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派

靈寶派

靈寶派(Lingbao Taoism),亦稱閣皂宗、葛家道。由葛玄創立,是產生於東晉末年的一個道派,活躍於江南一帶,本山為閣皂山,與上清派的出現時間大體相同。該派是以信奉和傳承《靈寶經》系而形成的教派,也因主傳與主修《靈寶經》系而得名。

靈寶派提倡修道者應該不僅僅只求個人成仙,而應包括要藉此幫助別人行善得道,普度眾生。至唐代,靈寶經法、修煉理論漸為上清茅山派所吸收。北宋金元時期閣皂山靈寶宗壇與江西龍虎山正一宗壇、江蘇茅山上清宗壇為符籙三山。

道教經典中,“靈寶”一詞最早見於《太平經》,原為神靈寶貴之意。葛巢甫以《靈寶五符》為主要思想素材,造構《靈寶經》《靈寶經》30餘卷,並臚列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系統。至南朝宋時,陸修靜“更加增修,立成儀軌,於是靈寶之教,大行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寶派
  • 外文名:Lingbao Taoism
  • 別名:閣皂宗、葛家道、葛仙翁派
  • 教派:道教
  • 性質:道教教派
  • 創立年代:東晉末年
  • 創立地點:豫章
  • 創始人:葛玄
  • 主要經典:《靈寶經》
  • 靈寶太祖:太上玉晨大道君
  • 靈寶祖師:太極太虛真人徐來勒
  • 靈寶玄師:太極左宮仙公沖應孚佑真君葛玄
  • 靈寶真師:太極慶融北靈內輔真人鄭思遠
  • 靈寶嗣師:洞微高士開光救苦真人寧全真
  • 靈寶宗師:丹元真人簡寂陸修靜
  • 祖庭:閣皂山、葛仙山
  • 代表人物:葛洪、葛巢甫、陸修靜
簡介,傳播,經典介紹,基本信仰,創派祖師,陸修靜的貢獻,

