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派(黃教)

格魯派

黃教一般指本詞條

格魯派(黃教)是中國藏傳佛教宗派。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故名。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

格魯派產生於15世紀初。一般認為,明永樂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標誌該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傳佛教中最後出現的教派,因護法王固始汗推翻噶舉派藏巴汗而成為最大的一個教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魯派
  • 外文名:dge-lugs-pa
  • 特點:嚴密的管理制度
  • 類別藏傳佛教
宗派緣起,建立過程,派系傳承,派系教義,轉世體系,六大寺院,五部大論,三個階段,九大特點,顯教實修次第,轉世制度,密乘實修次第,

宗派緣起

宗喀巴曾師從14世紀西藏各大教派如薩迦、噶舉等,他針對藏傳佛教中當時僧紀廢弛、寺院生活腐化,而倡導宗教改革,提出僧人嚴格持戒、 不事農作、獨身不娶,並加強僧院制度管理。關於修持,他主張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強調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於解脫。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
其《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與阿底峽菩提道燈論》在旨趣上一脈相承。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支持下,在拉薩發起大祈願法會,顯示其權威地位。
同年建甘丹寺為駐寺,故該派亦稱甘丹派。以後該派又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等諸大寺,勢力日漸擴張。1542年,該派以索南嘉措為二世達賴的轉世,活佛轉世制度在格魯派中自此確立。16世紀索南嘉措受明廷冊封。

建立過程

創始人宗喀巴(1357-1419)出生於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地方,本名羅桑扎巴。幼年在噶當派寺廟夏瓊寺出家,依頓珠仁欽學顯教,對噶當派教義有了初步認識。1373年他到衛藏地區學經,先後從薩迦﹑噶舉﹑夏魯等派僧人學習。
至14世紀80年代初﹐學習各派顯宗經論,以後又系統地學習密宗,至80年代末,遍學藏傳佛教顯密宗各派教法。自1400~1409年,宗喀巴積極倡導僧人嚴守戒律,學經須遵循次第。著《菩提道次第廣論》(1402年成書)﹑《密宗道次第廣論》(1406年成書),為創立此派奠定理論基礎。
1409年藏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闡化王札巴堅贊和內鄔宗(今拉薩西郊柳梧區)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覺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薩發起大祈願法會,參加的各宗派僧人1萬餘人。法會後,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權屬下貴族仁欽貝和仁欽倫布父子的資助下,在拉薩東北40餘公里的旺古爾山建立甘丹寺,獨樹一派。
至清代,該派的達賴與班禪兩轉世系統均由清廷扶持確認。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執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自此進一步發展。格魯派除藏區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及今蒙古的額爾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該派奉龍樹中論》,持緣起性空之見。
謂諸法待緣而起,畢竟空無自性。修持主教行並重,不廢戒律,兼重止觀。教法包容顯密二宗,強調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其學經制度嚴密系統,考核升遷章法嚴密。顯宗學僧先通五大部(《量釋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在三大寺獲格西學位後方可進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該派亦有嚴格寺院管理制度,僧職人員各司其職,母子寺院從屬關係嚴格。歷史上該派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區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因護法王固始汗推翻噶舉派藏巴汗而成為最大的一個教派。

派系傳承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賈曹傑和克主傑。賈曹傑繼承宗喀巴法位,為第一任甘丹墀巴(意為甘丹寺座主﹐實為此派教主的地位)。克主傑為第二任甘丹墀巴,後期此派建立班禪轉世系統時,又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宗喀巴和賈曹傑﹑克主傑被藏族佛教徒尊稱為“師徒三尊”。
宗喀巴宗喀巴
此外,宗喀巴的弟子中還有絳央卻傑是哲蚌寺的建立者;絳欽卻傑是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珠巴是扎什倫布寺的建立者,也是後期被追認的第一世達賴;喜饒僧格是密宗寺院舉麥札倉的建立者,這些人都是積極協助宗喀巴創建此派的代表人物。
到16世紀中﹐此派寺院已遍及於藏族分布的各地區。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後興起的一個,在公元15世紀時才興起。它一興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為後期藏傳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會發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無法達到的重要地位。
學修並重、講修並重的學風使其成為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派別。由於最晚出現,它幾乎吸取了以前諸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的各種教法,如有名的薩迦十三金法,噶舉的大手印寧瑪派的密修馬頭明王,噶當的十六明點(又稱“十六滴”),夏魯的時輪金剛,覺域的斷法教授等等。

