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中國古代軍事長官)

都督(中國古代軍事長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都督是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興於三國,其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以後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督
  • 外文名:Governor
  • 起源時間:三國時期
  • 類別:軍事長官
含義,歷史沿革,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清末民國,

含義

都督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首長的官名。最初是作為監督軍隊之官, 後漢光武帝建武初年,因為征伐四方,乃於出征時暫時設定督軍御史以監督諸軍,事成回師後則罷官。漢末三國時形成的軍事職稱﹐魏晉時發展成為中央或地方軍事領導長官。

歷史沿革

漢末三國

都督一名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其中有的是偏裨將校﹐有的則是一軍元帥或一個軍區的主將。前者被稱為帳下都督或部曲督﹐後者被稱為持節都督﹐影響最大的是後一種。持節都督來源於漢代的督軍御史﹐職責是監督州郡鎮壓“盜賊”﹐如東漢順帝時﹐御史中丞馮緄持節督揚﹑徐二州兵鎮壓九江“盜賊”﹐就是一例。其後﹐又以中郎將督軍﹐更增加了軍事統帥的因素。漢末董卓之亂後﹐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為了籠絡他們﹐有以將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的稱號。獻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紹為大將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並四州﹐是最早見於史籍的持節都督。大約同時﹐魏武帝曹操程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這種都督就成為統治地方的軍政長官了。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陸續在重要地區建立軍鎮﹐後來逐漸形成都督區。建安初年﹐曹操以鐘繇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駐長安。建安十七年又以夏侯淵督諸軍駐長安﹔建安二十一年征孫權還﹐以伏波將軍夏侯惇都督二十六軍屯居巢﹔建安末﹐以曹仁征南將軍﹐假節﹐屯樊城。這是後來曹魏關中﹑揚州﹑荊州三個都督區的前身。都督區的正區建立是在魏文帝曹丕稱帝前夕。延康元年(220)﹐他即魏王位﹐將統治區內的沿邊諸州分為五個都督區﹐分別以曹真都督雍涼﹐曹仁都督荊﹑揚﹑益﹐曹休都督揚州﹐臧霸都督青州﹐吳質都督幽﹑並﹐各自負責一個方面的軍事。與此同時或稍後﹐吳﹑也各在其邊境建立都督區。到曹魏後期﹐都督區也在其腹地建立﹐計有鄴﹑許昌(豫州)兩處。鄴為魏王國舊都﹐許昌為漢末故都﹐都有武庫﹑糧倉﹐加上長安﹐成為控制邊州﹐拱衛洛陽的重鎮。 持節都督本是軍職﹐都帶有將軍或中郎將等軍號﹐其地位高低視軍號的品級而定﹐並依軍號設立軍府。如都督所帶之軍號為安西將軍則置安西府﹐升為鎮西將軍則改稱鎮西府。軍府置長史﹑司馬﹑主簿從事中郎參軍及行參軍等僚屬。參軍﹑行參軍分曹(部門)理事﹐其曹數多少視軍府大小而定(見府州僚佐掾屬)。
都督都督
曹魏初置都督區時﹐都督與刺史各置﹐只有少數都督兼任所駐州刺史。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中﹐曾規定“都督知軍事﹐刺史治民﹐各用人”。但惠帝以後﹐都督例兼所駐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單為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軍民﹐所屬州郡之刺史太守軍事上受其指揮﹐負責為之提供兵源及軍需﹔其民政事務也常受都督干預﹐都督形成為州的上一級機構。但都督區與州區的範圍並不一致﹐有的一州分屬兩個督區﹐也有一個都督除督所兼刺史之本州外﹐只督鄰州之一郡或數郡者。故都督區還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只是軍事指揮區域。
關於都督區的劃分,曹魏的情況是
東線,黃初三年(222年),設定揚州都督區,先後以曹休、滿寵、王凌諸葛誕毌丘儉王基石苞任職。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氏時,以都督豫州王基兼督揚州。這種以一人兼督揚、豫,不是常制,不久王基就專督揚州。而甘露二年,又分淮北都督區,以陳騫盧欽司馬駿任職。設定青、徐都督區,該區都督有時合置,有時分置。合置時,以牽招夏侯楙桓范胡質胡遵任職;分置時,以臧霸田豫都督青州鐘毓衛瓘都督徐州
南線,黃初元年(220年),設定荊州都督區。明帝太和元年,以荊、豫合置都督區。嘉平三年(251年)分置,其中都督豫州,又稱都督江南。荊、豫合置時,以司馬懿、王昶任職;分置時,以夏侯尚都督荊州,諸葛誕、王基、州泰、陳騫、司馬駿都督豫州。甘露四年(259年),荊州一分為二,一個荊州都督鎮襄陽,以州泰、鐘毓、王沈任職,又稱都督江北,另一個荊州都督鎮新野,以王基、陳騫任職。
西線,設雍、涼將軍區,以曹真、司馬懿、夏侯玄郭淮陳泰司馬望任職。黃初元年,同時設關中都督區(關中地屬雍州),以夏侯楙任職,太和二年(228年)撤銷。甘露元年(256年)另置都督隴右(隴右地屬雍州)一人,以後分置隴右、關中都督區。以鄧艾李允衛瓘都督隴右。
北線,設都督河北,兼轄冀、幽、並三州軍事,以吳質呂昭、程喜等8人任職。
蜀國都督區,大體以郡劃分。
西線,設漢中都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置,首任為魏延。建興五年丞相諸葛亮進駐漢中,以魏延改任督前部,領丞相司馬。北線,遙設關中都督,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置,首任為吳懿。南線,設庲降都督區,總攝南中諸郡軍事,章武元年首任為鄧方,治南昌縣(今雲南鎮雄),繼任李恢移治平夷縣(今貴州畢節),馬忠移治味縣(今雲南曲靖),庲降又設副職貳都督。東線,設永安巴東郡治所,即白帝城)都督,又稱巴東都督。永安是蜀國東部邊境重鎮,位於三峽西口,面對魏國新城郡和吳國荊州,章武元年首任為李嚴。在西、北、南、東線之外,後方二線設江州巴郡治所)都督,江州在蜀國東南江水和西漢水(今嘉陵江)交匯處,水陸四達。是後方重鎮,章武末首任為費觀;建興元年,繼任者為李嚴、李豐李福鄧芝等,在此主持北伐的後方事物。
吳國的都督區,以州、郡和郡內要點劃分。
根據敵情和特殊地形,形成極密或極疏的布局。其北線和西線,在沿江眾多要點上,設定了密集的都督區,為國家重兵所在。這些都督區自西向東計有:信陵督、西陵督(永安二年陸抗都督西陵時,轄區自關羽瀨至白帝)、夷道督、樂鄉督、水軍督、江陵督、公安督、巴丘督、蒲圻督、夏口督、沔中督(轄區為夏口以上的沔水)、武昌督(陸遜死後,分為武昌左部督、武昌右部督。呂岱任武昌右部督時,轄區自武昌上至蒲圻)、半州(今江西九江上游江中)督、柴桑督、吉陽督、虎林(今安徽貴池西)督、濡須督、蕪湖督、牛渚(今安徽當塗北)督、扶州(今安徽馬鞍山以北江中之洲)督、都下(即建業)督(吳建興元年,太傅諸葛恪攻擊魏國新城前設都下督,以留守建業的滕胤充任)、徐陵(亭名,在今鎮江)督、京下(今鎮江)督。建衡二年(270年)陸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為信陵等諸督之督。其南線,設交州督,廣州督。東線,孫權西征荊州關羽時,臨時設吳郡都督,以吳奮任職,鎮撫東方。

