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縣(沅陵)

沅陵縣

沅陵一般指本詞條

沅陵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與桃源安化為鄰,素稱“湘西門戶”。全縣總面積為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縣。沅陵從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沅陵縣,歷為郡、州、路、府、道和湘西行署治所,曾是湘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沅陵縣轄23個鄉鎮,有漢、苗、土家、回、白等25個民族,人口67萬(2013年)。水電、礦產、林農產品加工是沅陵三大支柱工業,境內水能蘊藏量居湖南省第一,是全國十大水能基地之一;黃金年產量居湖南省首位,鉛、鋅、銻、鎢、銅、磷、石煤等礦產儲量豐富;是湖南省十大林業強縣之一。茶葉、水產、板栗、竹木是沅陵四大特色農業。

2015年,沅陵縣鄉鎮區劃調整後,轄13鄉8鎮。

境內現有楚秦黔中郡遺址、秦代二酉藏書洞、唐代龍興講寺、明代虎溪書院和辰州三塔、 鳳凰寺和湘西剿匪勝利紀念園等名勝古蹟。 曾被授予“中國傳統龍舟之鄉”,辰州儺戲、傳統龍舟和沅陵山歌被列為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沅陵是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中國名族文化生態旅遊明縣和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百強縣。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沅陵縣
  • 外文名稱:Yuanling County
  • 別名:辰州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湖南省 懷化市
  • 下轄地區:沅陵鎮、五強溪鎮、官莊鎮、七甲坪鎮等
  • 政府駐地:沅陵鎮虎溪路2號
  • 電話區號:0745
  • 郵政區碼:419600
  • 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北部
  • 面積:5852平方公里
  • 人口:67萬(2013年)
  • 方言湘語鄉話、湘語辰漵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五強溪水電站五溪湖虎溪書院鹿鳴塔鳳凰山二酉山
  • 機場:離漵浦縣喬江機場45公里
  • 火車站:離漵浦站45公里
  • 車牌代碼:湘N
  • 渡口:文昌碼頭
  • 行政代碼:432122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能資源,山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交通運輸,風俗文化,地方風俗,龍舟文化,鳥文化,山歌號子,方言俚語,風景名勝,夸父山,鳳凰山,黔中郡古城遺址,辰州三塔,地方名人,地方榮譽,

