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基本介紹

  • 本名:徐達
  • 別稱:徐天德、徐魏公、徐武寧、徐中山
  • 字號:字天德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濠州鍾離
  • 出生時間:1332年
  • 去世時間:1385年
  • 主要成就: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 官職太傅、中書右丞相太子少傅
  • 爵位:魏國公→中山王
  • 諡號:武寧
人物生平,應召追隨,初顯才華,率師東征,統兵北伐,征討北元,重病逝世,主要成就,個人作品,人物評價,總評,史書評價,歷代評價,軼事典故,月餅起義,與君對弈,死因爭議,親屬成員,墓址紀念,墓葬,廟宇,瞻園,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應召追隨

徐達農家出身,土裡刨食。他性情剛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長得面貌清癯,顴骨稍高,身材魁偉。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
郭子興舉義,濠州人湯和率壯士10餘人參加。應湯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興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回鄉募兵,年僅22歲的徐達欣然應召。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初授鎮撫,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眾人,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戰四方。
徐達徐達
郭子興與一同舉事的孫德崖等人不合。占據徐州(今屬江蘇)的趙均用、彭大兵敗,投奔濠州而來。不久,趙、彭稱王,郭子興受制於下,並險遭殺害。朱元璋見在濠州難成大事,遂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達、湯和等24將離開濠州,南進定遠,攻下滁州。徐達衝鋒陷陣,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滁州糧草不繼,徐達和朱元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縣)。攻打和州後,郭子興抓走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化解了這場矛盾。六月,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拔採石(今安徽當塗西北),下太平(今安徽當塗),並進一步圖謀集慶(今江蘇南京)。在攻打采石磯和太平府的戰鬥中,徐達與常遇春二人衝鋒陷陣,勇冠三軍,擒元將陳也先,收服蘄人康茂才義軍。八月,徐達等分道攻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皆克之。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破蠻子海牙水師。三月,攻下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東下京口(今江蘇鎮江)一日克城,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七月,朱元璋稱吳國公,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圍攻毗陵(今江蘇常州),生擒張士誠胞弟張士德,又與常遇春生擒其部將張德,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僉樞密院事。又先後攻克寧國宣城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攻克宜興。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今浙江金華),徐達留守應天府。

