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古代神話人物)

八仙(古代神話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岩)、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據華軒居士考證,北宋中期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聚會時始有八仙之說。後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名言。

另一含義指傳統中式窗格,比如我們常見的方形桌面或者牆面,在四個角做圖案,中間也有圖案,我們通常叫這種圖案分布形式為八仙,俗稱四菜一湯。還有中式窗欞的最小構件或稱銜接件,也叫八仙,並且分為明八仙和暗八仙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仙
  • 外文名:the Eight Immortals
  • 注音:bā xiān
  • 來源:道教
  • 地區:中國
  • 相關城市:山東省蓬萊市
  • 相關小說:八仙過海
詞語概念,八仙起源,起源一,起源二,神話小說,形象來源,八仙簡介,鐵拐李,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暗八仙,相關故事,其它相關,文學作品,醉八仙,八仙宮,年畫作品,多種八仙,

詞語概念

1.中國民間傳說中道教的八個仙人
八仙故事已見於唐、宋、元人記載,元雜劇中亦有他們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
八仙
八仙過海八仙過海
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傳》里,始確定為鐵拐李鐘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人。
參閱《浦江清文錄·八仙考》。
2.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八仙 (溫素潔 作品)八仙 (溫素潔 作品)
[晉]譙秀《蜀紀》以為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八人皆好飲酒賦詩,稱為“酒中八仙人”。見《新唐書·李白傳》。唐 杜甫有《飲中八仙歌》。
4.指西漢淮南王劉安最為著名的八位門客,即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
相傳劉安與八人服食仙丹後,俱成仙體。故後人稱此八人為“八公”或“八仙”。

八仙起源

起源一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
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後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唐朝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能詩善飲的文人學士。今之所謂八仙,大約形成於元代,但人物不盡相同。
至明代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遊記》,鐵拐李等八仙過海的故事日漸流傳,八仙人物也在流傳中穩定下來。正式定型為漢鐘離(或鐘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曹國舅。八仙人物出處不一,時代不同。最初見於史籍且確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時道術之士張果。
五代宋初,關於呂洞賓的仙話傳說,流傳甚盛,與道教內丹修煉法的傳播相煽助,兩宋之際即盛傳“鐘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回應中國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將鐘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中國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容益繁富。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
道教的八仙緣起於唐宋時期,當時民間已有“八仙圖”,在元朝馬致遠的《岳陽樓》、范子安的《竹葉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雜劇中,都有八仙的蹤跡,但成員經常變動。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並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明《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八仙(古代神話人物)

起源二

所謂“八仙”,乃是中國傳統民間傳說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鐵拐鐘離權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然而這個排名及八仙的組成,其實有多種說法,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
最早的八仙出現在漢代,是號稱“淮南八仙”的八個文學家,當時稱作“八公”。《國小紺珠》記載:“淮南八公: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
由此可見,淮南八仙只是八個文人,並非神仙。但後來因為有淮南王成仙的傳說,後世便附會在他門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稱作“八仙”。
晉代譙秀所著《蜀紀》中,載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隱於鴻閈,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與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隱士;四張道陵,今鶴鳴觀;五莊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龍門洞在成都;七范長生,在青城山;八爾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與後來所傳的八仙,都毫無關係。
八仙的事跡多散見於唐、宋時的書籍中,但當時還沒有形成“八仙”這樣一個群體。真正集八人合稱“八仙”的,是在元人創作的雜劇中。這些雜劇都並稱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盡相同。
八仙(古代神話人物)
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呂洞賓的口吻,依次介紹八仙道:“第一個是漢鐘離權,現掌著群仙籙;這一個是鐵拐李,發亂梳;這一個是藍采和,板撤雲陽木;這一個是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這一個是徐神翁,身背著葫蘆;這一個是韓湘子,韓愈的親侄;這一個是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簡子愚鼓。”上述八仙,均為男性,沒有後來所傳八仙中的何仙姑,卻多了個徐神翁。
自從明代吳元泰的演義小說東遊記》一書問世後,“上洞八仙”才選定了。吳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順次:一、鐵拐李,二、鐘離權,三、藍采和,四、張果老,五、何仙姑,六、呂洞賓,七、韓湘子,八、曹國舅。這八仙的組成及排名次序,已經與後來所傳八仙完全吻合,說明大多數人接受了吳氏的說法。

