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朝古都

五朝古都

五朝古都通常是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市具有3500年悠久建城史和燦爛文明,是先商之源、殷商之都、邢侯之國,邢台是華北歷史上第一座“城市”,歷經五朝古都,商朝國都(約130多年),邢國國都(426年),趙國國都(30年),常山國(趙國)國都(10年),後趙國都(18年),邢台為帝都600餘年,可謂龍脈興旺,不僅是河北省的城市中做過國都歷史最久的城市。悠久燦爛的古都文化是底蘊深厚的邢襄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邢台市
  • 別名:牛城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河北省
  • 下轄地區:轄沙河、南宮等2市2區15縣
  • 政府駐地:邢台市橋東區
  • 電話區號:0319
  • 地理位置:太行山東麓,大運河西岸
  • 面積:12486平方公里
  • 人口:789.92萬
  • 方言:邢台話
  • 著名景點邢台峽谷群崆山白雲洞
  • 機場邢台機場
  • 火車站:邢台站,邢台東站,邢台南站
  • 車牌代碼:冀E
概況,名稱由來,八次建國,建都朝代,五都由來,建制沿革,文化,邢台古城,文保單位,名鎮名村,邢窯白瓷,邢州鐵冶,典故傳說,非遺名錄,民風民俗,

概況

邢台市,簡稱“”,古稱邢州順德府,是河北省地級市,位於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山山西省毗鄰,東鄰京杭大運河山東省相望,北連石家莊衡水,南接邯鄲,是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門戶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
邢台市轄2區2市15縣,總面積1.2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89.92萬人,境內京廣鐵路京九鐵路京廣高鐵京九高鐵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太行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邢和鐵路邢黃鐵路邢濟鐵路、邢衡鐵路、邢介鐵路、邢衡高速邢汾高速邢臨高速公路青銀高速橫貫東西,與邢台國際內陸港邢台機場構成了“東出西聯、南承北接”的交通樞紐。
邢台市擁有3500餘年建城史,600餘年建都史,距今五萬至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是華北歷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國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歷史上曾四次建國、五次定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從古至今歷經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斷、城址未曾遷移,被稱為“燕趙第一城”。邢台古城有“京南第一城”之譽。
邢台悠久的歷史湧現出郭守敬李牧魏徵宋璟劉秉忠等先賢,走出了郭威柴榮孟知祥孟昶等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邢台也是唐朝皇室祖籍地(唐祖陵),發生過堯舜禪讓胡服騎射巨鹿之戰黃巾起義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有破釜沉舟鹿死誰手民脂民膏腹背受敵等近百條成語、典故源自邢台。

名稱由來

“大河岸邊、山前台地”,邢台市位於太行山東麓、古黃河西岸這片獨特的大山、大河結合地帶上。太行山為中華民族的脊樑,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故邢台處於中華民族的核心地帶。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竟流,故稱井方,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居住在邢台乾言岡一帶,黃帝親率邢人開發利用井水,建井田,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邢人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此為邢得名由來。《易經》曰“井,德之地也”。故邢人崇尚聖德。商代祖乙擇沃野定都於邢,西周初,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為邢侯建立邢國,戰國時期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並擴建邢侯台為檀台,又因趙襄子曾都邢,西楚霸王項羽乃改邢為襄國,隋置邢州,宋徽宗趙佶升邢為信德府,金復置邢州,元始祖忽必烈為旌表邢州大治之功,升邢為順德府,明清沿襲。因西周邢侯和趙成侯、趙武靈王曾先後在邢地高築檀台,大會天下諸侯,以標信德之義,故宋徽宗趙佶乃改龍崗縣為邢台縣,今邢台市之名即沿用於此。
歷代名稱由來:
【邢】邢字古通井,上古邢台為井方氏所居之地,故名。
【信都】信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趙成侯為標信義乃立邢為信都。
【襄國】襄國之名始於漢初,西楚霸王以趙襄子之謚改信都為襄國。
【邢州】邢州之名始於隋唐,因古邢國之地而得名。
【順德】順德之名始於元代,取《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意。
【邢台】邢台之名始於宋代,以此地為“古邢國之地,築有檀台”而得名。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井,德之地也”。邢國為西周初期周公第四子所分封之國,是嚴格按照周公禮制所建的禮儀之邦,邢侯搏戎曾載美於諸侯。戰國時期趙成侯立邢台為信都,《趙記》載“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檀台是信都的標誌性建築,趙武靈王曾於此發布胡服騎射的國策。邢台之名寓意為”有德、有信、有禮“的地方。

