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牛城(河北省邢台市別稱)

臥牛城(河北省邢台市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邢台市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她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據史書記載:邢台城為春秋時邢侯所建,十六國時期由後趙皇帝石勒擴修,城牆周九里十三步,闊六步,上可臥牛,故俗稱臥牛城。北宋時郭進又進行重修,城北有牛尾河,俗呼牛城,明代王守城擴修為城周十三里二十丈,城南有栓牛石,城內有腸街等。古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邢人祖先以牛名城,蓋取黃牛勤勞利世的精神以自勵。臥牛臥牛,閱歷千秋,今逢盛世,壯志當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臥牛城
  • 外文名:wo niu cheng
  • 代表城市:邢台古縣城
  • 所屬地區:邢州、順德府/邢台
  • 地理位置: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縣橋東區
臥牛城綜述,臥牛城來歷,臥牛城傳說,臥牛城碑記,資料輯錄,

臥牛城綜述

臥牛城是邢台古縣城的俗稱。清康熙年間《邢台縣誌》記載:“城周圍九里十三步,厚二丈。隋《圖經》謂:石勒所築,稱建平城。沈存中又謂:郭進守西山時所築,厚六丈,上可臥牛,俗呼為臥牛城。又傳城西有栓牛石,東北有牛尾河,深丈許,闊五尺……”
邢台之為城,遠在商周。至於何時築城牆,築什麼樣的牆,記載鮮缺。石勒都邢,大興土木,規模十分可觀,可惜現在只留下一些殿宇名稱和追述,而無遺物。城牆也很壯觀,說它始建,不如說在原來土城基礎上加高加寬。因石勒年號建平,故名建平城。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的郭進是五代末至宋初較有建樹的州官,官至西山巡使,曾當過邢州知州。宋初邢州城或建或修,無有資料證實。至於該城是否利用了石勒建平城的基礎,沈括也沒有說清楚。
稱城牆為臥牛城的不止邢台,大凡城牆堅磐的,都有“上可臥牛”之說。邢台地區內也不乏其例。如:南宮縣舊縣城在今北舊城,1478年因水災東遷三里至今縣城。後來就有“舊城臥牛,新城飛鳳”之說(見《南宮縣誌》)。新河縣縣城即稱臥牛城,又稱“蝸牛城”。但是,說邢台縣城為臥牛城,卻有更深刻的歷史淵源和民俗根據。
第一,據傳說,在原始社會,邢台這兒僅是一片山清水秀、草茂花艷的豐盛沃野,無人居住。一天,夫婦兩人攜帶孩子從此而過,見一黃牛腰肥體壯,和善可掬,面南而臥。於是他們一家決定擇此而居。突然間西山發水,洪濤滾滾而來,這一家騎上牛背,以圖脫險。不料此時黃牛猛吼一聲,水即聞聲而止,牛再吼,水即後退。再吼,再退。這是傳說中的邢台之始,當然這是神話,也許是有了“臥牛城”之後才產生的口頭傳說。但這個故事流傳之廣,足見勞動人民對黃牛的特殊感情。
第二,無獨有偶,邢台舊城有一組地名,都和這個故事有關。邢台古城南關外,有兩個村,東曰東牛角,西曰西牛角,兩村平峙,大小相當,為什麼取名牛角?據說因為兩村正位牛角之處。南關東嶽廟後有牛耳石。兩村西北,即今邢台電影院附近,據說原立有一石柱,刨底根深,俗稱拴牛橛。原來邢台古城最長的街為腸街(1945年邢台解放後,“腸”改為“長”)。從府署直通北關,又窄又直,長三里,原稱腸街,為牛的腸子。長街往東,有條肚子巷,因其位於牛肚子之中,故名。出北關,有一條自西向東的小河,支流數股,正如一綹牛尾,故名牛尾河。有趣的是城內原有四個水坑,稱牛市水坑、羊市水坑、馬市水坑、靛市水坑,人們認為是臥牛的四個蹄印。當然,這四個坑現已填平,而且變成了街巷,但名稱仍然留存。如果我們把邢台古城和這一組地名融合成一簡略示意圖,即正好是一頭面南而臥的黃牛。
1983牛,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新華路十字路口,建立臥牛大型石雕,作為邢台市的城市標誌,是很有意義的。它深刻的再現了邢台歷史和人民的精神風貌,並將激勵全市人民任勞任怨,為了祖國的繁榮、民族的昌盛而辛勤勞動。
(摘自《邢台市地名志》,略有刪節)

