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張果(中國星象鼻祖))

張果老(中國星象鼻祖)

張果(中國星象鼻祖)一般指本詞條

張果老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一,在中國民間有廣泛影響。張果老(張果),他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受武則天和玄宗徵召,御賜邢州五峰山(今邢台張果老山)。

據明萬曆《太原府志》記載,張果老者,字園林,交城(東關)小南巷人也。嘗騎白驢至(交城)阿蘇山,以鐵錐指石為穴,引驢入焉,今岩中驢尚存。是唐朝(618-907年)人,本名張果,由於他年紀很大,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表示對他的尊敬。相傳他久隱山西中條山。往來晉(陽)汾(州)間。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即佯死。後人復見其居恆州山中。他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休息時即將驢摺疊,藏於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以後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又回到中條山去。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國的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的祖師,相傳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果
  • 別名:張果老,廣宗道人,通玄先生,銀青光祿大夫
  • 國籍唐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甘肅兩當縣
  • 出生日期:隋文帝年間
  • 逝世日期: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 職業八仙之一、煉丹家、養生家、哲學家
  • 信仰道教
  • 代表作品:《玉洞大神丹砂真要決》、《氣訣》、《陰符經太無傳》 《果老星宗》十一部書
  • 坐騎毛驢
  • 修行法門:內外丹兼修,性命雙修
  • 修煉地中條山恆山
  • 法器漁鼓
人物簡介,人物原型,歷史傳說,江湖道術,人物法器,人物疑問,人物著作,影視形象,張果老山,地貌介紹,風景文化,棲霞觀,張果老墓,仙翁古洞,

人物簡介

著名煉丹家張果,就是民間所傳“八仙”中的張果老,玄宗時人,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生平不詳。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記述丹砂的產地、形狀、性質都非常詳細,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黃三兩”製成紫砂,其內容與陳少微《九還金丹妙訣》相類似。這裡汞、硫兩物的重量比為100∶19。而根據丹砂(硫化汞,HgS)的組成計算,汞、硫重量比是100∶16。陳張二人把硫磺的量加多,是因為硫磺容易燃燒而遭到損失的緣故,這是很有道理的,說明當時製造丹砂確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張果內外丹兼修,但以內丹修煉為主。他分內丹為三品,以九轉大還丹為上品。並且總結出九轉大還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說與司馬承禎的坐忘相通。此外他提出性命雙修,被認為是宋元內丹學的先驅。

人物原型

著名煉丹家張果,作為八仙之一,是中國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然而,歷史上的確有張果老其人,他是八仙中僅有的兩位“名留青史”的人物之一,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張果老神話,他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明皇雜錄》,生平又見於《大唐新語》卷10,《新唐書·張果傳》基本取材於此。盛行於唐代,拓展和完善於宋元。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生平不詳。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記述丹砂的產地、形狀、性質都非常詳細,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黃三兩”製成紫砂,其內容與陳少微《九還金丹妙訣》相類似。這裡汞、硫兩物的重量比為100∶19。而根據丹砂(硫化汞,HgS)的組成計算,汞、硫重量比是100∶16。陳張二人把硫磺的量加多,是因為硫磺容易燃燒而遭到損失的緣故,這是很有道理的,說明當時製造丹砂確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張果老