簡介

靈寶派出現的時間大致與上清派同時,以傳授洞玄靈寶部經而得名。
自從漢末黃巾失敗,張魯降曹後,曹操令天師部眾北遷,天師道眾逐散布天下。魏晉時期,由於統治者對道教活動的限制,五斗米道的發展暫時停滯。但是社會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師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躍,漸漸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葛玄、葛洪祖孫二人並稱為葛家道,葛家道道士們為了神秘其書,將其托為夏禹或帝嚳所授或所傳。 其托始之辭雖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較早,卻是可以從書中反映的時代思想特徵來斷定的。 儘管靈寶經書出現的時間較早,但其卷帙一直較少,流傳也不廣。直到繼楊羲許謐造作“上清經”之後,葛巢甫以古《靈寶經》為基礎,加以附會引伸,造作出大批“靈寶”類經書,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
葛玄仙翁葛玄仙翁
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靈寶經” 的基礎上,才逐漸形成以此經書命名的靈寶派。葛巢甫造作“靈寶經”書的時間,大致 在楊、許造經之後,到其以經書傳弟子任延慶、徐靈期之前。與張道陵的天師道與陶弘景的上清派相比歷史上並不存在所謂的靈寶派。
所謂「葛氏道流派」辨析
甚麼是「葛氏道」?按小林正美的說法是:葛氏道始於三國吳的左慈,左慈以後,是葛玄、鄭隱、葛洪、葛望、葛巢甫等,代代以葛氏一族為中心繼承的道流……到劉宋末,葛氏道似就消失了。 4
小林正美所謂「道流」,就是中國研究者通常所謂「道派」。他說:
六朝時代江南存在著天師道、葛氏道和上清派三大道流。這裏所說的道流,是指共同尊尚特定的道典、共同信仰特定的神格、共同實踐特定仙術的人派別和這些人的思想系脈。 5但是,用小林自己歸納的道流標準來衡量,所謂葛氏道並不符合。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辨析。
其一,被小林舉為葛氏道傳人的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在尊尚道典方面,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至於葛望,實無可用資料,不在討論之列)。
眾所周知,《抱朴子》最推崇金丹術。左慈(字元放)、葛玄(字孝先)最尊尚的也可能是「金丹仙經」。葛洪《抱朴子內篇》明載:
昔左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經。會漢末亂,不遑合作,而避地來渡江東,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從祖仙公,又從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余師鄭君者,則余從祖仙公之弟子也,又從余祖受之,而家貧無用買藥。余親事之,灑掃積久,乃於馬跡山中立壇盟受之,並諸口訣之不書者。(〈金丹〉)
而鄭隱 (字思遠) 卻最推崇 《三皇內文》與《五嶽真形圖》。《抱朴子內篇‧遐覽》載:「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內文》、《五嶽真形圖》也。」《三皇內文》是三皇派的經典,三皇派與金丹派旨趣有所不同。據《雲笈七籤》卷六〈三洞經教部〉介紹, 《三皇經》是「命召咒文,雲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遵從師教介紹了這兩部道書的重要意義,但卻委婉地表現有所保留:
上士入山,持《三皇內文》及《五嶽真形圖》,所在召山神,及按鬼錄,召州社及山卿宅尉問之,則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來試人……余聞鄭君之言如此,實復不能具知其事也。(〈登涉〉)
也許葛玄、鄭隱對三皇派和金丹派都有興趣6 ,但葛洪明確反對祭祀鬼神,主張「祭禱之事無益也,當恃我之不可侵也,無恃鬼神之不侵我也」(《抱朴子內篇 ‧ 道意》),說到「厭劾鬼魅」等術時,認為「此皆小事」(《抱朴子內篇 ‧ 微旨》)。
《真誥敘錄》載,「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據日本學者小林正美考證,葛巢甫造作的靈寶經主要是《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可能還有為上述「真文」作解說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 7 而他將他所造之經托為葛玄得自真人降授。葛巢甫必然尊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等新出靈寶派經典,但左慈、葛玄、鄭隱、葛洪等人生活在新靈寶經出世之前,當然不可能尊崇新靈寶經。
可見,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並非「共同尊尚特定的道典」。
