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

八仙桌

八仙桌,中華民族傳統家具之一。指桌面四邊長度相等的、桌面較寬的方桌,大方桌四邊,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故中國民間雅稱八仙桌。

几案類家具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有虞氏的時代,當時稱為俎,多用於祭祀,案的名稱在周代後期才出現,宋高承選《事物紀原》載:“有虞三代有俎而無案,戰國始有其稱。”桌子的名稱在五代時方才產生。現今可考的八仙桌至少在遼金時代就已經出現,明清盛行,尤其是清代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幾乎家家都可以尋到八仙桌的影子,甚至成為很多家庭中唯一的大型家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仙桌
  • 外文名:square table
  • 起源有虞氏時代
  • 別名
  • 釋義:可以圍坐八個人
  • 成型年代明代
  • 地區:中國
結構,名字的起源,八仙桌的傳說,八仙桌的特點,

結構

從結構和用途上講八仙桌的流行存在著很大的必然性。普遍認為在大型家具中八仙桌的結構最簡單,用料最經濟,也是最實用的家具。其使用方便,形態方正,結體牢固。親切、平和又不失大氣,有極強的安定感,這也使得八仙桌成為上得大雅之堂的中堂家具。無論廳堂裝飾的典雅還是簡單,甚至粗糙,只要空間不是特別逼仄,擺上一張八仙桌,兩側放兩把椅子,就會產生非常穩定的感覺,如一位大儒,穩定平和。
八仙桌八仙桌
由於八仙桌的桌面比較大,數百年方可成才的珍貴硬木都很難出得如此完整,沒有瑕疵的大料,所以除柴木外很少有整塊料做成的桌面。

名字的起源

八仙桌在用於吃飯飲酒是可以圍坐八個人,故名八仙桌。

八仙桌的傳說

相傳以前,布依人家辦喜事,沒有桌子,吃飯時只能用木頭或石板擺在外面地下吃,大熱天,曬得滿頭大汗;雨天,淋得周身濕。一天,一家接媳婦,中午擺飯時太陽變得火熱起來,蹲在地上吃飯的親戚朋友們個個被曬得滿頭大汗,但剛擺了兩輪,天上烏雲滾滾,下起瓢潑大雨來,地上的飯菜被雨淋得吃不成。大雨剛過,來了一幫人,自稱是這家遠方親戚,一人騎驢,一人拄拐共八人,見地上的飯菜被雨淋得吃不成,來吃酒的親戚們也被淋得不成樣子,便問主人家,為何不擺在屋裡吃。主人說,石板太重,不便搬動,木頭在屋裡又順不轉,只能在外面將就些。幾位遠方的“親戚”問明原由後,一合計,決定為好客的布依人家創造一個好的辦酒環境,讓親戚們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屋裡吃飯,不遭日曬雨淋。於是幾位“親戚”叫主人把地下的飯菜收進灶房,又叫親戚們把淋濕的衣服換掉,暫時不要到堂屋來。等親戚們換好乾衣服再來到堂屋時,只見幾位遠方來的“親戚”已在堂屋擺上了一大排整齊的木方桌,四周還放上木條凳,請親戚們按每桌八人坐下吃飯。主人見狀後,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只是一個勁地請幾位“親戚”到家神腳的那一張桌坐下吃飯,嘴裡不停地念:“我的天哪,你們真是神仙哪!”嘴裡念著,手邊擺酒菜,等將酒菜擺齊後,幾位“親戚”突然不見了。這時所有的親戚都感到奇怪,說他們可能就是仙人,有心來幫我們布依人家辦好事的。據說這幾位“親戚”確實是天上的張果老鐵拐李等八位仙人。
後來布依人家就稱這種桌子叫八仙桌,凡是辦酒或親戚朋友來,都用這種桌子擺飯吃酒。為了紀念八仙的功德,平時有好酒、好吃的東西,布依人家都要擺在家神腳的八仙桌上,表示對八仙的祭祀。
還有的傳說為,八仙結伴雲遊天下。有一天,路過杭州,聽人說杭州有個畫聖吳道子,就一齊來拜訪。
吳道子正在家中作畫,忽見這么多客人來訪,原來還是八仙,連忙上前把他們迎進房內,搬椅子倒茶忙了一通,海闊天空的談論起來,不知不覺天已暗了下來。吳道子想:難得八仙光臨,要招待他們吃飯,吩咐下人準備酒菜。可是這么多人沒有一張大桌。吳道子靈機一動,大筆一揮,畫出一張四角方方的桌子。正好夠坐八個人。高高興興地吃喝起來。呂洞賓問吳道子:“吳先生這張桌子倒很實惠,叫啥名字?”吳道子想了想說:“我為你們而作,就乾脆叫八仙桌吧!”

八仙桌的特點

到了明代,八仙桌的造型已基本完善,分為有束腰與無束腰兩種形式,有束腰的工藝是,在桌面下部有一圈是收縮進去的,而無束腰的即四腿直接連著桌面。至清代時,八仙桌大部分改成帶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彎腿,牙板加了很多如拐子龍、浮雕吉祥圖案等裝飾性的部件,美觀性很強,做工很精巧。
八仙桌結構簡單,用料經濟,一件家具僅三個部件:腿、邊、牙板。桌面邊長一般要求在0.9米以上,桌面邊抹都做得較寬,攢框打槽,以木板做面心板,面心板通常為兩拼,(在湖南湘潭一帶,面心板一般為三塊),桌面心後面裝托帶,以增大桌面的牢固度及承重度,也有用瓷板、癭木、雲石作桌面的。
每逢正月初九,石獅人素有“拜天公”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擺放這樣的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擺滿各式供品,非常豐盛。此外,農曆七月初七或者家有喜事時,石獅人家中也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通過親子手工,再現家鄉風俗,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