臥牛城來歷

傳說在西周初期,處於太行山前的邢台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盛。周王先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周公四子姬苴年齡小尚未封國,隨兄同往,輔佐治理,姬氏兄弟經常在太行山上打獵,一天下山時,看到一頭神牛從天而降,頭南尾北,席地而臥,神牛四周,沃野無際,百泉竟流,古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周成王知道這個事情後,命令召公占卜,知是分封建國的祥兆,於是為了答謝周公的輔佐之恩,乃分封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邢侯於是率領民眾在神牛臥過的地方修建城池,繁衍生息,人們為了紀念這頭帶來祥兆的神牛,都親昵的稱她為臥牛城,千百年來流傳至今。象徵邢台的“臥牛城”的雕塑,曾經橫臥在市中心,如今遷居到達活泉公園。它象徵著邢台人民善良,純樸的願望,也為邢台這座名城增添了新姿。
臥牛城(河北省邢台市別稱)
史書記載:邢台城為春秋時邢侯所建,十六國時期由後趙皇帝石勒擴修,北宋時又進行重修。城牆周九里十三步,闊六步,上可臥牛,故俗稱臥牛城。
民間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年夏天,黃河以北,洪水泛濫,很多府縣、村莊被淹沒,唯獨順德古城平安無事。原因何在?原來發大水那天,洪水逼城,順德府岌岌可危,關鍵時刻,一頭黃色神牛從天而降高臥城頭,洪水漲八尺,金牛長吼一聲,城牆則長高一丈,水漲城高,洪水始終不能淹沒順德府,百姓因此得救。此後,每當山洪暴發,洪水逼城之際,這頭老黃牛便會臥在城頭,水漲城高,於是順德府百姓得以免遭水災而安居樂業,為了紀念黃牛的功績,遂以臥牛命名其城。從此,“金牛降洪”、“金牛馱城”的故事,便在邢台順德府流傳開來。
優美的傳說 源遠流長,直到今天,邢台市還有許多關於牛的掌故、遺蹟。市南面有東牛角村和西牛角村,市北面有牛尾河橫貫東西“老邢台”大概還記得,今天邢台影院和市新華印刷廠一帶,從前叫作“拴牛橛”。另外,市內還有南腸街和北腸街,傳說便是神牛的腸子變化而成。不過現在人們往往把“腸”字寫成“長”字,叫成南長街和北長街了。