派系教義

格魯派的教義整個包括在宗喀巴對宗教改革的綱領中。宗喀巴大師為什麼對宗教要進行改革?如何進行改革?現分為兩項來談。
改革原因
首先,為什麼要改革,要把改革的時代背景略為敘述。公元14、15世紀時薩迦派噶舉派爭奪權力,戰火不熄,時局極為紊亂。因此,什麼宗教,什麼佛學,無人關心過問,寺廟組織渙散,戒律鬆弛,僧人無人約束,不念經,不修法,反娶妻生子,放蕩自恣。
上層僧人仗其特權,藉口修密向民間索取婦女供其姦淫。從元代以來,這些修密喇嘛,無惡不作,查看《元史》:薩迦僧為元帝傳無上密乘《喜金剛》大灌頂,授雙修法(雙身),廣取婦女供其姦淫為淫戲是樂,甚至男女裸處,君臣宣淫號為事事無礙境界。
更令人憤慨的是行一種《合誅》邪法,肆意蹂躪婦女稱為合,殺人活取心肝稱為誅。《青史》說合誅法是邪法。宗喀巴改教以後,其他教派也有回響者對歪風邪氣略加整頓。
依據《土觀宗派源流》說,直至公元16世紀時,寧瑪派中還有人借《伏藏密法》使百姓供酒,名為供甘露,供婦女,名為供明母,當時歡喜酒色之僧徒,爭相效尤,使清淨寺院僧舍幾乎全變為有妻室之俗家矣。積習難除,或律廢馳,乃至如此。
修行目的
還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出家修行為的是什麼?還不是欲出輪迴求解脫嗎!但如何出輪迴得解脫?不看經不研教,見行不正如何能解脫得了。當時就有一批自號為大乘頓門之人,輕視小乘,輕視經教,不注重三藏的學習,反嘲研習經典之人為分別師空論派。
達賴喇嘛達賴喇嘛
只重大師口訣,以為片言支語即可得解脫,拋棄經教。即使學密也只重視無上續部,輕視下三部續,學風極為不正,學不正則觀點不正,故多胡言亂語,把佛教引入邪途,甚至於無上密中只重圓滿次第,修風脈明點,縱然有點證驗,由於沒有正見攝持也只等同外道。
改革
其次如何進行改革,針對以上種種錯誤觀點和作風,大師才提出要進行改革的綱領。如何改革?先提倡聞、思、修,先聽聞經教道理,然後思其意義,最後才依之起修。所以首先是聞思,聞思就是學習。如何學法?大師對於佛教有一個全盤的認識,他說佛一代言教總起來不過教證二法,無論大乘小乘一切教法均攝在經、律、論三藏之中,一切證法均攝在戒、定、慧三學之中,因此學佛不能輕經教,拋開三藏,故提出“三藏未可偏廢,三學必須全修”。
當時就有許多隻講頓悟,不通經教,胡言亂語的人。吾人學佛為的是求解脫,不明解脫之理,盲修瞎煉,不是求解脫,而是反增束縛。所以,求解脫必須重視三學。其次是修,所謂修就是指戒、定、慧三學,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大師曾說口稱大乘行人若不守護清淨律儀,去惡行善,連輪迴也出不了,何況大乘。菩薩若不守護律戒,發大慈大悲菩提心悲憫眾生,大乘亦是空名,學習密宗,不守三昧耶戒,更是開惡道之門,大師之言,從當時的現實就完全可以證明。
格魯派(黃教)
特別是僧侶,更應嚴守戒律,故先於甘丹寺進行整頓律儀,依噶當規制,僧人必須受戒,嚴格遵守,獨身不娶,不營世務,清淨禪院。為表示中興律儀,讓僧人戴黃帽,因此後來人稱格魯派為黃帽派(黃教)。經過律戒整頓,扭轉當時社會的頹靡之風,使寺院面貌為之一新。其次是定、慧二學,定就是約束自心不讓散逸,慧就是增長智慧不昧於解脫之道,故無戒不定,無定不能生慧。定、慧二學就是講學習修持。
在學習中整頓學風,把那些浮誇不實,任意篡改等的作風完全改去。在寺中設立教理學院,定出學習制度,規定學習內容,按部就班,循序漣進,先小後大,先顯後密。組織一套有次序有系統的學習經論理論,大師在噶當六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略加更改,定按三學原則制定學習內容:戒學,學《律經》;定學,學《現觀莊嚴論》;慧學,學《中論》、《量論》(因明學)、《俱舍論》。密教學習作、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之續經講解,結合實修教授導引以便求證。
規定寺內學習五部大論(在噶當的六大論上增加了抉擇正見的中觀學),是從律經論三藏中選出最有代表性的經論。
三學(聞、思、修的主要內容),戒-《律經》, 定-《現觀莊嚴論》(談菩薩修行證果),慧- 中論(佛教的最高哲學思想),因明(鍛鍊邏輯思想、抉擇正見) 俱舍(辯諸法性相為佛學入門書)。
五部大論概括了經、律、論三藏的教法內容,其它學習的經論註疏文獻,各寺採用的教本不盡相同,甚至連各扎倉也不盡相同。
寺院規定僧人必須讀完顯教的五部大論,先學何經,後學何經,何時完結,均有詳細的規定,顯教學完考格西後,才能進上下密院學習密乘,密教先學事相如擺供設壇等,然後才學灌頂實修。
組織制度
為了保證學習,學院有一整套組織制度,如扎倉、康村米村等。各大國小院中均設堪布作為主持,格貴維持戒律秩序,翁則領班念誦,格更實際教學等等。當然這些組織與規章制度不是一時完成的,而是逐步改進,不斷完善而發展起來的。這亦表明大師的改革心愿是得到完全實現後黃教才能得到很大的發展。