兩晉南北朝

晉時﹐分持節都督為三等﹐都督諸軍事為上﹐監諸軍事次之﹐督諸軍事為下。都督均有節﹐表示朝廷賦於都督的權力﹐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有權誅殺二千石(守﹑相)以下官﹔持節有權誅殺無官位人﹐若在軍事時期﹐可與使持節同﹔假節只有在軍事時期可殺犯軍令者。自曹魏開始﹐已有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的稱號﹐假黃鉞是比持節更高的權力標幟﹐可以專戮節將(即持節都督)﹐這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或權臣當政期間才賦予這種權力﹐並非經常制度。除負責一個軍區的持節都督外﹐還有奉命出征的持節都督﹐統率全軍或一支獨立部隊。其後往往以統率全軍者為大都督﹐如曹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以司馬懿為大將軍﹑大都督﹑假黃鉞﹐以伐蜀。北魏後期﹐經常任命重臣為大都督統率出征。但其後常別置行台節度諸軍﹐統帥之權又漸移於行台。
南朝後期﹐州郡分割﹐都督區也逐漸變小﹐都督的權威已不如魏晉時。
東魏時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大都督﹐以統率鮮卑軍人。北齊時﹐京畿大都督以宗王或皇子擔任﹐開府置佐﹐權力極重﹐是特殊的制度。
北周改都督區為總管區﹐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並統轄鄰近各州。重要地區則置大總管府﹐除直轄州郡外﹐還統轄若干總管。大總管所統﹐自十餘州至數十州不等。大都督﹑帥督﹑都督三等名號則成為府兵的中下層軍官。至隋﹐此三號並為散官隋煬帝楊廣復改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地位低微﹐有似魏晉時的帳下都督。

隋唐時期

隋代軍區亦稱總管。唐初承隋制﹐其領軍出征者為行軍總管或大總管。至武德七年(624)﹐復以總管府為都督府﹐大總管府為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大都督常以宗王遙領而以長史代理其職。其餘都督則分為上﹑中﹑下三等。貞觀元年(627)﹐內地都督府多被裁撤。景雲二年(711)﹐睿宗曾擬分全國(除京畿﹑都畿外)為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但並未實行。唐代都督權輕﹐雖加使持節之號﹐並不真正賜節。景雲二年以賀廷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實授旌節。從此節度使代替都督﹐成為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唐後各代也襲用都督名號﹐但名號雖同﹐其職權與組織形式與魏晉南北朝時已迥異。
都督都督

宋元明清

北宋於行政區都督府設都督,一般以親王擔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為長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較高者稱大都督。南宋以後﹐都督成為中央執政官所加軍事官銜。紹興二年(1132),呂頤浩以左僕射出都督江﹑淮﹑兩浙﹑荊湖諸軍事,置司鎮江。此後,凡遇執政官臨時出任統帥,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銜,事畢即罷。
元天曆二年(1329),立欽察親軍都督府,後改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統轄欽察諸部侍衛軍及地方鎮戍軍。
明朝初年(1361),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節制中外兵馬。洪武十三年(1380)誅胡惟庸,為防止軍權過分集中,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一員。各都督府通過都司統領京衛及外衛之兵。明中葉後,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為虛銜,領兵之官須加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等銜,始有統軍實權。明 朝鮮洪翼漢《華浦先生朝天航海錄》:“都督(毛文龍)言:‘皇子已於六月薨逝,而登州撫台袁可立,與俺不相能,致有科參。新撫台武之望,已替其任雲。’”
清初,沿襲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為提督總兵官的加銜。乾隆十八年(1753)廢止。

清末民國

辛亥革命,起義各省多置都督,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袁世凱上台後改稱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1916年袁死後改稱督軍,1922年又稱督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