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帝顓頊)

顓頊(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帝顓頊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後來的夏國、楚國都是他的子孫。

顓頊生於若水之野(蜀地),實處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

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少昊)之孫高辛(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基本介紹

  • 本名:乾荒
  • 別稱:黑帝、玄帝
  • 字號:高陽氏
  • 所處時代中國上古時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若水之野(蜀地) 
  • 出生時間:約公元前2342年(少昊53年)
  • 去世時間:約公元前2245年(顓頊78年)
  • 主要作品:【承雲】
  • 主要成就:和九黎、始置九州
  • 地位:被後人尊為,列入五帝
  • 陵墓顓頊陵顓頊墓
  • 稱號:帝顓頊
  • 配偶:女祿
  • 在位年限:前2322----前2245年
  • 在位年限參考:三皇五帝年表
  • 親族:祖父黃帝、父親昌意
  • 都城:窮桑、商丘、帝丘
  • 封地: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
  • 所處文化層:河南龍山文化時期
人物生平,出世,為帝,制曆法,創製九州,作曲《承雲》,逝世,散聞軼事,爭位,改革,神人,人物評價,家族成員,史籍記載,後世紀念,顓頊陵,顓頊墓,學術研究,顓頊與醫巫閭山,顓頊與瑪瑙,顓頊與玉龍文化,

人物生平

出世

黃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此德劣被降為諸侯乃酈道元一家之言,且黃帝嫡長子乃玄囂)。昌意被封到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仆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
《大戴禮 帝系》和《帝王世紀》均記載,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顓頊。
但《山海經 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並說顓頊之父為韓流

為帝

顓頊雖然生於若水,但實際上生活在窮桑。因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
顓頊顓頊
五德始終說成型於戰國時代,所謂“所居玄宮為北方之宮,北方色黑,五行屬水”,因此古人說他是以水德為帝,又稱“玄帝”,很明顯屬於後人根據部分史前歷史按照當時時代的需求進行表述。顓頊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句龍為土正。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顓頊存在的年代與五德始終說成型的年代相差千年之久,尤其在上古的史前歷史極度缺乏文字記載,就這一點上來說,水德、玄帝之類的說法,值得懷疑。

制曆法

初的曆法基本上是沿用以來的顓頊曆。顓頊曆是一種古四分曆,以3651/4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後,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歷,稱太初曆。太初曆以365 385/1539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曆而更名為三統曆
顓頊顓頊
顓頊曆》完成於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該歷以夏正十月為歲首,閏置於九月之後,以該年正月初一日剛好立春為節氣的計算起點。《顓頊曆》有兩大特點: 一是其時秦政權尚僻處於雍州,不與諸侯各國交往。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視秦國,所以它實行的曆法,直到秦統一天下後才推行全國。但又漢行秦歷,才使《顓頊曆》一躍而奉為曆法“正統”。二其時古四分曆理論已非常成熟,所謂《顓頊曆》,只不過是月建有差,歷策卻仍是一個師傅下山的“疇人” 用古四分曆方法擬訂的。由於前367年夏曆十一月初一日乾支為乙卯(年乾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曆推步而出,而《顓頊曆》歷家又稱之為“乙卯元”可知,《顓頊曆》不過是“古四分曆”或逕是《殷歷》的一支而已。關於此兩歷關係中的“正統”問題,實在是要與歷史的看法來個“否定之否定”。

創製九州

據《乾隆御批綱鑑》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製於顓頊。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

作曲《承雲》

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逝世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

散聞軼事

爭位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軒轅氏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踐帝位後,共工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共同反對顓頊。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
帝顓頊聞變,一麵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麵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蠍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朝不周山拚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來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改革

顓頊遺都顓頊遺都
傳說在軒轅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
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淨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絕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顓頊生子窮蟬,是高祖。據說顓頊在位78年,活到98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引。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黑龍江,南到嶺南。東到東海一帶。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神人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傳說中,內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常口吐黃水淹沒農田、沖毀房屋。顓頊聽說後就決心降服它。可黃水怪神通廣大,二人激戰九九八十一天不分勝敗。顓頊便上天求女媧幫忙。女媧借來天王寶劍交給顓頊並教他使用方法。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了黃水怪。為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從此這裡有山有水,林茂糧豐,人們過上了好日子。
顓頊在當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稱為“高王爺”。傳說顓頊生前懲治黃水怪,死後仍可退水救民。相傳有一天,高王爺顯靈變成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高王廟的台階上閉目養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滾滾而來,田毀莊淹。洪水流到白髮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從水中鑽出了兩個非人非獸的怪物。白髮老人一揮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隨後,洪水慢慢地退走了。高王廟一帶避免了一場洪水災害。

