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漢語漢字)

真(漢語漢字)

真,讀音zhēn,與相對。從從目從從八,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1) 是會意字,繁體寫作“眞”,小篆字形,從華(huà),從目,從乚(yǐn),從八。《說文》:“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匕,變化。目,眼睛。乚,隱藏。八,乘載的工具。本義: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為真人

(2) 同本義。舊時所謂仙人 [the Immortal (in Taoism)]

“真”本從“”演化而來,,從貝從卜,卜貝屬於占卜的一種,是漢人傳統的習俗,意為占卜以求真相,所以真亦有真相之義,是最簡單的一種求真過程,參見“筊貝、擲筊”。《玉篇》,“真,不虛假也”。真與正常通用,《古今韻會舉要》,“真,正也”。

說文》中是一種文化解釋,從此字可見人對求真認識的加深與變化。常見組詞“真人、修真、真假、真實、真理”等。

(3)引申出真切、天真、寫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
  • 外文名really
  • 拼音:zhen
  • 部首:十
  • 部外筆畫:8
  • 總筆畫數:10
  • 注音:ㄓㄣ
  • 鄭碼:EDLO
  • 五筆86:FHWU
  • 倉頡:JBMC
  • 五筆98:FHWU
  • 異體字
  • Unicode:CJK統一漢字U+771F
  • 筆順編號:1225111134
  • 筆順讀寫:橫豎豎橫折橫橫橫橫撇點
  • 漢字首尾分解:十具
  • 漢字部件分解:十具
基本字義,字形演變,造字解說,常用詞組,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辯證,

基本字義

1.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與“假”、“偽”相對:~誠。~諦。~摯。~心。逼~。認~。~才實學。~知灼見。
2.確實,的確:~好。~正。~切。
3.清楚,顯明:看得~。咬字很~。
馮文欽書法作品馮文欽書法作品
4.本性,本原:純~。天~。
5.人的肖像:傳(chuán )~。寫~。
6.漢字的楷書:~字。~書。~草隸篆。
7.姓。
(1)古代東北百濟族姓氏。
(2)為“慎”氏所改,南宋時,為避孝宗趙睿(“慎”的古字)名諱,慎氏改為真氏。郡望:上谷郡(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區)。為清白吏有正直聲(李文鄭)上聯說明代浦城人真節,字士和,正德年間以貢人太學,官開封府通判。為官清廉,當時人稱“清白吏”。下聯說南宋浦城人真德秀,字景元,學者稱西山先生。慶元年間進士,理宗時歷知泉州、福州,後官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立朝有正直聲。著有《大學衍義》、《唐書考疑》、《西山文集》等。姓氏由來:呂氏春秋:真窺,夏禹之佐,當是真氏之始。漢時有真玄菟者,善算;有真佑者,曾任大尉長史;宋時有真德秀,字景元,後更景希,福建浦城人,理宗時歷知泉州、福州,內召為翰林,後拜參知政事。宋史載:真佑本姓慎,避孝宗諱改姓真。又,百濟八姓有真氏。
郡望堂號:天水郡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字形演變
簡體之前金文、籀文、篆文、隸書、字型非電子字型以圖直觀示之