八次建國

朝代所建國家開國君主帝號性質
西周
邢國
邢靖淵
邢侯
諸侯政權
秦代
趙國
趙歇
趙王
起義政權
西楚
常山國
張耳
常山王
諸侯政權
漢代
趙國
張耳
趙景王
諸侯分封政權
漢代
東漢
劉秀
光武帝
全國統一政權
東晉
後趙
石勒
後趙高祖
割據政權
北朝
趙國
宇文招
趙僣王
諸侯分封政權
北宋
安陽國
王則
得聖
起義政權

建都朝代

邢台建都朝代簡表
序號朝代國家都城代表帝王性質
1
上古
華夏聯盟
柏人(今隆堯)
堯帝
2
商代
邢(今邢台)
祖乙
全國統一政權國都
3
周代
邢國
邢(今邢台)
邢侯
諸侯國都
4
 戰國
趙國
邢(今邢台)
趙襄子
諸侯國都
5
趙國
信都(今邢台)
趙成侯
趙武靈王
諸侯國都
6
秦代
趙國
信都(今邢台)
趙歇
起義政權
7
西楚
常山國
襄國(今邢台)
張耳
諸侯政權
8
西漢
趙國
襄國(今邢台)
張敖
封國政權
9
東漢
東漢
鄗(今柏鄉)
劉秀
全國統一政權臨時國都
10
東晉十六國
後趙
襄國(今邢台)
石勒
封建割據政權
11
北周
趙國
襄國(今邢台)
宇文招
封國政權
12
宋代
安陽國
清河
王則
起義政權