其二,上述諸位最尊奉的神格,也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左慈、葛玄、鄭隱尊奉何神,無直接材料可考。不過他們都是金丹派,那麼我們不妨間接推斷,他們主要尊奉的可能是元君、老子。因為金丹派神話中的主要神格,據《抱朴子內篇 ‧ 金丹》所述,應是元君,亦稱太乙元君,他是「老子之師」,「天下眾仙皆隸焉」。如果說他們兼習三皇派(鄭隱的三皇派色彩最濃),那麼他們主要尊奉的也可能是天地人三皇君。
因為三皇派神話中的最高神格,據《無上秘要》卷六〈帝王品〉引《三皇經》所述,應是天地人三皇,他們是由「大有之祖氣」化成的, 又名天寶君、 神寶君、 靈寶君。葛洪作為金丹派要角,也尊奉元君、老子,但並未把元君視為最高神格。綜觀《抱朴子》內外篇,雖然兼綜諸子之學,但基本傾向還是儒家的。
唐長孺師指出,葛洪的學術是「神仙讖緯之學」、「禮制典章之學」與「陰陽律歷之學」的結合,這「正是董仲舒以降漢儒治學的特徵,也是江南儒生自陸績、虞翻、賀循以至葛洪自己治學的特徵」,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說葛洪是漢代遺風的繼承人」。 8 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主張儒道兼修,「道本儒末」,但他是要以本固末,而不是留本棄末。《抱朴子內篇》說到儒道二者的分工:
升降俯仰之教,盤旋三千之儀,攻守進趣之術,輕身重義之節,歡憂禮樂之事,經世濟俗之略,儒者之所務也。外物棄智,滌盪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明本〉)
他是把「祭祀以祈福」這種宗教性活動劃在「儒者」的職責範圍內的,也就是說,在「神道設教」的意義上,葛洪是毫不含糊的儒教中人。所以,我仍然認為:「葛洪既不是道教組織的成員,也不是道教思想的同情者」,而「後來的道教徒牽強附會地把葛洪引作同道先哲,不過是借重葛洪的博學能文以壯本教聲勢」。 9
葛洪稱鄭隱「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禮記》、《尚書》教授不絕」(《抱朴子內篇‧遐覽》)。似乎在葛洪眼中,師傅鄭隱也和自己一樣,是儒道兼修的儒教中人。我仍然認為,葛洪「本志是要申道義昌儒教而兼濟天下,只是因為處境不順,才不得已而求其次,修道術以獨善其身」。
10 所以《抱朴子》裏沒有談到過與儒教神靈體系不同的另一個神靈體系、另一個最高神格。如果說他心目中有一個最高神格,恐怕還應該是儒教那個介於人格與非人格之間的「天」,其人格化的象徵就是皇帝才有權祭祀的「天帝」。
至於葛巢甫,他尊奉的應該是新靈寶經建構的新神格。他造構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 , 原本已無從得見, 《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大致即是。此經假託為元始天尊授予太上大道君,其中主要尊奉的神格是五方五老,及其上位神「元始」。可見,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並非「共同信仰特定的神格」。
其三,上述諸位所實踐的道術,也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左慈、葛玄、鄭隱、葛洪等都努力實踐長生成仙之術。據《抱朴子內篇‧金丹》所說,他們因傳授金丹仙經而形成幾代師徒關係。《抱朴子內篇‧黃白》還說:「鄭君言,曾與左君於廬江銅山中試作,皆成也。」《後漢書‧左慈傳》載左慈擅長變化之術,該傳注引曹丕《典論》,則說左慈擅長補導養生之術。《抱朴子內篇‧釋滯》載葛玄「能閉氣胎息」, 「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鄭隱則注重三皇派敕使鬼神之術。葛洪得傳眾多方術,但最注重的只是金丹術。
而葛巢甫造構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強調五篇真文作為符咒的威力,其威力可以歸納為四:一是人可以成神仙,二是可以使天的運行正常,三是可制治死者世界(羅酆山)的鬼魔(六天),四是在洪水之際免於淹死。 11顯然葛巢甫對金丹術等技術實驗性的長生成仙之術缺乏興趣。
技術實驗性的長生成仙之術重在自力,是以自身的努力為基礎的,而五篇真文的符咒成仙之術則重在他力,以對外在神力的依傍為基礎,兩者趣向相反。左慈、葛玄、鄭隱、葛洪等道術實踐的目的基本上是個人性的,而葛巢甫道術實踐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超乎自身個人範圍,涉及全社會。
後來在五篇真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許多靈寶派經書,接受大乘佛教影響,更加提倡無量度人,貶稱個人解脫之道為小乘。例如《道藏》太平部所收《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曰:「宗三洞玄經,謂之大乘之士。先度人,後度身,坐起臥息,常慈心一切。」同部所收《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稱赤烏三年(240)葛玄於勞盛山向一批道士開示他們未得天仙之由,是因他們:
「前世學道受經, 少作善功, 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介,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盛,故得地仙之道。」可見,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並非「共同實踐特定仙術」。
所以,不能認為他們屬於同一個道派。所謂有一個葛氏道流派的判斷,不能成立。
三、所謂「葛氏道教世家」辨析
即使證明了葛氏道流派說不能成立,也還不等於證明「葛氏道教世家」說不能成立,因為道教世家的流派屬性並不是不可改變的。所以,進一步的辨析還是需要的。以下從兩個方面加以辨析。
靈寶派
其一,道教是不是東吳兩晉丹楊葛氏家族的「家世信仰」?
《抱朴子外篇‧自敘》載有葛洪家世資料:
洪曩祖為荊州刺史。王莽之篡,君恥事國賊,棄官而歸,與東郡太守翟義共起兵,將以誅莽,為莽所敗,遇赦免禍,遂稱疾自絕於世。莽以君宗強,慮終有變,乃徙君於琅邪。君之子浦廬,起兵以佐光武,有大功。光武踐祚,以廬為車騎,又遷驃騎大將軍,封下邳僮縣侯,食邑五千戶。
開國初,侯之弟文隨侯征討,屢有大捷。侯比上書為文訟功,而官以文私從兄行,無軍名,遂不為論。侯曰:「弟與我同冒矢石,瘡痍周身,傷失右眼,不得尺寸之報,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乃自表乞轉封於弟。書至上請報, 漢朝欲成君高義,故特聽焉。文辭不獲已,受爵,即第為驃騎營立宅舍於博望里,於今基兆石礎存焉。
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給如二君焉。驃騎殷勤止之而不從。驃騎曰:「此更煩役國人,何以為讓?」乃托他行,遂南渡江,而家於句容。子弟躬耕,以典籍自娛。文累使奉迎驃騎,驃騎終不還。又令人守護博望宅舍,以冀驃騎之反,至於累世無居之者。洪祖父學無不涉,究測精微,文藝之高,一時莫倫。有經國之才,仁吳,歷宰海鹽、臨安、山陰三縣,入為吏部待郎,御史中丞,廬陵太守,吏部尚書,太子少傅,中書,大鴻臚,侍中,光祿勛,輔吳將軍,封吳壽縣侯。洪父以孝友聞,行為士表,方冊所載,罔不窮覽。仕吳五官郎,中正,建城、南昌二縣令,中書郎,廷尉,平中護軍,拜會稽太守。
未辭而晉軍順流,西境不守,博簡秉文經武之才,朝野之論,僉然推君,於是轉為五郡赴警。大都督給親兵五千,總統征軍,戍遏疆場。天之所壞,人不能支,故主欽若,九有同賓,君以故官,赴除郎中,稍遷至大中大夫,歷位大中正,肥鄉令。縣戶二萬,舉州最治,德化尤異,恩洽刑清,野有頌聲,路無奸跡,不佃公田,越界如市,秋毫之贈,不入於門,紙筆之用,皆出於私財,刑厝而禁止,不言而化行。以疾去官,發詔見用為吳王郎中令,正色弼違,進可替不,舉善彈枉,軍國肅雍。遷邵陵太守,卒於官。
又據陶弘景〈吳太極左官葛仙公之碑〉載:
祖矩,安平太守,黃門郎。從祖彌,豫章等五郡太守。父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陰令,散騎常侍,大尚書。代載英哲,族冠吳史。
據此可見,漢晉丹楊葛氏家族是一個標準的儒教世家,其王莽時代的先祖就是堅守儒教盡忠報國大義的高級士大夫,這位先祖的下一代葛浦廬、葛文兄弟倆,既能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又能表現孝悌禮讓的美德,堪稱儒教士大夫的典範。葛浦廬自下邳遷居丹楊以後,仍保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教傳統。傳到葛洪的祖父葛系、父親葛悌(二人名據《晉書‧葛洪傳》),都是孝悌忠信,高官顯爵。這個家族總體上何曾有背棄儒教歸依道教的異端傾向?
劉屹近著《神格與地域》,內有「晉宋『奉道世家』研究」一節,考證頗詳。該節「結語」中有謂:
世家子弟個人的信仰選擇,還具有相當程度的靈活性,他們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祖父子孫相系、全家世代奉道。如王獻之的兒子跟隨高僧慧遠出家為道敬法師,郗愔與郗曇兄弟虔誠奉道,而郗愔之子郗超卻奉佛,著有《奉法要》。可見,道教信仰在東晉士族那裏首先是依個人志向、情操而定的,並沒有某種固定的家傳信仰和組織紐帶在起作用。 12
其說有理,可為本文拙論添加旁證,形成支援。
葛玄、葛巢甫等人的棄儒學道,葛洪的「道本儒末」式兼修儒道,顯然都只是他們背棄家族主流傳統的個人邊緣化行為。 13 東吳兩晉丹楊葛氏家族的「家世信仰」 , 顯然是儒教而不是道教。
所以,「葛氏道教世家」說和「葛氏道流派」說一樣,都不能成立。
而根據記載,葛洪族孫葛巢甫附會引申,造作《靈寶經》30餘卷,並臚列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系統。
這是一個很長的傳經故事。編造故事的目的,是想說明《靈寶經》是一部淵源古老的神書,這部神書在魏晉時期由丹陽葛氏家族世代傳授。但是據近代學者考證,除《五符經》之外,大多數《靈寶經》實際上是由葛巢甫編造的,有些經文甚至晚至南朝才問世。
由於除《靈寶五符》以外的大批《靈寶》類經典及其傳承過程都不見於葛洪著述,齊梁道士陶弘景撰集的《真誥》卷二十又有“葛巢甫造構《靈寶》,風教大行”的記載,所以學術界一般認為:除《靈寶五符》以外的大批《靈寶》類經典,實際出自葛洪從孫葛巢甫及南朝道士之手,其傳承譜系也應是葛巢甫等人虛構。