關於學經的過程即是實踐聞、思、修的過程,通過聞、思、修作為手段,在戒、定、慧中磨練,逐步升級,最後達到求解脫的目的。所學各種典籍均有詳細註解,貫徹大師的思想體系。這就創造了格魯派的理論基礎。各學院中還有規定的考試制度,學成給以學位職稱。
在清淨見、修、行方面,宗喀巴是在噶當的思想基礎上逐步發展提高的。一個教派是否純正,首先要看它的見、修、行是否正確。見就是見解、觀點;修就是修道、修法,有顯有密;行就是行為、操行。見、修是指定、慧,行是指戒律。大師提出見、修不是無的放矢,都是針對當時各派中所出的弊端而提出來的。
在見上,承不承認有一個最終的真實,為一切萬有依託這處。藏傳佛教其他派別,如覺囊派承認此本真為絕對有,稱為勝義有。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承認有此本真,但認為此本真既不可說有,也不可說是無,是非空非有的。格魯派承認萬法是緣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認有一個絕對本真為依託處,若承認有此本真,則為因中有果論,在四邊生中為自生論,違背龍樹中觀學說。說勝義實有是空性,實有論墮常邊。說非空非有,是言語矛盾,不合邏輯。說空性是都無所有,是否認緣起業果,屬外道見,大師是以中觀應成派見來作批判的。在修上,大師提出許多修心方便,尤其是注重止觀的修習,要止才能定,定而後才能發慧,觀就是研究諸法真理,要找到真理才能發生解脫之智。止是安住修,觀是觀察修,二者要結合修習,不可偏廢。這正是針對當時時弊,對症下藥。那時確有一些人不注重教理學習,修習也想走捷徑,一步登天,不看自己根器反而說不能頓悟之人才入漸修漸悟的止觀法門。他們都採取了一些頓門中的一些片詞只句,狂言亂語,說什麼凡屬分別皆應斷絕,分別是散亂,分別是取相,要修無念;或說分別是法身莊嚴,分別愈多,修證愈大,或說無修無治,任運天真,凡有作為,皆屬功
用等等。這些說法也不是完全不合理,因為若能頓悟實相,實相只能是直覺現量,不能用意識推度或用邏輯思維,它不是妄想能夠了悟的,故要你無念。《密乘要集》說:“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遣知,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無知”(原書183頁)。重在知字,可見並非說要完全無念。過去有人對禪宗有誤解,他們不懂在憩心息妄無念後還要孤明獨知,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噶舉派說妄念是法身波,這是一種最高境界,因為已悟真性之體,妄念就是即體之用,此乃真知。說無修無治,也是頓門本具觀,認為既悟本體,一切均是從體之用,一切佛的身智本自具足,本有自然智,此非修中所得的。以上都是對見性人來說的,非是對一般化機說的。一般人修學佛法,執著纏縛尚重,所以,如大師所說應從止觀修習,用止來收散心,然後用觀慧來明辨善惡,明辨真理,觀慧是要重思考的,得觀慧後才能徹斷煩惱而出生死。所以大師說思維理智是絕不可少的,不是凡有分別都要排除,或者一切都要保留。若全不作意則能得一切智者成佛的結果,是從異因能生異果了。故此如何對待分別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還有一些修習密法的人把一切攝界歸脈的風脈緣起所生徵兆視為道相,或者專以風脈修習為主,不知這只是一種方便,應與佛理相結合,顯密要結合,見修要很好結合,不然會迷入歧途,修成一個外道。還有修靜人只重安住修,求三摩地,不要觀察修,此與禪天外道禪有何分別。又在
甘丹寺是格魯派六大寺院甘丹寺是格魯派六大寺院
修定中不注意細昏細掉易出現偏差。在安住修和觀察修方面大師主張交替而修,並依據慈氏及中論中所說修定正理,如八斷行、九住心、識別沉掉、掌握正確三摩地的修法等等。有關止觀方面,大師著作中均有詳細闡述。在行上,有些自詡為大乘的人,不知大乘應以菩提心為主,不學菩薩學處即六度支行,不守菩提心戒,胡作非為,這哪裡是菩薩,純粹是個魔王。有人說斷酒和非時食為信小乘者說,大乘人已見真性則不須受此約束,可以放任自恣。因此他們不僅不行出家人應保持的行操,還脫下三衣,捨去出家人之相,敗壞了佛教的優良作風。
對經論的聞、思、修不應放鬆,勤習戒、定、慧和見、行、修,只有通達諸法性相,才能明見法性,完成戒、定、慧之慧學。大師根據噶當教典所說“發菩提心”、“七義修心”、“二諦”、“十地”和“粗細無我之理”等,作為本論入境、行、果之綱要。在見、修、行方面也進行了整頓,務使清淨純正不容稍許混雜。
關於實修,大師在顯教方面著有《菩提道次第》廣、中、略三論,在密教方面著有《密宗道次第廣論》、作為指導實際修習之教授。