神話小說

神話小說《八仙過海》,就借用了八卦的五行象,並採取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出來:
呂洞賓屬於乾金之象。乾卦純陽,故稱純陽老祖,所用寶劍亦曰純陽劍。
鐵拐李屬於兌金之象,以鐵拐為足,鐵屬金,足在下屬陰,表示柔金之象,好別於乾剛之金。
何仙姑屬於坤土之象,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為柔土。
曹國舅屬於艮土之象,書中說他兄長地下的靈魂附於其身而為惡,將他本人的靈魂囚禁於地下。地下乃土之位,但為剛土,因他本人最後通過與惡鬼的決鬥,戰勝邪惡,乃復其靈明,皆剛之象。
張果老屬於震木之象,位列正東。因張果老於月宮砍梭欏樹,樹本為剛木,以別於柔木。
藍采和屬於巽木之象,手拿蘭草,草本皆為柔木。
韓湘子屬於坎水之象。小說中有民間大旱,韓湘子為民眾吹簫降雨一節。
鐘離權屬於離火之象。漢鐘離性情猛悍,他的寶扇一扇則出火,火燒龍宮等皆漢鐘離所為。
在民間傳說中,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由於八仙均為凡人得道,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晚近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八仙宮,迎神賽會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稱八仙所持的檀板、扇子、洞簫、漁鼓、寶劍、葫蘆、荷花、花籃等八物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文藝作品中以八仙過海、八仙獻壽最為有名。今西安市有八仙宮(古稱八仙庵),其主要殿堂八仙殿內奉八仙神像。

形象來源

八仙與道教許多神仙不同,均來自人間,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間故事,之後才得道,與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眾喜愛,其中有將軍、皇親國戚、叫花子、道士等等,並非生而為仙,而且都有些缺點,例如漢鐘離袒胸露乳、呂洞賓個性輕佻、鐵拐李酗酒成性等等。八仙也分別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獨立設定八仙宮,而神明廟會也有八仙出現。八仙也常出現在年畫、刺繡、瓷器、花燈及戲劇之中,相傳八仙也會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會祝壽,所以“八仙祝壽”也成為民間藝術常見的的祝壽題材。民間戲曲酬神時,也經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壽》等所謂“八仙戲”。

八仙簡介

鐵拐李

先說鐵拐李,鐵拐李在民間傳說中為八仙之首,有的書中稱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峽人,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則說他姓李,名玄;趙翼的《陔余叢考》中又說他姓劉。有說他是唐玄宗開元、代宗大曆之間人,學道於終南山,一次元神出殼,沒曾想肉身為虎所食,只得投身於一個跛乞丐。《歷代神仙通鑑》稱,其原本一俊偉丈夫,善道術,會使導出元神法術,修練於碭山岩穴中,有次應師父老子之約,行“元神出殼”法術,赴千里之外華山,數日後回歸,發現其肉身被其徒誤焚,突見附近一餓殍,靈機一動說“即此可矣。”即從餓殍腦門而入,神魂歸殼後則成一蓬頭卷鬚、黑臉巨眼,並且還跛了一隻右腳的醜陋漢子。看來他是一位民間口耳相傳,諸事附會而成的道家仙人。
鐵拐李鐵拐李
又稱鐵拐李,相傳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陽、李洪水、李孔目。據說他本來長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碭山洞中修行。因為約定要參加老君的華山仙會,臨走時對弟子說,倘若元神七日不回返,則將屍殼焚化。於是留下屍殼,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來人報信母親病危,弟子們無奈就燒了屍殼。當弟子回家後,不久李鐵拐的元神回歸,無處可托。忽見林中有一餓死的人屍,則從他的前額腦門進入,站起來之後,才覺不行,趕忙從葫蘆里倒出老君所贈的仙丹,葫蘆忽然閃出金光,映出一個醜陋的形象,黑臉蓬頭,卷鬚巨眼,右腳還是瘸的,正在驚訝,身後忽然有人鼓掌,回頭一看,正是老君,情急之下,心想把元神跳出。就在這時,老君制止說:“道行不在於外表,你這副模樣,只須功夫充滿,便是異象真仙。”於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亂髮,授予鐵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鐵拐還常背一葫蘆,據說裡面裝有仙藥,降到人間時,專門用來治病救人。