臥牛城傳說

邢台臥牛城傳說
邢台城由十六國的後趙皇帝石勒定址,後又經邢州(順德)、順德府多次重建,城周九里余,闊二丈,上可臥牛,因此被當地人俗稱為臥牛城。另外關於“臥牛城”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以前很久這裡山清水秀、水草豐美,沃野豐饒而無人居住。一對年輕夫婦流落至此定居,他們辛勤勞作而苦於沒有耕畜,後來感動天帝降黃牛來幫助他們耕種。從此生產日盛,人丁繁衍,逐漸形成城鎮。此後山洪暴發,洪水多次逼城,黃牛便臥在城頭,水漲城高,鎮住了洪水,於是百姓得以免遭水災而安居樂業,為紀念黃牛的功績,遂以臥牛命名其城,稱“臥牛城”、“牛城”。
邢台古城牆上的牛神鵰塑邢台古城牆上的牛神鵰塑
邢台古縣城,俗稱臥牛城,據史書記載:經西周邢國邢候建城,由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勒重建,北宋時信德府又進行了擴建,城牆周長九里十三步,闊六步,故俗稱臥牛城。
而民間傳說則是:在很久以前,邢台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盛。常年在太行山上打獵的姬運、姬生兄弟倆,一天下山時,看到一頭神牛,頭南尾北,席地而臥在這裡。那時,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於是,他倆就帶領一班人用智慧和勇敢戰勝了興風作浪的“黑龍”,然後大家就在神牛臥過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城鎮。人們稱自己的城鎮為臥牛城。至今還有很多關於牛的掌故:市南面有東牛角村、西牛角村,市北面有牛尾河橫穿東西,市內有牛市街、拴牛撅、牛心坑、牛蹄坑等。另外還有一些變化的地名,如南長街、北長街,傳說為神牛的腸子變化而成,原先寫的是南”腸”街,北”腸”街。市郊的叔伯營村,則是當年姬運、姬生兄弟倆居住的地方。象徵“臥牛城”的雕塑,,曾經橫臥於橋東區市中心,後遷居到橋西區達活泉公園,它象徵著邢台人民善良純樸的願望。
邢台臨西縣臥牛坑傳說
邢台城又名臥牛城 ,但身為邢台人真正知道其來歷的並不多。關於這一點可以與眾博友商榷。在今臨西縣倉上村舊臨清縣城的東北角,有一個神秘的地方,人們叫他“臥牛坑”。它是後趙所建之“水東”臨清縣的舊衙址。這裡,曾衍生了很多好聽的故事。
據說,老子倒騎青牛出函谷關,信牛由韁,輾轉來到我們這個地方。當他走到今天的“臥牛坑”地方的時候,見這裡西依大河,氣脈甚好,便想往下歇歇腳。他把青牛拴在一棵古桑之上,便在一塊光達達的大青石上坐下。誰知,青牛猛地不見了,青牛臥過的地方出現了一、兩百畝大的一片窪地。老子知道此地乃神仙寶地,於是便留下青牛,化一陣青風而去。
說也奇怪,自打青牛臥在了這裡,這裡便遍地灑金潑銀,處處現寶。在夜深人淨的時候,人們還會看到這裡金光四射,恰是一條金牛臥在這片大窪之內。於是,人們便稱呼這地方為“臥牛坑”了。
也不知又過去了多少年,一天,一個“南蠻子”路過“臥牛坑”,知道這裡有寶,便想方法制服這頭青牛。他東覓西尋,這一天終於在龍旺村南瓜園地里找到了一寶。他見這家菜園有一棵黃瓜種,金燦燦,半拖長短;一條黃瓜秧,綠生生,兩丈有餘。他找到園主,說待到百天,黃瓜種成熟以後,你把這棵黃瓜秧子賣給我,我給你一兩紋銀。說好便好,兩人達成了協定,園主還以為這“南蠻子”是個傻子呢。誰知,待到約定時日,“南蠻子”果真來了,他付了園主一兩紋銀,買走了黃瓜秧子。原來,這黃瓜秧子是條“捆金繩”,“南蠻子”要用它去捆金牛了。
這一天夜裡,陰雲密布,天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南蠻子”深一腳、淺一腳,踉踉蹌蹌地來到了“臥虎坑”。他瞅準了對方,猛一用力,拋下了“捆金繩”,只聽“哞”地一聲怪叫,一道金光,渾如閃電。他知道是捆住了金牛。正在他用力地往回收“繩”時,眼前卻站著一位白鬍子老頭兒,只見這人手中拂法一甩,“捆金繩”不見了,一條青年卻立在了老人面前。老人道了聲謝,倒騎上牛背,揚長而去了。這位老人就是老子。(摘自《清淵尋古》).

臥牛城碑記

 邢台之為古名城也,,遠溯殷周竹書紀年, 有商祖乙九祀圮於耿,遷都於邢之說,周初封周公子於邢,立邢候國,秦置信都縣,楚漢時置襄國,隋改龍岡縣, 宋改邢台縣,而俗呼其城為臥牛城, 至今猶存東西牛角、長(腸)街、肝巷、牛尾河諸地名及拴牛橛、牛眼井等遺址。而名勝古蹟如百泉、孔橋、開元寺、清風樓、達活泉、豫讓橋、八角鴛水井等分布其間。或問曰:城以臥牛為名何哉? 縣誌云:城闊二丈,上可臥牛,故名。 其說不足信,城之闊足以臥牛者遍於天下,而此城 何以獨得斯名? 考之,民間傳說, 臥牛城命名由來別有所本,其略云:古時某夫婦流落此間,見沃野百里而無人煙,遂定居, 日夜辛勞而苦無耕畜, 誠感天地降黃牛以助其耕, 自是生產日殖人口是繁, 遂建城郭。又傳洪水逼城, 牛臥城頭, 水漲城高。百姓得免遭災難, 遂以城牛名城。此說雖屬神話,然頗具深意,所謂天帝者,勞動人民征服自然之理想與力量之化身也。而牛之本色樸實勤奮,利民克已, 實勞動者品格之象徵也。 唐柳宗元之牛賦、宋李綱之詠牛詩,現代文豪魯迅之詩文多處於牛之可貴,皆備極稱讚。蓋古今諸賢深愛牛之利人而不自私, 因以自喻也,,邢人祖先以牛名城,蓋亦自喻以示勤勞利世之抱耳, 言其臥者, 或亦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之意呼! 臥牛, 臥牛, 閱歷千秋, 今逢盛世, 壯志當酬,值此祖國中興之際, 必將更加奮蹄獻力矣。我市人民為之雕像並刻碑記其事, 意在以黃牛精神自勵, 致力振興中華, 吾人其勉之, 其勉之。
臥牛城碑記臥牛城碑記
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一日
邢台市人民政府立