五都由來

1.殷商故都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夏的第二個王朝,邢台是伴隨著商王“祖乙遷於邢”(《史記·殷本紀》)而載入史冊的。 祖乙,中國商朝第十四任國王,商王河亶甲子,河亶甲病死後繼位,商祖乙九年(約前1438年),遷都於邢(今河北省邢台市)。
祖乙是有為君主,遷邢後命彭伯、韋伯為王,任命巫賢治國,教民耕稼,商朝迅速強大。他幾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國,解除了東南方的夷族對商的威脅,國運再度中興。邢台經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遷奄(約前1302年),約為商都136年;
此外,邢台廣宗的沙丘宮曾是紂王擴建的商國的“陪都”,沙丘苑台最初建於何年不可考,前1075年紂王即位後,開始擴建沙丘宮,紂王在位的29年間,曾大規模擴建並多次來此酒池肉林、長夜痛飲。
2.邢國故都
西周之除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建立邢國,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是按周公禮制建立的禮儀之邦。疆域大致西到太行山,北至今元氏一代,東至今聊城一帶,南至今邯鄲一帶。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國,即商王祖乙所遷都之處,也是拱衛商都北大門的戰略要地。周初邢國肩負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同時聯絡齊、衛、魯,並與北方燕國遙相呼應。周天子特許邢侯有“朕臣天子,用典王令“的代行王命的特權和按天子禮制建城。
邢國以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封建,至前634年被衛國所滅,邢台作為邢國國都約長達426年之久。
3.趙國故都
戰國時期,趙氏立國自趙簡子起已經初具輪廓,趙襄子元年(公元前457年),趙襄子即位,隨即發兵滅代,趙襄子四年,智伯勾結韓魏圍困趙襄子於晉陽,危急之際,襄子反而私下聯合韓魏滅掉智氏,形成三家分晉局面。分晉後,趙襄子選擇了向北向東發展的戰略,逐漸占有了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西南部和內蒙一部分地區,開始窺視齊燕。此時偏處山西的晉陽作為趙國統治與擴張中心,地理條件已顯不足,由於趙襄子做世子時經營邢台多年,使邢台有了個較好的經濟基礎,而趙國在吞併了邯鄲、柏人(今邢台隆堯)之後,使邢台成為四戰之國,地理優勢更加明顯,加上趙簡子、趙襄子曾兩次被困晉陽,餘悸、余恨未消,襄子乃認為晉陽絕非久都之地,於是在約趙襄子六年(前451年)趙襄子正式自晉陽遷都於邢台。趙襄子自前457年至前425年在位,計33年,趙襄子死後,其子趙浣即位為趙獻侯,趙襄子之弟趙桓子與趙獻侯奪位,自立於代,約前423年,趙獻侯被迫遷都中牟。
邢台作為趙國都城,基本是趙襄子在位時期,約近三十年左右,後世項羽便因襄子都邢之故,而把邢台更名為襄國。
4.趙王/常山王故都
襄國(信都,今邢台),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正月,張耳、陳余立趙之後裔趙歇為趙王,中間歷經項羽分封張耳常山王,趙歇復稱趙王,劉邦再封張耳為趙王,張敖繼承趙王,到漢九年(前198年)正月,張敖被廢止,為王都凡十年。
襄國(邢台),作為秦末漢初之際的一個王都,它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又經歷了激烈多變的楚漢戰爭。在此期間,襄國再度顯示了其地位的重要,以襄國為中心的趙國,亦再度發揮了其重大的歷史作用。
耳去世,其子張敖嗣位趙王,都襄國。漢九年(前198年)正月,因張敖有謀反嫌疑,廢為宣平侯。
從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初,趙歇稱趙王居信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復居信都,信都(邢台)兩次作為趙國的都城,從漢元年(前206年)初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改信都為襄國,到年底陳余擊敗張耳迎趙歇於襄國,襄國二次為都,一次為常山國都,一次為趙都。從張耳韓信擊敗趙歇陳余,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到張敖嗣位至漢九年(前198年)被廢為宣平侯,襄國再次為趙都,傳位歷張耳張敖二人,自此,秦末漢初,襄國(信都)為王都10年。
5.後趙故都
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史稱後趙。統治地區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以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部分地區。
襄國(今邢台),後趙古都319年後趙石勒都此。335年石虎遷都鄴。349年冉閔滅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復稱帝於襄國,352年為冉閔所破。襄國為後趙國都共十八年,歷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閔滅後趙時,劉顯也曾在襄國稱帝。
羯族人石勒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312年七月,石勒在中丘(今邢台內邱)人張賓的建議下,進據襄國,333年,石勒死,石勒在襄國二十餘年。石勒崛起於襄國,定都襄國,幾年中,消滅北方割據勢力,滅前趙,統一北方。當時襄國是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後趙留下大量遺蹟:後趙高僧佛圖澄曾開發達活泉、龍岡(今營頭岡)。《晉書》、《順德府志》、《十六國春秋》、《高僧傳》及達活泉公園《重建廣源廟記碑》均有記載;內邱縣鐵頂墓村有後趙相張賓墓;南和張相村(張賓封地)也有張賓墓;內邱有李陽村及李陽河,皆與後趙將領李陽有關。
6.後趙京都---襄國城
後趙建國,以襄國為京都,設天下為三州二十四郡,襄國(邢台)為後趙國都,同時為司州駐地,石勒修建建平城,城牆可臥牛,故稱臥牛城,建平城四周有四個子城拱衛,以年號稱做建平大城,石勒引達活泉水周流城內,城開四門,其名缺考,以北苑作為襄國大市。襄國城經十八年建造完工。石勒於建平城內修建建德宮,豪華無比,石勒是羯人,稱皇帝又稱單于,故建德宮兼漢族皇宮風格和北方遊牧民族風格,堪為名城。
後趙襄國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巍峨壯觀的宮殿群所煥發出的帝王氣概。石勒在襄國城所建的建德宮的主要建築有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建德宮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襄國城內建有太學,還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餘所國小,石勒還在襄國城西起明堂、辟雍、靈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在今南和)等。石勒在永豐小城內建設了永豐倉,即為太倉。石勒死後,石虎自居攝趙王,在襄國城內建設了觀省台(又名觀雀台),並起造太武殿,太武殿的地基高二丈八尺,東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碎石頭做成,下面有密室,裡邊安置五百衛士。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全用金銀玉珠。窮極技巧。又在顯陽殿後造了靈風台九殿,選數萬美女充斥其間。太武殿西,石虎建設了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直到352年,冉閔攻克襄國,一把火將襄國城內豪華的宮殿樓閣燒成灰燼。

