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談村

英談村

英談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隸屬於河北省邢台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深山腹地,距邢台市70公里,路羅鎮西8公里處。英談村分為3個自然村莊,全村200戶,620多口人。歷史文人稱讚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該村自然風景獨特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清水秀,民風純樸,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溝、十八垴和“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英談村
  • 別名:英談寨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縣
  • 地理位置:太行山東麓深山腹地
  • 人口:620多口
  • 方言:邢台話
  • 自然村莊:3
  • 古建築規模:有4500平方米
村情概況,歷史淵源,由來,組成,地理,民居,民俗奇事,景點簡介,英談村歷史,英談村文化,

村情概況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英談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英談村
英談村位於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縣西部太行山深山區,此村有太行山崎峰霧子垴、和尚垴緊緊包圍,有萬畝山場古樹參天,枝繁葉茂。傳統的古建築規模有4500平方米,現在保存完好。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

歷史淵源

在古代,邢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占據太行就可以囊括三晉,躍馬幽冀,揮戈齊魯,問鼎中原
關於黃巢起義,在太行山一帶有許許多的傳說和古蹟遺存,如黃巢岩、朱溫坪、血流峪、天明關、賀家坪等村名地名的由來都與黃巢有關。如山西省和順縣東的走馬槽村,是因黃巢的騎兵從這裡經過而得名;又如圈馬坪村,是因黃巢在此圈過馬而得名;再如南天池村,是因黃巢在此飲過馬而得名。位於邢台大峽谷半山腰石岩下的黃巢岩古建築,是黃巢起義的歷史遺存。可惜的是該建築於1972年當地鄉中學蓋校舍拆掉木材作門視窗料。對黃巢起義相關的傳說,如黃巢祭旗、點將台、二鬼偷油、黃巢刀嶺在當地廣為流傳。
據史料考證,邢台本是黃巢朱溫部的領地。朱溫,宋州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公元877年,也就是唐乾符四年朱溫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黃巢起義軍,受到黃巢的重用,封為東南面行營先鋒使,同州防禦使。他負責防守東線。黃巢攻入長安後,黃巢做了皇帝,尚讓為丞相。因為屢次為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戰敗,請求增援,黃巢沒有答應。882年9月,朱溫背叛了黃巢,率軍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全忠。公元883年,封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並被提升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
黃巢起義失敗後,只剩千餘人逃亡今邢台西部山區的大峽谷在今黃巢岩紮寨,伺機再次起義。黃巢、黃鄴黃揆等及他們的妻子後被其外甥林炎殺害。去報功路上路遇唐兵,殺了林炎,黃巢起義宣告最後失敗。由此可見,黃巢據太行是有史事根據的。在英談村安營紮寨是符合歷史事實。這些傳說又給英談村又增添了豐富的文化與富有傳奇的神秘色彩。

由來

邢台縣英談村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村內67處院落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築風格,是該省目前發現保存最完好的石寨。英談村建築多為時所遺存,築有圍寨牆,留有四門,錯落有致,該村民風純樸,熱情好客。
古寨原是唐朝黃巢義軍留下的營盤,明朝永樂年間,山西一位路姓的大戶舉家來此落戶,目前的建築多為清代鹹豐時所建,一處經典的明清建築群。千年古寨,歲月流逝,原來的“營盤”被鄉民叫來叫去(用了諧音)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談

組成

英談村分為三個自然村莊,當地稱東莊、前莊(前英談)、后庄(後英談)。東莊人口房屋最少,解放前只有四座四合院。前莊人口多於東莊,共十四座院落。后庄人口最多,共有六十七座院落,是英談村古村落的主體建築群,建築風格獨特,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保存完好。
英談村村民以路姓為主,路姓宗族後英談分為三股。即前股、南股、後股。三股是從清初分開的。三股貧富發展距離較大。鼎盛時期最為富裕的是前股,是順德府赫赫有名的富家大戶。路姓前股從法字輩分為三支三堂,即貴和堂、汝霖堂、德和堂。後德和堂分出中和堂。即三支四堂。

