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王位空缺,法國波旁王朝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西班牙王位,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分國家參與的大戰。戰爭實質上是為遏制法國吞併西班牙而再次獨霸歐洲的局面。因而引發半個歐洲組成新大聯盟對抗法國。

在戰爭之初法軍占據主動。但在布倫漢姆戰役馬爾博羅公爵遏制攻勢,戰爭陷入持久戰。而法國的盟友又相繼投靠大聯盟,法軍幾近孤軍作戰。加之法國內部政局不穩,胡格諾派教徒起義不斷。連續的戰爭使得國庫枯竭。法國陷入內外交困的窘境。而聯軍則連戰連捷,在海上,盟軍也獲得巨大成功。英荷聯合艦隊在維哥灣海戰和馬貝拉海戰取得勝利。到1708年,大聯盟的控制著大西洋地中海制海權。

1709年,法軍在馬爾普拉凱戰役重創大聯盟,戰事再次開始轉折。1710年法軍的旺多姆公爵指揮法西聯軍逼退西班牙本土的英奧聯軍,奪回西班牙首都馬德里。171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去世,查理六世繼位,這使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王位要求的合理性降低。同時聯軍在1712年的德南戰役失利,維拉爾元帥再度領軍,擊潰薩伏伊歐根親王重要的分支部隊。1712年至1714年大聯盟各國先後與法國簽約退出戰爭。其中《烏得勒支條約》重新奠定了歐洲均勢。雖然法國贏得了戰爭最後勝利。但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其軍事力量嚴重削弱,法國一度失去霸主地位。但仍是歐洲主要強國。戰爭引發了軍事科技的變革,同時形成了新的國際政治格局。

基本介紹

簡介,起因,經過,結束,統帥,歐根親王,約翰·邱吉爾,影響,荷蘭,英國,法國,德意志諸邦,奧地利,西班牙,戰術改變,

簡介

1701~1714年英、法、奧地利等國為爭奪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6世紀時,西班牙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和奧地利大公(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宗親,曾是歐洲的殖民強國,但1588年對英國的海戰失利,海上霸權逐漸削弱,但陸上還保持強大的軍事優勢。
1648年在三十年戰爭中對法國和荷蘭戰爭中遭到重創,經濟開始全面下滑,國力衰落,被英國、法國和荷蘭取代了商貿權和制海權。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卡洛斯二世(1665~1700在位)死後無嗣。卡洛斯二世因為其祖上時常與同宗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通婚,遺傳下了一系列絕症。生前曾立遺囑,將王位傳給自己姐姐瑪利亞·特里薩和波旁王朝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即自己的侄孫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可以繼承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等地)、義大利地區領土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美洲、非洲和亞洲的領土)。但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得合併為一個國家。
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今捷克)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利奧波德一世企圖讓其次子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的王位。他認為西班牙公主瑪利亞·特里薩在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就承諾自己及自己的後代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1701年路易十四宣布腓力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五世(1700~1746在位),同時侵犯西屬尼德蘭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因而與荷蘭結成反法聯盟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先後加盟的還有普魯士王國和大部分邦國,還有葡萄牙和義大利地區的薩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邦國等則與法國結盟。同年 3月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義大利地區、尼德蘭、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
1703年反法同盟在奧克斯塔特打敗了法、西軍隊。在1706年的都靈戰役拉米伊戰役及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戰役中,法西聯軍大敗,法軍被迫退出戰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英國於1704年從西班牙占領了直布羅陀
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也爆發了擁護奧地利查理大公的起義,奧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瓦倫西亞阿拉貢地區,高爾韋伯爵·馬絮也從葡萄牙進入薩拉曼卡,迫使腓力五世撤出馬德里,查理大公於1706年7月2日進駐馬德里。
1705年,利奧波德一世亡故,其長子約瑟夫一世繼位。
法軍於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爾曼薩打敗高爾韋的部隊,占領了瓦倫西亞穆爾西亞阿拉貢地區,腓力五世實際上統治了西班牙的廣大地區。
1710年查理大公再次進入馬德里,法國將軍旺多姆公爵腓力五世的聯軍在比利亞維西奧薩挫敗查理大公的部隊。
1711年戰局又轉為有利於法國。同年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約瑟夫一世亡故而繼承奧地利波西米亞匈牙利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稱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這使英國和荷蘭改變了態度,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勢力過大對己不利,不再支持他獲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遂於1713年 4月在荷蘭的烏得勒支與法國、西班牙籤訂《烏得勒支條約》,次年又簽訂《拉施塔特和約》。
直布羅陀直布羅陀
腓力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繼承西班牙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但原屬西班牙的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和義大利南部受奧地利管轄。從此,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損失大半,失去傳統的歐洲大國地位。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英國加強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勢力。次年,法王路易十四病死,法國不再稱霸歐洲,財政瀕臨絕境,開始衰落。