建制沿革

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躬耕於邢台乾言崗,《詩經·國風》記曰:“出宿於乾,飲餞於言”。
公元前17世紀,邢氏族聚居冀南,以族名命地為“井”,即“邢”。
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曾九戰於邢台大陸澤,邢台成為華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
堯帝晚年建都邢台柏人城,並於大麓禪位於舜帝,此為中國禪讓制的根源。
大禹治水於邢台大陸澤。《史記》記曰:“北過逄水,至於大陸(大陸澤)”。
夏代禹貢》定九州,邢屬冀州,冀字下部的“共”字原為古邢字,代表邢地。
鯀堤、丹朱墓、堯山、堯台、象城、柏人城、乾言崗等華夏先祖的遺蹟,至今猶存。
商代
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20],為京畿地,經祖辛、沃甲、祖丁等王,歷時百餘年。
南庚,邢地為邢國(方國),是商朝的肘腋之國。
邢國之女婦妌武丁皇后,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即為其所鑄。
商朝末期邢侯為商朝三公之一,帝辛(即商紂王)於邢台築沙丘行宮。
周代
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為邢侯,築邢城,建邢國,統轄邢地,是周朝53個姬姓封國之一,歷時四百餘年。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衛國反間計滅邢,漢簡《孫子兵法》記曰:“衛之興也,衛師比在邢"。
公元前631(周襄王二十一年)晉文公伐衛,邢國歸晉,邢為晉國屬地。
晉景公十一年(前589年)申公巫臣(子靈)奔晉,被封於邢國。
趙國
公元前453年,邢為趙國所屬。趙王之子趙襄子曾食采於邢,故有襄國之稱。
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晉,邢台為趙襄子封邑(邢襄大地一名之由來)。
公元前372年,趙成侯據邢,邢為趙國信都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二十年)趙國大朝信宮五日,發布胡服騎射的國策。
公元前295年(趙惠文王四年)發生沙丘宮變,趙武靈王去世於邢台沙丘宮。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分封,設郡縣,在邢置信都縣,屬鉅鹿郡。為全國36郡之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於邢台沙丘宮,胡亥於此矯詔篡位。
公元前208年,張耳陳余信都擁立趙歇為趙王。
漢朝
公元前206年,項羽張耳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今邢台),為常山國都。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改置襄國縣,屬趙國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劉秀鄗城(今柏鄉)稱帝,建立東漢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巨鹿郡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公元212年(漢建安十七年),改隸冀州魏郡。
三國時仍名襄國縣,屬魏國,隸屬冀州廣平郡
晉代後趙/襄國
公元312年(西晉永嘉六年),羯人石勒張賓之策,進據襄國(今邢台)。
公元319年(東晉元帝大興二年),石勒於襄國稱趙王,國號“趙”,都襄國,史稱後趙
公元335年(建武元年)石虎遷都於鄴,襄都置為襄國郡,為陪都。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襄國先後隸屬廣平郡、易陽郡、南和郡北齊北周時置襄國郡
公元526年(北魏孝昌二年)設殷州,治所廣阿(今隆堯),轄趙郡、南巨鹿郡(南趙郡)、巨鹿郡、北廣平郡。
公元551年(北齊天保二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殷州改名趙州,治所仍在廣阿(今隆堯)。
隋唐宋金
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廢郡立州,復改襄國郡為縣,曾隸洺州。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襄國縣改稱龍岡縣。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於邢地置邢州。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襄國郡,治領龍岡。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國郡為邢州。
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罷邢州,改鉅鹿郡。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復為邢州,龍岡屬之。
公元881年(中和元年)孟方立遷昭義軍於邢州,轄邢、洺、磁三州十八縣。
公元907年至960年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在邢地置邢州,治龍岡縣。設昭義軍保義軍安國軍
公元960年至1118年(宋建隆元年至重和元年),仍置邢州
1119年(宋宣和元年),罷邢州,置信德府