初顯才華

朱元璋占據應天后,北有元軍,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徐壽輝,南有方國珍陳友定。他們雖然同樹反元旗幟,但各有矛盾。朱元璋處於四面包圍之中。其中,陳友諒、張士誠二人勢力最強。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先滅陳友諒,再除張士誠。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達會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師一起進攻池州,大破其柵江營,正在攻打太平的趙普勝由陸路逃走。徐達克池州,擒其守將洪鈞等人,並繳獲其全部戰船。徐達因功拜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接著,徐達麾兵乘勝攻安慶。八月,進攻安慶受挫,轉而進攻江北之地。下無為州,夜襲浮山寨,破趙普勝部將於青山,並乘勝追擊,一鼓攻克潛山。之後,徐達回到鎮池州,對安慶形成了水路夾攻的形勢。趙普勝是陳友諒軍中大將,智勇雙全,據守安慶,諸將攻之不克。於是徐達用離間之計,使陳友諒殺趙普勝。趙普勝死後,樅陽水寨無人能守,徐達攻下樅陽水寨。
徐達徐達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陳友諒率大軍進犯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兵增援,並遣使告徐達:陳友諒旦夕將至。徐達即會常遇春一面誘敵進兵,一面選精兵萬餘埋伏在九華山下,斷其後路。當陳友諒軍至城下,只聽城內鼓聲驟響,一剎時城外伏兵四起,城內精兵衝出,內外夾擊,陳友諒軍大亂,斬首萬餘,生擒三千,徐達軍大勝。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拜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八月,徐達與陳友諒大戰於江州,繳獲戰馬兩千匹,精食數十萬石,並乘勝西進,直逼武昌。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駐軍洪都(今江西南昌)的原陳友諒降將祝宗、康泰舉兵叛亂,徐達帶領漢陽的軍隊攻打他們。四月,由於徐達馳援安豐,陳友諒乘虛而入,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無為等地,並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六月,洪都被圍已兩個多月,形勢吃緊。朱元璋急召徐達自廬州來會師,並以舟師20萬屯湖江(今江西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其歸路,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將至,於是撤圍從鄱陽湖東面撤退,雙方遭遇於康郎山(今江西餘干西北,鄱陽湖南部水域)。徐達身先士卒,率兵力戰,大敗陳友諒軍前鋒,斬殺1500多人,並繳獲大戰船一艘。搏鬥中,徐達所乘之舟著火,但他臨危不懼,一面撲火,一面指揮戰鬥。雙方激戰數月,陳友諒移師泊渚磯(今江西星子南,鄱陽湖西岸)不敢再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達隨朱元璋帶兵渡江,北上安豐(今安徽壽縣),馳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劉福通,陳友諒乘機對朱元璋發動大規模進攻,進罔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擊,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了一場激戰。戰鬥開始,陳友諒在兵力和財力上占著明顯的優勢,他擁有兵力六十萬,巨艦數十艘,朱元璋只有二十萬人,而且用的都是小船。第一天交戰。徐達身先諸將,指揮將士勇敢拼殺,一舉擊潰陳友諒的前鋒部隊,殲敵一千五百人,繳獲巨艦一艘,軍威大振。陳友諒的軍隊拚死抵抗,徐達的戰船著火焚燒起來,他奮不顧身地撲滅了熊熊大火,繼續堅持戰鬥。後來,朱元璋派船救援,徐達頑強衝殺,終於擊退敵軍,從險境之中擺脫了出來。經過這一天的戰鬥,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隊上下一心,士氣高漲,完全有打敗陳友諒的把握,但擔心張士誠乘機偷襲他的後方,於是便命令徐達還守應天。徐達同到應天后,戒飭士卒,嚴加防守,使張士誠不敢妄動,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全力對付陳友諒,取得了鄱陽湖戰役的勝利,全部殲滅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徐達徐達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升左相國。二月,平定武昌。八月,徐達會合參政楊瓊等人略取荊湘諸路,連克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潭州(今湖南長沙)、歸州(今湖北秭歸)、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陽)、寶慶(今湖南邵陽)等,肅清了陳友諒的殘餘勢力。