建制沿革

新石器時期,沅陵境內已有先民漁獵、農耕、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屬楚巫中地,戰國屬楚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故城在縣內太常鄉窯頭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縣,屬武陵郡。高后元年(前187年)封長沙王子吳陽為沅陵頃侯。新莽時改沅陵縣為沅陸縣。東漢時,縣屬荊州武陵郡。三國時,縣隨武陵郡,先屬蜀,後屬吳。齊置武陵都尉府於沅陵。陳天嘉元年(公元560年),縣改屬沅州通寧郡。太建七年(575年),改通寧郡為沅陵郡,治沅陵,縣屬沅州沅陵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置辰州,治沅陵。大業二年(606年),復改辰州為沅陵郡,隸荊州。隋末沅陵郡為梁蕭銑所據。
唐武德二年(619年),蕭銑部將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為辰州,縣屬辰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10道,縣屬辰州,隸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為15道,縣屬辰州,隸黔中道。天寶元年(742年),改辰州為盧溪郡,縣屬盧溪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盧溪郡為辰州,縣屬辰州。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馬殷據湖南,受封楚王,縣、州地隨屬馬楚,歷後唐、後晉、後漢無變。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唐滅馬楚,三年縣地隸武平軍節度使(治武陵),先後為劉言、王進逵、周行逢所據。宋乾德元年(963年),辰、錦、敘等州歸順,立辰州盧溪郡軍事,治沅陵,隸荊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五月,宋知辰州呂文興降元,改辰州為辰州路,治沅陵,屬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隸湖廣行中書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吳王朱元璋遣徐達克辰州路,改辰州路為辰州府,治沅陵。明洪武九年(1376年)革元行中書省,置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縣屬辰州府,隸湖廣布政使司。宣德八年(1433年),封遼簡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貴譎為沅陵王,傳122年無子除。嘉靖十二年(1533年)湖北分守道駐沅陵,歷134年。清康熙三年(1664),分設湖南布政使司於長沙,縣屬辰州府,隸湖南布政使司。雍正八年(1730年),縣屬辰永靖道,十三年(1735年)改為辰永靖兵備道。乾隆元年(1736年),改稱辰沅永靖兵備道,縣仍屬辰州府,隸辰沅永靖兵備道.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封建王朝結束。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沅陵縣存辰州府,府僅轄沅陵縣地。民國3年(1914年)裁府恢復沅陵縣,屬辰沅道。1922年廢辰沅道,縣直屬湖南省。1936年7月,設湘西綏靖處於沅陵。轄19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縣屬沅瀘辰漵區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治沅陵。1937年,湘西綏靖處改為湘西綏靖公署。綏靖區增至25縣,分置4個督察區,縣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1938年,全省劃分9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1939年,縣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署。1941年,全省劃分10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1945年,置省府湘西行署於沅陵,轄第八(駐永順)、第九(駐沅陵)、第十(駐洪江)3個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撤銷湘西行署。
1949年9月8日,沅陵縣人民政府成立,王振宗任書記,張子祥任縣長。1950年1月1日,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在沅陵設定湘西行政公署,轄沅陵、會同、永順3個專區,縣屬沅陵專區。1952年8月,撤銷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轄3個專區,沅陵縣改屬芷江專區。1952年12月,芷江專區遷駐黔陽縣安江鎮,改名黔陽專區,縣屬黔陽專區。1968年,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1981年,黔陽地區改稱懷化地區行政公署,縣屬懷化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改屬懷化市。
1996年,沅陵縣面積5850平方千米,人口約62.8萬人,其中土家、苗等少數民族31.6萬人。轄8個區、2個鎮(區級),5個鎮(鄉級)、42個鄉、3個民族鄉:沅陵鎮、沃溪鎮、五強溪鎮、明溪口鎮、麻溪鋪鎮、涼水井鎮、官莊鎮、太常鄉、白田鄉、沙金灘鄉、醜溪口鄉、栗坡鄉、舒溪口鄉、烏宿鄉、清水坪苗族鄉、棋坪苗族鄉、落鶴坪鄉、高砌頭鄉、筲箕灣鄉、用坪鄉、池坪鄉、坳坪鄉、竹園鄉、苦藤鋪鄉、鄭家村鄉、張家坪鄉、張家灘鄉、渭溪鄉、荔枝溪鄉、杜家坪鄉、馬底驛鄉、楠木鋪鄉、長界鄉、黃壤坪鄉、北溶鄉、深溪口鄉、肖家橋鄉、落坪鄉、大合坪鄉、七甲溪鄉、火場土家族鄉、軍大坪鄉、筒車坪鄉、楓香坪鄉、高坪鄉、清浪鄉、洞溪鄉、陳家灘鄉、七甲坪鄉、蠶忙鄉、楠木鄉、柳林汊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沅陵縣常住總人口599680人,其中,沅陵鎮58107人,明溪口鎮11342人,麻溪鋪鎮15911人,涼水井鎮14889人,官莊鎮20558人,五強溪鎮17899人,沃溪鎮11978人,柳林漢鄉9240人,太常鄉11770人,白田鄉13483人,沙金灘鄉4837人,醜溪口鄉9674人,栗坡鄉6859人,舒溪口鄉13855人,烏宿鄉10095人,清水坪苗族鄉7977人,棋坪苗族鄉11631人,落鶴坪鄉7240人,高砌頭鄉10154人,筲箕灣鄉16826人,用坪鄉9511人,池坪鄉14075人,坳坪鄉8770人,竹園鄉7160人,苦藤鋪鄉9479人,鄭家村鄉8802人,張家坪鄉17397人,張家灘鄉10006人,渭溪鄉9347人,荔枝溪鄉10978人,杜家坪鄉6994人,楠木鋪鄉14357人,馬底驛鄉14711人,長界鄉5841人,黃壤坪鄉7877人,北溶鄉13418人,深溪口鄉10286人,肖家橋鄉11317人,落坪鄉6526人,大合坪鄉11229人,七甲溪鄉6567人,火場土家族鄉6230人,軍大坪鄉6513人,筒車坪鄉6748人,楓香坪鄉6011人,陳家灘鄉9985人,清浪鄉14043人,桐溪鄉9285人,高坪鄉11407人,七甲坪鄉12390人,蠶忙鄉11087人,楠木鄉7008人。