起因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發狂的程度。法蘭西帝國戰勝了傳統的海外商貿的殖民大國西班牙和荷蘭的法國利用軍事優勢在歐洲稱霸,在亞洲印度占據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占領了馬達加斯加,在美洲,除了繼續加強在加拿大地區的殖民統治外,又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今美國)建立了廣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
查理大公查理大公
有了這樣多的殖民地,使得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四狂妄起來,他號稱“太陽王”,在國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開闢巨大的園林,以窮奢極欲來顯示他的無限權威;不容許法國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頒布《楓丹白露敕令》(Edict of Fontainebleau,1685.10.22)驅逐了國內的胡格諾教徒,以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國只能有“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上帝”。
對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圖擴張領土,其目標是:在法國的東北奪取尼德蘭地區(包括西屬尼德蘭和荷蘭),以便取得易於攻守的天然疆界;讓法國波旁王室的一個王公奪取西班牙的王位,以擴大法國的力量並控制西班牙海外殖民地。
曾經在16~17世紀時稱霸海上及歐洲的西班牙在三十年戰爭後漸漸衰落,而歐洲新興的列強英國、法國、荷蘭等均對西班牙的領土和殖民地虎視眈眈。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沒有子嗣承繼王位。按照親屬關係,既可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繼承,也可以由法國波旁王朝的人繼承(因卡洛斯二世屬於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是宗親,但他又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表弟兼小舅子)。
卡洛斯二世卡洛斯二世
由於法國外交的積極活動,卡洛斯二世的遺囑要把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一個孫子安茹公爵腓力,路易十四興高采烈。這引起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滿,他們認為西班牙的王位應該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奧地利大公查理(即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查理六世)繼承,而法國王后瑪利亞·特里薩(卡洛斯二世的姐姐)曾宣布放棄西班牙王位。因此他們積極尋找同盟,以其對法宣戰,並奪回西班牙的王位。
當時的西班牙除其本土外,還有義大利南部、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等地),以及遍布美洲、亞洲、非洲的遼闊殖民地。這就是說,法國得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也就意味著可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正因為如此,英國、荷蘭、德意志地區的奧地利以及普魯士群起反對,他們結成同盟,決定對法國作戰。
這場戰爭敵對雙方各自與友好國家結成同盟,形成了兩派陣營:法國與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及數個神聖羅馬帝國下的德意志邦國、薩伏依(就如一戰時的義大利,很快便投向敵方)組成同盟;而神聖羅馬帝國最大的邦國奧地利則與普魯士結盟,神聖羅馬帝國以外的英國、荷蘭、葡萄牙以及數個德意志小邦國及大部份義大利城邦組成反法同盟。
1702年5月反法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