轉世體系

六大寺院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這三座寺院位於拉薩附近,合稱拉薩三大寺),扎什倫布寺(位於後藏的日喀則),塔爾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附近),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夏河縣)。

五部大論

該派重視僧人學經﹐有系統的學經制度。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所學經論及考核﹑升遷等規定自成體系。學經僧人須學顯宗五部大論:《量釋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學完即可通過格西學位考試。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統的第一等格西,再入舉堆札倉或舉麥札倉研習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經過逐級的職位升遷,可升任甘丹墀巴。
格魯派相關書籍格魯派相關書籍

三個階段

為了不浪費時光,就應思維,人生壽命無常,剎那即過,何時將死,不能預知,既知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就應珍惜時間,勤奮苦學,克實求證。
今生不能解脫,死後仍墮輪迴。六道之中生於地獄餓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脫惡道之苦,只有依三寶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寶。
為求後世利樂,不以皈依只靠三寶便為滿足,尚須勤行業果取捨。佛教是因果論,種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若畏惡果,故應廣大修善。
何為大乘之門,即波羅蜜多乘和蜜乘。

九大特點

在密教方面,噶當雖有密法,但未廣傳。大師闡發密乘精要意義,提出許多實修方便。由於無上瑜伽方面對幻身光明的修法提出不共教授,造《密宗道次第》對學習密教的過程,詳作規定,特別是規定無論顯教密乘均須按規遵守律戒,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風規,奠定了格魯派的基礎。
在見地方面,大師得薩迦派僧仁達瓦的幫助,通達了中觀應成派見。藏傳佛教教派除格魯派外,還有寧瑪、噶舉、薩迦、覺囊等諸派承認世俗性空、真如本性、如來藏屬勝義不空、勝義有論。大師提出應成派見,認為無論勝義、世俗皆是由分別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實有,成立畢竟空說。格魯派本著中觀應成派立論提出了與其他派別不同的八點作為本派特點:
⑴ 不許有阿賴耶識
⑵ 不許有自證。
⑶ 在勝義雖不可得,在世俗中施設外境是有,不破外境
⑷ 立敵共許所依法,不必言陳盡同,故不取自立之因而立量,隨順他宗說應成語,亦成正比量。
⑸ 三乘各自資糧道中即生一切法無自性見,各自得聖道即已是一分證二無我。
⑹ 執諦實以三毒一分為性,非所知障而為煩惱障。故執實屬煩惱障。
⑺ 滅法待因而生,故是有法。
⑻ 因滅法有故,過未二者非有為非無為,成就是實(一般承認滅法是無為)。
⑼ 格魯派認為成佛證涅盤即證諸法法性、空性,為勝義諦;寧瑪、噶舉、薩迦、覺囊認為成佛為見佛性、見自心本性、本有,為勝義諦。在世俗諦上各派均同為緣起性空論,在勝義諦上則兩種觀上尖銳地對立,一主空,一主有。這空有這爭在印度也持續了數百年之久,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本來,說“空”是佛說的,說“有”也是佛說的,各有經論作為根據,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在早期他說的四法印:苦、無我無常、不淨,在涅盤時又一反前說,說常、樂、我、淨。可見既同為佛說,即應皆是佛教而非外道。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龍樹在前,無著在後,其間相隔一二百年。既有龍樹的空宗,何以又來無著的有宗?空、有二宗,號稱二大車乘,可見二宗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這就是結論。

顯教實修次第

依《菩提道次第論》而為修學。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由於眾生的根器和意樂不同,從凡夫到成佛還有階段,所以菩提道內容包括了三個階段,即三類土夫的修學之道。初學佛的人面臨幾個問題,首先學佛如何下手,學哪種法,怎樣學習等等。法門廣大無邊,必有明師為指路,所以學佛開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識,此為道之根本。依什麼樣的善知識,如何觀師、擇師,如何依止,論中均有詳述。
