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姓

裴姓

裴姓,中華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為伯益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顓頊的玄孫伯益之後飛廉有一個裔孫秦非子,秦非子的支孫秦後子晉平公封於苹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稱為苹氏。至六世孫為苹陵,他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原字為上非下邑)(山西省臨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經離開了苹邑,稱為裴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裴姓
  • 類別:中國姓氏
  • 源流一:出自嬴姓
  • 源流二:以城邑為姓
  • 源流三:源於春秋時晉國以地名為氏
  • 發源地:苹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
概述,源於嬴姓,源於周朝,源於春秋,得姓始祖,遷徙分布,裴姓名人,郡望堂號,郡望,堂號,裴氏譜牒,譜牒由來,修譜範例,家譜的變遷,家譜目錄,宗族字輩,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十言及以上通用聯,將領介紹,裴志耕,裴周玉,裴宗澄,裴九洲,裴懷亮,

概述

姓氏中華姓氏之一,見於《百家姓》。
裴姓圖騰郵票裴姓圖騰郵票
源流
裴(Péi)姓源出有三:

源於嬴姓

為伯益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飛廉的,他的裔孫被封於苹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稱為苹氏,至六世孫為苹陵,他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原字為上非下邑)(山西省臨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經離開了苹邑,稱為裴姓。

源於周朝

源於周朝秦國,以城邑為姓,秦國先公非子周孝王封於秦,史稱秦非子。秦非子的後代中有人被封為侯爵,並被封為裴鄉(今山西省聞喜縣的裴城)的首領,稱裴鄉侯,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世子孫便已封邑為姓,稱裴姓。

源於春秋

源於春秋時晉國以地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裴光庭神道碑》載,晉平公顓頊之裔孫針(後子針)於周川之裴中(今陝西省岐山縣北)那個地方做首領,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代遂以“裴”為姓,稱裴姓。

得姓始祖

裴姓的得姓始祖已不可考,只知裴姓是伯益的後裔秦非子的支孫,或許裴姓的得姓始祖就是秦桓公的小兒子秦後子。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之時賢士伯益的後裔秦非子的支孫。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裴姓是伯益的後代,被封於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後代因此以非為氏,後來他們的後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為裴,稱裴氏。而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說,裴姓原為嬴姓,是伯益的後代,秦時的非子之孫被封為裴鄉侯,子孫因此以裴為氏,即山西聞喜的裴氏家族。而《唐書·宰相世系表》上也記載,非子的孫子受封於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後代因以封地為氏,後來徙離封地,就去邑旁從衣旁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時賢士伯益的後裔。伯益是顓頊帝的子孫,善於調馴鳥獸,被虞賜姓為嬴,後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約2650年以前的周朝時,伯益的後裔出現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封為解邑君,於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從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搬到解邑,並且改姓為裴。然後,裴氏先人又以解邑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遷,繁衍至今,分布於全國各地。望族居於河東郡