傳播

楊、許造“上清經”始於晉哀帝興寧二年(365),葛巢甫以經書傳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01)末。葛巢甫所造“靈寶經”,在社會上很快得以流傳,當王靈期詣許黃民求受“上清經”時(在 許黃民於元興三年奉經入剡後),已是“風教大行”。據日本學者小林正美考證,葛巢 甫造作的“靈寶經”,主要有《靈寶赤書五篇真文》《靈寶赤書玉訣妙經》等。 葛巢甫及其後繼者在造作“靈寶經”時,勾劃出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 後嗣的傳經譜系。《雲笈七?》卷三《道教所起》稱:“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峨眉山授於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嚳於牧德之台,夏禹感降於鐘山,闔閭竊窺於 句曲。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蟬聯不絕。”《靈寶略紀》更進而 稱:“經一億劫,天地乃開,劫名赤明,有大聖出世,號曰元始天尊,以靈寶教化,其 法興顯。”又經若干劫,太上大道君出世,“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 並賜道君“太上”之號。“帝嚳時,太上遣三天真皇齎《靈寶五篇真文》以授帝嚳,帝嚳將仙,乃封之於鐘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鐘山,遂 得帝嚳所封《靈寶真文》。禹未仙之前,乃復封之鎮乎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
吳王闔閭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識,以問孔子,謂是《靈寶五符真文》。因闔閭“侈性慢 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飛上天,不知靈寶派所在。後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勞山復得之, 奉崇供養,自爾相承,世世錄傳。至三國時,吳主孫權赤烏之年,有琅琅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學道,精思遐徹,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聖真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孝先凡所受經二十三卷,並《語稟》《請問》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傳鄭思遠,又傳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愛,孝愛付子護軍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從鄭君(思遠)盟, 鄭君授抱朴,於羅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從孫巢甫,以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 徐靈期等。世世錄傳,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靈寶派靈寶派
類似上述傳經譜系,在陸修靜《靈寶經目序》《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雲芨七》卷六《三洞並序》等書中,皆有記述。 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嚳、夏禹、吳王闔閭云云,自屬 虛構的神話,所謂葛玄天台山得“靈寶經”三十三卷,亦為造經者的依託。因葛玄乃葛洪從祖,其所撰《抱朴子》和《神仙傳·葛玄傳》,以及《道藏》所引《抱朴子》佚 文,皆未載其事,僅提到葛玄、鄭思遠等傳授《太清丹經》及《三皇文》。元譚嗣先造 《太極葛仙公傳》,錄有陶弘景《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記其事。因此,陳國符道藏源流考》曰:“蓋本無其事,因六朝吳、會間,盛傳葛玄神跡,故造經者依託之耳。”從上述葛巢甫及其後繼者所編造的傳經譜系中,可以看出,大多托稱太極左仙公葛玄的形式加以鋪敘。其中如 《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原名為《太極左仙公請問經》,《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 原名為《仙人請問眾聖難經》。據《靈寶略紀》載,葛玄所受三十三卷“靈寶經”中, 即有“《語稟》《請問》十卷”。將這么多經書依託於葛玄“語稟”、“請問”,自非 祖師不具如此資格。
除任延慶、徐靈期傳“靈寶經”外,與其同時的陸修靜(406~477)則是更為重要的傳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對改造舊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貢獻。他與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皆有淵源,但皆無直接的師承關係,自稱“三洞弟子”。唐道宣《廣弘明集》卷四對其評述曰:“昔金陵道士陸修靜者,道門之望,在宋齊兩代,祖述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張之士,封門受籙。 遂妄加穿鑿,廣制齋儀,糜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這一段評語是比較中肯的。