地理

英談村三面環山,東面臨河,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靜謐宜人。英談村靠山而居,依形營造,錯落有序,層層疊疊看古寨,山寨如同在畫中,所以有人說這裡是世外桃源

民居

關於英談山寨的寨牆,這是有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寨牆,根據東寨門上的墨書題記,可以知道現在的寨牆修建於清代鹹豐七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857年。寨牆寬三米,高低不等,最高達六米許。有以牆為房的,有以房為牆的,牆隨地形而建,依山坡蜿蜒起伏,整個寨牆置四門,東門修有閣樓,閣樓的梁架上施有彩繪,用黑墨、白粉、朱紅等繪成雲紋、暗八仙、花卉等紋樣,雖然裝飾較為簡單,但大方、樸實、粗獷。在寨門並有“大清鹹豐柒年九月吉日立”十一個楷書墨字。南寨門外修石板階梯,路外有斷崖,甚為險勝。
英談村的民居是英談最精華地方。建築選材是當地盛產的一種紅石材,也有少量的青石建築。這座用石頭建成的山寨,在國內其它地方是沒有的,進入山寨後民居大多以兩三層建築為主,民居都是依山而建,隨坡就勢,因地形差異而千姿百態,這些紅石民居層層疊疊,參差錯落,房前屋後,樹影離離,綠蔭婆娑,別具一格、自成特色。開放院落,設有後門,無論是從軍事意義上理解,還是從村民和諧相處上去體味,都不失古老文化的風韻。
英談村有一姓三支四堂之說,所謂的一姓,全村的村民95%以上都姓路,路姓有三支,三支又分設有四堂,這四堂是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貴和堂。據說三支四堂鼎盛時,是當時順德府的首富,土地遍及冀晉交界處五縣。這一姓三支四堂的歷史,有與黃巢傳說的神秘,有艱苦創業的精神,有和諧文化的體現,有英談人文的內涵。

民俗奇事

民俗奇事一,英談人不信鬼神敬堂口。所謂堂口,就是路姓四堂。探查英談歷史,英談村的宅院中沒有農耕社會家庭中敬祭的各種神龕神碼,而坐落在村中央的四大路姓堂口在人們心目中卻充滿了神秘和敬崇。逢年過節大家都到自己所屬的堂口去獻香祭祖,紅白喜事由堂口主持人幫助操辦,家庭糾紛由堂口主持人調解。堂口是英談人的聖殿,也是村民血緣相傳的鏈條和源泉。這種習俗在全國罕見,有人說這是當年黃巢起義軍組織體系的孑遺,四大堂口就是駐在營盤中四位將軍的支系,也有人說這是古代道教組織在民間的遺存。是與非,尚無定論。
民俗奇事二,家家有後門。按冀南民居風俗,四合院講究進出只有臨街的大門,認為宅開後門跑財招賊,而英談村不僅家家院落開後門,且門開的與前門一樣大,只是沒有前門的宏偉和精雕細繪。仔細觀察,無論前門或後門,每個門後左右都有一個直角型的牆垛。這固然是固門的需要,但在冷兵器時代,無疑也有著攻防掩體之效能。民俗有敲門而進之說,而英談村只要家中有人就前後門大敞,客人可以暢通無阻。當地人笑談,端著碗吃飯可以串遍全村的各家各戶。筆者認為,農家院呈現的這種具有軍事攻防功能的建築奇觀,不僅是出進方便,也是世人將其稱為古堡的重要原因所在。
民俗奇事三,婦女喜好納鞋墊。山區人注意保護腳力,粗麻納底細針納幫做鞋不罕見,講究做鞋墊的地方並不多,英談村婦女對此卻情有獨鐘。串村走戶常看到婦女們手拿鞋墊在飛針走線,形成一種罕見的民俗景觀。本以為這種習俗與歷史上這裡曾是駐軍的營盤有關。軍人要行軍打仗,親人遠行心連心,送雙鞋墊既是古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和信物,也是由衷的祝福和惦念。
民俗奇事四:石臼、石杵、石磨這些用具在今天的英談村仍是舉目可見的活景觀。英談人用它們搗豆沫玉米渣熬粥,磨豆腐、拐米漿攤煎餅,儘管已有了許多現代化的加工糧面的工具,但英談人仍固守著這些古老而傳統的器具和生活模式,他們稱這樣加工的米麵做飯香,與機器加工的滋味不一樣。