歷史傳說

甘肅兩當縣靈官峽有登真洞,即“張果老洞”,亦稱“石鼓洞”。是唐玄宗時代通玄先生張果修道歸真之地。張果是我國道教中八大仙之一,有關八仙的神話故事,數百年來在我國和東南亞地區廣為流傳,張果俗稱張果老,唐代武則天、玄宗時人,新舊《唐書》中均有文字記述。《全唐詩·第二十四冊卷八百六十》收錄張果《題登真洞》詩一首:
修成金骨煉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野草謾隨青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詩後附一小傳:“張果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山登真洞往來。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銀青光綠丈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又據《兩當縣新志·名跡篇》:城東十五里鸑鷟山有“登真洞”,相傳唐通玄先生張果修真處,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頂注入石池中,旁石震之有聲,又名石鼓洞。崔熙碑載:“兩當邑之東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這裡就是靈官峽景區的一大亮點。
登真洞由三洞一閣組成,“三清閣”、“正洞”即張果老臥像閣、“無量祖師洞”、“石鼓洞”即是張果老洞,確切地說就是八仙洞。三清閣: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三清閣被譽為最高神府,一般都供奉在最高處。正洞:這位鶴髮童顏,面容和藹有仙骨道風的老者就是張果老,他就是道教音樂的鼻祖和倡導者,他曾演唱的道曲被後世發展成現今的隴東道情,湖北漁歌,山東漁歌等流傳至今。據歷史記載曾經有兩位皇帝請他入宮講道,一位是武則天,她聽說張果是個隱居的老道,民間喚作張果老,名氣極大,據說他有“長年秘術或神仙術”,為了祈求長生,曾多次派使者奉迎,均被張果老婉言拒絕;還有一位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派臣裴晤專程來請,見他已齒落髮稀,白首背駝。張果老在裴晤前佯裝氣絕而死,裴晤焚香啟請再三表明玄宗求道之誠意,聞言張果老才漸漸甦醒,後來玄宗又派中書舍人徐嶠持年書迎接,並賜號通玄先生,張果老進京拜見玄宗時,瞬間變得烏鬢皓齒,勝似壯年,見此情景玄宗十分高興,一心要把玉真公主嫁給他,而張果老揖手相謝,不久他便辭謝玄宗返還鸑鷟山,繼續過著餵鹿養鶴,騎驢游醫的仙道生活。身邊的兩位童子,一名喚作白鶴童子,一名喚作梅花童子,張果老身後的洞叫“黑蟒洞”,這條蟒可是他的信使,黑蟒洞通向東山真人谷的董真奄,當年張果老和董真人經常在一起學術爭鳴,論經說道,這條蟒就往返於洞中為他倆送信。石鼓洞為何喚作石鼓洞呢?因為在洞的深處有一灘泉,雨水豐沛的秋季里,洞頂就會有地表水從洞頂滴下,發出“咚咚”的擊鼓似的聲音,所以形象的稱作石鼓洞,滴水也就形成了泉水,又因為這裡供奉著八仙,也稱八仙洞。洞中正方供奉著張果老、依次呂洞賓(徒弟是柳樹精)、韓湘子(原名韓湘,是唐代大文學家,刑部持郎韓愈的侄孫),藍采和、何仙姑、曹國舅、鐵拐李、漢中離。無量祖師洞:供奉無量祖師,身邊是他手下七十二個部分將領。洞中內塑果老倚塌,八仙聚會與董真人造訪等群塑,形象逼真,各有姿態,惟妙惟肖,觸景生情讓人仿佛置身於蓬萊仙島。還有一觀一廟,即集休觀、樵夫廟,毀於兵燹,遺址尚存可辨。1992年在張果洞裡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和琉璃建築物殘片,現存於縣文化館。幾經千年風雨洞內還保存著唐、宋以來各代記述張果老在此修仙悟道、造樓建閣的記述碑文和歷代文人墨客為登真洞題寫的詩碑。在清理和考證登真洞的過程中,於不同的土層中發現了唐宋以來的瓦當,三彩佛像部分面部殘片和宋幣,三彩佛像面部純屬唐代佛像的特徵,額寬面豐,耳廓重大,這在唐宋兩代也是少見的。登真洞原石碑較多,近年來蒐集和保存的殘碑有6塊,除一塊為南宋中統三年(1662年)重修“三清閣”記事碑外,其餘均為名人墨客的詩碑。這些都可以說明登真洞在道教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有詩為證: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年)秦風提舉賦《登真洞》。
三千行滿末驂鸞,
閒臥空山不計年。
雲鎖洞門清扣玉,
石流甘液泠飛泉。
青驢去踏紅塵裹,
白鶴夾歸玉柱前。
試看高真棲隱處,
此中疑似蔚藍天。
明代馬在田賦詩云:
洞口煙霞五色文,
洞深一竇杳難分。
桃花亂落澗中水,
芝草自生石畔雲。
去去白驢何日返,
寥寥石鼓幾回聞。
誰人傳得長生術,
我欲相從一問君。
通玄先生說
據張果老自稱,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歲。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萬里,休息時,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摺疊起來,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便又成了真驢。
張果老(張果(中國星象鼻祖))
唐太宗、高宗聞其名召之,皆不去。後來,武則天又派人去請他,不得已,他跟著使臣上了路。當走到一名叫“妒女廟”的地方時,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會兒,屍體也腐爛了。使臣只好如實向武則天報告。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聽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請他。裴晤見張果老齒落髮白,很不起眼,有點看不起他。張果老見狀,便又來了個氣絕身死,嚇得裴晤趕緊焚香相求,張果老這才甦醒過來,但仍不肯進宮。唐玄宗聞奏後,認為裴晤辦事不中用,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相請。
張果老進宮,唐玄宗問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齒髮衰朽如此?”張果老回答:“我是齒落髮落髮稀時得的道,只好這副樣子。今陛下見問,不如把齒髮盡去了更好。”說罷,把自己的頭髮拔了個精光,又將牙齒敲掉。唐玄宗忙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會兒,張果老又走了出來,面貌大變,“青鬢皓齒,愈於壯年”,唐玄宗十分驚奇。
張果老(張果(中國星象鼻祖))
唐玄宗十分佩服張果老,就授他“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唐玄宗還有個好道的妹妹,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給張果老。不料,張果老卻堅持不受,還唱道:“娶婦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後掏出紙驢,吹氣成形,倒騎驢背走了。
