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歷史進程)

大航海時代(歷史進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由歐洲人開闢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重要的歷史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航海時代
  • 別名:地理大發現
  • 主要人物:恩里克,達伽馬,麥哲倫,哥倫布等
  • 類別:歷史進程
  • 主要成就:發現新大陸和遠洋新航線等
  • 時間:15世紀到17世紀
  • 主要發起國:西班牙帝國 葡萄牙帝國 大英帝國
名詞解釋,航線開闢詳述,相關歷史年表,

名詞解釋

大航海時代,又被稱作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飛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大發現”是以當時歐洲人的視角,而非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發現。有人誤以為“地理大發現”是單純的發現北美新大陸,其實是幾個地理事件的綜合。

航線開闢詳述

地理大發現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人開闢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以及第一次環球航行的成功,歷史上習慣稱為“地理大發現”。
15世紀末,由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貨幣的需要量大大增加。貨幣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且也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好像誰有了它就有了一切。貴金屬金銀是理想的貨幣。中古的西歐,最初實行銀本位制,15世紀以後,逐漸過渡到金本位制,金銀銅是國防貿易的支付手段。於是,西歐的國王貴族和商人開始追求大量的黃金和白銀,形成一股貴金屬熱。哥倫布就說過:“黃金是一個奇妙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成為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靈魂進入天堂。”然而,歐洲產金不多,銀主要產於德國。從15世紀後半期起,德國年產銀量不斷增加,仍然不能滿足需要。西歐商人在同東方貿易中運進價格昂貴的絲綢和香料,又使貴金屬大量外流。有些國家為緩解貴金屬短缺,一再下令禁止金銀出口,仍然不能解決問題。1275年夏,威尼斯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1324年),自稱隨父親、叔父來到元朝,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宴歡迎。他在元朝居住和為官17年,1295年回國後發表小說《馬可·波羅行記》(又名《東方見聞錄》,在熱那亞的監獄,由馬可·波羅口述,比薩人魯思梯謙整理成書,該書敘述是否真實,史學界存在爭議。)。書中描寫大都的宮牆、房壁和天花板滿塗金銀,日本的金多無數用來蓋房,而且聲言絕對確實可信。這本書廣泛流傳,使西歐人充滿嚮往,決心遠渡重洋、到富庶的東方去探險。恩格斯說:“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新航路的開闢新航路的開闢
15世紀末以前,從西方通往東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即傳統的“絲綢之路”,從君士坦丁堡登入,經小亞細亞黑海裏海南岸至中亞,再翻越帕米爾高原到中國。另兩條是海路:一條從敘利亞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到波斯灣,另一條從埃及紅海至亞丁灣,再換船到印度和中國。這幾條商路本來就經過義大利阿拉伯拜占庭和波斯等地的商人多次轉手,才能將貨物運抵西歐。15世紀中葉隨著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以及威尼斯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之間長期爭霸戰爭造成的衰落。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先後占領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控制傳統商路,對過往商品徵收重稅,使運抵西歐的貨物不僅量少,而且比原價高8—10倍。於是,西歐的商人、貴族,迫切希望另闢一條繞過地中海東岸直達亞洲的新航路。
15世紀時科學技術的提高和地理知識的進步,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為開闢新航路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當時的歐洲人已能製造多桅快速、載重數百噸甚至千噸適宜遠航的大船。我國發明的指南針,經阿拉伯人之手於14世紀傳入歐洲,已被普遍套用於航海事業。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地圓說,日益被人們接受。1477年,佛羅倫斯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1397—1482年)繪製世界地圖,把中國和日本畫在歐洲的西方,堅信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
托勒密托勒密