人物評價

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家族成員

祖父:黃帝(姬姓)
祖母:嫘祖
父親:昌意
母親:蜀山氏之女 曰昌仆,一說曰樞
妃子:鄒屠氏、勝濆氏
子孫:顓頊有傳世之子二十五人,名曰:老童、伯服、中騙、驩頭淑士、三面、季禺、魑魅(東夷)、虐鬼、小兒鬼、窮鬼檮杌窮蟬、苗民、蒼舒、敳頹、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鯀、程伯休父等。
侄子:高辛氏帝嚳,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堂侄子。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大戴禮·五帝德》
山海經
左傳
淮南子

後世紀念

顓頊陵

顓頊、帝嚳二帝陵位於河南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三楊莊土山之陽,人稱“二帝陵”。顓頊陵居東,帝嚳陵居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後兩米。據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冢大、晚輩陵冢小;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後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御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占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牆,稱“紫禁城”。
顓頊陵顓頊陵

顓頊墓

顓頊墓位於聊城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處。顓頊乃上古帝王,系軒轅黃帝之孫,“初國於高陽,故號高陽氏,都於商丘(今河南濮陽),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於何處,歷來說法不一。《一統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在東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是也。”顓頊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斷言,但據文物考古調查,此處系一古化遺址則確鑿無疑。 該遺址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為黑灰土堆積。遺址表面散布著不少陶片,可識器形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盆、代的代的繩紋筒瓦等。屬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顓頊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顓頊的廟宇,名“聊古廟”,又名“聊王廟”、“顓頊廟”。該廟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廟內有鐘樓、鼓樓、大殿、廊房、後樓等建築。大殿內供一高約7尺的顓頊帝執坐像。大殿後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廟毀,現僅存遺址。