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趙佶邢州信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岡縣邢台縣,始有“邢台”之名。
1125年(宋宣和七年)邢為金朝屬地。
1129年(金天會七年),改信德府為邢州邢台縣為邢州治。
元明清
元初設邢州萬戶府,立安撫司
公元1238,在劉秉忠張文謙等邢州大臣的倡導下,忽必烈試治於邢。在選拔真定張耕、洺水劉肅為正副安撫使之後,通過選賢任能、興利除弊、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政策,邢台很快“老幼熙熙,遽為樂郡”,史稱“邢州大治”。
1262年(元中統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帥府。同年九月,忽必烈特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詔升邢州為順德府
1265年(元至元二年),改順德府順德路,隸屬中書省,轄內丘任縣唐山平鄉巨鹿、邢台縣、廣宗南和沙河九縣。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順德府,直隸京師
清代基本沿用明制,邢台隸屬關係未變。
中華民國
民國初,1913年,廢府留縣,邢台各縣屬直隸省冀南道
1914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轄區屬之。
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邢台各縣均直隸於河北省。
1936年河北省在邢台設第十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駐邢台縣城。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日本侵占邢台,設偽順德道。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政府,轄區分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邢台轄區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9月25日析邢台縣城廂建邢台市,邢台市政府宣告成立,自此始有邢台市建置。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撤銷,邢台各縣屬華北行政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原華北行政區冀南四專區和太行一專區部分縣(市)為轄區成立邢台專區,同時成立邢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河北省人民政府領導,專員公署駐邢台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1月1日,邢台市改設為邢台鎮,隸屬專員公署。
1950年4月,邢台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河北省人民政府邢台專員公署。轄邢台鎮和15個縣(邢台、沙河、內丘、臨城、隆堯、任縣、柏鄉、南和、寧晉、巨鹿、平鄉、新河、廣宗、南宮、威縣)總計16個縣(鎮)人民政府。
1950年12月7日,邢台鎮與邢台縣合併,邢台鎮改建為邢台縣城關區。
1951年11月5日,邢台鎮恢復建制,仍隸屬專署。
1952年11月,清河縣由衡水專區劃歸邢台專區,時邢台專署轄17個縣(鎮)。
1953年12月17日,邢台鎮升格為邢台市(省轄市),市人民政府成立,由邢台專署監督領導。
1958年4月23日,邢台專署與邯鄲專署合併為邯鄲專署,並將寧晉縣、新河縣劃歸石家莊專署領導。
1958年11月29日,15個縣(市)合併為4個大縣,即邢台縣(含邢台市、沙河縣)、內丘縣(含臨城、隆堯、柏鄉)、南宮縣(清河、威縣)、巨鹿縣(含廣宗、平鄉、南和、任縣)。
1961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恢復邢台專區建制,復建河北省邢台專員公署,機關駐地邢台市。
1964年12月,設立臨西縣。至此,邢台專署共轄1市(邢台市)、17縣(邢台、沙河、臨城、內丘、柏鄉、隆堯、任縣、南和、寧晉、巨鹿、新河、廣宗、平鄉、南宮、威縣、清河、臨西)共18個縣(市)人民委員會。
1980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邢台市設橋東區、橋西區、郊區3個市轄區。
1983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國函字243號】批准,邢台市升為河北省直轄市,與邢台地區分設。
198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邢台縣劃歸邢台市領導。
1988年9月17日,經民政部【民行批32號】批准,撤銷邢台市郊區,邢台市僅轄橋東、橋西二區。
1986年3月、1987年5月,南宮、沙河兩縣先後改為地轄市,為縣級市。
1993年7月1日,根據省委冀發[1993]16號檔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併為邢台市,邢台地區撤銷,組建新的地級邢台市,成立新的邢台市人民政府,轄2區2市15縣,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邢台市商代為邢都,周朝為邢國,秦漢時期屬巨鹿大郡,晉代為後趙石勒之都,隋代為襄國郡、唐代之邢州,宋代之信德府、元代之順德路,明清為順德府,民國為河北第十五督察區,日占時期為順德道,解放後為邢台市,歷史源遠流長,-------,邢台從古至今行政建制一脈相承,未有斷絕。

