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漢語辭彙)

大道(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道”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是中國乃至東方古代哲學的重要哲學範疇,表示“終極真理”、本原、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等等。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道生萬物,道於萬事萬物中,以百態存於自然。

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道就是太上老君”。

太上體自然而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終乎無終,窮乎無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道
  • 外文名:big road
  • 拼音:dà dào
  • 解釋:寬闊的道路
  • 相關文獻:《列子·說符》
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大道出處,原文,譯文,大道宇宙生成論,引證解釋,

基本信息

詞目:大道
拼音:dà dào

基本解釋

(1) [brood road]∶寬闊的道路
(2) [correct reason]∶正確的道理
合於大道

大道出處

原文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存在了。
寂靜無聲啊,空虛無形啊,它獨立長存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止息,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作它“道”,再勉強命名為“大”。它廣大無邊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源。
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種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狀態。

大道宇宙生成論

《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宇宙生成論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老子》中已有出現“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早在先秦時古人就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莊子》等著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斷分化、傳播,特別是以《管子》四篇(《心術》上、下、《白心》、《內業》)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氣”說將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向縱深度發展,翟下道家不僅講“水本原”、“精氣”說,還講“靜因之道”的反映論。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現了道家的宇宙論思想。從而演化出具有強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說、混天說。
我國古代討論宇宙結構的三大學派—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中,只有宣夜說以鮮明的立場闡述了宇宙的無限性,但是由於儒家的阻撓,這個學說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宣夜說是我國歷史最有卓見的宇宙無限論思想。與渾天說、蓋天說的西方古代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將天體看作一個堅硬的球殼部不同,宣夜說認為大道演化的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充滿著氣體,所有天體都在氣體中漂浮運動。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是由它們各自的特性決定的,絕沒有堅硬的天球或本輪來束縛它們。宣夜說打破了固體天球的觀念,創造了天體漂浮於氣體中的理論,並且進一步認為連天體自身、包括遙遠的恆星和銀河都是由氣體組成的。這些看法與現代天文學的結論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是非常難得的。此說相傳出自殷代。
《長廬子》認為日月星辰也是由氣組成的,只不過是發光的氣。《列子天瑞》云:“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人們熟知的道家成語故事“杞人憂天”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據《列子·天瑞》篇記載,有位杞國人聽說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飄浮的,便“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勸杞人的人,提出了“日月星辰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即不但天空充滿氣體,連日月星辰也是氣體,只不過是發光的氣體。後來的宣夜說學者還提出地體會壞,天地也會壞,但是用不著擔憂。可知宣夜說認為地球本身與日月星辰一樣,都是太空中的天體。
戰國時期的《莊子·逍遙遊》論述得比較有代表性:“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有至極邪?”即天空中的深青色,難道是其真正的顏色嗎?它的廣闊遙遠難道沒有極限嗎?用提問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宇宙無限的認知。莊子還用湯與棘的對話表達了自己對宇宙無限的認定:“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即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沒有極限之外還是沒有極限。
戰國時代的宋鈃、尹文學派也是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氣”或“精氣”構成的,如《管子·內業》所說:“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名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屺。”即宇宙萬物的本原為“氣”。陰氣陽氣相互作用,在地化生五穀,在天為日月星辰。陰氣陽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稱之為鬼神;懂得陰氣陽氣運行規律的人,稱之為聖人。氣有時光輝照耀,好象升騰在天;有時隱而不現,好象沒入深淵;有時滋潤柔和,好象潛伏入海;有時高不可攀,似在峻岭重山。宣夜說認為,氣無處不在,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日月星辰包括地體自身,都漂浮在氣中。
我們從《黃帝內經》中也可以看到宣夜說的某些思想痕跡。例如,《六微旨大論篇》雲:“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這裡對天的看法,比作”迎浮雲’‘,’‘視深淵”,又說是“莫知其極”。這些說法與郝萌所傳的宣夜說頗相近。又如《五運行大論篇》載:黃帝問:地是最下的嗎?岐伯說:地只是在人的下面,在太虛的中間。黃帝又問:太虛是空的,地是怎么停在中間的呢?岐伯說:‘“大氣舉之也。”〔‘太虛充滿大氣甲大地浮在其中,可想而知,日月星也只能飄浮在其中。這種觀點與宣夜說觀點相一致。
《晉書·天文志》記載了:“宣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郄萌記先師相傳云:‘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鎮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即天沒有形質,仰頭觀望,又高又遠沒有極限,眼睛艨瞀而無法看清楚,故天蒼蒼。比如向四圍遠望之黃山而全都是青色,俯察千仞之深谷而都是黑色,青非真色,而黑也沒有實體。日月眾星,自然浮生在虛空之中,其運行其留止全都須氣來維繫。所以七曜或者流逝或止住,或者順行或者逆行,伏藏與顯現沒有常規,進與退不走相同的路徑,是因為沒有根系,所以各不一樣。北極常居其所,北斗不與眾星向西隱沒。攝提、鎮星全都向東運行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緩與迅疾任隨其性,其沒有根系明顯地可以知道。如果被綴附於天體,則不能夠如此。也就是說,浮游在太空中的日月星辰,其行其止全都由氣統攝著。如果綴附在天殼上,則不能如此遊動。《晉書·天文志》還記載了東晉虞喜《安天論》所說:“言天體者三家,渾、蓋之術具存,而宣夜之法絕滅,有意續之而未遑也。”即論述天體的有三家,渾、蓋之學術都存在,而宣夜學說卻絕滅了,有心補遺接續這一學說卻沒有閒暇做到。虞喜還說:“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數,其術兼之,故曰宣夜。”宣,是明;夜,是幽。幽明之數,其學術兼而有之,故稱“宣夜”。楊泉在《物理論》中進一步指出:“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還認為銀河也是氣,並從中生出恆星來,“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漢,眾星出焉。”雖然宣夜說是一種十分先進的宇宙學說,但沒有數學模型,實用價值不大。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種宇宙模型,一種是蓋天說,一種是混天說。道家屬於混天說,儒家屬於蓋天說。而“蓋天說”就是天圓地方,所以所有的皇宮都按照這種結構來建造的。《靈憲》認為,大道演化的宇宙最初是一派無形無色的陰的精氣,幽清寂寞。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稱為“溟滓”。這一階段乃是道之根。從道根產生道乾,氣也有了顏色。但是,“渾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狀,也量不出它的運動速度。這種氣叫做“太素”。這又是個很長的階段,稱為“龐鴻”。有了道乾以後,開始產生物體。這時,“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地配合,產生萬物。這一階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實。《靈憲》把宇宙演化三階段稱之為道根、道乾、道實。在解釋有渾沌不分的太素氣時引了《道德經》里的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些都說明了《靈憲》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淵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學。
總之,張衡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認為宇宙並非生來就是如此,而是有個產生和演化的過程。張衡所代表的思想傳統與西方古代認為宇宙結構亘古不變的思想傳統大異其趣,卻和現代宇宙演化學說的精神有所相通。