中國、印度和阿拉伯人的航海成就,有助於歐洲人開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1405—1433年間,中國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大概先後訪問亞、非30餘國和地區,可能最遠抵達今東非肯亞的馬林迪,並有完整的航海圖,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早就航行在印度洋上,他們還沿非洲東岸向南航行,最遠到達今莫三比克。15世紀末,葡萄牙人達·伽馬就是利用上述航海成就,開闢了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達印度的新航路。
15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完成領土統一和實現中央集權。兩國的專制君主以及貴族、商人,為積累黃金、白銀,擴張勢力,積極支持航海事業和開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統一又是在收復失地、即反對侵入本土的伊斯蘭教徒的勝利鬥爭中實現的,於是15世紀末的伊比利亞半島出現一股空前的宗教狂熱,希望與信仰基督教的東方君主聯合起來,共同夾擊信仰伊斯蘭教奧斯曼土耳其人。上述各種因素起作用的結果,終於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探索新航路和進行海外活動的總先鋒。
西歐直達印度新航路的開闢
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側,大部國土瀕臨大西洋。從15世紀初起,其統治者積極參加對非洲的航海探險和殖民活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開通繞道非洲南端直達印度的新航路。
恩里克王子恩里克王子
里斯本著名的帝國廣場上,一座高大挺拔的乳白色大理石紀念碑屹立在波濤洶湧的特茹河畔。在由一組群雕構成的基座上,高聳筆直的碑柱直插雲霄。從側面看去,紀念碑猶如一艘在大海中劈波斬浪、昂首航行的大船。基座上雕刻的數十個人物都是葡萄牙航海家和航海事業的歷史功臣。
紀念碑正面的碑文寫著:獻給恩里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這個紀念碑於1960年葡萄牙航海大發現奠基人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時所建,因此又稱恩里克王子紀念碑,也稱航海紀念碑。恩里克是最為世人熟知的葡萄牙人之一,以航海王子聞名於世。
恩里克王子實際上並沒有出海遠航,只是在1415年隨王國船隊出征過摩洛哥的休達。恩里克全名為唐·阿豐索·恩里克,1394年出生在波爾圖,是若奧一世國王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母親是英國人。他自幼沉靜踏實,喜好鑽研,專心致志於既定目標。他隨船隊到達休達後,刻苦研究了大量歷史文獻,積累了寶貴的航海資料。他確信,地球上尚有許多未知的大陸等待人們去發現。於是,一個宏大的構想在他的腦海里初步形成。他認定,葡萄牙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
自休達返國後,恩里克便一心一意地投身於航海事業。他遠離豪華舒適的宮廷,放棄了婚姻和家庭生活,選擇葡萄牙西南角荒涼的聖維森特角附近的薩格雷斯定居下來,在這裡創立了一所航海學校和一個天文台。他從國外招聘有名的宇宙學家和數學家,研究了蒐集來的大量信息。之後,在薩格雷斯開設船塢建造船隻。
經過多年的研究、訓練和準備後,恩里克於1418年派出船隊首次出航,並在當年發現了馬德群島的桑托斯港島,繼而於次年發現了馬德拉島。其後,他派出的船隊又相繼發現了亞速爾群島各島嶼。
從那個世紀30年代起,恩里克向當時人類的航海極限發起挑戰。他精心挑選了葡萄牙第一流的探險家和英勇無畏的水手。這些忠心耿耿為他的航海事業效勞的船長和船員,遵照他周密的計畫和部署,先後發現了幾內亞、塞內加爾維德角和塞拉里昂。
據史書記載,恩里克曾三令五申他的船長,要同被發現陸地上的土著人和睦相處,主張在那裡進行和平的殖民。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地理大發現。後來,葡萄牙王室受到尋找黃金、販賣黑奴等物質利益的驅使,航海大發現變成了武力征服和掠奪,演變為殘酷的殖民主義統治和壓迫。
15世紀上半葉,葡萄牙航海發現取得的成就震驚歐洲,恩里克不僅為葡萄牙人所景仰,而且受到歐洲人的尊敬。歐洲人尊稱他航海家,葡萄牙人則親昵地稱呼他恩里克王子和航海王子。他對人類的貢獻遠遠超過一位航海家的豐功偉績。葡萄牙歷史學家雅依梅·科爾特桑說:“我們不能忘記這一事件的世界意義,因為它與過去有聯繫。”也就是說,葡萄牙人從其他民族以往的經驗中得到了啟迪,它的後果是對新人類的誕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葡萄牙人對恩里克的愛戴與崇拜達到極高的程度,以致把他的形象神聖化了。傳說,他是一個純粹而又嚴肅的修道式人物,把一切個人情感和欲望置之度外,從不為瑣碎之事占用寶貴時光,耽誤航海事業。
恩里克1460年因病在他的航海基地薩格雷斯謝世,終年66歲。歷史學家都評價說,無論對葡萄牙還是對整個歐洲,他的一生及其事業的重要性是無法估量的。從他的航海時代起,每一個從事地理大發現的人,都是沿著他的足跡前進的。
為了表示對他的永久敬慕,葡萄牙人民為他建立了紀念碑,設立了《唐·阿方索·恩里克王子勳章》,表彰對葡萄牙做出貢獻的本國和外國文化人士。恩里克王子的名字永遠同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和航海大發現聯繫在一起.在15世紀70和80年代,葡萄牙人抵達剛果,安哥拉和納米比亞。1487年(或1486年),巴托洛繆·迪亞士(約1450—1500年)率3隻船沿非洲西海岸繼續南下,途中遇到風暴,經過十幾天的搏鬥,竟於1487年2月漂到非洲東海岸的阿爾戈阿灣附近(南緯33度,東經22度)。這是歐洲人第一次繞過非洲南端到達非洲東海岸。1488年,迪亞士返航時到達好望角,由於風浪極大難於航行,稱之為“暴風角。”葡萄牙王認為,到了此地前往印度大有希望,遂改名“好望角。”迪亞士的航海圖和資料,在達·伽馬後來遠航印度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貴族瓦斯科·達·伽馬(約1460—1524年),奉葡王曼努埃爾之命,率領約170名船員、分乘4艘船,從里斯本出發,前往印度。