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

“道”無始無終,無形無名,無邊無際,無師無上。“道”者,虛無自然,難名之神,強名曰,尊稱太上

太上為道之祖,體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

太上者,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

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變,誰能識真?”老子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爍今的萬經之王《道德經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道祖老君的聖誕日,為國際道教節。

一氣含三混沌初,太清立教自虛無。誰將周禮東傳孔,誰入函關化胡夷。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萬億鎮玄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上老君
  • 外文名:Senior moral
  • 別名:太上無極大道、元陽上帝、道祖、上德皇帝等
  • 出生日期:無始無終
  • 逝世日期永生不滅
  • 主要成就:道教創始者、道祖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化生諸天
    大道主宰,萬仙之祖,眾聖之師
    易號化身三皇五帝之師
    萬法教主、玄元皇帝
  • 代表作品:道德經、妙真經、西升經、升玄經、開天經、清靜經、黃庭經、北斗經、報恩經等
  • 相關典籍:八十一化、混元聖紀等
  • 先天分身:玄玄上人、元陽上帝等
  • 後天化身廣成子、大成子、務成子、老子
人物經歷,至尊,創世,說“道”,西行開化,降伏外道,法旨立派,歷史起源,三清起源,首次出現,聲名益顯,史書記載,道家思想,人物傳記,人物作品,軼事典故,西出函關,化胡為佛,老君八十一化,後世紀念,老君殿,奉祀活動,道經記載,信仰誤區,

人物經歷

鴻蒙未分,化元光一道,乃太上先天原始之祖炁也,稱名曰道(太上無極大道)。第一化先天教主,元始天尊;第二化玉宸道君,靈寶天尊;第三化太清聖主,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
此乃道生一,一生化二,二生化三,三生化萬物。陰抱陽,生天地萬物,生仙佛,生聖,生賢,倶以從道而生,生生化化,無極無窮之妙哉。
原夫渾淪之未判,神靈之未植,而為冥妙之本者,道也。夫道,莫窮其根本,莫測其津涯,而有大聖人稟之而生於其間。故謂之無始者,即太上也。太上生乎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炁之祖也。無光無象,無色無聲,無宗無緒,無師無上,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彌綸無外。故稱大道,合之為自然,離之為道德。
老君乃無生之至精(自有·永有),太上——至高無上,老——乾陽,君——性王,至高無上的性王,即大道的意思,造化自然者也。
《老子想爾注》:道者,一也。一散為炁,聚為太上老君。明確告訴世人,太上老君就是道,太上老君散為元炁,聚為大道。帝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太上”就是“清靜至極”的“道”。
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佛家為法身,在儒家為昊天上帝,在基督教為耶和華(YHWH),在伊斯蘭教稱真主(Allāh),在教為萬教的祖宗,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變化無窮,應既不一,號亦無量。
太上無極大道、無形天尊、無始天尊、元陽上帝、混元上帝、盤古神王、玉皇大帝、無上法王、無為父、萬物母、真元教主、無上尊、元始天尊、道君、靈寶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廣成子、務成子、老子等等尊號,都是“太上老君”用的稱號。先天后天,無極太極,應既不一,稱號亦無量。
道教認為:“太上老君”化生出無量無邊無極無窮無數的世界,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化身有不同的名字,都是太上老君化身(如道德天尊、老子、元始天尊、真武大帝、盤古、廣成子)。
除太上老君外,無物存在,唯有太上老君是真實存在,絕對真理,唯一真實,世界萬物只是太上老君的自顯和外化
太上老君是道教中至高無上的大道,總攝一切法門,是不可動搖的信仰。

至尊

太上老君主宰大道,大道統領無極,無極生太極......
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為一切無有有無之祖,一切神聖之上。老君隨方設教,為萬教之主。
太上老君開闢天地的歷史(無極過渡太極)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伏羲......