遷徙分布

裴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為第一百九十七位。
1.晉朝時期:
西晉末期,朝廷政治腐敗,八王爭奪政權的戰爭使社會動盪,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紛紛內遷,他們不能忍受西晉的壓迫,紛紛起來反抗。匈奴貴族劉淵永興四年(公元304年)起兵,國號漢,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堯都區金殿)。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劉淵死,子聰立。次年,劉聰石勒殲滅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今河南鹿邑),俘殺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劉曜率兵破洛陽,俘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劉曜攻破長安,俘晉愍帝,不久被殺,西晉滅亡。史稱這一時期為“永嘉之亂”。加上連年旱災,造成了嚴重的饑饉和疾疫,餓殍遍地,流屍滿河。在大動亂大旱災大飢餓的情況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州益州荊州豫州兗州等州就食。在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東裴氏也被裹挾著從今山西、河南等地四處流徙。
建策司馬睿江東的,除了王導以外,還有東海王司馬越之妻裴穆。她是長水校尉裴綽的孫女,太傅主簿裴遐之女,太尉王衍的外孫女。她慧中秀外,稱美當世。琅砑王司馬睿鎮建鄴,王導起了首倡的作用,但也得到了東海王越及裴妃的支持。永嘉之亂後,司馬越欲依託徐州守住洛陽,與石勒周旋。不料司馬越擁軍東行,死於軍中。裴妃為人所掠,賣與吳氏。太興中,她得以渡江歸東晉。裴妃招魂葬司馬越於廣陵(今江蘇揚州)。墓毀後,又改葬丹徒晉元帝經常去看她,並以其第三子司馬沖嗣越。
裴康的次子裴邵,字道期。元帝為安東將軍時,以邵為長史,王導為司馬,“二人相與為深交”。裴邵又被征為太子中庶子,轉散騎常侍,使持節都督揚州、江西、淮北諸軍事,東中郎將。可以說,裴邵和王導是司馬睿麾下的兩根支柱。若能同時過江,則裴王二族都將成為支撐東晉王朝的兩個強大的北方士族。可惜的是,還沒有來得及過江,裴邵即卒于軍中。裴氏義一次失去了隨司馬睿下江東的機會。晉太興四年(公元321年),王導在東晉拜司空。事後,王導感慨地說:“裴道期(邵)、劉矯(疇)在,吾不得獨登此位。”他說的是真心話。
裴康的長子裴盾,是東海王越妃之兄,永嘉中為徐州刺史。他曾大發良人為兵,據守徐州。東海王越逝世後,其部下騎督滿衡便帶領所徵發良人東還,回東方老家去了。匈奴劉淵遣將王桑趙固,攻向彭城,前鋒到達下邳,裴盾力不能敵,奔淮陰,被部將所殺。
河東裴憲參與了後趙朝儀制度的制定,受到隆遇。
裴憲,字景思,裴楷之子。少穎悟,修尚儒學,足不出戶。當時名士謝鯤、庾鼓見裴憲鯁亮宏達,通機識命,勸他不可深弘保素,不關心世事。其父裴楷為太子少師,嘗令裴憲與太子游處。初入仕,侍講東宮,歷黃門吏部郎,侍中。東海王司馬越以憲為豫州刺史、北中郎將、假節。晉懷帝即位,遣北中郎將裴憲赴白馬王彌。石勒攻信都車騎將軍王堪、北中郎將裴憲等自洛陽率眾討伐石勒。石勒至黎陽,憲棄其軍奔於淮南。司空王浚結好夷狄,乘晉末大亂,自領尚書令,專權用事,謀將潛號。以棗嵩、裴憲並為尚書。石勒詐降於王浚,浚毫無防備。石勒進行突然襲擊,遂擒王浚以下所有軍將,收浚麾下精兵萬人。棗嵩等謝罪軍門,降於石勒。只有裴憲、荀綽不為所動。石勒素聞其名,不忍殺之,待以賓禮。石勒抄出王浚及其親屬之至巨萬,惟裴憲與荀綽家中只有書籍百餘帙,鹽米各十數斛而已。勒曰:“名不虛傳。吾不喜得幽州,喜獲二子。”以憲為從事中郎、長樂太守。公元330年,石勒稱帝,制度未立。裴憲與王波為後趙撰朝儀,憲章制度,與王者同。石勒大悅,署憲太中大夫司徒石虎繼位,更加禮重裴憲。憲有二子:挹、,並以文才知名。轂為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挹、轂二人豪俠耽酒,好臧否人物。與河間邢魚有隙。魚竊乘轂馬奔鮮卑段遼,被抓獲。魚誣稱轂派自己以石氏襲段遼赴鮮卑告密。當時石虎正準備伐遼,聞後大怒,殺挹、轂,憲亦免官。不久,又以憲為右光祿大夫、司徒、太傅,封安定郡公。後卒於石氏。史稱:“值中原喪亂,范陽盧諶清河崔悅潁川荀綽、河東裴憲、北地傅暢,並淪陷非所,雖俱顯於石氏,恆以為辱。”
河東裴嶷、裴開投靠前燕。裴,字文冀,河東聞喜人。父昶,司隸校尉。嶷清正有才略,累官中書侍郎給事黃門郎滎陽太守。晉末,天下大亂,嶷兄武先為玄菟太守,嶷遂求為昌黎太守。後來武卒,嶷被征還。於是他帶領武之子開送喪一道南下。至遼西,道路梗塞,就和侄兒開投奔了鮮卑慕容廆。當時從內地流寓過來的人,見其草創伊始,都想離開。嶷提出首先確定名分,為群士啟行。見大家都不走了,很高興,以嶷為長史,讓他參加軍國大計的謀劃。以裴開為股肱。當鮮卑宇文悉獨多進逼大棘城下(今遼寧義縣),內外騷動不安。廆問計於嶷,嶷說:“悉獨多人眾雖多,但都是烏合之眾,軍無號令,眾無部陣。若簡選精兵,乘其無備,則手到擒來。”按此計,攻擊寇營,大獲全勝。這個大勝利,使慕容龐聲威大振,準備派人往東晉建鄴獻捷請功。精選使者,決定由裴嶷擔負這一使命。