此後,張果老雲遊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扳,在中國民間傳唱道情,勸化世人。於是,人們便將張果老說成唱道情的祖師爺了。所謂道情,源於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恩想。明清流傳甚廣。題材也更廣泛,在各地同民間歌謠結合而發展成多種曲藝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山東漁鼓四川竹琴等。
著名四方碑傳說
北宋乾德四年隆冬,張果老應鐵拐李之邀在重慶江津石筍山聚會,騎驢回歸途中在一山坳處見一行乞母女在路邊依偎,乞婦約40來歲蓬頭垢面氣息奄奄,女孩約8齡上下,女孩趴在即將凍死的母親身上哭泣,情景異常悲慘,正在這時一個彈棉絮的老漢經過,見此慘狀立即過去將自己剛剛為別人彈好的新棉絮覆蓋在乞婦身上並拿出自己的食物給乞婦母女食用,張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他立即下驢走上前去傾囊救濟並為乞婦施藥治病直到乞婦回暖病癒。
張果老轉身問彈棉絮的老漢:兄弟高姓?此番善舉感天動地啊!老漢回答道:小老兒姓崔,家就在對面,此乃小事見者當應為之,張果老見老漢如此輕描淡寫的說出此番質樸的話語更加佩服!他拿出拐杖就地將大石劈成一塊巨型方柱,將所見所聞寫於石柱四方之上,歌頌老漢之功德,以此告誡鄉里,要學習老漢的善舉!在離開時張果老對老漢說道,你做手藝太清苦了,我要給你子孫一座金山,要讓你的子孫用這座金山普濟鄉裡帶動一方人,
以後你的子孫中有用多個金字命名的人就是該人。但是不要刻意而為。張果老將石碑立於該處,給了乞婦母女很多錢便騎驢離去,這塊碑因為四面刻字而被人稱為“四方碑”老漢目送騎驢遠去的張果老知道遇見神仙,回思老漢的話語想來想去就不知道什麼字用的“金”字最多,既然神仙都說了隨緣就不要刻意去思索了,看我崔氏家族的子孫以後誰的名字能撞上就是他的造化吧。後來據人們分析如同金山用金子最多的當屬“鑫”字,那老漢的後代如果有叫“崔鑫”的就應當應驗張果老的傳說,就著名學者華軒居士考證,江津石筍山下的確有四方碑的地名存在,至於在四方碑一帶有沒有出現叫崔鑫的富豪卻無從考證。
偷吃參湯說
蔡里山坡上有一古廟,很久之前,廟中有一老僧帶著三個和尚。最小的和尚叫張果老,除侍候老僧外,還乾劈柴、擔水等雜活。一天晚上,張果老挑滿缸水,至次日,一滴未用,缸水竟然全無。老僧責罵其偷懶。張果老不知其因,只得重新挑滿缸水。第二天,缸水又不用而盡,老僧氣怒,將其痛打一頓。張果老甚感委屈,心中詫異,決心弄個水落石出。晚上,又挑滿缸水,藏於暗處窺視。半夜時分,忽從廟外跑進兩個白胖光腚小孩,來至缸前,頭伸進缸中喝水。張果老上前捉拿,轉瞬卻不見了。果老便把所見情景如實告知老僧。老僧命張果老仍把缸水挑滿,不要聲張。晚上,老僧拿根鋼針,紉上長長的絨線,和果老藏於水缸不遠的暗處。不久,果然兩個光腚小孩又來缸邊喝水。老僧乘他們頭伸進缸中之時,跑上前去,把鋼針扎進小孩腚上,只聽“哇”的一聲尖叫,小孩又不見了。老僧和果老順著絨線查找,至廟外牆角處,紅線入地。老僧令果老拿來鐵鍬挖掘,結果挖出兩個形似人體的東西來。老僧知是人參,令果老燒火煮熟,並告知不準品嘗。
張果老(張果(中國星象鼻祖))
張果老把挖出之物放於鍋中,生火煮了一會兒,香氣撲鼻,果老饞口流涎,忍耐不得,便撈出品嘗,味道鮮美。果老仍饞涎不止,索性取出吃個精光。果老畏老僧責怪痛打,想逃走了事。出廟門,見樹上拴一頭毛驢,回頭把鍋中所剩湯水取出給驢喝了,然後騎上驢背,朝東逃去。為怕老僧前來追趕,便倒騎毛驢往後觀望。後人說,張果老食仙參已成仙人,毛驢喝了湯水也成為神驢,從此果老騎著毛驢遨遊四海去了。
張果老吃何首烏成仙的傳說: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天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時意外地挖得一隻碩大肥嫩的何首烏根,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從此便長生不老。老方丈立即吩咐伙房水洗煮了。
於是,老方丈召集全寺眾僧於大殿開會,研究如何分食何首烏,誰吃頭,誰吃身子,誰吃胳膊和誰吃手腿腳,誰喝湯。眾僧侶無不歡欣鼓舞,喜氣洋洋。為防止伙房偷食,伙房僧人也急於知道如何分配,因此,伙房僧人也都參加了會議。這時恰巧張果老趕著毛驢從東方訪友歸來,風塵僕僕、飢餓交加,乾渴難忍,同時也辛勞疲憊不堪。老遠就聞得女山寺內異香四溢,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令人迷醉。他遂加快腳步進入寺內,見四下無人,即刻鑽入伙房,揭開鍋一看:呀,粉嫩粉嫩的一顆何首烏已經煮熟,象新生的嬰兒安詳地熟睡在那兒,可愛之極。饞得張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顧不了許多,下手撈上來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間就把整個何首烏根三下五除二給報銷了。頓覺渾身舒暢,心寧氣爽。
張果老自己吃飽喝足之後,又將剩下的何首烏湯刮給坐騎毛驢喝了,隨後便躺在伙房前休息曬太陽,很快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眾僧開會完畢,蜂擁而至,準備分食何首烏,進入伙房一看,鍋已空空大敞,什麼也沒有了。於是斷定是張果老乾的,立即報告方丈,方丈焉能善罷干休?沉思片刻,認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現在當務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氣。隨即命令武僧操起棍棒器械打死此人。但由於吵吵嚷嚷的,把個張果老驚醒。他見勢不妙,偏身上驢,落慌而逃。不想倒騎在驢身上,原來向東面開闊地逃跑的,可是慌不擇路,驢頭向西,他一手抓住驢尾巴,一手在驢屁股上使勁捶打。可是越打驢越是向西方奔跑,結果越過山樑奔到山西頭湖邊,只見湖水茫茫,已無去路。眼看就要喪命,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毛驢怪叫一聲,四蹄生風,騰空而起,乘雲駕霧,越過女山湖,安穩地落在對岸的一座小山上,原來毛驢得了仙力,張果老因此絕處縫生。於是張果老稍稍放心,坐下來喘口氣,晾晾驢,便又倒騎毛驢,悠然而去,從此就得道成仙。
敕封仙人記