既有學佛的願望,就要想暇滿的意義。所謂暇就是有空閒時;滿就是條件具足圓滿。若是忙於生活,或無權自主,或諸根殘缺,或地處偏僻,都無暇聽聞佛法,這種無閒共有八種,稱八無暇。條件具足圓滿者,指能生而為人,有佛法之地,有說法聽法之機會,諸根完全,非盲聾痴等,這種圓滿共有十圓,為十圓滿。既然有閒暇,又條件圓滿,便應思維,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飯,必定要過得有點意義,不讓空過。在佛教來說修學佛法就是為完成人身大義,不要把暇圓的人身浪費了。
為了不浪費時光,就應思維,人生壽命無常,剎那即過,何時將死,不能預知,既知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就應珍惜時間,勤奮苦學,克實求證。
然上面所說,僅是得人天福報,屬下士所修(下士道),為人天乘,不是佛法的真實目的。佛說法的目的在令眾生永出輪迴,共同成佛,上面所說思人身難得,念無常,念輪迴苦,皆非解脫正因。故尚應進一步追求解脫輪迴這道,此求出離所修即為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諦,生起求解脫之心。抉擇解脫之道,即依滅、道二諦。此四諦或十二有支佛雖為小乘所說,但是這些是三乘人均應修習為共通之法。無論小乘大乘,首先對世間不生厭倦,無出離心,則什麼都說不上。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先知三界輪迴猶如火宅,是痛“苦”之源,苦又是由煩惱和業所“集”,只有“滅”除苦、集、乃得安樂,其能滅除之“道”即戒、定、慧三學。外道不知出離心,無論他的方便有多好,修證有多高,但終究不出輪迴,仍墮生死。又出離心只為中士道所修學,屬於小乘,仍只有自己出離輪迴,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還在輪迴中受苦,我應發大慈悲大菩提心,修六度行,度一切眾生皆出輪迴。要心懷大志,才是大乘菩薩,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發大心,專為利他最為重要,只有不住自利之心,方能脫離小乘,突破狹隘的自利,進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
何為大乘之門,即波羅蜜多乘和蜜乘。
波羅蜜多乘就要廣修六度,學菩薩學處,受菩薩戒,尤其是要學習止觀,止是修定,觀是修慧,無戒不定,無定不慧,止觀必須雙運。止出輕安,觀慧通達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證悟空性。若無觀慧則不能斷生死輪迴根本之實質,自己尚不能出輪迴,遑言度眾生,所以大師總結菩提道次第為三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出離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當派所提出。只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輪迴生死,大師又提出空性見,有空性見才能破除無明實執,斷生死輪迴之根本。但不知輪迴苦,不生厭離,不求出世,無出離心,連自己出不生起厭倦輪迴之苦更不能發菩提心度廣大眾生出輪迴,那么不求出輪迴,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強烈出離心和菩提心,然後才能斷生死輪迴根本之實執,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見。有了正見才能斷除二障現證空性,直趨佛位。若輪迴都出不了,哪裡還能成佛。
總之,三藏一切大小乘經典,均為成佛之支分,前前為後後作準備條件,因此不可偏廢。這些要點全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從眾生成佛必須經過這三種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捨。菩提道中最重要者為止觀雙修,若只修止,縱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輪迴,修到了四禪天的地位也終有墮落之一日,所以由止獲得輕安,為修觀奠定基礎,始易生觀慧。如已修止進而必須修觀,生起空性正見,方能對治生死輪迴根本實執,解脫輪迴,其次修大乘行,應重視空性與大悲和四無量心相結合,重視業果,重視緣起,緣起性空必須雙運,若欲即生成就,必須急速圓滿二種資糧,方能成一切種智,圓滿三身。然欲急速成就,若無善巧方便,獨依顯教修習,亦難成辦。故大師又特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並提出許多實修方便,如此顯密雙重結合修習,則必有成就之日。這些都是大師的殷殷教導,一切詳見大師所著二種《道次》之中。