造字解說

真
無法以文字表達以圖示之

常用詞組

真才實學zhēn cái shí xué
真正實用的才華技藝和學識
例:我們急需有真才實學的人
真誠zhēn chéng
[true genuine; sincere] 真率誠摯
真誠的友誼
真諦zhēn dì
真切的理論和精義;奧妙所在。
例:要弄清其中的真諦實非易事。
真分數zhēn fēn shù
分子數值小於或次數低於分母的分數。
真格zhēn gé
〈方言〉:實在的,當真的
你別再裝著玩兒啦,說真格的吧!
真箇zhēn gè
〈方言〉:的確;真的
他真箇生氣了
真怪zhēn guài
全然少有;極不普通;頗不平凡
真怪你竟不知道
真跡zhēn jì
書畫家本人的原作
這一幅畫是唐伯虎的真跡
真際zhēn jì
真切的道理,真實情況
空談有餘,真際不足
重真際,忌空泛
真金不怕火來燒zhēn jīn bú pà huǒ lái shāo
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經得起實踐檢驗,不怕任何非議
有誠便能有勇,所謂“真金不怕火來燒”。--郭沫若《相見以誠》
真金不怕火煉zhēn jīn bú pà huǒ liàn
見“真金不怕火來燒”
真菌zhēn jūn
組成真菌門的成員,其中許多主要是腐生或寄生植物,缺乏真的葉綠素,靠孢子繁殖。如:酵母菌、蘑茹等
真空zhēn kōng
(1)指沒有任何實物粒子的空間
真空封裝罐
(2)指沒有氣體或氣體極少的空間
(3)借指不存在某種事物的領域
軍事力量真空
真空泵zhēn kōng bèng
把封閉空間內抽至預定真空度的一種泵
真空管zhēn kōng guǎn
被抽至高度真空的電子管
真理zhēn lǐ
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正確反映
你說出了一個真理
真亮zhēn liàng
〈方言〉:清楚;真切
眼前就能看個真亮
真面目zhēn miàn mù
真實的面貌和色彩
真命zhēn mìng
迷信指受命於天的人
真命大仙
◎真皮 zhēn pí
皮膚中層的感覺血管內層
真切zhēn qiè
清晰確實
看不真切
真情zhēn qíng
(1)真實的情況
不了解真情
(2)真誠的情感
吐露真情
◎真情實意 zhēn qíng shí yì
真摯誠實的情意
真確zhēn què
(1)確實
真確的訊息
(2)真切
看得真確
真人zhēn rén
(1)親身和活著的人
在銀幕上…但決非真人
(2)道教稱有養本性或修行得道的人,多用做稱號
真人真事zhēn rén zhēn shì
生活中的實際人和實際事
本片取材於真人真事
真容zhēn róng
(1)肖像
繡真容
(2)本來的面貌;真相
剝了畫皮,露出了真容
◎真善美 zhēn shàn měi
真實、善良和美麗
真、善、美…適與假、醜、惡形成鮮明對比
真身zhēn shēn
神仙或佛祖的本體、正身(迷信)
真實zhēn shí
與事實相符
真實的故事比虛假的小說還要奇妙
◎真實感 zhēn shí gǎn
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感覺
公爵夫人不像劇中其他角色那樣給人以真實感
真是zhēn shì
確實;的確
真是鬆了一口氣
真事zhēn shì
真實的東西;真實的事情
一個能把謊言說得跟真事似的能使人信服的演說家
真釋zhēn shì
真實、正確的解釋
真書zhēn shū
楷書
真數zhēn shù
對數
真率zhēn shuài
真誠坦率
真髓zhēn suǐ
真義;精要
例:探索科學真髓
真偽莫辨zhēn wěi mò biàn
正宗或偽劣不能辨別;是真是假,難以分辨
真相大白zhēn xiàng dà bái
實情或真面目大為明晰,一目了然
真心zhēn xīn
(1)不含欺詐或欺騙的
(2)心意真實懇切
真心誠意地想娶她為妻
真心實意zhēn xīn shí yì
真切的心思,誠摯的情意。也說“真心誠意”
真性zhēn xìng
(1)真的
真性近視
(2)本性;天性
顛倒困踣之極,乃得徹見真性。--明·李贄《答馬歷山書》
真言zhēn yán
(1)真話
他說的句句都是真言
(2)梵語“陀羅尼”的義譯,即“咒語”
口念真言
◎真意 zhēn yì
(1)真實的意義
生命的真意
(2)真實的心意
真心真意
(3)真實的意思;本意
他說的並不是我的真意
真真zhēn zhēn
副詞。的確,實在
真真不能忘汝也。--清· 林覺民《與妻書》
真正zhēn zhèng
(1)名實完全相符
真正中華民國。--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確實;的確
他剛才真正來過,我不騙你
◎真知 zhēn zhī
真才實學;深刻的哲理;真理
實踐出真知
真知灼見zhēn zhī zhuó jiàn
灼:明白。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和見解
真摯zhēn zhì
真誠懇切
真摯的感情
真主zhēn zhǔ
(1)伊斯蘭教所信奉的唯一的神,認為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
(2)指真命天子