經過

早在1701年,法國軍隊與奧地利軍隊在未宣戰時已於義大利地區部署。
1702年5月反法同盟正式對法國宣戰後,兩方部隊正式開戰。
1702年- 1704年,雙方在義大利、西班牙和海面上不斷發生戰事,陸上的戰鬥行動僅局限於爭奪要塞、實施行軍機動和迂迴運動。野戰很少進行,僅在解除要塞包圍時才使用。
利奧波德一世利奧波德一世
1702年夏季,法軍曾進逼萊茵河,但卻幾乎被馬爾巴羅公爵約翰·邱吉爾所統率的英荷聯軍包抄,只得撤退。該年9月,法國與巴伐利亞盟軍再攻萊茵河,成功突破防線,進逼奧地利。但是在1702年10月23日,西班牙艦隊在維哥灣海戰被英荷聯合艦隊殲滅。
在1704年,英國海軍攻占了西班牙本土南面的直布羅陀,西班牙本土受到威脅。該年8月13日,奧英聯軍在薩伏依歐根親王約翰·邱吉爾統率下,集中6萬奧英聯軍,在豪什塔特戰役中攻破法國和巴伐利亞聯軍,斃俘達2.8萬人,巴伐利亞元氣大傷,只得退出戰爭。
1706年9月17日,歐根親王再度統領的奧軍於義大利的都靈近郊大敗法軍,法軍只得退回本國。都靈之戰證明,在防禦戰中以線式戰鬥隊形抗擊集中突擊是毫無用處的。該年,法軍在荷蘭的拉米雷斯地區又被反法同盟所敗,弗蘭倫德地區被反法同盟所奪。戰事發展至此,形勢對法國極為不利。
路易十四路易十四
法軍僅僅在西班牙取得了幾個局部勝利,對整個戰爭進程沒有產生影響。
1707年7月,奧英聯軍開始入侵法國,在包圍法國南部的土倫而長期未攻克之後返回義大利。
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戰役慘敗後,法軍被迫退出義大利戰場。這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交戰,於1709年7月11日發生在尼德蘭馬爾尊拉凱村附近。
1709年秋季,要塞爭奪戰持續不斷。
戰事發展至1710年,反法盟軍雖然有著兵力上的優勢(盟軍共有16萬人,法軍只有7.5萬人),但卻不再主動進攻法國。這是因為反法同盟的主力英國鑒於俄國於大北方戰爭(1700年- 1721年)中大敗瑞典,為防俄國從此稱霸北歐,對英國和荷蘭造成威脅,必須趕快對法停戰,以抽身制衡俄國。因此英國開始獨自與法國進行和談,停止對法的戰事。而由於英國態度的轉變,反法同盟各國都停止了主動進攻,逐漸與法國停戰。
同時間,在1711年奧地利君主約瑟夫一世去世,查理大公即位,是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君主國君主查理六世,這使得查理六世對西班牙王位要求的合理性降低。
1710—1714年,交戰雙方持續打消耗戰,都避免決戰。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占明顯優勢(聯軍為16萬人,法軍為7.5萬人),但沒有對法採取積極行動。

結束

反法同盟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占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背著自己的盟國開始與其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鬥行動。
法國安茹公爵腓力法國安茹公爵腓力
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
1714年,奧法又簽訂《拉什塔特和約》。
而西班牙方面,則於1713年7月,與英國簽訂《英西條約》及《西班牙-薩伏依條約》;1714年6月,與荷蘭簽訂《西荷條約》;1715年2月,與葡萄牙籤訂《西葡條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至此正式結束。
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爭奪戰,結束了法國在西歐的霸權地位。
根據和約,法國將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殖民地劃歸給英國,將阿卡迪亞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將它改名為新斯科舍。法國承認了英國對北美紐芬蘭和哈德孫灣周圍殖民地的權利的要求。法國還割讓一些本土給奧地利和荷蘭,撤回駐洛林的軍隊。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的大部分領土(撒丁島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托斯卡納的一部分)、整個西屬尼德蘭和萊茵河地區部分領土(弗賴堡)併入自己的領地。西西里島歸屬薩伏依
英國在西班牙除得到直布羅陀外,還有梅諾卡島的一部分。
根據和約,法國的腓力五世雖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後代永不能繼承法國王位,並規定法西兩國永遠不能合併。

統帥

歐根親王

薩伏依歐根親王,俄語讀作尤金·葉甫根尼(EugenvonSavoyen,1663.10.18巴黎~1736.4.24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元帥、軍事委員會主席,維也納英雄廣場上的兩大英雄雕像之一(另一個是第一個擊敗拿破崙卡爾大公)。
他的軍事天才、殊死精神和戰鬥激情使他扶搖直上,29歲便成為帝國陸軍元帥。大土耳其戰爭期間,在中歐和巴爾幹三度擊潰土軍,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期,兩度與法軍交戰。並將法國逐出義大利。1718年他大勝土耳其,拿下貝爾格勒。他是出色的戰略家,也是懂得激勵人心的領袖,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軍人之一。