創世

道教把宇宙的形成過程分作幾個階段,《太上老君開天經》講得非常清楚,未有天地時,那時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南無北,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處、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而生。而後,“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一大世紀
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空虛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於萬劫。
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於“百成”。百萬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
“太初”是道教創世紀的第二大世紀
這時太上老君又從空虛而下,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以教“太初”。這時才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鴻蒙,置立形象。安堅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
“太初既沒”便進入了道教創世紀的第三大世紀太始”。
太始”時,太上老君下為師,“口吐《太始經》,教其太始置立天地”。“太始者萬物之始”。“太始”既沒,以後便是“太素”世紀。”“太素”既沒,爾後便是“混沌”。
混沌”既沒,而有“九宮”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口吐《乾坤經》,結其九宮,識名天地”。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臟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總而名之是一也,取三綱名也。
九宮沒後,進入“”世紀老君下降為師,“吐《元皇經》,教元皇治於天下”。“始有皇化道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後有“地皇”,老君下降為師,號有古先生。;“地皇”之後有“人皇”,老君降為師,號盤古先生。;“人皇”之後有“尊盧”;“尊盧”之後有“”;“句婁”之後有“赫胥”;“赫胥”之後有“”。“混沌”以來,“太連”以前,名曰中古。“太連”之時,“天生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在“太連”之後,進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為師,號無化子,一名郁華子,教示“伏羲”推歸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爾時民有名無姓,世上亦無五穀,“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媧”、“女媧”沒後,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為師,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嘗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取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後而有“祝融”,老君下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倉頡”、“軒轅皇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廣成子。“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夏禹”、殷湯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甲祖庚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紂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孝王懿王夷王厲王周召宣王幽王周平王威王莊王周僖王周惠王襄王周頃王周匡王定王周簡王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元王定王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威烈王安王周烈王顯王周慎靚王周赧王秦昭王秦始皇......
三皇五帝,道在帝王之家,伏羲氏首出,此時民風淳樸,大道暢行,唯賢任用,道之整也。五帝接續道統,心法一脈相傳。三代以後,周厲王、周幽王之世,大道廢弛,戰國時期,禮樂崩壞。道轉紅陽。老君東化孔子問道。西化尼佛求真。宏通妙道,玄之又玄。
老君,即道之身也。元炁之祖宗,無極之主宰,萬教之祖宗,天地之父母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混元未始,老君為先,長於太初冥昧之前,無師無祖,誕生自然。老君者,乃元炁道真,造化自然者也。自然者,道也。強為之容,即太上老君也。以虛無為道,自然為性,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而然。天地未開之際,太上老君創世創神開創諸天,這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老君乃一切無有有無之祖,大道之主宰,混沌的祖宗,萬法之教主,地位至高無上,在千年中國道教的演變史中,一直擔任著極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教開山教祖。
太上老君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祖先,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太無之中,凝自然之真而為體,廣大無邊,應化莫測,非陰非陽,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於無量劫運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極,判太極於三才,至劫終於六合,俱消混沌為一。
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無數,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老子,道家創始人,被尊為道教的教祖。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史記稱老子幾百歲後不知去向。
商十八世王陽甲十七年之庚申,太上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黑,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下入玄妙玉女口中托孕。時尹氏晝寢,夢天開數丈,眾仙捧日出。良久見日漸漸小,從天而墜,為五色珠,大如彈圓,因捧吞之,覺而有孕。今有流星園九龍井遺址在安徽省亳州市
老子(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卯時誕生),在先秦春秋末期,孔子曾向他請教問道,著有震古爍今的五千字《老子》,《道德經》是世界各國翻譯最多的著作之一,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西漢伊始,道家學派黃老學派大興,老子黃帝受到了先前未有的祭祀,漢人對老子黃帝個人崇拜也逐漸達到頂峰,漢代宮廷開始出現祭祀黃老場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學派開始走入中國民間,形成黃老道。老子本身的哲學理論加上漢朝子民的敬仰使得老子此時已為共識的神仙,東漢皇帝大張旗鼓去往老子廟祭祀,而老子之母的墓志銘亦說老子是道的化身。老子曰:吾是太上老君所化之身,太上老君生乎無極之先,大道主宰,經歷塵沙刧運,度人無量,為三十六天之最尊,統領三界,制御萬靈,報應罪福,莫不由吾。

說“道”

混沌初開不計年,世間獨有道為先。
上上上上上無上,玄玄玄玄玄又玄。
道往東土傳孔聖,道達西域化金仙。
道尊萬教廣無邊,亘古至今永流傳。

西行開化

史記》稱老子西去函谷關不知所蹤,其實太上老君與弟子們出函谷關,是對西方諸國實施教化,入夷狄去了,一路化胡涉及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老子老子
漢書·蔡楷傳》云:老子入夷狄為浮屠。《高士傳》曰:老子化戎俗為浮屠
遼史·皇朝實錄》云:“于闐國,西五百里有毗摩伽藍,是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白日升天,與群胡辭決曰:我昔游天上,簡定人鬼之錄,尋當下降。因立此祠焉”。
括地誌·四夷部》、《魏略·西戎傳》、《隋史》《通鑑》、《范蔚宗書》等均有記載。
老子化胡,弘道西方。是時老子在於闐國,謂尹喜真人曰:「吾此次行化,意欲遍此西方,攝服外道,令歸正法,其諸國土,已得度者,及未得度者,我於此時,鹹令集會,俾得開悟,歸入法門。」
老子作是語已,即有九色神光,遍照西方無極國界,光所及處,無有遠近,俄傾之際,毗摩城中,自然寬平,地化金色,建大法座,百寶莊嚴,虛空諸佛,三界眾真,乘雲駕龍,浮空而來,集至於闐,於是老君,處於玉帳。坐七寶座。炃百和香。散眾名花。奏天鈞樂,諸天賢聖,周匝圍繞。
化胡涉及:罽賓國于闐國、條支國、安息國商彌國軒渠國訶達羅支國焉耆國波斯國疏勒國、碎葉國、魚茲國、佛林國、俱藥國、嵯骨國、迦葉彌羅國、不路羅國、泥婆羅國、弓月國、瑟匿國、康國史國、采國、信度國、似沒盤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護國、烏那舀國、尋勿國、三摩恆咤國、室羅伐國、西安國天竺國等等80餘國國王及諸羗酉部落,及其妃後。並其眷屬。周匝圍繞。皆來聽法。見此光相,妙麗希有,圍繞瞻仰,欷喜讃嘆,願聽法音。

