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仙山

會仙山

會仙山在鄒平縣城西南7.5公里處,高590.8米,為長白山脈北部山群的主峰。周圍環拱大小山頭幾十座,山勢起伏,壑峪縱橫,千姿百態,氣象崢嶸。

會仙山山勢陡峻,北有石船谷,南有盤壑峪,絕頂深澗,三面環繞,皆奇險莫攀,只有西坡幾線羊腸小徑可達山頂。石船谷口,雙峰對峙,南石戶頂、北石戶頂均陡峭異常,為會仙山一大險勝。盤壑谷中,草木蔥蘢,澗水縈迴,景最幽僻,古有庵院,人稱“小桃園”。東面半山壁上,幾股泉水溢出,夏秋滴水飛練,冬春冰溜倒懸。因在陰寒崖面,往往至夏日來臨,冰溜尚消融不盡,此謂之滴水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會仙山
  • 地理位置:山東省鄒平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鳳凰山、老人峰等
旅遊資源,地理與氣候,會仙山的傳說,

旅遊資源

會仙山頂地勢較平,原建有金母祠。又有八仙台,相傳八仙曾會集於此,故山以“會仙”命名。山頂有一日觀台,若在清朗的早晨,於此遙望東方日出,會隱隱看見東海鱗鱗金波,古人曾有“東望滄溟一勺流”詩句描繪其景觀。
會仙山
會仙山西北,綿延九峰,如巨龍騰舞,謂九節青龍山。頭峰以北有一小丘,圓形孤立,謂之珠山,恰合“九龍戲珠”之局,古人因有“九龍直下一珠懸”之詩句。青龍山二、三峰之間,有一天然通道,古人謂之鄒關,又叫隘阜口,今有章(丘)索(鎮)公路過此。相傳孔子曾路過此處,見婦女啞嗓,遂歌曰:“啞婦之口,可以出走”,啞嗓遂滅跡。故此口又稱啞婦口。啞婦口北有清初著名史學家馬驌之墓。青龍山尾部有濟青高速公路橫貫。
青龍山東為鳳凰山,峰巒起伏,勢如翔舞。鳳凰山下是省內著名的張高水杏的集中產地。
鳳凰山與會仙山中間突起一峰,謂觀湖頂,因站山頂可俯瞰西古滸山濼景色故名。山東麓山峪中,有著名的古蹟唐李庵。
會仙山東側為老人峰,山頂巨石錯列,佝僂顫巍,狀如老人,活靈活現,為會仙一大景觀,俗稱“老蔣背老婆”。迤南為黃鵠山,古時山上曾有庵院。1937年農曆正月初五,山東抗日救國第五軍曾在此與日寇激戰終日,重創日軍。迤東為印台山,又名鍛鑽峰,當地俗稱“媽媽頭子山”。峰頂巨石,拔地而起,足有三層樓高,四面陡峻巉峭,無處可攀,僅東北一石罅,直通石頂,但須手足如猿仰面攀援,始可上去。石頂寬可容坐百人,臨頂四望,遠峰綿延,近山如丘,山村星羅棋布,田園織錦鋪繡,回顧左右,雲霧飄忽腳下,山鷹在山腰盤旋,令人心曠神怡,悠生“乘風歸去”之情。因有“游印台而不登石,不為游”之說。

地理與氣候

會仙山獨特的地理與氣候條件,有時可幻現一種奇異的自然景觀——會仙仙燈。舊志曾載:“歲以三月三清明,仙燈夜見,狀如星火,爝火大者如盤盂,飄渺空際,時遠時近,乍開乍合,如人持燭以行者,許時方沒”。此番勝景,今人雖未曾見,據記載實有其事,目前尚未能探究其緣。