詳細釋義

1. 會意,與相對。小篆字形,從華(huà),從目,從乚(yǐn),從八。《說文》:“仙人變形而登天也。”匕,變化。目,眼睛。乚,隱藏。八,乘載的工具。
本義: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為真人
2. 同本義。舊時所謂仙人
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說文》。按:六經無真字
夫免乎外內之刑者,唯真人能之。--《莊子·列禦寇》
歸其真宅。--《列子·天瑞》。註:“太虛之域。”
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莊子·大宗師》
3. 又如:真人府(道人居住的地方);真仙(仙人);真君(道教對神仙的尊稱);真的(真實的意旨或意味)。
4. 本性;本原;自然;
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莊子·秋水》
自然者,道之真也。--《妙真經
5. 又如:真宰(宇宙的主宰者;造物主);真佛(本身;本人。比喻難以見到的人物);真力(本原之力);真原(本源);真源(本源,本性)。
6. 身
見利而忘其真。--《莊子·山水》
7. 肖像,摹畫的人像
有僧寫得師真,呈師,師曰:“且道似我不似我?”--《景德傳燈錄》
8. 漢字楷書的別稱
帝親書其文,作真、行、草三體。--《續資治通鑑》
9. 又如:真字(正楷字)
10. 古州名
廣德元年設吐蕃,其後松、… 真、…等為行州。--《新唐書
11. 姓
12. 真實。與假、偽相對
假金方用真金鍍。--李紳《答章孝標》
使真偽毋相亂。--《漢書·宣帝紀》
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袁可立子袁樞)家。--明 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
此畫果真。--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而同於真。
真者而同。
13. 亦為佛教觀念,與“妄”相對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14. 又如:真人真事;真假難分;真形(真實的形體或形象);真教(純真的教化);真筆(真跡);真相(佛教語。猶言本相,實相。後指事物的本來面目或真實情況)。
15. 正。與副、邪相對
恭楷謄真,雙手呈與撫台。--《文明小史》
16. 又如:真紅(正紅;深紅色);真楷(指正楷);真宅(人死後的真正歸宿);真粹(品德高超);真履(純正的志行)。
17. 精;淳
發匣琴徽靜,開瓶酒味真。--唐·張祜《樂靜》
18. 又如:真白(純白色);真金(純金;真正的金子);真鋼(純鋼);真品(純真的品質);真風(淳樸的風俗);真朴(純真樸素)
19. 本來的,固有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20. 又如:真態(本色;天然風致)
21. 真誠;誠實,情感真切
真者,精誠之至也。…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漁父
夫植物之中,稟真剛之氣者,惟松為獨多。——明·宋濂《看松庵記》
22. 又如:真列(堅貞忠烈);真忱(真誠);真修(精誠修持);真信(真誠);真篤(誠摯深厚);真懇(真誠懇切);真至(情感真摯)。
23. 清楚;真切
我沒大看真,不知是四根,不知是六根。--《醒世姻緣傳》
24. 又如:聽得真;看得真;真亮;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5. 實在;的確
真無馬邪?--唐·韓愈雜說
真不知馬也。
26. 又如:這人真好;跑得真快;真不忝(真不愧);真可(真可以;真能夠);真來(實在;確實)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同眞。俗字。
(眞)〔古文〕𡙊《唐韻》側鄰切《集韻》《韻會》《正韻》之人

