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

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中與班禪並列的兩大宗教領袖之一。全稱為"達賴喇嘛"。達賴是蒙古語"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語"上人"的意思。這個稱號最初是明代蒙古可汗俺答汗贈給三世達賴索南嘉措的尊號。順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臨正式冊封達賴五世羅桑嘉措為"達賴喇嘛",承認達賴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轉世制度,制度由來,認定程式,名稱由來,歷任達賴,達賴一世,達賴二世,達賴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六世,達賴七世,達賴八世,達賴九世,達賴十世,達賴十一世,達賴十二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

轉世制度

制度由來

達賴和班禪兩個喇嘛系統均採用獨特的活佛轉世制度。達賴系統轉世制始於三世達賴。藏傳佛教認為活佛是永恆的,通過連續不斷的“轉世”來到世間生活。因此一位活佛圓寂時,就要根據種種“徵兆”和“啟示”,來確定活佛轉世的方向和地點,然後再派人沿著一定方向尋找被認為是活佛化身的“轉世靈童”。

認定程式

達賴轉世的認定,一般要經過以下程式:
1. 觀察達賴圓寂時面向,了解有什麼遺言或暗示。
2. 請在世的班禪問卜,判斷轉世方向。
3. 召集攝政和僧俗要員,讓專職降神的乃均、曲均降神,指明轉世方向。
4. 請山南桑耶寺的降神喇嘛曲將降神,指明轉世方向。
5. 派大德高僧到拉薩東部的曲科甲聖湖觀察轉世地方的地貌特徵顯影。先向湖中拋撒哈達、寶瓶藥物等,然後擇地誦經祈禱,靜觀湖面顯現幻影,最後描繪出轉世地的環境和特徵。
6. 攝政將卜征和湖上顯征繪成圖,派出許多大德高僧分幾路前往確定的方位分頭尋找。
7. 在卜算方位發現與卜征和達賴圓寂大致同時出生的男孩後,先觀察其長相與動作,然後將達賴生前用過的物品與其它雜物混擺在小孩面前任其抓拿,並進行智力測試,看其有無"靈異"現象。
8. 如小孩表現“靈異”,又抓拿達賴用過的物品,選靈童的人便囑咐其家人要認真照看小孩,不讓外人接觸。同時回去向攝政等匯報。
9. 攝政擇吉日邀請三大寺活佛和僧俗官員一起,再請乃均、曲均降神,如無誤,則報告駐藏大臣,徵求中央王朝的意見,並準備迎接。
10. 由侍候達賴的“三大堪布”和官員、軍隊組成龐大的迎接隊伍,前往接請“靈童”,連其家人一同接到拉薩。
11. 如果只選到一名“靈童”,就直接請駐藏大臣報請中央,請予免去“掣籤”而直接冊封。如果有多名“靈童”,那就要召集攝政和大活佛、高僧及官員到大昭寺,由駐藏大臣親自主持“金瓶掣籤”活動,將寫有各“靈童”姓名的簽放入瓶內搖後當眾掣出,定奪達賴轉世。定為轉世者,其家人被封為貴族。落選者也有較好的安排。
12. 被確定的“靈童”直接送至公塘寺或哲蚌寺學習經典。
13. 由班禪親自為達賴轉世者剃髮受戒取法名,並親自教育轉世靈童一段時間。
14. 在中央王朝冊封令下達後,擇定吉期,由攝政、駐藏大臣和各寺高僧、官員陪同前往大昭寺,先向殿中的“當今皇上萬歲萬萬歲”牌位獻哈達,再進內朝拜釋迦牟尼佛像。
15. 向布達拉宮進發,在日光殿舉行“坐床典禮”。儀式後,新的達賴正式確定,開始使用達賴的金印、權力。

名稱由來

“達賴”二字的由來其實“達賴”二字的稱謂也是公元16世紀下旬,蒙古土默特汗王俺答汗在會晤黃教高僧索南嘉措(達賴三世)以後,由俺答汗封之“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尊號後才有的。此時,距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高徒根敦朱巴(即後來被追封為達賴一世)圓寂已百餘年了;距宗喀巴大師的另一高徒根敦嘉措(後被追認為達賴二世)圓寂也幾十年了,也就是說這兩位達賴喇嘛是地道的苦行僧,專心修練佛法。其後,達賴三世、四世和六世終身也以建院修寺,弘法傳經、授戒和廣收僧徒等宗教活動為已任,並未參政,有的甚至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歷任達賴

達賴一世

達賴一世名根敦朱巴(1391-1474年),最初依止慧獅子,其後歸依宗喀巴門下,後隨愁獅子到後藏弘法,在那裡創建札什倫布寺,住持三十八年。這是後藏第一大寺,歷代班禪在該寺主持。

達賴二世

達賴二世名根敦嘉措(1475~1542),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領袖達賴二世。明後藏達納人。十一歲入扎什倫布寺,次年從隆日嘉措受近事戒,取名根敦嘉措貝桑波。旋出家。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哲蚌寺去世。

達賴三世

達賴三世索南嘉措(1543~1588)。曾任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並在康區理塘地方建立了春科寺。萬曆年間,蒙古可汗俺答汗邀請索南嘉措到青海傳教,汗俺答汗本人和蒙古人民都改信了西藏格魯派的佛教,並給索南嘉措贈送"聖識一切瓦齊爾達汗達賴喇嘛"的尊號。從此才有了"達賴喇嘛"這一稱號(後來西藏黃教徒又追認根敦朱巴為一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為二世達賴喇嘛)。

