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州

恆州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改舊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司州改為恆州。北齊北周因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州
  • 類別:地名
  • 時間:(494年
  • 國家:中國
北魏置,北周置,蒙元置,

北魏置

北齊北周因之。
隋初廢入馬邑郡。
唐高祖李淵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此置北恆州(今大同市)。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改名為雲州,治定襄縣(大同市)。

北周置

一,北周天和二年(567)僑置,治盭厔縣(陝西周至縣),領周南一郡。不久廢。
二,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正月,析定州置恆州(治今河北正定正定鎮),
隋大業元年(605年),改恆州為恆山郡(治真定縣,即今河北正定正定鎮)。
武德元年(618年),廢恆山郡置恆州,治石邑縣(即今河北獲鹿縣東北萬夏村)。四年(621年),恆州治遷還真定。
天寶元年(742年),改恆州為常山郡,十五年(756年),常山郡更名平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廢平山郡,復置恆州。
長慶元年(821年)正月,避穆宗諱,改恆州為鎮州(仍治真定)。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以鎮州為真定府,建北都(治真定)。十一月,北都遷太原,真定府復為鎮州。
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二月,改鎮州為恆州(治真定)。
五代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五月,契丹以鎮州為中京。鎮州曾改稱鎮陽。八月,改恆州為鎮州(治真定)。