11月22日繞過好望角。12月初到達迪亞士所到最遠處阿爾戈阿灣,繼續北上。經莫三比克、蒙巴薩,於1498年4月到達肯亞的馬林迪。在這裡,遇到有經驗的阿拉伯水手阿哈默德·伊本·馬吉德。在他的領航下,沿著中國和阿拉伯海員已熟悉的航線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即《瀛涯勝覽》里的古里)。次年9月,達·伽馬率領滿載香料、寶石的船隊回到里斯本,受到獎賞和隆重歡迎。這次航行所得純利為航行費用的60倍。1502年初,達·伽馬第二次率船隊遠航印度,沿途攔截商船,炮轟卡利卡特。次年9月回到里斯本,被封為印度和海上事務顧問、維迪奎埃拉伯爵。1524年9月,達·伽馬第三次去印度,並被葡王任命為印度總督。達·伽馬的航行使西歐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終於開闢成功,促進歐、亞兩洲商業和航運業的發展,同時也開始了西方統治者對東方的關注。
瓦斯科·達·伽瑪瓦斯科·達·伽瑪
哥倫布開闢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航行和擴張,促使西班牙人積極尋找另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他們資助哥倫布一行從歐洲向西航行,結果到了美洲,開闢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約1451—1506年)是熱那亞人,出身於一個手工業家庭,家中從事毛紡織業生產。1469年,18歲的哥倫布成為海員,經常在地中海和北海航行,隨船隊到過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和冰島一帶,熟悉地中海和東大西洋沿岸的航路。他讀過《馬可·波羅行記》,相信義大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的地圓說,認為從歐洲向西航行同樣可以到達盛產黃金、香料的中國和印度,萌發了西航思想。1476年8月,哥倫布為一支熱那亞共和國船隊護航,但在葡萄牙的聖維森提角附近海域遭葡萄牙和法國聯合艦隊的襲擊,哥倫布負傷落水,輾轉去里斯本。在葡萄牙期間,他與森特島(馬德拉群島)總督、著名航海家佩列斯特列勞的女兒結婚(1479年),得到岳父的手稿和海圖,又隨船訪問過黃金海岸的葡萄牙要塞米那。1484年,哥倫布向葡萄牙當局提出西航印度的建議,很快遭到拒絕,因為他們正忙於尋找繞道非洲南端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86年,哥倫布舉家遷往西班牙,希望西班牙國王支持他的西航計畫。經過許多周折,到1492年4月17日,即西班牙人攻陷格拉納達之後3個月,終於與西班牙國王簽訂著名的“聖大菲協定。”協定規定:西班牙國王是一切新發現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任命哥倫布為上述地方的總督、欽差大臣和海軍司令,有權獲得當地總收入的1/10。“聖大菲協定”的簽訂使哥倫布的西航計畫有了實現的可能。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領87名水手,分乘聖瑪麗亞號(130噸)、平塔號(90噸)、尼尼亞號(60噸)3隻船,從巴羅斯港出發。為避開逆流和風暴,船隊先向西南方向航行,9月初抵達加那利群島之戈梅臘島。9月8日,又從戈梅臘島出發,先向西後向西南航行,進入茫茫的大西洋。經過34晝夜的艱苦航行,終於在10月12日凌晨到達巴哈馬群島東南方的薩馬納島(當地人稱“瓜納哈尼”)。哥倫布當即以西班牙國王的名義將其占領,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他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並向他們查詢黃金產地。哥倫布一行繼續南下,於10月28日到達古巴。他們誤認為古巴是中國的一個貧瘠地方,那它的東方就是日本。哥倫布的船隊掉頭轉向東方,12月7日到達海地,見其山川秀麗,有如西班牙,遂命名為“小西班牙”(“厄斯巴紐拉”)。聖誕節那天,旗艦聖瑪麗亞號在海地北岸觸礁擱淺,哥倫布利用船體修建第一個殖民據點取名“聖誕城”,留下39人駐守。1493年1月16日,哥倫布率兩隻船出發返航,3月15日回到巴羅斯港,受到隆重歡迎。5月底,西班牙國王頒布命令,任命哥倫布為新發現地方的海軍司令、欽差大臣和總督,正式頒發授銜證書。
遠航歸來半年以後,哥倫布組織第二次更大規模的西航。1493年9月25日,哥倫布率領1500多人,其中有傳教士、官員和想去海外發洋財的貴族,帶著槍只彈藥、家畜、種子和生產工具,分乘17艘船,離開加的斯港。他們到加那利群島後立即西南行,經20個晝夜到達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多米尼加島、瓜德羅普島和維京群島的波多黎各島,進行大規模的考察。11月27日,船隊駛抵海地,發現他們建立的殖民據點已被印第安人夷為平地,留下的39人全被消滅。哥倫布率領西班牙殖民者開始向海地的印第安人徵收人頭稅,甚至加以處置或擄為奴隸。1496年3月,哥倫布從海地回到西班牙,由其弟巴塞羅繆代理總督職務。巴塞羅繆在海地南岸修建聖多明各城,作為西班牙殖民者統治西印度群島的首府。1498年5月,哥倫布組織第三次西航到達特立尼達島和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河口,望見南美大陸。不久,他與西班牙政府發生齟齬,特權被取消,本人被逮捕押解回國。哥倫布獲釋後,又於1502年開始第四次西航,到達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1504年回到西班牙。
船隻復原圖船隻復原圖