行政區劃

2000年,沅陵縣轄7個鎮、42個鄉、3個民族鄉沅陵鎮、沃溪鎮、五強溪鎮明溪口鎮麻溪鋪鎮涼水井鎮官莊鎮太常鄉白田鄉、沙金灘鄉、醜溪口鄉、栗坡鄉、舒溪口鄉、烏宿鄉、清水坪苗族鄉、棋坪苗族鄉、落鶴坪鄉、高砌頭鄉、筲箕灣鄉、用坪鄉、池坪鄉、坳坪鄉、竹園鄉、苦藤鋪鄉、鄭家村鄉、張家坪鄉、張家灘鄉、渭溪鄉、荔枝溪鄉、杜家坪鄉、馬底驛鄉、楠木鋪鄉、長界鄉、黃壤坪鄉、北溶鄉、深溪口鄉、肖家橋鄉、落坪鄉、大合坪鄉、七甲溪鄉、火場土家族鄉、軍大坪鄉、筒車坪鄉、楓香坪鄉、高坪鄉、清浪鄉、洞溪鄉、陳家灘鄉、七甲坪鄉、蠶忙鄉、楠木鄉、柳林汊鄉。
2004年,沅陵縣原轄60個區鄉鎮,650個行政村,總人口64萬,縣域面積5852平方千米,是湖南省版圖最大的縣。2004年4月,報經省民政廳批准,沅陵縣委、縣政府決定對部分鄉鎮實行區劃調整,沅陵縣撤併18個鄉鎮,鄉鎮由52個精簡到42個:將官莊、軍大坪等18個鄉鎮撤併調整為8個鄉鎮(其中蠶忙鄉並於七甲坪鎮)。
2004年底,沅陵縣轄8個鎮、31個鄉、3個民族鄉。
2015年,根據沅陵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太常鄉、深溪口鄉、沅陵鎮共2鄉1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沅陵鎮。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沅陵縣共減少2個鄉級建制,現轄盤古、荔溪、馬底驛、楠木鋪、杜家坪、北溶、肖家橋、大合坪、清浪、陳家灘、借母溪11個鄉,二酉苗族鄉、火場土家族鄉2個民族鄉,沅陵、五強溪、官莊、涼水井、七甲坪、麻溪鋪、筲箕灣、明溪口8個鎮,總面積5852平方千米,總人口67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沅陵鎮名稱不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沅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懷化市北端,沅水中游,處武陵山東南麓與雪峰山東北尾端交匯處。地理坐標:東經110°05′31″~ 111°06′27″,北緯28°04′48″~29°02′26″。東與桃源、安化相連,南接漵浦、辰溪,西與古丈、瀘溪、永順毗鄰,北與張家界交界,素有“湘西門戶”、“南天鎖鑰”之稱。
沅陵縣
縣境南北袤106.6公里,東西廣90.5公里,總面積5850.21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地域面積最大的縣,占全省總面積的2.86%。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沅陵縣為湘鄂西片區、湘鄂川黔片區。

地勢地貌

沅陵縣境在古地質史上,最早受武陵、雪峰運動的影響,全境保留著大面積的元古界、震旦系以前的板岩地層;繼後受印支、燕山等多次造山運動的波及相繼隆起,並在長期的水流浸蝕、切割和新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形成南北高起,中間陷落的沅陵谷地地貌。
沅陵在湖南省的位置沅陵在湖南省的位置
境內山巒重疊,溪河縱橫,地形複雜,沅酉二水納百川,縱貫全境。呈現兩山夾一谷,朝東北、西南向開口的地貌特徵。沅陵縣最高點聖人山主峰,海拔1355.3米,最低點界首沅水河面,海拔45米。武陵山北部地處境內,由西北向西南集傾斜,西起涼水界,東至雷家包,逶迤長達103公里,主要山脈有涼水界、盤龍山、鍋鍋垴、貴竹山、堡子界、雷家包等6大支脈,近百座高山。山嶺多系馬頭形,自借母溪鄉趙家山馬頭垴起,東至桃源縣境,俗有“四十八個馬頭下桃源”之稱。雪峰山南部延伸入境,,由東北向西南傾斜,西起九龍山,東至苦菜界,綿延102公里,主要山脈有九龍山、洪山界、聖人山、王尖、苦菜界等5大支脈,百多座山峰。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餘座。

氣候

沅陵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主要氣候特點表現為: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嚴寒期短,暑熱期長,夏秋多旱。溫度最高在7月,平均27.8℃,變化幅度在25.9~29.6℃之間。1月溫度最低,平均4.7℃,變化幅度在2.1~6.9℃之間;沅陵縣平均氣溫為16.6℃,年際變化幅度在15.8~17.8℃之間。極端最高氣溫40.3℃,出現在1972年8月27日;極端最低氣溫13℃,出現在1977年1月30日。
縣境地處全省降雨中心安化縣的西側,年降雨量居懷化地區之首,平均為1440.9毫米,變化幅度在958.8~2047.8毫米之間。
由於東西地形複雜的影響,且森林植被覆蓋程度不一,因而氣候差異大,垂直立體氣候變化明顯。
縣境太陽輻射量(光量)屬中低緯度區,太陽高度角較大,日照較強。山區因雲霧較多,地面接受太陽光能量有所減少,日照較弱。

水文

境內地表水來自外來客水和大氣降水所產生的地表徑流。水系以沅水為主幹,呈樹枝狀。納大小溪河910條,總長3888.55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466條。屬一級支流78條,二級支流219條,三級支流134條,四級支流30條,五級支流5條。流域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下的溪河有444條。境內年平均降水總量為90.46億立方米,地表徑流總量為54.4億立方米,人平均有地表水9761立方米,為湖南省人平占有水量的2.5倍。入境客水為517.6億立方米。
縣內地下水量,主要取決於天然補給量。沅陵縣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8.83億立方米,儲存量8.06億立方米。地下水已開採量2274.47立方米。
境內地下水類有:鬆散堆積層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包括碎屑岩裂隙水和淺變質岩裂隙水)、碳酸岩類岩溶水等。主要分布在縣西南太常至舒溪口鄉沅水河谷一帶,以及烏宿、北溶、麻伊洑、麻溪鋪、涼水井、官莊等區和筲箕灣、張家坪、火場、軍大坪等鄉鎮。此外,還有井泉洞水6307處,排水量7.2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沅陵縣水能資源豐富,居湖南省第一。境內地表水來自外來客水和大氣降水所產生的地表徑流,水系以沅水為主幹,呈樹枝狀,納大小溪河910條,總長3888.55公里。國家八五重點工程——五強溪水電站修建在該縣境內。2006年沅陵縣擁有五強溪、鳳灘、高灘等3座大、中型水電站。
清清沅江水清清沅江水