辯證

幻化,猶言天地萬物變化,變幻,屬於道氣辯證法,異於佛教的主觀唯心論,不可混淆。
《列子·周穆王》:“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
《列子》 的真幻觀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
幻者不真而惑,真幻對立,定幻對立,明幻對立。 從幻的不同類型、 真字的字形古義及道家的真人理想等可知:
《列子》 真幻論有本土來源。
1. 幻乃不真不定而迷,有心因類型與非心因類型。
甲骨文中,幻為予的倒形。 《說文》 曰:“幻,從反予,相詐惑也”。 含義即不真而惑 (惑乃莫辨真否,不定而迷),即不真不定而迷, 一般用法限於圖形認識(道家不同)。
幻的異體字是眩(讀音同於幻),眩的本義字 (xuàn) 表示迷惑、 看不清真相。
幻,可源於變化論上之不定,如變幻莫測,也可來源於感覺錯誤或心理編造,如幻視,如夢境,還可源於影像曲折反映本相及誤解本相,例如沙漠裡和海上的海市蜃樓,對以為真物者是幻相,對了解者不是— — —類似的是,遇到戲弄,不知易幻想,知則無惑無幻。
因此,幻有心因類型,也有非心因類型。
2. 漢語裡真字的一般含義指糾紛關係里的本或本然存在漢語裡真字作名詞,指本或本然存在,如求真、歸真;作副詞指本然地;作形容詞指本然的,如真相、真宅、天真,假則指認識論上非本然的,偽指行為論上非本然的,贗指作品之非本然的,幻一般指圖像認識上非本然的,妄指心因論上對象之非本然的。
可以說,漢語裡真字的一般含義在名詞用法,指糾紛關係里的本或本然存在:糾紛關係里,談是否本然,習慣用詞是真。
真可以是實,可以是虛,有真實、真虛,真際與實際的區分是馮友蘭新理學的重要內容。 《列子》 周穆王篇一些段落重視實與妄的對立,實妄論是心理學角度的,是真妄論的主要內容。
3. 漢語裡真字的字形本義或字形會意即離形歸本
古文字是巫家所創,用法上可能是集合該字讀音的幾種不同意思,字形上只得突出一種,其字形本義與一般含義不能畫等號,只顯示此義受創字者之重視。
“真”在甲骨文里,上半部是“人”,下半部是“鼎”,鼎為高級祭器。孤立地看,難以確定其具體會意,但可確定其一個要點,即與 “ 神人” 有關,而聯繫後來的用法,其會意為,真即某種高人的神化,或大巫之超升。
一說,真字從貞字變形而來。貞之本義乃卜問神靈,即:通神以了解隱秘的本然事情。 真與貞同類,皆通往超形世界。
真字的異體字,乃小篆字形,應該比甲骨字更細緻地展示了真字的字形本義。它結構複雜,上面的匕 (huà)、 即變化(《說文》 曰:“ 匕,變也”,徐灝云:“ 匕、 化,古今字”),次上為目,表示形體,次下部分表示隱藏,下面的八,表乘載的工具。 會意為:者,變化形體而返回神秘世界或返回本原。 它與 “ 貞”,有共點又有個。
《說文》 曰:“ 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這裡,天指神秘的超形世界,即形上界。
《莊子·大宗師》 云:何謂真人?能登假於道者。 可見,以真為登假於道,形而上者之謂道,它與 《說文》 看法本質一致。
可見,動詞真表示歸本、 歸於本原世界,即本原化。從真字的幾種詞可知,其“義根”是本。
4. 在巫家兩重世界觀里,形下世界為不真,若論真幻對立則形界為幻
可見,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為不真。
據 《漢書·楊王孫傳》,漢武時楊王孫云:“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也以形體世界為不真。 他的世界觀大約屬於巫家。
在真幻對立論上,“不真”的形體世界為幻界,這種幻屬於非心因類型。
古漢字有很強繼承,體現了巫家的兩重世界觀,這是他們的根本觀念,巫為人間與神秘世界的溝通者、往來者,巫文化里,真字表現了兩重世界及形上界的神秘、本宅(老家)。
5. 道家普遍認為真人超生死,那么生死界就不真不定而迷人、 是幻相界道家源於並超越了巫文化
道家道教的真,是真之特殊形態,是本或本然存在之特殊形態,即“道”:修真、歸真,即修道、歸道,其“道”指宇宙本原。
道家的真人理想,就是修真、歸真,即修煉得道,合宇宙之元真。
《莊子·大宗師》 里,真人之真在超生死: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 “能入於不生不死 ……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
《淮南子·本經訓》云:“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 — — —真人之真,在超生死。
東漢王逸 《九思·守志》 說:“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 — — —真在元氣超生死。
又,《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 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 — —真人合於道。
