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

老子化胡

老子化胡,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貴的神,尊號“太上老君”,他是創立道家思想和哲學的教主,被譽為世界哲學之父。老子化胡是指中國的老子函谷關,到西域(包括天竺)對西域人、天竺人等外國胡人實行教化的事件。

從歷史的角度看,當年佛教從印度傳入,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很少有人相信,印度佛教徒為了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宣揚“老子入天竺變化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道教徒認為這是歷史事實,後道教徒撰寫了《老子化胡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子化胡
  • 相關人物:老子
  • 相關作品:《老子化胡經》
  • 時間介紹老子到西域實行教化的事件
經歷,歷史記載,佛道之爭,歷史評價,

經歷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曾經擔任過當時宮廷圖書館管理員,非常博學。看到國家開始衰落,老子就辭去職務去了西方。他經過邊界時,當地的一個官員尹喜請求他寫點東西,於是他就寫了關於道德的文章,贈給那位官員尹喜。這就是老子留下的世界名著《道德經》,也是後來道教最重要的經典。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後來出函谷關去印度、西域等外國教化胡人去了。2600多年前,老子離開洛陽,出函谷關向西,之後再也無人知曉其下落。《史記》籠統地說他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傳說他在那裡變成了釋迦牟尼佛,建立了佛教,並開始對印度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只是當年佛教從印度西來,在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卻很少有人相信,印度西來的佛教徒為了更好的讓中國人接受佛教,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說出“老子化胡”的事件,道教徒也認為是事實,後道教徒撰寫《老子化胡經》,成為雙方認可的事件。

歷史記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罽賓國大夏國、高附國、天竺國皆並屬大月氏臨兒國,浮屠經(佛經)雲其國王生浮屠(Buddha)。浮屠,太子也,父曰屑頭邪(Suddhodana),母雲莫邪(Maya)。浮屠身服色黃,發青如青絲,乳青毛,蛉赤如銅。始莫邪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左脅出,生而有結,墮地能行七步。此國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拉。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間、比丘晨門,皆弟子號也。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
後漢書襄楷傳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齊書顧歡傳云:‘歡著論曰:道經云: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畫寢,乘日精,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生,墜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