山地資源

沅陵縣山地總面積582550公頃,面積占沅陵縣的72.7%,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山區縣。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和禽畜的飼養,為發展林業、農牧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森林資源

沅陵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類型多樣,40.8%的山地土壤由板頁岩風化而成,自然肥力較高,酸鹼度適中,含有機質較多,保水保肥力較強,海拔400-600 米的山地面積大,發展林業條件優越。樹種繁多,有喬、灌、木質藤本植物111科, 310 屬1004種森林植物種群,並擁有一批有待開發的經濟價值很高的特有樹種。沅陵縣擁有松脂資源2000多噸/年,栓皮櫟、芳香油類、木本野生藥材等林副產品豐富。在各種野生動物中,有藥用動物100多種。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有金、鎢、銅、銻、 鉛鋅、 硫鐵等20餘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種達11種,產地17處,其中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14處,已探明主要礦產有黃金、硫鐵礦、鉛、鋅、銻、鎢、銅、金剛石、重晶石、石灰石、煤、石煤等,居全國前10位的有磷礦、石煤礦,居中國前五名的有石煤礦產,主要探明的儲量鐵礦1.2億噸,石灰石100億噸,石煤400億噸,在開採的有黃金、硫鐵礦、銻、鎢、銅、金剛石、鉛、鋅、石灰石、石煤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沅陵縣境內戶口統計於明萬曆十三年(1615),沅陵有7369戶,57659人。明末清初,屢遭兵燹,特別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部與清軍於辰龍關對峙兩載,遠近百姓900餘口逃散四方,部分村落,人口銳減。
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沅陵縣僅27659人,比明萬曆四十三年減少3萬人。此後,社會基本穩定,但於由“笠稅數倍於鄰近州縣”,農民不堪負擔,因而輕棄田廬,逋逃異鄉,人口發展呈徘徊狀態。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都察陸院頒布人丁征役、納稅五十年丁冊為準,“嗣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1723),又丁口稅攤入地畝內徵收。丁稅收政策既除,隱報漏丁現象減少,人口漸增,至嘉慶二十一年(1816),縣內總戶口達47530戶,37.456萬人,131年內,淨增人口34.69萬人。
民國初期,戰禍頻仍,人民慘遭屠戮,民國九年(1920),人口減至30.09萬人。1910年、1914年兩度大旱,田土失收,城鄉餓死者約2萬人,加上外出逃荒未歸者,“其數不下三四萬人”(民國版《沅陵縣誌》)。抗日戰爭期間,大量人口遷入,1934年,人口上升到39.75萬人,比民國28年增5.11萬人。遷入人口陸續返回原籍,1949年戶口統計,沅陵縣部人口為35萬人。
新中國建立後,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再生產能力增強,加上未開展計畫生育,人口上升甚快。1952年,上升到36.47萬人,年平均增加4900人。“一五”時期,雖因1953年行政區劃變動,劃歸辰溪、大庸和漵浦三縣共14424戶,59564人。但至1957年,總人口仍上升到38.9萬人,5年間共增加83864人,越來越多每年增16700人。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人口生產出現負增長,1961年,沅陵縣人口下降到33.9452萬人。
1962年,縣內人口回升,到1976年,出現持續15年生育高峰期。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人口生產失控,增加速度過快。15年時間,年均以28.74‰的速度遞增,此年,逐漸推行計畫生育,1977—1987年,第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長5642人,1987年末,沅陵縣人口為59.2954萬人。80年代後,人口問題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計畫生育工作被列為基本國策,人口管理趨向法制化。到2006年,沅陵縣總人口65.03萬人。
2014年末全縣總人口為67萬人,常住人口為59.14萬人,其中,城鎮20.08萬人,農村39.06萬人,城鎮化率比去年提高0.44個百分點,達到33.95%。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2.19‰,死亡率為7.8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4‰。