資料輯錄

《夢溪筆談》
卷九
人事一
郭進有材略,累有戰功。嘗刺刑州,今刑州城乃進所築。其厚六丈,至今堅完。鎧仗精巧,以至封貯亦有法度。進於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賓客落之,下至土木之工皆與,乃設諸工之席於東廡,群子之席於西廡。人或曰:“諸子安可與工徒齒?”進指諸式曰:“此造宅者。”指諸子曰:“此賣宅者,因宜坐造宅者下也。”進死未幾,果為他人所有。今資政殿學士陳彥升宅,乃進舊第東南一隅也。
《大清一統志》
卷二十
順德府
牛尾河【一名向水河,俗以府城舊名臥牛城,故呼為牛尾河。源出邢台縣治西北之瓦瓮泉,東流匯達活、野狐諸泉,又東北百泉之支水入之,又東北入任縣境,其分支環任縣城為濠,仍與正流會,東入於大陸澤。按:此非廣平府滏陽河分流之牛尾河也】
《讀史方輿紀要》
卷十五
北直六
順德府
邢台縣
襄國城在今城西南。殷祖乙遷都於邢,即此城也。春秋時,邢侯都於此,為衛之與國。隱四年,石昔殺州吁,衛人逆公子晉於邢而立之。閔元年,狄伐邢,齊人救邢。僖元年,狄復伐邢,齊侯帥諸侯之師以救邢,遷邢於夷儀。二十五年,衛侯毀滅邢。二十八年,晉伐衛。是時,邢為晉所取。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邢。既而邢復入於晉。戰國為趙邑。秦滅趙,置信都縣。秦末,趙王歇都此。項羽使張耳都之,改為襄國。自是歷漢及晉,皆為襄國縣治。石勒據之,亦謂之建平城。《後趙錄》:石勒由石門進據襄國,後擒劉曜,盡得關隴,乃僭號建平。大修城郭,因徙洛陽銅馬翁仲二,列於永豐門,謂其城曰建平城。又勒擒劉曜至襄國,舍曜於永豐小城,蓋即永豐門外耳。《元豐志》:建平城,石勒所築,即今邢州城。非也。冉閔滅趙,劉顯復稱帝於襄國。晉永和八年,閔攻滅顯,因毀其城垣。是後襄國廢入任縣。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襄國縣,移於今治。魏收《志》:襄國縣有襄國舊城。是也。又《隋志》:後齊廢易陽縣入襄國縣,置襄國郡。後周改襄國曰易陽,別置襄國縣。隋開皇初,郡廢。易陽,今廣平府之廢臨縣,則襄國改徙非一處矣。宋白曰:隋以易陽還故治,而襄國亦仍理舊城也。宋沈括《筆談》:邢州城,郭進守西山時築,闊六丈,可臥牛,俗呼臥牛城。一說城東有牛尾河,因名也。今城明朝因故址修築,周十二里有奇。
《邢台縣誌》
清光緒《邢台縣誌
卷二 建置
城池
邑自後周置襄國郡,始為郡治,縣遂倚郭。隋《圖經》謂:此城為石勒所築,號建平城。沈存中又謂:郭進守西山時所築,厚六丈,上可臥牛,俗呼為臥牛城。則當日之壯麗鞏固可知也。明萬曆以前土城圍九里三十步,厚二丈,似非舊制,然無可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