降伏外道

老子弘道西方,降服西方96種外道,這些外道能為魔事,亦祝鬚髮,烏衣跣足,說諸三昧,迷離觀法,人非人等,頓改形色,令人墮落,無有休息。老子慈悲憫之,舉大神通,現出神王獅子,掩斂魔法,覆伏於神光之中,悉令外道歸正法。這96種外道:郁遮羅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熱灰身外道、少子騫外道、賓頭外道、遮護神外道、見到外道、信行外道、邊見外道、空見外道、虛空外道、不遮護外道、首羅外道、空亂音外道、梵缽賒外道、洪照外道、普安外道、張世外道、無相外道、真諦外道、梵音外道、宗明外道、大拔外道、廣學外道、清修外道、講論外道、顯極外道、阿修羅外道、阿虛至外道、照明五瞿外道、殷阿拖利外道、尼連旃外道、頗梨頗外道、道利逍外道等等。
老子化胡完畢,復還華夏。遊歷了幽地,演成“大道”,以自然之氣作三法:第一個是“太上無極大道”,第二個是“無上正真之道”,第三個是“太平清約之道”。周莊王九年四月初八夜晚子時,令釋迦牟尼降生西戎,奉行“無上正真之道”,成無上正等正覺。老子又傳孔子“太平清約之道”,建立儒家學說。

法旨立派

太上老君降下法旨,授東漢張道陵“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繼承漢代的黃老道,創立了天師道的教團,用黃老之術教化西蜀少數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於是老子自然而然成為新教團的教主。自佛教進入中原,這個和中國似曾相識的宗教使得漢朝士大夫普遍認為老子西去印度度化成佛陀;而剛剛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微不足道,更是迫切依附在道教上發展,西來傳教的佛教徒也宣稱老子是佛陀的老師。於是,老子化胡,去外國教化胡人的說法成為當時的社會共識
魏晉時期道教神仙隊伍已十分龐大。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陶弘景寫的《真靈位業圖》作為第一個較為系統的道教神譜,開始出現。在這神譜中,陶弘景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每個等級設一中位,有一個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設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諸神。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以此分級,秩序井然。各等級除了中位主神外,還有左右諸位神仙,數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級左位 29 神外,右位 19 神。第三等級左位 50 余神,右位 30 余神。這些左右諸神仙,有的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或聖人先賢,如第三等級的孔子顏回莊子;第七等級的秦始皇漢高祖齊桓公晉文公魏武帝劉備李廣韓遂孫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領袖,如第二等級的魏華存許穆、許擁是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徐來勒、葛玄靈寶派的創始人,而第四階次的張陵是天師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的大理論家。有的是神話傳說人物,如第三階次的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第四階次的赤松子鬼谷子等等。總之,神譜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對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陶弘景整編《真靈位業圖》,奉虛皇道君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靈寶天尊、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為最高神。靈寶派以靈寶天尊元始天尊地位為最尊,而天師道則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問題上彼此不完全認同,隨著道教的發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現了統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神仙譜系的最終定型。
“三清”尊神的建立,卻經歷了一較長的發展過程。道教初創時,是以老子為其始祖,稱之為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君,尊奉為最高神靈。例如于吉等人所編的《太平經》和張陵等人所造作的道書,皆託名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謙之所撰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錄圖真經》以及他的“天師”稱號,皆託名老君所賜。這是包括太平道五斗米道在內的早期道教的一個共同特點。乃至以後的全真道道統淵源,仍稱太上老君傳於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白雲上真傳王玄甫,王玄甫傳鐘離權。鐘離權授呂洞賓劉海蟾,呂洞賓授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將全真道統上溯到老子,並尊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等道派出現後,對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便發生了變化。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在《魏書·釋老志》和《隋書·經籍志》對道教的介紹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來。《魏書》卷一百一十四《釋老志》說:“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這顯然是反映了天師道以老子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則稱:“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三個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經書既有大中小之分,則造說這些經書的教主也勢必會有先後等級的差別,在《雲笈七箋》卷六《三洞經教部》之《三洞並序》里即稱:“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國中後法三種分別。”在三洞尊神之間,如何劃分先後等級的差別呢?故道教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經》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氣所化之意,在《三洞並序》中說:“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套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即是說,三洞的本元,都是來自同一的道氣,只是套用不同,才分為三個不同的名稱。儘管如此,但具體到究竟是由誰一氣化三清呢?則又有不同說法。一種意見是認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而成。如大約為東晉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說:“三天最上號曰大羅,是道境極地,妙氣本一,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燕,化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這種說法,並未解決三清尊神之間先後等級的實質問題,而且還會引來住大羅天的尊神是誰,三清尊神是否為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問題,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太上一氣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張之。《三洞並序》引證《業報經》和《應化經》說:“天尊日: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這就說,三洞尊神都是太上老君在不同時期的化身,三洞經書也都是太上老君在不同時期所說,這樣對道教各派便不會產生等級高下之分,導致教派之間的矛盾了。
不過這很明顯是代表上清派的說法,《隋書·經籍志》採用之。道教的另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老子一氣所化,這主要以天師道為代表的道士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其淵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產生之前,就開始對老子進行神化。東漢明帝(公元 57~75 年在位)、章帝(公元 76~88 年在位)之時,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聖母埤》即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這裡便把老子與道合而為一,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為造物主,當然也就是至高無上的神了。早期道教繼承並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便說:“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傳為張陵(或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雲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總敘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經序》說:“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手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故眾聖之所共宗。”其後南宋謝守灝所撰編的《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覆地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又說:“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又說:“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又引唐尹文操的話說:“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跡有內外不同,由能應之身或異也。”並稱他“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原,故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三十六號,或七十二名。”又說:“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日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
按照這種說法,則是三洞經書,皆由老君所作。不僅如此,“老君於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傳,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室瑤台,或秘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所傳者,太山一毫芒爾。”這就是說,三洞之外的眾多經書,也系老子所造。我們知道,道教是以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天師道一系從東漢以來即將老子看作是的化身,老子與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大道之主宰,萬神之帝君”,當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了。那么,老君一氣化三清之說,也就不言而喻了。
太上老君在全國有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宮觀奉祀。因為號“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他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老君廟

