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中國古代領兵統帥)

大將軍(中國古代領兵統帥)

大將軍,是中國古代各朝經常設定的武官職名,多為高級軍事指揮甚至最高軍事統帥。古代大將軍其實際職權變化很大,歷史上各時期多見以“某某將軍”尊稱為“某某大將軍”的習慣,但是秦漢三國時期的大將軍職位有很大差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將軍
  • 定義中國古代各朝經常設定的武官職名
  • 級別:高級軍事指揮甚至最高軍事統帥
  • 始於:戰國
  • 代表人物:衛青、霍光
  • 職能:職掌統兵征戰
各代情況,漢典解釋,辭海解釋,歷史說明,

各代情況

大將軍,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
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燕之樂毅,秦末之宋義項羽,為一國之最高軍事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余為大將軍。
西漢時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常置。僅戰時臨時受封,戰畢即除。直到劉徹,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後又設大司馬,為將軍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領兵征戰,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大將軍實為中朝官領袖,武帝死時,遺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後王鳳等皆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漢成帝後期,改大司馬由加官轉為本官,設金印紫綬,去將軍之號。
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文獻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大將軍霍光大將軍霍光
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
東漢的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漢書·竇憲傳》)。東漢末年,大將軍同樣位在三公之上,(魏武為大將軍,袁紹太尉,紹恥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將軍讓紹)。
三國時大都繼承了東漢的體制,但曹魏青龍元年司馬懿曾由大將軍轉職為太尉,並非升遷。後來司馬師任大將軍時由於其叔父司馬孚是太尉,曾改大將軍在太尉下(《三國志·曹爽傳》)。孫吳有上大將軍與大將軍並設。四征、四鎮、四平、四安等將軍資深者也在將軍前加大字,如征西大將軍安東大將軍,但位次不變。三國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最高軍職,三軍最高統帥,夏侯惇姜維朱然都曾任此職。也有給勞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將軍的,如曹魏車騎將軍、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郭淮,在關右的雍、涼二州帶兵和從政三十餘年,為曹魏西部邊陲的建設發展和穩定做出了極大貢獻,在他去世後,魏朝廷追贈他為大將軍。
東晉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大將軍除授甚濫,又增置柱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等號,逐漸失去過去總領軍政的性質和意義。
北周時行府兵制,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一大將軍統領。24軍共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一柱國統之。南北朝時侯景自稱“宇宙大將軍”。
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級將領。
唐代,大將軍為十六衛長官之一,位居上將軍下。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為職事官,統領軍隊。隨著府兵制日漸破壞,十六衛實際已經沒有軍隊,諸衛大將軍成為虛銜。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
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
明初,明朝初年設定大將軍,徐達、馮勝、藍玉等都擔任過大將軍。
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明·孫承宗《答袁節寰(袁可立)登撫》:“然乎,以大將軍旗鼓僅三千餘,自是難責。”

漢典解釋

【詞目】大將軍
【拼音】dà jiàng jūn
【注音】ㄉㄚˋ ㄐㄧㄤˋ ㄐㄩㄣ
【釋義】[title of military officer in ancient China] 武官名。始於戰國,漢代以後歷代沿置,為將軍的最高或較高的稱號。
【示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廣州軍務記》:“大將軍仁慈不肯發令。”
【引證解釋】
1、古代武官名。始於戰國,漢代沿置,為將軍最高稱號,多由貴戚擔任,統兵征戰並掌握政權,職位極高。 三國至南北朝,戰事頻繁,當朝大臣多兼大將軍官號。隋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禁軍高級武官。 唐左右羽林、左右龍武軍、十六衛亦置大將軍,其職與隋略同。宋代十六衛大將軍已成空銜。
2、古代武官名。自唐至元,武散官有大將軍。
3、古代武官名。明清兩代於戰時設大將軍,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4、明代稱由西洋傳進的一種大炮。
《明史·兵志四》:“至嘉靖八年,始從右都御史河鋐言,造佛郎機礮,謂之‘大將軍’……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最利水戰。”

辭海解釋

《軍事辭海》對大將軍的介紹:軍事職官名稱或高級武官銜級。
①戰國始置大將軍,為最高統軍將領。
秦漢魏晉南北朝,戰時設大將軍,掌統軍,主征伐。為將軍最高稱號,戰時最高軍事指揮官,不常置。
③大將軍或冠以大司馬之號,以示尊寵。
漢朝官制,有時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則兼攝台閣,位極人臣,如衛青、霍光等,為皇帝之下的最高軍政首腦。魏晉南北朝沿置,有時並置大司馬大將軍,稱“二大”,但大將軍漸漸變得位崇職輕,有時亦不管時政。
⑤西魏、北周府兵制,中央設八個柱國大將軍,其中六個柱國大將軍各督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又督兩個開府將軍,共24開府(軍)。
⑥隋、唐禁軍高級將領。為諸衛禁軍的主管官。唐貞元二年(786)以後,於諸衛大將軍之上設上將軍,大將軍始退居第二位首長。
⑦宋代沿唐置諸衛大將軍,為不居職事的環衛官。遼、金同宋制。
⑧漢魏(三國)晉南北朝,於戰時設有雜號大將軍,有的則是以各種雜號將軍加“大”字,以示其尊。至明、清兩代,仍於戰時設諸種名號的大將軍,作為臨時統兵征戰的最高指揮官。三國官制,吳於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並進一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除陸遜外,呂岱曾任此職(黃龍四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後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設此職,如或唐高祖李淵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
⑨大將軍亦作為贈典、勛階、散官階或軍銜稱號。南朝齊、陳以大將軍為贈官。北周始以大將軍作為勛官,其上柱國和柱國大將軍、上大將軍和大將軍四級勛官,皆正九命,居勛官之首。隋初沿置。唐、宋兩代以驃騎輔國、鎮軍、冠軍、懷化五大將軍名號作為武散官階,且位列榜首。金、元兩代以昭武、昭毅、昭勇、安遠、定遠、懷遠六大將軍名號,作為武散官號,位次諸上將軍。以上諸類大將軍名號,達百數十種。

歷史說明

通典》:大將軍,戰國時官也。楚懷王與秦戰,秦敗楚,虜其大將軍,屈是矣。 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初拜信,蕭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兒戲耳。」乃擇良日,齋戒設壇,以禮拜之。 又竇嬰為大將軍 ,每朝大議,列侯莫敢抗禮。 武帝又置。 初 ,武帝以衛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 後霍光、王鳳等皆然。
大將軍和上將軍官職同時存在過
唐朝官制上將軍從二品,大將軍正三品,將軍從三品。
上將軍是唐代十六衛的主官,大將軍副手
《新唐書.職官》:
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凡五府三衛及折衝府驍騎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職。皇帝御正殿,則守諸門及內廂宿衛仗。非上日,亦將軍一人押仗,將軍缺,以中郎將代將軍,掌貳上將軍之事。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左右金吾左右監門衛上將軍以下,品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