鐘離權

八仙中名氣僅次於鐵拐李的是鐘離權。他在八仙中地位較高,特別是由於道教徒的吹捧,名聲更大。元時,全道奉為“正陽祖師”。有關其人物原型,約出現在五代、宋初之際。《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只是後來訛為漢鐘離,才附會為漢代人。《歷代神仙通鑑》、《續文獻通考》等書稱,鐘離權,複姓鐘離,字寂道,號雲房子,又號正陽子。東漢鹹陽人,其父鐘離章為東漢大將,其兄鐘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確實有位叫鐘離權的人,《全唐詩》錄有他的三首絕句,並附有小傳云:“鹹陽人,遇老人授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後仙去。”他留世的詩題為《題長安酒肆避三絕句》,其中有“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等句,還頗有一些“仙味”,當是一位好道之人。
漢鐘離漢鐘離
故事傳說
他姓鐘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鹹陽(今陝西)人,據說是東漢時期人。有關他的出生非常生動,說有一天,一個巨人大踏步的走進他母親的內室,大聲說道:“我是上古黃神氏,當託兒於此。”頓時,只見異光數丈如烈火,隨之漢鐘離降生。他一出生就像3歲的小孩一樣大,天生一副福相,頂圓額寬,耳厚眉長,口方頰大,唇練如丹,乳圓臂長,更為奇怪的是他晝夜不聲不響,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說了一句話:“身游紫府,名書玉京。”這一句驚動了他的父母。因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帝的宮城,所以,以為他是神仙轉世,父母希望他長大成人多掌大權,因此起名“權”。據說鐘離長大以後,任朝廷的諫議大夫,後來奉召出征吐蕃,戰敗,隱居終南山。遇到東華帝君王玄甫,得到長生真訣、金丹火候及青龍劍法。後來又遇到華陽真人,教他太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曉玄玄之道。最終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訣,成了一位仙人。傳說他在唐朝的時候度化了呂洞賓,是道教北五祖之一。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搖棕扇,大眼睛,紅臉膛,頭上扎了兩個丫髻神態自若。是個閒散的漢子。

張果老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邁的仙翁,名“張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歷史上實有張果其人,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敕封仙人張果記》記載其為“邢州廣宗人也”(今河北省廣宗縣張固寨村人),新、舊《唐書》有傳,武則天時,隱居中條山,時人皆稱其有長生秘術,他自稱年齡有數百歲,武則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見,張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甦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張果老張果老
故事傳說
據史書上記載確有其人,原來是唐朝的道士,這個人擅長法術,經常隱居在恆州中條山,往來於汾晉之間,中國民間傳說他活了數百歲,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張果老。據說唐太宗、唐高宗知道以後,就派使者召見他入宮,他都不願意去。到了武則天時期,不得已奉召出山,走到半路假裝死去又未去成。到了唐玄宗時期,玄宗派遣使者終於將他請到了宮內,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後來,玄宗準備將他女兒許配給他,他唱道:“媳婦得公平,平地生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終也沒同意這門親事,懇辭還山,走到半路,死於衡山蒲武縣。弟子說他羽化成仙,唐玄宗下令在當地建棲霞觀以奉祀。中國民間傳說他常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遊四方,宣唱道情,勸化度人。後來民間的名言“騎驢看唱本”就源於此。他所乘的白驢,日行萬里,夜間摺疊如紙,放在箱子裡。白天騎得時候,用水含在嘴裡噴灑一下,就又還原成一天驢。後人題詩:“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張果老這故事啟示我們做任何事情,儘量要考慮全面,思前想後,不能只是一味的瞻前顧後

呂洞賓

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呂洞賓,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原名呂喦("喦”或作“岩”),字洞賓,以字行,道號純陽子,綽號回道人,。呂洞賓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是中國傳說中著名的仙人及道教的八仙之一。無論在道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全唐詩》、《詞綜》中都收有他的詩作。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洪邁的《夷堅志》及《集仙傳》等書對其均有記載。唐鹹通中及第,曾當過兩任縣令。有說他是九江人,原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禍,易姓為呂。他始名紹光,二十餘年科場不第,遂罷舉而縱游天下,後被鐘離權點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濃的一個,瀟灑、風趣,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還好酒好色,世間流傳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他的傳說既多且雜,但從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後被人們神化成仙。至今在河南睢縣仍然保留有明兵部尚書袁可立為祭祀呂洞賓而建的袁家山呂祖廟。
呂洞賓呂洞賓
故事傳說
呂洞賓曾以進士授縣令。他的母親要生他的時候,屋裡異香撲鼻,空中仙樂陣陣,一隻白鶴自天而下,飛入他母親的帳中就消失。生下呂洞賓果然氣度不凡,自小聰明過人,日記萬言,過目成誦,出口成章,長大後「身長八呎二吋,喜頂華陽巾,衣黃欗杉,系一皂鞗,狀類張子房,二十不娶。」當在襁褓時,馬祖見到就說:「此兒骨相不凡,自市風塵物處。他時遇盧則居,見鐘則扣,留心記取。」後來呂洞賓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六十四歲時,游長安,在酒肆遇見一位羽士青衣白袍,在牆壁上題詩,呂洞賓見他狀貌奇古,詩意飄逸,問他姓名。羽士說:「我是雲房先生。居於終南山鶴嶺,你想跟我一起去嗎 」呂洞賓凡心未已,沒有答應。這位雲房先生就是「鐘離權」。到了晚上,鐘離權和呂洞賓一同留宿在酒肆中。雲房先生獨自為他做飯,這時呂洞賓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狀元及第,官場得意,子孫滿堂,極盡榮華。忽然獲重罪,家產被沒收,妻離子散,到老後瞭然一身,窮苦潦倒,獨自站在風雪中發抖,剛要嘆息,突然夢醒,鐘離權的飯還沒熟,於是鐘離權題詩一首「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呂洞賓驚道:「難道先生知道我的夢 」鐘離權道:「你剛才的夢,生沉萬態,榮辱千端,五十歲如一剎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歡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場夢。」於是呂洞賓下決心和鐘離權學道,並經「十試」的考驗,鐘離權授他道法。呂洞賓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斬妖除害為民造福。呂洞賓被全真教奉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鐘離權,呂洞賓,劉操,王重陽),世稱呂祖、純陽祖師。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後因嫌家居太悶,游於羅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經常採集山果供眾寺僧充齋。一次,遠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來羅浮山寺,稱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採摘楊梅果子,經查實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從何處采來這眾多山果,便認為二娘即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從此二娘遠近聞名,她也藉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續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生時頭頂出現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隻仙桃,從此不飢不渴,身輕如飛,並可預見人生禍福。後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於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後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占卜休咎,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士大夫及好奇者爭先前往彼處占卜。
何仙姑何仙姑
故事傳說
八仙唯一的女仙,據說原名何秀姑,生於唐武則天時期,出生時紫雲繞室,頭頂上有六道毫光。從小智慧敏捷,聰敏過人。15歲時,夢見神人教她食雲母粉,於是輕身如飛,往來於山頂之間,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親。後來辟穀,言語異常,武則天聽說後,派使者召請,中途不知方向,有人說在唐中宗時八月初八飛天。還有一種說法是,何仙姑13歲時入山,遇仙人呂洞賓,呂賜其一桃,吃了以後不飢不餓,並能預知禍福之事,頗為靈驗。村裡的人奉為神明,專門建樓供其居住,後來呂洞賓度其成仙。