歷史起源

三清起源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太上無極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即以君子居則貴左之意,先以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首次出現

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王阜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
漢順帝時(公元 126~144 年)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布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

聲名益顯

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髮,故稱老子。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為後天神。然而據東漢延熹八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周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
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把老子尊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太上老君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老君又顯靈降世,謂“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則天亦終懼此言,不敢立侄子武三思”。
到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加封。明朝成祖朱棣崇尚老子為其化身真武大帝大修武當,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稱。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史書記載

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太上老君,屢世為王者之師。在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於玄妙玉女,經八十一年,於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卯時誕生)。這是最早關於老君誕生之跡的紀傳。周武王時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極大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前漢文帝時,老君降於陝河之濱,號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漢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於琅琊曲陽,授于吉《太平經》。後漢明帝元和二年,老君下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漢順帝漢安元年,老君降於蜀山鶴鳴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盛》秘錄;再降賜《太清中經》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師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北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於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賜符錄七十卷。太武帝太平元年,老君降於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於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我帝祖也”。唐高宗龍朔二年,帝祠老君。乾封元年上尊號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故截止於宋。”
雲笈七籤》雲,“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道家思想

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在國外被最為廣為翻譯和閱讀的一本書要算是《道德經》。《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雖然比較難明白,但我們可以說“道”的意思是“自然”。
道家認為,個人不應該反對“道”,而是要順從於“道”,按“道”行事。爭權奪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敗的,人應該順其道而行。道家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請願地向低處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卻是不可摧毀的。反之,最堅硬的石頭也有被水擊破的那一天。對於個人,樸素和自然是值得讚揚的。暴力應該被避免,人應當清心寡欲。人不應該改變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
對於政府,無為而治政策是最聰明的方針。通過更繁複的法制或是強制實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稅賦和戰爭都和道家的哲學精神相違背。《道德經》的影響巨大。這本書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內涵卻是極其豐富。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是中國歷代哲學的主流,不過儒家的哲學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還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元的動態的體系,學派紛呈,內外互動,多姿多彩。而在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兩位思想家,無疑是孔子和老子;滲透最深、流傳最久的學派,無疑是儒家學派道家學派。儒道兩家相比,儒顯道隱。儒家名聲顯赫,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領域的指導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具有隱士派和浪漫派的風格,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強大的潛流,擴散到社會文化生活各個層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與之對待和互補。我們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陽儒陰道,外儒內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為而相因。假如只有儒家而沒有道家,中國的傳統思想就會失去一半光彩。林語堂說:“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儒道互補
太上老君是道教尊敬的宇宙至尊之神。老君的信仰,始於東漢。東漢的祖天師張陵(後來的張天師)設天師道,尊為老子為太上老君,後稱“太上道德天尊”。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人物傳記

《聖母碑》、《老子銘》、《老子想爾注》、《老子變化經》、《太上老君開天經》 、《太上妙始經》、《太上老君金書內序》、《玄妙內篇》、《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老君變化無極經》、《三天內解經》等。紀傳也不少,如《混元皇帝聖紀》、《太上老君玄元皇帝聖紀》(唐尹文操撰)、《太上混元真錄》、《猶龍傳》、《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
此外,還有若干論和圖。《老子化胡經》、《猶龍傳》、《聖紀經》、《歷代應現圖》、《歷代帝王崇道記》(杜光庭撰)、《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陸先生道門科略》、《混元皇帝實錄》、《青陽(羊)宮記》等等書籍。以上皆是老子傳記或因派別不同略有差別。如天師道以太上老子最尊或不帶元始;上清派所作則把元始天尊列在太上老子、靈寶天尊之上,如《真靈位業圖》此類神譜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

人物作品

《老子道德經》、《老子妙真經》、《老子西升經》、《老子太玄經》、《老子升玄經》、《太清金液神丹經》、《太平經》、《清靜經》、《太上老君開天經》 、《黃庭經》、《老子中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一五戒品》、《女青鬼律》、《玄都律文》、《正一經》、《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太上老君戒經》、《太上老君經律》、《老君音誦誡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經》、《五斗經》、《太上洞玄寶元上經》、《太上老君說了心經》、《老君碑留古字》、《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太上說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經》、《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太上保真養生論》、《太上化道度世仙經》、《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太上老君內丹經》、《太上老君養生訣 》、《太上大通經》、《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太上老君說五廚經》、《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等。以及《道藏闕經目錄》中所列道經。主導太玄部諸太玄經。

軼事典故

西出函關

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裡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隱世前能給他們講經說道,給後世留下著作。老子盛情難卻,就給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
西出函關西出函關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成都青羊肆去找他。其時,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從空中而下。後來,傳說老子就在那裡度化尹喜得道成仙,並帶他一起到西域傳道去了。