民族

沅陵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與散居並存的多民族的縣。沅陵在遠古即有人類居住。其後,經歷代開發,逐漸成為多民族地區。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楚國勢力開始越長江南下,“開濮地而有之”。秦滅楚置黔中郡,郡治在今縣城西窯頭,留居的官兵中有漢人與土著人雜居。西晉“永嘉之亂”後,晉朝廷曾規定:偏遠夷地,不輸貢賦,或徭役全免,故流入者漸多。縣內有部分謝、袁、蕭及土家族的田、覃、楊三姓人民即於西晉時來縣定居。
隋唐之際,曾於沅陵置辰州都督府,隨軍遊宦者,頂踵相接,苗、瑤、土家族等民族,一部分退避山林,一部分與外來漢族人民雜居。宋代為使少數民族歸服,曾一度採取羈縻政策。元至正七年(1347),白族鐘氏三兄弟及子侄(祖籍雲南省),自江面避亂徙沅陵,於西關溪子口和東關佘家橋定居。
明代對少數民族地區,亦以鎮壓為主,鎮撫結合,於縣西北棋坪設拱辰營,駐重兵以防苗。清代,縣內城區附近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在共同的生產、生活中逐漸融合,唯縣西、西南、西北的深溪、酉溪、舒溪、楊溪、荔溪、醜溪、耍溪、藍溪流域,仍有大部分人保留與苗族相似的語言、風俗、服飾,自稱“果熊”。這些地區,清廷視為苗地,曾劃入“乾嘉苗民起義”時的“苗疆御覽圖”。嘉慶八年(1803)常德回民馬新盛、鳳凰回民鄭大勛先後遷縣定居。抗日戰爭時期,有些兄弟民族同胞來縣避難定居。
新中國建立後,又有一些侗族、蒙古族等幹部因工作遷徙而來。由於歷代封建王朝對“五溪”少數民族的岐視,縣內眾多的苗族、土家族等居民被登記為漢族。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縣內苗、土家、侗、布依等15個少數民族,只登記到3782人。1985年,縣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報:火場鄉成立土家族鄉,清水坪、棋坪鄉成立苗族鄉。到1982年止,恢復改正部分人的民族成份,其中苗族34935人,土家族22043人,白族135人,侗蒙、水、回、高山等民族37 人。至1987年,沅陵縣有漢族53.193萬人(含“果熊”人23萬),苗族等15個少數民族共61022人。
到2006年,沅陵行政區劃調整結束,少數民族鄉只有兩個:火場土家族鄉、二酉苗族鄉。共有少數民族人口36.46萬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沅陵縣地區生產總值185.42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17億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12.6億元,同比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50.65億元,同比增長11.6%。按照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0516元。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沅陵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0.7%,比上年下降了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7.3%,比上年提高了2.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重由去年的12:63.3:24.7調整為12:60.7:27.3。
全年全縣實現公共財政收入13.18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0.22億元,占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7.52%;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46億元,同比增長5.1%,其中稅收收入完成4.5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0.28%。全年累計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7.48億元,同比增加8.6%。
2017年,全縣完成城鎮新增就業4102人,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2140人;就業困難援助對象再就業790人;新增創業主體1700戶;創業帶動就業目標2380人;為772人辦理了《就業失業登記證》,零就業家庭目前在崗人數104戶。全年完成就業前技能培訓11535人;創業培訓360人;崗位技能提升培訓325人。貧困家庭“兩後生”技能培訓232人。職業技能鑑定辦證1860人。

第一產業

2017年,沅陵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37.86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為20.24億元,同比增長6.5%;林業產值為4.87億元,同比下降1.8%;牧業產值為9.37億元,同比增長1.7%;漁業產值為3.29億元,同比增長12.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為0.1億元,同比增長8%。
沅陵縣(沅陵)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7.28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09千公頃,同比增長0.2%;全年糧食產量23.02萬噸,比上年增加0.84萬噸,同比增產3.8%。其中,春夏收糧食作物產量0.1918萬噸,同比增產3.6%。油料產量2.22萬噸,與去年基本持平。全年肉類總產量3.05萬噸,同比增產3%。其中,豬肉產量2.22萬噸,同比增產4.1%;牛肉產量1300噸,同比增產1%;羊肉產量1202噸,同比增產3%;禽肉產量0.58萬噸,同比增產0.5%。禽蛋產量1286噸,同比增產4.7%。全年水產品產量22297噸,同比增產12.2%,其中,淡水產品養殖產量19738噸,同比增產13.6%。年末生豬存欄21.62萬頭;牛存欄9萬頭;山羊存欄10.48萬隻;家禽存籠149.68萬羽。
2017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546家,家庭農場97家,省市龍頭企業21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6家。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3個。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3個。開展家庭農場試點示範,創建省級示範社2個、省級家庭農場1個。新增“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4個,主要農產品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發展高中檔優質稻18萬畝,發展特色雜糧5萬畝,完成秋冬種26萬畝,創建萬畝高產油菜示範片2個,小水果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4萬畝。

第二產業

2017年,沅陵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93.91億元,同比增長28.8%;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02.09億元,同比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
全年資質內建築業實現產值22.3億元,同比增長4.4%;全部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0.51億元,同比增長8.7%。