起初,東晉朝廷認為慕容廆在偏僻的荒遠之地,只把他當做邊境的豪傑對待。裴嶷到了朝廷,全面地介紹了一番慕容廆的豁達大度,能充分任用前去投奔的四海英賢,使舉朝改觀的情況。裴嶷將要回去復命,晉元帝試探著留下他,並觀察他的態度。裴嶷告辭說:“臣世荷朝恩,濯纓華省,因事遠寄,投跡荒遐。今遭開泰,得靚朝廷,復賜恩詔,即留京輦,於臣之私,誠為厚幸。顧以皇居播遷,山陵幽辱。慕容龍驤將軍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誠,義感天地,方掃平中壤,奉迎皇輿,故遣使臣,萬里表誠。今若留臣,必謂國家遺其僻陋,孤其丹心,使懷義懈怠。是以微臣區區忘身為國,貪還反命耳。”元帝看他說得很在理,就讓他回去復命了。慕容廆對群臣說:“裴長史名重中朝,而降屈於此,豈非天以授孤也。”出為遼東相,轉樂浪太守。
石勒遣使者與廆通和,廆拒絕了,並將其使者送至建鄴。石勒大怒,遣宇文乞得龜攻廆。廆遣子慕容皝抵抗,以裴嶷為右部都督,率部攻乞得龜,使其全軍覆沒,並乘勝攻拔其國都襄國(今河北邢台),收其資用億計,徙其人數萬戶以歸。
鹹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廆稱燕王,是為前燕。以裴開等並為列卿將帥。裴嶷、裴開投奔鮮卑慕容廆,對於促進鮮卑慕容部的封建化進程,對於溝通漢族和鮮卑族之間的聯繫,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河東裴元略前秦諫議大夫,裴騎為後秦帥,都有過一定的貢獻。
氐族首領苻堅任用漢族王猛為丞相,建立前秦。前秦統一北方以後,國內殷實,就奢侈起來。他命懸珠簾於正殿,以朝群臣。宮室車乘等御用之物,俱以珠璣、琅玕、奇寶、珍怪裝飾之。已成為尚書郎的裴元略諫曰:“臣聞堯舜茅茨,周卑宮室,故致和平,慶隆八百。始皇窮極奢麗,嗣不及孫。願陛下則采椽之不琢,鄙瓊室而不居,敷純風於天下,流休范於無窮,賤金玉,珍谷帛,勤恤人隱,勸課農桑,捐無用之器,棄難得之貨,敦至道以厲薄俗,修文德以懷遠人。然後一軌九州,同風天下,刑措既登,告成東嶽,蹤軒皇以齊美,哂二漢之徙封。臣之願也。”他以中國歷史上去奢崇儉,以致國家興旺長久的實例,說服苻堅。苻堅接受裴元略的建議,立即撤去珠簾,並提升他為諫議大夫。
丞相王猛逝世後,苻堅不聽眾人勸阻,一意孤行,決定進攻東晉。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爆發,前秦大敗。戰前,以苻朗為使持節、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青州刺史。以諫議大夫裴元略為陵江將軍、西夷校尉、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令其與王撫在蜀地準備舟船,大舉進攻東晉。可見裴元略與苻朗分別是水陸兩路的軍事統帥,責任重大。
淝水戰後,羌族首領姚萇西州豪族的支持下,被推為盟主。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姚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他任命了一批官吏,其中裴騎等九人為帥。公元386年,姚萇即位於長安,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在姚萇之子姚興統治時期,曾遣姚崇攻打洛陽,晉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崇攻之不克,轉而攻下柏谷(今河南偃師),遷徙流民西河嚴彥、河東裴歧、韓襲等二萬戶而還。這使河東裴氏之一部,從河南洛陽遷到了關中。在姚興之子姚泓統治時期,匈奴赫連勃勃攻占雍州建武將軍裴歧被安定胡儼所殺。
“永嘉之亂”後,河東裴氏一部分向河西地區發展。西晉秦州刺史河東裴苞,被張軌所殺。張重華時,夫人裴氏,裴恆為前鋒都督。
前涼是由漢人張實建立的,都城姑臧。西晉八王之亂時,東海王司馬越以南陽王司馬模征西大將軍開府、都督秦、維州、梁、益諸軍事,鎮關中,模遣世子保鎮上邦(今甘肅天水)。上邦為秦州治所。秦州刺史裴苞以兵拒之。模使都尉陳安率眾攻苞,苞奔安定。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秦王司馬鄴為皇太子,遣使拜張軌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秦州刺史裴苞、東羌校尉貫與據險阻斷使者。張軌命左督護陰預與苞戰於狄西,苞大敗,奔桑凶塢,後為張軌所殺。
張實的孫子張重華統治時期,前涼攻克秦州(今甘肅天水),俯瞰關中。遣使上書說,後趙石虎即被消滅,現遣前鋒都督裴恆步騎七萬,遙出隴上,以俟聖朝赫然之威。為平盪長安,掃除山東而盡力。晉康獻皇后遣使進重華為涼州牧。裴恆為前涼前鋒都督,是重要將領之一。重華之妻乃河東裴氏。張重華之兄張祚繼位後,暴淫不道,先重華母馬氏,繼通重華妻裴氏,令國人切齒。
河東裴敏以中州令族支持南涼。南涼是由河西鮮卑建立的,都城樂都(今青海樂都)。禿髮傉檀統治時期,奪得涼州,求賢若渴,涼州主簿宗敞告訴他:“涼土雖弊,形勝之地,道由人弘,實在殿下。段懿、孟諱,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隴之冠冕;裴敏、馬輔,中州之令族;張昶,涼國之舊胤;張穆、邊憲文齊楊班、梁崧、趙昌,武同飛羽。以大王之神略,撫之以威信,農戰並修,文教兼設,又以縱橫天下,河右豈足定乎!”傉檀大悅。裴敏以中州令族的名望和當地望族一起,支持著南涼政權。
2.十六國時期:
河東裴氏星散於北國各地,各有作為。