藍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游《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貪杯喜唱,平時穿一身破藍衫,一隻腳穿只靴子,另一隻則光著腳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卻躺臥雪中而全身冒熱氣(《續仙傳》)。平時他手持三尺有餘的大拍板,一邊打著竹板,一邊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觸景而生,不僅令世人覺得高深莫測, 而且頗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波,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他行為癲狂,有人施錢給他,他大都送給貧苦人,藍采和居無定處,四海為家
藍采和藍采和
故事傳說
本為男子,但在造像中或戲曲中常常女裝打扮,手提花籃,據說他本是赤腳大仙降生,原來是一名遊方的道士,常穿破爛的藍衣裳,繫著一條3寸多寬的木腰帶,一腳穿靴子,一腳赤行。夏天穿的是棉衣服,冬天臥於雪地中,氣出如蒸。經常手持3尺多長的大拍唱板,在城市裡邊走邊唱,帶醉踏歌,似狂非狂,男女老少都跟隨看他,人家把銅錢給他,他卻用長繩穿起來,拖地而行,散失了也不回頭看一看。有時見到窮人,就把銅錢送給他們。他不停的週遊天下。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時看到他,他容貌依舊。後來他踏歌於濠梁酒樓乘醉,有雲鶴笙簫聲,忽然輕升雲中,拋下靴衫腰帶板拍,冉冉而去。他最有名的踏歌是: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日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到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工嵯峨!

韓湘子

唐韓湘子,字清夫,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簫,拜呂洞賓為師學道。道教音樂《天花引》,相傳為韓湘子所作。由於韓愈排斥佛老而不惜死,故而佛教方面編造出大顛禪師化韓愈;而道教方面則造出了韓湘子度韓愈來抵消韓愈所帶來的影響。
韓湘子韓湘子
故事傳說
有說法稱他是唐朝韓愈的侄孫子韓湘。期形象是一位手持長笛的英俊少年。韓湘子,本名韓湘。傳說,漢丞相安撫有一女兒,名叫靈靈,才貌雙全。已許配韓湘。但是漢帝想把她婚配與皇侄,安撫堅決不同意。漢帝大怒,將韓湘罷官發配。靈靈悲鬱而死,韓湘投生為白鶴,白鶴受鐘離權和呂洞賓的點化,又投生為昌黎縣韓會之子,乳名湘子,幼年喪父,由叔父韓愈撫養。長大後又得鐘、呂二仙傳授修行之術。韓愈極力反對,訓斥他。韓湘子因此而出家,隱居於終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為八仙之列。後來,韓湘子屢次化形,度化他的叔叔韓愈,但韓愈多次不悟。後來,韓愈被降官到了潮陽,路經藍關,雪擁不前,凍埋雪中。湘子趕來相救,並指點度化。韓愈最終感悟,也修道成仙。