第三產業

2017年,沅陵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9.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8.15億元,同比增長9.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36億元,同比增長10.9%。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2.22億元,同比下降4.2%;零售業零售額48.38億元,同比增長10.1%;住宿業零售額0.79億元,同比增長17.1%;餐飲業零售額8.13億元,同比增長13.6%。
沅陵縣(沅陵)
2017年,全縣實際利用外資909萬美元;外貿進出口291萬美元;勞務輸出148人;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 242.72萬美元。
2017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達到4.41億元,同比增長15.2%。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到94.8%。
全縣年末擁有行動電話用戶33.49萬戶,擁有國際網際網路用戶5.61萬戶。固定寬頻普及率達到34.8%;移動寬頻用戶普及率達到41.7%。
全年共接待遊客404.1萬人次,同比增長20.1%。實現旅遊總收入20.3億元,同比增長20.4%。
年末全縣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68.52億元,比年初新增18.73億元,同比增長12.5%。其中居民儲蓄餘額126.69億元,比年初新增11.8億元,同比增長10.3%;單位存款餘額為41.07億元,比年初增加8.27億元,同比增長25.2%。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3.99億元,比年初新增9.78億元,同比增長18%。
全年保險公司保險保費收入27888萬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5712萬元。
全年共接待遊客270.5萬人次,同比增長15.4%。實現旅遊總收入13.2億元,同比增長11.8%。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7年,沅陵縣擁有公辦中國小校(含幼稚園)63所,其中完中4所、職中1所,國中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0所,完小13所,進修學校1所,縣級幼稚園1所。村小、教學點70所。全縣有中小學生65428人,其中普高生6809人,職高生3186人,國中生16891人,小學生38542人;在職專任教師4986人。現有民辦中國小、職業學校、幼稚園、培訓機構等教育機構145所。其中:民辦幼稚園114所,在校幼兒11810人;民辦中小2所,在校學生965人;民辦職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856人;民辦培訓機構26家。
2017年,全縣通過直招、特崗、委培、公招、外調等途徑補充師資214人。輪崗交流校長8人,公選進城教師61人,下鄉支教15人。2017年全縣高考二本以上上線696人,600分以上30人。發放學前到高中階段國家助學資金3399萬元,資助貧困家庭學生43074人次,發放縣級助學資金873萬元,資助縣內就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8327人。全年共勸返學生36人,全縣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9.71%,比上年提高0.05%;輟學率為0.59%,比上年降低0.21%。
2017年全面完成鶴鳴山國小等4所城區學校擴容工程;完成職中實訓樓建設;實施沅陵二中等4所學校改擴建工程;目前沅陵二中教學樓、溪子口國小綜合樓等3個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封頂。完成15所標準化村小(教學點)、16個薄改項目建設,實施4個發改項目,全縣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科技

截至2017年,沅陵縣科學技術支出達到1950萬元,同比增長70%。全年完成專利申請量96件,其中發明專利12件;專利授權量43件,其中發明專利9件。獲市科技進步獎2項。全年安排實施縣級科技計畫項目3批共27項。先後將湘西黑豬保種繁育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野生山核桃油生產工藝研究與產業化等5個項目納入項目信息庫。8個項目申報省市級科技計畫項目,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沅陵。通過三區科技人才專項計畫從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和蔬菜研究所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15人。

文化

截至2017年,沅陵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2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先後成功舉辦平安創建“月月樂”、懷化(沅陵)首屆碣灘茶採茶節開幕式、涼水井鎮藍溪山歌團“慶祝傳統節日三月三,弘揚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民俗民間文藝展演、“歡樂瀟湘.幸福沅陵”民眾文藝匯演。開展“送戲下鄉.惠民演出”100餘場次,開展了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沅陵傳統龍舟賽” 圖片巡迴展。縣圖書館開展送書進農村、進校園、進軍營、進工業園、進社區等活動,先後免費為涼水井鎮白合村送書200餘冊,為武警沅陵中隊、鳳灘中隊各贈送圖書500餘冊,為縣工業園贈書2000餘冊,為涼水井鎮田家坨社區留守兒童贈書150冊。在全縣城鎮廣場、社區及廠礦、學校、福利院開展公益電影放映400場次,觀眾達4萬人次。組織開展了長征主題紀念設施、遺址普查工作,列入普查對象共19處,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12處、紅軍標語3處、遺址3處、紀念設施1處。

衛生

截至2017年,沅陵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601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14個,45個衛生院(含分院),農村(區)醫院1個,公共衛生管理所23個,村衛生室445個。全縣執業醫師907人,執業助理醫師559人,註冊護士1566人。全縣共有病床位4025張。全年甲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0例,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1393例,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2266例,報告死亡5人。

體育

截至2017年,沅陵縣共有體育產業商家31家,體育協會及俱樂部共20餘家。累計開展縣級以上大型全民健身活動4次,開展各項體育賽事及健身活動18次,參與健身活動人數36760人次。外出參加競技體育大小賽事共6次,共獲得金牌11枚。為省市專業競技隊輸送運動員4名。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沅陵縣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7.74萬人次,發放最低城市生活保障資金4842.7萬元;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38.99萬人次,發放最低農村生活保障資金4918.97 萬元。
2017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人數為38.1萬人。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07萬人,企業離退休參保人員1.16萬人,機關養老保險人數(含在職和離退休)2.0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3.62萬人,參保率達到96.2%;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23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2.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3.6萬人。

