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

大乘

大乘(dà chéng 舊讀dà shèng)是一種佛教派別。它包括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強調“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修行“菩薩道”。

大:含有廣大崇高無量之含義;乘:四馬之車為乘,如千乘之國。大乘,則是能夠裝載、度脫一切眾生的、無限大的運載工具車。不能讀作da cheng)。

大乘佛教謂人人可以成就佛陀一樣的智慧,故名“大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乘
  • 外文名:Mahàyàna
  • 性質:宗教
  • 類別佛教 
詞目譯意,佛教派別,禪師講述,佛教特徵,基本教義,發展,大乘佛教,中國大乘佛教精神,

詞目譯意

大乘:梵語Mahàyàna【3】。(dà chéng)藏語tek pa chen po
mahà:譯意為大,含有廣大、崇高、無量之含義;
yàna:譯意為車乘,運載之義。謂之 諸大菩薩眾 將無量無邊眾生從從生、老、病、死的苦難中度化到西方極樂世界,故名“大乘”。
古印度大陸20個主流的部派佛教,大多都傳入了中國。其中不僅有大乘教法,也包括三個最著名的小乘部派,並形成了中國漢地的大宗派中的三個小乘部派。因此,漢傳佛教是以大乘為主,大小兼修的。“漢傳佛教”又稱“漢語系佛教”,之後又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
密乘佛教後來流傳到西藏,吸收了當地的文化信仰而形成“藏傳佛教”或“藏語系佛教”,之後又傳到蒙古尼泊爾不丹等地。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因為是從印度往北傳播而形成,故合稱為“北傳佛教”。他們與南傳上座部佛教並稱為當今世界的三大語系佛教。

佛教派別

"大乘(dàshèng)"強調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修行"菩薩行"。
世界佛教教派。梵語摩訶衍,漢譯為大乘,即世間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大乘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地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禪師講述

虛雲和尚講述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迎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淨,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痴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來常有禪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淨,諦信佛祖誡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覆闡明,叮嚀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誑。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嗔痴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為宗、教、律、淨、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歷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徹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工夫屢有變遷。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藥而已。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初是看話頭,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鬆,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冶,難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準」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淨法身佛。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高峰祖師云:「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參們,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誑語啊。
然而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是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哪裡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裡,眼只有瞎,那裡會放大光明呀!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古人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罣無礙,無人無我,行住坐臥,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即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易的地方是什麼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無異;第二信釋迎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要以戒為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能行此法),「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說:「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墮拔舌塵沙劫」。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這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老參的難易如何呢?所謂老參,是指親近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一番鍛鍊,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縱橫去,與佛祖覿體相見,困難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沈,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離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淨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淨,本來是佛,不需一法,哪裡有許多囉嗦--參!