引證解釋

1. 寬闊道路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大道(漢語辭彙)
班昭東征賦》:“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
郭小川《鄉村大道》詩:“鄉村大道呵,我愛你的長遠和寬闊。”
2. 指正常的傳播途徑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小道快於大道,檔案證實謠傳。”
3. 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則,包括倫理綱常等。
《禮記·禮運》:“ 孔子 曰:‘大道之行也,與 三代 之英, 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漢書·司馬遷傳贊》:“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 黃 老 而後六經。”
柳宗元《箕子碑》:“當 紂 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
戴名世《送許亦士序》:“當大道淪散,士不知學,而一、二腐儒小生,區區抱獨守殘,淪落於窮巖斷壑之中者,徒為世所嗤笑謾侮。”
4. 指自然法則
《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三國 魏 嵇康《釋私論》:“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
5. 謂成仙之道。
韋渠牟《步虛詞》詩之十:“大道何年學,真符比日催。”
辛文房《唐才子傳·呂岩》:“ 巖 既篤志大道,遊覽名山,至 太華 ,遇 雲房 ,知為異人。”
6. 泛指很高的道行
袁枚《新齊諧·鏡山寺僧》:“﹝ 錢塘 王孝廉﹞語其戚曰:‘予前世 鏡山寺 僧某也,修持數十年幾成大道。’”
7.政治上最高理想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
8、指太上老君
《老子想爾注》道者,一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