裴姓名人

裴姓名人自三國以後開始人才輩出,晉代的裴徽裴楷父子,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隋光祿大夫裴仁基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唐時的裴氏出將入相,至少出過4位宰相,那就是唐明皇開元年間的裴光庭;歷事德宗、憲宗、敬宗、文宗4朝,以人德始終的裴度;導致元和年間較為安定社會環境的裴土;以及被譽為“太平宰相”的裴坦。他們都 是現今山西聞喜人。唐代外交家、且工草書卻不擇筆的裴和地儉也是聞喜人……等。
裴 秀:晉代司空、地圖學家(今山西聞喜人)。他總結前人經驗,提出“製圖六體”,在世界地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貢地圖》十八篇。
裴 楷:字叔則(237-291),生於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卒於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享年55歲。西晉河東郡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儀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時稱“玉人”,博涉群書,尤精《老子》、《易經》。西晉時期重要的朝臣,官至中書令
裴 度:字中立(765-839),唐憲宗時宰相(今山西聞喜人)。他力主消除藩鎮。元和十二年,督師破蔡州,唐代藩鎮叛亂的局面暫告結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風烈”的讚美。
裴 果:字戎昭,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南北朝西魏北周的名將,少時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時,為平陽郡丞,驃騎大將軍。
裴 坦:唐代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簡儉。子娶楊牧女,陪嫁多飾金玉,坦命撤去,曰:“亂我家法。”居太平里,時稱“太平宰相”。
裴 航:唐代長慶年間(821-824年)秀才。途經藍橋驛,甚渴,有美女雲英以水漿飲之,甘如玉液,欲娶之。家中老嫗曰:“昨有神仙與藥一刀圭,須得玉杵臼搗之。欲娶此女,必以此為聘。”遂遍訪玉杵臼為聘。婚後夫妻偕入山仙去。
裴行儉:字守約(619-682),唐代絳州聞喜人(今山西聞喜人),官至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善知人,所典選偏裨類為世名將。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漢族,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東晉史學家,為《三國志注》作者。
裴昭明北齊時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宋南中郎參軍駰子。泰始中太學博士,元徽中出為長沙郡丞。入齊,歷祠部通直郎永明中為始安內史建武初為安北長史廣陵太守,有集九卷。
裴仁基,字德本。生年不詳,卒於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隋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是隋末的一名戰將.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蒲州桑泉(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位運城縣西北)人。字玄真。為唐初大臣。隋末任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宮副監。與李淵交誼深厚,為李淵太原起兵策劃者之一。並以晉陽宮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枚支援出兵。後李淵進兵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淵稱帝,唐建國後,他任尚書僕射,最為李淵所寵信。
裴炎,字子隆,生年不詳,卒於光宅元年(684年)。絳州聞喜人(山西省聞喜縣),是唐周鼎革之際的著名宰相。
裴耀卿(681~743),字煥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中唐時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八歲神童擢第。弱冠授秘書省正字,俄補相王府典韱。睿宗立,轉國子主簿,檢校詹事府丞。歷河南府士曹參軍,進考功員外郎,除右司、兵部二郎中。開元初,為長安令。十三年,出為濟州刺史,轉宣州冀州刺史,人為戶部侍郎。二十年,副信安王禕契丹,冬遷京兆尹。二十一年,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二十二年,遷侍中。二十四年改尚書左丞相罷知政事,封趙城侯。天寶元年,改為尚書右僕射,轉左僕射(一作自左僕射轉右僕射)。
裴迪(716-?),唐代詩人,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
裴光庭,字連城,生於唐上元三年(678年),卒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絳州聞喜人(山西省聞喜縣),裴行儉之子,開元晚期宰相。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秦時置郡。

堂號

綠野堂:唐朝時督國公裴度建有綠野堂別墅。
督國堂:唐憲宗時,淮蔡節度使不聽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許多軍隊去平叛,都大敗。大臣提議罷兵。裴度力請征討。朝廷拜他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吳元濟,因功封督國公。

裴氏譜牒

譜牒由來

歷史上裴姓家族編撰譜牒的活動由來已久。裴姓是魏晉隋唐間的世族高門,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貴血統的依據,他們除了在官修譜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外,還修撰了許多裴姓的私譜。 西晉傅暢的《裴氏家記》是今天所知最早的裴氏家譜。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傳》4卷,裴子野撰《續裴氏家傳》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誌》對此說得比較多些。由於長期的社會動盪,造成骨肉離散,風俗淺薄,裴良於五服之內著《宗制》,為的是使家族後生,知道宗族的重要;後生晚輩,明了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兒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詔表閭為“義門裴氏”。唐代,裴氏譜牒有《裴若弼家傳》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宋、元以後,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譜牒學發生很大的變化。海內各家族和修譜牒蔚然成風,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紛紛修譜,以敬宗睦族,維繫家族的發展。

修譜範例

在編纂之例中,首先,以始遷祖為始祖,他就是這個新的聚族而居的族人的精神支柱,團結族眾的核心。第二,修譜時,分工協作,責任明確。第三,通過修譜達到收族的目的,將分散在各地的族眾儘量收錄在譜內,使其歸宗。第四,婦人節孝堅貞者,方可入譜(對婦女的歧視和戕害,於此可見一斑)。第五,嚴禁瀆倫違法行為。
在編次之例中,說明了全譜的結構,對每一部分的含義作了精闢的概括,如說:“首序言,明作譜之宗旨也。次字派,正名定分也。附以舊序,紀譜牒之源流也。”
在分編之例中,首先明確了族譜內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第二,對於拾遺嬰為己子者之類問題的處理,與親生者儼然有別;第三,對於譜付刊後有生者、卒者、娶妻與改葬者,特立長生錄、往生錄附載,待續修添人。
在書法之例中,對於為何稱“湘潭裴氏”、為何稱“族譜”作了解釋;對於正室、繼室、側室的稱謂,夫婦不合傳等處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婦人只能書於其子或其夫名下,並鼓勵“從一而終”;為僧道者不入正譜,以氏之異端,非我族類也,說明清季,佛教道教在南方農村遭到抵制。
在訂正之例中,統一格式,採用歐蘇並式;宗派劃一;嚴格避諱。在籌款之例中,按丁派費,只收男丁費,不收婦女的費。說明在封建時代的宗族內,男子是主宰,婦女沒有地位。
在收領譜牒之例中,修了新譜,必須收回舊譜;新譜編列字號發放,注意保存,杜絕鬻賣典質。家譜的管理制度極為嚴格。