就在哥倫布西航期間,佛羅倫斯人阿美利哥·衛斯普奇於1499—1502年間幾次去哥倫布到達的地方考察,回歐洲後出版一部遊記,斷定那根本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陸”。1507年,德國學者瓦爾茨·米勒按照阿美利哥的說法,稱新大陸為“阿美利加”洲。哥倫布的錯誤被糾正過來了,但加勒比海諸島至今仍稱西印度群島,美洲的原有居民一直被稱為印第安人。哥倫布的遠航開闢了從西歐通向美洲的新航路,結束了美洲的與世隔絕狀態,並為西班牙的海外活動和殖民統治奠定了基礎。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哥倫布雖然開闢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卻沒有到達富庶的東方,也沒有給西班牙立刻帶來可觀的財富。而達·伽馬開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後,卻給葡萄牙帶來驚人的利潤。西班牙當局對此忌羨不已,希望也能找到一條直通東方的新航路,繼續支持遠洋探險活動。阿美利哥曾經構想,繞過新大陸的南端可以到達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1513年,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總督巴爾波亞(1475—1517年),率領探險隊越過巴拿馬地峽,在山頂上望見美洲西邊一片汪洋,稱之為“大南海”。他也相信,如能找到與“大南海”溝通的海峽,就可以到達盛產香料的東方了。1514和1515年,人們為尋找那個海峽先後南航到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口和聖馬提阿斯灣。麥哲倫密切注意上述動態,隨時準備完成這個任務。
費爾南多·麥哲倫費爾南多·麥哲倫
費爾南多·麥哲倫(約1480—1521年),葡萄牙破落騎士家庭出身。1496年起,在葡萄牙的航海事務廳供職,熟悉航海事業。
1505—1512年,麥哲倫作為葡萄牙遠征隊的一名水手,前往印度、馬六甲蘇門答臘爪哇等地從事殖民活動,在海戰中多次負傷,受到葡王的青睞。他到過摩鹿加群島(又譯馬魯古群島)的布魯、安汶和班達島,熟知再往東就是一片汪洋大海。他相信地圓說,而且他的經歷使他很容易聯想到,經過摩鹿加群島以東的汪洋就能到達哥倫布所發現的美洲;換句話說,摩鹿加就在美洲的西方,只要能找到通往“大南海”的海峽,從歐洲西航同樣能夠到達摩鹿加群島。他向葡王提出自己的計畫,遭到拒絕。1517年10月,麥哲倫憤而遷往西班牙。1518年3月,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接見麥哲倫,並同他簽訂遠洋探險協定。協定規定:任命麥哲倫為新發現地的總督和欽差大臣,有權得到新發現地全部收入(扣除開支後)的1/20和新發現6個島嶼中的2個;西班牙王必須為探險隊裝備5艘船(130噸的和90噸的各2艘,60噸的1艘),提供必需的物資、武器和保障供應人員。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領265人,分乘5艘船,從塞維亞的外港聖盧卡啟航。1520年1月,麥哲倫一行到達拉普拉塔河口,經實地勘察證明它不是一個海峽。2月24日,船隊駛抵聖馬提阿斯灣。再往南行都是航海家從未到過的地方,而且冬季臨近,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3月31日,船隊駛進接近南緯50度的聖胡利安港,只好在這裡過冬。8月24日,麥哲倫的船隊繼續南航。10月24日,船隊駛進南緯52度處的一個海峽;這個海峽很長,而且忽寬忽窄,彎彎曲曲,港汊交錯,潮汐洶湧。有一條船在困難面前喪失信心,掉頭逃回西班牙。麥哲倫率領3艘船(另一艘早已沉沒),經過38天的艱苦航行,於11月28日走出海峽,進入浩翰無邊的“大南海”。溝通大西洋和“大南海”的通道終於找到,下一步就是要在“大南海”里前進了。從1520年11月底到1521年3月初,船隊在“大南海”里航行3個多月,竟沒有遇到一次暴風雨,於是麥哲倫便稱它“太平洋”,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1521年3月,麥哲倫的船隊駛抵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島(馬索華島)。8年前麥哲倫從東方回到西方,現在他又從西方繞到東方,實際上他的西航理想已基本實現。4月27日,麥哲倫率領幾十名隨從進攻宿務島以東的馬克坦島,參與了部落衝突,被當地首領拉普拉普領導的戰士所殺。不久,西班牙殖民者征服這個地區,並以王子菲利普的名字命名,這就是今天的菲律賓。5月1日,船隊離開宿務島,於11月8日輾轉到達摩鹿加群島的提多爾島。12月21日,剩下的一艘船維多利亞號,在船長埃里·卡諾的率領下單獨返航。該船滿載香料,為避免葡萄牙人攔截,直接橫渡印度洋,繞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於1522年9月6日回到出發地聖盧卡港。麥哲倫的船隊整整用3年時間,完成人類史上第一次的環球航行,無可辯駁地證明地圓學說是正確的,為人們地理知識的擴大和科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葡萄牙對亞、非地區的海外活動
葡萄牙和西班牙積極探索新航路,也先於其他國家開始對亞、非和美洲的殖民掠奪。兩國把所到之處都宣布為本國的領土,自然發生衝突。經過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兩國於1494年6月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在維德角群島以西約370里加處(1里加等於5.92公里,370里加約合2184多公里,大致在西經46度),從北極到南極劃一條分界線(稱“教皇子午線”),線東“發現”的非基督教國土地歸葡萄牙所有,線西的歸西班牙。然而地球是圓的,當麥哲倫向西航行抵達摩鹿加群島時,雙方對該島的歸屬又發生爭執。1529年,兩國在薩拉哥撒再簽新約,將西班牙殖民活動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根據兩個條約,西班牙幾乎獨占整個美洲,葡萄牙的勢力範圍在亞洲和非洲廣大地區。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瓜分殖民地。