文化

邢台古城

主內容見:邢台古城
邢台古城,又名順德府城,歷史上位於今邢台市區,是邢台市城市原點,被稱為“京南第一城”。

文保單位

邢台市全國重點文物單位(21處)
邢窯遺址
普利寺塔
長城(邢台段)
東先賢遺址
邢國墓地
隆堯唐祖陵
扁鵲廟
邢台開元寺
京杭大運河
宋璟碑
義和拳議事廳舊址
補要村遺址
柏人城遺址
鹿城崗遺址
後底閣遺址
臨清古城遺址
南賈鄉石塔
天寧寺前殿
平鄉文廟大成殿
彤塔
邢台道德經幢
其中明長城(邢台段)、京杭大運河(邢台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42]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79處):清風樓、隆堯碑刻群、南良舍造像碑、北柴村造像碑、南和造像碑、澧水石橋碑、宋君碑、賈母貞節碑、重修南宮縣學碑、曹演莊遺址、巨鹿故城遺址、張霍村寺廟遺址、冢子村古墓、吳村古墓、塔底村古墓等。
邢台市文物保護單位(131處):封巒寺遺址、孔莊聖母宮舊址、綦陽冶鐵遺址、五指靈山媧皇宮舊址、且停寺遺址、青龍寺遺址、天仙觀遺址、堯台遺址、雲台寺遺址、臨邑古城遺址、北小霍遺址、桃源洞遺址、小磁窯溝遺址、南磐石遺址、天梯山徘徊洞遺址、象氏城址、聖井、張賓墓等。

名鎮名村

稱號國家公布批次名單
第三批(2007年)
第六批(2014年)
第七批(2018年)
北盆水村、西溝村、綠水池村、崔路村、魚林溝村、內陽村、龍化村
第一批(2012年)
神頭村、英談村
第二批(2013年)
王硇村
第三批(2014年)
樊下曹村、上申莊村、大坪村、漸凹村;
第四批(2016年)
冊井村、北盆水村、安河村、綠水池村、西溝村、城灣村、彭硇村、石門溝村、後漸寺村、口上村、王茜村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
-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
-
駕游村、竇馮馬村、神頭村、上申莊村、西溝村、綠水池村、安河村、冊井村、北盆水村、大坪村、漸凹村、樊下曹村、小桃花村、崔路村、李梅花村、東石善村、桃樹坪村、魚林溝村、龍化村、南會村、內陽村

邢窯白瓷

“邢州白瓷甲天下”,邢窯是河北四大名窯之首,是中國白瓷發祥地。邢州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茶聖陸羽記載“邢瓷類銀似雪”;唐代李肇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代詩人皮日休說其“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魂起”。邢窯創燒於北朝晚期,到唐朝達到鼎盛階段,成為中國早期生產白瓷的中心。邢窯在中國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州白瓷窯址先後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國家重點大遺址保護規劃、十大考古發現。