達賴四世

達賴四世名雲丹嘉措(1589~1616)。歷代其他達賴都是藏族,唯有四世達賴是蒙族。萬曆三十年(1602)被西藏三大寺代表迎回西藏,曾任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

達賴五世

達賴五世名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出生於西藏山南的瓊結家族,是西藏古老而顯赫的家族之一。順治九年(1652),達賴五世來到北京覲見清朝皇帝,次年返回西藏。返藏途中,清世祖派人送去金冊金印,冊封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
五世達賴喇嘛銀塑像五世達賴喇嘛銀塑像

達賴六世

達賴六世名倉央嘉措(1683~1706)。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廢,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圓寂。

達賴七世

達賴七世名噶桑嘉措(1708~1757)。康熙五十九年由清朝政府派往西藏平叛的軍隊護送到拉薩。雍正五年(1727),西藏地方又由西藏農奴主的實力人物噶卜倫阿爾布巴,隆布鼐,扎爾鼐等策劃,發動武裝叛亂,殺首席噶布倫康濟鼐。雍正帝又派兵入藏平定了叛亂。為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雍正帝決定在西藏設定駐藏大臣正副二人,其地位與達賴平等,在達賴之下仍設藏王一人,由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繼任,受達賴與駐藏大臣的共同領導,處理西藏地方的日常政務。乾隆十四年(1749),藏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陰謀叛亂,乾隆帝平定叛亂後,決定廢除藏王制,政務由噶廈(西藏地方政府)管理,受達賴與駐藏大臣的直接領導。

達賴八世

達賴八世名強白嘉措(1758~1804)。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人以邊界課稅糾紛為藉口大舉侵入西藏,占領了整個後藏地區,班禪七世丹白尼馬從扎什倫布寺逃至拉薩避難。乾隆帝派福康安率軍入藏,收復失地。次年,清軍在西藏大敗廓爾喀人,廓爾喀國王向清軍投降,並立誓永不侵藏,清軍乃從西藏撤回。為整頓西藏地方的政務,使其長治久安,乾隆帝令福康安與達賴八世強白嘉措班禪七世丹白尼馬協商,共同議定了《欽定西藏章程》(又名二十九條章程),對西藏的官制,司法,貨幣,稅收,交通,宗教,軍事,差役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是清朝政府對西藏地方事務的一次重大改革,該章程一直沿用到清末。

達賴九世

達賴九世隆朵嘉措,只活了十一歲。

達賴十世

達賴十世名楚臣嘉措(1816~1837),只活了二十二歲。

達賴十一世

達賴十一世凱珠嘉措(1838~1855),只活了十八歲。

達賴十二世

達賴十二世名成烈嘉措(1856~1875),只活了二十歲。他們都短命而死,是因為當時清朝政府已日趨腐敗,駐藏大臣多老朽昏庸,西藏農奴主之間的爭權奪利鬥爭逐漸激化,故這幾世達賴都作了西藏大農奴主爭權奪利的犧牲品。

達賴十三世

達賴十三世土登嘉措(1876~1933)。在位初期,西藏受到英國侵略。他雖力主抵抗,但終因兵敗而避難於外蒙古。中英關於西藏問題第二次條約簽訂後,清又重新取得對西藏的部分主權,達賴十三世也返回拉薩。但因與駐藏大臣發生矛盾,遂於1910年逃往印度,投靠了英國。辛亥革命後,重返西藏,在英國的保護下,重掌西藏地方政權。從此西藏處於半獨立狀態,達四十年之久。
1933年,達賴十三世圓寂。南京國民政府以"致祭"為名,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黃慕松入藏,追封達賴十三世為"護國弘化普慈圓覺大師"。黃慕松在拉薩曾與噶廈舉行談判。要求承認西藏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西藏服從中央;中央許可西藏自治;以及班禪九世回藏問題等,均沒有獲得什麼結果。黃慕松返回內地時,留了一部分人,在拉薩設立"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 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達賴金冊(局部)

達賴十四世

達賴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5~ )。出身於青海省湟中縣藏族農民家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達賴十四世曾派代表團到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舉行談判,簽訂了《十七條協定》,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國大家庭。1959年,西藏一部分農奴主為了抗拒民主改革,發動了武裝叛亂。達賴十四世出走印度。
達賴喇嘛轉世制度始於15世紀,每位達賴喇嘛圓寂之後,西藏高僧們都會去尋找轉世靈童,但達賴十四世多次提及“轉世制度終結”說。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表示,14世達賴喇嘛的這一言論並不新鮮,這幾年他多次拋出類似論調。他這一宣稱既是對祖國的背叛,也是對藏傳佛教和達賴喇嘛世系的背叛。眾所周知,歷任達賴喇嘛的產生必須符合歷史定製和宗教儀軌,必須經過靈童尋訪和坐床等一系列環節,這些環節都須經過中央政府批准,才能獲得合法地位。只有中央政府能決定達賴喇嘛世系的存廢,不是14世達賴可以說了算的。達賴喇嘛世系至今已歷經數百年,這一世系在藏傳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威望。14世達賴企圖以一己之言否定達賴喇嘛世系的傳承,說明他從根本上不尊重藏傳佛教。在他眼裡,達賴世系只是他操弄分離主義的玩偶。對他此番政治表演,冷眼旁觀即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