家譜的變遷

南朝劉宋裴松之撰《裴氏家傳》4卷(《隋書·經籍志》)。南朝蕭梁裴子野撰《續裴氏家傳》2卷(《梁書·裴子野傳》)。裴松之、裴子野祖孫二人都重視裴氏家傳的編撰。北朝高齊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誌》)。《宗制》的緣起和宗旨是:“君嘗以季葉繞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聖典,實欲驅末反本,化薄反淳。乃於五服之內,著《宗制》10卷,使夫後生稚識,知在宗之為重;少長晚輩,悟收族之有歸。散花萼於常棣,飛脊令於原野,規模宏遠,有可觀焉。今則行於宗族,以為不刊之訓。”裴良根據時局變亂,骨肉離散,宗族不親的情況,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對於當時的北朝來說,裴良的《宗制》也適應了重建門閥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劉孝標註的《世說新語》任誕和文學篇曾兩度引用了《裴氏家傳》。 唐代譜牒,號稱最為興盛。其中河東裴氏的有:《裴若弼家傳》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舊唐書·經籍志》)。 五代以後,譜牒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適應門閥制度的譜牒學退出了歷史舞台。宋以後逐漸形成的新的譜牒學,出現了新的特點。家譜由官撰轉變為民修(私修);由通國譜、州郡譜轉為單一宗族譜;譜書體例由重世系轉為全面記載一個家族的發展;家譜由唐以前圖書的一個類目,到宋代以後從圖書類目中消失。然而,宋代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家譜的修撰長盛不衰,積累下了豐富的家譜文獻。裴姓後人對於家譜的修撰十分重視,留下了豐富的家譜文獻。