率師東征

張士誠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高郵以來,與元政府時相依違,並不斷騷擾朱元璋的勢力範圍。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月,張士誠占領常州(今江蘇武進),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水師攻鎮江。陳保二是常州奔牛鎮人。他聚眾鄉里,以黃帕包頭,被稱為“黃包軍”。徐達攻克鎮江時,陳保二投降,但不久就被張士誠脅迫,率舟師助攻鎮江。徐達在龍潭大敗陳保二,並進圍常州。九月,張士誠遣將來援,氣勢鋒銳不可擋。徐達乃於距城18里的地方設伏兵、騎兵各一支,自己則親率軍隊與張士誠軍正面交鋒。開戰後不久,徐達部將王均用率騎兵從側面沖入敵陣,張士誠軍隊大亂,掉頭而逃,又被伏兵截殺,死傷無數。十一月,張士誠不甘失敗,誘吳新附軍7000人為內應,將徐達圍於牛塘。徐達立即派人突圍,命副帥常遇春與廖永安、胡大海等馳援牛塘,內外夾擊,大破張士誠軍。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常州守將呂珍趁夜逃走,常州被攻下。朱元璋設長春樞密院,以徐達僉樞密院事。徐達率軍攻宜興(今江蘇宜興),命前鋒趙德勝攻常熟(今江蘇常熟),設伏兵擒張士誠弟張士德。宜興城池雖小,但易守難攻,並且西接太湖口,糧道暢通,無後顧之憂,所以徐達久攻不下。十月,派部將丁德興分兵扼太湖口,宜興糧道被斷,城中軍心動搖,不久即克。十一月,徐達回戍應天。
徐達徐達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劉福通被元兵擊敗,擁韓林兒退至安豐。這時,張士誠接受元政府的招安,並派部將呂珍圍攻安豐。三月,徐達奉命馳援,大敗呂珍,救出韓林兒,並乘勝進攻廬州(今安徽合肥),元將左君弼守之,三個月沒攻克,於是撤圍而去。呂珍殺死劉福通後,張士誠以為有功於元政府,遂索求王爵,元政府沒有答應,張士誠便自稱吳王。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的軍事攻勢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東,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宿州、安豐諸縣,逼迫張士誠的勢力收縮到長江以南;二是掃蕩浙西,切斷其肘臂,形成合圍平江(今江蘇蘇州)的態勢,攻克湖州、嘉興、杭州等城鎮;三是最後合圍平江,消滅張士誠。為了迅速穩妥地解決張士誠,朱元璋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大將徐達。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長、徐達等人奉朱元璋為吳王,拜徐達為中書省左相國。七月,再次攻打廬州,左君弼敗走,獲其妻子兒女送到建康。八月,張士誠逼死元浙江丞相達識帖木兒,勢力大張。其勢力範圍南至紹興(今屬浙江),北有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今屬江蘇)、高郵、淮安、徐州、宿縣(今安徽宿縣)、濠州泗州(今山東省泗水縣)、濟寧(今山東濟寧市)等州,西面在宜興、常州、江陰一線與朱元璋相接。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徐達被任命為總兵官,與常遇春一起,率兵攻取淮東。徐達揮兵北上,很快攻取泰州、高郵、淮安等地,並在徐州擊退元軍主力的進攻,俘斬元兵萬餘人。僅半年時間,淮東諸地悉被攻克,張士誠的勢力已被壓至江南浙兩地區。朱元璋進攻張士誠的第一步基本實現。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攻打張士誠。張士誠以平江(今江蘇蘇州市)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杭州(今浙江杭州市)為其羽翼,抗拒徐達、常遇春的進攻。徐達認為,湖、杭兩州系張士誠的左右臂,左右臂被斬斷,平江唾手可得,遂向朱元璋建議先攻湖、杭。湖州守軍兵分三路來拒徐達,徐達亦分兵三路戰,並派驍將王國定斷敵歸路。敵力戰不支,退入城中固守。此時,張士誠派呂珍等率兵六萬來援,兵屯舊館(今浙江吳興東),牽制徐達。徐達認為,敵羽翼未除又生羽翼,如不除掉援兵,湖、杭二州亦難攻克。於是,決定暫停攻城,先派兵夜襲敵援兵營地,切斷呂珍軍糧道。舊館援兵因糧餉不繼,降者甚眾。舊館被拔除,湖、杭二州不久亦相繼攻克。張士誠的左右臂被砍斷,平江已成為孤城。
徐達統率大軍進逼平江。他屯兵於葑門外,其餘常遇春、郭興、華雲龍諸將分段屯駐,修築長圍。又架設起三層的大木塔,居高臨下監視城中動靜,名為“敵樓”,其上設定有弓弩火銃。又用“襄陽炮”,日夜轟擊城中。
九月,平江城中糧盡,軍民以枯草老鼠為食。張士誠身陷絕境但仍不投降。徐達下令全軍強攻破城,城下戰鼓擂動,火炮齊鳴,二十萬大軍殺聲震天,將士人人奮勇爭先。徐達督軍首先攻破葑門,常遇春攻破閭門水寨,直逼城下。張士誠令樞密唐傑上城督戰拒敵。唐傑抵擋不住,絞械投降。參政謝節、潘元紹是在城門紮營,此時看到大勢已去,也相繼投降。
將及黃昏時分,張士誠軍全線崩潰。徐達指揮全軍從四面八方架起雲梯,蟻附登城,沖入城內,與敵軍展開激烈的巷戰。
暮色蒼茫,平江城中的喊殺聲已經微弱,降將李伯升奉徐達之命,前去勸諭張士誠。他匆匆進入宮來,張士誠已懸樑自縊。李伯升讓隨從趕忙將其解救下來,幸虧氣息未絕,許久才緩過氣來,但卻閉目不語。徐達聞報,命將張士誠押送應天,聽候朱元璋處理。最後,張士誠還是在看守之地自縊而亡。