經典介紹

《度人經》全名為《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它雖不是道教中最古的經,而是晚至東晉末始出世,但它卻被後世道士奉為“眾經之祖宗。”它相當程度上奠定了南北朝後道教的尤其是其仙譜及宇宙論的面貌,唐初編篡《隋書》,其《經籍志》敘述道教原始,幾乎全以《度人經》為據。對之注釋、運用和衍演者歷代都有,原書只1卷,至宋後竟衍至61卷之多,明正統《道藏》中乃被置於首經的地位,足見其對道教史影響之巨了。
靈寶派
《度人經》為葛洪從孫葛巢甫所“造構”。但他依託的古《靈寶經》,卻是葛氏家族中傳承已久的。《度人經》的出現,標誌著南方道教道風的重大變化。而造成這一變化的重要因素,是大量地吸取了古代印度的若干思想,諸如敬奉大梵、大談劫運,構想三十二天等等。對此,學者已注意到了。通常,人們將這歸於佛教的影響。但仔細讀一下全經,便會發現,將其中的外來成分歸於佛教的影響,是不確切的。它的真正來源,是古印度的婆羅門教思想。治道教史有必要搞清這一點,搞清了它,道教教義中的一些問題方可得到合理的解釋。
凡六十一卷。其卷一為《度人經》本文,今靈寶諸經之一。全文主題思想繼承《道德經》“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等等慈愛思想,提出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宣傳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鎭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護度,鹹得長生。該經據《雲笈七籤》卷三《靈寳略記》稱:太極眞人徐來勒授葛玄《靈寳經》三十三卷。陶弘景《眞誥敘錄》謂:“葛巢甫造構靈寳,風教大行”。該經卷一為經文,餘卷為敷衍經文。敦煌P2861-P2256號卷子載有宋陸修靜《元始舊經紫微金格目》著錄:“《無量度人上品》一卷已出。卷目云:《太上洞玄靈寳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基本信仰

靈寶派的基本信仰的“靈寶經”大量汲取佛教 教義,起因果報應,三世輪迴,涅 滅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濃重的佛學色 彩。如《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云:“當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 雖有我身,皆應歸空。明歸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豈復愛身?身既不愛,便能一 切都無所愛,唯道是愛。”這是佛教“以有生為空幻,故忘身以濟物”的思想,與道教原來提倡的愛身養生的宗旨大異其趣。既不愛身,也就不再追求肉體不死,即身成仙, 而只追求積功累德,死後升入仙堂,或來世成仙。因此不少“靈寶經”宣揚所謂“滅度” “輪迴”的成仙步驟,即要經過幾死幾生、若干輪迴之後才能成仙。
靈寶派靈寶派
它堅持佛教只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個分支,靈寶經是高於佛教的,是宇宙中最高的道。早期靈寶派甚至試圖將佛教徒納入其經教的傳授範圍。而靈寶經的這種思想既與毗濕奴的第九化身有關。由於古靈寶經這些典型材料的絕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論戰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統治者燒毀《道藏》即已被刪改殆盡,致使早期靈寶派這一立場和思想長期隱晦不彰。靈寶派的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 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別重視齋醮科儀,疑為葛巢甫所撰的《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云:“夫學真仙白日飛升之道,皆以齋戒為立德之本矣。”東晉後期的靈寶經一面強調靈寶經高於佛教,一面表明佛教也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支,佛經和沙門亦須禮敬。在南北朝末期和初唐的佛道之爭中,佛教中人斷章取義地徵引靈寶經,聲稱道經也教人歸皈佛教,以攻擊道教。自南北朝末期起,道士逐漸刪改靈寶經中推崇僧人和佛教的文句,以免屈居人下。因此敦煌抄本中的靈寶經殘篇,部分涉及佛教的文句與現存《正統道藏》中相應道經的段落有所不同。
陸修靜也謂“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為道教撰寫了大批齋醮科儀書,特別是靈寶齋儀。此外,受上清派的影響,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籙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創派祖師

