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忘情(所言的道家哲學)

太上忘情(所言的道家哲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上忘情——道家哲學

"太上忘情":忘情而至公,得情忘情,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氣。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散形為氣,聚形太上老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上忘情
  • 拼音:tài shàng wàng qíng
  • 出處:《道德經~道篇~第七章》
  • 所屬宗教道教
基本信息,太上忘情,出處理解1,出處理解2,示例,用法,

基本信息

〖拼音〗tài shàng wàng qíng
詞素解釋〗太上忘情:忘情而至公,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

太上忘情

言不語:眾生聽令,身不動:天地俯首。以無情化大愛。
太上老君太上老君
昔日盤古受命開天,寧死無悔。雖對自己是無情,但對蒼生則是大愛。太上忘情,自是開闢造化之情。
故而《道德經▪道篇▪第七章》有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理解1

先秦道家典籍關於忘情的敘述,《亢桑子·賢道篇》“問乎亢倉子曰;吾聞至人忘情”。
亢桑子答:“時之陽兮信義昌,時之默兮信義伏。陽與默、昌與伏,汩吾無誰私兮,羌忽不知其讀。夫運正性以如適,而物莫之應者,真不行也。夫真且不行,謂之道喪。道喪之時,上士乃隱。隱之為義有可為也、莫可為者也,有可用也、莫可用者也。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故莫可用者也。”

出處理解2

王戎: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
太上忘情,並非無情,忘情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古人講‘太上忘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聖人,太上老君。太上忘情’不是沒有情,而是有情,但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層次。照原始的解釋,忘情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
莊子說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
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忘言不是說把要說的話給忘了,而是默默的體味它的意思,不以說話來表達。忘情也是如此。
忘情絕不是無情,而是有情的,可是有情卻不為情牽、不為情困,要把情處理得豁達灑脫。有情是好的,但是有情一有到沾滯、一有到不灑脫的地步,就把情給弄得烏煙瘴氣了。‘聖人’和‘太上’絕不這樣把情給弄糟了,甚至弄成惡形惡狀化。
晉朝王戎死了兒子,他悲不自勝。他的好朋友山簡去看他,說何必如此。他回答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然則情之所鐘,正在我輩。’這段話重點不但在‘聖人忘情’,更在‘最下不及情’,‘最下’就是三流的、不入流的人,這種人對情一片號啕,全無抑制、轉化與升華的修養。結果,情就淪為惡形惡狀化。
王戎說‘最下不及情’,就是指這種水準的人,‘最下’是全無格調的,連情字都不足語也。‘太上忘情’的範圍是廣義的,當然也包含男女的愛情在內。我總覺得,在愛情的離合上,尤其在離別、分手時所表現的,最能看出一個情人的水準。
晉朝王戎的忘情論,認為‘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有別於‘太上忘情’、‘聖人忘情’。
此正所謂: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

示例

清·林覺民《與妻書》:“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也同“最上忘情”,如:陵越 遊戲《古劍奇譚》:“最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聖人不為情感所動,得情忘情,超然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