統兵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
徐達徐達
十一月初,徐達軍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命張興祖率一部軍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濟寧和東平(今屬山東)。這時,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復叛,並往莒州(今山東莒縣)募兵,企圖阻止張興祖北上。徐達立即進兵沂州,王宣被殺,王信逃往山西。附近嶧州(今山東嶧縣)、曹州海州(今江蘇東海)、沭陽(今江蘇沭陽)、日照(今山東日照)、贛榆(今江蘇贛榆)、沂水(今山東沂水)等地元軍聞風而降。徐達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韓政扼守黃河,自率大軍進攻益都(今山東青州)。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將普顏不花力戰不敵,遂克益都。徐達乘勝攻取壽光、臨淄、昌樂、高苑等地。元樂安(今山東惠民)、長山(今山東淄博)、新城(今山東桓台)等地皆相繼歸附。
十二月初,張興祖至東平,逼走元將馮德,追至東阿,安山(今山東東平西),迫使元將陳璧、杜天佑、蔣興等各率所部歸降,進而圍攻濟寧,元守將陳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達帶領士兵至濟南,元將多爾濟投降,密州(今山東費縣北)、蒲台(今山東濱州)、鄒平(今山東鄒平)的元將,亦先後請降。徐達決定繼續向東略地,命傅友德進攻萊陽,自己帶兵返回益都,東攻登(今山東牟平)、萊(今山東掖縣)二州。元惠宗見山東形勢危急,命中書右丞相伊蘇、太尉知院托和齊、中書平章政事呼琳岱、陝西行省左丞相圖嚕等進軍山東,然而諸將都不聽從命令。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徐達在基本上占領山東之後,從濟寧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同時派一部分軍隊經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趨許昌,並命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三月底,徐達進抵陳橋(開封市東北),元汴梁守將李克彝夜驅軍民西遁,元將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達進入汴梁後,立即率步騎經中灣(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陽。
四月上旬,徐達軍自虎牢關進至洛陽塔兒灣,元將托音率5萬元軍在洛水以北列陣,被常遇春強行突破,退至陝州(今河南陝縣)。駐守洛陽的元梁王阿哩袞見大勢已去,率官民出降。徐達繼續揮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縣)、陝、陳(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臨汝)諸州,並命馮國勝率所部進攻潼關。由汴梁退守潼關的元將李思齊和張思道,聽說明軍又逼近潼關,急忙率領部隊西逃。明軍向西連續攻克隴(今陝西隴縣)、秦(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蘭州等地,進逼臨洮,李思齊末路窮途,只好投降。徐達命薛顯進攻西寧(今青海西寧),親率主力進攻慶陽。
五月初,連續攻下安定(今甘肅定西)、會州(今甘肅會寧)、靖寧(今甘肅靖寧)、隆德(今甘肅隆德),經蕭關前往平涼(今甘肅平涼),一方面分兵進駐戰略要地延安及涇州(今甘肅涇州),另一方面派張渙率騎兵偵察慶陽的動靜。張思道早在明軍攻克臨洮時,便留下弟弟張良臣與部將姚軍守慶陽,自己則逃往寧夏,結果被庫庫擒獲。張渙派人招降張良臣,張良臣得知其兄被庫庫治罪,決定降明,但迅即又叛。徐達下令四面包圍慶陽城,張良臣恃險頑抗,並向塞外的庫庫求救。庫庫為救慶陽,兵分三路牽制明軍,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風翔,一路攻涇州。七月中旬,庫庫部將哈南下攻原州(今甘肅鎮原),致使戰局為之大變。徐達見庫庫兵勢甚猛,暫取守勢,命徐禮守驛馬關(今陝西慶陽西南)、葉石真守彭原(今陝西慶陽南)、韋正守鄶州(今陝西鄰縣)、傅友德、薛顯守靈州(今寧夏靈武),控扼各處要害。不久,哈布攻下涇州,致使徐達大軍腹背受敵,幸得馮國勝自驛馬關引兵來救,才將哈札兒擊退。八月上旬,張良臣在慶陽糧餉已盡,外援無望,其部將開城投降。數日後,庫庫派往大同和鳳翔方面的軍隊,亦被明軍擊潰。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368年),徐達攻克通州。八月二日,包圍大都,然而大都無人守衛。元朝亡。