交通運輸

沅陵縣有三條高速公路經過:杭瑞高速、沅陵至辰溪高速公路、張新高速(張家界至新化高速公路沅陵段)。
截至2008年底,縣公路通車裡程3486km,其中高速1條102km,國道1條(G319)134km,省道2條148.8km,縣道11條366.93公里,鄉道63條957.68km,通村公路1776.59公里。縣內通航里程223km(其中沅水航道146km,酉水航道48km)。
截至2013年末,沅陵縣農村公路里程共3232.986公里,其中縣道386.927公里、鄉道827.835公里、村道1480.774公里。全縣道路客貨運輸經營業戶達到1148戶,營運車輛1213輛,其中客運車輛454台、貨運車輛759台。客運公司3家、旅遊客運公司1家;客運等級汽車站3個、農村客運站19個;全縣共有機動車維修經營戶達到66戶,其中一類2戶、二類14戶、三類50戶;另有駕培學校2所,教學車輛58台。年培訓機動車駕駛員達600餘人,從業職格證280人。
沅陵縣(沅陵)

風俗文化

地方風俗

巫儺文化
巫儺文化,實為祭祀文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亦稱巫教文化。巫儺文化分巫教文化、儺文化兩個部分。巫教文化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盤古,儺文化包括還儺願、儺戲、儺技表演等。
巫儺文化巫儺文化
明香節
明香節是沅陵人祭祀盤古的特有形式。《辰州府志》風俗卷十四有記載。 “降香”,又名“跳香”、“明香大會”。於每年秋後的十月十五至十六(盤古辰日)舉行。 明香時,全寨人集中於此,歡樂兩天。
儺戲
儺戲,又稱儺堂戲,是由儺、儺祭、儺舞發展而來的,它原本是一種驅逐疫鬼的古老的巫術活動,逐漸增加娛樂性成分。儺戲是儺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中國古戲曲中成為一塊活化石。 因為它是作為宗教與藝術長期混合的產兒,所以儺戲一般都有宗教、神話的內容。
儺技
儺技是儺文化表現形式之一。 其原意,一是表現先人的農耕文化中的娛神娛人競技本領;二是以其高難的動作,達到驅邪逐鬼和為人解厄除難的目的。儺技有三四十種,主要有上刀梯、踏火海、踩火犁、銜紅鐵,吐紅火、吃竹籤、下抽鍋、吃瓷瓶、藏龍臥虎等。福建、湖北、雲南等地流行的儺技,內容大體相似,形式略有差別。
上刀梯
上刀梯(上刀山) 在坪壩里立一根高高的旗桿,桿上交錯插著數十把鋒利的長刀,刀刃向上,寒光逼人。由一巫師從下到上赤著腳板攀登。巫師一邊吹著牛角號,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如走平川般爬至桿頂。

龍舟文化

沅陵賽龍舟源於遠古,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相傳是為紀念五溪各族的始祖盤瓠。盤瓠後,其子孫按照當地巫祭習俗,划龍舟游弋沅水為其招魂。沅陵傳統龍舟賽歷經上下幾千年,已形成“偷料”、“關頭”、“賞紅”、“搶紅”、“砸船”、“兩大觀點”、“三大流派”等一部厚厚的“沅陵龍舟經”,構成了博大精深的湘西沅陵傳統龍舟文化。
2002年,沅陵縣成功地舉辦了首屆全國龍舟邀請賽。同年,沅陵被中國龍舟協會授予唯一的“中國傳統龍舟之鄉”稱號。並指定沅陵為全國傳統龍舟大賽賽場。沅陵龍舟文化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沅陵龍舟賽被譽為“當代農民最大的體育盛事”。

鳥文化

沅陵鳥文化是沅陵土家人興起和傳承的最具特色的文化,主要盛行於縣內具有”中國鳥鄉”之稱的火場土家族鄉。沅陵縣鳥文化主要與火場土家族鄉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山寨古址、長征遺蹟、“地下明珠”和“地下迷宮”之稱的無源洞風景區)和濃厚的民族舞蹈、山歌小調等民俗風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並越來越興盛。

山歌號子

沅陵山歌腔調繁多,異彩紛呈。曲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悠長,歌詞樸實、想像奇特、比喻巧妙,生動鮮活。沅陵的勞動號子有數十種之多,最著名的當屬“船工”、“車水”和“盤木”三大號子。沅陵山歌已進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沅陵山歌號子沅陵山歌號子