轉世制度

16世紀中葉
該派開始實行轉世制度,表明此時已形成獨立的寺院經濟勢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哲蚌寺的索南嘉措正式稱活佛,以繼承具前世根敦嘉措的地位。明萬曆六年(1578),索南嘉措應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請,到青海傳教,受俺答汗贈予達賴喇嘛的稱號,是為達賴名號的開端。索南嘉措被認為達賴三世。崇禎十五年(1642)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受此派領袖人物達賴五世羅桑嘉措和羅桑確吉堅贊之請,出兵擊敗該派各敵對勢力集團,從而位居其它宗派之上。清順治二年(1645),固始汗贈羅桑確吉堅贊以班禪博克多的稱號,從而建立了班禪轉世系統,羅桑確吉堅贊被認為班禪四世
達賴五世達賴五世
順治九年
達賴五世到北京,翌年受清朝正式冊封。班禪四世去世後,羅桑意希被認作他的轉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班禪五世羅桑意希也受到清朝正式冊封為班禪額爾德尼乾隆十六年(1751),清朝正式授權達賴七世格桑嘉措管理西藏地方政務,此派遂成為西藏的執政宗派。
廢除制度
歷史上,此派在藏﹑蒙古族地區流傳較廣。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哲布尊丹巴(原屬覺囊派,清初改宗格魯派)和內蒙古的章嘉呼圖克圖同為該派著名的活佛。由於該派禁止僧人娶妻和參加生產勞動,嚴重地影響流傳地區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959年後,此派在西藏原有的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制度,經過民主改革而被廢除。