征討北元

元朝滅亡後,蒙古殘軍仍然在不斷進攻,而元大將王保保擁兵十萬,坐守山西太原,是明朝的最大勁敵。徐達率軍進入山西,很快先取了澤州、潞州,先行站穩腳跟。王保保卻急於與除達一決雌雄。由太原北去,向大都的方向,欲與徐達決戰。
徐達徐達
徐達接報,依劉伯溫定的計謀,並不回師救大都,反而決定逕取太原。王保保聽說太原告急,慌忙回師救援,率數萬騎兵馳回,在太原城下紮營,邀徐達決戰。
徐達按兵不動,先消磨元兵銳氣,在晚上突出奇兵,夜襲王保保軍營。徐達身先士卒,騎著降服的烏騅馬,黑夜中猶如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及披甲出戰,便被敗兵護著逃跑了。 ·
王保保逃到大同,由大同移軍定西,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冬,率軍圍攻明軍於蘭州。徐達率主力趕到,在定西以北對壘。這次徐達決定與王保保決戰,雙方交鋒之下,徐達全殲王保保軍八萬多人,王保保僅帶了妻兒親兵數人,逃去元人的發源地上都,保元順帝的太子去了。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達揮師西渡黃河。大軍進抵鹿台,元將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連克奉元、秦州、伏羌、寧遠、鞏昌,派大將馮勝進逼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又分兵攻克蘭州、平涼,張思道逃奔寧夏。不久,慶陽斷糧,張良臣的部將打開城迎降,徐達率車沖入城中,擒斬張良臣父子。慶陽之戰,標誌著徐達徹底平定陝西。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達受命為征虜大將軍,兵分兩路。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北追元惠宗;徐達與馮國勝、鄧愈、湯和率西路軍出潼關,往安定西擊庫庫。在出征前,朱元璋又命華雲龍、金朝興、汪興祖等先期進攻雲州,以吸引敵人注意力,並策應徐達、李文忠作戰。二月,華雲龍攻破雲州,金朝興攻克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汪興祖攻克武州、朔州。
徐達率西路軍出征。四月,進抵安定。元將庫庫正圍攻蘭州,知道徐達軍隊已至,遂撤圍轉赴安定迎戰,庫庫屯軍於安定以北的車道硯,徐達命馮國勝率軍趨沈兒峪(車道硯南)列陣,雙方激戰一日,未分勝負。庫庫於是派千餘人由間道潛劫明軍大營,使明軍陷於混亂。徐達親自迎戰,將來敵擊潰。次日,徐達整軍出戰,大敗元軍,庫庫僅率數名隨從北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庫倫市)。庫庫兵敗後,徐達命湯和進軍寧夏,鄧愈西攻河州(今甘肅臨夏),自己則向南攻取沔州(今陝西勉縣)、興元(今陝西南鄭)等地。
李文忠的東路軍於二月出居庸關後,經野狐嶺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迫降當地元軍守將,繼而經駱駝山(今河北沽源境內),進攻察罕諾爾(多倫附近),擒獲元將珠孟和沙達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趕到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那爾旗),擒獲元惠宗嫡子買的里八剌及諸王將相數百人。元惠宗的另一個兒子愛猷識禮達臘,率數十騎逃走。李文忠在回師途中,又攻破興州(即大興,今河北灤平),擒獲元將江文青,俘降元軍37000人。