景點簡介

英談村是中國目前發現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寨,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區風土人情的重要歷史遺存。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指導下,該村黨支部村委會及全體村民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保護和初步開發,已成為中國北方藝術院校寫生實習基地和國內外藝術專家創作基地,吸引了不少國內外藝術專家和文化名人前來觀光欣賞,遊客樂於不斷。稱讚這裡是自然風景獨特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使人們瀟灑避暑,回歸自然,休閒度假欣賞歷史文化理想之地。2007年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該村174座村民住宅為二、三層樓房全部由青紅兩種沙石岩建築,2000米古石城牆圍繞古村,古寨落於“一城四門”之中。村內大小石孔橋36座,還有古石樓、窯洞、古石欄桿、石巷、龜背石壁、古井、一滴泉、古木雕刻、財主院等古蹟。八路軍總部、冀南銀行、印刷廠舊址,國民黨省政府舊址等景點。該村以路姓為主,古時分為“三支四堂”“貴和堂”“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
抗日戰爭時,百戶人家的英談村參軍村民竟達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六名在戰場上光榮犧牲,成為了革命烈士。在解放戰爭中,這裡是八路軍129師被服廠、造紙廠、印刷廠所在地,劉伯承元帥曾在汝霖堂住過,在石板路南側有一個四合院式建築,這是中和堂的房產,中和堂建於鹹豐年間,院在橋上,院內有果梨樹,下細上粗別有情趣。1937年日本侵華時,時任河北省主席的鹿鐘麟來到英談村,這箇中式的小院成為河北省府衙門。在門口右側的一間房裡,是鹿主席洗澡的地方,至今在這裡還保存有鹿鐘麟當年洗澡用的石頭澡盆。

英談村歷史

相傳唐朝黃巢起義軍在此村扎過營地,古寨原是黃巢義軍留下的營pan(營盤),明朝永樂年間,山西一位路姓的大戶舉家來此落戶,目前的建築多為清代鹹豐時所建,一處經典的明清建築群。千年古寨,歲月流逝,原來的“營pan”被鄉民叫來叫去(用了諧音)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談。故得名英談。此村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村內67處院落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築風格,是我省目前發現保存最完好的石寨。
抗戰時期此村曾是國民黨河北省政府駐地和冀南銀行總部。另外,在抗日戰爭時期,這村近百戶人家的小村,參軍參戰的村民競達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六名村民在戰場光榮犧牲,成為革命烈士。
彭德懷舊居彭德懷舊居
劉伯承舊居劉伯承舊居
鄧小平舊居鄧小平舊居
左權舊居左權舊居

英談村文化

村內的小石樓樓體全部用小石砌成,故名為小石樓,它是村裡的祖居,是全村最古老的建築物。其餘利用各種建築手法修建的有: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建成的德和堂、貴和堂、如林堂。始建於鹹豐年間中和堂、古城牆等。另外,還有中華第一波浪石影壁,是用一塊高有2米,寬有1.4米的天然奇石建成。
目前,英談村已被正在邢台拍攝的《走遍中國》之《走進邢台》四集專題片中獨占一集,被拍攝成一集紀錄片。
近600年取水裝置近600年取水裝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