化胡為佛

老子化胡,老子是道教中的至高神,被稱為“太上老君”,萬法總教主,是創立道家思想和哲學的大聖人,“老子化胡”早在戰國之前就有這種說法,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去外國分身作佛,教化胡人去了,正史也有相關的記載如《漢書》《皇朝實錄》《高士傳》《魏略》《瀨鄉記》《范蔚宗書》《藝文志》《北史西域傳》《周隋》《雲南行記》等眾多書籍記載,佛經《浮屠經》等,甚至其他宗教門派的書籍《武術匯宗》都一致的記載。從歷史的角度看,當年佛教從印度西來,在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很少相信外來佛教,印度西來的佛教徒為了更好的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說出“老子化胡”,教化胡人。道教認為這是事實,後道教徒寫了《老子化胡經》。道教曾經對佛教的傳播起了巨大的幫助作用,雙方達成共識。例如“老子化胡” ,早期的化胡說對佛教的廣泛傳播利多弊少。索安在《西方道教研究史》中說“完全友好的化胡說抬高了佛陀的地位” 。因而有必要重新看待化胡經說的歷史作用 。至少在唐代 ,“化胡經說”還一度成為皇家(武則天)都認可的重要意識形態之一。中國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也與此有關。蜀郡西遊日,函谷東別時,群胡皆稽首,大道復開基。