大軍奏凱而還,朱元璋親迎於龍江,犒賞三軍,並下詔大封功臣,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愛猷識禮達臘與庫庫聚集在和林,借塞外地域遼闊之勢,休養生息,準備捲土重來。鑒於此,徐達受命赴北平訓練士卒,修繕城池,又遷沙漠遺民32000戶屯田北平,以加強防禦。七月,徐達奉命轉赴山西練兵。此時,元丞相伊蘇,元將高家奴、哈剌章、納哈出等分別占據遼東之開元(今遼寧開原)、遼陽、瀋陽、金山(今遼寧康平)等地,伺機南下。
洪武五年(1372年)重新發兵征擴廓。徐達作為征虜大將軍進取中路,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進攻,征西將軍馮勝從西路進攻,各率領五萬騎奇兵出塞。徐達中路輕敵冒進,初戰不利,傷亡數萬人。朱元璋因為徐達功勞大,並不過問。文忠軍亦不利,不久撤軍。只有馮勝統軍獲全勝。洪武六年(1373年),徐達又率領諸將遠征邊疆,勝利後還軍北平,戍守邊防,過了三年才回到京城。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胡惟庸伏誅。朱元璋下令罷黜中書省,廢除丞相一職。徐達奉旨回應天議政。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元將朵兒不花等犯永平。徐達奉命與湯和、傅友德率軍討之。四月,徐達夜襲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東南),兵臨黃河,朵兒不花逃遁。年末,徐達回到北平。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太祖以其功大,下令命有司於南京徐達府前治甲第,賜其坊日“大功坊”。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主要成就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達為中書右丞相。一切準備就緒,朱元璋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徐達揮師由山東向河南進軍,攻占汴梁。4月,自虎牢關(河南滎陽西北)西進,在塔兒灣(河南偃帥縣境)一舉擊潰托音特穆爾所率元軍5萬,迫使元梁土阿魯溫於洛陽投降。隨後,徐達、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縣)、許(河南許昌)、陳(河南淮陽)、汝(河南臨汝)諸州。亡潼關(陝西潼關東北)守將李思齊、張思道聞風齊關四逃。徐達等派兵進駐潼關,並西進占領華州(陝西華縣)。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戰,與渚將商討下一步作戰計畫。徐達根據元廷外援已絕的軍事形勢,建議乘勢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7月,徐達率軍自中灤(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攻占衛輝(河南汲縣)、彰德(河南安陽)、磁州(河北磁縣),轉向臨清,會合山東各路明軍,沿運河繼續北進,在河西務(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縣)擊敗元軍萬餘人,進逼大都。
元順帝聽到訊息,在至正二十八年二十七日的夜裡率領妻兒及妃嬪、侍從偷偷地開了大都的建德門,向著居庸關的方向逃去,逃往“上都”。8月2日,明軍占領大都,元統治被推翻。元王朝至此滅亡。