曹國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鑑》云: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於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鐘離權、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遊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八仙(古代神話人物)
故事傳說
這位神仙的形象是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官服,手持陰陽板(玉板),與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傳說他是宋朝的皇帝宋仁宗曹皇后的長弟,名景休。他天資淳善,志在清虛,不慕虛榮,不喜富貴。後來因為他的弟弟驕縱不守法,殘害人命。曹國舅深以為恥,於是隱跡山岩,穿戴平民的衣帽,但精心思考的是玄妙深奧的道理,過了10多天也不吃,有一天,他遇到了鐘離權和呂洞賓兩位仙人,他們問:“聽說你在休養,所養的是什麼呢?”答道:“養道。”仙人又問:“道在哪裡?”曹國舅舉手指天。二仙又問:“天在哪裡?”曹國舅用手指心胸。二位仙人笑著說:“心即是天,天即是道,你已經頓悟道之真義了。”於是傳授他還真秘術,點化指引他入了仙人的團隊。還有一種說法,說他出家時皇帝賜他一塊金牌,後來過黃河時沒有船費,就以此抵押,恰好遇到了呂洞賓,與他一起同游,因此悟道而名列“八仙”。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樣寶物或法器,一般稱為“暗八仙”或八寶,常出現於刺繡、民間藝術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隨場景不同而變換。其中較為通俗的暗八仙為:葫蘆(鐵拐李)、芭蕉扇(鐘離權)、魚鼓(張果老) 、荷花(何仙姑) 、花籃(藍采和)、劍(呂洞賓) 、笛子(韓湘子)、玉板(曹國舅)
八仙排序 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相沿至今,再無變動。