學術研究

顓頊與醫巫閭山

顓頊大帝與醫巫閭山以及瑪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2013年,唐偉先生在雅昌藝術網撰寫《論瑪瑙與玉的關係》一文,詳細論述了黃帝之孫顓頊是一位頭戴瑪瑙飾物的大帝,這位大帝依靠瑪瑙製成的箭鏃,戰勝敵手共工,而他的葬身處則是醫巫閭山即《爾雅》中記載的“醫無閭”。
《山海經》中的《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海外北經》說:“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海內東經》也說:“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學者艾蔭范根據古語音學判斷,認為“附禺”、“務禺”、“鮒魚”都是“無慮”的音轉,推斷顓頊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現在的醫巫閭山。在漢代稱作“無慮”,今北鎮市附近,漢代時稱“無慮縣”,即是由醫巫閭山得名。持相同觀點的學者還有馮立民、王哲等。
顓頊顓頊
《爾雅》之“醫無閭”、《淮南子》之“醫毋閭”,與“附禺”、“務禺”、“鮒魚”一樣,均系“無慮”轉音,又與“珣玗琪”一樣“皆東夷語”,這種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是周代時占據阜新地區的東胡人和山戎人的語言。
《山海經》中描寫顓頊葬地“附禺之山”,有多處提到了美玉,顓頊的“顓”本義為“圓頭胖腦”,而“頊”字從“玉”從“頁”,“玉”指“玉勝”,即玉制的髮飾品,“頁”指人頭,合起來表示“頭戴玉飾品者”。
因此唐偉認為“顓頊”這個名字,本身構成一種佐證,而瑪瑙便是《爾雅》所說的“珣玗琪”,從另一側面對艾蔭范、馮立民、王哲等學者“顓頊大帝葬於醫巫閭山”的學術推論,構成了強有力的支撐。由此可知黃帝之孫顓頊大帝是一位頭戴玉飾品的圓臉君主,東夷在其管轄範圍內,他所戴的頭飾,材質即是阜新瑪瑙,即東夷當地語稱“珣玗琪”,“珣玗琪”真正的產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顓頊與瑪瑙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之“釋地”篇中,曾經記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東晉郭璞對“醫無閭”、“珣玗琪”注釋稱“醫無閭,山名,在今遼東。珣玗琪,玉屬。”
章鴻釗《石雅》指出:瑪瑙“奉天錦州產者,俗稱錦州石。《爾雅·釋地》雲‘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後漢書·東夷傳》雲‘扶餘挹婁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鴻釗認為《爾雅》中的“珣玗琪”、《後漢書》中的“赤玉”都指的是“瑪瑙”。
欒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根據章鴻釗的觀點,並經過他的查實,得出結論認為:東晉郭璞所說“遼東”不是近代的遼東,而是戰國到三國魏、晉及十六國、南北朝(北齊)時期的“遼東郡”。那時遼東郡轄地主要在今遼西,包括東晉郭璞註解的醫無閭山,也就是現今從錦州到阜新的醫無閭山。醫無閭山,在遼寧省中部,大凌河以東,位於火山岩地區,以產“錦州石”(瑪瑙)聞名。由此,“醫無閭之珣玗琪”與赤玉、錦州石或瑪瑙有關,而同岫巖閃石玉沒有關係。
欒秉璈強調“珣玗琪”同岫巖閃石玉沒有關係,是因為部分學者將古代遼東,當成了如今的遼東地區,所以才會誤認為“珣玗琪”是指岫巖玉。