佛教特徵

大乘佛教的特徵:
大乘佛教包含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作為修行預備功夫的理論,思索了基本的教理;其對最高體驗的追求和修持實踐可回溯至古印度的瑜伽傳統。這種禪定止觀的修持目的在於排除些分別心,達到“無”所見聞,體會不可言說的境界。被稱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動是受到鼓勵的,但它最終仍然是為了導向對空性的見聞。大乘理論中的涅槃不僅僅是寂滅不生或超越輪迴流轉,它是 十方諸佛菩薩 的境界,故又可以稱法身佛性真如等。涅槃是無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說法,它不是某種世間的知識,而是明淨的心識,它反映世間一切生滅而本無的諸相卻不為其所染。這種狀態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尋求的空性。通過觀想,修習者可以有 無量十方諸佛菩薩 現化現於當前,陀羅尼經典被合像地吸收到大乘中來。大乘佛教派別包括中觀派、瑜伽行派等眾多教派 ,或以修持行為為差別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三論宗等,它們代表了大乘思想從古印度向中國和東南亞傳播的千餘年間的演化結果。中觀派的思想依據在《般若經》等類中,其有代表性的世間菩薩眾為 龍樹菩薩 及 提婆菩提等。依據他們的論著,以後形成了中國大乘佛教的三論宗。 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在從緣起而顯示相對性 ;從世俗勝義二諦來看緣起、空性。中觀思想對於天台宗、華嚴宗、禪宗都有所影響。在古印度,中觀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產生。 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等將《楞伽經》等等 經文 的思想系統化。其學說可概括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它描述五濁惡世的虛幻性及本體真實性用三性三無性的理論;認為解脫過程無非轉染成淨,轉識成智。主張通過修習瑜伽修行而培養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徵是瑜伽觀想和細膩的心理分析。在中國及亞洲這一學說通常稱唯識宗或法相宗。真諦法師(6世紀 )譯出《攝大乘論》為瑜伽行哲學流通之始,玄奘師徒是中國法相宗的創立人。玄奘的學術淵源可回溯至那爛陀寺的唯識一系。華嚴宗的思想根源在古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國才有的。該宗成立的依據是《華嚴經》,該經主旨是說 毗盧遮那如來 為諸世間萬法本源,一微塵一剎那均同全體和永恆是同一的圓融的。由此引出華嚴宗的宇宙觀及大—世—界—觀,以及一整套關於領悟的信解行證理論。華嚴宗在中國的佛教思想前導是依於《十地經論》的地論學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國和日本發展的宗派,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佛教經典《法華經》。該經由 鳩摩羅什 尊者譯出並由慧文上師與慧思上師加以發揮。

基本教義

大乘佛教的世間修行菩薩是大乘佛教的修行者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入般涅槃,在此世間經歷履行艱苦的十波羅蜜修行而歷經十地菩薩第。前六地仍屬初發意的預備階段,但已具佛智性而不退轉於菩提心。中國大乘佛教很多經典被認為是 釋尊 或十方諸佛為天人或修行聖者說法的。有資格聽聞這些經典的是聲聞地及緣覺地二聖眾。部分經典仍保留在雪山、諸天界或諸龍宮,等到機緣成熟時才向眾生示顯,為此,經文的權威性是無須質疑的。當然這也是漢傳佛教為了與南傳佛教爭“正統”的方法。

發展

在天台宗體系中, 釋尊 說法被歸納為五時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義是“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禪定修持則主張“一心三觀”。淨土宗經典主要是 《觀無量壽經》,此經宣揚了對 無量光佛 的信仰及九品往生。3世紀時這一信仰傳至中國並逐步成為重要的派別。在日本,起初淨土信仰與天台宗合流,至13世紀才分立為一大派別。淨土宗認為解脫之道不在讀經和習禪,而主要應取讀 聖號 法門。古印度的淨土信仰取何種儀軌現在並不清楚。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還有在中國和日本發展了千餘年的禪宗。禪宗的經典依據在《楞伽經》。此經雲說眾生皆具佛智慧德相,亦即空性。佛智性或空性不可言說,因為是離言分別的。只有個人的直接體證才可以把握此如來智慧德相。禪宗以後發展為五家七宗。其中的臨濟與曹洞禪法傳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個依《法華經》而持淨淨土信仰的日蓮宗。它創立於13世紀並一直流傳至今。

大乘佛教

中國大乘佛教精神

中國大乘佛教認為: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眾生,把將眾生在苦難中解救出來。中國若干千年來災難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眾生在廣大的佛門中得到無邊、無量、無盡的法益,災難和痛苦得到了安撫,深受安逸。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國的重要地位,故出現了表法中所謂的戶戶觀世音,家家彌勒佛。
大乘佛教在中國儒家思想中原有的仁、義、禮、智、信、的教育基礎上,增添了 菩薩行 的教育理論。上求佛道智性,下利益眾生,發心修行至於福德有餘,深涉國家社會服務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眾生,也能得到覺悟。
以廣行六度來利己,以廣行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去利樂其他一切眾生,心胸廣大而行事細膩是其特性之一。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就是通過六度、四攝,積極的提升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培養。自利益人,也提升人們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懷,無論布施一錢,乃至常施恩惠於萬眾,不望其報,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雙運。故此,中國大乘佛教影響了中國歷代無數民眾,為國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