葛玄(164-244),字孝先,道教靈寶派祖師,尊稱葛天師。道教尊為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在道教流派中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漢族,江蘇句容人,古屬丹陽郡,葛洪的從祖父。跟隨左慈學道,得到《太清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金液丹經》等道經。吳嘉禾二年(233年),在閤皂山修道建庵,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喜好遨遊山川,去過括蒼山南嶽山、羅浮山。編撰《靈寶經誥》,精研上清靈寶等道家真經,並囑弟子世世籙傳。
太極左仙公沖應真人太極左仙公沖應真人

陸修靜的貢獻

陸修靜靈寶經的弘揚和靈寶派建造確有突出的表現。
第一,他對靈寶經書進行系統整理。因為自葛巢甫造構“靈寶經”以後,不少人又將它和“上清經”等相雜糅,繼續造作靈寶經典。“或刪破《上清》,或采摶余經,或 造立序說,或迥換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圖,或以充舊典,或別置盟戒”。陸修靜認為必須徹底改變當時“精粗糅雜,真偽混行”的狀況。為此他對當時流行 的五十五卷“靈寶經”,逐一進行辨別,剔除偽經,編出《靈寶經目》,於元嘉十四年 (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稱:“即今見出元始舊經,並仙公所稟,臣據信者 合三十五卷。”此《靈寶經目》已佚,他所考訂的是哪三十五卷,已很難確切肯定。
靈寶派
第二,對某些靈寶經進行闡釋。陶弘景《真誥》卷二十《真誥敘錄》稱陸修靜“既 敷述《真文赤書》《人鳥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廣。”按《真文赤書》即《五篇真文》, 載於《道藏》者不止一處,此指《元始五老赤書玉訣》,見《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上,據日本學者考證,為葛巢甫所造。《人鳥五符》,在今本《五符經》(即《太上靈寶五符經》)無其文,是早已亡佚的古《靈寶經》。陸修靜對它們作了“敷述”,使之擴大了傳播範圍,至陶弘景時,其 “教授施行已廣”了。
第三,系統撰訂齋醮科儀。據記載,三張五斗米道時期,曾製作了部分道教齋儀,如塗炭齋、旨教齋。寇謙之改革天師道,和葛巢甫肇建靈寶派時,也曾增制了某些齋法, 或撰寫了某些齋儀書。但內容都較簡單。陸修靜總結了已往經驗,重新造作了大批齋儀, 使之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充實和提高。據他所著《洞玄靈寶五感文》記載,他把原天 師道的一二種齋儀,擴充為包括天師、上清、靈寶各派齋儀在內的“九齋十二法”。即 上清齋二法;靈寶齋九法:金籙齋、黃籙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自然齋、三皇 齋、太一齋、指教齋;洞神齋一法,即塗炭齋。據《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記載,陸修 靜撰作了除黃籙齋外的上述各種齋儀書。據其他資料記載,他又撰有多種齋醮樂章,如 《升玄步虛章》《靈寶步虛詞》《步虛洞章》等。《茅山志》卷十稱陸修靜“所著齋法 儀范百餘卷”。經過陸修靜的大量撰著,道教的齋醮儀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其 後隋唐道士張萬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繼續撰著齋儀,皆以陸修靜之書為本。齋醮法事是 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方式,又是交通朝廷、影響民眾的重要手段,對社會的影響很 大。陸修靜的上述建樹,自然獲得後世道士的讚譽。
由於陸修靜從事了上述工作,“於是靈寶之教,大行於世。”可以說,靈寶派雖為葛巢甫肇建,但它的真正弘揚者則是陸修靜。或者說,經過陸修靜的弘揚之後,靈寶派才大行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