家譜目錄

山西聞喜河東裴氏研究會:1991年我去考察時,他們收藏了金、明、清時的裴姓家譜共10種,其中石質家譜2種。1.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譜碑》。碑石高 269厘米,寬38厘米,厚28厘米。碑額題為“裴氏相公家譜之碑”。碑文前為《聞喜裴氏家譜序》末署雲“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裡人彭城劉若虛序”。碑文為《裴氏家譜》。署名為“將仕郎試秘書校書郎知聞喜縣令裴滔”。裴滔為唐人。文中說:“自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魏、周、隋、唐,歷一十二朝,皆采於史記。”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譜!全譜以河東裴氏在《貞觀氏族志》中的等第為主要線索進行編寫,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認。此碑現藏聞喜縣裴柏村“裴氏碑廊”。2.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譜》。據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東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灝澤州裴氏序》稱:“又按遜山公(窠)譜序,伯兄吾山公獲聞喜裴氏成化間抄譜刻之,續刻澤州新譜於後。”由此可見,明成化年間確曾修成聞喜裴氏家譜。3.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澤州裴氏家譜》,手抄本。《澤州裴氏家譜》合抄於《太原裴氏》之後,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吳興陸昆序;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灝序。從以上序跋中,我們可以了解澤州裴氏修譜的過程。 4. 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譜》,手抄本。河東裴氏東眷自一代裴蓋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聞喜遷新安,為新安裴氏。至五十一代進入清朝,裴九章為順治己亥科進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試。新安譜記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於康熙年間。 5.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鳳翥編纂《裴氏世牒》 4卷,乾隆時坊刻本。序跋六篇:參加編寫的翟風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於康熙五年;安世鼎、鄺奕垣各一篇,作於康熙七年;裴紹文一篇,作於乾隆十八年。本譜體例嚴謹,第 1卷為源流考、廟塋圖、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塋墓、制命;第2卷為列傳、女傳;第3卷為奏議、雜文、詩、賦、表啟書序;第4卷為碑文、詩、事錄。6.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彙輯《裴氏世譜》12卷。《裴氏世譜》與《裴氏世牒》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世譜》首卷列“協修姓氏”:原纂:翟鳳翥;原訂:朱裴;重刊:裴宗錫;續刊重閱:裴正文。《世譜》的序文共七篇:有從《世牒》中移置來的翟鳳翥、朱裴、鄺奕垣三序;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長白高晉、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劉錫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世譜》又錄跋、後序七篇:裴章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的)、裴之英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的、裴摔度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餘杭嚴錫綬的和裴宗錫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的,益都李文藻的和裴正文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的。《裴氏世譜》是裴摔度、裴宗錫、裴正文祖孫三代費時80年的精心之作。江西巡撫、左都御史裴摔度於康熙年間將《世牒》4卷擴展為《世譜》12卷,然未及梓。安徽、貴州、雲南巡撫裴宗錫繼承父志,又對《世譜》加以補充,但未能印製成書。中憲大夫裴正文繼承父祖事業,又對《世譜》加以增補重輯,又得裴志灝《河東裴氏新譜》,據以增廣世系,遂成全帙。今本《裴氏世譜》為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頁有“鹹豐戊午桂月增修,光祿祠藏板”字樣。《世譜》將《世牒》4卷擴充為12卷,體例沒有變化,內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時代的浩大規模以及後嗣的賡續不絕,成為一部歷史感很強的裴氏總譜。7.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灝修的《河東裴氏新譜》, 抄本。裴志灝,字漢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寧國府同知,曾參加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新譜》共10冊: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1冊);曲沃制命、奏議(1冊)、曲沃家傳、列女、志表(1冊)、藝文上下(2冊)、曲沃藝文上下(3冊),但沒有總目錄,各冊也沒有總序次,與《世譜》相比,尚缺源流、廟塋、官品、封爵等內容。《河東裴氏新譜》以記明清時代曲沃裴氏歷史為特色。清代裴姓以曲沃裴氏最為發達,《世譜》和《新譜》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8.明末清初裴希度補輯的《太原裴氏家譜》,手抄本。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繼承父志,修輯家乘,完成了世系表、傳記、誥制、行狀、志銘。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又補輯了家語、雜記,而後刊刻。現存譜序和世系表部分。9.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際昌撰《河北永年臨洺關裴氏宗譜》。臨洺關裴氏是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經過臨汾時,臨汾裴氏從喬李鎮遷至河北永年後形成的。始祖為裴大用、裴國慶、裴國用,修譜時,已至十世。 10.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組成,碑石高242厘米,寬80厘米,厚21.5厘米,座高34厘米。蔚為壯觀。現存聞喜縣裴柏村“裴氏碑廊”。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譜的序。作者署名“唐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知聞喜縣令裴滔”。因此碑所記裴姓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這個署名是借用的。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經綜合文獻資料重新整理而成的,為河東裴氏自發源至宋明時期最為系統完整的一份族譜。它列東眷裴自漢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碑文長達1.3萬餘字,如此宏大壯觀的石質家譜,世所罕見。
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 (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所收錄裴姓家譜目錄有: 12133〖山西聞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鳳翥纂。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冊。  12134〖山西聞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鳳翥纂,裴紹義續纂。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12135〖山西聞喜〗裴氏世譜12卷首1卷末1卷,(清)裴摔度彙輯,清乾隆間修,嘉慶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冊。 12136〖山西聞喜〗裴氏世譜12卷,(清)裴宗錫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肇經堂刻本,8冊。  12137〖江蘇〗泗陽縣裴氏宗譜4卷,(民國)裴廷英經管,民國22年(公元1933年)綠野堂刊本。江蘇泗洪縣公安局檔案室(缺卷3)。 12138〖江蘇〗阜寧裴氏宗譜1卷,(清)裴蔭森纂,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長沙刻本。江蘇鎮江市博。 12139〖江蘇丹陽雲陽裴氏宗譜18卷首1卷,(清)裴國治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綠野堂木活字本,8冊。美國。12140〖江蘇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清)裴(王介)等纂修,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綠野堂活字本,8圩,吉林大學。12141〖江蘇武進東安裴氏宗譜16卷,(清)裴景聖主修,裴世綸編輯。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綠野堂木活字本。江蘇常州圖(存卷1、2、6—8、10、13—16)。12142〖浙江常山〗裴氏重修族譜口口卷,首1卷,(清)裴光晉八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縣球川鎮西村(存卷首1、4)。、12143〖浙江常山〗裴氏宗譜5卷,首1卷,(清)黃飛鵬重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縣閣底鄉江家四村(存卷首1、2)。 12144[安徽黟縣]灣里裴氏族譜6卷首1卷,(清)裴有耀修,裴元榮纂。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刊本,北圖、南京博。12145〖江西〗南豐裴氏宗譜3卷,民國25年(公元 1936年)木刻本。浙江常山縣球川鎮西村。12146〖河南〗固始裴氏宗譜12卷,(民國)裴吉煜等纂修,民國9年(公元1920年)綠野堂活字本。北圖,河南固始縣檔。 12147〖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譜18卷,(清)裴中笏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四支堂活字本,18冊。北圖,河北大學。12148 裴氏族譜2卷,明萬曆刊本,2冊。美國。12149 裴氏世譜,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刊本,10冊。美國。12150 裴氏宗譜 公元1942年木刻本,10卷,裴樹風裴子慶等篡修,湖北英山裴家河
山西省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藏《中國家譜目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所收錄裴姓家譜目錄:1. 裴氏世譜12卷首末各1卷,(清)裴摔度纂修,嘉慶十年刻本,10冊,873頁4W,285—5。2. 裴氏世譜12卷,(清)裴宗錫纂修,光緒六年肇經堂刻本,8冊,770頁4W,285—6—7。3. 湘潭裴氏四修族譜17卷,末1卷,(清)裴煥春等修,宣統二年刻本,18冊,1284頁,19×,569—2。《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王鳴鶴等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4. 裴塔裴氏宗譜20卷:(清)裴淑貞等主修、裴人書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綠野堂木活字本。9冊,存卷1、2、4—10。唐末有從矩者,自聞喜遷江蘇宜興銅官。始遷視積四,從矩十六世孫,再遷邑之裴塔。卷1、2序、像贊、源流、簪纓錄、系圖,卷4至8系圖、世表,卷9、10藝文。有清翟鳳翥、周秉鈞周家楣序。館藏:1826。5. 雲陽裴氏城分重修宗譜:13卷,裴汝曾等主纂,裴以珍等彙纂。民國20年(公元1931年)綠野堂木活字本,10冊,十一修本。參見清裴淑貞修《裴塔裴氏宗譜》條目。一世祖希祖,譜稱乃從矩裔孫,宋元之際自宜興遷居丹陽東北豐城鄉。十三世學易,明末清初復徙邑城。卷1譜序、源流、外紀,遺像;卷2家訓,卷3、4禮,卷5、6系圖、世系、行序雁行,卷6至9世表,卷10 12傳贊、行實、壽序、祠圖、墓圖,卷13公產、儀注、名氏錄、跋。有明唐順之文、贊。館藏:JP256;又一部JP256-1,10冊;又一部925677-86,10冊。6. 裴氏世牒:4卷:(清)翟鳳翥修。清康熙七年(公元 668年)刻本,4冊,存卷1、2。始祖遵,東漢時自雲中徙居安邑,遵曾孫曄,徙聞喜東50里裴柏。曄孫四:潛、綰,居聞喜,稱中眷;輯燕,稱東眷;徽仕涼,稱西眷。是後子孫散居稷山、臨晉、濟陰、汾州、襄陽等地。是譜輯錄聞喜裴氏古今仕宦、名人脈系。卷1源流、序、廟塋圖、世表、官爵、制命,卷2列傳。世表白顓頊始,至遵為三十七世。館藏:徐匯。7. 灣里裴氏族譜:6卷,首1卷:[黟縣]/(清)裴元榮等纂修,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木活字本,4冊。一世祖三德,南宋紹興間自河東徙皖之黟縣北嶺鶴山。三德十三世孫長系,卷5、6行傳。館藏:920462—65。