密乘實修次第

介紹
依《密宗道次第廣論》而修學,規定先學顯教後學密乘,意思就是要學人在學顯教大乘中首先注重發菩提心,學密是為利益眾生急速成佛,現證三身,,才能廣大利益眾生,故發菩提心最為首要,如此學密才有基礎。學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師,方堪為大阿闍黎,求其灌頂。未得灌頂者,不得講聽密法教義,更不能隨便亂修。關於作淨、設壇、儀軌事相,論中均有詳細的規定。灌頂後受三昧耶戒及別解脫律儀,須嚴謹守護,若不持戒連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雲成佛。其次則須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經典分續部,即作、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講事部。事部以外部事相為主。如身語之沐浴作淨、設壇設供等外事,而內心則兼修瑜伽住三摩地,其灌頂以花、水、冠三灌為主,隨加授記、慶慰、隨許。其授三昧耶戒與行部同。事部中對有無自身明現為天身或自己對面生起天身這方面頗有異義,大師許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實作承事,四支念誦靜慮,修六天與及住火、住聲等靜慮或加供養懺悔,修四無量心等。大師指出在修密中無論四種續部皆要貫徹修真實之義,所謂修真實,即運用緣起性空的觀點來作修習。
行部
外部事相與內瑜伽交相為重。行部灌頂於花、水、冠上加入金剛鈴、杵、名等灌頂,隨即作授記等同事部。授三昧戒,其戒即恆念皈依和發心,斷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薩根本戒與支分戒,其它續部所說之三昧耶戒亦應守護。正行有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承事法、求悉地法等。
瑜伽部
專示內修三摩地法。灌頂法於行部灌頂上加金剛阿闍黎灌頂和秘密灌頂,連同隨許、授記等共十一項。授三昧耶戒,當守皈依學,菩薩學,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釋經所說五部之三昧耶戒等。本尊有五部如來,正修法分有相和無相二種三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無相瑜伽、修佛部等四部為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為靜慮、念誦、護摩和修悉地法。
無上瑜伽部
無上瑜伽即是男女雙身修法,是藏傳佛教修法之根本,號稱為即身成佛之法;明點與氣功則是藏傳佛教即身成佛法雙身修法之基礎,由明點及脈氣之修證完成,乃可修習無上瑜伽男女雙身法;故說明點、脈氣、無上瑜伽乃是密宗修行法門之根本,密宗以無上瑜伽之即身成佛法門為主要思想故。
順序
正修即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關於本尊本派有《大威德》、《勝樂》、《密集》和《時輪》等。修生起次第自觀天身,生起佛慢,可以打破耽著,斷生死輪迴根本,同時密乘觀修,直觀佛的果德如五現證等,即生成佛之意,圓滿次第又有二規,依父續修幻身光明,通過金剛誦等三遠離,由最細風心成就幻身,再入光明中清淨,身現自加持之虹身,心成勝義真實,現證雙運之身。依母續修樂空雙運,成樂空無別,即大樂心與空性身二者體性無別清淨一切塵垢之無二智。此智則為無明永盡,微塵清淨無礙之空色身,亦即相好莊嚴之報身此身與不變妙樂之心結合成為雙運之佛身。欲證樂空之見,首先應證空性正見,若無空見所攝,絕不能得真正之樂空。
雜密、胎藏界、金剛界
密宗的內容極為龐雜,漢傳佛教分為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雜密部多為儀軌、咒語,講究神通與法術是密宗最早的雛形保留了密宗所有法術和奧義。雜密,意思為不純或不系統的密法。開元年間,開元三大士譯出胎藏界與金剛界密續之後,這兩部密續被稱為純密。相對於純密,在它們之前譯出的密教經典與咒語,法術,都被稱為雜密。雜秘保留一些,早期法術,如幻術,式神術,召喚術,傀儡術,祈福、祈雨、治病、安家、息災,乃至於驅使鬼神、包羅萬象,如:女用彧鸈 男用黑赤鱬牙添“千帆團扇,聞竹,刳舟剡楫”三個押契,把人厄運勢引導到解脫的境界制服凶煞,並超脫慾念。感受到運勢改變。是五行、陰陽、八字完全專注固定在好運位置。 從而達到避免凶煞的方法。對道教道術的形成產生了不少的影響。 這些和佛教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偉大思想不合 佛教弟子可以用雜密符咒,但是祈福,求財要慎重,不能每弟子都使用要不人會有懶惰之心,只有真需要祈福的人才可以使用,所以一般上師也就是傳承師傅不輕易使用雜密的法術。只有為了幫助貧困或者命數很不好的佛門弟子才使用展現佛法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