個人作品

徐氏家譜中記載有徐達詩兩首,分別為《瀾渡秋聲》、《金陵重九》,又有作對聯《題金陵明宮聯》一副。

人物評價

總評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各位將領遵奉其令都凜然畏懼,而在太祖面前則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

史書評價

明史》:明太祖奮自滁陽,戡定四方,雖曰天授,蓋二王之力多焉。中山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允為元勛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錫土,若二王者,可謂極盛矣。顧中山賞延後裔,世叨榮寵;而開平天不假年,子孫亦復衰替。貴匹勛齊,而食報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鑒矣。

歷代評價

朱元璋: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唐樞:①太祖起義兵,首謁麾下。其動靜語默,悉超群英,乃命為帥長,從渡江,定金陵,樞運四征,幄麾百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謀無所不成,攻無所不克。王言簡慮精,命出不二,諸將敬諾。神明所至,攻城不屠,受降不殺,成功不矜,至封姑蘇之府庫,置胡宮之美人,財寶不以取,忠志無疵,非人所能同日語也。(國琛集)②六王元祀,開國奏膚表,表無以尚之。以鋒鏑莫若行伍,以行伍莫若幃幄,以幃幄莫若神武而不殺,是故有取焉。(國琛集
王世貞:①高帝之取天下,計初下建康,再為陳友諒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將軍力也。②問大持,曰:“中山(徐達)其全矣,常開平(常遇春)、李岐陽(李文忠)傳顏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張定興(張輔)之重,其庶幾哉!”(《弇州四部稿》
谷應泰:①徐達、湯和起於同里,朱文正、李文忠興自戚屬,李善長、馮國用近出定遠,鄧愈、胡大海即在虹縣,常遇春懷遠之雄,廖永安巢湖之傑,一時功臣,人如棋布,地皆錯壤,豈高祖從龍,多由豐、沛,蕭王佐命,半屬南陽,天生真人,固若類聚而扶掖之者耶!(明史紀事本末)②至若徐中山之忠志無疵,李岐陽之好學飭行,湯信公之聽命唯謹,沐西平之居貴不驕,並皆攀龍鱗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咥。嗚呼!與畢、散之徒爭烈矣。(《明史紀事本末》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籌,大將也。(儲將才論
蔡東藩:①若明祖朱元璋之南略定滁,外得徐湯諸人以為之佐,猶之周召也,而內則全資馬氏,馬氏亦一邑姜歟?(明史演義)②……集慶下則踞江而守,可進可退,常州下則禁止有資,可東可西,此朱氏王業之所由創,抑徐達首功之所由建也。(明史演義

軼事典故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回響。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回響。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與君對弈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間,太祖朱元璋常邀開國元勛徐達在此樓下棋。徐達雖棋藝高超,但恐有勝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負。當朱元璋得悉其中奧秘之後,一次對奕,便命徐達不必多慮,拿出高招,結果,一盤下完,徐達獲勝,並將棋子走成“萬歲”二字,朱元璋大悅,遂將莫愁湖賜給徐達,後人把這座樓稱之為“勝棋樓”。
朱元璋和徐達朱元璋和徐達

死因爭議

《明史》記載徐達的病死,而據野史徐禎卿翦勝野聞》記載,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龍《龍興慈記》載,徐達因病無法吃鵝,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吃完後死。