《爾雅》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學者考證其成書時間不會早於戰國,不會晚於西漢初年。瑪瑙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現在《爾雅》這樣早的一部古籍中,而“醫無閭”(《淮南子·墬形訓》稱“醫毋閭”)據欒秉璈以及多位專家學者考證,即如今錦州境內的醫巫閭山,距阜新市34.8公里,眾所周知,阜新是中國主要的瑪瑙產地、加工地、瑪瑙製品集散地,瑪瑙資源儲量豐富,占全國儲量的50%以上。學者考證稱,7600年前的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用瑪瑙打制的刮削器,遼墓中出土的瑪瑙酒杯、瑪瑙圍棋、項鍊等,質地上乘,造型優美,工藝精湛,令當今藝人驚嘆。到了清代,阜新地區瑪瑙業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現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七家子鄉寶珠營子村就是因乾隆皇帝六十大壽時當地王爺進獻"佛光瑪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據《清實錄》中“宮廷瑣事”載:阜新瑪瑙行業“開挖窯洞十六,窯工千人,南部設有商邑。”相傳清代宮廷擺設的雕件及所用的瑪瑙飾物大多數取材於阜新,甚至加工於阜新。
阜新瑪瑙質地優良,不僅色澤豐富,紋理瑰麗,正是像《爾雅》中所稱“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
“珣玗琪”是什麼意思?《說文·玉部》解釋稱:“醫無閭之珣玗琪,《周書》所謂夷玉也。” 段玉裁註:“珣玗琪合三字為玉名……蓋醫無閭 、珣玗琪皆東夷語。”《書·顧命》則記載玉有“大玉、夷玉”,孔穎達疏引漢鄭玄之語解釋道:“大玉,華山之球也;夷玉,東方之珣玗琪也。”這裡的“東夷”、“東方”,都是相對周而言。
由此我們可知,瑪瑙古稱“夷玉”、“珣玗琪”。
醫巫閭山是當時出入阜新的必經之地,所以被當成了“珣玗琪”的產地。
至此我們有了一條非常清晰而符合邏輯的思路:阜新瑪瑙在顓頊時代即被開採出來,成為顓頊古族歷代君主頭上的玉飾品,到了周代,阜新瑪瑙進入周王朝管轄地區,成為備受周天子及貴族們喜愛的“夷玉”,被記錄進《周書》,紅色的“珣玗琪”即今天阜蒙縣老河土鄉甄家窩卜村的紅瑪瑙,被稱為“瓊”、“赤玉”,成為周天子祭祀天地禮儀活動中,獻給南方神明的“赤璋”,被記錄進《周禮》,而孔子一生尊崇周代禮儀,所以才會對《周書》和《周禮》中記載過的玉極其推崇,才會以瑪瑙的種種特徵,來表達出君子美德,才有了他關於玉之“十一德”的重要講話。
除了阜蒙縣老河土鄉甄家窩卜村的紅瑪瑙,梅力板村前山的綠瑪瑙以及水膽瑪瑙都是阜新瑪瑙中的珍貴品種(有學者認為“玉液瓊漿”是指水膽瑪瑙中的天然水),這些被東胡人和山戎人稱為“珣玗琪”、周人稱為“夷玉”的阜新瑪瑙,在漢代時仍然被收錄到《淮南子·墬形訓》中:“東方之美者有醫毋閭之珣玗琪焉。”
到明朝時,劉基即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在其詩作《歌行·二鬼》中還寫道:“手摘桂樹子,撒入大海中,散與蚌蛤為珠璣,或落巖谷間,化作珣玗琪。”這首詩歌說的是桂樹子入海化為珍珠,落入山間則化為“珣玗琪”,而中國民間一直將天然珍珠與瑪瑙相提並論,有人分析稱古人之所以經常將珍珠與堅硬耐磨很難加工成型的瑪瑙作為珍稀之物相提並論,是由於在許多時候大而圓的天然珍珠產量有限,難以得到的緣故。
劉基的詩詞,進一步明確了“珣玗琪”就是瑪瑙的古稱。劉基詩詞中為何珍珠與瑪瑙都是桂樹子化生而成,唐偉認為這與月亮及其象徵物月桂有關,古人因珍珠、瑪瑙都是閃光的寶物,欣賞它們的同時,想到天上的月光,進而想到了月中的桂樹,除桂樹,蟾蜍也是月亮的一個象徵物,有趣的是,在阜新查海遺址中,有一隻陶器上畫有蟾蜍形象,艾蔭范先生認為此蟾蜍的形體,“同商代銅器上‘大’組合文 字(郭沫若讀為‘天’)神似”,分析認為就是商奄的“奄”字.表示以蛙為圖騰的人群.即共工族及其後人。

