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詞語釋義)

士大夫(詞語釋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於社會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統稱,始於戰國。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社會上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傳承者。

政治是絕大多數“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務;但同時,他們的文化素養也決定了他們是文學、書法、繪畫、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繼承者和創造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士大夫
  • 類別:稱謂
  • 始於戰國
  • 泛指:古代中國對於官吏和士人的統稱
詞語解釋,歷史,起源,形成,發展,衰落,主要內容,其一,其二,評價,

詞語解釋

【拼音】shì dà fū
【引證釋義】
  1. 中國古代對於官吏和士人的統稱
    晉書·夏侯湛傳》:“仆也承門戶之業,受過庭之訓,是以得接冠帶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里中士大夫往來祠下者皆伏軾下輿,禮公(袁可立)一瓣香而退。”
    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一:“宋世士大夫最講禮法,然有不可解者二:仕宦卒葬,終身不歸其鄉,一也;閥閱名家,不以再嫁為恥。”
  2. 將佐;將士。
    吳子·勵士》:“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柯維騏 《考要》卷八:“《周禮》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而皆統於軍將,故曰士大夫。”
  3. 士族;士族中的人。
    南史·江斅傳》:“﹝紀僧真﹞謂帝曰:‘臣小人,出自本縣武吏,邀逢聖時,階榮至此。為兒昏,得荀昭光女,即時無復所須,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羞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纔記姓名。”
    范文瀾唐代佛教·引言》:“南朝士大夫有談玄(玄學也是一種麻醉劑)的習慣。”

歷史

起源

形成

“士”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寒之家,靠自己的才能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各國有名有錢的諸侯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都以“養士”為時尚,最多時可達數千人,還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薦”的典故說明,當時的“士”並沒有特別的標準,甚至是自稱有才,也可以說服貴族,成為“士族”之列。
相關研究書籍相關研究書籍
只要嚴於律己、忠君愛國的人就能稱為“士”。“士”和“君子”的概念有時基本上是重疊的,若細分,則“士”的德行修養要比“君子”略低,也可以說“士”是有志於成為“君子”的人。如刺殺秦王嬴政失敗的荊軻,在出發前就立下豪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種為了君王託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豪邁氣概和高潔品質被作為一種精神典範。也有隱居深山,關心朝政但並不插手,“坐山觀虎鬥”的“隱士”,隱士在老百姓眼裡是值得尊敬但又是神秘的。
漢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還不十分完善,主要是王室貴族推薦一些品德高尚的人進入政府。比如,以“孝”出名,被選拔為官員就很常見。考試不是必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既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又有高潔的道德操守,但一方面又狂放不羈,放浪形骸。他們中的許多人情願醉酒而死,也不在腐敗的朝廷中工作。這種精神氣質對“士”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即如果政治黑暗,那么因為不願同流合污而遠離政治,醉心於文學藝術,也是符合“士”的操守的。

發展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畫”,由於宋徽宗個人的愛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繪畫創作。這進一步提高了繪畫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性。
宋代以後,一般歷代的大詩人、大畫家、大書法家,絕大多數也都是曾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官員,如蘇軾米芾蔡京等等。像唐朝的李白那樣,沒有太多政治經歷,全憑詩文著名的“自由知識分子”幾乎絕跡。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末。

衰落

科舉消亡
清末以來,社會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士大夫”也漸漸變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清末(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治在內憂外患中已經面臨全面崩潰。科舉在西學東漸的風潮中也越發顯得落後,成了束縛人才的瓶頸。而開放,卻讓中國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新的知識和新的獲得知識的方式。
1905年9月2日,慈禧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這不僅標誌著科舉制度的千年絕唱,更對中國的教育、文化產生了重大改變。“士大夫”從此也成了一個歷史名詞了。“士大夫”對知識、文化、藝術的壟斷也不復存在。

主要內容

從內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

指居官的人
周禮·考工記》云:“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用現代話說,士大夫是職能官。
墨子·三辯》批評“士大夫倦於聽治”。這裡泛指一切官吏。
戰國策·秦策二》載:“諸士大夫皆賀。”這裡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與王之左右。
荀子·王霸》云:“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這裡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職之人。
君道》又講:“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士大夫指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稱士大夫,武官也稱士大夫,《荀子·議兵》載:“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
吳子·勵士》:“於是(魏)武侯設座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
荀子·君子》講:“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奸怪之俗。”這裡把士大夫置於百吏官人之上。
君道》把士大夫列於“官師”之前。官師,百吏之長。
強國》篇講:“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
正論》講:“爵列尊,貢祿厚,形勢勝,上為天子諸侯,下為卿相士大夫。”以上材料都說明士大夫在官僚層次中是比較高的。因士大夫是比較高級的官吏,所以享有不同的田邑
《荀子·榮辱》說:“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
禮論》中記載士大夫占有的田邑多寡不同,“有五乘之地者”,“有三乘之地者”。有些士大夫似乎還有私兵。
戰國策·齊策五》:“甲兵之具,官之所私也,士大夫之所匿……”

其二

指社會上的文人。孟嘗君失勢之後,門客紛紛離去,這些門客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稱為“士”,在《戰國策·齊策四》記述同一事件時則稱之為“士大夫”。
韓非子·詭使》載:“今士大夫不羞污泥醜辱而宦。”意思是士大夫無德行而任官。在這裡,士大夫與官宦是兩個含義,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見,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文人,也可兼指。士大夫從此時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膠著體。

評價

士大夫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產物。在專制社會的中國,他們以作官為唯一職業,所以更精確地說,士大夫即擔任政府官員的文人,包括現職官員,退休官員,和將來有可能性擔任官員的士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