親屬成員

先輩
姓名
身份
徐五四
曾祖父
全國各地自稱徐達後人者,其家譜中提及徐達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達第四子徐膺緒墓誌南京板倉出土,才確定徐達父母、先祖姓名。據《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載,徐達“世業農”。其先人作為平民,以數字為名,在元朝常見。
徐膺緒墓誌稱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寧王(徐達)貴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謝氏則“皆封中山王夫人”。
何氏
曾祖母
徐四七
祖父
周氏
祖母
徐六四
父親
蔡氏
母親
妻妾
各類史料提及徐達妻妾四人。其中張氏身份存疑。
姓氏
身份
簡介
張氏
原配
明代史料稱張氏為徐達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詳實。後由朱元璋做主繼娶謝氏。提及張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謝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緒墓誌證實錯誤。
謝氏
妻子
謝再興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為徐達所娶。雖然歷史上,謝夫人的生平不詳,但自明代以來關於她的傳說野史偽史頗多。一說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禮,被朱元璋下令杖斃。一說,謝夫人嫉妒馬皇后,被朱元璋所殺。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謝氏為中山武寧王夫人
孫氏
妾室
僅見於其子徐膺緒和曾孫徐顯隆墓誌。徐膺緒墓誌稱“妣謝氏”(嫡母謝氏)、“生母孫氏”,據此推斷孫氏當為徐達妾室。曾孫徐顯隆墓誌稱孫氏封中山王夫人,無其它史料可證。
賈氏
妻子或妾室
僅見於《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之六十三》,稱賈氏為徐顯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斷為徐輝祖生母。賈氏若為徐達生前妻子(或假定為謝氏死亡後,徐達繼娶的繼室),則與庶子徐膺緒墓誌衝突。賈氏若為徐達妾室追贈中山王夫人,又與徐輝祖繼承魏國公爵位衝突。而徐妙錦墓誌記載,賈氏為妙錦生母。對於“《明實錄》中賈氏為謝氏的筆誤”一說,又無實證。據此推斷應有此人,或為妾室。
兒子
在朱元璋為徐達所撰神道碑稱其四子四女。徐達四子,皆由朱元璋賜名,三女皆嫁皇子
明代史料多稱四子四女均由謝氏所生,第四子徐膺緒墓誌出土後證實史料錯誤。
姓名
排序
生母
簡介
長子
張氏或謝氏或賈氏
襲魏國公,靖難之變後,因反對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錮家中。永樂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餘。
二子
孫氏
明代史料多稱第二子,墓誌稱“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襲指揮使。永樂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孫氏,已被徐膺緒墓誌證實。
徐添福
三子
謝氏
早卒
四子
謝氏
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後代世襲定國公。
女兒
長女
謝氏
本名正史無記載,或說徐儀華、徐妙雲。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冊為燕王妃。永樂五年(1407年)逝世。
徐氏
次女
謝氏
本名正史無記載,或說徐妙清,代王朱桂妃。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冊封徐達第二女為代王妃。丈夫朱桂,時年十七周歲。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王妃徐氏生嫡一子朱遜煓
明史《明史·卷一百十七》朱桂傳中的所記,徐氏“驕妒”,曾虐待朱桂的兩位侍女(婢妾)。姐夫明成祖因徐達的原故,未對徐氏問罪。以致朱桂遷怒於世子朱遜煓,母子遷居外舍。
三女
賈氏
(1380-1440)。正史無記載,僅見於明代陳璉所著《琴軒集》中的墓誌,墓誌作者不詳。據墓誌記載,生母為“武寧王夫人賈氏”。妙錦出身天姿聰穎,善詩畫,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深受成祖朱棣暗慕,妙錦婉拒,並出家為尼。
徐氏
四女
謝氏
生平無史料記載。據按徐家子女後來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斷,應為安王朱楹妃。

墓址紀念

墓葬

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墓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太平門外板倉街192號,為明代開國功臣之首、中山王徐達的墓葬。徐達逝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即紫金山)之陰。
墓前有巨碑,碑高5.5米,下承龜趺,高1.8米,通高7.3米,寬2.2米,厚0.7米,碑文兩乾余言,明太祖親撰,碑文有標點符號,很罕見。神道兩側有石馬、馱、石羊、石虎、武將、文臣各一對。墓前石刻用整塊大青石雕成。
徐達墓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3日與明孝陵一起成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5月與其他明初功臣墓一併與明孝陵合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宇

徐達廟殿名為“延安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徐達七世孫徐鵬舉的西花園,並非徐達老宅。清初,此地變革為江寧布政使司署,專門辟出一處廳堂,名為延安殿,作為歷代江寧布政使祭祀徐達的地點。置有“明中山王徐達文物史料展”。殿宇明間正堂,正面牆壁上布置徐達畫像,案幾之上參照了明代官員家廟典制復原呈現了祭祀場景,擺放有各類祭器。徐達四周則配以八幅巨型工筆重彩磨漆壁畫,展示徐達“仗劍從軍”、“從取集慶”、“大戰鄱陽”、“平定姑蘇”、“克復大都”、“決勝漠北”、“歲鎮於燕”、“御賜甲第”的人生履歷。
徐達廟殿徐達廟殿

瞻園

瞻園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瞻園路128號,夫子廟西。建於明初,曾是徐達的府邸花園,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素以假山著稱,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瞻園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共有大小景點二十餘處,布局典雅精緻。
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人物,隸屬五行旗。

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93
朱元璋
葉慶林
1998
2004
朱元璋
2004
武當
王建國
2015
《真命天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