顓頊與玉龍文化

顓頊打敗少昊之後,吸納少昊集團氏族如己姓等,成為己、董等八個氏族的共主。西漢《淮南子》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記載的這段故事,就是中國非常有名的“怒觸不周山”神話,其背景是共工與顓頊帝之間的戰爭。
史載,顓頊帝號為高陽氏,“東北方部落之宗神”,許多舊籍上都說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為北方水德之帝”,列為五帝之一,是軒轅黃帝的孫子,昌意之子,其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瑤光即瓊瑤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記載下的顓頊帝,天生就與瑪瑙有著不解情緣。
顓頊帝二十歲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在位期間創製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顓頊做為華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對東北亞、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響,從他執政的特點來看,是一位把各項制度設列清晰的智慧型領導,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縝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
顓頊文明在上古天文、曆法上有高度造詣,它對水利、農業也有大貢獻,它的一個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夏,而且上古許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歷代史學典籍和學者一直把顓頊文明的起源定位於山西、四川、河南、安徽和浙江。艾蔭范先生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以考古、神話、民俗、語言、文字諸學科互相參證,提出這一文明起源於遼西,它的考古學背景應是紅山文化及前紅山文化,並與阜新查海遺址淵源甚深。
顓頊治下的北方古族群對華夏文明極有貢獻,並且創造了玉文化和龍文化,阜新市查海遺址已發現了長達19.7米的石堆龍,據測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在詳細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後,認為此系“中華第一龍”,阜新是“玉龍故鄉,文明發祥”,。艾蔭范先生認為阜新查海“玉龍文化”屬於顓頊古族的文化遺存,在“顓頊之墟”界域之內。屈原《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正說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顓頊遠處北方,這說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顓頊古族的成員,後來才前往南方的,而《晉書》中所記載的顓頊之墟的“墟”(故地、遺址的意思),其位置就在阜新、朝陽一帶。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出土發現由大小七枚相疊組成的菱形瑪瑙套玦,最大的外徑7.4厘米,內徑5.3厘米,肉厚0.6厘米,最小的外徑4.4厘米,內徑2.6厘米,肉厚0.6厘米。玦,是開有缺口的環形玉器,最早發現於距今8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查海——興隆窪文化遺址。早期的玉玦普遍像算珠一樣渾圓。到距今約5000—5600年的紅文文化時期,玉玦發展成獸形玦,亦稱玉龍。筆者認為,菱形瑪瑙玦通體扁而薄,有稜角,器形單一。無論發現於何地,器形基本一致,甚至後來的骨玦也與瑪瑙玦相似,這說明菱形瑪瑙玦產生於當時最龐大的北方古族群,其首領自然是非有著“東北方部落之宗神”身份的顓頊不屬。
學者馮立民認為,黃帝一系最初是從遼河流域起家的,後因氣候惡劣等原因,不斷南遷,才遷到了中原與南方地區,這種遷徙並非單方向的,有人南遷,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顓頊曾統率大軍殺回故土遼寧,並將當地分布散亂的紅山人部落予以整合,顓頊還將自己的兒子分布於東北各地,形成了後來的東北夷,中華民族的血緣基因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初步形成的。
在阜新查海遺址中出土的瑪瑙製品中,有一些是瑪瑙鏃,如此利器必定運用於上古時代的重大戰爭中,包括顓頊與共工兩位大首領之間發生的殊死搏殺。還有一些瑪瑙刮削器,是製作木類弓箭的工具。
顓頊是黃帝之孫,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閒,《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說明共工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專家,水戰是其強項,而其勢力範圍迅速擴張,直逼顓頊故鄉,雙方因而進行了一決生死的海域大戰。
唐偉推測,顓頊大帝曾經在錦州渤海灣徹底打敗了以蟾蜍為圖騰、善於水戰的共工族人,而他贏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瑪瑙製作箭頭。
共工船隊進逼之際,受海風影響,顓頊用瑪瑙削刮器製作的竹木類弓箭,已經無法抵抗敵人大軍壓境,而瑪瑙鏃此刻開始大顯神威,共工被這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武器打得一敗塗地,才會“怒觸不周山”。
所謂“不周山”,歷代學者考證很多,一直沒有定論。唐偉認為,“不周”也是一個“東夷語”,屬於阿爾泰語系,今蒙古語中有辭彙發音為“baidag”,這個古老的辭彙翻譯成漢語有“全部”的意思,滿族語言沿用了許多蒙古語彙,並在清代譯用為漢語,“baidag”就曾經演變成“博周”一詞,語意上仍然承襲有“全部”之意,今譯為“猶遍及”,如清代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敘”中稱“先王以之備蒙誦,知民務,集群慮,研幾微,究中極;精極蜎蠖不為奧,博周倫物不為末”, 魏源文章中的“博周”,即源於東夷古語音“baidag”,也就是《山海經》中的“不周”。
“怒觸不周山”是表現了共工被瑪瑙鏃打壞了進攻的戰船後,被迫在渤海灣內緊急尋求島地登入,進行修整和躲藏,因為要防止顓頊大帝的追捕,所以開始東遊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內有數的幾座島嶼都有登入,而顓頊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尋各島,所以會有“baidag”意思“全部”的東夷語彙出現,寫到《山海經》中就成了“不周”。
古籍記載共工還是被俘獲並流放,共工最後躲到了哪座島上被俘的,筆者認為就是現在的筆架山,筆架山雖然被人說成是因形似筆架而得名,但筆者實地看過,一點也不像筆架。“筆架”發音接近“不周”,應該最初也來自“baidag”的音,後來受國內其它“筆架山”影響,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錦州這座筆架山落潮時,會出現海中“天橋”奇觀,共工率領殘兵退守於此時,正趕上落潮,顓頊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達島上,可以順利將其抓獲。
並且這座筆架山“兩長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與某些學者將“不周”解釋為“不周全”的觀點竟無矛盾,且與神話故事的情節也極度吻合。
錦州筆架山,應該就是上古傳說中的“不周山”。
瑪瑙鏃讓共工大敗虧輸,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顓頊因此對瑪瑙極有感情,所以才會居帝位時頭戴瑪瑙飾品,以至後人大都不稱他“高陽大帝”,而按外表形象親切地稱為“顓頊”——意即“圓頭胖臉、頭戴瑪瑙的英年領袖”。
顓頊大帝希望自己可以永久守護著那些為他贏得勝利和榮譽的寶貝瑪瑙,絕不允許外族人搶去一星半點。死後他葬入醫巫閭山,當時那正是從錦州進入瑪瑙產地阜新的咽喉要地,即便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仍然用靈魂守衛著他深愛的故土和那裡瑰麗的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