約翰·邱吉爾

約翰·邱吉爾,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1st Duke of Marlborough),英國軍事家、政治家。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大展神威,成為近代歐洲最出色的將領之一。英國的偉大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是他的直系後裔。
約翰·邱吉爾約翰·邱吉爾
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因無子嗣,便由安妮公主繼位為英國女王。歷來頗受安妮寵信的約翰·邱吉爾與莎拉·傑寧斯夫婦更是春風得意,官運亨通。約翰·邱吉爾立即被安妮女王任命為國內外軍隊的總司令,並很快奔赴荷蘭,又作為荷蘭軍隊代理總司令,指揮英、荷、德諸國“強大聯盟”的聯軍進行馬斯河戰役,迫使法軍撤退,使戰局轉危為安,直至取得勝利。當他回到英格蘭之後,馬上被封為馬爾巴羅公爵,成為英國政界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
1703年,馬爾巴羅重返歐洲大陸指揮“大聯盟”聯軍進行大陸戰爭,並於次年在布倫海姆取得了輝煌的根本性勝利。馬爾巴羅因這次輝煌勝利而得到了安妮女王的巨額賞賜,女王賜給他伍德斯托克地區封地數千英畝,賞金50萬英鎊,為他修建豪華的宮殿。為紀念馬爾巴羅公爵的豐功偉績,這座據說比皇宮還漂亮的精美華麗的宮殿被命名為布倫海姆宮。此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賜予馬爾巴羅公爵“羅馬帝國公”的稱號,後來,馬爾巴羅公爵的子孫還可以享用這個稱號。
布倫海姆大捷之後的若干年裡,馬爾巴羅仍多次率領“大聯盟”聯軍對法作戰,先後又取得了拉米伊、奧德納德和莫拉克等戰役的重大勝利。“他統帥‘大聯盟’的軍隊轉戰十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在戰爭史上實為空前之奇觀。”

影響

17世紀末18世紀初火器取得重大發展,刺刀的發明,燧發槍滑膛槍代替了火繩槍,使火槍完全取代了長矛,使用火槍的步兵橫隊戰術代替了火槍-長矛方隊戰術(即西班牙方陣)。火炮開始採用爆炸彈和霰彈,大大增強了殺傷力,採用了彈性懸掛的四輪馬車提高了部隊後勤補給的效率,交戰各方開始進行大範圍的機動作戰和頻繁要塞攻防戰。
1709年7月11日的馬爾普拉凱決戰1709年7月11日的馬爾普拉凱決戰
這次戰爭是以掠奪殖民地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規模的大衝突,其基本特點是:時間長、範圍廣、規模大;多數交戰在夏季進行;注重機動作戰,進攻行動的地位更加突出等。這些特點,特別是攻勢作戰、機動作戰對世界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

荷蘭

荷蘭共和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消耗大量國力,從簽署《烏得勒支和約》後,得不償失;儘管達到了聯盟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阻止西屬尼德蘭落入法國手中,擺脫法國的入侵,但戰爭中荷蘭的運輸業和商業遭到巨大損失,其強大的海軍也因軍費不足而在戰後不斷裁剪衰落。
這個海洋大國在三次英荷戰爭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後,經濟負擔過重(全歐稅收最重的國家),國力明顯衰退,逐漸在歐洲強國間的競爭中退下陣來。更重要的是愛國主義嚴重衰退,1702年廢除半中央集權的聯省執政之位。荷蘭進入第二次無元首時期。荷蘭寧願讓“海上馬車夫”的榮耀喪失,也不願艱苦地去和英國、法國競逐商業壟斷和海洋霸權,因此很快就不再被列入歐洲一流強權之列(1719年荷蘭拒絕參加大國的和平會議)。

英國

英國成為了這場戰爭的第三贏家。利用戰爭,英國打擊了法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徹底打擊了西班牙殖民強國地位,也間接削弱了另一個潛在商貿競爭對手荷蘭(戰爭時與英國同盟),英國在海洋與商貿上已經占據主導,從而走上海上殖民強國之路,關鍵性的戰果是獲取西班牙殖民帝國的三十年黑奴貿易壟斷權,以及西班牙海港直布羅陀和米諾卡島的占領,讓英國的海軍可以伸入美洲加勒比海地中海,獲取制海權與商貿權。可以說,在海上英國人取得了優勢。
法國還必須驅逐被英國政府通緝的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亞特(其父詹姆斯二世光榮革命被英國議會推翻,與之逃往法國),並承認斯圖亞特王朝無嗣的安妮女王(詹姆斯二世之女)的繼承者漢諾瓦王朝喬治一世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法國也放棄對英國在加拿大北部哈德遜灣殖民地的主權要求,割讓加拿大東部的阿卡迪紐芬蘭島(著名漁場)給英國。