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隱於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間。昔人傳其乘一白驢,日行千萬里,修則疊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紙。乘則以水噴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里許有山,翁常遊玩,見內有溜射之水出,又見有雲夢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顧井泉益涌,一方永賴,因名井曰“指聖”。一夕曾至趙州過橋,問土人曰:橋可渡否?眾人大笑曰:此橋車馬犀象走如無物,奚難一驢?翁至橋,橋即動搖,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跡蹄痕猶在。開元二十三年,神益顯著,玄宗聞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馳馹迎之,肩輿入宮,果試仙術,殊不能窮,日加禮遇。時有道士葉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對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隨南行,果化雲而去。遂降旨封其山為仙翁山,建一觀為棲霞觀,立廟祭祀,至今香火不絕。又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頃,北至聖井,地一十五畝,井東地一十畝,打驢嶺地五十畝,東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龍門峽,東北至山,四至為界附焉。道士葉法善門人李山童主其祀焉!
以上原文出自邢台市張果老山上的唐代開元二十三年的古碑刻記載,邢台縣誌有記。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態龍鐘。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鐘?」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沒有什麼道術可依慿,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疏發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出來嗎?」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鬢髮,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而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於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爭相拜偈,求教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他拒絕了。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恆州刺史韋濟將其奇聞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張果又再次裝死,氣絕很久才甦醒,使者不敢進逼。玄宗聞知,再次派徐嶠去邀請。張果只得進京。據說唐玄宗對其傳聞有疑,曾叫善算夭壽善惡的邢和璞給張算命,邢卻懵然不知張的甲子,又有道師“夜光”善視鬼,玄宗令他看張果,他卻問:“張果在哪兒?”居然對面而看不見。從史傳所記來看,張果不過是一位有些心虛的老朽江湖術士,要不何以數次裝死以避徵召呢?充其量不過會些幻術而已。所以有關他的仙話,全都是道教憑藉民間傳聞,誇大其詞,為了宣傳需要而編造的。《太平廣記》還記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唐玄宗問術士“葉法善”張的來歷,葉法善說:“臣不敢說,一說立死。”後言道:“張果是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言畢跌地而亡,後經玄宗求情,張果才救活他。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開刀宰鹿,張果老看見了,就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它放生了。」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這么知道他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標誌。」於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二吋大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已經有多少年了?」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
張果老回山後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為他建「棲霞觀」。
倒騎毛驢說
張果老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騎和他的騎法,他騎的是一匹紙驢,而且是面朝後,倒騎在驢背上。此驢非同普通的驢,它能“日行數萬里”,休息時,還可以將驢摺疊起來,放入口袋裡,若需要時,“則以冰噀之,還成驢矣。”,此驢更可以飄洋過海,真是無所不能。古時有詩讚張果老:
舉世多少人,
無如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
萬事回頭看。
張果老倒騎驢的典故
典故一
傳說張果老原先在朝為官,攢了不少銀錢。後來他嫌做官不太容易,怕做不到頭,落人笑話,便辭官回老家。走啊走,走到老家的營子邊兒齊,老遠看見一個姑娘,苗條條的在地里揀棉花。就跟人家搭起腔來調戲姑娘,被姑娘搶白後,知道姑娘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時恨不得往地縫裡鑽,也不好意思回家了,趕緊轉身到深山修煉去了。後來他改邪歸正,得道成了仙。張果老雖沒回老家,可自己做錯的那事總擱在心上。他感到沒臉見人,從那兒起,騎毛驢就脊樑朝前。
典故二
河北有首民歌《小放牛》,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歌詞大意是:趙州橋來什麼人修?玉石欄桿什麼人留?什麼人騎驢橋上過?什麼人推車軋了一道溝?趙州橋是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過,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位能工巧匠魯班,一夜之間,在趙州城南郊河上建成了一座大石橋。仙人張果老聽說後,便騎上毛驢前來觀看,路上遇到天財星君柴王爺,於是二人一同來到郊河畔觀橋。看過趙州橋後,二人皆暗暗驚嘆魯班的精湛技藝。為考驗魯班,張果老與魯班打賭,如果他們兩位能順利過橋,而橋不倒,從此便倒騎毛驢。兩人走上橋時,張果老轉身施法,聚來日月星辰,裝入身上的褡褳里,柴王爺也運用法術聚來了五嶽名山,悄悄放在了獨輪車上,由於載重猛增,二人還沒有走上橋頂,大橋就經受不住,開始搖晃起來。魯班見狀,急忙跳下河去,舉起一隻手,用盡全力托住橋身,大橋才轉危為安。張果老當面認輸,從此開始倒騎毛驢。而橋面上也留下了車輪印和毛驢的蹄印,以及柴王爺滑倒後留下的膝蓋印。在橋的拱頂東側底面,魯班用力托橋身時,還留下一隻大手印。
張果老倒騎驢張果老倒騎驢
張果老為什麼倒騎驢?
張果老之說以倒騎驢是因為他覺得:正著走的時候自己的背對著後面人的正面,不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正面,太吃虧;而倒著走的時候自己的正面對著別人的正面,表示禮貌,別人的背對著自己的背,很公平。