蒙元置

蒙古太祖十一年(1216)置恆州,治曲陽(今河北曲陽縣)。轄靈壽、阜平、行唐、慶都(望都)、唐縣、曲陽六縣,屬中書省中山府。太宗十一年(1239)降為曲陽縣,屬中書省真定路,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恆州,常山。大都督府。開元戶四萬二千六百九十四。鄉八十七。元和戶一萬七千五百八十。鄉七十。今為恆冀節度使理所。
管州六:恆州,冀州深州趙州德州棣州。縣四十四。都管戶六萬二千六百匹。
《禹貢》冀州之域。周為并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戰國時屬趙。秦兼天下,為鉅鹿郡之地。漢高帝三年,韓信東下井陘,擊破陳餘、趙王歇,以鉅鹿之北境置恆山郡,因恆山為名,後避文帝諱,改曰常山。兩漢恆山太守皆理於元氏,晉理於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後魏道武帝登恆山郡城,北望安樂壘,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於此置恆州,隋煬帝大業九年罷州,以管縣屬高陽郡。武德元年,重置恆州。三年陷賊,四年討平竇建德,仍舊焉。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九十里。西南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七百六十里。東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城縣六十里,從藁城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深州一百八十里。西取井陘路至太原府五百里。
西北取五台山路至代州五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羅。賦:綿,絹。
管縣十:真定,?城,九門,靈壽,行唐,井陘,獲鹿,石邑,房山,鼓城。
真定縣,望。郭下。二十一。本名東垣,屬中山國,以河東有垣縣,故此加“東”字。高帝十一年,代相陳?反,帝自攻拔之,改曰真定,屬恆山郡。武帝改為真定國。後漢復為縣,屬常山郡。後燕慕容垂都之,後徙理盧奴。隋開皇三年,真定縣改屬恆州。皇朝因之。
滋水,北去縣三十里。
滹沱河,南去縣一里。
故權城,即古之犍鄉也,縣北二十里。後漢建武元年,賈復破青犢於射犬,追戰於真定之犍鄉,大破之,即此地也。
?城縣,緊。十三。西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漢舊縣,元鼎四年置,屬真定國,後漢改屬鉅鹿郡,晉省。後魏重置,高齊改為高城縣。隋開皇十八年,復為?城縣。武德初屬廉州,貞觀二年改屬恆州。
肥累故城,縣西南七里。春秋時肥子國,白狄別種也。
滹沱水,去縣二十九里。
九門縣,上。西至州三十里。本戰國時趙邑,漢於此置九門縣,屬常山郡。
高齊省,隋開皇六年重置。義旗初,於此置九門郡,後廢,以縣屬恆州。
滹沱水,在縣西九十里。
滋水,北去縣二十三里。
靈壽縣,中。八。東至州八十五里。本中山國都也。按中山武公本周同姓,其後桓公,不恤國政,後樂羊為魏將,拔中山,封之靈壽。漢於此置靈壽縣,屬常山郡。後漢屬常山國。隋開皇三年改屬恆州。武德五年屬井州,七年改屬恆州。
滹沱水,在縣西南二十里。
行唐縣,上。十四。南至州七十里。本趙南行唐邑,惠文王初置,漢因為縣,屬恆山郡。後魏去“南”字為行唐縣。隋開皇三年改屬恆州,皇朝因之。
玉女山,縣北三十六里。
滋水,去縣南二十六里。
井陘縣,中。五。東南至州九十里。六國時趙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興兵攻趙,下井陘。漢高帝三年,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擒成安君,即此地也。
陘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陘,屬常山郡。隋開皇十六年,於縣置井州,大業二年廢,縣屬恆州。武德元年重立井州,貞觀十七年廢,縣又屬恆州。
綿蔓水,在縣西南八十里。韓信擊趙,使萬人先行,背水為陳,信曰“陷之死地而後生”,謂此水也。
獲鹿縣,中。東北至州五十里。本漢石邑縣地,屬常山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鹿泉縣,以鹿泉在漢縣南,因為名,屬井州。大業二年省,義寧初重置,還屬井州。貞觀二年改名獲鹿,屬恆州。
飛龍山,在縣南四十五里。《前趙錄》曰:“王浚遣將祁弘率鮮卑討石勒於飛龍山下,勒大敗。”
萆山,今名抱犢山。韓信伐趙,使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道萆山而望,後遂改為萆山。後魏葛榮之亂,百姓因山抱犢而死,故以為名。又雲抱犢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謂之“北嶽佐命”是也,《名山記》以為福地之數,雲可避兵水也。
井陘口,今名土門口,縣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韓信擊趙,欲下井陘。成安君陳餘聚兵井陘口,號二十萬。
李左車說餘曰:“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從?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野無掠擄,不至數日,兩將之頭可致戲下。”成安君儒者,不從,故敗。《述征記》曰:“其山首自河內,有八陘,井陘第五。四面高,中央低,似井,故名之。”
鹿泉,出井陘口南山下。皇唐貴族有土門崔家,為天下甲族,今土門諸崔是也,源出博陵安平。
石邑縣,緊。十五。東北至州三十里。本戰國時中山邑也,《史記》趙武靈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漢於此置石邑縣,屬常山郡,後漢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鹿泉水,一名陘水,南去縣十里。
趙佗墓,在縣北十三里。佗,真定人,僭號南越帝,文帝為其先人置守冢,昆弟在者存問之,佗遂釋黃屋左纛而稱臣。
房山縣,中。東至州八十里。本漢蒲吾縣地,屬常山郡。隋開皇十六年置房山縣,因縣北房山為名,屬井州。大業二年廢井州,縣屬恆州。武德四年又屬井州,貞觀十七年又屬恆州。其城內實外險,一名嘉陽城。
房山,一名王母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漢武帝於此山上立祠,今王母觀是也。
蒲吾故城,在縣東二十里。
鼓城縣,中。十三。西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春秋時鼓子國,蓋白狄別種也。
又漢曲陽縣地。《左傳》曰:“晉荀吳圍鼓,以鼓子鳶?歸。”漢下曲陽,屬鉅鹿郡。隋開皇六年置昔陽縣,十八年改為鼓城縣,屬廉州。大業九年改屬高陽郡。
貞觀元年屬定州,大曆三年割屬恆州。
滹沱水,去縣北十三里。
魏收墓,在縣北七里。後魏、北齊貴族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鉅鹿曲陽人”者是矣。
後漢京觀,在縣西南七里。後漢皇甫嵩攻黃巾賊張角弟寶於下曲陽,首虜千餘人,築為京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