宗族字輩

一般的家族都有輩分字行,又叫字輩譜,是同宗家族世系血緣秩序的命名字輩序列,用以維護家族內的血緣秩序而不致紊亂。
光緒二十一年裴元俊纂《裴氏族譜》,四川華陽裴姓一支字行:“齊松世大,繹范秉行,希允昌志,良廣……”
宣統二年裴中笏纂《湘潭裴氏四修族譜》所載湘潭裴姓的一支的字派:“啟紹先德,振煥中湘,人文顯達,邦家之光”  
福建省《安溪裴氏族譜》,其中一支的排行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忠良保世,仁孝光邦。毓秀鐘靈,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葉流芳。”  另一支的排行字: “中和存大道,禮樂裕鴻猷。高才繩祖武,博學紹箕裘。”   安徽省五河縣裴氏一支的排行字:“宗載元大學,雲蘭煥現景,世澤延光輝,金鼎呈祥玉,綠野耕讀唯。”
道光二十九年《監利裴氏族譜》,其中一支於乾隆中由裴念典定派行:“詩書承祖志,存友啟人才。襲慶傳芳遠,勛名緒允開。”
清道光二十五年裴際昌《永年縣臨諂關裴氏支譜》載其排行字:“勤儉身家本,經書世代珍。修文重聖學,居敬守天真。”這恰似一首治家格言。
嘉慶十年裴志灝《河東裴氏新譜》載曲沃裴氏排行字:“度繡文志,奉先惟孝,崇本意仁,福謙寶善,綏啟後昆。”
甘肅省榆中縣裴氏一支,於1994年續訂輩分字48個:“遵士重祖,文耀萬固,安邦立國,子孫相承,毅志剛強,永向光明,振興中華,濟世澤民,繁榮昌盛,浩海瑞雲,禮德崇高,家隆弘程”。
廣西北海市西場五浪江裴氏分支續訂輩分字:“立志凌雲,煥發圖強,前程遠景,棠太敬秀,萬古長春,克承祖德,蔚起文人,團結友愛,安定乾坤。”
湖北英山雷家店裴家河裴氏一支的輩分字:“賓爵印藿聞,權覓得在臨, 熙朝道應大,文承萬世昌,光宗崇正學,( 此處原為光宗崇一本,於1942年六修時改為光宗崇正學)修德永名芳,中貞思自立,秩序秉天性, 綱維紹典益,派衍宏先訓。”
山東菏澤市鄄城縣箕山鎮裴樓村裴氏一支的輩分字:“心孝思永繼,德明崇志遠,敦厚仁義全”。

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姓啟周代;望出河東。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裴姓的源流和郡望。
玉山映照;武庫縱橫。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河東聞喜人裴楷,字叔則,年輕時就以精於《老子》、《周易》而知名,容貌俊美,如在玉山上行走,當時人稱“玉人”。武帝為撫軍時,用他參與軍事,後為吏部郎,武帝即位後,他歷官散騎侍郎、侍中、中書令,封臨海侯,與張華王戎等人並掌機要。下聯典指西晉哲學家裴頠(Wěi 音偉),字逸民,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的兒子,博學多聞,通醫術,惠帝時官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封武昌侯,官至尚書左僕射。曾向惠帝建議重修國學,刻石寫經,及改定度量衡制。對時俗的放蕩不尊儒術深感憂慮,著有《崇有論》,反對何晏王弼的“貴無”,學說。周弼說他“像武庫一樣,有五兵縱橫,是人中之傑”。
太平宰相;典選知人。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裴坦居太平里,號“太平宰相”。下聯典指唐·裴行儉善知人,典選有知人之明。
堂開綠野;績著桂林。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裴度因功高為牛僧孺李宗閔所忌,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徙東都留守,乃治第東都,作別墅曰“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觴詠其間。下聯典指唐·裴懷古,詔為姚巂道懷輯使,申明誅賞,叛者日歸,遂定南方,蠻人立石著功。
媒諧玉杵;女返黃蛾。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裴航以玉杵為聘,娶女仙雲英事典。下聯典指唐·參軍黃蛾已聘之女為郡牧所奪,獻於裴度,度獲悉其情,還其女於黃娥

六言通用聯

首創製圖六體;獨主立業一經。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司空、地圖學家裴秀事典。下聯典指南齊文陵太守裴昭明,常曰:“一身之外,夫復何須?子孫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不如一經。”

七言通用聯

衣錦榮歸光故里;
非異人任在吾身。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嵌裴姓的“裴”字的析字聯。
司空斯文推八歲;
將相才名震四方。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司空、地圖學家裴秀,字秀彥,少好學,八歲能屬文。後以職在地官,作《禹貢地圖》十八篇。他總結前人經驗,提出“製圖六體”,在世界地圖史上有重要地位。下聯典指唐代憲宗時宰相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力主削除藩鎮。元和十二年,督師破蔡州,唐代藩鎮判亂的局面暫告結果。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風烈”的讚美。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丰儀映人,如見玉山美質;
挺身陷陣,時號黃雛少年。
風物餞流年,資水滔滔,淘盡遊人信息;
江山留勝跡,碧峰隱隱,飛揚志士襟懷。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益陽縣裴公亭聯。亭在資水大橋頭,為紀念唐大中時兵部侍郎裴休所建。
百代啟文明於領袖,縱橫自古風流推北郡;
千秋綿甲第於午橋,綠野如今嗣續冠東都。
——佚名撰江蘇省丹陽市後巷鎮裴家村裴氏宗祠聯