江湖道術

關於張果老的江湖道術,在張果老的神話故事的演繹中,眾所周知的有“八仙過海”、“張果老和他的紙驢”、“唐玄宗賜婚張果老”等等,但說得最多最經典是張果老裝“死”的本領。張果老自稱堯時人,有長生不老之術,死而復活當然能顯示他的長生之術,所以“死”成了他的拿手和絕活。唐太宗、唐高宗徵召他時都婉拒了。武則天派人召他出山時,張果老以“死”回絕,“死”在“妒女廟”前。時值盛夏,不一會,他身體腐爛,而且長了許多蛆。武則天無奈,只好作罷。但後有人在恆山再次見到張果老。至開元二十三年( 725 年)唐玄宗繼續派人招朝張果老,他故伎重演,“輒氣絕朴,久乃蘇”。但唐玄宗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心切,又令近臣裴晤、徐嶠攜璽書去請他,在“三顧茅廬”下,張果老只好進了京師。但唐玄宗儘管盛情款待,還是沒有討到任何長生術,反而招到了張果老百般捉弄。他先是喝酒戲弄,後又敲掉牙齒長出白牙,白髮變烏髮等,直到皇帝脫帽赤腳求他救活葉法善——那個因說出“張果老是混沌初開時一隻白蝙精”而“暴死”的道士。最後,當唐玄宗要把玉真公主嫁給他,並拜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時,他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回到中條山,不久又施“死”術。不死心的唐玄宗派人驗屍,卻發現棺里空空如也。
這些動人故事,在《舊唐書》《新唐書》《明皇實錄》《八仙出處東遊記》《初刻拍案驚奇》等書中均可找到。久而久之,張果老的神話傳說在民間不斷被豐富完善,思想內容上也增添了許多的積極因素,他嘲弄王權,抨擊富貴,世態炎涼,勸化世人,自然、必然地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神話人物。尤其是他“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是中國樸素的哲學辯證思想表現,也是中國寶貴的文化財富。梁興揚道長參考《舊唐書》《新唐書》《明皇實錄》