佛道之爭

佛教傳入中土,傳統文化之道教一則以佛教來自印度,乃夷狄之教,夷狄胡人文化低落,不及華夏,故不當信從。
二則以華夷地域不同,益證老子序中以東為木,屬,為之所出;西為,屬,為之所生。陽尊陰卑,二氣為教,陰不及陽,故道教優於佛教。
三則以華夷之間,種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華人不當信。
四則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國家之衰亂,故不應信。自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義旨,間有相同。佛教傳入之初,譯天竺文為漢字,嘗襲用道家字義,後道家亦有襲用佛教教義者。
佛道之爭,雖屬宗教衝突,然二者之興替,皆不離帝王之愛惡親仇,結果有力者較易獲勝,失敗者,每遭毀滅之厄運。西晉時,王浮所作‘老子化胡經’,為後世論爭重要材料。主要的內容是:老子出關西去之後,化為佛陀,把他的教導傳化於西域。特別指出,所謂印度佛教乃是淵源於老子的教導。化胡經中的"化"字,包含了教化、宣化與轉化的意義,"胡人"自然就是洋人,外國或外國人的意思。長時期,中國人除了中國的漢族以外,所有的外族或外國,一律廣義地稱之曰:"胡"。最初化胡經的"胡"字,是狹義地專指佛教。
然爭論之白熱化則在南北朝以後,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開創新天師道,並使之國教化,確立道教之宗教教團;南朝宋之陸修靜、梁之陶弘景對教學整備及道教經典整理予以體系化,對社會之影響亦相對大增,而足以與佛教相抗衡,其論爭焦點系以‘夷夏論’為中心,爭論舍華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道士顧歡著’夷夏論‘,引致明僧紹著’正二教論‘、慧通著駁顧道士’夷夏論‘以辟之,又有張融著’門律‘,主張道佛一致,而以道教為本,佛教為化跡,提倡本跡說,然就二者優劣而言,主張道教居優位。
然於北朝,佛道之抗爭不僅為雙方之論爭而已,更加上當權者之政策壓迫,此即歷史上著名的‘三武滅佛’中,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等帝王之摧殘佛教。
三武滅佛即指:(一)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謙之清靜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慫恿,乃下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二)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於天下,聽信道士張賓與元嵩之言,決心滅佛。(三)唐武宗寵信道士趙歸真,拆佛寺四千六百餘所,迫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還俗,收充兩稅戶。為歷史上佛教徒之大浩劫,佛經被毀,僧人死傷慘烈。
唐朝建立,以老子與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太宗更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後之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乃得蓬勃發展,佛教遭到壓制。武德四年(621),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條,濟法寺法琳撰‘破邪論’論道教,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劉進喜著「顯正論’,批論佛教,激烈爭論佛道席次之先後問題。八年,定道、儒、佛之順位。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三次召集僧道於內殿論議;五年,僧人靜泰與道士李榮又就老子化胡經引發論爭;至龍朔二、三年(662~663),論爭猶未止。此等佛道論爭之結果,道教方面攝取佛教經典之教理,製作種種經典以對抗佛教,佛教也大量吸收道教義理,編造經文,相互對抗。
唐朝時,太上老君的高徒羅公遠見唐玄宗,唐玄宗要羅公遠與佛教密宗初祖金剛三藏法師鬥法,與金剛三藏比試法力於朝廷,結果羅公遠法力遠遠勝過三藏法師,三藏很佩服羅公遠,這次算比較友好的。
宋代道教活躍,王重陽創全真教,使道教成為精英流派,並國教化;之後宋徽宗時期,佛道之爭,尤為激烈。道士林靈素和和尚鬥法,林靈素對宋徽宗說“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髮頂冠執簡”。徽宗依奏,於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尼姑為女德。皇太子上殿爭之,令高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道士林靈素鬥法,僧人慘遭失敗,情願戴冠執簡,許多僧人羞憤自殺。
元朝時,丘處機一言止殺的舉動,道教感化成吉思汗,把道教列為國教。之後邱處機第五代教主之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壞佛像,並將‘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經’及‘老子八十一化圖’,刻板刊行少林寺。少林方丈福裕斥其狂妄,憲宗五年(1255)令二人對論,辯論老子化胡,元朝由於是胡人政權,又有僧人祥邁八思巴得寵,故意偏袒佛教,導致道士李志常辯論失敗,後來僧人祥邁八思巴均死於非命。
元帝遂勒令除了《道德經》之外,燒毀其餘老子化胡經老子八十一化圖等經書;以後二教明爭暗鬥相續不絕,後元朝被洪武帝軍師道士劉伯溫推翻。
劉基曰:元僧祥邁等,嫉妒中國道教之經典,皆天章龍文之書,琅函玉笈之典,時儒者多尚之,釋氏歸道者十有七八,祥邁乃論胡主元人,盡焚中國經書,安有當時之人自滅時君之祖,豈中國人自滅中國之道,實遼金胡元之人所作。宋理宗端平間,因胡寇鈔邊,乃得是書一二卷,帝覽書嘆曰:縱爾百千萬卷,只以中國夷狄之道論之,其高下不待辯而可知矣。
清朝雍正年間又發生鬥法事件,雍正帝信奉道教,喜好煉丹,與其爭鬥帝位的八王爺阿奇那信奉藏傳佛教請喇嘛作法整雍正,後來被雍正帝請道士用道教五雷正法劈死。
佛道二教各有其特色與信眾,對立結果往往意氣用事,各成派系,排斥異己,或互相詆毀,如佛徒著笑道論,道流亦作笑佛論以敵之。有關收錄佛道論爭之文獻不少,較重要者有十異九迷論、夷夏論、三破論、顯正論、佛道論衡等等。

歷史評價

在道佛論爭之前,《後漢書》《三國志》已經有明確記載老子化胡事,似乎事出有因,或許在兩漢前,“老子經”確實已在西域傳播,老子出關化胡,道往中土傳孔聖,道達西域化尼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