將領介紹

裴志耕

裴志耕(1907-1997),河北省大名縣人。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大名縣委書記,張家口地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冀魯豫軍區第2支隊特派員,縣獨立團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地方武裝科科長、武裝動員部部長,第6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巨南工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1縱2旅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軍區獨立2旅政治委員,第11縱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17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邯鄲、淮海、渡江、西南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軍政治部主任,後調到空軍任空5軍政治委員。1958年7月突然被召到北京,參加空軍黨委常委擴大會議,這次會議部署了空軍入閩。會議結束後,空軍派專機回杭州,幾天后,就和空5軍軍長謝斌率機關分隊到達福建晉江羅裳山,開設了指揮所。這時中央軍委組建了福州軍區空軍領率機關,聶鳳智任司令員,裴志耕被任命為第一副政治委員。關於入閩作戰,聶鳳智和裴志耕認為:初戰要慎重。只有首仗打掉了國民黨空軍的氣焰,才能站穩腳跟。國民黨空軍未遭受過嚴重打擊。我們要奪回制空權,非打幾個大仗惡仗不行。領導幹部要到第一線去,直接給部隊進行動員教育。由於聶鳳智和裴志耕指揮得當,入閩空軍擊落敵機14架,擊傷9架,被擊落擊傷各5架。離開福建後,在空軍學院擔任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7年10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裴周玉

裴周玉(1912-——),湖南省平江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3師7團排長、師保衛局幹事,補充師特派員,教導師特派員,紅28軍特派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特派員,旅政治部保衛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雁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長,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第8軍政治部主任,綏遠軍區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23兵團政治部主任,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兵團政治部主任、參加機場的修建和守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政治委員,新疆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生產建設兵團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顧問,1976年回到北京,1977年進中央黨校學習,1978年退居二線。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著有《綏遠方式的勝利》、《劉志丹同志犧牲時的實記》、《裴周玉回憶錄》等。

裴宗澄

裴宗澄(1915-2003),山東省濟南市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在掖縣參加抗日游擊隊第3支隊,任7大隊戰士、2中隊副中隊長、抗日游擊第5支隊62團2營6連副連長。1938年任21旅62團2營副營長。部隊縮編,任膠東抗日軍政學校軍事教員、教育科科長、山東縱隊5旅13團2營副營長。1940年任2營營長,帶一個連到招遠開展游擊戰爭,1941年在戰鬥中負傷。傷愈升任13團參謀長。1942年帶兩個連深入敵後,一個月打了三場伏擊戰。1945年聶鳳智調走,裴宗澄任13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膠東軍區教導2團團長,華東軍政大學山東軍區膠東分校校長。1947年任膠東軍區參謀處處長、副參謀長,參加組織解放青島和內長山列島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華東軍區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軍務處處長。1955年任上海警備區副參謀長、參謀長。1958年到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1960年畢業,任總參防化學部擔任副部長。主持了《防化學兵戰鬥條令》、《防化學兵技術教程》《合成軍隊防化學、防原子教令》的編寫工作。為了保證編寫質量,防化學兵部組織了步兵師進攻戰鬥中防化分隊的行動及步兵、炮兵、坦克分隊對原子、化學武器防護的實兵試驗性演習,為編寫工作中涉及到的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依據,並在化學偵察、洗消、地消、發煙和陸軍防化學、防原子等問題上取得了統一的認識。1961年,總參防化學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部,部長改稱主任,副部長改稱副主任,裴宗澄為副主任。196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兵部改稱總參防化學部,任部長。1975年任濟南軍區副參謀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2003年4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裴九洲

裴九洲(1927.09~2010.10.24),男,吉林扶餘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將軍銜。 1946年參加東北民主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東北民主聯軍4師騎兵團戰士、文書、副排長、副指導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團政治處保衛股股長。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炮兵營指導員、師保衛科副科長、科長、軍保衛處副處長、炮兵團副政委、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第39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授予大尉軍銜。 1984年4月任黑龍江省軍區政委。 1984年10月任蘭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85年6月任蘭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紀委書記(1987年7月起)。  1988年2月任蘭州軍區紀委專職書記。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0年4月至1993年12月任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紀委書記(1990年11月起)。曾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榮獲勝利功勳榮譽章。 抗美援朝時,曾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的三級國旗勳章、一級友誼勳章。 2010年10月2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2歲。

裴懷亮

裴懷亮(1941.5-——),山西省新絳縣人。大專文化。196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1年5月生,山西新絳人。196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2006年6月晉上將軍銜。 歷任文書、代理排長、軍司令部作訓參謀、副營長、營長、團參謀長、團長。 1978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司令部作訓處處長。 1980年任陸軍六十一師參謀長。1982年軍事學院畢業,任陸軍六十一師副師長。1983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集團軍參謀長。1985年8月任第21集團軍副軍長。  1986年12月任第21集團軍軍長。1990年任南京軍區副參謀長。1993年12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2003年任國防大學校長。2008年3月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 。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