人物法器

張果老的法器是漁鼓。漁鼓,又叫做道通、竹琴,是用竹筒做的,最早相傳是一頭用魚鰾蒙住的,所以叫漁鼓,但是現在多用豬皮、羊皮蒙住,簡板,又叫簡子,用竹片製成,兩支為一副,簡子和漁鼓合起來叫做“漁鼓”。
張果老的法器張果老的法器

人物疑問

張果老何許人也
張果老是哪裡人,並不為人熟知,這主要是因為最早記載張果老的《舊唐書》《新唐書》兩部史志中均未有明確的籍貫,前者說其“不知何許人”,後者說“晦鄉里”,而唯一確切記載的是“隱中條山,往來汾、晉間”。這就在其籍貫問題上給後人留下了想像、猜測和推斷的極大空間。誰不想沾仙人的光呢?張果老久隱的中條山位於山西永濟市東南,東太行,西華岳,說他是永濟人或長治人都可以理解。而其他仙跡地,也同樣如此。河北省邢台市有個五峰山,也叫五老山,據說其山有石碑記載,“廣宗道人張果,在此修行成為八仙之一”,唐玄宗李隆基敕封張果老為仙翁,改五峰山為仙翁山,並建一座棲霞觀,將一山洞改為仙翁洞,成了明代以來邢台八景之一;張果老仙跡地的另一處甘肅兩當縣,也說是張果老是兩當人,且似乎有更多的理由和更有說服力的佐證——《全唐詩》第二十四卷,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詩曰:修成金骨煉歸真,洞瑣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條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經塵),詩附小傳不僅有“張果兩當人”之說。兩當縣東15公里處,進入神秘的山巒,此處不僅有奇特的高原岩溶地貌,而且有幽深莫測的原始森林,在山的半懸空似的劍峰危崖上躺臥著一個數百米深的洞穴,此洞就是張果老修仙得道的“登真洞”。據說此洞來之不易,是北宋時兩當邑書吏崔明遠率民眾,為感神惠鄉里,福澤百姓,特赴京請命,才使宋王朝皇封“登真洞”的。張果老也被封為“沖妙真人”。這不難看出兩當人對張果老有虔誠的崇拜。
張果老張果老
其實,從可考的史學角度研究,張果老的籍貫是確切而清晰的,即河北廣宗張固寨村人。
邢台市張果老山上的唐代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敕封仙人張果記》記載: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全文在下文“敕封仙人記”欄中),張果老本名張果,老乃後人對其尊稱,如孔丘之孔子、墨翟之墨子者,子乃對其尊稱一樣。廣宗縣張果寨村至今保存有張果老墓、張果老井等歷史遺蹟,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據當地地方志記載,該村本名張固寨,自從出了仙人張果老後便又名張果寨,該村還流傳著眾多關於張果老成仙前後的傳說,如張果老韭菜畦等,但因洪水泛濫等原因,至今張果老韭菜畦已不存在,故居也已毀壞,不過張果老墓和張果老井依然是張果老故居的鐵證,再加上唐開元年間的記載(須知,唐開元年間張果老還健在,所以可信度可以說毋庸置疑)。
當然關於張果老的籍貫還有山西交城說和甘肅兩當說,但其記載無非是明朝地方志甚至是詩歌,地方志尚可信,詩歌我們應當存疑。不過,關於地方志的記載,除了山西交城地方志外,《順德府志》和《廣宗縣誌》也有記載說其為廣宗人,但畢竟相去唐開元年間較遠,張果老山上的唐開元二十三年古碑記載當是最有力的史料證明,廣宗縣張果寨村的古蹟則是張果老籍貫的文物證據。
如今,除了當地流傳的張果老韭菜畦傳說外,河北還廣為流傳著《小放牛》等傳說:“趙州石橋魯班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過,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節選),2010年《飛翔石家莊》歌曲在石家莊甚至河北大地上飛揚,其開頭和結尾便採用了河北的這首廣為流傳的傳說。
張果老活到多少歲
作為八仙之一,張果老的傳說在全國到處都在傳揚,說到其年齡時,多是吹噓到了與天同壽的地步了,那么作為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八仙人物中僅有的兩位之一的張果老(另一位是呂洞賓)到底活了多少歲呢?通過史料分析,當在140歲左右(不低於130歲),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張果老之所以能“入選”八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其“老”,其實張果老本名張果,“老”乃後人對他的尊稱,通過一個“老”字,我們可以看出張果老歲數之大,以至於後人傳言其三千餘歲,或曰與天同壽,這畢竟只是傳說,如果從現有的資料來分析,張果的“老”其實是可以推算出一個比較可靠的區間的。
張果老在開元年間去世當是沒有爭論的事實(當然也有少數傳說其是出生在開元年間,但這種說法與史書記載有明顯的出入,故不談),史書和傳說都說明張果老主要活動在武則天和開元年間,也有部分傳說稱其在貞觀年間和唐高宗時期就曾被皇帝召見過,只是避而不見。從傳說中分析,唐玄宗最後一次見到張果老是在一次狩獵時,張果老勸阻玄宗不要殺了剛捕獲的鹿,稱其是當年漢武帝捕獲後釋放的鹿,距今已有852年。從那回山後不久張果老即仙逝,那么這一年當是哪一年呢?很遺憾,我們發現,漢武帝在位年間為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前,加上852年正好囊括了唐玄宗整個在位時期,通過這則傳說可以看出其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我們卻無法從中得知張果老的仙逝年限。
昔日張果老修行之山被玄宗賜為仙翁山,即今天河北邢台的張果老山,該山留有開元二十三年石碑(也有人認為是後人重造石碑,原石碑已遭毀壞),該石碑碑文被後人稱為《唐玄宗敕封仙人張果記》,碑文有“開元二十三年......玄宗......遣通士舍人裴晤馳馹迎之,肩輿入宮,果試仙術”的記載(該記載在《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中也都有記載),可見開元二十三年張果老還在世,但細讀該碑文會發現:該碑文是開元二十三年篆刻的,而記載之事也發生在開元二十三年,難道張果老還在世就已經被石碑列文記載了?由此推斷,張果老仙逝之時間當在玄宗“遣通士舍人裴晤馳馹迎之”之後碑文記載之前,即當年就仙逝,時間是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既然張果老是在開元二十三年仙逝,那么要知道他活了多少歲我們就要知道其出生時間,那么出生時間到底為何時呢?
《唐玄宗敕封仙人張果記》石碑《唐玄宗敕封仙人張果記》石碑
關於張果老的出生時間沒有明確記載,如果硬要說有記載,也都是些傳說,明顯不可信,但張果老作為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不可能活到數百上千歲,更不可能與天同壽,那么張果老到底出生在什麼時間呢?
《唐玄宗敕封仙人張果記》記載: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而開元年間廣宗早就改名為宗城了,為什麼該碑文還記載用“廣宗”一詞呢?
據了解,關於張果老的籍貫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就是該碑文記載的邢州廣宗人,即今天河北省廣宗縣張固寨村人;其二,河東晉陽人,即今天的山西交城人,其依據是當地的地方志;其三,甘肅兩當人,依據是《全唐詩》中的個人小傳;其四,甘肅正寧人,根據的也是當地的地方志。
然而這些地方志都是明朝甚至年代更晚的資料,真正唐開元年間(即張果老同時期)記載張果老籍貫的只有邢州廣宗人說,並且當時也並無爭議,可以說此說當無疑,但這就有個極大的疑問,當時已無邢州廣宗地,該碑文如何記載張果老為邢州廣宗人呢?
《邢台縣誌》的相關記載《邢台縣誌》的相關記載
邢州廣宗,在今天的河北廣宗、威縣一帶,《史記》記載其為沙丘地,西漢後期建廣宗國始用廣宗之名,後歷經廣宗國、廣宗郡、廣宗縣,到601年為避隋太子楊廣之“廣”字之諱,乃更名為宗城縣,如此看來,張果老當在隋煬帝楊廣正式被立為太子之前出生才會在自己仙逝後自己的弟子或是其他守觀之人用自己出生時的故鄉之名來記載仙人,所以張果老當在楊廣被立為太子之前(廣宗更名為宗城之前)出生,即最遲在公元601年出生,而其能明確記著自己是邢州廣宗人並且對廣宗有著深厚的感情(通過其去世後碑文記載用出生時的故鄉之名來記載可以看出),當為廣宗更名時已經五六歲或是更大,如此推斷張果老當在公元六世紀末出生,而邢州之名是在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由襄國郡改名邢州的,在公元607年又復改襄國郡,由此得知,張果老出生年限當在公元596年至公元601年之間。
尋找到了張果老的出生和仙逝年限,那么推斷張果老到底活了多少歲也就不難,從公元596年至公元601年之間到公元735年張果老大概活了135歲到140歲(虛歲)之間,很巧,《順德府志》記載的張果老為140歲左右,只有這條比較接近。在唐朝那個年代,能活到這個歲數的人實屬罕見,甚至不可再見,所以張果也就被人尊稱為“老”,又經口口相傳,最終被列為八仙之一,而在八仙之中也就被習慣了帶上個“老”字才有了張果老的名字。
張果老的江湖道術
關於張果老的江湖道術,在張果老的神話故事的演繹中,眾所周知的有“八仙過海”、“張果老和他的紙驢”、“唐玄宗賜婚張果老”等等,但說得最多最經典是張果老裝“死”的本領。張果老自稱堯時人,有長生不老之術,死而復活當然能顯示他的長生之術,所以“死”成了他的拿手和絕活。唐太宗、唐高宗徵召他時都婉拒了。武則天派人召他出山時,張果老以“死”回絕,“死”在“妒女廟”前。時值盛夏,不一會,他身體腐爛,而且長了許多蛆。武則天無奈,只好作罷。但後有人在恆山再次見到張果老。
至開元二十三年(725年)唐玄宗繼續派人招朝張果老,他故伎重演,“輒氣絕朴,久乃蘇”。但唐玄宗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心切,又令近臣裴晤、徐嶠攜璽書去請他,在“三顧茅廬”下,張果老只好進了京師。但唐玄宗儘管盛情款待,還是沒有討到任何長生術,反而招到了張果老百般捉弄。他先是喝酒戲弄,後又敲掉牙齒長出白牙,白髮變烏髮等,直到皇帝脫帽赤腳求他救活葉法善——那個因說出“張果老是混沌初開時一隻白蝙精”而“暴死”的道士。最後,當唐玄宗要把玉真公主嫁給他,並拜為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時,他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回到中條山,不久又施“死”術。不死心的唐玄宗派人驗屍,卻發現棺里空空如也。
這些動人故事,在《舊唐書》《新唐書》《明皇實錄》《八仙出處東遊記》《初刻拍案驚奇》等書中均可找到。久而久之,張果老的神話傳說在中國民間不斷被豐富完善,思想內容上也增添了許多的積極因素,他嘲弄王權,抨擊富貴,世態炎涼,勸化世人,自然、必然地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神話人物。尤其是他“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是中國樸素的哲學辯證思想表現,也是中國寶貴的文化財富。