會仙山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的某年三月三,八仙到泰山拜會碧霞元君後,準備各顯其能渡海訪友。當大家路過碧霞元君的泰山行宮——錦屏山時,被眼前綺麗的景色所吸引,紛紛按落雲頭,飽覽山光水色。
興致所來,只見呂洞賓脫下道袍,蒙在一方大青石上,手指處,青石板上驟然間現出八隻酒壺,酒壺中盛著瓊漿玉液。眾仙席地而坐,一邊欣賞山景,一邊暢飲起來,不一會兒都有了醉意。鐵拐李倚著寶葫蘆醉眼迷離,說:“此番過海訪友,諸位只須躺在我這寶葫蘆上,忽悠忽悠就過去……”;張果老瞪著醉眼不服氣地說:“誰稀罕你那破葫蘆,俺老張倒騎毛驢,一拍驢腚,嗖一聲就過去了”;其他人也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一番,各不相讓。漢鐘離腆著大肚一錘定音:“今日過海,大家各施法力,請太上師祖前來評判,誰的能耐大,那時自然知曉”。於是,呂洞賓恭恭敬敬地盤膝而坐,雙目微合默默念叨,約莫一袋煙的功夫,西南天空飄來一朵祥雲,太上老君騎著青牛來了。八仙收拾起趔趔趄趄的醉態,肅立恭迎。
太上老君降下雲頭,問道:“洞賓請我,所為何事”?呂洞賓上前躬身稟道:“ 師祖,小徒等有一事難決,煩勞聖駕。”遂將渡海比試法力的事說了一遍。老君聽後,略一沉吟,說道:“渡水之術乃區區小技,何足道哉!爾等修道之人,怎可輕起爭雄好勝之心?!”眾仙聽了,個個面有愧色。老君又道:“隨緣行善,廣布福澤,乃修道之正途。此地東北方向原是一片大海,誰知海水退去之後,唯留下海中的一塊礁石,爾等何不施展造山之術,為凡間留下福澤?”眾仙如當頭棒喝,頓時大悟,一齊上前謝之。呂洞賓道:“小徒不惠,在師祖面前放肆了。”說罷,披髮仗劍,步天罡,踩地煞,口中念念有詞,寶劍一指,喝聲“起”,一座陡峭山峰赫然而現。眾仙齊聲喝彩。張果老抖擻精神,倒騎毛驢兜了一圍,一座怪石橫生的山峰立時出現在眼前。接著“鐵拐李、漢鐘離、曹國舅、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相繼施展神通,一座座山峰蜿蜒排列,太上老君見了,心下歡喜。說道:“爾等且站過一邊,待老夫也造上一座,以不虛此行。”說罷,神功默運,手中拂塵一揮,一座高峰拔地而起,九節山峰遂坐落在了大礁石的西北方向(這就是後來人們叫做的九節青龍山),然恰在此時,老君口中打了一個哈欠,一團口水噴向大礁石,頓時那礁石崩裂,化做大小、高低不一的九座山峰,排列在九節青龍山之東南方。待與那八仙回過神來,又見一小塊巨石飛往九節青龍山之北,化為一座小山丘,恰合“九龍戲珠”之局與九九相會之意。此時,眾仙大喜,紛紛誇讚仙術之神奇,老君早已跨上青牛,一道青光逕往兜率宮而去。這就是會仙山名字的由來和會仙山周圍九座山峰的來歷。後來人們又叫它做“九頂會仙山”。再後來,人們為了祭奠仙人造山之功,就在山上建了一座大廟,叫做天清宮,規模很大,光架梁就有七十二根,暗含天罡七十二之變化,每年三月初三,也就是眾仙造山這一天,方圓百里的百姓都去參加祭祀活動。磕頭的、燒香的、許願的、還願的絡繹不絕,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的“九頂山廟會”。
如今,還有兩塊龍頭巨碑聳立在山門前,碑文中有“九頂會仙山”的記載。山頂有一日觀台,據說,若在清朗的早晨,於此觀日出,隱隱可見東海“金波鱗鱗,彤天涌日”,故古人曾有“東望滄溟一勺流”的詩句,描繪其蔚為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