葡萄牙人早就聽說非洲盛產黃金,但不知道確切的地方。他們一踏上非洲土地,就醉心於到處探訪黃金。約1434年,一支探險隊來到今西撒哈拉沿海的博哈多爾角附近,以為那裡就是傳說里盛產黃金的“金河”,遂命名為“里奧德奧羅”(意為“金河”),從此前來淘金的人絡繹不絕。後來,葡萄牙人航行到加納沿海,發現三尖角與海岸角之間地區盛產金砂,遂命名為米那(意為“礦藏”),後稱“黃金海岸。”他們發現有些地方出產象牙,就稱為“象牙海岸”。從1480到1530年,葡萄牙人在幾內亞灣獲得的黃金值10萬英鎊,占當時世界黃金總量的10%。早在15世紀4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就經營販賣黑人為奴隸的,謀取暴利。例如,1444年,他們從西非運走235名黑人,在歐洲市場上公開拍賣。隨後,每年約有800—1000人被他們運往歐洲,充當奴僕、礦工,或從事艱苦的農業勞動。1502年,即哥倫布到達美洲後10年,第一艘葡萄牙人運送奴隸的船隻到達加勒比海的聖多明各,把黑人賣給甘蔗種植園主作奴隸,獲得巨額利潤。1510年,西班牙公開出售販奴特許證(阿西恩托),持有此證者方可販賣奴隸去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葡萄牙奴隸販子大量購買,壟斷了美洲的奴隸貿易。他們在西非沿海,特別是人煙稠密的塞內加爾河、甘比亞河流域和幾內亞灣,圍捕黑人,或藉助部落衝突購買戰俘,甚至用廉價的商品誘使當地酋長出賣其臣民,然後給這些無辜的黑人套上木枷、腳鐐,用鐵鏈鎖在一起,押往奴隸貿易據點,裝船運往美洲。在黃金海岸一帶,竟有這種大小據點三、四十個,有些遺址至今猶存。貝寧一帶著名的奴隸貿易中心,被奴隸販子稱為“奴隸海岸”。後來,奴隸貿易擴展到非洲東岸的莫三比克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島
達·伽馬開闢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後,葡萄牙的方向隨即轉向亞洲。16世紀初的葡萄牙不過是一個百多萬人的小國,無力占領許多文化悠久、土地遼闊的大國,所以主要採用建立軍事據點、壟斷商路和進行商業貿易的方法進行掠奪。葡萄牙殖民者很快占領控制紅海航路的索科拉特島(1506年)和扼波斯灣入口處的荷姆茲島,在第烏擊敗印度、土耳其和阿拉伯的聯合艦隊(1509年),並於1510年占領印度的果阿作為東方殖民地的首府,設總督統治。他們繼續向東,先後占領馬六甲(1511年)、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和號稱“香料之國”的摩鹿加群島。16世紀中葉是葡萄牙殖民帝國的極盛時期,它在西非、東非、阿拉伯半島、印度、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都設有軍事據點和商站,壟斷了歐、亞、非之間的主要貿易通道。葡萄牙人視印度洋為自己的內海,公然攔截、追擊和搶劫其他國家的船隻,傷人越貨,甚至將無辜者沉入大海。他們向被占領地的人民徵稅、勒索香料,或用鏡子、別針、玻璃球等小商品換取珍珠、寶石和象牙等貴重物品,運回里斯本高價出賣,獲得驚人利潤。例如,在印度一公擔胡椒不到3杜卡特,運到里斯本可賣40杜卡特。
1517年,葡萄牙人開始與中國通商。1553年,藉口上岸曬貨,入居澳門。1557年起,設官府,修炮台,占據澳門為殖民據點。1543年,葡萄牙殖民者到達日本,不久在九州設立商站。
西班牙對美洲的征服和統治
與哥倫布開闢通往美洲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人就開始了對西印度群島的征服和掠奪。1492年底,哥倫布在海地北部建立第一個殖民據點。1496年,哥倫布之弟在海地南岸修建聖多明各城,作為統治西印度群島的首府。西班牙殖民者以海地為基地,進而征服牙買加波多黎各(1509年)、古巴(1512年)和整個西印度群島,在塞維亞設印度事務部(1511年)治理。他們對印第安人進行統治,到16世紀40年代,海地島上6萬多印第安人大幅削減,而牙買加波多黎各古巴等地的幾十萬印第安人亦漸次減少。
1519—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墨西哥是印第安人文化的搖籃,瑪雅人和阿斯特克人先後在那裡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瑪雅人是唯一有文字的印第安人,被稱為“新世界的希臘人。”早在公元前1千年前,他們已培育出玉米、番茄、甘薯、南瓜、辣椒、可可、棉花和菸草,為豐富人類生活做出重大貢獻。他們創製太陽曆,分一年為18個月,每月20天,剩下最後5天為禁忌日,4年一閏加1天,總長365.2420日,接近現代科學的預測。阿斯特克人已經建立奴隸制國家,中心在墨西哥城(意為“戰神指定的地方”),有居民8萬人,是當時世界人口眾多的城市之一。1519年4月,西班牙小貴族荷南·科爾蒂斯(1485—1547年),率領約600名步兵和200名印第安人,攜帶10門大炮、16匹戰馬,分乘11艘船,在墨西哥東海岸韋臘克魯斯登入,向阿斯特克人的國家發動進攻。國王蒙特祖馬二世(1475—1520年)派人給科爾蒂斯送去大量金銀珠寶,請求退兵。科爾蒂斯則利用部族間的矛盾,與許多對蒙特祖馬不滿的部族結成同盟,於11月進入墨西哥城。蒙特祖馬放棄抵抗,親自主持盛大的歡迎式,把科爾蒂斯迎進王宮裡。科爾蒂斯設計逮捕蒙特祖馬,並以他的名義實行統治,勒索金銀珠寶。1520年6月,印第安人奮起反抗,科爾蒂斯和親信乘夜雨倉惶出逃,被殺和落入湖裡淹死者不計其數,財寶落入湖底,這就是著名的“憂傷之夜。”1521年8月,科爾蒂斯再度率兵攻入墨西哥城,變墨西哥為西班牙的殖民地,稱“新西班牙。”1523—1524年,西班牙人又侵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