真人能長生久定,能寡慾無迷。
那么,相對看,有生死的人就是不真之人,從長鏡頭看也是沒有確定的存在,人生百年於大化世界如泡似影,而且,生命充滿各種欲望,令人迷惑:生死界就是不真不定而迷人之界,是幻相界,因為,幻乃不真不定而迷。
在道家本體論上,各種形體世界都是現象世界,都是生死界,都是幻化世界。
6. 一定要區分兩個比較系統— — —道家真幻異於日常真幻
在日常系統里,有生命有實感的人是本體的人,是真人,稻草人是假人,物影誤為人是幻覺、幻人。
在道家的本體論系統里,道為本體,本體的人是居道的人,形相的人是幻人。
皆以本體為真,本體所指不同,則比較而來的幻之定位不同。
只要理解本體為真及真幻的比較,道法家的推論就容易理解,沒有怪誕感。
7.《列子》真幻觀與中法本土隱含的真幻論,本質一樣
《列子》雲幻化不異生死,以生死者萬物為幻,隱含的意思是以超生死為真,另外,《列子》周穆王篇雲“古之真人,其覺自忘,其寢不夢”,《莊子·大宗師》則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文本一致:故而,《列子》的真幻觀與道家的普遍觀念,相吻合。
另外,漢武時楊王孫雲“離形歸吅真”,《列子》天瑞篇雲“歸其真宅”,也有一致。
先秦思想史上,在現存文獻內,幻化觀只是推理隱含而已,除了《列子》,無人明確表述過,因此不能論其歷吅史脈絡。
可見,《列子》的真幻論與中法本土的“幻”字觀、“真”字觀、“真人”觀及其隱含的真幻世界觀,本質一樣。因此,《列子》的真幻論可以由先秦本土文化孕育而生。
三、 真幻觀上,《列子》的道氣辯證法異於佛教的主觀唯心論
1.《列子》 的真幻論,是道氣辯證地談本體現象關係
注意《列子》的造物者、因形者說法:“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 窮數達變,因形移異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 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學幻矣。 ”
造物者、因形者就是本體、現象關係。 道家所謂造物者,就是道和元氣。 道法家世界觀里,兩個本體即道(無)和“ 一”(元氣)道生出元氣,元氣變幻出萬千形相。 《列子·天瑞》 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用新語言表述了道家世界觀,談本體不離無(太易者未見氣也)和一(太初者氣之始也),談現象則言形和質。
可見,其廣義本體論之質是“道—氣”變化論或道氣辯證法。
道氣辯證法認為世界是“道—氣”的自在變化,不因我們的心之有無而有無或變化,因此,世界觀意義的真幻,不因我們的心之有無而有無或變化。
2. 佛教的真幻觀是主觀唯心論的
“萬法唯心”是佛家名言,在唯識論里乃是萬法唯識,佛家所謂世界是幻相、萬物如泡如影,乃是雲世界為我們的心之幻相,是主觀唯心論。
3. 兩種真幻觀皆源於巫家兩重世界觀,卻本質不同
道家和佛教淵源於不同的巫家文化,真幻觀似而不“是”:佛教淵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從而在遠祖上淵源於古印度巫家文化,全球巫家世界觀之共同的根本觀念是兩重世界觀,故而道家和佛教的真幻觀有某種相似。
但是,二者有本質差別:佛教的真幻觀是主觀唯心的,萬物是心之幻化,這種幻是心因類型;道家的真幻論是道氣辯證法的,真是本體、是道和“一”,幻是現象、是元氣之變化或非本真化,這種幻非心因類型。
《列子》所謂“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吾與汝亦幻也”,如果靜止地看,容易出現“物—我”視角,容易理解其“幻”為心因類型的幻,從而附會於主觀唯心論。要注意它的前提,注意某種變化、歷時造物者—因形者關係;陰陽所變者謂之生死,“窮數達變,因形移異者,謂之化,謂之幻”,無涉我們的心。
馮友蘭說得對:佛教西來之前,“人對於世界之見解,皆為實在論。 即以為吾人主觀之外,實有客觀的外界。謂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人視之,乃非常可怪之論。”
道家的幻化,不依吾心乃存,而是因其非本真、因其變幻無窮而在,故要修真返本。
當然,馮友蘭所說實在論是絕對實在論,其中的真幻話題之幻是絕對非實在;道家的真幻觀屬於相對實在論,幻相對於心而言有某種實在,只是相比於道而言其實在太低,是非成敗轉頭空,萬千形相泡影去。
佛家道家因為本體論不同,離幻修煉的路子不同。
道家講究寡慾練氣以修真成仙,佛家講究去欲定慧以修心涅木般;儘管密教是佛教和技術派的結合,蓮花生一枝實際也講究修煉成仙,修成虹光身等,其世界觀還是佛教的。
《列子》的真幻觀,在本土文化里有孕育者,屬於道氣辯證法,根本不同於佛家的主觀唯心論,因此,《列子》真幻觀的來源,只能是本土的孕育文化,而不是外來的佛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