方言俚語

沅陵縣內方言,分漢話和鄉話兩類。
沅陵漢話以縣城話為代表,屬北方方言西南官話,是縣內各族人民的共同語言。由於地域關係,各地語音差異較大,大體可分為五個方言片,即東南部片、南部片、西南部片、西北部片、東北部片。東南部片以怡溪話為代表,分布在原官莊區境內怡溪流域,發音清晰柔和樸實,多帶下滑兒化尾聲,但在夷望溪流域,又帶有桃源和安化口音;南部片,俗稱“死客子”,分布在原涼水井區藍溪流域和原麻溪鋪區荔溪下游,其語音粗獷豪放,多團音;西南部片,以舒溪話為代表,分布在原麻溪鋪區的舒、楊二溪流域和原太常區的醜溪流域及烏宿區的酉溪流域,帶有辰溪、瀘溪話音調;西北部片,以深溪話為代表,俗稱“蝴螞鬧”,分布在原烏宿區內的明溪流域和軍大坪、北溶兩區境內,明溪話兼永順口音,朱紅溪上游語音帶有張家界(原大庸)話口音;東北部片,以洞庭溪話為代表,分布在原麻伊洑區和原官莊區的黃壤坪鄉一帶。洞庭溪,古為通往慈利的陸路交通要道,其原七甲坪、蠶忙、楠木鄉一帶的語言,古漢語音韻猶存,帶有慈利口音。區內五強溪、怡思溪、大別溪流域的原麻伊洑、柳林汊、黃壤坪鄉語音接近桃源語音。
沅陵鄉話是鄉話區內人民自己使用的語言。主要分布在縣西南酉溪、醜溪、舒溪、楊溪、荔溪流域,即原麻溪鋪全區和原太常區的舒溪口、栗坡、醜溪口鄉,原烏宿區的棋坪、清水坪鄉,原涼水井區的渭溪鄉,以及原沙金灘、太常、白田鄉的大部分村組,原烏宿、落鶴坪、高砌頭、深溪口、張家灘鄉的部分村組。講鄉話的人口約23萬,占沅陵縣總人口的40%。

風景名勝

沅陵旅遊風景區位於湖南西北部,系武陵、雪峰兩大山脈交匯地,處沅水中游,面積210 平方公里。景區溝壑縱橫,懸崖絕壁,峰俊石奇,直刺雲天,形成多處罕見的峰林異景。五強溪電站的興建,給崇山峻岭的大山區築起了一座煙波浩瀚的高峽平湖——五溪湖。五溪湖融湖光山色於一體,嵌以久負名勝的古剎、山寨、茶園等人文景觀,形成了獨特旅遊景觀,尤以二酉山、鳳凰山、河漲洲、壺頭山、夸父山等更為瑰麗。

夸父山

夸父山省級森林公園位於五強溪鎮夸父村。夸父山俗名“撐鍋崖”,由三座崖石組成儼如古時架鼎的大石頭,岩高500——700米不等。在石峰群里最顯眼,俗稱“大撐鍋崖”。中間還有三座小崖石俗稱“小撐鍋崖”。
夸父山夸父山

鳳凰山

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沅陵縣城沅水南岸,海拔200米,山勢奇異,風光靈秀。它北臨沅水,石壁如削,東西南三面,連線起伏如濤的峰巒,其形狀有如鳳凰展翅,因名鳳凰山。山上鳳凰寺,始建於明代,由大佛殿、送子殿、彌陀閣、觀音堂、玉皇樓等建築構成,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38年,愛國將領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於沅陵鳳凰山古寺內達一年之久,沅陵鳳凰山因此為中外所知。 2004年被國家評為3A級旅遊景區。

黔中郡古城遺址

黔中郡古城遺址位於沅陵縣城西二十里的窯頭村。據考古發現,古城遺址占地面積達11萬平方米,曾相繼出土了大量的秦磚漢瓦和鬲、缽、豆、罐壺及銅戈、銅劍、銅箭簇等兵器。
據查明,在黔中郡古城遺址東南面山頂聚集有40餘座巨型戰國至漢代墓,每一座墓就是一座山,其半數以上超過長沙馬王堆漢墓,最大墓面積相當於馬王堆漢墓的5倍。
此外,四周還有大大小小戰國、漢代的平民墓1000多座。

辰州三塔

龍吟塔
龍吟塔位於縣城東河漲洲,因洲旁水聲似龍吟而得名。塔高42米,是湖南省現存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塔。1996年元月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吟塔建於明代,道光二十九年建成七級寶塔。龍吟塔既溶合了明、清兩代建築風格,且溶入了湘西地方特色,形成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
鳳鳴塔
鳳鳴塔位於城東沅水南岸香爐山頂 塔身置八方形台基上,高25米,底層直徑4米,八方七層。檐面布筒板瓦、檐口施勾頭滴水,泥灰飾葫蘆寶鼎,檐角微翹。底層正南開圓拱門,門嵌橫額“鳳鳴塔”。
鹿鳴塔
鹿鳴塔位於沅水北岸常安山頂,始建年代不詳。傳說曾有一隻野鹿,口含一枝野花,常在山中鳴叫,故有“野鹿含花”之說,鹿鳴塔由此得名。道光二十九年重建龍吟塔碑文載:“建龍吟塔所剩餘錢,又整修鹿鳴塔成七級”。清同治《沅陵縣誌》載:“鹿鳴塔,七級,半塔殘破,屢建屢塌。”

地方名人

古代名人:相單程單煒
近代名人:張世準李家典王天曙、金國治、陳復初朱湘周佛海

地方榮譽

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革命老根據地、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中國傳統龍舟之鄉、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名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借母溪)、五強溪國家濕地公園、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百強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一生中要去的66個文化旅遊大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