老君八十一化

第一化,起無始。太上老君,生於無始,起乎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鴻洞演律於無光象聲色微始之中,虛無為道,自然為性,自然而然。 第二化,顯真身。太上於太空之中瑞氣凝真,強為之容,或示仙姿及肉身,不可測度,自然周口成像。
第三化,尊宗室。萬物不可無師也,太上師太道君,君師元始天尊也。
第四化,歷劫運。劫為天地陰陽萬物之數,水火漂焚,三清之下,九地之內,流為五劫,周而復始。太上混合之數。
第五化,開天地。太上老君乃混元之祖宗,天地之父母,故能分布清濁,開闢天地乾坤之位也。
第六化,隱玄靈。太上老君於庚寅歲九月三日沃鬻帛,天北玄王國天罡玄靈聖母之月台。
第七化,授玉圖。太上老君上皇元年,西河遇元始天尊,老君稽首,授天書玉字二十四圖。
第八化,變真文。太上老君龍漢元年,以五方真氣結成寶宇雲稟之形,飛走五國三稽首怖。
第九化,垂經教。太上中皇年為寶經符圖五訣,龍漢年洞真經,赤明年洞元經,開皇年洞神經。
第十化,傳五公。太上中皇之後,於河口傳十三虛無,聖人行於五公術。
第十一化,贊元陽。太上伏羲清濁元年,說元陽、畫八卦、造書典、制嫁娶、敘人倫。
第十二化,置陶冶。太上祝融時,天漢元年,說按摩通精經,融鑽木出火,陶冶為器。
第十三化,教稼穡。太上神農清漢元年,說太乙元精經,在播百穀和諸藥救疾,號大成子。
第十四化,始器用。太上伏羲後,制禮樂、衣冠,宮室、舟車、棺槨、孤矢,書契,牛馬、杵臼為市嵐立獄。
第十五化,住崆峒。太上黃帝時,號廣成子,居住崆峒山。帝問道,答曰:昏昏然然,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正帝問廣成子矣。
第十六化,為帝師。太上在少吳、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殷湯皆有所授之經,為帝師。
第十七化,授隱文。太上少吳時,降蜀嵩山左巨石上,神光明映太玄玉女看長生之道,感太上,以八隱授之。
第十八化,誕聖日。太上以殷十八王陽甲庚申,旨妙玉女晝寢夢吞日精,有孕八十一年,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攀奢樹,剖右腹而生。
第十九化,為柱史。太上周文王時,號變邑子,在岐山拜為守藏史,作赤精經。容商時,作璇璣經,授周公,成康時,復為柱下史。
第二十化,棄周爵。太上歷周成康之世,免退規亳。昭王時,見黑氣侵祥八天,文授王不信,後有腰船之難。
第二十一化,過函關。太上至函關,周大夫尹喜為關令侯,上曰:汝知?喜曰:去冬天理星西行,融風三至。
第二十二化,試徐甲。太上謂徐甲函谷牧牛,吉祥草化女,口甲感上,值為白骨,喜稽首即活。
第二十三化,訓尹喜。太上遇尹喜,邀駕終南山,故太上乃授喜道德經,一言大丹設節解之要。
第二十四化,升太微。太上以昭王二十六年,欲升天,告尹喜,千日之後往城都青羊肆尋,吾坐雲華升天。-
第二十五化,會青羊。太上降蜀,記口李氏家,尹喜至市,見人牽青羊,喜解此是所約,隨至地踴王局,太上化白金身上坐。
第二十六化,游諸天。太上尹喜朝元始至天宮,見天帝乘九靈輿七之蓋搔魔,即迎太上,求問至道。
第二十七化,人廁賓。太上至廁賓國窟山,胡王出獵,見虹霓兒貫日,問是何人?答曰:修道之人。王曰:大道彌隆宜奉焉。
第二十八化,化王子。太上會所王子七人拜曰:我生邊境,幸遇聖人,乞教存安之道。
答曰:宜修三順六微內保外,王子奉行。
第二十九化,集諸聖。胡王再問,前說深奧,今欲得法。太上曰:佛語中食台十萬六通神人來而不已,倉庫空米。.
第三十化,說金光。胡王曰:我倉庫將傾,豈是有道人耶,必是鬼魅,若不早圖,恐彌損害,積薪焚之,太上身放光明,說金光明經。
第三十一化,起青蓮。胡王以大鑊煮三日三夜,太上湯中湧出,坐蓮花,說蓮華經,避免湯火災。
第三十二化,捧神龍。胡王遂令水,太上遜水中而不溺,龍神捧水上,說涅架經,避水災。
第三十三化,演劍戟。太上變化無窮,胡王借劍戟伐,太上金身口光口歷八沖,胡王收地作札,伏道歸教。
第三十四化,說浮屠。太上令尹喜化佛,說四十二章經,遣飛天神王剃鬚發、掌赭衣、作浮屠之教。
第三十五化,劫大山。太上至月支國,有邪師令劫大山,王請太上以九節杖撥椰,如人棄一把。太上不奉,耶人師歸太上為弟子。
第三十六化,降外道。太上老君俱隆羅舍提婆城,坐□獅子與諸仙降九十六種邪道,不使冥死鬼神流布世間。
第三十七化,藏日月。太上於迦夷國,王好殺不信陵犯,太上左手把日,右手把月,藏於頭中,天地冥味,國人恐怖。
第三十八化,游于闐。太上于于闐國,王迎南渠山教汝□不知罪福,飲酒殺生,令尹喜化作金人,身長丈六,從空而降,為汝之師。
第三十九化,留神缽。太上告諸眾神,吾有神缽,得法開天,神人以缽置空中,其獲此名缽,靈羅一滿,災清道靜,若輕□睹不見。
第四十化,化諸國。太上身放九色神光,照見西方八十餘國王及婦人,集聽法禁,致令尹喜為佛,身放金光,西東而座,諸國授教。
第四十一化,到太上。太上於慈領降毒龍畢,至天竺國耆闍山,獨樹下化,至座與王說浮屠戒律,度喪門,立佛法。
第四十二化,入摩竭。太上入摩竭國,現□□希有像,手執空壺化王,立浮屠教,名清淨佛,號摩尼,令彼剎婆羅門寺奉行。
第四十三化,舍衛國。太上於舍衛國,自化作佛,游至西域番邦胡地舍衛國,從空墜下番王金殿莫能識認,議名曰佛,座七寶座,王臣達佛瞻仰,身長千萬丈,遍滿虛空。
第四十四化,賜丹方。杜沖子玄逸,學道祁真,靜神守一,感展真人,降九華丹方,告曰:太上於東海八亭山集真地官舉子,故敕我仙方。
第四十五化,弘釋教。太上欲弘浮屠教說法,周莊王九年,命令煩厄金之丹精,騎白象,禮托天竺摩耶夫人,釋迦於周莊王九年甲午四月八日夜子時生。
第四十六化,授貞經。太上於樓觀授道士宋綸□中景道通□真經,景王時,遣仙官迎為太清真人,下司中六書奉山神仙之錄。
第四十七化,嘆猶龍。孔子與南宮敬叔見太上,謂弟子曰:鳥魚獸吾知其飛遊走,可為射綸縛,至於龍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見老子猶龍也。
第四十八化,揚聖德。商大宰問於孔子曰:丘聖□,曰博學。間三王善任智勇五常,善任仁義。宰曰:孰□聖歟,子曰:西方有聖人焉,不治不亂,此聖德老君。
第四十九化,改四真。太上之道,經身立國,四真奉兮。莫違不□□百代宗兮。摩改四真者,莊周,列禦寇,庚桑楚曰辛研,乃太上弟子也。
第五十化,教衛生。南縈赴見庚桑子曰:□蜂不能化藿,蠍起不能伏雞,鴿卵魯雞能之,吾材不足化子,胡不見老子□□□□,七日七夜至老子問道,教衛生經。
第五十一化,訓陽子。太上游秦梁,遇道教南沛陽子,不答,至舍款巾櫛脫履戶外,問其過,老子曰,惟即而盱□而誰太白辱盛德,陽子變容問命。
第五十二化,天地教。太上居景寶山,與五老帝君,談天地數,撰集經書,墨汁汲盡,有浮提國二神人刳心瀝血代墨汁。
第五十三化,敕沈羲。沈羲學道問赦王,時路逢三仙官,駕青龍車,白鹿車,白虎車。從者告曰:太上遣吾持節白玉版青玉字,授羲升天。
第五十四化,釋道德。漢文帝遣使問道,太上曰:尊道貴德,非可遙問。帝曰:普天下莫非王土,子惟有道,朕民也。附掌躍升半空,何民?此帝悟,授道德。
第五十五化,授道像。漢武帝好道,遣東方朔太始之年見青禽。帝問朔曰,王母使暮不降,母賜不死藥,帝曰,銀像五軀,乃太上像,又桃五枚賜帝。
第五十六化,游琅瑘。太上於漢成帝時,下游琅瑘曲陽泉,授于吉太平經一千七百卷。後漢章帝時,復降吉一百八十歲,受戒律一百八十條。
第五十七化,校薄書。太上於漢安帝永初三年,降大山,召江夏吏劉圖校訂天下薄籍,天堂地獄罪惡報應除罪,悔過文。
第五十八化,傳正一。張天師者道陵,漢安二年,有二使言道,太上詔道陵應仙道,魔鬼害人,吾斬邪劍□功垂職正一月成之□□。
第五十九化,說丹經。太上乘白鹿,漢桓帝永壽元年正月七日,於成都大靈玉女修丹所涌王局,與天師說北斗經,後說南斗經。
第六十化,教飛升。太上於玄古三師,降漢洲萬安山,授李真多飛升之通真。多乃李八百之妹也。
第六十一化,授三洞。太上與太極真人,於漢靈帝光和二年正月七日,降天目山,授洞玄靈大洞真經及上清齋法。
第六十二化,拯民災。道士暮居馬跡山,晉亂,遂飛稟告,感太上,西北來降,語暮曰:子□五刑以神□□□咒二經可拯民災。
第六十三化,授神丹。王岩沖,琅瑘人,常濟物,一旦異人來家,曰,早樂仙道,太上令我授於神丹,忽見雲鶴滿室,迎即升天。
第六十四化,封寇謙。魏神瑞二年,嵩山寇謙有神人曰:太上授謙新科經戒符箴仙晃天衣,太武聞道,改年號太平真君元年。
第六十五化,建安化。太上唐武德二年,降晉州浮山縣羊角山,語吉善行曰:唐天子今得聖□理,社稷延長,宜於長安,□化宮,言訖升天。
第六十六化,毗摩城。太上于于闐國毗摩城伽藍乃化胡成佛,所有石幢羅漢盧旗所造銘,東方聖人號是老君,化我國作佛,其銘尚在。
第六十七化,光醮壇。龍朔二年,今道士郭行真北邙觀設醮,太上觀於殿上,又儀鳳四年,遣道士鄭玄隱醮垂觀。
第六十八化,黃天原。文明元年,道士鄔玄崇同縣令黃天原敕齎香,太上果至,曰,吾是汝之祖,言畢升天。
第六十九化,新興寺。太上於唐開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蜀州新津縣新興尼寺,佛殿柱上現太上聖像,奉詔迎柱於大同殿供奉。
第七十化,彰靈寶。太上坐白馬,於開元二十九年參軍日,同秀于丹鳳門,曰,西與尹喜入流沙藏金匱,函關穿□□有天□□符。
第七十一化,應帝夢。太上於唐天寶元年,帝夢喜在城西與汝相見,帝差道士蕭元裕錄至山谷,白光下玉像三尺,迎興慶宮。
第七十二化,傳丹訣。唐明王妹天寶公主,投龍中條山雷公洞,忽有青衣曰·太上降授公主丹訣。
第七十三化,觀朝元。唐天寶五年冬帝駕幸華清宮,見驪山祥雲,擁太上於朝元閣上,帝與內人贍謁良久,隱。詔為降聖閣。
第七十四化,頒流霞。臨津縣女冠王清進好道,一日青衣降曰:太上為汝宿稟仙骨,詔上王京賜玉杯霞漿,飲之升天。
第七十五化,刻三泉。太上於唐天寶五年,現於漢中石三泉黑水之側,帝以禮竭,遂令刻石於所現處。
第七十六化,雲龍巖。太上於蕭宗至德二年,現於龍巖,真像通天至地,白衣,左手垂,右手執玉明扇,眾瞻禮良久乃現。
第七十七化,居玉堂。太上□金母於梁州金泉杲山,授女官謝自然法錄,然升天。後語刺史李堅曰,天上玉堂太上居,人間三輔朝拜焉,言訖升天。
第七十八化,明崖壁。唐文宗開成二年,閬州嘉陵江崖壁光起,石上現太上像,刺史高元裕刻於石,每祈紫雲上浮。
第七十九化,殄龐勛。唐懿宗時,徐州寇龐勛,焚太清宮,見太上自宮而南,須臾,黑霧遍野,群寇迷路,自殺溺水而死。
第八十化,傳古磚。唐僖宗中和二年,宗室李特立與道士李無為,玄中觀設醮,見紅穿地得寶磚,上有古篆六字,方二寸:太上平,中和災。
第八十一化,起相光。紹聖五年,亳州太清宮道士張景元寺夜朝禮,見太上眉間起光,入洞霄宮,先天聖母殿左右爛紅霞,二更散西北。