人物著作

  • 《氣訣》
  • 《休糧服氣法》
  • 《陰符經太無傳》
  • 《陰符經辨命論》
  • 《神仙得道靈藥經》
  • 《罔象成名圖》
  • 《陰符經注》
  • 《道體論》

  • 卷59有《張果先生服氣法》
內丹秘訣》收《金虎白龍詩》
全唐文》卷923收《道體論序》、《太上九要心印妙經序》
《正統道藏》收其《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
《果老星宗》

影視形象

1985年《楊家將》鮑方飾
1998年《東遊記》凌霄飾
2002年《笑八仙之素女的故事》曹江成飾
2008年《八仙全傳陳大偉
2011年《碧波仙子趙鐵人
2014年《八仙前傳王春元

張果老山

張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於邢台市西部15公里處。據山上的唐代古碑記載,此山原名五峰山,廣宗道人張果在此隱居修行成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奉老子為自己的祖先,抑佛興道,便敕封張果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並為張果修建了一座棲霞觀,改觀後的山洞為仙翁洞。遠在明朝時“仙翁古洞”便被譽為邢州八景之一。

地貌介紹

張果老山海拔雖449米,但相對高度很大,山勢顯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斷壁懸崖,幽深莫測;南坡稍緩,呈坡狀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勢。山坡上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翠勁拔,軀幹紐纏,條條粗粗根扎結在堅硬的岩縫之中,山花遍野,的確是一大奇觀。

風景文化

在翠柏如黛的掩映下,有座古廟,隱顯在山坳松林之中。遊人在此遊覽,詩情畫意油然而生。登著崎嶇的山路,走上棲霞觀,南天門至達頂峰,實有曲徑通幽之感。頂上有一塊開闊地,建有一座小廟,橫匾上題曰:“至高無上”。清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棲霞觀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廟。觀後有古洞,原名登真洞,現名張果洞,《全唐詩·第二十四冊卷八百六十》載有張果《題登真洞》詩一首:
修成金骨練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
野草謾隨青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
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
洞前有一奇異的水池,稱為“聖水池”也叫水簾洞。水從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終年叮噹作響,水色晶瑩,清澈見底。此外還有石驢、八仙洞、通天橋、白鹿洞等古蹟十餘處。
張果老山的松柏堪稱一絕,山陽遍布擰勁柏,山陰箭頭柏又獨成一景。山腰一棵以槐的千年“苦夢樹”更為奇物,特別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樹”,古老蒼勁。有一道人說這是一棵“苦夢樹”,該樹遂由此而得名。它每逢農曆三月初八廟會凌晨開花,花香襲人。待到傍晚廟會散場時,花也同時凋落,給一年一度的廟會平添了幾分神奇色彩。苦夢樹的花香能使人神清氣爽,健身益壽,此樹亦被視為鎮山之寶。
張果老像張果老像
民間對此山曾流傳著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來此覽勝之遊客,眼觀其景,再聞其事,儼如進入仙境。明代邑人傅來鵬在此秋夜飲酒後作詩一首:
秋仲尋真紫府宮,霜天曙色景分明。
風恬翠柏蒼岩靜,月映寒潭碧水清。
幾度猿啼驚雪嶺,數聲鶴唳過松棚。
洞中夜半相傳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西部15公里景劉莊村

棲霞觀

龍脊山自然風景區坐落在濉溪縣東北的新蔡鎮,新蔡鎮王莊北,有三山錯落懷抱小山,民謠“三山夾一山,不出皇帝出神仙”。張果老即出生於此。張果老,本名張果,史傳生於南北朝後期,仙逝於唐開元年間,《唐書》里有記載。他少時家貧,赴濉溪拜師學習釀酒。在學釀過程中,大病一場,病癒還願,在龍脊山的大方寺出家。因偷食寺內老僧的仙參而成仙,驢喝了參湯則成了“神驢”。怕老僧追趕,張果老索性倒騎毛驢望後而逃,從此游遍四海成為八仙之一。現龍脊山自然風景區內有當地政府在2002年建立的“張果老倒騎驢”石雕。龍脊山的大方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是一座類似於平房的佛寺,相傳自佛教傳入中國,就建了這座寺廟。

張果老墓

張果老,本名張果,唐朝時人,生於邢州(今邢台市)廣宗縣張固寨村,法號廣宗道人,在邢州五峰山修行。因玄宗皇帝抑佛興道,敕封其為仙翁,御封張果老為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張果老要求返回山林,唐玄宗乃御賜邢州五峰山為張果老的修道場所,並為其修建了一座棲霞觀,命二人做他的弟子,侍奉他,又贈他布絹三百疋,並命令沿途驛站,護送他到邢州。邢州刺史還為其開闢了仙翁山到邢州城的道路,並搭建了仙翁橋一座,方便張果老出入和百姓香客進香朝拜,棲霞觀內的山洞原名登真洞(張果老仙去後被稱作仙翁洞),張果老曾題詩其上《題登真洞》一首。
邢台·張果老墓邢台·張果老墓
古張果老井古張果老井
天寶年間,唐玄宗又招張果老,遠在邢州的張果老聽說之後忽然死掉了。他的弟子埋葬了他,但是後來開棺一看,原來只是一口空棺材。就這樣張果老不知所終。後來,唐玄宗下詔改邢州五峰山為仙翁山(俗稱張果老山),以棲霞觀作祭祀張果老之所。自此仙翁山成為邢州的一方名勝,遠在唐宋時‘仙翁古洞’便被譽為邢州八景之一。