相關故事

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或呂洞賓)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此時鐵拐李拋下自己另一項法器鐵拐(或說葫蘆),漢鐘離扔了芭蕉扇,張國老放下坐騎紙驢”,其他神仙也各擲法器下水,橫渡東海。由於八仙的舉動驚動龍宮,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往理論,不料發生衝突,藍采和被帶回龍宮(亦說法器被搶)。之後八仙大開殺戒,怒斬龍子,而東海龍王則與北海、南海及西海龍王合作,一時之間驚濤駭浪。此時曹國舅拿出玉板開路,將巨浪逼往兩旁,順利渡海。最後由南海觀音菩薩(或說如來佛)出面調停,要求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之後,雙方才停戰。
除上述以外,民間中關於八仙也有一些口碑傳說,其中有則悲慘的“八仙過海”故事。
北宋建隆年間,沙門島(今廟島)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從建隆三年開始,凡軍人犯了法,都發配沙門島。這樣年復一年,島上犯人越來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撥給全島三百人的口糧,所以糧食越來越不夠吃。後來,沙門島看守頭目李慶便想了個狠毒辦法:當犯人超過三百時,便將其中一些捆住手腳,扔進海里淹死,使島上犯人總是保持在三百人內,如此被殺的,兩年內就達七百餘人,為了活命,犯人們經常跳海鳧水逃命,但絕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沒,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將被殺的訊息,便趁著天晴月朗,避開看守,抱著葫蘆、木頭跳入海中,往蓬萊山方向游去。從沙門島到蓬萊約三十里之遙,途中多數犯人體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懷武功、體格健壯的善游者,借著水流游到了岸邊,在蓬萊城北丹崖山下的獅子洞內躲了起來。第二天,漁民發現了他們,當聞知八人從沙門島游水越海而來,無不驚奇萬分,把他們稱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且越傳越神,他們被傳稱為“八仙”,演變成今天的“八仙過海”的故事。
八仙因為鬧過海,沿海人們大都有“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禁忌。理髮業奉呂洞賓為祖師爺,相傳陰曆四月十四的所謂呂祖生日,各地理髮業一般要熱鬧一番。民間祝壽要扮演八仙敬酒,渲染歡樂氣氛。
東坡訪八仙
雖說蘇東坡是北宋人,八仙形成於元明時期,而蓬萊地兒偏偏編出個蘇東坡訪八仙的傳說出來。
傳說蘇東坡在登州做官時,想拜訪八仙,但不知道到哪兒找。打聽來打聽去,才有個鬚髮皆白的老頭告訴他,每年三月初三,八仙都要到蓬萊閣上聚會,至於能不能見著他們,就要看緣分了。
三月初三一大早,蘇東坡就上了蓬萊閣,東遊西逛也沒見著八仙的影兒。百無聊賴地到了顯靈門,見倆老翁下棋,一紅臉,一黑臉,都年過八十,鬚髮盡白。紅臉老翁見蘇東坡來就招手請他做裁判。蘇東坡才高八斗,可近前一看棋局,目瞪口呆,懵懵然看不懂棋路。為免得丟臉,藉口有事推辭。紅臉老者見狀對蘇東坡說:“你要找的人今天一準來,我們在這兒也是等他們的。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你就不必客氣了。”蘇東坡一聽詫異不已:他怎么知道我是來找人的?老翁不是尋常人,聽他的話沒錯。於是安下心來靜觀棋路,慢慢看出點兒門道,也不多想什麼了。
不知過了多久,走過來一個老叫化,老遠就招呼下棋的老翁:“老夥計,今天輪到我請客,走吧,走吧!”紅臉老翁一指蘇東坡:“這兒還有一位呢。”老叫化瞥了蘇東坡一眼,說:“那就一塊兒來吧。”蘇東坡看那老叫化,要多埋汰有多埋汰,破衣爛衫,髒得看不出顏色來,臉上的油垢厚得能揭下一層。本來不想跟著去,可一想到方才對下棋老翁的疑心,也就跟隨著去了。
上了蓬萊閣,見閣上已經先到了七位,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其中還有個女的。高腿四方桌上擺著兩個小鍋、一方年糕。老叫化對眾人說:“今天也沒有什麼好招待的,就弄了三樣小菜,諸位湊付著吃吧!”蘇東坡探頭一看,一條半生不熟的死狗,一個眼歪嘴斜的死孩子,一方長滿霉醭的年糕。這夥人誰也沒客氣,抓起就吃,吃得津津有味,還連贊“好吃”。蘇東坡只覺得噁心,特別是那死孩子,讓這伙兒人你扯胳膊我拽腿,血乎淋拉的,看得讓人心驚肉跳。他本想嘗嘗那方年糕,可一看沾上了血腥氣,又打消了念頭。那兩位白髮老翁倒是直讓蘇東坡,可蘇東坡哪敢吃?眼看著人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紛紛離去,只剩下下棋的兩位老翁。
老翁把蘇東坡招到跟前,問道:“你猜我倆是誰?”蘇東坡搖搖頭。紅臉老翁說:“我是南極仙翁,他是北極星君。剛才在座的那八位,就是你要尋訪的八仙。桌上的那三樣菜我也告訴你吧:那死狗是萬年壽狗;那死孩子是千年人參;那發霉的年糕是壽糕。吃一口多活一百歲,吃兩口多活兩百歲……鐵拐李為弄這三樣東西費了不少事哩!”說完,兩個白髮老翁倏地不見了。
九頂會仙山
蓬萊城西南三十多里處有座蔚陽山。山上有九座山峰,形態各異,有大有小。民間傳說這九座山峰也與八仙有關。
