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

明史演義

明史演義》(即《明史通俗演義》)為《歷代通俗演義》之一。共有一百回,自平民皇帝朱元璋開國,終至明思宗殉國,經歷276年。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年即驅逐元帝,統一華夏,好不容易將當時的外族趕出中土,卻又怕不斷的騷擾,只好將長城築高築厚。也唯有此時,出現一位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帶著當時的最高科技,龐大船隊大大宣揚明帝國的勢力。全書文筆流暢,故事生動。作者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

基本介紹

創作背景,作者自序,序言,自序,書籍影響,作者簡介,作者生平,主要成就,

創作背景

蔡東藩寫書的動機,與當時民族危亡的歷史現狀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長訴之史筆,以期用通俗演義的形式講述中國歷史,以此幫助國人從歷史的啟迪中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正是他“書生報國”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選擇了首先寫《清史演義》,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儘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作者自序

序言

有明一代之事實,見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鑑》及《明史紀事本末》為最詳。《明史》、《明通鑑》,官史也;《明史紀事本末》,私乘也。嘗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鑑綱目》凡二十卷,《明史紀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輯錄,多則數千百萬言,少亦不下百萬言,非窮數年之目力,不能舉此三書而遍閱之。況乎稗乘雜出,代有成書,就令有志稽古,亦往往因材力之未逮,不遑搜覽;即搜覽矣,憑一時之獺祭,能一一記憶乎?且官私史乘,互相勘照,有同而異者,有異而同者,有彼詳而此略者,有此諱言而彼實敘者,是非真偽之別,尤賴閱史者之悉心鑒衡,苟徒事覽觀,能一一明辨乎?

自序

鄙人涉獵史乘有年矣,自愧蠢愚,未敢論史,但於前數年間,戲成《清史通俗演義》百回,海內大雅,不嫌蕪陋,引而進之,且屬編《元明演義》,為三朝一貫之舉,爰勉徇眾見,於上年草成《元史演義》六十回,本年復草成《明史演義》百回。《元史》多闕漏,苦乏考證,《明史》多繁複,苦費抉擇,不得已蒐集成書,無論為官史,為私乘,悉行鉤考,乃舉一代治亂興亡之實跡,擇其大者要者,演成俚語,依次編纂。其間關於忠臣義士,及貞夫烈婦之所為,尤必表而出之,以示來許;反之,為元惡大憝,神奸巨蠹,亦皆直揭其隱,毋使遁形。為善固師,不善亦師,此鄙人歷來編輯之微恉,而於此書尤三致意焉。若夫燕詞郢說,不列正史,其有可旁證者,則概存之,其無可旁證而太涉荒唐者,則務從略,或下斷語以辨明之。文不尚虛,語惟從俗,蓋猶是元、清

書籍影響

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儘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作者簡介

作者生平

蔡東藩1877年1945年),名,字椿壽,號東藩(有時寫作東帆),清朝至民國年間浙江省山陰縣臨浦(今屬蕭山)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1890年(光緒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發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於1911年稱病歸里。其後長期以寫作和在國小教書為生。抗日戰爭爆發,他不願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輾轉避難,顛沛流離,逝世於抗戰勝利前夕。清朝末年,嚴復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說的巨大社會教化作用,企圖借小說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戊戌政變後,梁啓超流亡海外,創辦《新小說》雜誌,提倡“小說界革命”。自此,小說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包括“歷史演義”在內的各種小說風起雲湧。民國時期,此風相船,小說創作日趨勢繁榮。蔡東藩是個愛國者,他為武昌起義共和初建興奮過,歡呼過,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凱竊國。蔡東藩幽憤時事,立志“借說部體裁,演歷史故事”,以歷史小說作為救國工具。
明史演義

主要成就

自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間,他夜以繼日,筆耕不輟,陸續寫成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1部,1040回,以小說形式再現了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的2166年間的中國歷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歷史演義作家。出版以後,迅速風行,多次再版。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