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梅花拳

邢台梅花拳

梅花拳是一套拳法。梅花拳創始人鄒宏義極具悟性,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鍊。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邢台梅花拳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邢台市
  • 遺產類別:1
  • 遺產編號:Ⅵ—12
簡介,組織形式,歷史,易經,溯源,歷史記載,梅花拳的創立,特色,基本內容,傳承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梅花拳流行於冀南邢台廣宗平鄉威縣一帶,以廣宗平鄉兩縣為主。據《廣宗縣誌》和《平鄉縣誌》記載,梅花拳在明末清初傳入當地。它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招術,文武雙修,不斷發揚光大,先後出現鄒宏、景廷賓等著名拳師。
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且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流行於冀南邢台廣宗、平鄉和威縣一帶,以廣宗、平鄉兩縣為主。1997年7月,河北省體委、河北省體育總會授予平鄉縣、廣宗縣為"河北省梅花拳之鄉"稱號。

組織形式

梅花拳的組織形式分文場武場兩部分,文場領導武場。文場領導層側重研究集“三教”學說精義的文理,負責管理拳內事務;武場弟子通過武功鍛鍊體悟拳理拳法。武功鍛鍊的層次和形式分為架子、成拳、擰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拳的動作套路樸實大方、威武雄壯,既有表演觀賞價值,又有技擊制敵的實戰功能。梅花拳還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其指導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五行八卦九宮太極無極”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譽為“文化拳”。
邢台梅花拳邢台梅花拳

歷史

邢台梅花拳在廣宗、平鄉一帶流傳三百多年,以愛國愛民為拳規拳訓,師承關係清晰,現已傳至第七代,並有拳譜存世。梅花拳多以口傳身授形式授徒,最長拳師87歲。廣宗平鄉梅花拳及其傳播方式,被專家學者稱為是探析中國武術源流及功法、套路、格鬥的“活化石”。習練梅花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振奮民族精神。但是現在能夠全面掌握梅花拳絕技的拳師都已年邁或去世,許多技藝面臨失傳的境地,尤其是梅花樁幾近滅絕,因此急需加強對梅花拳的搶救和保護工作。
邢台梅花拳邢台梅花拳
太極拳是中國拳術的一種,為"練身"、"練意"、"練氣"三結合的整體運動。其重點是以意念引導動作,意動身隨,動作柔中有剛,拳姿優美。
邢台梅花拳

易經

在中國,人們常把太極拳叫做"哲拳"。"太極"一語來自中國古典哲學著作《易經》 。北宋時期,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提出了以太極為中心的世界創成論,認為太極是最原初的實體,它的一動一靜產生陰陽和宇宙的萬事萬物。蘊含著中國古典哲學韻味的太極拳,以太極圖的陰陽魚為符號,以黑為陰,以白為陽,黑白相依,互抱不離,相互轉化,是對立的統一體。於是形成了動靜、虛實、剛柔、開合等動作拳路。中國古典哲學認為,人體也是由陰陽構成,身體好就是陰陽處於平衡狀態。
邢台梅花拳邢台梅花拳
太極拳還認為自然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人體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識組成。練太極拳就是既要練筋、骨、皮,又要練精、氣、神,做到內外兼修,形神合一,達到人體的平衡發育,和諧成長。練太極拳,如能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會收到多種功效。

溯源

歷史記載

據《廣宗縣誌》和《平鄉縣誌》記載,梅花拳在明末清初傳入當地。它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招術,文武雙修,不斷發揚光大。據《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第一代為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三省,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鄒宏義,字光大,祖籍北直順德府人。據《鄒氏家譜》記載:"我鄒氏本北直順德人,元順帝時,我始祖為元內臣……至洪武年間,始祖改元而為明臣,輔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欽賜世襲一等指揮職,鎮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傳,遂寄籍徐州……"。鄒宏義自幼天資聰穎,曾讀書數載,文事故重,武備亦不可不習,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亂,家國流離,遂棄文習武,專心武學,開始曾習練家傳武學,後得仙人張三省點撥度化,刻苦演練,寒暑不輟。
邢台梅花拳邢台梅花拳

梅花拳的創立

鄒宏義極具悟性,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名梅花拳。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遊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莊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莊橋(後馬莊)收張復為徒。遂在馬莊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莊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
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莊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莊紮下根"( 《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莊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莊,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莊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三省。
邢台梅花拳邢台梅花拳
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己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莊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莊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特色

據《辭海》 "梅"字條目中記載:"梅花拳,亦稱梅花樁。武術拳種。起源於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
梅花拳是鄒宏義始祖總結了集乾支術數之精華,融陰陽生克之奧理,星轉斗移,寒暑往來,天下始於一,成於三,行於五,定於七,終於九,萬物通變之術,皆其術數也。外有五式開合,內有吐吶升降,風格獨特,簡單易學,常持久練,身強體健,神清腦靈。梅花拳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吸收佛道儒之精華,是中華武術中文武雙修的拳派。梅花拳具有獨特的演練鼓樂。

基本內容

梅花拳內容豐富多彩,梅花拳多以口傳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內容包括文理和武功兩大類:
1、文理"未學藝,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三教的思想理論,融合了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等精義妙法,講究修心養性,煉神鍊氣,要求練功者身心並練文武兼備,方可知"進退之中有妙招,趨避之內有利害","如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
2、武功:梅花拳的練習,首先要從基本功練起,其內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練習。武功鍛鍊的層次和形式分為架子、成拳、擰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拳還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其指導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五行八卦九宮太極無極"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譽為"文化拳"。

傳承意義

梅花拳是中國傳統的武術的流派之一,它經歷了數百年來武林高手的不斷錘練,日臻完美,它是增強體質、磨鍊意志、振奮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簡單易學、效果顯著,長期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它文武並重,是中國著名之文武雙修的拳派。
梅花拳不單有一套完整拳術、套路和習練功法,還有一套系統的武術理論,這在中國武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對弘揚中華武術精神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有意義。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受奧林匹克仲裁委員會之邀,中國梅花拳之梅花樁功作為唯一代表中國民間競技項目在開幕式上進行表演,受到世界觀眾的喜愛。
自1991年以來,平鄉縣共舉辦“中國·平鄉梅花拳聯誼會”6屆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國各地及國外20個國家的弟子、弟子到後馬莊鄒氏墓群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十幾年來,平鄉縣多次組織梅花拳武術隊參加省市及亞太武術交流會,並多次獲獎。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邢台市的張西嶺和李玉琢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