相傳,某年三月初三八仙去蓬萊閣聚會,路過蔚陽山時被秀麗的景色所吸引,紛紛按落雲頭,飽覽山光水色。呂洞賓興致勃勃地脫下道袍蒙在一方大青石頭上,施展法術變出酒席,眾仙席地而坐,一邊欣賞山景,一邊交杯換盞暢飲起來,不一會兒都有了醉意。鐵拐李倚著寶葫蘆,醉眼迷離地說:“此番過海訪友,諸位只須躺在我這寶葫蘆上,忽忽悠悠,一會兒就過去了……”張果老瞪著醉眼,不服氣地說:“誰希罕你那破葫蘆,俺倒騎著毛驢,一拍驢腚,噢的一聲就過去了。”其他幾位也紛紛誇耀自己的能耐。看看吵不出個結果來,漢鐘離腆著個大肚子說:“今日過海,大家還是各施法力,請太上老君前來評判。誰的能耐大,到時自有分曉。”於是,呂洞賓摘下道冠,恭恭敬敬盤膝而坐,雙目微合,默運神功,一縷青煙自他的頭上冉冉升起,化作一道金光,直上雲霄
約莫一袋煙的功夫,西南天空飄來一朵祥雲,太上老君騎著青牛來了。八仙收拾起趔趄的醉態,肅立恭迎。太上老君降下雲頭,問道:“洞賓急急發金光請我,所為何事?”呂洞賓上前躬身稟道:“師祖,小徒等有一事難決,煩勞聖駕。”接著便把比試法力的事說了。太上老君聽後,略作沉吟,說道:“渡水之術乃區區小技,何足道哉!爾等修行之人,怎可輕起爭雄好勝之心?”眾仙聽後,個個面有愧色。老君又道:“隨緣行善,廣布福澤,乃修道正途。此地風光秀麗,爾等何不施展各自法術,為凡間造福?”眾仙頓時大悟,一齊上前謝恩。隨後,呂洞賓披髮杖劍,步天罡踩地煞,口中念念有詞,寶劍一指,喝一聲“起”,一座陡峭山峰赫然而現。張果老抖擻精神,倒騎著毛驢兜了一圈,一座怪石橫生的山峰呈現眼前。接著,鐵拐李、漢鐘離、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也都相繼施展神通,各造了一座山峰。太上老君見了,心下歡喜,說道:“爾等且站在一邊,待老夫也造上一座,以不虛此行。”說罷,手中拂塵一揮,一座高峰高峰拔地而起,崢嶸崔嵬,莽莽蒼蒼,壯美遠在其他山峰之上,讓眾仙讚嘆不已。待八仙回過神來,太上老君已跨上青牛往兜率宮而去了。
這就是蔚陽山九峰的來歷。後來還形成了每年三月初三的“九頂山廟會”,山門前聳立的兩塊龍頭巨碑的碑文中,就有“九頂會仙山”的記載。
袁可立和呂洞賓
河南睢縣的袁家山又名小蓬萊,上建呂祖廟,為袁大司馬平泉舊墅,別稱“陸園”,明末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在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睢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全國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道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初《道藏輯要·在陸肇祥》記載道:“襄邑(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袁可立的別墅)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水,木清華景逾濯錦。額曰:‘夢覺迷津’。後供呂帝闔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前後壁之間,留題聖跡頗多。……而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位置悉系夢中指點。皆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
袁可立(1562-1633)為明萬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進士中品級最高的官吏,曾以敢言直諫著稱於時,晚年又因忤魏忠賢遭罷官,所作《觀海市詩》至今尚存於有人間仙景美稱的山東蓬萊閣上。他致仕歸里睢州後仿照自己所打造過的大型船艦形制在睢州自己的別墅“陸園”中建造了袁家山,又在袁家山上設立道場供奉呂洞賓等八仙眾神。袁家山的建造有這樣一個傳說:明天啟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僉都御使巡撫山東登萊一帶,招募水師“備兵防海,贊理征東軍務”,明代抗倭名將沈有容和悍將毛文龍都在其手下聽命。一次袁可立乘艦船出海指揮將士與一股倭寇(一說後金)作戰,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兵船險有傾覆之危,昏暗中呂洞賓現身於袁可立面前,袁可立急忙禱告保佑,煞時風平浪靜,一仗取勝,歸朝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袁尚書以為是呂祖顯靈相助,歸里後在故里睢州大興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艦形制建袁家山(上建呂祖廟)以還原,以後世代香火不絕,明清兩代成為睢州遠近聞名的大道場。遠遠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戰船蕩漾水中,與周圍碧水構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列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
《道藏輯要·在陸肇祥》記載道:“袁可立降生之日,淮(袁可立父)夢呂帝(呂洞賓)引一小童云:‘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即以此肇祥。”六十年後的袁可立真的來到了呂洞賓現身的地方蓬萊任巡撫督理大兵抗清防海,並在海戰中曾經遇險傳說受到過呂洞賓的保佑,後來袁可立的別號叫“石仙”,老家睢州的堂號稱為“石仙堂”。袁可立退休後在睢州南城別墅陸園中建起袁家山道場供奉呂洞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巧合,數百年來一直困擾著南來北往的命相和道教學者競相探索。
江西萬載北部一帶喪禮上抬棺材者
江西萬載北部一帶稱喪禮上抬棺材者為八仙。因其由八人組成。喪事上八仙聚為一桌,上山時,八仙抬先飲酒,並澆濕抬棺木的用具,然後抬起棺材,用腳踢倒支撐棺材的長凳上山。