仙翁古洞

仙翁古洞,明清時期的邢州八景之一,即張果老山的仙翁洞,原名登真洞,為張果老修道的地方,果老去世後改做仙翁洞。張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於邢台市城西三十里,七里河上游。據《順德府志》記載:“仙翁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唐張果老嘗憩山上,因名。山半有果老祠,祠後有洞,洞有池,大不盈尺……有八仙洞碑記尚存。”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因為此山有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所以海拔僅449米的小山,卻聞名遐爾。上世紀八十年代仙翁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其優美的風光迎接四方遊客。登真洞現已成為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每年國內外朝拜者甚多。
仙翁古洞仙翁古洞
因此山處於平原地區,故而顯得高峻挺拔,幽深莫測。北面是懸崖斷壁,南坡稍緩,山勢呈坡狀傾斜。山坡上生長多年的紐紋古柏(俗稱擰勁柏)蒼勁挺拔,盤根錯節,纏伏于山石岩縫之間。在蒼松翠柏掩映下,幾座古廟隱約于山巒之間。沿著崎嶇山路,走進棲霞觀、南天門直達頂峰,在一塊開闊地上建有一座古廟,廟門匾額上書“至高無上”四個大字。棲霞觀即張果老廟,廟後有一古洞,洞前有一水池,人稱“聖水池”,水從洞頂滴落,終年叮咚作響,不涸不溢。水色晶瑩,清澈見底。山坡上還有八仙洞、石驢、通天橋、白鹿洞、等十多處古蹟。在山腰處有一棵古樹,它似槐非槐,似椿非椿,古老蒼勁,長勢奇特,人稱“苦夢樹”。象徵道家苦心修練,羽化升仙和人生如夢之含意。元至正年(1341年),括修了順德府至張果老山的道路,並在張果老山下修建“仙翁橋”,系石拱橋,由是仙翁古洞作為一方名勝聞名四方,早在元明時期,就是邢州八景之一。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行了維護重修。明朝時,邢台縣縣令朱誥因連年乾旱來張果老山剃髮求雨,當夜邢州大地便普降甘霖,朱縣令心花怒放,賦詩一首讚美仙翁古洞有靈。
仙翁古洞
明代 朱誥
蘊隆千里乾封禪,天際棲霞涌碧泉。
信是仙靈禱有應,甘霖一夜滿山川。
畢尋民瘼拜古洞,誠為蒼生祈豐年。
西嶺桑麻應澍雨,仙家原本有真元。
明代順德府知府李京曾為張果老山題詩曰:
仙翁山
明代·李京
開元天子好神仙,蝙蝙飛來玉殿前。
一自羅公推甲子,紙驢踏破太行顛。
張果老登真洞位於兩當縣城東南的靈官峽白皮松自然保護區內。出兩當縣城15公里就來到了著名作家杜鵬程筆下的靈官峽。靈官峽東西貫通整個公園,峽中高峰聳峙,溪流沉割,雲蒸霞蔚,松濤嘯風,全區景色宜人,十分獨特,代表景觀有“鏡峰捧日”、“張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濤”、“仙山”等,還有全國乃至世界面積最大的天然白皮松4萬多畝,靈官峽森林公園已列為國家級白皮松保護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鸑鷟山就位於靈官峽東側,往南跨越琵琶崖,故道水與蜀道相連,登上鸑鷟山遠眺群山蜿蜓連綿,森林氣象萬千,雲山霧海,美不勝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競秀,文化內涵深厚。雖無華山之險峻,廬山之雄奇,卻以其清秀明麗,奇松遍野聞名於當地,更有張果老在登真洞裡修煉成仙的神話傳說為鴛蔫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
在靈宮殿往下100米處,國道316線南側,抬眼即見修葺後的“登真洞”,攀階梯拾級而上百米處,懸空亭撲面而來,一柱攀天的八角亭與懸空亭成崎角,懸空亭後石柱陡立,與殿後登真洞一字排開,明暗互補氣勢萬千。登真洞,即“張果老洞”。是唐通玄先生張果修真處。張果是我國道教中八大仙之一,有關八仙的神話故事,數百年來在我國和東南亞、日本、朝鮮、越南及西方各國廣為流傳,張果俗稱張果老,唐代武則天、玄宗時人,新舊《唐書》中均有文字記述。《全唐詩·第二十四冊卷八百六十》載有張果《題登真洞》詩一首:“修成金骨練歸真,洞鎖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山嶺秀,閒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 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詩後附一小傳:“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山登真洞往來。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銀青光綠丈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又據《兩當縣新志·名跡篇》:城東十五里鸑鷟山有“登真洞”,相傳唐通玄先生張果修真處,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頂注入石池中,旁石震之有聲,又名石鼓洞。崔熙碑載:“兩當邑之東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登真洞由三洞一閣相嵌而成,疊連成軸。其中二洞與三洞皆幽深莫測,內塑果老倚塌,八仙聚會與董真人造訪等群塑,形象逼真,談笑風趣,各具姿態,意趣盎然。洞頂“三清閣”有果老的宗師元始天尊,靈官天尊和太事老君道德三位天尊。還有一觀一廟,即集休觀、樵夫廟,毀於戰亂,遺蹟尚存。張果洞出土唐三彩和琉璃建築物殘蟲及部分鈔幣,千年變故依稀可見。但洞內還保存著唐、宋以來各代記述張果老在此修仙悟道、造樓建閣的記述碑文和歷代文人墨客為登真洞題寫的詩碑。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秦風提舉詠“登真洞”。
三千行滿末驂鸞,閒臥空山不計年。
雲鎖洞門清扣玉,石流甘液泠飛泉。
青驢去踏紅塵裹,白鶴夾歸玉柱前。
試看高真棲隱處,此中疑似蔚藍天。
馬在田詩云:
洞口煙霞五色文,洞深一竇杳難分。
桃花亂落澗中水,芝草自生石畔雲。
去去白驢何日返,寥寥石鼓幾回聞。
誰人傳得長生術,我欲相從一問君。
清邑人羅璋《果老遺蹟》
古洞餘仙跡,空名只是浮。
杵聲山久寂,(棋)局嶺徒留。
爛斧失柯影,殘碑沒記游。
往來街道珞,瞻眺幾時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