。清河縣還將建設顧隨紀念館,徵集陳列顧隨先生的作品,與社會各界文學人士進行學術交流。
同時,該縣還舉行了《顧隨全集》首發儀式。據了解,《顧隨全集》十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囊括了詩詞、小說、講義、書信、書法等十個章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