後世紀念

老君殿

太上老君既然是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與此同時也得到中國民間的供奉,老子生於公元前1301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則是太上老君的誕辰,許多道家學者都來到河南鹿邑縣東關的太上老君台來朝拜。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驪山老君殿
道教宮觀。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三峰上 。 原為唐代華清宮之長生殿所在地,相傳唐玄宗曾兩次在此遇見太上老君降臨,故稱之為“降聖閣”、“朝元閣”。後殿內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昔時殿內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於陝西省博物館內,殿內現供太上老君塑像,為近代所塑立。殿內窗明几淨,環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風光迷人。為陝西省重點道教開放宮觀。
巍寶山老君殿
道教廟宇。在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山前山。又名清微觀、清霞觀。相傳其址為太上老君點化南詔王細奴邏之地,創建年代不詳,初為南詔祭祀太上老君之所,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湖北武當山全真道士沈妙章建此大殿,殿內原供太上老君銅鑄像,現改為泥塑像,白鬢鬍鬚,神態自若,右手握羽毛扇,左陪祀郭天師,右陪祀張天師,上懸“大赤天宮”、“青霞再現”二匾額;殿左右房舍為道士食宿之所,左側舍額懸“片石含青”匾,內藏《青霞觀山場地界碑記》石碑一通,殿後有“老君打坐石”等名勝。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奉祀活動