1531—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魯。秘魯是印第安人的又一個文明中心,自稱為太陽後代的印加人在這裡建立龐大的帝國。印加人擅長建築,被譽為印第安人的建築工程師。首都庫斯科有金碧輝煌的太陽廟和栩栩如生的“黃金花園”。他們修建的貫通南北大的大道,被認為是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之一。1531年1月,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約1475—1541年)帶領180名士兵,攜帶2門大炮、50匹戰馬,分乘3艘船,離開巴拿馬,在秘魯西北沿海登入。1532年11月,皮薩羅乘印加發生王位爭端之機,占領北方重鎮卡哈馬卡,並巧設伏兵突然襲擊,活捉國王阿塔華爾巴,混亂中傷亡兩千多印加人。皮薩羅向國王勒索能填滿關押他的牢房(長6.71米,寬5.19米,高2.75米,約合96立方米)的黃金和大量的白銀後,又背信棄義地把他殺掉。1533年11月15日,皮薩羅帶兵攻入印加首都庫斯科,變秘魯為殖民地。
接著,西班牙殖民者又征服厄瓜多(1534年)、哥倫比亞、玻利維亞(1538年)、智利(1541年)等南美國家。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已擁有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建立龐大的殖民帝國。
16世紀初,西班牙成立直接對國王負責的印度事務委員會,主管美洲殖民地的行政、軍事、財政、立法、宗教等事務。還成立貿易專署,負責西班牙與美洲的貿易。在美洲,設立新西班牙(墨西哥)、新格拉那大(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和拉普拉塔(阿根廷)四個總督區,派總督治理。西班牙在美洲推行“監護制、(又稱“監護征賦制”、“大授地制”),其內容是將大量土地和印第安人分給西班牙貴族、寵臣、冒險家和天主教會(稱“監護人”)世襲占有,他們有權迫使印第安人從事建築、開發礦藏、耕種土地、繳納賦稅和服種種勞役(給極少報酬),有權使印第安人成為基督教徒。印第安人名義上是自由人,實際上處於從屬地位。“監護制”最初在聖多明各推行,後來擴及到整個西屬美洲。隨著印第安人的減少,“監護制”被黑人奴隸制代替。西班牙殖民者同葡萄牙人,把大批非洲黑人運往美洲,迫使他們在礦井裡和種植園裡從事極其艱苦的勞動。據說,青壯年人在種植園裡的平均勞動壽命只有7年。礦井裡的勞動艱苦、勞動條件差,當礦工往往有去無還。16世紀運到美洲的黑人為90萬人,17世紀為275萬人,18世紀達到高峰700萬人。到19世紀70年代,共有1500萬黑人被運往美洲。每販運一個黑人到美洲,就可能有5人死在非洲大陸和販運途中。這樣,非洲大約損人口6千萬到一億。西班牙殖民者在印第安人和黑人的貿易上積累了大量的財富。1521—1544年,他們平均每年從美洲運走黃金2900公斤、白銀30700公斤。到1545—1560年,黃金增至5500公斤,白銀為246000公斤。16世紀末,西班牙在美洲開採的貴金屬占世界總產量的83%。
開闢新航路的後果
開闢新航路和隨之而來的海外殖民,對世界各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亞洲、非洲和美洲許多國家,從此逐漸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為西方殖民者掠奪的對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總先鋒,而後起的荷蘭、英國和法國等,利用其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擠掉西班牙和葡萄牙,繼續在亞、非、美洲進行殖民,給這些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然而,事情也有雙面性。不可否認的是,新航路開闢以後世界連成一體,有利於經濟和文化交流,促使一些地區如美洲在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形成獨具一格的文化圈,促進世界文明的匯合。
新航路的開闢和殖民,對西歐也有重大影響,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歸根結底促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興起。所謂商業革命,指商業擴大、商品種類增多、經營方式改變和商路商業中心的轉移,開始形成世界市場。歐洲與亞洲、非洲之間的商業擴大了,並開始與美洲有了商業聯繫。亞、非美洲的眾多商品,開始或大量出現在歐洲市場上。歐洲的商路和商業中心漸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一些商業城市趨於衰落,里斯本安特衛普倫敦等日益繁榮。新的金融機構如股份公司和交易所相繼出現。從殖民地掠奪和開採的大量廉價的貴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引起物價飛漲,被稱為價格革命。16世紀,歐洲的黃金從55萬公斤增加到119萬多公斤,白銀從700萬公斤增加到2140萬公斤。西班牙從殖民地得到的金銀最多,物價上漲最多最快,16世紀時平均上漲4.5倍,糧價上漲5倍。英、法、德國一般上漲2倍到2.5倍。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日趨貧困。按傳統方式徵收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收入減少了。新興的資產階、新貴族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而得到好處。正如馬克思所說:“土地所有者階級和勞動者階級,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資本家階級,資產階級則相應地上升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並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複雜,加速了封建制的沒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從此,西歐諸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開速超越亞洲、非洲和美洲許多國家。
黑三角貿易