邢州鐵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國家之一,而邢台鐵冶業亦為國之最早。早在兩千年前,邢台人就知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襄國是漢武帝時三大冶鐵基地之一。《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沙河有磬山,漢魏舊鐵官也”。北朝時期,邢州冶煉專家綦毋懷文發明灌鋼技術,是17世紀以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方法。唐代邢州宿鐵刀為上等貢品,北宋時期邢州為全國最大的冶煉中心,元豐年間產鐵量全國第一。邢州鐵冶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

典故傳說

邢台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澱了很深的文化內涵,約有近百條成語、典故源自邢台。
邢台成語典故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觀
以一當十
代人捉刀
陽春有腳
生吞活剝
鹿死誰手
飽以老拳
雨過天青
舌燦蓮花
頑石點頭
民脂民膏
鐵石心腸
珠圓玉潤
淡掃蛾眉
傅粉何郎
穢言污語
鍛鍊周納
大儒縱盜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酒池肉林
長夜之飲
禁中頗牧
馮唐白首
漆身吞炭
士死知己
墮甑不顧
雕蟲小技
出將入相
萬古留芳
身無可擊
死有餘辜
撥煩之才
家常便飯
穢言污語
安邦定國
壺中天地
雀兒腸肚
謙虛謹慎
堯天舜日
邢台歷史典故
笑不露齒
刑不隱親
郭巨埋兒
紙衣瓦棺
只欠一死
丹書鐵券
以人為鏡
趙氏孤兒
良馬驥邢
紀昌學射
邢侯搏戎
賜箸表直
平台晾屍
沙丘宮變
邢州學派
時苗留犢
石勒聽書
涸澤而漁
貝邢兵變
祖乙遷邢
宋璟砸碑
齊桓公援邢
南青北白
紂營沙丘
巨鹿大戰
房子之戰
鄗之戰
狄人伐邢
柏人之謀
馮唐易老
黃巾起義
龍崗咒水
堯禪讓舜
扶清滅洋
馬革裹屍
頓悟成佛
大禹治水
幽州滅火
聞鈴斷事
程門立雪
武松打虎
大樹將軍
劉秀登基
銅馬起義
光武中興
邢台部分傳說
千手觀音傳說周公與桃花女、牛郎織女、武松與武大郎、臥牛城的傳說、張果老的傳說、羅竹林的故事、趙雲故里傳說
陳三兩爬堂、李三娘打水、三遂平妖、滕小聖、郭巨埋兒、王莽趕劉秀、曹皇后和曹國舅、和合二仙、九龍大王、桃花庵

非遺名錄

邢台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3項。
邢台市國家級非遺名錄

民風民俗

地薄人眾,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漢書·地理志》)
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傷於遲重。(《隋書·地理志》)
質厚少文,氣勇尚義。(《宋史·地理志》)
邢州土厚水甘,人物產於其間者多實少浮,民俗淳厚,人心古樸。質厚少文,氣勇尚義。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男勤耕稼,女修織紉,急公後私,尚於周恤,燕趙慷慨之風猶存。(《順德府志》)
古邢州之地,其地沃饒,其俗樸厚,其人尚義。(《平鄉縣誌》)
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禮,物厚而阜安。(《南和縣誌》)
土厚民淳,俗勤而儉。(《堯山縣誌》)
邢俗純厚。(《邢台縣誌》)
三大禮俗:
一,婚禮,定親要經過查“八字”,對屬相,換庚帖,然後下彩禮,擇吉日完婚。
二,喪禮,死了人要舉行喪禮,喪禮分:停靈、入殮、設祭、下葬等程式;
三,祭禮,清明節祭祖掃墓,十月初一送寒衣,春節請祖宗到家進行祭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