道教宮觀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須白髮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均設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道經記載

《太平廣記》 引 《神仙傳》:“老子者, 名重耳, 字伯陽。……或雲上三皇時為玄中大法師, 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 伏羲時為郁華子, 神農時為九靈老子, 祝融時為廣壽子, 黃帝時為廣成子, 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錄圖子, 堯時為務成子, 舜時為尹壽子, 夏禹時為真行子, 殷湯時為錫則子, 文王時為文邑先生,一雲守藏史。 ”
唐 李少微《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引東晉尹氏 《玄中記》:“ 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宮, 一號天皇大帝, 一號太乙天尊, 一號金闕聖君。”
東晉《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老君至開冥賢劫之時,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宮,以法授扶桑太帝,號曰無極太上大道君,亦號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號曰無上虛皇元始天尊。在元陽之上,則無極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虛皇道君也。於是放身清涼,神光明朗,照大幽之中。”
東晉《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隱書》、唐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唐《混元聖紀》: “後聖九玄金闕帝君, 下為周師, 改號為老子。”
東晉《上清後聖道君列紀》 的記載:“上清金闕後聖帝君李諸弘元。一諱玄水, 字子光, 一字山淵, 蓋地皇之胄, 玄帝時人。上和七年歲在丙子三月直合日, 始育於北國天剛山下李氏之家, 母先夢玄雲日月纏其形,乃感而懷焉, 浴之亦有群龍吐水於盥器中。”
東晉南北《道教義樞》引《正一盟威經》云:“太上道君,以形申教,是謂師寶;以氣應感,是謂道寶;妙文示法,是謂經寶。教學品云:一天之下,一人成太上,故法王不得有二,化主秪在一。故以道君正當道寶也,斯則皇上之謂。誕洪氏之胞入於寶珠,證成圓果,以此身智為道寶體。師寶者,初發道意,極九聖,初心三寶真聖,五人行法,此之身智為師寶體。其有神通分應,亦隨本分,攝屬師寶。”宋代丞相洪适家譜《大演洪氏繁衍脈絡》亦記載道經有老子寄胎洪氏之謂。而安徽婺源輪溪《敦煌郡洪氏通宗譜》卷一洪範《敦煌共洪氏世系傳》則云: “周厲王末,共伯和攝天子事,諸侯多往依之。和遂棄國而隱,訪道於洪崖,煉鼎共山之首。後有共氏女獲遺丹,吞之,孕而生老君焉。故《太行經》云: ‘老子托胎洪氏。’謂鴻蒙結氣始於洪崖也。”
北齊《魏書·釋老志》:“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其為教也,鹹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其書多有禁秘,非其徒也,不得輒觀。”
唐 杜光庭 《道德真經廣聖義》 中言老君 “當生之時, 三日出於東方九龍吐水, 以浴真性, 因李谷而姓, 名玄元, 字子光, 乃高上之胄, 玉皇之胤, 位為長生大主, 太平正真太一君金闕後聖九玄帝君。”
宋-陳伀集疏《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淨樂國王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雲笈七籤》雲,“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虛,出入杳冥。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明代天師張宇初《峴泉集》:“又謂李靈飛得道,妻尹氏生老子,諱弘元,字曜靈。”
老君常於諸天顯化,講經傳法度人無量,據《玄妙內篇經》云:宛利城境有天首山,山有七寶、九寶九萬層台。老君化其台中。有九色光明,徹照諸天地及諸世間。

信仰誤區

太上老君作為道祖,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會提到太上老君。但是在絕大多數的影視文學作品中的老君形象都不符合道教信仰。接下來,我們整理幾個比較常見的誤區。
問題1:太上老君是老子嗎?
答:這是個錯誤的說法。太上老君隨世立教,歷劫之師,開闢天地,分判陰陽,劫劫分身下世,開化人天,事竟則隱。道教認為,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化身。老子是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不是老子。
問題2:太上老君的師父是鴻鈞老祖嗎?
答:老君為道教至尊無祖。老君是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老君即是道,道虛無自然,自有永有的神。老君無始無終,無師無祖,早於一切神祗。您信奉的宗教或者門派,或許就是太上老君隨世立的,假名易號。甚至您頂禮的教主,或許就是老君,只是事竟而隱功成身退,無人知道罷了。可見,三清即是元始祖炁,並非是鴻鈞老祖。鴻鈞老祖出現最多的是《封神演繹》之類的小說,為小說作者隨意想像名字,小說畢竟流傳廣泛,但不是事實。
問題3:通天教主是靈寶天尊嗎?
答:靈寶天尊不是小說演繹的“通天教主”。靈寶天尊象徵無極生太極,太極成五行的道之進程,可以說是天道的生成,從此天地有規矩,萬靈歸其宗,為宇宙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