在16世紀到19世紀北大西洋進行的“黑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菸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於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400年之久。
三角貿易示意圖三角貿易示意圖
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政府的默認,歐洲殖民者對利潤的狂追逐,加上非洲人民由於原始的社會結構造成的愚昧,是“黑三角貿易”順利進行的主要歷史原因。
由加那利寒流、幾內亞暖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所組成的三角形形狀的環流,為“黑三角貿易”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航運條件,使得奴隸販子在出程、中程、歸程中一直順風順水,奴隸貿易的速度因此加快。美洲合適的氣候條件以及較為豐富的金銀礦產資源,使種植園和採礦業發展很快,產生了巨額利潤,是整個黑三角貿易進行的主要動力,亦在客觀上為“黑三角貿易”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條件。
所以,“黑三角貿易”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下、在有利的地理條件下,以巨額利潤為動力,順利進行數百年。
大航海時代之戰船配置
19世紀中葉以前為古代時期。那時候最早出現的戰船於公元前1200多年出現於埃及、希臘和腓尼基,主要用划槳為動力,有時輔以風帆航行。中國在古代造船技術一度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在7000年前已經能製造獨木舟和船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已經建造用於水戰的大型戰船。公元前5世紀,地中海國家已經建立海上艦隊,有雙層和三層槳戰船,首柱下端有船首沖角。古代史上著名的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中,羅馬艦隊用這種戰船擊潰海上強國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權。中國在三國時期(220---280),有高三四層的樓船以及艨艟、走舸等多種船型,並且已經有風帆戰船。南北朝時期發明車船,以用腳力踏木輪為推動。公元11世紀,中國已經將指南針用於舟師航海。經過唐、宋時期木質艦船建造技術已經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明代艦船更是古代造船技術發展的頂峰時期,從1368年開始已有關於造船的專著;關於航海技術的專著,以及涉及大量戰船武備的。15世紀,中國艦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適航性最好的船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這已能綜合使用陸標導航、羅經指向、天文定位、計程、計時等技術。西方帆船艦隊的發展,帆裝和駛帆等技術的日趨完善,對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闢及殖民地的掠奪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古代海軍兵器除刀、矛、弩、矢等冷兵器外,還有專門用於水戰的長鉤矛、長斧、鉤拒、拍竿等。在世界歷史上,中國最早出現火藥武器。明代的記載有戰船使用的”火龍出水”(這應該是火箭的皺型吧)等藥武器;最遲在明洪武十年,中國戰船開始裝備金屬管形火器——火統;明代唐順之所輯記載有人工操作的”水底雷”等。由於古代生產力底下,科學技術水平不高,海軍技術發展緩慢,所以木質槳帆戰船一直沿用了近30個世紀。這段時期總的來說,前期的戰船為槳帆戰船,船體為木結構,動力以人工槳為主,風帆為輔,作戰的武器以冷兵器為主,較原始的火器為輔,作戰方式為撞擊戰和接舷戰;後期的戰船為風帆戰船,船體也為木質結構,動力為風帆,武器以前裝滑膛炮為主,作戰方式為近距離炮戰。船上戰鬥人員主要使用刀、矛、箭、投擲器和早期的火器等進行交戰。

相關歷史年表

1298年後 《馬可·波羅遊記》成書,這本小說在歐洲的廣泛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文明與財富的傾慕與探索,最終引發了新航路新大陸的發現。1375年 歐洲當時最完備的航海地圖加塔蘭地圖完成。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
1405年~1433年 航海家鄭和明成祖之命七次出使“西洋”各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藉以迫使東南亞國家向明稱臣納貢,向世界宣揚國威。
1415年 葡萄牙占領北非穆斯林據點休達
1415年後 葡萄牙亨利王子的遠征船隊開始非洲西北部的探索,陸續發現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以及位於非洲巴西之間的中途的維德角維德角群島。
1450年 歐洲的活版印刷技術出現,書本的大量印刷,使得知識得到廣泛傳播,不再是一部分僧侶的專利,由於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越來越強烈,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思想基礎。
1453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通往東方的陸上和海上商路分別被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控制。
1455年 羅馬教皇尼古拉五世頒布特權令,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1467年 日本應仁之亂(~1477年),戰國時代開始。戰亂之中的失敗武士淪為浪人,不斷騷擾洗劫我國東南沿海。倭寇之患由此開始,並越演越烈!!