其它相關

文學作品

宋、元以來,人們不斷把中國民間的種種傳說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來越豐富、離奇和神采飛揚,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總匯與頂級代表。而到了明、清時期,更是出現了許多以八仙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作者一方面,作為道家的信徒,在書中宣揚道教宗旨,勸誡世人拋棄榮華富貴,割捨骨肉親情,經受磨難、考驗,以追求得道成仙。另一方面,則是中國民間傳說附著於神仙的故事,使本來面目呆板的神仙更具人情味,而活靈活現。同時,將神仙事跡跟市井生活巧妙地融為一體,從而更加生動、貼切。這也是使八仙故事受到民眾喜愛、流傳不衰的原因。以下就是明、清以來,在中國民間流傳較廣的有關八仙傳說的傳記作品。
(一)《東遊記上洞八仙傳》:(明)吳元泰撰
(二)《韓湘子全傳》:(明)楊爾曾
(三)《呂仙飛劍記》:(明)鄧志謨
(四)《呂祖全傳》:(清)汪象旭
(五)《三戲白牡丹》:(清)無名氏撰
(六)《八仙全傳》:(清)無垢道人

醉八仙

是古傳的一套拳法,以八仙命名。醉八仙固然是一個獨立的拳種,不過,事實上,在很多武術類別中,都有醉八仙的套路,比如蔡李佛,北派戳腳等等。不要把醉八仙和醉拳完全混為一談,事實上,這兩者有很多不同,醉拳涵蓋面更加廣泛,有少林醉拳,魯智深醉跌等等。
醉八仙”出自民間,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很高的藝術性,“醉八仙”的技擊特點,在於寓拳法於醉形中,似醉非醉,以醉態、醉意來迷惑對方.以“拳無拳,意無意,無拳之中是真意”為其宗旨,做到醉中藏法.法法似醉,形醉意千醉,步醉心不醉。“醉八仙”的動作要求忽左忽右,行蹤飄忽不定, 身形如狂似癲,步法東扯西牽, 拳法剛柔相濟,快速靈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對方擊敗。“醉八仙”在戰術上,講究虛守實發,逢擊而避,乘隙而入,指東打西。
後來“醉八仙”逐漸演變成了醉拳, 但“醉八仙”的一些實用技擊散手在民間流傳尤是廣泛,千百年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
呂洞賓——醉酒提壺力千斤
醉八仙醉八仙
鐵拐李——旋爭膝撞醉還真
鐘離權——跌步抱提窩心頂
張果老——醉酒拋杯踢連環
韓湘子——擒腕擎胸醉吹簫
藍采和——單提敬酒攔腰破
曹國舅——仙人敬酒鎖喉扣
何仙姑——彈腰獻酒醉盪步

八仙宮

八仙宮又名八仙庵,位於中國西北陝西省西安市東門(長樂門)外,是該地區現存唯一的道教宮觀,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它是供奉八仙的場所,其創建與八仙的故事有直接的聯繫。
關於八仙的故事,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道教類神話之一。八仙宮所在地本來是唐朝的皇宮舊址,傳說在宋朝時有一位道士在這裡看到了八仙,就開始修建道觀。12世紀時,道教的全真派盛行,在這裡大規模修建道觀,奠定了現存的規模,明朝時它已經非常有名,到清朝康熙皇帝時,成為全真派的中心之一。在鼎盛時期,它占地面積達到6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主要有山門、靈官殿、八仙殿、鐘鼓樓等,布局嚴謹。裡面還供奉著藥王神孫思邈,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也是著名道士。
1985年後,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對道觀進行了修復,總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它不但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還是西安市著名的旅遊景點。

年畫作品

共有三種:一是像《八仙慶壽》,八仙集於一張。八仙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多是平民,貼近生活,在民俗中寄託著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他們的畫像很受歡迎。畫上面的字是一首詩歌:萬歲蟠桃海上栽,得道鹿骨換仙胎。蓬萊閬苑三千遠,時有群仙獻壽來。锺離點石把扇搖,果老騎驢走趙橋。洞賓背劍清風客,國舅瑤池品玉簫。彩和手執雲楊板,拐李先生得道高。仙姑敬奉長生酒,湘子花籃獻蟠桃。
八仙(古代神話人物)
八仙(古代神話人物)
二是每位仙人一張,共八張。
八仙(古代神話人物)
三是八仙組字畫。

多種八仙

自古以來,有多種不同的“八仙”。
晉朝的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莊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晉·譙秀《蜀紀》稱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唐朝的酒中八仙,即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個文人都好飲酒賦詩,杜甫曾作《飲中八仙歌》詠其事。
道教八仙,俗稱“八洞神仙”,“上洞八仙”,清朝列為中八仙,即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這組八仙起源於唐,發展於宋、元。元曲《八仙慶壽》把他們列為八仙,姓名卻尚未固定。到了明朝中葉,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才確定名稱,並流傳至今。
下洞八仙,最早排出下洞八仙的是明代無名氏雜劇《賀昇平群仙慶壽》。下洞八仙,即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此八人中,劉海蟾、陳摶很有名氣。陳摶人們稱為陳摶老祖;劉海蟾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而其它人物的文字記載材料就比較少,其中關於陳戚子就沒有留下什麼資料。
到了清代,進一步增加衍化出所謂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有人將元、明以來的鐘呂等上洞八仙列為“中八仙”,又增列出“上八仙”和“下八仙”。由於上、下八仙人員的組成,在《何仙姑寶卷》、《八仙上壽寶卷》、《孫悟空大鬧蟠跳會》等書中各不相同,因而上、下八仙都有好幾組。這些增湊的八仙群體,傳播不廣,影響不大,在民間,鮮為人知。
上八仙,元朝已有上八仙的說法,即福、祿、壽三星張仙東方朔陳摶彭祖驪山老母。其他說法,即壽星、王母、觀音斗姆黎山老母、聖母娘娘、金刀(原文缺一)。即東方塑、李大仙、王禪王敖毛遂白猿二郎神(原文缺一)。
下八仙,明朝無名氏雜劇《賀昇平群仙慶壽》中的下八仙是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何仙姑寶卷》中的下八仙是廣成子鬼谷子孫臏、劉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八仙上壽寶卷》中的下八仙是張仙、劉伯溫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魯寧秀、牛郎、織女。鼓詞《孫悟空大鬧蟠桃會》中的下八仙是羅聖主、張仙魯班、張千、李萬、劉海、劉伶、杜康
劉海(或作劉海蟾)雖然不在傳統八仙當中,但在許多地區仍位於八仙之列。明《列仙全傳》用劉海頂替了張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區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劉海代替漢鐘離的,而台灣亦有用劉海替代藍采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