法國

西班牙王位最後被法國波旁王朝腓力五世繼承,法國成了西班牙王位繼承的第一贏家,但戰爭結束後的《烏得勒支和約》規定了法國與西班牙永不合併。法國在這場戰爭里損兵折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統一法國、西班牙和尼德蘭(荷蘭和西屬尼德蘭)的計畫被摧毀。
在此同時,寒冷的天災與飆升的戰費拖垮了法國的經濟,饑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會瀕臨崩潰,法國人口可能從2100萬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萬;當《烏得勒支和約》公布後,法國人對結果嚴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偉大的“太陽王”形象與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人民不再把國王比作太陽,“路易大帝”的稱號更從此消失在法國人的言論與記憶中。
軍事上,法國海軍幾乎全滅,海洋上已經被英國所壓倒,陸軍同樣殘破,不能再像30年前那樣獨霸歐洲;雖然法國大致上仍維持歐洲第一強國的地位(因為其他強國也傷疲不堪),但至少在十年之內,都只是“殘破的”第一強國,也就是說路易十四的霸權並沒徹底瓦解。
等到1726-1743年,法國因為國力漸漸攀升,終於在路易十五在位時發動的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3-1738年)打敗奧地利,重建了路易十四盛世時的歐洲霸權。

德意志諸邦

奧地利君主兼任神聖羅馬帝國(包括奧地利和德意志諸國)皇帝統治德意志諸國(包括普魯士)。神聖羅馬帝國在三十年戰爭後,本已變得四分五裂,趨向滅亡,但這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卻挽救了神聖羅馬帝國,使得帝國內各德意志邦國獨立的氣焰稍為減少。
德意志最主要的邦國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則藉由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的軍事行動,從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手中取得了國王的地位,繼位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
普魯士王國從此踏上強國之路。

奧地利

奧地利是第二贏家。藉由這場大戰,奧地利得到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飛地,在西屬尼德蘭與義大利南部獲取領土,可以重新對法國之兩側形成遏制;而且不論是在帝國內部還是歐洲舞台上,奧地利君主國君主的威望都大大的增長。
奧地利君主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諸侯可以暫時抑制一下。奧地利大公國大公查理六世另外統治的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波西米亞王國匈牙利王國獨立的勢頭也大為減少。波西米亞捷克人、匈牙利的馬扎爾人和奧地利的的德意志人以及其它的民族在查理六世的統治下團結緊密。
1806年,拿破崙戰爭的時候神聖羅馬帝國徹底分裂並滅亡,但原來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不是德意志民族的波西米亞王國匈牙利王國等和神聖羅馬帝國最大的邦國奧地利大公國團結成了奧地利帝國。波西米亞和匈牙利正式歸屬奧地利管轄。

西班牙

衰落中的西班牙殖民帝國,喪失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歐洲領土,失去了歐洲大國的地位。同時因為戰場發生在西班牙本土,造成人民的劫難,幾乎每個城市都經歷過你來我往的戰鬥。
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
但是,本土雖然在戰爭中遭受極大的破壞,外敵的侵犯卻團結了國民;原本折磨了西班牙上百年的地方分離勢力,在戰爭的浩劫中亦被破壞,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這些阿拉貢王國的離心省分,其自治特權被極大地削弱,中央集權的政策因此能順利推行。
另外,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也從法國帶來了更為先進的集權理念、啟蒙思想與科學技術,西班牙波旁王朝可以說是大破大立,在一片廢墟之中,一個領土損失大半,但一個新的、更健康、更統一的西班牙已經誕生。

戰術改變

這場戰爭淘汰了三十年戰爭後所沿用的火槍及長矛方陣(西班牙方陣)戰術,以攻擊力更強大的持燧發槍滑膛槍的步兵橫隊(線列)戰術取代。交戰雙方開始使用爆炸彈和霰彈,使得火炮攻擊的殺傷力更為巨大。後勤補給的效率因為新科技的發明亦大為改善,使得持久戰變得更為可能。而交戰雙方亦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機動戰與城塞戰,這種戰爭的模式直至拿破崙戰爭時才有較大的突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