1488年 巴瑟羅繆·迪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
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年,德國人馬丁·倍海謨設計出第一台地球儀
1494年 瓜分世界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簽訂。
1498年 華斯科·達·伽馬到達印度卡利卡特,開闢了印度航路。
1499年 奧斯曼海軍擊敗威尼斯,開始爭奪東地中海地區的制海權。
1501年 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確認這是一塊新的大陸,但不是印度,後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塊大陸為“亞美利加”。
1510年葡萄牙占領印度果阿
1517年 馬丁·路德在德國維騰堡發表95條條陳,宗教改革開始。葡使節到達廣州
1519年 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船隊出發,力圖環繞地球航行以發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1520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里曼一世即位,帝國達到了鼎盛。
1520年10月 麥哲倫穿過美洲南段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進入太平洋。後人將這個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1521年 西班牙的埃爾南多.科爾特斯攻取特諾奇蒂特蘭城,新大陸墨西哥阿茲特克帝國滅亡。
1521年4月 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捲入當地土人的衝突,戰死。其手下繼續航行,發現摩鹿加群島(就是著名的香料群島),隨後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
1521年 8月 中葡“屯門之戰”爆發,9月,葡萄牙船敗逃馬六甲
1522年 9月6日,麥哲倫的船隊回到聖盧卡港,世界一周航路完成。
1525年 成吉思汗的後裔巴布爾統一印度北方建立莫臥兒王朝
1529年 葡西兩國簽訂《薩拉哥斯新條約》,在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處又劃了一條分界線,完成了亞洲地區的勢力劃分。
1532年 葡萄牙貴族馬丁·蘇沙從法國人手裡奪回巴西
1533年 西班牙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滅亡新大陸的“黃金之國印加帝國中國成為世界上僅存的古文明。
1558年 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即位(~1603年),為了擴展英國的海上勢力而積極的鼓勵海盜活動。
1561年 倭寇大舉侵犯台州戚繼光率領所部九戰九勝,取得舉世聞名的台州大捷!以後的幾年又會同俞大猷所率俞家軍進行興化平海等平倭戰役,連戰連勝。1565年,長期為害的倭寇之患,終被蕩平。
1566年 西屬尼德蘭地區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1569年 墨卡托首創用圓柱投影法編繪世界地圖
1571年 勒班多戰役爆發,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該戰役中被西班牙威尼斯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1580年 西班牙吞併葡萄牙
1581年 原尼德蘭北部地區宣布獨立,荷蘭誕生。
1588年 英國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
1592年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豐臣秀吉跨海入侵朝鮮半島中國援朝,中朝聯軍最終擊破日軍。
1595年 荷蘭人范·林斯霍特編著了最早的航海志,記述了大西洋的風系和海流。
16世紀末 大航海時代四代的開始年代。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直至1858年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
1602年 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英荷兩國矛盾加劇。
17世紀初 荷蘭眼鏡商人帕理席發明望遠鏡。
1604年 法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
1624年 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寶島台灣
1640年 里斯本發生起義,葡萄牙恢復獨立。查理一世重開議會,世界近代史開始。
1668年西班牙承認葡萄牙獨立。
1642年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航海家塔斯曼發現了今澳大利亞東南的一個大島,後命名為塔斯曼尼亞島。
1652年~1654年 第一次英荷戰爭,先後發生9次海戰,互有勝負,但總體是荷蘭戰敗。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成功趕走盤踞台灣的荷蘭人。
1665年~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戰爭,各有失利,雙方最後簽訂《布里達契約》。
1672年~1674年 第三次英荷戰爭,在此以後荷蘭勢力有所削弱,英國取得了最後勝利。
1675年 丹麥人羅默首創恆星中天法測時
1688年~1697年 法國與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由英,荷,奧,西等國組成)之間發生戰爭。
這是英法之間海上爭霸戰的開始。丹彼爾發現澳大利亞。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1699年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結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割讓特蘭斯瓦尼亞給奧地利亞德里亞海新娘-威尼斯崛起。
1702年~1713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英法的第二次交鋒,結果英國取得了海上霸權的明顯優勢。
1713年英西戰爭結束。英國取得海上霸權。大航海時代進入尾聲。1730年 英國人西森發明經緯儀
詹姆斯·庫克詹姆斯·庫克
美國人哥德弗萊和英國人哈德利首創用六分儀在海上進行天文定位測量。
1732年 俄皇彼得一世白令考察俄國東端海域,發現“白令海峽”。
1740年~1748年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英法的第三次交鋒,法國還是失利。
1756年~1763年 “七年戰爭”,這是18世紀英法爭奪海洋和殖民霸權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戰爭結束,英國取得了最終勝利,從而確立了其全球的海上霸主的地位,“日不落帝國”建立!
1768年~1779年 英國的詹姆斯·庫克船長進行了3次南太平洋考察,將紐西蘭澳大利亞納入英國版圖,並且發現了夏威夷。但庫克的功績在於發現了用橙汁和卷心泡菜來防治壞血病的方法,從而拯救了大量水手的生命。庫克在航海史上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
1779年2月,庫克在與夏威夷人的衝突中被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